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記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對談


在 斜風細雨的下午,人們不理會天要下多大的雨,仍滿懷著 期待眼光趕快地往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B201室集中,等待著吳衛鳴局長的來臨。原來這活動是澳門文化局與《新生代》雜誌合辦的對談,名字叫做「你想對文 化局長說什麼?與吳衛鳴局長的一場文化對談」。對談從下午四點開始,由《新生代》雜誌社長林玉鳳主持。最讓筆者難以想像是進入會場後,感覺那裡像人海般壯觀。出席者包括從事不同範疇的創作人士、演藝學院學生家長代表之外,還有時事評論員譚志強等都有出席。在此可以証明的是,文化話題在市民心中絕不冷漠,對 於文化在政府眼裡絕不忽視。如此重視文化的氣氛,千萬不要停。若果停了,一切皆變為沒有結果的空白。

當吳衛鳴局長到達會場後,全場一片掌聲。主持人林玉鳳社長先開場白說:「《新生代》雜誌在Facebook上開了一個活動,給予廣大市民發表澳門文化 有關意見的空間,也給吳衛鳴局長看了。問題可以分成三個類別,就是澳門的文化政策、人才培養和表演場地。」不久,吳衛鳴局長在主持人林玉鳳社長開場白後 說:「這些問題已經看了很多次。現在最主要多溝通,瞭解大家需要,聽取大家意見。」筆者十分支持這個聽取不同意見的活動,最主要吸取更多不同的民意,才能 夠像治病一樣對症下藥。否則政府政策的推行會與民意不符之餘,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希望未來會繼續舉辦,更希望其他政府部門也用這樣的辦法了解市民急切需 要。

對於澳門文化政策和表演場地的問題,吳衛鳴局長以文化政策目標三部曲作回應。首部曲就是「露天博物館」的短期目標,吳 衛鳴局長指出:「文化局準備和民間機構合作在戀愛巷辦婚俗館。其次會辦一個小型電影院,例如文化局也準備和同善堂合作做黑盒劇場。不要以為大排擋網絡沒有 用,這樣成為另一種力量,澳門的 希望就是這樣。」「露天博物館」的構思不錯,雖然商業化就在所難免,但千萬不要把政治化過分滲入文化藝術當中。其實藝術和政治之間關係有利有弊。用創作藝 術諷刺時弊政治,得到是欣賞者的無數反思。相反以政治化利用藝術,沒有得到什麼,只有失去。第二部曲就是「建設國際級文化藝術場地」的中期目標,吳衛鳴局 長指出:「有一個很好機遇,就是二0二0年的新城填海規劃。盡力增取一些資源,建設大型音樂廳、藝術館、澳門檔案館的新館等。」筆者也非常期待中期目標, 能夠成功兌現。因為澳門地方小,文化藝術場地不足與不大,是最大的問題。第三部曲就是「文化永續之城」的長期目標,吳衛鳴局長指出:「一定要運用好白棋, 把握機遇。澳門如何迎接二0四九年以後的新時期,可以用文化永續之城的概念。文化可以穿越時空,文化可以令社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演藝學院家長在出席對 談時反映許多澳門文化人才培養的問題,例如指出課堂和演出場地的嚴重不足,學生是被忽略的一群。吳衛鳴局長回應指出:「關注學生的情況,有同事在會場做工 作,都聽了意見。如果有每樣都綠燈的想法,時機就會錯失許多。希望家長和學生,能夠互相體諒。」其實文化與教育能不能夠繼續往後發展,場地的多少與質量是 十分重要。

因為對談的時間不長,筆者沒有在對談上即場發問。筆者感到內疚的是,對談完結之後,沒有及時找吳衛鳴局長談 談。當找到他的時候,他就趕著離開會場。最 後見到他與其他人談話而不敢插話,才不辭而別。但是筆者沒有因此而生氣,因為理解他還有很多事情都要處理。不過筆者曾在由《新生代》雜誌設立在 Facebook的活動上發表書面意見,指出:「澳門是不是確實有創作自由存在?感覺部分在澳門從事創作的人,都對有關社會時事政治題材避而不作。雖然自 從《愛暪日報》、澳門三十行動、IMT Channel、等出現,現在情況比以前好一點。其實創作有關社會時事政治題材不是壞事,本人曾撰文認為從政者觀看更多 諷刺文化作品,從中有助於了解民心所向。創作人創作更多反映生活黑暗的作品,從中使許多人了解更多做人的道理,也了解世間的辛辣。雖然時下也十分提倡如何 提高年青人的議政能力,但這樣避而不作風氣對提高年青人的議政能力有沒有幫助?因為澳門人能不能更加大膽創作,希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後來澳門三十行 動理事長Issac Tong Weng Io回應說:「創作自由尚算有的,起碼沒有人半夜三更破門入屋沒收電腦~諷刺文化的發展及推廣,主要看主流媒體及社會各界是否接納這種文化,提供空間及平 台,以及有沒有更多青年人「夠薑」參與諷刺文化創作。」筆者觀點和他是一致,若果社會各界不接納這種文化出現,沒有更多青年人「夠薑」參與,諷刺文化在澳 門就不能發展起來,創作空間會更加被自我收緊。

吳衛鳴局長在對談當中分享自己成長經歷,也公開展示在平時用鉛筆畫的抽象畫。抽象畫的內容,是由吳衛鳴局長親自設計的艦隊計劃。抽象畫當中的許多橢圓 形點代表圖書館、博物館、劇社等,特別之處在於一切箭頭都是向前。所以我們要擁有無限的樂觀與信心一致向前,否則文化永續的理想就永遠不可能達到。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讀大學有何意義? 評覃彪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在作者覃彪喜所寫的《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當中,為大家探討分析與讀大學有關的各種問題。根據這本書的封面,介紹這本書是一名二十五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十 八條忠告。大家也可以從這本暢銷書當中,吸收覃彪喜寶 貴的成功經驗。可是筆者不太明白是為什麼他這麼年輕,就可以成為董事長呢?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在《導師》一文當中曾說:「近來很通行說青年;開口青年, 閉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原來青年都有許多種,懂 得前進的青年是其中一種。最主要懂得前進,才會懂得如何把握機遇實現夢想。

現今許多青年人的讀書目標,無非都是為了考上 大學,而且能獲得大學學位。讀大學的意義,是不是這樣簡單?如果這樣簡單,那麼高等教育在社會上能不能夠 普及化,絕不用擔心。可是考上大學的路,絕不簡單。例如考歷史科,要背熟與事件相關的人物與年份。再如考數學科,先要了解公式定理的意義,後以靈活的思維 解題。高中的每一科,有每一科重點和難點。要通過每一科重點和難點的考驗,才能夠考上大學。考上大學都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就是讀大學有何意義?對於這個 問題,作者覃彪喜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四頁寫著:「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複雜而且瞬 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作者覃彪 喜的觀點是說,讀大學的意義在於得到系統分析、獨立思考能力,讀大學絕對不是為了大學學位而讀書。否則,大學當中學過的知識有等於無。

《讀 大學,究竟讀什麼》除了向大家解讀許多有關大學的問題,也為廣大的青年朋友探討許多不同問題。例如在戀愛方面,作者覃彪喜在書本其中認為:「愛情 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製造。放棄所有尋找愛情的計劃吧,你所需要只是靜靜地等待,同時去做好愛情之外的每一件事情。」愛情的神奇之處,在於它 不能從計劃當中尋找出來。不過靜靜地等待愛情,不是一個積極態度的做法。若許自己不刻意製造地積極爭取,愛情才會出現。在互聯網方面,作者覃彪喜認為: 「學習:互聯網= N本書工作:互聯網 = N個秘書 創業:互聯網 = N個搖錢樹」互聯網雖然用途廣泛,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分辨網上內容的真假,如何合理使用網上資源是最重要的。在創業方面,作 者覃彪喜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三二九頁寫著:「嘗試固然有風險,但如果不去大膽地嘗試,就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雖然創業的風險很大,有成功也有失敗。不過成功果實不是從天掉下來,而是從自我大膽地嘗試,把握一切機遇才得到。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奮鬥是萬物之父。」讀大學只是人生所走的其中一步,未來還有許多艱辛的路要走呢!主要懂得奮鬥,才能夠在人生當中摸索更多奇蹟。

遊「澳門同人節7」賞動漫

在一次難得機會能夠參加「C.M.M.G 休閒聚會」主辦的「動漫cosplay攝影遊玩日」活動,與友人共遊「澳門同人節7」是件非常快樂事。因為能感受到許多動漫氣氛之餘,也可以周圍影相,所以非常值得去一去。或許有部分讀者不太明白的是,什麼是同人誌、同人活動? 不過請放心,原來場刊當中有詳細的介紹:「同人誌,原義是「相同興趣、相同主義的人,共同發表的書籍、作品」,而現今多是指對喜歡的事物、內容進行二次創 作的漫畫、書籍。作品不以商業角度衡量價值。因創作者多以動畫、漫畫及遊戲為中心進行創作,故「同人」(創作者)與動漫愛好者有密切關係。同人活動是各 「同人」發表作品、交流的平台。而COSPLAY、歌曲翻唱表演等愛好者行為也於同人活動得到發表的機會,令同人活動對創作者、消息者及表演者的交流變得 更全面。」場刊對「同人」的介紹清晰易懂,讓大家了解同人誌和同人活動的意義。其實「同人」的今義是原義的升華,因為相同興趣與主義者不再局限於共同發 表。進行二次創作對原作是一種致敬之餘,而且是其中一個創意發揮的新空間。例如日本漫畫《七龍珠》,多次被「同人」等改編為另一種故事的漫畫版、動畫版、 真人版。雖然作品風格各異,但他們興趣是一致的。
「澳門同人節7」在綜藝館的一館和主前廳舉行,同人節的規模雖然不大,卻吸引不少動漫愛好者前來參觀。在會場入口處不遠的主前廳裡,有一個由「漫畫天 地」主辦的作品展,名字叫做「漫人騷 原創動漫作品展」。參展機構包括廣州、澳門等地,畫工技巧和題材運用也層出不窮。例如有些使用日式漫畫的筆法繪出女孩子,有些使用類似版畫筆法以抽像式繪 出各種不同的動物,有些使用立體的形象筆法繪圖,有些使用中式漫畫的筆法繪出廣州民生百態等。層出不窮的畫工技巧和題材運用,帶給我們無數美的感受。其實 一幅畫中只有美的元素是不足夠的,還需要作品對民生百態有更多不同的反映,他們確是做到了。

當進入「澳門同人節7」的會場之後,近在眼前見到的是有一個歌手正在表演。那麼這個歌手到底是誰?當筆者看一看場刊才知道,原來她是元祖秋葉原唱作藝人 桃井晴子。能夠一睹她的風采,這次確讓筆者眼界大開。會場除了表演之外,還有許多攤位售賣動漫產品,也有許多人穿著另類地玩COSPLAY,確是會場另一 番風采。客人開心之餘,做攤位的也因為客人認同而更加開心,的確一舉兩得。穿著另類,不了解COSPLAY的人一定認為不知何物,甚至是博出位。其實不 是,COSPLAY的玩法就是穿著另類地扮演動漫等有趣角色。維基百科在條目COSPLAY中解釋:「而當代的COSPLAY通常被視為一種次文化活動, 扮演的對象角色一般來自動畫、漫畫、遊戲、電玩、輕小說、電影、影集、特攝、偶像團體、職業、歷史故事、社會故事、現實世界中具有傳奇性的獨特事物(或其 擬人化形態)、或是其他自創的有形角色。方法是刻意穿?類似的服飾,加上道具的配搭,化粧造型、身體語言等等參數來模仿該等角色。」不過在模仿的過程中, 能夠感受自己生在另一世界,也能感受角色所帶來的快樂之感。其實筆者有個朋友都有玩過COSPLAY,他把輕鬆的COSPLAY和政治結合在一起,甚至把 標語貼在自己衣服上。例如今年澳門五一遊行的草泥馬擋中央,就是他其中一個作品。澳門玩這種COSPLAY的人數不多,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多吧!

另外也讓筆者眼界大開的是澳門也有同人原創單曲,是由9製作的《Rhapsodie de Sorcieres ~魔女狂 詩曲~》。筆者十分感慨同人原創單曲能順利發行,同時也感受到澳門的動漫產業會越來越好。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欣賞來自廣州等地方過來澳門展出的模型展覽。 在那裡除了人物與機械模型生動有趣之外,廣州西關建築的模型更為逼真。也許如劉家昌作品《小醜》歌詞所說:「是多少磨煉和多少眼淚/才能夠站在這裡/失敗 的痛苦成功的鼓勵/有誰知道這是多少歲月的累積。」其實個人的所有成就,都是從奮鬥當中得到的。

總括而言,澳門同人節的場地規模與人流數量仍然是最大問題。雖然澳門同人節不能夠與香港和台灣比較,但總算來說仍是很好的。但主辦和協辦單位千萬不要安於現狀,應尋求突破才算是最好。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澳門的尋寶天地




當大家提起澳門的關前街,就會想起那裡有許多千奇百趣的 寶物,彷彿是一個屬於澳門的尋寶天地。記得有個朋友問筆者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你去那裡幹什麼?是為了古董嗎?筆者十分喜歡收藏,去關前街一帶尋寶絕不是為 了古董那麼簡單!古董對有些人來說,是一種過時而且沒有社會意義的物品。要講得難聽一點,古董就是垃圾。其實古董不然,雖然有些古董看起來很舊,但它自有 本身的價值。它本身的價值絕不是從表面可以看出來,最主要是它背後的文化底蘊。



根據新浪收藏在《聽王剛講翡翠的故事》的報導,中國內地著名演員、主持人王剛對「道」有三個解釋:「三個“道”,歸納了王剛對翡翠收藏的主觀經驗:第 一是道德。製造者、經營者要有誠信,不能欺騙消費者;第二便是如何不被騙的方法──道理。從喜歡到收藏, 都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學會“識貨”,更加瞭解收藏的意義所在;對於初次涉及收藏的人來說,第三個道很重要,那就是管道,尋找正確的途徑。通過有誠 信的拍賣行或是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店購買才有保障。“當然,無論做哪方面的收藏、投資,都一定要忌貪,所有的錯誤都難免一個貪字在作怪”。“貪”,是王剛給 所有愛好收藏、初入收藏界的人最基本的建議。」王剛的「三道」建議很有道理,若許大家會問為什麼會喜歡收藏?答案絕不是憤世地對待一切,絕不是為了無事消 閒,也絕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只是從王剛的「三道」出發了解萬物變遷之餘,也能夠如時空穿梭般體驗人們以前的生活。例如從舊地圖當中,可以觀察一個地方的 變化。從舊報紙當中,可以了解事物的變異。從舊唱片當中,可以觀察音樂發展的轉變等。對於愛好收藏者而言,收藏確是人生其中一種最大的樂趣。



雖然物品很破舊,但最主要留意物品的出版日期和出產地方,有時候會讓自己眼界大開。例如筆者有時在「全記舊書雜架」尋寶,會發現店子裡有意想不到的寶 物。最近播出的《千奇百趣省港澳》對此店形容為「死亡雜架攤」,難免是太誇張吧!店子最近搬往草堆街4號,地方比以前大很多。因為地方比以前大,更方便顧 客在店中尋寶,應該體驗不到什麼死亡之奇。最近筆者就在這間雜架攤裡找到了一本書,名字叫做《謀略論》。雖然《謀略論》的出版日期是在1991年,但較讓 筆者留意是書中開頭的部分。書中開頭的部分,竟然有徐向前將軍等人題詞和遲浩田作序。書中最精彩的部分,當然是書中的內容本身。《謀略論》教導人們什麼是 謀略,其次也教導人們如何提高使用謀略的技巧等得著。筆者因此找到這本書以後如獲至寶,立刻就決定買了下來。所以尋寶的好處,就是能夠擴充你的眼界。



在那附近除了買賣舊書與雜誌等之外,澳門的關前街有兩間郵票社,其中一間叫做「標緻郵票社」。在這裡的郵票和錢幣來自不同地方,例如來自中國內地、香 港、澳門、台灣、韓國等地。不過年代也有遠近之分,例如有年代久遠的民國時期郵票,也有年代不遠的澳門新發行郵票等。在購買的時候,必須留意郵票本身的好 壞。需要注意的是,原來有時候郵票價錢的高低是按照不同價值而定,所以千萬不要貪便宜而立刻購買。



其實筆者熱切期待的是,希望澳門的收藏業能夠進一步興旺起來,相關店鋪與人流量比現在要更多。至於鑒賞技巧,筆者仍在學習階段當中。許多地方不敢自稱專家,仍不斷從學習當中摸索更多。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徵文比賽的作用有多大?



在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第九屆澳門文學獎比賽的截稿期限就快到了。筆者心想喜歡文學的人,一定把握這個機會發揮自己所長,為自己爭取在徵文比賽上有更好的成績。但筆者有一個疑問是,到底這種徵文比賽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澳門文學獎是徵文比賽的其中一種,規模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由於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一如既往都是秘密進行的,這樣難免有種小圈子評審的感覺。澳門文學獎比賽的舉辦宗旨是「為鼓勵寫作、繁榮澳門文學」。但它的作用究竟是不是如宗旨裡所言?當作品投稿參賽之後,就不知道自己失敗在哪處?評審過程到底是如何的?若許要每一位參賽者認同事實是參加比賽的時候只有按要求寫作,什麼都不要想。這種事實會感覺,參賽的過程中就是在博取幸運。究竟徵文比賽是求提高澳門人的寫作水平,還是求一時的幸運?或許筆者有幸在徵文比賽成為冠、亞、季得獎者其中一員,也不能明白為什麼會得獎?筆者不會反對別人參加,因為參加與否是 別人的自由。但現在需要探討的是,這種比賽到底有沒有存在的意義?那什麼是比賽的存在意義?在於比賽的過程中讓參賽者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寫作不是為做而做。為做而做的心態處事,做出來的事物毫無意義。其次要做到三公,就是公平、公開、公正。三公缺一不可,否則徵文比賽就沒有公信力。其三要讓每一位參賽者在賽後知道,他們的作品優秀在哪?失敗在哪?最主要讓每一位參賽者清楚自己的作品得失所在,還要耐心教導有需要的參賽者或潛在的參賽者,這樣才能夠真正地 培養創作人才。

文學獎的另外一個吸引之處,在於獎金是否豐厚。豐厚的獎金,確是一個令人注目的東西。若許獎金能夠鼓勵 寫 作、能夠鼓舞寫作動力、能夠吸引更多文學愛好 者參與比賽其中。但參賽者值得需要注意的是,創作應不為博取部分人認同,應為追求廣大讀者認同而為之。筆者曾撰文指出,把文學評審的權力歸還於廣大讀者,文學的價值應由廣大讀者判斷,而不是小圈子評審能評得了。在文學理論當中的四要素,讀者是其中一個要素。沒有讀者參與其中的文學活動,絕不是一個完整的活動,也體現不到文學的價值。那麼徵文比賽都是一種與文學有關的活動,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雖然換了形式,但意思並不是要把所有讀者完全消失。雖然能夠成 為徵文比賽評審的作家們都是讀者一種,但他們絕對不能夠完全代表一切讀者的觀感。因為在筆者理想的徵文比賽過程中,把文學評審的權力歸還於一切讀者,這樣 能夠鼓勵寫作之餘,能夠鼓勵閱讀,也能夠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一舉三得的徵文比賽,能帶給澳門的不至於繁榮澳門文學這麼簡單,也能夠帶動澳門的寫作與閱讀風氣,何樂而不為?當然,將文學的評審權交給讀者在操作者存有難度,但我們應循這個方向走噢。

或許,徵文比賽都有它好的一面。因為在當今的社會,高科技發展超乎人們的想像。部分人經常要靠電腦打字,才能「寫」出一份文稿。徵文比賽縱使接受電腦打字的文稿,不過它也接受手寫稿。也許,徵文比賽就是一個當代人拿起筆寫字的一個機會。另外,徵文比賽也許喚起人們對文學的興趣。從前段所述,徵文比賽都是與文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比賽得到的獎金與獎項,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所以筆者不會反對徵文比賽的舉辦,只是希望徵文比賽的規矩在有朝一日,能夠作出突破性改革轉變。


更正:
在上一周本欄的文章中,「離開了之後鎮」應為「離開了之後」。在此向各位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