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報》報載:「月黑風高上網夜,龜速上網網民無奈。」這似乎是很多本澳網民的心聲。近日,三名年輕的澳門網民在本澳一電訊公司外擺出「仆街」動作,並把相片上載到社交網站,得到逾三千網民的回響,發起人希望用「破格的」、「微不足道的」方式,促使電訊營運商不要忽視網民需要。」現在的澳門網民,並不是人們想像的一盤散沙,也不是為上網而上網。最近許多澳門網民使用破格和微不足道的方式表達訴求,是一種進步。行動的目的,在於廣大網民不滿龜速上網。龜速上網的嚴重性,影響著CTM對全澳市民的期望,也影響著澳門電訊業的發展。也許期望和享受指數過低,不滿率就會更高。希望管理者能夠體察民意,最主要改善服務,才能平息所有的不滿。另外更希望社會上不要出現獨市經營的風氣,這種經營風氣危害蒼生。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動力和空間。
我們從詞彙上可以看出相同的詞語,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也誕生不同意義。例如「仆街」一詞,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在部分地區,仆街一詞並不帶侮辱性或冒犯性。如在台灣,仆街被用作「被打死」,或「被打趴在地上」狀態的形容詞;一般亦可以指公司或富裕人家突然衰落破產或倒閉的意思,統不視為髒話。 在台灣並無仆街一詞,純粹於香港引進,頂多以"趴"街做為解釋,無任何侮辱,冒犯等負面意義。」台灣的《自由時報》兩年前曾經在《陳俊生爆全武行 女友趴地乞憐》報道內文中寫道:「本該甜蜜蜜的小倆口,前晚卻在街頭上演全武行爆粗口、摔手機,又嫌女友道歉不夠「真心誠意」,激烈拉扯下女友當場「仆街」。」因此可以觀察到台灣使用「仆街」一詞,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在《廣州話方言詞典》的解釋,「仆街」就是「罵人語,死於街上的意思。」因此筆者感覺澳門許多媒體,使用「趴地」代替「仆街」來報道新聞是有原因的,希望大家千萬不能過分怪責他們。其實這種行為就是身體要形成「一」字,臉蛋要面向地面臥在地上,感覺仍站在地上似的。若許「仆街文化」的定義,不是從廣州話意義上可以解釋的,是一種新義。新義就是人們對這種行為藝術,給予奇特而且破格的稱呼。也許行動意義,是一種行為藝術上表達意見方法!雖然這種現象在澳門街鮮有出現,但能夠見證澳門社會變遷不斷創新和變化。
不過台灣「仆街少女」的作用只在於推廣台灣景點,沒有什麼其他目的,人數也不是太多。影響範圍除了澳門,也影響香港和澳洲等地。行為藝術方式也出現不同的變化,例如有倒和斜的方法等。把「仆街文化」融入於社會權益的爭取,為台灣「仆街少女」致敬之餘,也能昇華意義當中的意義,的確是一舉兩得。但要注意的是安全問題,《臺灣新浪網》曾報道一段新聞:「不過現在在澳洲,卻有一名年輕人玩過頭,從大樓摔下來,白白賠上一條命。二十歲的澳洲男子畢爾,就是從自家公寓七樓的陽台摔下,一命嗚呼,沒事為什麼要做出這種怪異舉動?原來畢爾在玩目前網路正夯的仆街。」雖然行為藝術方式可以變化多端,但不可以玩過頭,損失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許多網民也紛紛使用不同的惡搞技巧,不同的創意思維表達不滿。暫時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改編歌曲,如「港澳新一代視訊頻道 IMT Channel」改編香港歌手陳奕迅的歌曲《如果我用門電訊》,原曲為《如果我是陳奕迅》。歌曲除了歌手唱功了得之外,也極具創意。影片諷刺用門電訊之後,什麼過癮都沒有了。例如玩遊戲、看電影,根本玩不下去和看不下去。第二種是改編廣告,如以愛暪電訊作賣點,改編黑旋風、愛膚堅、萬里望花生的廣告,以宣傳手法諷刺澳門電訊業的弊端。第三種是遊戲影片,如「港澳新一代視訊頻道 IMT Channel」在行動過後製作的影片,使用《超級瑪莉》遊戲形式重現行動的全過程。因此筆者希望廣大網民提高改編水準之餘,也能夠增加不同的惡搞技巧。相信澳門網民的力量,一天比一天進步!
筆者在當天雖然作為圍觀者,但精神上是十分支持這種使用破格和微不足道的方式表達訴求。其實圍觀都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無聲的聲援。雖然部分網民感覺許多人淆底、事情變質為表演節目、有議員參與等意見。不過首次發起行動,難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我們要從不足地方著手,反思和探索解決問題根源是最重要。那麼互相指責和痛罵,卻沒有什麼必要。
Categories
▼
放艾
最近,在「邊度有音樂」舉行了三場「從五四到六四」特別活動名為「放艾」的電影會。活動播放艾未未工作室製作的紀錄影片,它們名字就是《美好生活》、《花臉巴兒》、《一個孤僻的人》、《王靜梅》、《老媽蹄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筆者參與最後一場的電影會,在觀看和討論當中,能夠了解現在的中國狀況之餘,也能夠反思自己。希望「邊度有書.有音樂」能夠把這有意義的活動繼續舉行下去。最後一場的電影會,播放了電影《老媽蹄花》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根據主辦單位「邊度有書.有音樂」寫在Facebook的活動介紹:「《老媽蹄花》是艾未未去成都準備為譚作人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作證,但被警員毆打(後導致顱內手術)並非法限制自由在酒店,以及在恢復自由後去警局交涉的紀錄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中國的一首禁歌,歌詞充滿火紅、鮮活的生命力,廣州紀錄片導演艾曉明以之作為片名。本片繼續講述譚作人、艾未未、老媽蹄花的故事。在川震兒童生命凋零之處,繼譚作人被捕之後,艾未未團隊拒絕遺忘,進而要求政府信息公開,承擔責任。」
電影《老媽蹄花》帶給筆者的感覺就是猶如一場當代官場現形記。其次,也發現影片當中的四川警員態度很差,對白也滑稽可笑。警察的使命就是必須要維持治安,全心全意地保護平民百姓。警民之間的關係若果沒有平等,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不公平,平民百姓所過的生活更為困難。另外播放的一部電影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根據活動介紹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中國的一首禁歌,可是筆者不太認為是禁歌。根據中國互動百科介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原本是一部反特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舞曲作為素材,為了讓作品呈現出一種時空感,雷振邦也在改編的過程中,適當放慢了原曲的速度,從而讓改編後的作品,更擁有一種遼遠、廣袤的回味空間。作品最大的特色,一在於它採用了問答的形式來深化歌曲的主題,從而達到一種明智的藝術效果。二在於作品歌詞的重複發問,不僅加強了語氣,讓感情的抒發更強烈,也使得旋律的回味更悠遠,從而達到一種盪氣迴腸的藝術效果。」在筆者的觀察當中,中國歌手刀郎和張也曾演唱過、也曾作為新疆民族舞蹈的伴奏等.. 至於成為禁歌的事情,筆者就不太清楚。但覺得在影片當中,是對電影《老媽蹄花》的一個延伸,也解釋如何拍攝電影《老媽蹄花》等等..通過觀看艾未未工作室製作的紀錄影片,認識艾未未老師是怎樣的人,認識艾未未工作室是怎樣運作。筆者十分讚嘆艾未未老師的勇敢,說話也非常富有藝術的味道,為人也非常平易近人。他只是絕不近極權,而且還要藐視地盯著極權。同時也讚嘆艾未未工作室的工作人員,不怕極權地工作。
在電影播放以後的時間作為座談會,主辦單位邀請葉陰聰先生作為嘉賓,當天晚上他更與夫人一齊出席此次聚會。他在座談會上說:「作為中國公民,許多都不能做,沒有自己的政黨、沒有自己的組織,但不可以不說我是中國公民。艾未未最後的空間被消滅,連公民也不能做。艾曉明現在也不能出境… 毛以後的中國很大,誰正在做什麼都不清楚。艾未未被捕之前發生什麼,不清楚。艾未未能夠成為艾神,就是因為這樣都不被捕而被稱神。」其實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發表意見是最基本的權利。沒有權利的公民生活,難以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當中有規定,中國公民有基本的權利和義務。侵犯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一種違反憲法精神的犯法行為。希望廣大作為中國公民的同胞,能早日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電影《老媽蹄花》帶給筆者的感覺就是猶如一場當代官場現形記。其次,也發現影片當中的四川警員態度很差,對白也滑稽可笑。警察的使命就是必須要維持治安,全心全意地保護平民百姓。警民之間的關係若果沒有平等,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不公平,平民百姓所過的生活更為困難。另外播放的一部電影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根據活動介紹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中國的一首禁歌,可是筆者不太認為是禁歌。根據中國互動百科介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原本是一部反特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舞曲作為素材,為了讓作品呈現出一種時空感,雷振邦也在改編的過程中,適當放慢了原曲的速度,從而讓改編後的作品,更擁有一種遼遠、廣袤的回味空間。作品最大的特色,一在於它採用了問答的形式來深化歌曲的主題,從而達到一種明智的藝術效果。二在於作品歌詞的重複發問,不僅加強了語氣,讓感情的抒發更強烈,也使得旋律的回味更悠遠,從而達到一種盪氣迴腸的藝術效果。」在筆者的觀察當中,中國歌手刀郎和張也曾演唱過、也曾作為新疆民族舞蹈的伴奏等.. 至於成為禁歌的事情,筆者就不太清楚。但覺得在影片當中,是對電影《老媽蹄花》的一個延伸,也解釋如何拍攝電影《老媽蹄花》等等..通過觀看艾未未工作室製作的紀錄影片,認識艾未未老師是怎樣的人,認識艾未未工作室是怎樣運作。筆者十分讚嘆艾未未老師的勇敢,說話也非常富有藝術的味道,為人也非常平易近人。他只是絕不近極權,而且還要藐視地盯著極權。同時也讚嘆艾未未工作室的工作人員,不怕極權地工作。
在電影播放以後的時間作為座談會,主辦單位邀請葉陰聰先生作為嘉賓,當天晚上他更與夫人一齊出席此次聚會。他在座談會上說:「作為中國公民,許多都不能做,沒有自己的政黨、沒有自己的組織,但不可以不說我是中國公民。艾未未最後的空間被消滅,連公民也不能做。艾曉明現在也不能出境… 毛以後的中國很大,誰正在做什麼都不清楚。艾未未被捕之前發生什麼,不清楚。艾未未能夠成為艾神,就是因為這樣都不被捕而被稱神。」其實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發表意見是最基本的權利。沒有權利的公民生活,難以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當中有規定,中國公民有基本的權利和義務。侵犯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一種違反憲法精神的犯法行為。希望廣大作為中國公民的同胞,能早日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如何正確認識示威
根據《新華漢語詞典》的解釋,示威是指表示抗議和顯示力量的活動。威是指使人敬畏的態度和魄力。筆者覺得根據以上詞典解釋,其實示威確是一個在敬畏魄力下顯示力量的活動。示威,就是顯示不滿政府政策的力量,也就是最主要的四個字:為民發聲。示威意義的變化,在於您認為的觀點是什麼。觀點變化之後,示威意義也隨著變化。例如您認為示威是搞鬼的,示威的意義就會變得很敗壞。
筆者歸納示威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文字上,也就是說示威的方式以文字為主。文字作為一種溝通工具,本身就擁有一種優越性。文字為何有優越性?在於能夠把自己一切不滿想法,從文字就可以全部表達出來。若使用妥當,就會讓示威化為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批評。若使用太過分,自然會形成火花,後果不堪設想。第二種是行為上,但不代表具有暴力色彩。其中一部分的行為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最好例子。例如艾未未先生其中一個行為藝術作品《擋中央》。筆者認為艾未未先生是否的確有罪就不太了解,但感覺《擋中央》的行為意境上,以他自己身軀諷刺黨中央,確是中國內地難得一見的作品。隨著艾未未先生被捕,或許中國內地行為藝術前路更為暗淡。
示威方式的最後一種是街頭上,俗稱遊行。遊行的作用,比之前兩種方式更大。今年的澳門勞動節遊行,根據《澳門日報》報導:「多個團體昨日下午發起五一遊行,表達不同訴求的遊行人士分別在永寧廣場、祐漢公園、三角花園、文化中心及何賢公園集合後,出發前往政府總部遞信請願。至於由前線教師發起的「關注教育政策」遊行,則在抵達教青局遞信後和平散去。警方指出,昨共有二千三百人參與遊行,並派出三百名警員維持遊行秩序。遊行秩序大致良好,惟在政府總部對開示威區,有遊行人士與警方發生肢體碰撞,場面未幾受控。」筆者認為在遊行方式上有時會和平進行,有時也會出現衝突。筆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發現各有不同的道理。遊行示威,無非就是表達意見而已。警方與示威者的角色,沒有必要過分對立。過分對立,就會把問題複雜化,更容易產生矛盾。
關於前線教師發起「關注教育政策」遊行,確是令人關注的事。筆者十分認同前線教師的做法,其實權益爭取,一定是要靠自己。希望管理階層,千萬不要標籤示威者。因為自己最清楚自己問題,自己不去爭取的話,就沒有人能夠幫到自己。至於青年再次發起五一遊行,也是令人關注的事。筆者認為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是有思想和良心。雖然不知道遊行過後的效果如何,但仍相信始終需要發聲,才會有更大的出路。
另外,根據《正報》報導:「警方在五一遊行前公布在必要時設置採訪區,又在遊行當日粗暴阻撓記者正常採訪。傳媒學者譚志強批評警方早有既定態度,不容許記者太自由採訪,其拙劣的手法 凸顯當局無知,並有違《基本法》二十七條。他也注意到,本澳言論自由出現收窄的趨勢。另外,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昨日發表「強烈譴責警權霸道‧粗暴侵犯合理採訪權」聲明。(見另稿)日前的五一遊行快要結束,記者進行正常採訪,拍攝警方採取行動時(帶走涉嫌違令人士、駛走被指阻街的車輛),卻被警員粗暴阻撓。有警員強拉記者手臂並喝令「不准拍照」;有警員警告記者「再不離開,便拘捕你」,也有多名記者分別被警員「批肘」、「熊抱」、「箍頸」、「扯甩眼鏡」、「用膝頭撞擊」等。」民間記者已經沒有採訪權,如果正式記者在設置採訪區的情況下都沒有採訪權,澳門何來有新聞自由?新聞自由的保護,人人有責。因為若果沒有新聞自由,市民對許多事情就不會知道,最終受到影響是廣大的市民。另外,記者在工作時候的安危也相當重要。警員雖然維持治安是十分重要的責任,但保護記者正常採訪也是一個責任。如果警員沒有這個責任,記者就不能夠履行採訪的職責,其後果就會很大。
示威並不是要搞鬼,並不是要唯恐天下不亂。因此如何正確認識示威,是當今社會其中一個最大課題,也是公民教育的必修課。
筆者歸納示威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文字上,也就是說示威的方式以文字為主。文字作為一種溝通工具,本身就擁有一種優越性。文字為何有優越性?在於能夠把自己一切不滿想法,從文字就可以全部表達出來。若使用妥當,就會讓示威化為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批評。若使用太過分,自然會形成火花,後果不堪設想。第二種是行為上,但不代表具有暴力色彩。其中一部分的行為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最好例子。例如艾未未先生其中一個行為藝術作品《擋中央》。筆者認為艾未未先生是否的確有罪就不太了解,但感覺《擋中央》的行為意境上,以他自己身軀諷刺黨中央,確是中國內地難得一見的作品。隨著艾未未先生被捕,或許中國內地行為藝術前路更為暗淡。
示威方式的最後一種是街頭上,俗稱遊行。遊行的作用,比之前兩種方式更大。今年的澳門勞動節遊行,根據《澳門日報》報導:「多個團體昨日下午發起五一遊行,表達不同訴求的遊行人士分別在永寧廣場、祐漢公園、三角花園、文化中心及何賢公園集合後,出發前往政府總部遞信請願。至於由前線教師發起的「關注教育政策」遊行,則在抵達教青局遞信後和平散去。警方指出,昨共有二千三百人參與遊行,並派出三百名警員維持遊行秩序。遊行秩序大致良好,惟在政府總部對開示威區,有遊行人士與警方發生肢體碰撞,場面未幾受控。」筆者認為在遊行方式上有時會和平進行,有時也會出現衝突。筆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發現各有不同的道理。遊行示威,無非就是表達意見而已。警方與示威者的角色,沒有必要過分對立。過分對立,就會把問題複雜化,更容易產生矛盾。
關於前線教師發起「關注教育政策」遊行,確是令人關注的事。筆者十分認同前線教師的做法,其實權益爭取,一定是要靠自己。希望管理階層,千萬不要標籤示威者。因為自己最清楚自己問題,自己不去爭取的話,就沒有人能夠幫到自己。至於青年再次發起五一遊行,也是令人關注的事。筆者認為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是有思想和良心。雖然不知道遊行過後的效果如何,但仍相信始終需要發聲,才會有更大的出路。
另外,根據《正報》報導:「警方在五一遊行前公布在必要時設置採訪區,又在遊行當日粗暴阻撓記者正常採訪。傳媒學者譚志強批評警方早有既定態度,不容許記者太自由採訪,其拙劣的手法 凸顯當局無知,並有違《基本法》二十七條。他也注意到,本澳言論自由出現收窄的趨勢。另外,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昨日發表「強烈譴責警權霸道‧粗暴侵犯合理採訪權」聲明。(見另稿)日前的五一遊行快要結束,記者進行正常採訪,拍攝警方採取行動時(帶走涉嫌違令人士、駛走被指阻街的車輛),卻被警員粗暴阻撓。有警員強拉記者手臂並喝令「不准拍照」;有警員警告記者「再不離開,便拘捕你」,也有多名記者分別被警員「批肘」、「熊抱」、「箍頸」、「扯甩眼鏡」、「用膝頭撞擊」等。」民間記者已經沒有採訪權,如果正式記者在設置採訪區的情況下都沒有採訪權,澳門何來有新聞自由?新聞自由的保護,人人有責。因為若果沒有新聞自由,市民對許多事情就不會知道,最終受到影響是廣大的市民。另外,記者在工作時候的安危也相當重要。警員雖然維持治安是十分重要的責任,但保護記者正常採訪也是一個責任。如果警員沒有這個責任,記者就不能夠履行採訪的職責,其後果就會很大。
示威並不是要搞鬼,並不是要唯恐天下不亂。因此如何正確認識示威,是當今社會其中一個最大課題,也是公民教育的必修課。
談談創作的道德底線
《法制晚報》 在三月十八日報導 「二十四歲的她靜靜地站在東城法院的被告人席上,公訴人宣讀指控,江鶴自二00八年至二00九年間,通過互聯網登錄到北京廣典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建立的西陸網站論壇,上傳《獸》、《兄有弟攻》、《金玉羅剎》等數篇淫穢小說進行傳播,點擊量共計八萬餘次。法院經審理認定,江鶴觸犯傳播淫穢物品罪,判處拘役四個月。」筆者認為雖然感覺她在法律上是有錯,但在創作自由而言是沒有錯的。因為創作的題材應是自由廣泛,只是中國內地的法律不允許而已。或許現在中國內地許多作品的題材,大量渲染暴力和色情怎麼辦,難道要趕盡殺絕地禁止才叫最好?若果是要趕盡殺絕的話,那麼武俠等題材創作就會立刻沒落!
其實創作道德底線在受到某一些宗教或哲學影響以後,才形成一個法律或道德標準,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必須遵守這個標準。雖然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道德底線,但長度是有所不同。在部分國家,對於創作底線的制訂不會過分嚴苛。例如性文化為題材的創作,政府不會過分以法律禁止。在部分有政治或宗教背景的國家,創作的自由度當然不比其他地方高。這些國家大多數以某宗教、哲學的教義或理論作為標準,規定創作道德底線的高低。筆者不是批評這些國家的做法不對,只是希望不要把道德底線拉得太緊。拉得太緊的後果只有一個,使文化藝術不可能有發展的空間。到時候人體素描就不能畫、人體雕塑就不能刻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淫穢嘛!所以有時候提倡自由創作並不是要反對道德倫理,更不是要教唆他人犯罪。另外道德底線制訂必須是有彈性的,千萬不要一成不變。
中國內地曾發起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南方日報的文章《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實質是國家干預私人生活》認為「在經歷了文革十年的劇烈動盪之後,特別是在持續不斷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多年以後,國家權力大規模地退出對私人生活領域的干預,個人獲得了越來越大的自由和自主的生活空間。」筆者不太認同,也看不出國家權力如何大規模地退出干預私人生活。另外新華網的文章《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文革的迴光返照》指出精神污染「特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起我國思想戰線上某些人用不健康的思想、作品、表演污染人們靈魂的現象。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具體表現。」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確是文革的迴光返照,也特別干預私人生活。你寫什麼要管、你穿著什麼要管、你跳什麼要管、你唱什麼要管、你想什麼都要管,人們何有自由可言?雖然運動最終沒有成功,但至今仍然存在,所謂的性教育就難以做起。例如筆者看到某位朋友在Facebook分享一段內容,就是「優酷網鄭重提醒您:為回應國家九部委聯合開展深入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資訊專項行動的號召,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路環境,給大家一個和諧積極的家園。1、不得上傳任何有違國家法律法規的視頻。2、不得上傳具有色情內容的視頻。3、不得上傳內容低俗,格調不高的視頻。4、不得上傳具有色情誘導性內容的視頻。5、不得在標題、簡介和標籤中出現任何具有低俗色情含義的字眼。如果您上傳了這些內容,我們將一律予以刪除,我們希望我們最珍貴的網友們,理解並監督我們。」要是這樣做,會讓更多人什麼都不敢做。
香港著名填詞人黃霑先生曾接受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先生的訪問,這個訪問後來收錄在金鐘先生所著作的訪問集《中國的演變》當中。金鐘先生問:「您認為五四以來中國性的解放有沒有一點進步還是退步?」黃霑先生答道:「退步。民國以後,比清朝更封閉。鄭板橋他們的觀念比現代中國人開放得多。」筆者認為為何現在的人比清朝更封閉?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思想上要破除封閉,創作道德底線的控制不能過嚴。若不,創意風格就會走向更封閉的道路,路上所走的路更不可收拾。
其實創作道德底線在受到某一些宗教或哲學影響以後,才形成一個法律或道德標準,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必須遵守這個標準。雖然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道德底線,但長度是有所不同。在部分國家,對於創作底線的制訂不會過分嚴苛。例如性文化為題材的創作,政府不會過分以法律禁止。在部分有政治或宗教背景的國家,創作的自由度當然不比其他地方高。這些國家大多數以某宗教、哲學的教義或理論作為標準,規定創作道德底線的高低。筆者不是批評這些國家的做法不對,只是希望不要把道德底線拉得太緊。拉得太緊的後果只有一個,使文化藝術不可能有發展的空間。到時候人體素描就不能畫、人體雕塑就不能刻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淫穢嘛!所以有時候提倡自由創作並不是要反對道德倫理,更不是要教唆他人犯罪。另外道德底線制訂必須是有彈性的,千萬不要一成不變。
中國內地曾發起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南方日報的文章《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實質是國家干預私人生活》認為「在經歷了文革十年的劇烈動盪之後,特別是在持續不斷地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多年以後,國家權力大規模地退出對私人生活領域的干預,個人獲得了越來越大的自由和自主的生活空間。」筆者不太認同,也看不出國家權力如何大規模地退出干預私人生活。另外新華網的文章《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文革的迴光返照》指出精神污染「特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起我國思想戰線上某些人用不健康的思想、作品、表演污染人們靈魂的現象。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具體表現。」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確是文革的迴光返照,也特別干預私人生活。你寫什麼要管、你穿著什麼要管、你跳什麼要管、你唱什麼要管、你想什麼都要管,人們何有自由可言?雖然運動最終沒有成功,但至今仍然存在,所謂的性教育就難以做起。例如筆者看到某位朋友在Facebook分享一段內容,就是「優酷網鄭重提醒您:為回應國家九部委聯合開展深入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資訊專項行動的號召,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路環境,給大家一個和諧積極的家園。1、不得上傳任何有違國家法律法規的視頻。2、不得上傳具有色情內容的視頻。3、不得上傳內容低俗,格調不高的視頻。4、不得上傳具有色情誘導性內容的視頻。5、不得在標題、簡介和標籤中出現任何具有低俗色情含義的字眼。如果您上傳了這些內容,我們將一律予以刪除,我們希望我們最珍貴的網友們,理解並監督我們。」要是這樣做,會讓更多人什麼都不敢做。
香港著名填詞人黃霑先生曾接受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先生的訪問,這個訪問後來收錄在金鐘先生所著作的訪問集《中國的演變》當中。金鐘先生問:「您認為五四以來中國性的解放有沒有一點進步還是退步?」黃霑先生答道:「退步。民國以後,比清朝更封閉。鄭板橋他們的觀念比現代中國人開放得多。」筆者認為為何現在的人比清朝更封閉?因此現在要做的,就是思想上要破除封閉,創作道德底線的控制不能過嚴。若不,創意風格就會走向更封閉的道路,路上所走的路更不可收拾。
新加坡華語的未來
加坡,這個擁有花園城市之稱的國度,是世界上唯一以華人佔絕大多數的國家。宣佈推行雙語政策以來,讓華語仍然是新加坡國內相當普及的語言。新加坡華語具有本身的特色,而有別於普通話。可是,未來的新加坡華人仍然會懂得講華語嗎?
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吳元華曾在《務實的決策——人民行動黨與政府的華文政策研究 1954‧1965》的文章中引述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資政在新加坡美國人協會的宴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我是新加坡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正如愛爾蘭後 裔的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艾森豪總統不是日爾曼人或羅斯福總統不是愛爾蘭人一樣。假以時日,世人將知道,新加坡姓李、姓杜、姓吳、姓王、姓楊、姓林的 華人雖然外貌像中國人,並且說華族語言,但是他們都不同於中國人。他們是華族,並且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好意思。最重要的是:他們心裏想的是新加坡和新加坡人 的利益,並非中國和中國人的利益。」從以上引述李光耀資政講話可以看出,部份新加坡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也承認他們從不關心中國的利益,對華語也沒有特 別的重視。這就是說擁有華族血統的海外華人,承認和關心所屬國籍的身份與利益居多,不過也有部份的例外。其實海外華人是不是中國人的爭論絕不重要,最重要 不要讓華語消失是每一個華人的責任。 雖然筆者往新加坡旅遊觀察發現,當地的華語仍然是相當普及。華語招牌在許多地方林立、餐館和購物點等仍可以華語作答、不同媒體仍以華語作主要媒介。不 過記得那個新加坡導遊對華語一點也不會,只會懂得粵語為旅遊團友介紹新加坡的特色。最令人驚訝的是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報導以下新聞:「講華語運動的調查 就發現:講華語的家庭自一九九0年的70%一路下滑,到現在只剩40%的家庭仍以華語作為主要用語,反之,講英語的家庭卻從當年的26%增至今年的 60%。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一年一度的講華語運動熱烈推動和政府的不斷鼓勵,新加坡的華文怕早已消聲滅跡了。我新近看到的一件事就很能反映新加坡人對華文 的真實心態:不久前參加聖淘沙環球度假村的一個建築研討會,業主和設計代表先用英文發了言,最後是主承包商:一家中國公司總經理的發言,他的華語發言簡單 明瞭,卻在發言後引起了一片輕微的嬉笑聲,會後一位新加坡朋友也不屑地對筆者說:看看他們的素質!」筆者覺得講華語沒有那麼可笑之處,也覺得新加坡的華語 危機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絕種」和地位被取代的危險。 李光耀資政曾表示「如果新加坡華人失去講華語的環境,今後要再造同樣的環境將極為困難。他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場合講華語,讓全體新加坡華人能生 活在講華語的環境之中。」筆者認為英文成為新加坡第一語文之後,就大範圍內削弱了華語普及性,推行雙語政策的作用也不是太大。現在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要從 娃娃開始,讓娃娃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也讓娃娃明白學華語意義不比英語差。懂華語和英語的人,比只懂說英語的人更優秀。最主要希望新加坡政府,永遠記住不 要忽略英語的基礎上,更不能忽略保留和推廣華語的重要性。另外,希望移居海外的華人及其後裔,或許你們特別討厭中國也好,也千萬不要忘記它一直是你們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