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大陸發生一件非常令人可悲的事情,就是浙江省瑞安市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名女童家長持刀闖入校園後,在廁所襲擊十歲男童,男童被發現後送院,延至晚上七時左右傷重不治。這個不幸事件的發生,引起許多人關注之餘,也令許多人反思校園暴力問題如何妥善處理。事件的轟動,旋即引起各地的關注。在中國大陸微博和微信上,有對這事件的不同評論。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也有對這事件的不同評論。
這個不幸事件發生之後,在中國大陸微博上,流傳著案發經過的內幕。內容大概是說女童父親患有精神病,年少時不太著重學業,在家人再三勸導下完成大學畢業。就業後一波三折,後在家人介紹下與一位姑娘結婚,後來生下一位女孩,視同掌上明珠。男童也是父母的寶貝。就在星期三英語課,學生排隊改作業,男童出其不意打了女童一拳,但只是輕微傷。有兩位同學向班主任稟報,雙方家長也在微信溝通沒有爭執。女童回家後,女童父親得知情況心急如焚,向家人傾訴,揚言明天必須上學校教訓那男孩。家人怕出狀況就馬上阻止,便開導他向班主任老師反映訴求: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男生向女生道歉。
女童父親豁然開朗,用女童母親的手機微信班主任,提出自己的擔憂與訴求。而班主任覺得同學之間的頑皮搗蛋,已經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一番即可,沒有熱情回應。然而,在家中等了週四一天,放學回家的孩子,沒有帶來期待的消息,依爸陰雲籠罩,不再找任何人訴苦。到次日下午放學前,自我定義走投無路的女童父親拿著水果刀,豁出自己的生命去討說法。班主任其後向當地傳媒回應否認校園存在暴力欺凌,還說「此舉會傷害到男孩的自尊心,這件事由老師出面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明並批評男孩會比較穩妥。」
不幸事件的爭議點,在於男童家長有沒有教育好男童?女童家長有沒有必要殘忍殺害男童?學校有沒有做好校園安全措施?班主任處事方式是否合理?等… 在這個不幸事件上,其實四方都有錯。如果男童能控制情緒而注意言行舉止,相信未必會有這樣不幸事情發生。女童家長也沒有必要這麼衝動處理問題。因為在不幸事後,事發前家長對話在當地傳媒曝光,指出當時並無激烈衝突,當時雙方家長已達成共識處理問題辦法。相信男童當時願意主動認錯。不應該把情緒發泄在男童身上。
班主任處事方式也非常有問題。不幸事件發生之前雙方家長已達成共識如何處理問題,但偏偏班主任話無需要,還要按照班主任方式去解決問題。雙方家長已經達成共識如何處理問題,就應該以雙方家長已達成共識去解決問題,否則只會帶來更負面後果。現在許多網友也不太認同班主任反駁的說法。校方在校園安全上也存在好大問題,為何會讓個人隨意帶水果刀進入校園?校方在未來應該做好安全措施。學生有個安全環境,才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
在澳門也曾經有嚴重校園暴力的事件。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和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袁志文,曾經撰寫的研究論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淩行為比較與社群福祉觀輔導應對》所記錄,「一名十五歲中學生因校園暴力事件不幸成為植物人,校園欺淩以及暴力行為因而再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事件發生於二零零三年十月,該名初一學生被心存積怨的同學毆打長達五分鐘,其他同學雖介入調停,可惜事主返回課室時復遭另一同學大力用腳踢至倒地昏迷。其間無人通知校方發生事故致延誤送院,事主因腦部長期缺氧而成為植物人(二零零五年三月四日《澳門日報》A1版)」。
另外二零一零年據《澳門日報》報道,澳門校園欺凌事件不絕,一名少女疑與女同學爭執,遭受虐待式報復。可見校園暴力在澳門,也是一個非常必須關注的話題。千萬不要以為校園暴力問題不關澳門的事,希望以中國大陸這個不幸事件為鑒,澳門的校園也要檢討校園安全工作有沒有處理足夠,探討如何妥善處理萬一發生校園暴力問題方案等,應該防範於未然。到底如何妥善處理校園暴力問題?教育孩子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責任。家長教育孩子如何以禮待人。學校校方高層、班主任、任教老師教育孩子如何互助互愛,如何確保孩子安全。缺少任何一節都不可。
Categories
▼
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對山竹風災發生一些現象的幾點意見
根據市民日報載:「譚偉文昨總結颱風「山竹」的數據指,「山竹」是澳門自一九六八年以來,十號風球生效時間最長一次,共九小時。「山竹」登陸前,中心風力每小時一百七十三公里,較「天鴿」的一百六十五公里略強,有關風力是強颱風的上限;「山竹」前日下午四時最接近本澳,當時距離澳門六十公里左右,而去年「天鴿」距離澳門更近,只有四十公里左右。」(《山竹強於天鴿殺傷力則較低》,《市民日報》,二零一八年九月十八日)
經歷去年天鴿風災之後,最近也經歷了山竹風災。本文述評有關現象,來表達筆者對山竹風災前後或期間所發生事情的一點意見。
首先需要稱讚的地方,是政府民防架構應對颱風工作的進步。例如官方民防架構統一工作安排、氣象局等部門預警機制的完善、安排博彩公司暫停營業和免費提供大量車位給市民使用、及時疏散市民到避險中心、暫停關口開放、及時停工停課、及時關閉低層停車場等。不過始終水禍有患,部分地方停電等問題,顯然當局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善。
其次需要稱讚的地方,是民眾危機意識的提高。山竹風災來臨前的四五天,許多人早已到購物中心排隊購物。開始準備生活常用糧食、水,有的還準備蠟燭等。曾經看過有關台灣電視節目網上影片,他們居然說港澳人怕死。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只是關心自己和家人朋友生命安危,難道這是完全有錯嗎?
第三需要稱讚的地方,是不同的官方、民間團體和學校在風災前、風災期間、風災之後,對風災進行熱切關注。例如官民有組織地清潔澳門街街道。
不過也有發現一些不太好,而且需要譴責的地方。首先需要譴責的地方是,散播流言者對社會危害甚大。例如有個什麼預言家突然走出來,聲稱早前曾寄信給澳門官員,說什麼預言港澳將來有什麼大災難。例如有網友聲稱內部放出冒稱天文台的颱風時間表。例如電力公司回應網友局部地區停電疑問後,有網友又流出全澳大規模停電停水的流言。例如有網友把去年天鴿風災影片和照片,被當成現在山竹風災的影片和照片等。這些流言完全破壞社會和諧,也破壞市民對官方民防架構成員的信任,這種行為對應對災難完全不利。
其次 Facebook 有位網友把崔世安和林鄭月娥作一個網上投票,詢問誰處理風災工作做得好。其實千萬不要自己每樣事情處理手法如何,都要與別人比較。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城市與城市之間亦然。應該要自己和自己比較,今次應對山竹風災,有沒有去年天鴿風災處理得好?不過出於關心其他地方,就沒有以上這個問題。最近筆者也在Photoshop 設計粵港澳加油的圖片,為粵港澳朋友們打氣!
經歷去年天鴿風災之後,最近也經歷了山竹風災。本文述評有關現象,來表達筆者對山竹風災前後或期間所發生事情的一點意見。
首先需要稱讚的地方,是政府民防架構應對颱風工作的進步。例如官方民防架構統一工作安排、氣象局等部門預警機制的完善、安排博彩公司暫停營業和免費提供大量車位給市民使用、及時疏散市民到避險中心、暫停關口開放、及時停工停課、及時關閉低層停車場等。不過始終水禍有患,部分地方停電等問題,顯然當局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善。
其次需要稱讚的地方,是民眾危機意識的提高。山竹風災來臨前的四五天,許多人早已到購物中心排隊購物。開始準備生活常用糧食、水,有的還準備蠟燭等。曾經看過有關台灣電視節目網上影片,他們居然說港澳人怕死。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只是關心自己和家人朋友生命安危,難道這是完全有錯嗎?
第三需要稱讚的地方,是不同的官方、民間團體和學校在風災前、風災期間、風災之後,對風災進行熱切關注。例如官民有組織地清潔澳門街街道。
不過也有發現一些不太好,而且需要譴責的地方。首先需要譴責的地方是,散播流言者對社會危害甚大。例如有個什麼預言家突然走出來,聲稱早前曾寄信給澳門官員,說什麼預言港澳將來有什麼大災難。例如有網友聲稱內部放出冒稱天文台的颱風時間表。例如電力公司回應網友局部地區停電疑問後,有網友又流出全澳大規模停電停水的流言。例如有網友把去年天鴿風災影片和照片,被當成現在山竹風災的影片和照片等。這些流言完全破壞社會和諧,也破壞市民對官方民防架構成員的信任,這種行為對應對災難完全不利。
其次 Facebook 有位網友把崔世安和林鄭月娥作一個網上投票,詢問誰處理風災工作做得好。其實千萬不要自己每樣事情處理手法如何,都要與別人比較。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城市與城市之間亦然。應該要自己和自己比較,今次應對山竹風災,有沒有去年天鴿風災處理得好?不過出於關心其他地方,就沒有以上這個問題。最近筆者也在Photoshop 設計粵港澳加油的圖片,為粵港澳朋友們打氣!
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聽兩位元老級攝記談往事
好榮幸在二零一八年九月八日,參加了由澳門傳新協會舉行的「你所不知的濠江風雲-連勝馬路爆炸案二十周年分享會」。這個活動如活動介紹所說:「譚金榮、梁建華兩位元老級新聞攝影記者,將現身説法,訴説『你所不知的濠江風雲』新聞背後,重現連勝馬路爆炸案現場,與新時代記者對話澳門傳媒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譚金榮、梁建華 |
在活動剛開始的時候,還有在活動進行期間,主辦單位都播放一些澳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已向外界播出的新聞片段,還有一些從未公開的完整新聞片段。同樣榮幸的是,元老級新聞攝影記者梁建華分享他收藏的爆炸案當時的報紙。有香港的,也有澳門的。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可見當時各地各大媒體對連勝馬路爆炸案非常重視。這一些歷史資料值得收藏保留,因為這是時代的見證。
當澳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聞片段播放之後,兩位元老級新聞攝影記者譚金榮、梁建華開始分享『你所不知的濠江風雲』新聞背後。當問到當時連勝馬路爆炸案情況是怎樣時?譚金榮就在分享會指出:「九十年代差不多每晚有罪惡發生,香港突發記者和消防員鬥快到現場,夜晚除了記者無人出街。」梁建華在分享會指出:「澳門原本無打算駐解放軍,這件事後才決定回歸後駐解放軍。至於傷者有些自己上鏡湖,有些坐救護車。就算受傷也無停攝影機,陳永漢段影片最清楚。後來有人到醫院對我講,當時作案份子想炸死當時司警,而不是針對記者。有個香港報紙《東方日報》記者受傷不肯離開澳門,後來寫出《東方記者輕傷不下火線》文章,並刊登在香港報紙《東方日報》。」
譚金榮 |
當問到有什麼原因,促使去做新聞攝影記者?梁建華在分享會指出:「合我性格,喜歡周圍走,友人還叫我買避彈衣,但好少穿著。同老婆分房睡,因為要聽警察對講機。找法律界人士查詢,只可以聽,不可再傳出去。」譚金榮就在分享會指出:「保險費特別高,做記者有好處,自己收到信息給觀眾有滿足感。當時出到頭條好巴閉,曾經四次上頭條。」新聞攝影記者的確可以周圍走,也可以有自己收到信息給觀眾的滿足感。不過幹得這行業,就必須要有強勁體力,還有不怕危險而且堅持的決心才可做到,這一些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
譚金榮、梁建華、本博客主建燁 |
聶國瑞 |
人們賦予你做傳媒的責任,就是要發掘真相,保障更多人的知情權不受侵害。令人有點遺憾的是,如有位新時代記者所說現在政府統一發放新聞稿,有時救了火災,才給你採訪,傳媒之間無競爭性。這樣做只會有損新聞真相完整性,也損害許多人的知情權。這樣做可能保障記者的安全,但是新聞就沒有當年這麼真實。
元老級新聞攝影記者梁建華分享他收藏的爆炸案當時的報紙:
2018年9月7日星期五
論澳門現當代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
最近社會形勢有了好大的變化。由於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來強大了,粵港澳大灣區也準備出台,據報道:「有見近年越來越多澳門居民到內地居住、創業及就業,工聯將會於珠海設辦事處,協助在內地工作的澳門居民了解內地資訊及大灣區發展。工聯副理事長梁孫旭表示,目前在內地居住、就業或創業但在澳門工作的澳門居民約有八千人,連同其家屬以及每年到内地升學的澳門居民,約有一萬多至二萬人。希望未來可以爭取澳人在內地工作獲得較優惠的職業稅稅額,吸引澳門居民、青年往內地發展。」(《工聯將珠海設辦事處 助澳人融入大灣區》,二零一八年九月三日,《正報》)
也據澳門電台消息報道:「 街總計劃在中山設立對外事務辦公室,預計今年底投入服務,將首先研究養老服務。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助理協調主任梁詠恩反映,街總接觸的長者中,希望原居安老和跨境養老的比例各佔一半。她希望,對外事務辦公室可延伸街總的服務至內地,方便在內地居住的本澳市民,辦公室現正開展內部裝修。」
澳人融入大灣區這個話題在實際社會上也好,在網絡社會上都好,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有些可惜的是,澳門社會上許多有影響力的傳統社團,還有大量擁有大量大中華情結的澳門人,在社會關注度關注大中華多於關注自己生活的本土。澳門當地本土發展地理歷史、粵文化和歷史、土生葡人文化和歷史等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一國兩制」當中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等的承諾實踐程度,似乎在澳門社會是除歷史文化愛好者和政治關注者關注之外,就沒有其他人去問津。這個現象是否是一個正常而且優良的現象?大中華情結對澳門未來是否有益處?
雖然澳門文化歷史界從來沒有紙上談兵,近年他們為澳門文化歷史研究和教育付出了不少工作。例如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的口述歷史出版工作、多種澳門文創的推出。雖然澳門也有導賞活動。但感覺澳門社會關注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力度始終不足,例如澳門現當代歷史研究和教育的關注力度有待提升。
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中山等地,雖然當地粵文化和歷史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不斷其對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的社會關注力度要比澳門要高。例如無論官方和民間也好,都有不同學者的本土文史研究文章書籍出版,也有結集不同民間人士文章書籍出版,當地刊物都有定期刊登本土文史研究文章。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都有不同規模導賞團和社區關注小組,例如穿粵時光導賞團、發現大佛山導賞團、沙塘社區秋色藝術節等。其實這一些組織的微信群非常熱鬧,從來沒有間斷討論。另外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他們對於關注本土事物的程度更勝粵澳。
廣東和香港做得到,為什麼澳門就做不到?需要思考所有澳門人融入大灣區,是否就完全解決到所有問題?雖然筆者曾經撰文所說,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許多澳門人的根,未必完全在澳門,但是始終相信澳門不是歷史和文化的沙漠。
也據澳門電台消息報道:「 街總計劃在中山設立對外事務辦公室,預計今年底投入服務,將首先研究養老服務。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助理協調主任梁詠恩反映,街總接觸的長者中,希望原居安老和跨境養老的比例各佔一半。她希望,對外事務辦公室可延伸街總的服務至內地,方便在內地居住的本澳市民,辦公室現正開展內部裝修。」
澳人融入大灣區這個話題在實際社會上也好,在網絡社會上都好,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有些可惜的是,澳門社會上許多有影響力的傳統社團,還有大量擁有大量大中華情結的澳門人,在社會關注度關注大中華多於關注自己生活的本土。澳門當地本土發展地理歷史、粵文化和歷史、土生葡人文化和歷史等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一國兩制」當中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等的承諾實踐程度,似乎在澳門社會是除歷史文化愛好者和政治關注者關注之外,就沒有其他人去問津。這個現象是否是一個正常而且優良的現象?大中華情結對澳門未來是否有益處?
雖然澳門文化歷史界從來沒有紙上談兵,近年他們為澳門文化歷史研究和教育付出了不少工作。例如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的口述歷史出版工作、多種澳門文創的推出。雖然澳門也有導賞活動。但感覺澳門社會關注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力度始終不足,例如澳門現當代歷史研究和教育的關注力度有待提升。
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中山等地,雖然當地粵文化和歷史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不斷其對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的社會關注力度要比澳門要高。例如無論官方和民間也好,都有不同學者的本土文史研究文章書籍出版,也有結集不同民間人士文章書籍出版,當地刊物都有定期刊登本土文史研究文章。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都有不同規模導賞團和社區關注小組,例如穿粵時光導賞團、發現大佛山導賞團、沙塘社區秋色藝術節等。其實這一些組織的微信群非常熱鬧,從來沒有間斷討論。另外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他們對於關注本土事物的程度更勝粵澳。
廣東和香港做得到,為什麼澳門就做不到?需要思考所有澳門人融入大灣區,是否就完全解決到所有問題?雖然筆者曾經撰文所說,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許多澳門人的根,未必完全在澳門,但是始終相信澳門不是歷史和文化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