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與「三不」制裁運動


澳門華人「一二.三」事件當中較大規模抵制洋人運動,歷史上稱為「三不」制裁運動。在一九六七年的一月二十四日開始發生,至一九六七年的一月二十九日結束,歷時五天的時間。

  「三不」制裁運動是指:(一)不繳交一切稅款;(二)不賣東西給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三)澳門一切服務性行業對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一律抵制。「三不」制裁運動第一點就是不繳交一切政府稅款,相當於華人在社會上實行罷工罷課罷市,對澳門社會經濟有一定負面影響。至於「三不」制裁運動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杯葛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雖然表面上說杯葛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實際上許多洋人都受到影響。這是由於許多當時華人分不清誰是葡萄牙官員,總之見到洋人就杯葛。這樣做更加惡化澳門華人和洋人的關係。

  澳門華人群眾推行「三不」制裁運動原因,在於按照當時親共左派社團人士指,澳葡政府不斷拖延解決「一一.一五」和「一二.三」事件所引發的問題。澳葡政府有沒有不斷拖延解決問題就不太清楚,只見到親共左派社團人士不斷向澳葡政府施加壓力。其施加壓力目的,可能是為了一些政治訴求。其中就是澳葡政府道歉認錯,將親中國國民黨勢力趕去台灣。其次應該是在澳門一些洋人長期欺壓華人,因而華人一直與洋人積怨。可能就是借事件抵制洋人。

  「三不」制裁運動有不同組織響應,例如有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青年聯誼會、澳門中華教育會、濠江等七校師生、各工會、果業七聯行、油商和油站等。大部分響應的社團是與教育和工會有關。這原因如本人撰寫的前文所說,「一二.三」事件起因與澳門教育問題有關。事件影響著教育辦學工作,也影響勞工就業問題。這些曾經響應過「三不」制裁運動的社團,應該不同途徑分享下當年參與「三不」制裁運動的過程和感想,這應該是一份可貴的歷史資料。

  「三不」制裁運動當中,當時的澳門華人在社會上曾經有以下不同舉措。據報載,其中有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華人商店和餐室開始拒售食物用品給澳門的葡籍和土生居民。青洲區的商戶攤販堅決制裁澳葡政府。約有一百五十名建築工人停工,離開一個政府建築的工地。澳門戲院拒絕對葡萄牙人賣票。有葡萄牙人強行登上巴士,車上的華人乘客和巴士司機以及售票員,路過的華人就一起把這些葡萄牙人從巴士上轟下來。因戲院不繳稅給澳葡政府,觀眾可以便宜價錢看戲。葡萄牙人在澳門搭車購物到處受到阻撓。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六日,鏡湖醫院決定不為葡萄牙籍的官員診病。六國、得來、冠男茶樓是日起不交慈善稅。生牛屠宰稅是日起停交。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在酒樓、大部分商店、巴士車身被貼上制裁澳葡的標貼。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三輪車工友拒做葡萄牙官員的長期生意。
「三不」制裁運動在全澳門正式執行期間,據報載,年宵市場的生意一片冷淡,華生餐廳暫停營業,南灣沙利文餐廳宣告休息,澳門博彩娛樂業情況空前冷淡。「三不」制裁運動,持續至澳門總督嘉樂庇草簽「澳門政府對澳門各界同胞代表所提抗議的答覆」以及「澳門政府接納和執行廣東省外事處處長提出的四項要求的文件」後結束。

  「三不」制裁運動雖然能最終讓澳葡政府向華人讓步,其後澳葡政府放寬對華人管治限制,但影響澳門社會發展許多方面。在現今的社會,不應該再存在種族仇恨。因為大家都是地球人。雖然不同種族曾經有過仇恨、曾經有過不愉快的歷史經歷。但消除仇恨,和諧共處,有利我們建設美好家園。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八)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部分地點

澳門「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地點,主要在澳門半島和當時還是島嶼的氹仔島。由於時間的流逝,還有時代的變遷,一些「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地點附近景色已面目全非,不過幸運的是一些地點仍然安然無恙。
  
  氹仔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有兩個地方。首先就是氹仔坊眾學校原址。該校在一九六六年四月租到氹仔施督憲正街四、六、八號屋宇。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由於在氹仔興建坊眾學校的工程受阻,澳門治安警察與在場同是華人的工人之間發生強烈對峙。最終四十人(有說三十四人)受傷,六十四人被捕。被捕人士有《澳門日報》的記者。氹仔坊眾學校原址保存安好,直至現時改為熊貓葡國餐廳。

  氹仔坊眾學校原址因其歷史重要性,理應保留作為澳門「一二.三」事件的紀念博物館。這是因為讓更多人認識「一二.三」事件,舉辦座談會和出版有關書籍是不足夠,理應在事發地點設立紀念館,陳列這件事件有關史料文物。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這段歷史。

  其次就是海島市市政廳原址。海島市市政廳原址位於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一九二0年始建氹仔公署,澳門回歸後改建為路氹歷史博物館。氹仔街坊代表阮子榮、馮石和廣元堂東主彭元浩等三人在一九六六年四月到海島市政廳見海島市行政局局長巴路士,去反映申請因辦學所需擴充校舍而擬進行修建問題。

  本人去過路氹歷史博物館,記得這個博物館展出有關海島市市政廳與「一二.三」事件的有關史料不多。在暫時未有「一二.三」事件紀念館的情況下,應該更好使用有關展出空間,展出有關「一二.三」事件的史料文物。因為「一二.三」事件與氹仔的歷史也密切有關。

  澳門半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中部和西南部一帶。當年「一二.三」事件衝突最嚴重的地方,應該是在新馬路的市政廳到澳督府一帶。部分地點有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的澳門中華總商會會址原址(事件中曾經舉行會議和祝捷大會地方)、澳門市政廳原址(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仁慈堂(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美士基打銅像(事件中被拉下)。

  另外則有鏡湖醫院(事件中傷者治療地方)、澳督府原址(事件中警民衝突地方)、歐維治像(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綠邨電台原址(事件中曾進行徹夜廣播)、白鴿巢公園(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澳門新西洋墳場(事件中有「一二.三」事件死難者安葬在此)、澳門工團總會原會址(事件後被澳葡政府封閉,地點現已不存在)、《澳門日報》下環原社址(地點現已不存在)、國父紀念館(事件後唯一升中華民國國旗地方)、南灣工人體育場原址(事件中曾經舉行聲討和祝捷大會地方)。

  這些澳門半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一些建築物不再存在,這是因為人為的因素。一些歷史建築是值得保留的,例如澳門工團總會原會址,雖然是當時親台社團的會址,可是都是澳門近現代歷史見證的地方。其實如果建築沒有大型變動的話,可以留作澳門與台灣關係博物館。又例如《澳門日報》下環原社址,可以見證當年報業發展地方。其實如果建築沒有大型變動的話,可以留作澳門報業博物館,可惜事與願違。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也有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部分地點有珠海前山合羅山墳場、珠海夏灣炮臺仔、珠海拱北、中山石岐。還有中國其他地方聲援活動的地點,本文不作詳述。珠海前山合羅山墳場是珠海一個民間墳場,有「一二.三」事件死難者安葬在此。珠海夏灣炮臺仔,現時為珠海的一個公園,名為炮臺山公園,山上有一座望澳亭。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約有一千五百名澳門市民到珠海夏灣炮臺仔參加「珠海縣各界人民支持澳門同胞反迫害鬥爭大會」,珠海縣長容文達致詞。至於珠海拱北和中山石岐,曾經是澳葡政府與廣東省外事處談判、遞交答覆書地方。澳門同胞與珠海縣軍民慶祝反對澳葡迫害鬥爭勝利大會也曾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於珠海縣拱北舉行。以上這些活動,可見中國大陸同胞對澳門同胞的關注。這是其中由於民族情感的影響,同時也有「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七)

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趣談近年來網絡熱門金曲


近年來以二零一零年至今,網絡熱門金曲出現了好幾首,例如其中有2010年,由台灣謝金燕主唱的《嗶嗶嗶》。2011年,台灣劉子千主唱的《唸你》。2012年,韓國PSY主唱的《江南Style》。2014年,香港梁逸峰同學的特別朗誦技巧、中國大陸筷子兄弟主唱的《小蘋果》。2016年,日本古坂大魔王主唱的PPAP和星野源主唱的電視劇《逃避雖可耻但有用》片尾曲《戀》。

這些近年來的網絡熱門金曲都有共同特點,首先在於該金曲都是分佈於東亞地區,這可能是生活在東亞的緣故,容易直接接觸該網絡熱門金曲。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近來沒有發現澳門擁有一隻流行於東亞的網絡熱門金曲,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說絕對不是指澳門沒有人才,也不是指澳門從來沒有網絡熱門金曲,不過給許多地方人所熟知的歌曲實在太少。在澳門許多歌手唱歌很好聽,難以相信會創作不出來。

   其次就是流行網絡熱門金曲大多是旋律輕快,歌詞易記易唱,歌曲富有幽默感,舞步能引起一片跟風熱潮。同時,歌曲錄像的編制既通俗也搞笑。台灣謝金燕的《嗶嗶嗶》和劉子千的《唸你》,其特別的唱功吸引許多人點選聽,此曲多次被網友惡搞和改編。香港梁逸峰同學的特別粵語朗誦技巧也是同一道理,同時此曲多次被網友惡搞和改編。韓國的《江南風格》、中國大陸筷子兄弟的《小蘋果》、日本的PPAP、日本的電視劇《逃避雖可耻但有用》片尾曲《戀》。以上這幾首歌都能夠讓許多人跟唱跟跳,再自行放上影片網站的熱潮。例如韓國《江南風格》的騎馬舞、中國大陸《小蘋果》的廣場舞、日本PPAP舞、還有日劇的逃恥舞。這些流行舞步,加速街坊與街坊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構成合家歡的感覺,這應該也是網絡流行金曲能夠熱門的原因。

近年來流行網絡熱門金曲不同之處,在於歌曲所唱語言不同。有中文歌,例如劉子千用國語所唱的《唸你》和筷子兄弟的《小蘋果》,香港梁逸峰同學則用粵語朗誦。台灣謝金燕主唱的《嗶嗶嗶》,有國語、粵語、台語歌詞。韓國語所唱的《江南風格》。英語所唱的日本的PPAP。日本語所唱的日本的電視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片尾曲《戀》。不過歌曲使用不同語言所唱,無影響該歌曲在各地的流行,雖然每一個國家人未必完全聽懂其他國家語言,不過會被音樂旋律輕快所吸引,這可能是音樂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語言。其次在於所取題材不同,有戀愛題材的,有地方題材的,有中國古詩詞題材的等。題材取材好平均,可見流行元素可以多元和創新化。

感覺這些近年來流行於網絡上熱門金曲不足之處,在於用粵語所說就是有時過於無厘頭。例如日本的PPAP,根本不知道該歌曲歌詞表達什麼。網絡熱門金曲應該既重視於流行元素,也重視於作品所帶出社會訊息的表達。

互聯網絡技術的興起,讓每位網友都有機會成為網絡名人。不過在網絡創作的同時注意網絡安全問題。千萬不要以為為了歌曲流行,就不理會其他人的版權問題。尊重版權,就是尊重每一位創作人的創作。這樣說絕對不是反對網友模仿網絡熱門金曲的二次創作,而是希望互相尊重每一位創作人的創作作品。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的話,創作人就可以放心創作更多佳作。

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談「一二.三」事件期間的集會活動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集會活動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聲討大會。「一二.三」事件聲討大會大多數由群眾發起,以親共左派人士參與居多。第二種就是祝捷大會,也大多數由群眾發起,也以親共左派人士參與居多。「一二.三」事件的集會活動在事件期間從未停止過,「一二.三」事件的聲討大會主要發生在事件前中後期,祝捷大會主要發生在事件後期。群眾頻繁舉行集會活動,這可能是與「文革」風潮有關,也可能是與民族之間矛盾有關。

  從報紙資料所載,可以見到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和一九六七年二月當中,有婦聯、海員工會、理髮工會、鏡湖員工和學生、華人裁判、戲院工人、印刷工會,濠江中學、婦聯子弟學校、勞工子弟學校、廣大中學、氹仔坊眾學校、鏡平、培道、銀業、星光書店、南光貿易公司、澳門學聯、澳門街坊福利會、澳門中華教育會、路環各業工人、青年聯誼會等,曾經舉辦過聲討大會。舉辦次數最多的團體是濠江中學,其次就是各界工會和街坊會,不過主辦團體主要是以教育有關居多,這可能是與事件導火線(氹仔坊眾學校興建校址發生警民衝突)與當年教育界有關。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聲討活動名稱,有多個叫法。有的叫「聲討澳葡政府大會」、有的叫「反迫害鬥爭大會」、有的叫「毛澤東思想學用會」、有的叫「笑談紙老虎座談會」等。無論聲討活動名稱怎樣變化都好,唯一不變的就是一致向外(澳葡政府和親台勢力)的聲討目標。

  這些聲討活動名稱的叫法,都有非常濃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文化色彩,例如這些活動的文字當中有鬥爭、毛澤東思想、紙老虎等。澳門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澳門街道上的一些建築都會掛滿「毛主席萬歲」等標語。難以想像「文化大革命」的風潮對澳門影響非常深遠,那些說「一二.三」事件不是與「文化大革命」有關說法,似乎難以說得過去。

  另外聲討大會對事件有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正面作用在於團結集合了華人群眾力量,同時也讓更多群眾認識事件和關注事件。負面作用在於加速撕裂社會和諧氛圍,加速群眾對西洋外國人的仇恨,這是由於當時親共團體誇張煽動群眾反澳葡反國民黨,加上群眾對澳葡政府管治不滿所造成。

  其次談談「一二.三」事件當中的祝捷大會。從報紙資料所載,濠江中學、工聯、學聯、銀業小學、當時的澳門新聞界等,曾經參與或舉辦過祝捷大會。舉辦地點有多個地方,有南灣工人體育場(今新葡京的所在地)、有濠江中學校園、有商會二樓等。

  親共左派認為值得慶祝鬥爭勝利原因,用他們說法就是反殖反迫害成功。其實不只是這麼簡單。這是因為「一二.三」事件過後,澳葡低頭簽字認錯,親台灣親國民黨力量被趕走,親共左派傳統社團直到至今影響澳門政治、社會、經濟,因而被外界指澳門在當時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半解放區。

  其實這樣是對澳門發展不健康的。這是因為應該容納更多不同意見團體存在於社會,包括有信仰共產主義的、有信仰三民主義的、有信仰其他政治主義的等,互相走向良性競爭和監督地讓澳門健康成長。可惜當年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沒有可能做到。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六)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逸事

在許多老報紙資料當中,記載著一些「一二.三」事件新聞當中的異聞異事。這些逸事是一些學者撰寫研究「一二.三」事件書籍中沒有提及過的。以下就為各位精選一些「一二.三」事件新聞作評述,讓大家感受下當時「一二.三」事件所在歷史背景時期的生活畫面。
  
  首先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六日,指「澳門騷動中倒霉的婚禮伴郎被羣衆追逐,觀禮賓客僅三人」。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一名來自香港的外籍商人,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五日中午於澳門教堂舉行婚禮。被羣衆追逐的婚禮伴郎的名字叫做添威康斯,在酒店到教堂的途中被羣衆追逐,與同行者一起躲入一間酒店。其後由葡軍保護前往碼頭提早回港。另一外籍人士同行者出街外時,羣衆高呼「殺死外國魔鬼!」當時的觀禮賓客僅有三人。

  「一二.三」事件衝突發生,難以避免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非葡萄牙的外籍人都受牽連,應該不感到奇怪。這是因為當時在澳門華人曾經受葡萄牙人的欺壓,同時也不分清誰是葡萄牙人,誰是英國人,總之那些人認為是外國人就是「魔鬼」。

  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該報道標題指「澳督簽字認罪 男子憤而自焚 老翁浮屍南灣 襟上佩有毛像」。男子自焚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一名男子是吳先生,在澳葡政府印刷所任職司機,常常以台灣貞忠人士自居。他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日閱讀報紙,知道澳督簽協議書後大為不滿,即刻閉門憤而自焚,後來被街坊發覺而救出,送吳先生到警署查究。

  老翁浮屍南灣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老翁是夏先生,他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九日稱到工人康樂館開會,可是一去不復返。在夏先生屍體發現他襟上佩有毛像,發現他還有為人民服務章。他的妻子則說丈夫素來神經不正常。

  這段報道有兩件事,首先就是男子自焚,其次就是老翁浮屍南灣。報道當中雖然只是兩件影響社會不大的事,可是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澳督簽協議書時候的一些澳門情況。澳督以簽協議書結束「一二.三」事件紛爭,似乎有人歡喜,也有人愁緒。似乎親中國共產黨的人當然歡喜,親台灣的人當然愁緒滿懷。報載,當時的台灣行政院嚴家淦院長在一九六六年尾表示,歡迎旅澳門同胞返自由祖國定居。在澳門居住的親台人士,在當年陸續到台灣定居。

  澳督簽協議書之後,「一二.三」事件雖然表面上完滿結束,但是實際上事情似乎還沒有完全完結。按照《香港工商晚報》在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九日報載,「澳門小販阻街違法,用毛語錄作護身符,爲澳繁榮最大阻力」。

  這應該是由於「一二.三」事件後,親台勢力完全不容許在澳門活動,親共左派人士在澳門活動似乎可以無法無天,更以毛澤東主席的語錄作為護身符。其後更甚的是曾經報載親共左派人士杯葛親台港星在澳演出,干涉天主教團體在澳活動等。「一二.三」事件後,警察和市政稽查員為避免麻煩,而多不願干涉。這種社會狀態完全是不健康的,這是因為完全不利澳門的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五)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到底有多少

「一二.三」事件發生期間的死傷人數,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撰寫本文目的,絕不是求證「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什麼版本完全正確,這是因為求證誰的說法完全正確,需要更多時間取證和論證。本文只把這麼多「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部分說法列出來,同時表達這些說法的意見,什麼說法是正確,需要大家進一步思考。

  當時的澳門《市民日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曾報道澳葡官方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八日公布「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這些數字是由澳葡官方舉行的統計活動所得出,應該有一定的可信性。澳門《市民日報》報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二十三人,逮捕十六人。新加坡《南洋商報》則指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三十三人,逮捕十六人。新加坡《南洋商報》報道的受傷人數為何多出十人,這可能是筆誤的原因。

  不同的學者撰寫有關「一二.三」事件,對於死傷人數有不同的說法。

  李福麟所編寫的《澳門四個半世紀》引用《澳門政府對澳門華人居民各界代表所提抗議書的答覆》指,在此次事件中,不幸共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黃啟臣所編寫的《澳門通史》指被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譚志強所編寫的《澳門主權問題始末》指打死八人,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吳志良所編寫的《澳門政治發展史》指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黄慶華所編寫的《中葡關係史》指打死八人,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由關振東和陳樹榮所寫的《何賢傳》,指出共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由邱嶺、陳言所編寫的《澳門風雲錄》下卷,指總共打死市民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

  以上的「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都是引用澳葡官方《澳門政府對澳門華人居民各界代表所提抗議書的答覆》一文當中,引用有關「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下午,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到澳門中華總商會禮堂,簽署《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第二日由澳葡政府代表送到拱北之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這說法可信性和學者引用較高原因,可能就是由於這文件是葡萄牙向華人的道歉書,文件有關數據可能是當時雙方都接受的。
至於其他一些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由謝常青所編寫的《馬萬祺傳》,指出八人被擊斃,一百六十人受傷,逮捕四十五人。劉羨冰,陳樹榮,王國強,冼為鏗所編寫的《圖片澳門今昔》,指出死十一人,傷共二百多人。施白蒂編寫和思磊譯的《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 一九五零年~一九八八年》,指根據官方總結有八死,一百二十三人受傷。黃鴻釗所編寫的《澳門史》指被殺八人,傷一百六十人,被捕四十五人。黃鴻釗所編寫的《澳門簡史》指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零七人,四十多人被捕。

  至於其他一些學者說法,指出多了人死,受傷和被捕人數減少,沒有提及太多論據。至於有關數據是否如實,必須經過更多時間多方面取證和論證。可惜的是,「一二.三」事件當事人或經歷過事件的人,在世上存在的一年比一年少。可見口述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