Translate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捍衛「本土」不是罪


觀察到最近有關「本土」的議題,在港澳地區討論得火紅火熱,感覺在社會上對「本土」一詞有不同的見解。持支持捍衛本土立場的人,也許會認為捍衛「本土」就等於捍衛本地的未來。持批判捍衛本土立場的人,也許會認為持本土立場的人借助「本土」來達到「排外」目的。有關「本土」的議題出現這麼多意見糾紛,到底誰對誰錯?本人撰寫本文目的,絕對不是挑機罵戰,也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希望撰寫本文,能夠找尋到引發本土議題爭議糾紛的問題根源,同時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正確了解
「本土」和「排外」的關係

  最近對於「本土」議題爭議糾紛不斷,有時還會升溫。可是大家有沒有去思考深一層,到底什麼是「本土」? 到底什麼是「排外」? 在本人看來「本土」不單是本地的未來,「本土」也就是自己所生活地方的特色事物,同時還包括所有與「本土」有關的利益或價值。各地都有存在各地的本土特色事物,例如各地不同本土特色語言文化上、各地不同本土特色飲食文化上、各地不同本土特色建築文化上、各地不同本土特色藝術文化上,還有其他在各地不同本土特色社會風俗文化上。

  「本土」作為本土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概念,成為一個地方文化的根基。這個地方文化的根基,可作為一種潛在的城市本土力量與其他城市競爭。所有立法會議員其參選政綱、立法會議員當選後在立法會上所有議案都以本土時事作為討論重點。本土地方文化特色可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吸引許多遊客來觀光、玩樂、消費。故此本土意識是城市發展和居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環。其實在澳門原本存在的中西文化共融,都是本土地方文化特色一種。「本土」不單是代表本地居住的居民自己在社會發展當中所產生有關的利益或價值,也包括中西文化共融之後所形成的本土利益或價值。另一方面要加強本地的本土教育,認識本土歷史和現狀,有助於本地居民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樣可以增進歸屬感之餘,還能促進本地居民認識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的意義。

  在本人看來「排外」就是把自己民族視為高人一等,有意識地排除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存在意義。「排外」的起因可以是歧視而起,也可以是社會條件刺激而起等。由此看來「本土」和「排外」,是兩個獨立的不同概念。把「本土」概念強加上「排外」的標籤,只是似一種被壟斷的思維思考。若要是這樣的話,未來所有概念都可能會被「排外」所概括。所以捍衛「本土」不是罪,有仇外情緒與「本土」沒有必然關係。「本土」只是一種社會概念,「本土」本身沒有一種可導向他人的思維方向,同時也沒有內在或外在社會條件刺激影響,「本土」絕對不能主動形成其他社會因素來影響整個社會。在本文這裡所說的內在社會條件刺激,是指「本土」以內所產生的事物條件對群眾的刺激。相反在本文這裡所說的外在社會條件刺激,是指「本土」以外所產生的事物條件對群眾的刺激。故此要分清楚批判捍衛「本土」立場,不等於就是批判「排外」。

本土議題爭議的問題根源和解決辦法

  由此可見引發本土議題爭議糾紛的問題根源,首先在於中國大陸對港澳地區的政策,大量中國大陸人來港來澳,影響著港澳地區居民日常生活。就在這種外在社會條件刺激影響下,讓一些港澳地區居民對中國大陸產生反感,也對中國大陸人產生不滿。其次加上有些學者等對「本土」的錯誤認識,把「本土」作為導致「排外」的問題根源而加以批判,在這種內在社會條件刺激影響下,從而更為刺激產生本地居民強烈的本土意識。就是內在或外在條件刺激一起影響下,本土議題爭議由此而生,港澳地區居民與中國大陸人之間的關係矛盾由此不斷加深。

  解決本土議題爭議,首先要檢討和完善中國大陸對港澳地區的政策,亦就是說將外在條件刺激本土議題爭議的因素,對社會不良影響減至最低。其次就是要讓社會正確認識「本土」,正確認識捍衛「本土」的意義,就是說將內在條件刺激「本土」議題爭議的因素,對社會不良影響也減至最低,同時轉化為一種對社會有利的積極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爭議的問題,否則社會矛盾會越來越深。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成功舉辦兩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討會的意義



今年是二零一三年正是澳門業餘天文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學會就在今年的十二月十四日舉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在今年也改名為澳門天文學會。兩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討會就是其中一個會慶活動,這個研討會就在澳門科技大學N座圖書館大樓N101禮堂隆重舉行,由理事長吳建瑩主持。研討會邀請了中國內地、臺灣、香港及澳門相關專業人士參與,當時主要討論天文科普工作的情況,以及一些最新發展。在研討會舉行當日,也有許多中學生參加研討會。兩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討會上有十多位天文學相關專業人士的發言,由於文章篇幅有限,只能提及幾位天文學相關專業人士發言。

  大家合照留念和會長李志輝致開幕詞之後,來自中國天津南開大學的蘇宜教授首先發言。從網上找到一些資料可瞭解到蘇宜教授「現為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長、天津市反邪教協會理事。擔任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兩校公共選修課《天文學概論》及《天體力學與恒星物理引論》的教學工作。」(評師網) 他首先介紹天津市的現況和天津大學校史,包括介紹天津市的天文科普工作。他後來主要介紹幾本書給大家知道,首先就是由蘇宜教授編著的《天文學新概論》,這本書在二千年出了第一版,二零一三年推出第四版第五次印刷,後來二零零七年在台灣也出版過。這本書總共分為十一個章節,其中包括宇宙概觀、天球座標系、時間序列、行星系統等內容,還述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也有當代天文學新視野。感覺這本書除了可作為大專院校天文學課程教材,還可讓人可以全面瞭解天文學概念知識,應該能夠提高大家對天文學的興趣。另外一本書的名字就是叫做《科學與藝術演講錄》,書中邀請不同的科學專家,訴說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其中有一節就是「天文之美」,真是想去看看了解天文與藝術之間有什麼關係?天文學又如何影響藝術學的發展?
來自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的天文輔導員丁震老師,他在研討會上主要介紹作為中學天文輔導員,如何在中學進行更好的天文科普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研討會上提出「打造星空文化讓星海天文有了內涵」,認為「希望『星空文化』在給予天文教育內涵的同時真正助力孩子的終身發展。我們倡導的『星空文化』包括『兩有』和『兩會』,即有胸懷、有眼界,會觀星、會做事。」有關天文教育確實必須融合在不同年齡的人群當中,讓天文知識不會脫離人們的生活實際地更為生動趣味,讓天文知識不會令人感覺艱深和乏味。還有這種天文科普工作同時可提高學生的內涵,其品德品行從而能得到提高,這種「星空文化」確實是一舉兩得啊!

  還有其他天文學相關專業人士發言,也相當精彩。來自廣東天文學會副秘書長秦孟立介紹《廣東天文八十年》一書。所謂八十年的時間是從一九二九年至二零零九年,廣東天文的起步及其發展,和其他交流活動都有記載。來自廣東外貿外語大學簡小慶老師就主講中外古老的星星名稱,這些中外古老星星名稱的來源主要其中出自清朝梅文鼏所撰的《中西經星同異考》一書。另外她還介紹與天文有關的古老詩歌,例如利瑪竇的《西歌》和一星的古歌《屎》。來自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梅苞教授親自介紹他在這個研究所有關工作,特別提及他們主要負責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的數據處理和研究。來自香港天文學會的余惠俊就向大家介紹由他們學會開發的天文手機Apps程式,這個天文手機Apps程式名字是《香港天文》。到了研討會的最後,主辦單位澳門業餘天文學會理事會學術部長李仕卿就介紹這個會的有關推廣天文等工作。

  雖然最後由於時間關係,研討會沒有自由討論的環節,但這麼多嘉賓發言早已讓研討會讓人眼界大開。所以兩岸四地天文科普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屬饒有意義之事,這能為天文科學研究得到進步發展提供門路之餘,同時也為兩岸四地天文愛好者得到很好的交流機會。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假如我就是這個特首



本人就讀初中時候早已聞說「假如我是特首」一句,記得當時這句是一個由《新生代》雜誌在二零零四年主辦的徵文比賽題目,這個徵文比賽以「假如我是特首」為題,表達自己如果作為特首如何治理澳門。這個徵文比賽結束之後,《新生代》雜誌隨後作為專題刊登在刊物上,同時也刊登在其網頁上。

  這個徵文比賽活動的主要目的,按照當時一期《新生代》雜誌的編者按所形容是「為鼓勵年輕人投入和參與社會建設,培養年輕人關心本澳未來發展和政府施政… 我們認為,今年時值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五周年,亦是第二屆行政長官的選舉年,既是總結的時刻,也是展望的時刻。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故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不僅不能將年輕人排除在外,更應藉此為契機,作為公民教育的項目,鼓勵年輕人思考自己社會的未來,為澳門的明天出謀劃策,讓年輕人及早培養當家作主的意識。」對呀,雖然筆者都有曾經參加過徵文或徵畫的比賽,但是後來感到不太認同舉辦這類活動評判,同時不太滿意賽後如何活動延續的有關比賽模式,但這類活動的確可以培養年青人關心時政,培養年青人對社會問題主動提出意見的主動,同時鼓勵年青人為特首獻計獻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是應該值得大眾肯定的。

  接近十年也沒有再舉辦類似活動,會不會感覺可惜呢? 雖然時間過得很快,《新生代》雜誌的這個徵文比賽活動結束接近十年,似乎相關主辦機構也沒有再辦這個活動。但相關主辦機構後來改變了一些模式,就是在社交網站臉書上提出不同社會問題,主動收集網民意見,最後刊登最新一期刊物上,讓舉辦「假如我是特首」徵文比賽活動得到的社會效果能夠延續下來。但是感到幸運的是,《新生代》雜誌把徵文比賽隨後作為專題的所有內容仍保留在網頁上,讓大家可以繼續重溫,各位讀者可以在Google搜尋器上打「假如我是特首」的六個字,就可以立刻發現得到這個專題的所有文章。在觀看有關文章的時候,感受到許多參賽作品像一些參選政綱,在當選時候如何履行競選諾言的具體計劃,從而感覺這樣的比賽有點普選意識教育的味道。因為每位符合資格的市民都可提出政綱參加競選,每位市民都可按自己意願直接選出特首,因而無須加入什麼選舉委員會而進行投票。普選選出的特首在任期當中所負的責任,要比選舉委員會選出的特首還要大。當撰寫此文時候正是國際人權日的前後,此時此刻應反思什麼選舉制度能夠充分保障本地居民基本人權。

  假如我就是這個特首,應該怎樣治理特區呢? 會認為在特首任期的任何時候當中推行什麼政策,都應及時瞭解這項政策是否繼續有利於本地發展和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例如自由行來澳人數的多少,會立刻思考影響社會有多少。同時立刻檢討政府機構組成人員向傳統親建制社團傾斜,從而組成所謂執政聯盟是否繼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以千萬不要發生許多問題才立刻思考問題,若是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為何澳門沒有公開紀念何賢逝世三十周年活動?



本文刊登之時,正是曾有「外交大臣」、「影子澳門總督」、「澳門王」之稱的港澳知名人士何賢逝世三十周年,他對澳門近現代歷史發展和廣州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都有影響。但難以相信的是曾經其中影響澳門一時的風雲人物在其逝世三十周年之際,為何沒有任何什麼公開紀念活動出現?

要積極把握機會累積人生經驗

  雖然從未真正見到何賢本人,但有關何賢的生平事蹟在維基百科條目可找到,在澳門的圖書館等放置有關澳門資料的地方也可找到。希望不同立場人士,不能因立場不同而廢他人言。要吸收他人曾經成功的經驗,去借古鑒今地處理不同的事情,讓一切事情能夠事半功倍。以下與何賢有關的生平事蹟主要參考有關文獻書籍和維基百科條目。

  何賢在一九零八年十二月一日,番禺嶽溪鄉應塘村出生。後來他曾經在私塾讀了三年書。十三歲的他在親友介紹之下就在廣州進行工作,在兩年後更得到賞識到順德縣陳村鎮的一間商店做掌櫃。十九歲的他和何善衡、馬子登集資一萬元在廣州開辦「匯隆銀號」,並被推舉為「匯隆銀號」的經理。何賢後來於一九三八年在香港經商。這樣看來何賢從少年時期開始得到從事經商經驗,也看出他積極地把握每一個人生機會去累積經驗。因為機會不會隨處可得,機會不會永遠等著你,有些機會也未必完全適合自己。所以把握機會的同時,都要判斷機會是否完全適合自己而去爭取。

任何時候處事都需勇氣和注意審時度勢態度

  香港在一九四一年被日本軍隊所佔領,何賢從香港逃難到澳門。到了第二年,他在馬萬祺、何善衡及傅老榕等人在開設大豐銀號的時候被邀請擔任為經理。他同時成功爭取在澳門發行澳門幣,從而解決港元在市面上嚴重缺乏流通。他與高可寧、傅老榕等人就在一九四三年,於拱北關閘說服日本軍隊,成功解除日本軍隊對澳門進行封鎖以解決當時糧食價格暴升的問題。日本特務黃公傑的手下毆打澳葡警方,澳葡警方就召集許多警隊包圍當時黃公傑所入住的東亞酒店,而日本特務同時作反包圍,他趕到酒店成功說服日本特務,從而避過流血衝突,他因而有澳門「外交大臣」之稱。到了一九四三年,他和羅保、鍾子光等人合辦「和安黃金公司」,「和安黃金公司」主要經營黃金買賣。「大豐銀號」在一九四五年的時候,多名大股東在香港光復後返回香港發展,他則答應傅老榕繼續留在大豐銀號擔任總經理,成為「大豐銀號」銀號的大股東。有「澳門賭王」之稱的傅老榕在一九四六年被綁架,他得到新馬師曾幫助之下,在開價贖金九百萬的十分之一數目把傅老榕救出。觀察這段何賢的生平,可瞭解到他除了積極把握每一個人生機會之外,還重視構建每一個人際關係,去走自己要走的路。的確沒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難以順利地與其他人合組公司。同時他以自己處事手法大膽勇敢和處事思考能力敏捷,從而解決日軍對澳門封鎖以解決糧食價格暴升,有「澳門賭王」之稱的傅老榕被綁架等問題。

  何賢後來於一九五零年正式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兩年後在澳門與中國大陸交界之間的關閘發生衝突事件,他作為澳門中華總商會正會長和副會長馬萬祺作為中介人,他就與時任澳門政府經濟局長羅保前往中國,參加十七次談判,最後中葡雙方簽署協議而結束這次關閘衝突事件。他在一九五五年被委任為澳門政務委員會的華人代表,以及成立澳門公共汽車公司。到了一九五六年,何賢獲增補為第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何鴻燊在一九六一年投得博彩專營權,但有人聲稱在其娛樂場當中取其性命,他從中協助游說而讓順利交接賭權。在一九六六年發生的一二‧三事件當中,他後來就與廣東省交涉,促使澳門總督嘉樂庇簽署《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愛瞞日報》副社長岩島松在其臉書專頁《愛瞞日報》紀念一二.三事件帖子所說:「今天特區主要的管治集團,大多就是在那事件後佔領了澳門的華人社會管治及文化地位。他們就是我們口中的傳統社團/左派。」

  大豐銀號根據新頒布的《澳門銀行法》在一九七一年註冊為大豐銀行,在同一年出任該大豐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澳門立法會在一九七六年成立起,他就獲澳門總督委任為官委議員,同時被選為立法會副主席。在一九七八年,他出任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一九八三年六月,他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他最後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六日下午十五時二十三分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因癌症而病逝,終年七十五歲。他病逝後,港澳兩地都有隆重的悼念活動。按照婁勝華教授在《行政》第十七卷所寫《澳門法團主義體制的特徵》一文,透露何賢他曾經獲葡國基利斯督大勳章、葡國紅十字會榮譽十字勳章、澳門政府追授英勇金質勳章、澳門市政廳追授「榮譽市民」稱號。觀察何賢的這段生平,可瞭解到由於他繼續以自己處事手法大膽勇敢和處事思考能力敏捷,讓自己人生達到一個又一個高峰,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但可惜的是,他始終解決不了自己身體上的難題。

  何賢除了從商經歷和處理澳門近現代史上不同問題令人感到傳奇之外,還熱心於社會公益和關心家鄉廣州的建設。例如根據原載關振東和陳樹榮所著的《何賢傳》,附錄陳樹榮撰寫在一九九八年八月《澳門日報》的《何賢熱心公益服務社會記實》所載,他「捐獻八角亭開辦圖書館」、「紀念父逝派米四十萬斤」、「大批捐款支持家鄉建設」、「捐二十萬支持暨大建校」等。

普及認識本土歷史是提高本土公民意識的一個途徑

  同時筆者認為公開紀念何賢絕對不是指要求公開的紀念活動。要像中國「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歌功頌德的個人崇拜的形式紀念,而是希望紀念影響澳門深遠的名人誕生逝世周年的時候,能夠舉辦一些遺物展,讓本地居民有一個認識本土歷史的機會,同時讓本地居民瞭解某些事物真正一面,特別是要瞭解澳門傳統社團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表現。普及認識本土歷史,是提高本土公民意識的一個途徑。一個居民對本土歷史若瞭解不足,其歸屬感不能提高之餘,對本地時事難以懂得什麼角度去關心。強調本土教育絕對不是排外,而為的是提高本地居民更好公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