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

關德興及其粵劇宣傳團一九四七年訪澳記實


香港著名粵劇和電影演員、粵劇編劇及武術家關德興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訪澳,直至到今年已是七十週年。當時的澳門《華僑報》有段相關的新聞記錄,刊載記錄關德興訪澳的報紙時間,是從一九四七年一月十六日至一月三十日。當時的澳門《大眾報》應該也有新聞記錄,由於複印的老資料缺頁,而未能搜查到。可是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編的《澳門編年史》和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一九零零-一九四九) 》都未有所收錄。這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些人可能認為關德興訪澳在現在沒有太大新聞價值可以理解,難以明白一些有關澳門的編年史書籍,沒有記載這位粵劇名伶曾經在澳門義演的一段歷史,這可能是一些歷史工作者還沒有對當年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進行整理。本文就從澳門《華僑報》有段相關的新聞記錄進行引用評述,作一個歷史補遺和作一個短評。

  要認識關德興七十年前訪澳的史實,就要先認識關德興他是什麼人。參考維基百科所載「關德興在一九零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生於大清廣東廣州府,在一九九六年六月廿八日於英屬香港逝世。是香港著名的粵劇和電影演員、粵劇編劇及武術家,他以演出黃飛鴻系列電影而享譽藝壇。」在關德興一九四七年訪澳之前,參考香港影庫網站所載,已演出《昨日之歌》 (一九三五年)、《怪俠一枝梅》 (一九四零年)、《生武松》 (一九四一年)等多部電影,演出黃飛鴻系列電影是後話。

  關德興在當時作為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的團長,為了籌建廣東省忠烈祠,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七日率領團員乘坐美華輪由香港到澳門義演。澳門各僑團每單位派二至三人,到美華輪碼頭(即十二號碼頭)歡迎關德興及其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的團員訪澳。關德興曾經在一九四六年訪澳,一九四七年算是關德興第二次訪澳。關德興抵澳同一日,當時澳門《華僑報》所指的革命老人蘇從德也一同抵澳。由於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晨早趕不及美華輪,而要晚上才乘坐廣四輪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七日晚上十時到澳門,下榻中央酒店。這是一段小插曲,澳門各僑團在當日上午已安排好歡迎隊伍歡迎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可是他們最終趕不上船,而把有關活動延誤了。突發奇想在碼頭苦等的人,可能感到不快吧?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九日,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團長關德興率領團員正式招待各界。上午九點與國民黨澳支部人士會面,上午十一點半與澳門中華總商會何賢等會面,接著與澳葡官員會面,下午就出席由澳門社團人士在澳門中華總商會二樓舉行歡迎招待會,其後到同善堂與鏡湖慈善會機構為平民免費義學。從報道中了解到關德興及其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的團員去到澳門,三派(親中華民國陣營社團人士、親共陣營社團人士、澳葡政府人士)都有親身接觸。不過也了解到關德興及其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的團員非常有善心,所有活動都是義務性質。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夠把真材實學教導給平民。

  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二至二十七日的日和晚,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團長關德興率領團員在澳門清平戲院義演,主辦活動方辦活動結束會議指,共籌得四或五千多元善款。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在義演期間,還進行電台播音歌唱「滿江紅」一曲。

  雖然籌得善款有沒有使用到實際善事上就不太清楚,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關德興各他帶領的廣東文化運動委員會粵劇宣傳團團員演出的地方,就是在清平戲院的地方。按照澳門街道網指該「戲院是由清末澳門的華人巨賈王祿所興建的,於一八七五年開業,是澳門歷史上的第一間戲院,其所坐落的街道也因而得名為清平直街。」雖然這間戲院歷史悠久,可惜這間戲院在一九九二年已結業,不過可喜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在二零一四年指清平戲院修復工作有序進行。有紀念價值的文物建築物應該妥善保護好,因為這些都是珍貴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遊資源。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制訂未來同城化計劃發展方案要慎重

不同城市的同城化,絕對不是新詞語。因為在最近《東方日報》透露所謂可靠消息指,未來澳門、珠海、中山、深圳、香港可能將會向「大澳門」方向進行同城化之前,早已有同城化發展計劃的說法。搜索GOOGLE搜尋器得知,中國大陸城市的同城化有以下其中幾個,接近澳門的有深港同城化、廣東廣佛同城化、廣東深莞惠同城化、福建廈漳泉同城化。遠一些有山西太榆同城化、安徽合淮同城化等。所以同城化絕對不是新詞語。
 
  至於《東方日報》報道有關澳門與其他城市的同城化,引起許多媒體和市民關注,其原因可能在於有關「大澳門」同城化計劃公開資訊不多,這是其一。有關同城化計劃過度超出許多人想像,這是其二。「大澳門」同城化計劃有關報道沒有提及同城化後是否沿用澳門法律,這是其三。「大澳門」同城化計劃其中提到要取消澳門國際機場,這是其四。澳門民航局其後否認取消澳門國際機場的消息不是事實,還透露未來會填海造地擴建澳門國際機場。《東方日報》報道有關澳門與其他城市的同城化內容,是否完全真實值得大家思考。當局應該公開更多有關「大澳門」同城化計劃資訊,以釋市民疑慮。就是市民對方案不了解,許多地方都認知空白,才令社會形成一股恐慌。社會形成一股恐慌絕對不是好事,只會破壞社會和諧安定。例如解釋清楚「大澳門」同城化計劃會不會影響《中英/中葡聯合聲明》和港澳《基本法》的落實?
 
  那麼到底什麼是不同城市的同城化?MBA智庫百科指:「同城化是指一個城市與另一個或幾個相鄰的城市,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能夠融為一體的發展條件,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以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MBA智庫百科指出同城化的概念,在於一個關鍵字「互」。同城化就是圍繞關鍵字「互」,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互增競爭力、優勢互補。不同城市的同城化,能否實現這些理想目標就見仁見智。同城化一旦破壞香港和澳門基本政治經濟制度,這「大澳門」同城化計劃絕對是失敗。
 
  一些作為澳門的反對派人士也好,一些作為澳門的建制派人士也好。一些關注時事政治的人士也好,一些討厭時事政治人士也好。除了對新聞表達嘩然之感之外,希望都一直繼續關注這「大澳門」同城化計劃。因為「大澳門」同城化計劃可能對澳門甚至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發展,不同城市的市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澳門人協會官方FB專頁,最近就「大澳門」同城化計劃進行一個網上民意調查。暫時有一千兩百六十六個反對,五十個支持,一百多個無明確意見。雖然暫時結果未能代表全部,只能作為參考。不過暫時結果可見許多人都對「大澳門」同城化計劃反感。
 
  制訂未來同城化計劃發展方案要慎重,因為不同城市的同城化,不單是幾個相鄰的城市互相交流和合作。同城化影響力不只有影響一座城市的發展,也不只有影響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實施同城化最大前提就是要安民,絕對不能擾民。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

學者評價的「一二.三」事件


在這個星期寫一篇文章,名為如何評價「一二.三」事件,作為完結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這個專題的完結篇。簡單回顧筆者自去年十一月至今,寫了十篇有關紀念「一二.三」事件文章。基本上簡單探討了有關「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的數據、「一二.三」事件與各地報紙、「一二.三」事件宵禁對澳門影響、「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逸事、「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到底有多少、「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集會活動、「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部分地點、「一二.三」事件與「三不」制裁運動、「一二.三」事件的事件背景、學者評價的「一二.三」事件。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這個專題,雖然討論的主題分支細節不應該只有這麼少,但是基本上初步評述了「一二.三」事件。以上這些對「一二.三」事件的評論只是個人意見,多數是對事情進行個人情感的意見表達,是否評論合理,有待讀者的批評指正。

  談回本文章的正題。部分學者曾經就澳門「一二.三」事件提出一些意見,筆者也曾經出電子書整理一個列表,有沒有讀者去留意就不清楚。這些部分學者的身份,按地理位置去分有來自澳門的、有來自香港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有來自外國的等。按學者身份去分,有傳媒人的、有政府公務員、有政府官員、有大學教授、有歷史研究員、有大學碩士學位畢業生。為什麼這麼多地方,這麼多不同身份的人研究澳門「一二.三」事件?這是因為「一二.三」事件非常影響澳門主權如何解決的問題,非常影響澳門的政治格局主要構成問題。

  部分學者評價的內容,可以歸納成幾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對引發澳門「一二.三」事件的評價。例如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政協委員吳志良在《澳門政治發展史》一書中指:「引發「一二.三」事件主要原因是長期積怨而形成極深民族矛盾,事件為澳門帶來消極負面影響,例如有法治喪失、經濟蕭條、社會不安以及道德價值觀的混亂。澳葡政府經過一役,吸取了深刻慘痛教訓。」又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慶華在《中葡關係史一五一三-一九九九》一書中指:「一二.三」事件的發生與北京政府無關,事件發展也與北京政府毫無牽連。以上有關引發澳門「一二.三」事件的評價,感覺吳志良較為中肯,這是因為民族矛盾促使事件發生。

  第二個部分就是對澳門「一二.三」事件過程中的評價。例如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鄭國強在紀念澳門「一二.三」事件座談會上其中指:「澳門在六十年代經濟不景氣,葡國多用欺壓手段對待華人。「文革」剛開始發生是個背景。當時天氣較冷,群眾不是特别地穿這麼多衣服。」

  第三個部分就是澳門「一二.三」事件過後影響社會的評價。例如新聞評論員、主持人、大學教授譚志強在《澳門主權問題始末》一書指:「一二.三」事件改變葡萄牙對澳門以及華人地位的看法。澳門國民黨勢力是這次事件最大受害者,從1949年以來澳門左右兩派勢力大致均衡局面,變為向左派一面倒。「一二.三」事件也鼓舞香港左派向港英政府「奪權」的壯志。感覺這些學者意見都是認為澳門「一二.三」事件負面影響大居多。這是由於「一二.三」事件無助於澳門社會的進步。

  這些學者評價曾經就澳門「一二.三」事件進行評價的內容,始終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資料的角度去評議反思。因為每個人評論歷史的最後結果始終不同,這是由於每個人理解歷史的不同、研究歷史方法的不同、擁有史料多少的不同等。隨著解密「一二.三」事件檔案不斷出現,未來研究這段歷史希望有新進展。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十)

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的背景


「一二.三」事件所造成的衝突,突顯多個社會矛盾。按照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在紀念一二三事件發生五十週年的座談會活動上指出,「一二三事件是多角矛盾。是老百姓和官方矛盾,是葡人和華人矛盾,是中共和葡萄牙矛盾。」這可能是多個歷史問題背景,而形成這些多角矛盾。

  要了解老百姓和官方矛盾,與葡人和華人矛盾的產生,就要了解一段的歷史。根據《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維基百科等歷史其中記載,「亞馬留就任總督後第二個月徵收地稅、人頭稅等多項稅務、開始擴張葡萄牙在澳門的版圖以及把統治權擴至華籍居民。一八九二年四月,壟斷問題又一次引發罷市,這次由於某種中國酒批給一位香港華人。問題提到里斯本王室處理,當時引起轟動。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澳葡政府鎮壓工人運動,同時下令戒嚴並取締工會。一九二三年一月,澳葡政府在《政府公報》正式頒令,禁止在公共場合當中舉行政治性的示威、遊行等一切活動。一九二六年四月,澳葡派軍隊侵入前山一帶,搶走被省港罷工糾察隊拘獲的走私貨和四名奸商,並開槍打傷糾察隊人員和鄉民,廣州國民政府交涉員向澳葡提出抗議。澳門工人為響應省港罷工,醞釀實行大罷工。澳葡派兵分駐碼頭阻止華人出境。港英當局亦派兵四百名到澳門協助鎮壓工人。」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七年二月發生「一二.三」事件,澳葡與華人之間態度強硬,最終爆發衝突。

  觀察以上其中歷史記載資料可見,老百姓和官方矛盾,還有葡人和華人矛盾,都是一個長期發生的矛盾,絕對不只是「一二.三」事件才產生。「一二.三」事件只是導火線,老百姓對澳葡官方統治、外國洋人積怨達到了頂點。由此相信因為民族情感而產生「一二.三」事件的衝突。不過很難確認有沒有一些人為了另外一些政治訴求而借題發揮,不過本人看來「一二.三」事件確是一個爭取政治訴求的大好機會。值得一提的是,為何中國共產黨政府在「一二.三」事件發生後沒有立刻收回接管澳門?這歷史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可惜的是如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指,中國大陸公開有關「一二.三」事件歷史資料不多。歷史公開資料不多,無疑增加探討研究歷史的難度。

  形成當時中共和葡萄牙矛盾的主要因素,在於當時中共與國民黨是敵對關係,葡萄牙尚未和中國共產黨政府建交,仍與遷台的中國國民黨政府保持關係;當時的澳葡政府仍容許親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社團在澳門進行活動。根據老報紙曾經報道,國共雙方勢力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經常在澳門進行角力。最終「一二.三」事件促使澳葡政府低頭認錯,同時向中共讓步,也同時趕走親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社團到台灣。

  葡萄牙在鮮花革命後,與中國國民黨政府斷交。過幾年後就與中國共產黨政府建交,期後葡萄牙對澳門問題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期後中葡簽署聯合聲明,確認澳門主權移交中國事宜。中共和葡萄牙在這段時間,從矛盾走向友好關係。葡萄牙則與中國國民黨政府在一九九二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具有大使館性質的駐葡萄牙臺北經濟文化中心,雙方保持外交和經濟等合作往來。

  從以上所述,可見澳門主權能從葡萄牙完全和平移交給中國共產黨政府,這應該是由於葡萄牙對殖民地主義政策的轉變;其次就是葡萄牙對中國政黨取態的轉變。葡萄牙這個轉變,可能與葡萄牙鮮花革命有關,也可能與「一二.三」事件有關。

  至於中國國民黨政府在「一二.三」事件之後對澳門的態度也是值得評述,由於本文篇幅關係而不詳細進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山市委員會網站指,親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社團,例如駐澳門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國民黨澳門支部、澳門鏡海文化服務中心、中國華僑協會澳門分會、中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澳門辦事處、澳門國父紀念館管理委員會、澳門中山學會、澳門松山學會、澳門留台大專校友會、怡社聯誼會、澳門臺灣工商總會、澳門中華文化研究會、澳門學術交流協會等等,在一九九一年和之後重新或陸續在澳門成立。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