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相關機構應取演習風波的教訓

據澳門電台在三月二十一日報道指出:「 澳廣視中文新聞部就今早誤報中、小、幼及特殊教育學生的停課資訊表示歉意。基於教青局通知時想即時向市民發布資訊方便安排出行,忽略了通知實為演習的訊息,日後會加強資訊核實,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原來是日突然暴雨起來,電視台突然發停課通告,其實是一場令人突然的誤會。吊詭的是,當局以演習為由而取消停課。這樣做令學生和家長不知所措,學生冒著大雨趕回學校,有些學生由於此原因而遲到。

  是次突發事件發生後,當局立刻在電台節目《澳門講場》解釋原因,據澳門電台報道指出,教青局教育廳廳長梁慧琪在澳門電視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中表示,「教青局二零零一年起均會於 三月中至三月底舉行演習,準備雨季、風季來臨,參與部門包括政府四個部門、電視、電台,以及部分學校。今早的演習已於三月十一日聯絡相關部門,演習在清晨五時許啟動,六時半開始。局方在發現電視台播放停課訊息後已聯絡電視台,電視台承認出錯,局方要求更正。」是次事件令許多學生信以為真是日停課的原因,是由於下了暴雨。雖然原本只是不公開的演習活動,可是在下暴雨情況下突然誤報有關決定,非常影響當局和電視台的公信力。雖然人誰無過錯,不過可以避免的錯誤就應該儘量避免。

  當局接收到市民投訴之後,旋即呼籲學校不要處分遲到的學生,相信校方有人性化。據澳門電台報道指出,「有聽眾投訴,訊息出現混亂,又無法登入教青局網頁核實。梁慧琪稱,局方已與電信公司商討加大流量。她又稱,會呼籲學校避免因今次訊息混亂處分遲到的學生,亦明白學校十分人性化。」

  不過據愛瞞日報報道指出,主要失誤方澳門電視台已於事後作出致歉,而教青局在記者會被問到會否對事件向受影響的市民致歉,「局長梁勵只稱執行流程上不應出現這類錯誤,亦對家長造成不便感到遺憾,但始終一句致歉的說話都沒有。」這次事件除了有關機構之間溝通出了問題之外,應對能力也同時出了問題。停課安排早已通知大眾一段時間後,就不宜再朝令夕改,朝令夕改只會令問題亂上添亂。其次停課訊息出現混亂,澳門電視台有其責任之外,教青局也有其責任。感到遺憾是不足夠的,應立刻向受影響市民作出致歉。

  據報道指出教青局局長梁勵在記者會還說,市民在接收訊息時,需獨立思考和判斷訊息真偽。學校在天氣惡劣是否停課,學生在天氣惡劣是否不上學,絕對不是能自我判斷思考,就可以決定。如果學生上不上學能自我判斷思考就可以自行決定,那麼氣象局和教青局給市民的通告有何社會作用?

  毫無疑問,這場所謂的暴雨警報演習,給許多市民的印象是非常失敗。學生是否停課絕對不是小問題,因為會影響學生的安全,也影響家長接送子女,影響校方老師的工作安排。擔心未來再有類似情況出現,相關機構如何應對這情況。所以相關機構應取演習風波的教訓去加強溝通,妥善處理決定有關停課的安排

2016年3月18日星期五

聽講座認識清代皇家匾額的歷史

在今年的三月十三日,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名為「論清代皇家建築匾額的製作及發展變化」,由故宫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春花主講。講座的藝術主題主要圍繞建築匾額,朝代主題主要圍繞清代,皇家主要指清室。這無可非議,是由於剛剛在澳門藝術博物館結束了名為「太乙嵯峨——紫禁城建築藝術特展」的展覽,其展覽的主題是以清代皇室為主。

  其實有關故宫展覽的主題不應局限於清代,因為紫禁城除了清代皇宫之外,應該還包括紫禁城前身(元大都皇城)和明代皇宫。這樣絕不是說清代歷史事物很沉悶,這次展覽還展出紫禁城模型,本人非常喜歡。只是感覺擴大相關展覽主題,讓更多市民認識更多當年的中國歷史。特別想認識明代皇宫發展趣事和元大都皇城到底是怎樣的。

  講座主要分為多個介紹環節,由於時間有點緊迫,加上春花老師所說,有三百多頁幻燈片要講,所以她講得有點快。不過由於本人對講座主題的興趣,而對講者說話速度沒有太多意見。雖然當天天氣落著雨很差,也沒有減少出席參與講座者前來出席活動的興致。這是為什麼?其實這是基於興趣和好奇心理帶動所致。活動除了演講之外,還展示許多與建築匾額有關的有趣照片,讓出席參與講座者生動認識建築匾額的歷史。

  講座首先講匾額的概念,再細說清代皇家建築匾額的内在涵義,例如展示清朝政府政治主張和統治理念的「和」字,有北京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接著就是講述匾額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於歷史緣故,許多匾額遭到嚴重破壞,春花老師根據清代古籍文獻和檔案資料,恢復這些匾額中滿文名稱。最後就是講清代皇家建築匾額的變化和製作過程,還展示許多清代歷朝皇帝御寶的拍攝照片。講座介紹環節最吸引本人的地方,當然是探討皇家建築匾額滿文的演變和錯别字。

  在講座結束後,本人就主動去問春花老師一些問題。首先就是問有什麼方法學習好滿文?她的答案絕不是答你有什麼方法,而是介紹學習滿文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國東北地區,即中國滿族主要分布的地區。雖然她說本人不需要學,可是她說認識滿文的人越來越少。基於本人愛好清史的緣故,雖然語言只是興趣之外的喜好,其實也有需要學一點。這是由於原始記載清史,特别是清宫皇室史,是由滿族語言來書寫。其次不太滿足於現有學術研究資料上探討歷史。所以學習一點語言是有利而無害的。

  其次就是問為何中國第一和第二歷史檔案館,現在不允許非歷史工作者的其他人隨便出入?春花老師她解釋說,由於擔心其他人對歷史檔案文物的非法盜取,或者是肆意破壞,故此不能再允許其他人隨便進入歷史檔案館。雖然不再讓其他人自由出入歷史檔案館感到遺憾,不過他們這麼做絕對不是毫無道理。這是因為珍貴文物需要人為地合法合理地保護。珍貴歷史檔案保護不好,歷史學家就難以繼續進行歷史研究。

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

應給予學生自主發展興趣的權利

雖然林嘉文同學的遺書指出,千萬不要拿他自殺的事借題發揮。不過本人所寫的文章絕對不是借題發揮,而是希望從思考這個悲劇上,反思更多社會的問題,以避免悲劇再發生。上星期,本專欄就在思考這個悲劇,探討了編列歷史的意義,在這個星期就探討教育和出版其中存在的問題。

  據報道指出,雖然林嘉文同學兩本書的出版不用自費,由學校全力支持。不過所有出版安排,原作者不能維持自主意願出書,甚至被迫讓步。按照林嘉文同學生前自述:「二零一四年六月,《當道家統治中國》出版,我提出拒絕配合出版方和學校的任何宣傳,並要求隱瞞年齡、不要炒作。其實《憂樂為天下》出版後的輿論反應,完全合乎我高一出《當道家統治中國》時的擔憂,從初中起就熟悉網路輿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的社會上很多人不太歡迎別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對年少有才華的人並不看好,會順理應當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當然地料定別人會「傷仲永」。我那時已未卜先知地畏懼媒體的壓力以及被捧殺的可能了,所以實在不願讓自己白白成為這些輿論泡沫下的犧牲品,不想自己寧靜的讀書生活被打擾。更何況,《當道家統治中國》是我自己都覺得有不少遺憾的通俗隨筆,所以更不願炒作了。我為我當時自私的選擇而對讀客公司和西安中學都感到抱歉,以致出第二本書時我沒再好意思推脫出版座談會。」

  其實除了家人有責任關心子女之外,學校應該以尊重學生意願,安排興趣成長的活動。雖然林嘉文同學熱愛歷史,並不是學校所強迫參與,可是最終林嘉文同學出第二本書時迫於無奈,接受學校的新書宣傳活動安排。從林嘉文同學的自述,可見他不太滿意這種安排,並未卜先知被媒體捧殺的可能。該校在這次事件後,在培育學生特殊能力時,應該吸取教訓。

  本人感覺這種不太尊重學生意願的情況,在本澳也有見聞。雖然本人曾經參與所有興趣活動都是出於自願,但是本人在讀中學時有位同學為了避免被老師選中加入合唱團,而被迫在試音時唱走音。還有位同學被老師選中加入舞蹈隊,見到這位同學哭訴不願參與。去年有一間中學被一位老師在報章撰文踢爆,該校強制學生參與校外外語考試,本人去年曾撰文提及這個問題,在此不贅。相信學校或許為增加校譽名聲,讓學生參與不同藝能和體育比賽,是可以理解。不過非學生完全自願參與的活動,雖然能促進學生多元能力,可是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出版社應該以出版書籍的原作者意願和安全為大前提。因為原作者如果没有自己著作話語權,何以體現版權的重要性。可是最終林嘉文同學出第二本書時迫於無奈,接受出版社的新書宣傳活動安排。或許出版社為增加銷量,會想盡辦法炒作宣傳,是可以理解。不過這樣說,絕不是指責出版社很有問題,而是希望媒體宣傳應適可而止。

  中學生能夠出一本學術隨筆或專著,雖然值得鼓勵表揚。可是是否屬於神童,是否屬於天才或奇才,對大家看法來說就見仁見智。加上林嘉文同學未輕生之前還要準備高考,這樣誇大宣傳無疑增加林嘉文同學的許多壓力。

2016年3月4日星期五

編寫歷史專著工作任重道遠

據報道:「一個高中生,一邊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經出了两本專著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昨日突然傳来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十八歲史學奇才因抑鬱症自殺 曾出版两本專著》,手機央廣網,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根據最近傳媒報道指出,年僅十八歲已出版兩本歷史專著的中學生林嘉文同學,因抑鬱症跳樓自殺。本人聽到這個消息,實在是晴天霹靂。為何這麽有希望的少年會選擇自盡呢?說實在的話,本人在十八歲時,對歷史仍是一門已入門的興趣學科,對古文的理解和搜索資料的方法,仍然沒有太大的了解。雖然本人近年來喜歡整理編列已存在的歷史資料,不過感覺林嘉文同學的歷史論述水平明顯比本人高。這可能是林嘉文同學著重歷史研究論述,而本人著重整理編列歷史資料的緣故吧!編列歷史資料,只是客觀反映前人所記載或研究的資料結晶,歷史研究論述則是運用自己或他人歷史理論基礎上進行研究。所以本人在完善整理編列能力的同時,也要向林嘉文同學多學習歷史論述的能力。

  最近在廣州書城買到林嘉文同學的最後一本著作,其遺著名為《懮樂為天下 范仲淹與慶歷新政》。宋史名家、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裕民為其作序,指出林嘉文同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完全符合學術規範,言必有據,注文長達六萬多字,佔全書五分之一以上。……其治學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其水平放諸當今有關范仲淹慶歷新政較為優秀的論著之列,也是當之無愧的。」本人看過林嘉文同學的文章,可想而知李教授没有讚錯他,確實天妒英才。如果他堅持生活下去,未來可能會成為史學大師,可惜歷史没有如果。

  網上百科介紹什麼是歷史學家,提要認為「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歷史材料的研究者。」兩者同是歷史工作者,兩者對歷史學發展缺一不可。這是因為如果沒有完整的歷史記錄,歷史研究者就没有充足的資料進行研究。如果沒有歷史研究者對歷史進行研究,歷史的知識結構就不會完整,大眾對歷史認識就不會普及。雖然本人的歷史認識仍未到家,只是一般愛好者水平。不過認識到歷史對人們日常生活,絕不是別無用處,為人處世相當需要前人的經驗。

  從這件事上,應多了解什麼是抑鬱症?社會各界應多認識精神疾病對一個人的危害,應多關注精神疾病患者的需要。其實寫史是用許多精力和時間的工作。林嘉文同學在新書後記坦言,在強烈心理和身體壓力下寫成歷史專著。個人感覺社會過分以奇才少年周圍宣傳,無疑增加林嘉文成名後的心理壓力。據報道更甚的,學校還拿所謂奇才少年做研究對象。其實教育工作在培養同學特殊能力的同時,應多關心和提升同學心理質素、抗壓能力。

  其實有時做人有點失落感,從小到大一直喜歡鬼才黃霑,却無缘見黃霑的真人一面。剛認識這位歷史奇才少年林嘉文同學,突然傳出他自殺的消息,可惜可惜!其實很想請教林嘉文同學如何自學西夏文?如何加強自己論述能力?不過一切都太遲了。林嘉文同學的死,除了是中國史學界的悲哀之外,也應該是所有熱愛歷史朋友的悲哀。感到有生之年認識到家人和朋友,其實是種緣份。現在可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的同時,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而做好自己,保重自己的身體。感覺未來路上不平坦,是上天給自己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