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暢遊廣州從化區北回歸線標誌塔

原刊華僑報天文版 2019.2.25

  隨著廣州交通越來越便捷,在廣州市區使用不長時間就可到達廣州從化區北回歸線標誌塔公園,就在二零一九年一月參觀了這個地方。話雖然如此,可是廣州從化區北回歸線標誌塔現在暫時沒有接駁直通巴士站。在廣州地鐵十四號線太平站下車之後,還要轉乘公共巴士下車之後,再直走一段路才可到達。

  北回歸線,其實是太陽在北半球的時候,陽光可以垂直射到而且離赤道最遠的位置點,就是將該點之緯度線叫做「北回歸線」。這座廣州從化區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一塊海拔25.6米的坡地之上,是中國其中一座最具有代表性的天文、地理標誌塔。

  這座廣州從化區北回歸線標誌塔,在20世紀80年代由當時的廣州市科委(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籌建,從化縣政府承建。在1984年12月25日就動工興建,直至1985年12月17日竣工,在1986年夏至日揭幕。廣州市人民政府曾就立石碑記事,指明此處為熱帶和北溫帶分界線。現已落成的佔地28畝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公園,為一個科學和旅遊景點。

  這個公園除了有標誌塔標示北回歸線經過廣州從化之外,其實地下還有一條長長的紅線貫穿整個公園。在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附近,也有許多科普展板和亞熱帶林區,值得大家參觀。

  可是由於在廣州地鐵十四號線開通之前,一直以來交通不便,官方和民間宣傳度也不足,去到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之後,就大感這個公園大為冷清。這個地方其實值得科普推廣,希望未來官方和民間多點宣傳這個地方,多點朋友認識北回歸線的科普意義。

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

淺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二零一九年二月十八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之後,引起粵港澳社會非常大的迴響。基本上以歌頌宣傳為多,不過還有一些反對異見聲音存在。到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對粵港澳社會是值得迎接還是抗拒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總共分為十一章。第一章是規劃背景、第二章是總體要求、第三章是空間佈局、第四章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第五章是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第六章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第七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八章是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第九章是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十章是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第十一章是規劃實施。同時粵港澳也有各自的大灣區發展規劃定位,可算是非常美滿。到底未來會實現多少,有待未來進一步觀察。
  到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實,有多少民意基礎呢?答案是沒有,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討論與制定至出台,一般平民百姓沒有機會深入討論,自然也沒有機會投票決定粵港澳在未來是否需要大融合。沒有民意基礎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問題就來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真正是為誰而制定?一般平民百姓沒有可以完全知曉。到底是誰可更好地監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實,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隨著大灣區統戰規劃公佈,港澳原有國際定位與優勢未來令人擔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代表粵港澳原有生活方式上的非常大轉變,港澳原有國際定位與優勢可能也有非常大的轉變。「五十年不變」這一改革開放設計師鄧小平理論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明顯地早已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二章總體要求第一節指導思想當中消失。這樣說絕對不是固執地反對轉變,而是當局這樣做完全違背中英聯合聲明和中葡聯合聲明、港澳基本法第一章總則所作出的承諾,這樣實在是說不過去的。當局連「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也堅持不了,難以讓筆者充滿信心認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會成功落實所有規劃內容。
  同時更令人擔憂和可悲的是,外界許多團體和人還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抱這麼大的期待。例如香港無線電視台、澳廣視、網絡媒體等經常唱好粵港澳大灣區,例如文友未熄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表示普大喜奔。做人凡事都要保持危機感,因為早已有不少粵港澳大灣區創業或投資失利損失的案例。要記著做人處世永遠要記得如何適者生存,否則損失的是自己。

2019年2月17日星期日

珍貴的印刷版李銳親筆題詞和作序


痛惜中共自由派元老、毛澤東前秘書,不接受染滿鮮血黨旗,曾提拔習近平,曾指出習近平只有小學程度的李銳在2019 年 2 月 16 日離世。雖然從來沒有機會見到他的真人,但本編珍貴著有李銳在他88歲時,為在2005年出版《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親筆題詞和作序一套書籍。
李銳在他珍貴的為《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序文當中,其中提及到應該如何從《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當中學習胡耀邦精神。他說作為一個領導人,其路線、政策和言行有多大程度符合人民利益,有多大程度實現過自己宣佈過承諾,多大程度實現過代表先進思想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甚至他說我們要學習胡耀邦勤學好思、民主作風等精神。

2019年2月14日星期四

對活化澳門舊街的一點異議



  近年來有許多活化澳門街的活動,例如在瘋堂斜巷附近有不定期舉行的文創展覽、文創買賣、文藝表演活動在氹仔嘉模墟不定期舉行不同文創買賣、文藝表演等大眾休閒活動在十月初五街不定期舉行的康公夜市,活動內容有懷舊美食文創買賣、文藝表演

  在爛鬼樓附近有不定期舉行的爛鬼樓巡禮,活動內容如澳門日報報道所講,有人力車體驗、傳統服裝租借及拍攝、特色地攤、街頭表演、傳統手藝體驗館、歷史導賞及藝術展覽,當中還包括於二零一八年開幕日首屆舉行之「第一屆歡樂光酥餅手推車大賽」 及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之「爛鬼樓巡禮之萬聖節特別場」等」。是由中南區工商聯會、草堆街第六坊會、果欄街第六坊會、澳門收藏家協會、澳門歷史城區發展促進會主辦。另外還有澳門每年年尾,在澳門多個舊街有燈光節活動。
  
  雖然這一些活動,看上去非常有意義。但是也引起澳門兩極的意見。支持者認為這種活動吸引客流入舊區觀光消費的澳門旅遊元素,同時增加城市競爭性和增加文創在澳門發展空間,也增加工商業賺錢機會。例如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在二零一八年十二月接受澳門日報採訪時所講,「該區具很大發展潛力,期望政府盡早活化並善用慈善機構贈予的永福圍舊樓群,把周邊街區及建築有機串連,發揮最大價值。要使關前街至周邊舊區街巷真的起來,須持之以恆,政府跨部門作出政策傾斜,適時優化社區環境。如條件許可,不妨將區內空置地盤打造成小型文創市集,提升社區吸引力,增強人氣。」

  按照在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一日澳門電台消息指,沙嘉都喇街商戶也希望可以活化沙嘉都喇街。按照在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二日澳門電台消息指「下環區坊眾互助會會長張麗珍表示,今年春節訪澳旅客人流增加,但下環區舊區人流並沒有增多,由於旅遊指示不清晰,容易讓遊客忽略前往舊區,希望政府重新規劃。她又認為,人流增加將有利營商環境,但同時對市民日常生活做成影響,希望政府可以作出平衡。」

  相反許多街坊和許多網民在網絡媒體、群組上如澳門政改咖啡檔、澳門高登起底組、澳門方丈聯盟等,非常反對政府當局和一些社會團體、工商團體的做法。這些反對者認為政府當局和一些社會團體、工商團體,大力推出所謂活化澳門舊街,完全干擾澳門街坊百姓的正常作息。首先造成大量光、噪音污染和大量不要的廢物。其次澳門舊街的人流增多,造成街坊與旅客爭路,車輛與旅客爭路。同時有一些街道長期不定期封路,嚴重影響澳門交通日常運轉。第三,把澳門街如爛鬼樓多處建築物油上與街道不同格調的顏色,令澳門街面目全非。到底這是活化,還是立新街道?可見其負面情況大於正面。令人擔憂的是,在澳門各界防災滅災能力未完全強化,防災設備未完全完備情況下,這麼多團體一直掛住搞這麼多活化澳門街的舉措。萬一再發生類似天鴿風災的話,澳門應該怎麼辦?

   認同活化澳門街可以增加文創在澳門發展空間等正面效果,可是澳門由於地少人多,首先應該明確分清居民區和遊客區的地域界定,不應該有清晰指示讓旅客前往居民區。政府當局和一些社會團體、工商團體舉辦活化澳門街的重心,應該要保持平衡,不應該完全傾向於旅客身上。其次澳門街如何活化,必須諮詢所有涉及其中的街坊意見。故此非常不滿政府當局和一些社會團體、工商團體如街坊會沒有先過問街坊意見,而過急舉辦相關活動的做法,這種做出法完全不尊重街坊。希望這種從活化澳門街所帶來負面情況能夠快點改善,完全不想澳門所有街道過多人流!

2019年2月13日星期三

了解日本歷史文化的三本書

  相信許多人喜歡日本流行文化,例如日本動漫、日本電視劇、日本文學、日本音樂等,筆者也不例外,不過這些只是日本文化的其中一小部份。如何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似乎是一個問題。以下有關日本歷史文化的三本書,就是《中日古代帝王年號及大事對照表》、《日本歷史文化辭典》、《醜陋的日本人 日本文化的明與暗》,都是筆者所珍藏。雖然認識到真正了解日本歷史文化需要觀看日文原著,在對日文還未完全熟透之前,這三本書對筆者了解日本歷史文化還是有些幫助。
第一本是《中日古代帝王年號及大事對照表》,由李寅生所編。本書在2005年出版,以列表的形式簡明地介紹中日古代帝王年號及大事。中國歷史年表起於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的建立,終於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日本歷史年表則相應地編至於此。書中除簡明地記載中日各自歷史之外,也簡明地記載中日交流的歷史。有點遺憾的是,由於編者編寫年份所局限,只局限編寫中日古代部份,而未能細閱到1912年之後中日關係的進程。年份條目內容基本上出自古今中國和日本出版的相關圖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較為詳細記錄中日歷年來如何文化交流、日本明治天皇如何推動明治維新的等歷史。

第二本是《日本歷史文化辭典》,由成春有和汪捷所編。本書在二零一零年出版,約有四千六百個詞條,每個中文詞條都附有相對應日文詞彙。這本词典主要分为社會、文化、人物三大部分,每部分則由各個日本歷史時代所構成,詞條內容基本上出自日本出版的相關圖書。為人們簡易了解日本歷史文化詞彙提供方便之門。

   第三本是《醜陋的日本人 日本文化的明與暗》,由馬驛等所編。千萬不要誤會,這不是一部宣泄民族主義情緒的謾罵之作,而是一部冷靜描述和分析日本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的學者之論述。結集了四本有關研究日本文化專著,分別是高橋敷所著的《醜陋的日本人》、克里斯托弗所著的《日本精神》、新渡戶稻造所著的《武士道 》、露絲·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從閱讀有關四本研究日本文化專著,從而更加了解日本。

  雖然中日之間曾經有一段慘痛的不和經歷,但是中日關係源遠流長,許多日本歷史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演變,許多中華文化也深受日本歷史文化影響而演變。可以從彼此認識之餘,同時還促進中日彼此更友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