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社會應當重視粵語教育

近來廣州市面「推普廢粵」話題再興熱話,按照有線中國組在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影片報載「近日內地一項調查顯示,在廣州,近三成土生土長的六至二十歲青少年不懂說廣東話。我們的記者訪問過兩個家庭,發現小朋友明顯較抗拒廣東話,甚至出現「識聽唔識講」的問題。「講廣州話太難了,在學校太丟人了。」小一學生王揚曦指,在學校上課都是說普通話,要講廣東話太難。他的父母都要「諗諗計仔」,在家中訂立遊戲規則,鼓勵兒子多說廣東話。王太認為,要令兒子學好廣東話並不容易,但會與丈夫繼續努力,堅持做到文化傳承。」

  在廣州有近三成土生土長的六至二十歲青少年不懂說廣東話情況,這是由於有以下幾種原因。首先就是部份家長,不太重視對青少年兒童從小進行粵語教育,認為小朋友長大後自然會理解而轉變習慣,這情況是從廣東話字幕組受訪影片《我係廣州人,我唔識廣州話》當中得知。其實語言習慣應當從小就要培養,要等到小朋友長大後才轉變就會太遲了。其次是社會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外地人口去廣州新定居的子女入讀廣州中小學,土生土長廣州小朋友逐漸被他們同化而習慣說普通話。這種情況就非常需要中小學的校方領導和老師,如何正確對待普粵雙語的教育。第三就是作為土生土長廣州人也有學懂粵語責任,因為無可能你講給別人知你是土生土長廣州人,而不懂得什麼是廣州話。

  港澳地區粵語情況也不太樂觀,港澳在回歸之後,一些學校開始對一些科目進行普通話教學。最近發現澳門有個青年社團網絡主持直播節目,在直播節目上使用一些太大陸化的普通話詞彙。澳門也有個立法會勞工界間選議員李振宇,在立法會使用普通話進行發言,他認為這樣實現了多年夢想,最終他這種行為被許多澳門市民非議。雖然港澳地區粵語情況也不太樂觀,但未至於有嚴重問題,但是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心,千萬不要輕易地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本,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文化根本被滅絕不關自己事。自己文化自己救,若果自己文化自己不救,沒有其他外人可以完全幫助到自己。

  雖然粵語在廣東、廣西等地於語言運用傳承方面逐漸式微,但是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仍有傳授教育粵語的活動。在廣州有許多學者和作家等編寫許多有關傳授教育粵語的教材與有趣書籍。例如廣州五羊小學就在二零一五年開始,就邀請了廣府文化學者饒原生為學生們上粵語推廣課,該校在二零一七年更推出了《粵讀羊城》校本粵語教材。廣州暨南大學漢語言研究中心編寫第一本粵語拼音教材。另外廣州也有青少年粵劇培訓活動、青少年粵語說書培訓活動等。香港等地一些學者研發粵語電腦打字輸入法。澳門也不例外,政大廣東話社準備在二零一八年一月六日下午兩點至四點,於澳門成人教育中心舉辦粵語拼音速成班。這個活動會收取每人澳門幣一百元捐給粵語教材與教學法協會(粵教協),以支持他們編寫粵語教材和拓展海外粵語教學的工作,歡迎大家參加。現在還有這麼多傳授教育粵語的活動是好事,這是因為粵語是我們嶺南人的根,有義務學好、講好、推廣好粵語,讓粵語能夠永遠運用和流傳下去。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觀「光影留聲-澳門百年影業」展有感

最近有個活動對筆者實在有興趣,活動名字為「光影留聲|澳門百年影業」展,不過在展覽場刊當中則稱呼為「光影留聲/電影百年」展,是由澳門懷舊收藏學會主辦,也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協辦,活動在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日舉行,展覽地點在盧九公園春草堂。
  
  「光影留聲|澳門百年影業」展覽顧名思義就是與澳門影業有關,首先參照展覽場刊文字簡介,可讓大家了解到澳門百年影業的變遷。從世界電影在一八九五年的出現,到澳門電影院始於一九一零年,到澳門影業黃金時期,到澳門影業式微。可見理解這種情況之後,令人感到非常唏噓。

  當走進盧九公園春草堂,就會見到「光影留聲|澳門百年影業」展覽幾個活動名稱大字之外,就可以見到一幅大型的澳門老地圖。這幅大型的澳門老地圖,應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見過這幅地圖應該出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澳門工商年鑑。其次在這澳門老地圖上,標注許多當時澳門戲院的分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澳門戲院分布,原來主要集中在現在澳門中區和沙梨頭附近一帶,在跑馬場舊址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在澳門老地圖上觀察,可見當時澳門影業的繁榮。這應該是因為當時的娛樂無現在這麼多,現在的人看電影,最主要有一部數碼功能的手機就可以了,但當時的社會沒有這麼多高科技的產品可以娛樂。加上當時戲劇人才眾多,因而戲劇種類也許多,而促進澳門影業的繁榮。

  從「光影留聲|澳門百年影業」展覽場刊了解到,這一些珍藏品是澳門懷舊收藏學會會員多年來長期專心收藏的紙品文物。其種類也非常多樣,有當時的電影海報、有當時的澳門戲院的老照片、有當時曾經刊登電影廣告的老報紙、有當時電影明星照片、有當時澳門戲院入場票券等。吸引筆者之處,在於一些票據上有何賢的親手筆跡,在老報紙上也發現一些有趣的老新聞。雖然許多紙質文物都變黃,有些也變了不知什麼情況,始終沒有變是紙質文物當中的文化內涵,見證著我們澳門影業就是這樣一路走來。

  到底什麼是收藏的意義?收藏的意義絕對不是只為了收藏,而是充分使用收藏品進行廣泛普及教育和學術研究,否則只會浪費了購買收藏品高昂的金錢。澳門懷舊收藏學會會員多年來把長期專心收藏的紙品文物,放在展覽場地上展出,是個很好的收藏愛好者對待收藏品方法。可是始終有美中不足,在於活動宣傳太少,如果沒有別人介紹,則不知道盧九公園春草堂有這個活動舉辦,當日去參觀時也感覺展覽的人流太少。沒有足夠的活動宣傳,只會白白浪費展覽工作人員的辛勞。

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與吳俊雄教授見識黃霑世界


      原刊澳門訊報建語燁言專欄
  「霑叔一聲笑:黃霑鮮為知的一面與港式流行文化的精髓」講座,由澳門公共圖書館及《新生代》雜誌合辦。時在在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九日(星期六)下午三點至五點;地點在何東圖書館二樓石室;主講者為流行文化學者、前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名譽副教授吳俊雄。雖然這個活動一早爆滿,筆者報名後未能成功錄取,但當日去到會仍可以額外簽名參加,入到後仍有許多座位,這可能是筆者與黃霑和吳俊雄教授的一種緣份吧。感謝《新生代》雜誌和澳門公共圖書館,能夠請到這一位研究黃霑專家吳俊雄教授,來與澳門大眾去見識黃霑世界。
講座內容首先是談談二零零五年十月在香港大學舉行的黃霑書房展。當時這個黃霑書房展,接近一比一的比例還原黃霑書房的樣子之餘,還展出原本收藏在黃霑家中的許多黃霑遺物。可惜當年筆者還年少,未有現在這麼膽子大地周圍自助旅行,而錯過了這場黃霑書房展。不過不需要太過可惜,因為吳俊雄教授在講座提及黃霑書房,在未來也有一些紀念黃霑的新研究計劃和相關活動,非常期待新研究計劃和相關活動的到來。黃霑值得許多人多加研究,這是因為他的作品不單影響香港社會,也影響世界不同地方華人社會。
  其實筆者喜歡黃霑已許多年,收藏有關黃霑藏品也許多,感覺講座主題所指黃霑鮮為人知的一面,早已不算特別陌生。吳俊雄教授在講座指黃霑鮮為人知有兩面,首先是黃霑完本不是鬼才,鬼才稱呼只是外人為他加上。吳俊雄教授在講座當中指「黃霑有時被神化,人們常用鬼才形容霑叔,感覺不為人知面更加令人有興趣。當時他正職做廣告業,但經常寫歌、做主持、拍電影。人們開始稱呼他鬼才,是《問我》歌曲推出時期。《問我》歌曲歌詞有自相矛盾的錯誤,後來黃霑在《麗花皇宮》唱《問我》歌曲時,把錯誤歌詞刪掉。《上海灘》歌曲歌詞『起伏夠』,黃霑也不知是什麼意思。」
  從吳俊雄教授言語和電腦投影片當中得出,黃霑在他個人專欄和公開場合,大力反對或反感他人稱呼為阿叔、鬼才、名嘴,反而他在公開場合經常自嘲。例如黃霑在一九七七年他於香港《新報》個人專欄自喜集當中,反駁他人對他稱呼他為鬼才的說法。黃霑在一九九六年參加遊戲節目《超級無敵獎門人》時,當有位女藝人形容名嘴時候,他立刻反駁說是臭嘴。黃霑在一九九八年香港煇黃演唱會當中,自嘲自己為老嘢。另外黃霑他也常常在公開演出場合,大膽地自認經常抄歌。這種黃霑精神值得學習,這是因為吳俊雄教授指黃霑他除口琴外,所有歌影視文等都是自學而來。擁有不卑不亢的心,才能夠成就更多人生。至於第二個黃霑鮮為人知的一面,就是人們提及他個人多過他的作品,這應該是黃霑擁有獨特人格魄力,吸引許多人談論他本人,例如黃霑的不文形象、黃霑的情史等。
  講座除此之外,吳俊雄教授也提及年少黃霑與二十世紀香港歷史的微妙關係,也提及黃霑曾經分享當時香港著名歌星的錄音情況等。感覺講座意猶未盡,希望未來也有類似講座能夠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