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談澳門近來新增多宗肺炎個案給我們的警示

      民防行動中心公佈在二零二一年九月廿五日零時起,澳門正式進入本年第二次即時預防狀態。同日協助中心早上召開疫情記者會,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宣布進行全澳核酸檢測,由二零二一年九月廿五日下午三時起至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該檢測是按早前公布的改善方案進行。在此其間當局封鎖巴素打爾古街、麻子街、十月初五日街、大纜巷、工匠巷一帶,文化局在九月廿五日起關閉轄下文化場館,取消各項活動,體育局轄下所有體育設施在九月廿五日起暫停開放,教青局在九月廿五日起要求全澳學校當天起必須取消校內課程,「澳人食住遊」在九月廿五日起暫停 ,無人機表演延期,同時珠澳通關收緊。


  要表揚的是,當局處理澳門全民核酸檢測要比上一次好。這是因為做好人流分流為其一,同時設置關愛站給有特别需要的市民使用,但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長者和未成年人市民可以使用關愛站。關愛站使用年齡範圍應該包括六十歲以上長者和十二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這樣才讓該站點用得其所。


  等待檢測核酸時間比上一次要快為其二。這是由於預約名額的增加,負責澳門全民核酸檢測工作人員人數也增加所致。隨著預約名額和檢測工作人員人數增加,因而加快處理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速度。不過感覺預約形同虛設,筆者在九月廿六日做核酸檢測,記得當時只查健康碼,沒有查預約碼。到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尾聲,當局更開放名額,不用預約就可直接做澳門全民核酸檢測。這樣可能是當局為了加快澳門全民核酸檢測的工作進度,而做出這個決定。


  澳門近來新增多宗肺炎個案給我們有甚麼警示?這次澳門九月疫情風波,可以看到是當局防疫抗疫措施不夠嚴厲所致。金皇冠中國大酒店保安沒有正確戴好口罩,只是體現當局防疫抗疫措施不夠嚴厲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加重罰則,增加追究隔離酒店責任,以及增加追究一般市民或旅客、外勞是否做好個人衛生等責任的力度。要足夠阻嚇性,才能夠讓人主動做好防疫工作。其次經過這次澳門九月疫情風波之後,要加強巡查隔離酒店設施及工作人員工作是否達到相關標準,同時加強隔離酒店如冷氣、排污等設施的維護,以減少染疫的風險。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

應謹慎處理慢性病患者接種疫苗問題

       最近澳門熱門話題,當然是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接種疫苗指引所帶來的爭議。然而,「該協調中心」在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也對慢性病患者作出相關指引。

  參考《澳門日報》指「關於接種新冠疫苗的禁忌症,戴華浩表示,對疫苗及其成份有嚴重急性過敏,列為永久不能接種。但只對其他某類藥物過敏者是可以接種的,如患者自己不知對何種物質過敏,應預約醫生作評估。亦有一種暫時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是,如患上感冒或發燒等。 他又提到,對於常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者,其免疫力較弱,一旦染疫,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的數十倍。若經醫生判斷短期(一至兩個月)內可控制病情則可暫緩接種,若短期未能控制,則建議馬上接種,以起到保護作用。如果有些慢性病,醫生認為短期內可緩解,可在這段時間發出暫緩接種證明書,但證明書有效期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感冒發燒暫不宜打疫苗》,《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雖然指引沒有明確強制慢性病患者必須馬上接種疫苗,也同時指出對疫苗及其成份有嚴重急性過敏,列為永久不能接種。但是仍有其擔心之處。雖然知道慢性病患者其免疫力較一般人弱,一旦染疫之後其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是其他人數十倍。但千萬不能忽視接種疫苗之後,也有其可能惡化慢性病患者原有疾病惡化的風險。當局指「若短期未能控制,則建議馬上接種」,在感覺上是有點危險。因為每個人身體指數情況不同,經濟能力情況也不同,不能夠一概而論地處理相關問題。加上接種疫苗不代表完全沒有副作用出現。需要思考的是,一旦被認為可接種疫苗的慢性病患者接種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應,到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如何界定一些慢性病的類型,完全百分百肯定可以接種疫苗?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長期為防疫抗疫做了不少工作,也明白其所發表防疫工作指引,是為社會著想。不過界定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都需要充足理據和數據支持。所以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不可隨便下判斷。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不宜強制要求接種疫苗。宜按其實際意願及個人身體情況,而決定該不該接種疫苗為妥。

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

甲戌風災的經過與影響

        

       強烈颱風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日(1874年9月22日)夜間至十三日(1874年9月23日)襲擊澳門,秋分時的大潮又使風向從北轉向東,澳門最美麗的歷史建築和自然風光遭到當時的強烈颱風洗劫,洪水令澳門成一片汪洋。各路海盜也同時趁火打劫。雷電引發多處火災,無數建築物被烈焰吞沒,毀壞大量政府與私人樓宇,同時造成多人死亡。一個強烈颱風橫過珠江口,先後吹襲香港、澳門、廣州受到災害,在氹仔和路環也造成很大破壞,由於當年歲次甲戌而史稱甲戌風災。當時剛剛創立不久的鏡湖醫院,就立即發動社會捐款參與救災。同時又出動大批人力埋葬甲戌風災罹難屍體。


甲戌風災過後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其右邊的聖保祿神學院遺址被颱風摧毀,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當時的氹仔、路環統領José dos Santos Vaquinhas中尉,就在第39號公文中向輔政司描述島上這場給人留下慘痛記憶的災難性颱風後果: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874年9月26日)從早上7點30分到晚上8點焚燒及掩埋兩個村的屍體。氹仔約有1000名遇難者,路環有400人喪生,盡管該數字也包括300艘船只的遇難者,該數字後來因另一些傷亡消息而被修正。村屋完全倒塌,然而這並不出入意料,因為棚屋均由不牢固材料建造。到處都是廢墟,甚至碼頭、棧橋和兵營圍牆亦只剩下地基。只有總督最近命令修建的新樓房才需要小規模的修理。瓦吉尼亞斯中尉贊揚了在離島服役的警衛隊出色軍官特薩拉和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下士以及步兵營的工作熱情和精神。


甲戌風災的影響


  被甲戌風災破壞的澳門建築:


 (1) 大三巴牌坊:甲戌風災過後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右邊的聖保祿神學院遺址被颱風摧毀。


 (2) 聖安多尼堂(花王堂):位於白鴿巢公園前,是由於颱風的雷殛引起大火。當晚因風災而死傷的居民約有5,000多人,2,000多艘漁船沉沒,聖安多尼堂的大火燒亮附近一帶,黑夜中的居民才能幸運地循火光走向高地逃命。


 (3) 東望洋燈塔:塔身高十三公尺,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興建,由土生葡人Carlos Vicente Da Rocha所設計,至一八六五年五月完成,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甲戌風災吹毁東望洋燈塔的頂層之後,於1894年重修完成,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6月29日晚上加入光學稜鏡為運作,1975年改為電動轉動。東望洋燈塔在1992年被評選為「澳門八景」之一,並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於2019年被列入中國工業遺址名錄當中。


 (4) 蓮溪廟:現時座落於新橋區中心。建於嘉慶年間,這座小廟處河湧「蓮溪」之畔,因而取名蓮溪廟。直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擴建,故有「蓮溪新廟」之稱,光緒年間再經重修,廟貌保留迄今。廟前曠地原有一個池塘,名叫蓮溪新池,建於1868年(清同治六年),用麻石砌成橢圓形圍基,讓善信在池中放生魚龜,後來因無人料理,池水乾涸而堆積垃圾,同時因曠地興建戲院、體育場、花園,該地現已被填平。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戍風災後曾被吹毀,該廟值理等10家遂籌集資金3400餘元對該廟重建,並推舉「益昌」號專任修建事。這次重建,不僅是對舊廟的修復,而於廟左閑堂改築兩殿,「以祀金花」。於光緒元年(1875年)5月31日完成重建。


 (5) 澳門新橋泥水行會館後座:因甲戌風災被吹毀坍塌,其祖廟更成一片瓦礫。會館值理至光緒元年(1875年)合眾決議捐資重建。有賴眾會友樂助慨捐,在當年立即就將會館後座重新建造完畢。


 (6) 媽閣廟:因甲戌風災被遭重創。在光緒元年(1875)再受風災所害,媽閣廟已經殘破不堪。主持僧善耕遂籌募善款,獲元發行、德昌行、義豐行各商鋪,胡乃儉、王元禧、蔡兆蕙、沈榮煜各富商的資助,於光緒元年(1875)動工重修,至光緒三年(1877)冬季完工。這次重修還「增建客堂,築石欄於平臺,砌石牆於閣上,複旗杆則規模壯麗,花園僧舍,或創新模」。媽祖閣主持僧善耕在光緒四年(1878)主持重修媽祖閣竣工儀式。


 (7) 馬葵士大宅:賈梅士公園又名白鴿巢公園,曾經分屬英國東印度公司及葡人馬葵士產業。其後由澳門政府承購東印度公司墳地,古墳遷葬鄰近的基督教舊墳場。馬葵士大宅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風災中被燒燬的,由於財力不及而放棄復建。澳門政府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把山崗、賈梅士洞及宅地全部重整成公園開放。


 (8) 氹仔觀音岩廟:該廟始建於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因甲戌風災被吹毀,該廟廷合店、廣萬祥等17家值事在災後乃集資捐銀重修。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7月21—30日重修竣工。

甲戌風災過後澳門南灣建築受損,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移民潮:


  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戍風災後引發澳門移民潮,澳門葡萄牙人紛紛移民至鄰近的香港。香港葡萄牙人人口根據當時的統計,光緒二年(1876年)為1718人,較咸豐三年(1853年)增加4倍。香港天主教人口也由4520人增加到5250人。可以估計當中不少是澳門而來的移民。


參考Adolfo Loureiro :《O Port de Macau》所記錄,1871年澳門人口為71780人,1878年澳門人口為59959人。可見澳門人口在甲戍風災過後外流,加上經濟萎縮,因而導致澳門的經濟困境更為嚴峻。


與甲戌風災相關事物


  天災節:葡屬澳門政府為悼念甲戌風災當中的死難者,就定每年9月22日為「天災節」,每年此日更有聖安多尼聖像遊行,以示紀念。


  沙崗墳場:由於發生在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和十三日(1874年9月22日~23日,歲次甲戌)的甲戌風災,其颱風狂飚襲澳門後導致全澳門有五千多人罹難。氹仔坊衆在甲戌風災後,就將三百多具無人認領的死難者合葬在氹仔沙崗墳場,並分別立「義塚」、「女塚」、「童塚」墓碑,這三個墓碑就成了澳門其中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文物。由於沙崗墳場計劃開闢新的道路連接新澳氹大橋交通網,具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甲戌風災「義塚」、「女塚」、「童塚」其劃入道路工程範圍內而必須遷離,儀式後首先進行三個古塚的遷葬工作。1995年3月16日上午,氹仔菩提禪院釋健釗大師先後主持了沙崗墳場的薦亡遷葬及海島市政廳墳場的新墳灑淨儀式,海島市執委會正副主席、議員、部門主管及員工,路氹社團代表出席了儀式。


相關悼念甲戌風災活動:


  澳門郵政局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發行首批明信片,其中記錄大三巴牌坊旁的一列樓房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風災中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景。


  民政總署紀念一百三十年前澳門發生災情慘重的甲戌風災遇難者。於2004年9月23日上午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擧行追悼儀式。民政總署副主席張素梅和氹仔坊眾聯誼會會長阮子榮、理事長廖水上香參拜,法師誦經等,數十名參與市民亦上香追悼。


  由澳門文化局贊助出版的,中、英文合訂版、澳門百年明信片集「內港今昔」一書,於2007年12月4日出版。內港今昔內容分成三組,其中一組題材涉及甲戌風災。


  當時為慶祝「中國文化遺產日」及「國際檔案日」,文化局轄下澳門歷史檔案館(今稱澳門檔案館)在2014年6月10日至12月7日,舉辦《颱風歲月——澳門檔案資料展》及多場專題講座。展覽開幕式在2014年6月9日塔石廣場澳門歷史檔案館(今稱澳門檔案館)舉行。是次展覽展出「甲戌風災」和近百年來吹襲澳門重大颱風的檔案文獻、照片、實物、地圖和新聞片段。展出展品不乏珍貴的檔案文物,包括颱風的命名系統、監測工具、警報信號、颶風侵襲和救災事蹟等,市民可從中了解昔日颱風肆虐澳門的情況,揭示城市生活與自然災害的關係。另外在展覽期間,亦曾經舉辦多場專題講座,加深市民對颱風的認識。


  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在2017年4月28日揭幕。聲景劇場的《甲戌風災》同日在舊法院上演,故事改編自2016年澳門文學獎優異作品陳鵬之的《甲戌風災的那一天》。

被甲戌風災破壞的建築位置示意圖,建燁製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論盡媒體:李遠昇、梁惠施、葉瑋玟.《照亮澳門150年 東望洋的守望者》,呂志鵬 黃健威:《澳門天主教堂》,澳門記憶,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Botas, João. Macau Antigo: The great typhoon of 1874. Macau Antigo. sexta-feira, 22 de outubro de 2010,《明清時期澳門華人社會研究論文集》:湯開建 清末澳門鏡湖醫院的建立與發展,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15-2017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 作者/編者:周凡夫、莫兆忠 鄧蘭:《甲戌風災》散發文本再創造的力量

2021年9月16日星期四

對澳門石排灣社區問題的網上意見作回應

       筆者上星期的一篇《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文章,雖還沒有相關部門公開回應,但是在互聯網絡上得到一些迴響,最主要是意想不到得到許多網上轉載和評論。不過發現許多網民對筆者評論意見產生誤解,從而導致出現一些態度較為風涼的評論。在此有必要對最近澳門石排灣社區的網上意見作出點回應。


  有網民認為「張就下啦,賭業下降,我同你講,大陸生會係未來澳門經濟來源之一,政策上來睇,會越來越多人丢仔女來澳門升讀中學同大學。你要明白,會咁做同咁諗嘅家庭,大多數都係有資金跟過來的。」


  難以明白為何有些網民認為澳門本地居民要特別遷就外來人士需要?澳門本來就是澳門居民的家,所有公共生活資源理應澳門本地居民優先,除非不當澳門是自己的家。公共生活資源可以共享,但不代表就可以清一色讓外來人士完全佔用。要知道澳門賭業下降出現嚴重經濟問題,就是其中過度特別遷就外來人士所致。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就不應該局限於只著重討好外來人士,要勇於發展自己特色文化才有出路。我們作為本地居民要低頭遷就外來人士,這樣自己不尊重自己,外來人士又如何更好地尊重我們呢?可見澳門人的維護本土權益和文化意識有待提高。


  有網民認為「起完無人去又嘈,多人又話多人,你係咪日日落去坐先?自己無幾可去又唔比人去,刁民」「d刁民就係咁,起好又唔去就插政府大白象浪費金錢,到多人去又要計邊d人先有得去。但係自己又唔去但又唔比其他人去。好喇,到時趕走曬大學生,d阿伯阿婆入曬去涼冷氣,到時又嘈比d長者「霸」曬d位?」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誤解,同時也有許多邏輯錯誤。沒有人爭論過起完圖書館無人去,沒有人爭論過阿伯阿婆入曬去嘆冷氣,也沒有人爭論過多人去又要計邊啲人先有得去,這完全是無中生有和強詞奪理的說法。可見他完全沒有觀看過筆者上星期的一篇《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文章,而作出這種荒謬評論。筆者上星期文章最後一段就指出:「提出這些問題絕對不是為了排外,而是希望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因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不應該只是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所有,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也應該享受得到。」那麼這位網民認為的三個爭論焦點,到底甚麼時候出現過?難道指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都有錯?可見他的中文閱讀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同時不合邏輯之處,在於阿伯阿婆的出入石排灣圖書館人數,從開館至今未至於澳門科技大學師生這麼多,長者又如何霸佔所有座位?這其實是對社會的一種錯誤認知,認為所有這個地方的人都是這樣的個性。殊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不同的獨立個性,怎樣可以一概而論呢?加上他胡亂指控他人是刁民,可見他的個人質素不知好到哪裡去?可笑的是竟然說筆者「你係咪日日落去坐先?自己無幾可去又唔比人去,刁民」殊不知筆者經常去澳門多個圖書館看書、寫稿、查報紙等工作,所借澳門公共圖書館圖書截至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二日有六百六十六本。可見指控他人錯誤之處之前,要先做好調查研究。


  有網民認為「咁使用設施嘅人如果係租戶,有甚麼問題?是否用咩身份證才是你不可接受的重點?如果你是講民主,咁你又唔可能規範合法使用者,但如果你係一個內心獨裁嘅人,咁你當然可以指指點點,乜都要按你感受及意願去行先。」有網民認為「點解講到好似石排灣所有設施只係比石排灣住戶用咁呢?呢個標籤係自己比自己,定係別人睇法?」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誤解,由頭到尾許多與筆者有異的評論特點就是粵語所說的「搬龍門」,這些人(有個還自稱石排灣人)不幫手爭取權益不單止,還對居民落井下石。明顯原本重點是石排灣所有生活資源接近被科大生所霸佔,其他附近石排灣公屋和私樓的居民無法正常使用。就講到生活資源要經過附近石排灣公屋和私樓的居民同意先可以使用,其指控是提出這些疑問是不接受外人使用。還把筆者的居民定義「搬龍門」地單指石排灣公屋人群,指責這是非常自私行為。可見這種辯論手法簡直是荒謬,這些人理虧就胡亂「搬龍門」,將問題重點轉移去其他地方。 雖然與這一些人討論有點浪費口水的感覺,不過讓自己認識不同社會世面都是好事。

2021年9月9日星期四

對澳門石排灣社區問題的網上意見作回應 石排灣生活資源供不應求 政府宜盡完善設施配套

   雖然澳門石排灣社區自二零一三年開始陸續有住戶入伙的八年來,許多社會難題如生活配套和交通接駁等陸續被解決,似乎澳門石排灣社區給予外界印象,生活非常完善了。其實現實當中的澳門石排灣社區情況絕對不是這樣,還有一些難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本文作一個問題反映,希望相關部門可給予完善。


  澳門石排灣社區生活配套隨著社區生活人口增加,開始供不應求。石排灣圖書館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澳門科技大學學生進駐澳門石排灣社區擎天匯作為校舍,石排灣圖書館的座位,無論所有看報紙的座位也好,所有可以自修的座位也好,所有窗邊座位也好,小型會議室也好。大多數被澳門科技大學學生霸佔作為自修大學功課的地方,讓石排灣圖書館變成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另一個分館。有點不滿意的是這個問題發生一年來,不見澳門公共圖書館和澳門科技大學主動去改善。也沒有議員主動關注。


  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對澳門科技大學學生的不滿,只能在網上社交網站FB群組申訴。有網友認為「石排灣又唔係多商店,唔係多資源,餐廳又滿人,超市巴士站又大排長龍,就連圖書館都比班外來人士霸左,有冇諗過居民的感受 唯一唔受影響我諗到應該係得停車場」有網友認為「佢哋住入嚟唔係問題,但係唔好影響到該區居民生活,尤其是返放學時間巴士比科大生地盤工佔用導致居民出行不便,仲有圖書館等設施不是為外地學生而設,佢哋應該返大學圖書館!」有網友認為「科大嗰啲外地學生真係好討厭,一車老人同學生,佢哋一個都唔會讓,視而不見。」有網友認為「仲要人走左都要擺本書喺度霸位。」有網友認為「終於有人提出圖書館問題,d內地生拎住自己電腦坐係電腦位,真系呆左,後尾d保安同staff都識去叫佢地唔用電腦就去其他位啦,真系比個like,而唔係乜都唔理。btw佢地連英文都聽唔明」還有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意見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筆者都見過類似情況,由於看報紙的座位被澳門科技大學學生坐滿,要看報紙的老伯屈就地坐著高櫈上,辛苦地拿著報紙看。筆者在石排灣圖書館寫稿,都曾經兩次當成是科大生,被街坊謾罵。有點不滿的是這些澳門科技大學學生他們不是去圖書館看圖書看報紙,而是佔用大部份座位自修和寫論文,讓許多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無法正常使用這些圖書館資源。難以想像澳門石排灣社區居民就完全不需要使用石排灣圖書館的公共資源嗎?為何堂堂一間大學要走去民居附近,借擎天匯的樓宇賣不出去就租給澳門科技大學做宿舍?大陸勞工經常進出澳門石排灣早已夠多人,現在又來一班大學生。其實大學宿舍理應善用閒置土地進行興建,最好興建在大學附近,方便大學生上學。


  問題解決辦法建議如下。首先希望澳門公共圖書館和澳門科技大學多作溝通協調,做好人流分流的工作。其次希望澳門科技大學就在擎天匯或附近像澳門城市大學一樣,設立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分館。同時附近設立澳門科技大學學生超市。將澳門石排灣社區原有生活配套資源,更好地歸還給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第三就是希望澳門科技大學設置專車接送大學生上學和放學,讓大學生善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等大學原有資源。筆者去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望過還有許多座位可以坐,為何澳門科技大學學生要與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爭圖書館座位坐呢?


  提出這些問題絕對不是為了排外,而是希望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能夠完善分配處理。因為澳門石排灣生活配套資源不應該只是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所有,澳門石排灣社區本地居民也應該享受得到。

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清乾隆帝與澳門史

 

清乾隆皇帝老年肖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2021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十三),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三百一十歲壽辰。本文就為大家梳理乾隆帝與澳門的歷史。



清乾隆帝生平


  乾隆帝愛新覺羅氏,名弘曆,在清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於大清順天府雍王府(今北京市雍和宮)出生,清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於大清順天府紫禁城養心殿去世,享年89歲。 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軍入關並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廟號高宗,諡號簡稱純皇帝,葬清東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乾隆帝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乾隆帝在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乾隆帝曾經六下江南以致供張過盛。乾隆帝晚期對待官僚多從寬厚態度,寵信貪官和珅,而導致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乾隆帝同時為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上控制,而曾經大興文字獄。


清乾隆朝下的粵澳關係


  清乾隆朝下歷任澳門同知和香山縣丞:


  在清乾隆九年 (1744年)於前山寨設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下文簡稱澳門同知),專管澳門夷務;原香山縣丞移至望廈村,隸屬於同知。在清乾隆朝下有十六任澳門同知。有印光任(清乾隆九年任命)、張薰(清乾隆十二年任命)、張汝霖(清乾隆十三年任命)、王朝俊(清乾隆十五年任命)、魏綰(清乾隆十九年任命)、許良臣(清乾隆二十四年任命)、圖爾兵阿(清乾隆二十六年任命)、平聖台(清乾隆三十年任命)、曾萼(清乾隆三十六年任命)、陶世鳳(清乾隆三十八年任命)、宋清源(清乾隆三十九年任命)、陳景塤(清乾隆四十三年任命)、多慶(清乾隆四十六年任命)、陳新槐(清乾隆五十年任命)、侯學詩(清乾隆五十三年任命)、韋協中(清乾隆五十七年任命)。

此外,在清乾隆朝下有十任香山縣丞衙署(或稱澳門縣丞衙署)。該縣丞駐守澳門,官職正八品,擁有澳門地區的大部分管治權。有黃冕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任命)、馮沛霖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任命)、胡國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任命)、王祖英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任命)、興聖讓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任命)、徐夢麟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任命)、夏家瑜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任命)、查潛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任命)、周克達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任命)、賈奕曾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任命) 。


  清乾隆朝下的廣東官府與澳門有關的活動:


  清乾隆朝下的廣東官府,為完善管理澳門和對外貿易而制訂以下條例。首任澳門同知印光任在清乾隆九年 (1744年)制訂《管理澳夷章程》七項條例,加強對澳門葡人管理。澳門同知張汝霖等制訂管理澳門葡人的12條法令《澳夷善後事宜條議》,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石公佈。


  清乾隆朝下曾有廣東大員赴澳門巡視。分巡廣、韶、連道薛馧在清乾隆十年 (1745年)巡視澳門,著有《澳門記》。新任兩廣總督福康安在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4月9日自省城廣州起程,前往校閱虎門、香山等處。他在4月11日(二月廿七)行抵虎門,「查閱左翼鎮標之後,由東莞前赴澳門、香山, 轉至順德。凡所按曆之次,檢查兵馬檔冊」。


清乾隆朝下中葡關係與澳門


  葡萄牙王國在清乾隆朝,曾經作以下舉措,以加強對澳門的主權。葡萄牙殖民大臣卡斯楚,以女王瑪麗亞一世的名義,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頒布《王室訓令》。公開挑戰清朝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石頒佈的《善後事宜條議》,還有兩廣總督李侍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擬訂《防範外夷規條》,提出加強對澳門的主權,以增強澳督的權力。企圖進一步佔據澳門。葡萄牙國人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3月29日遵照國王的指示,在澳門設立海關與中國的「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對抗。

另一方面,葡屬澳門政府在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借拆毀華人酒店寮鋪,縱容黑人偷竊望廈村民財物,貨船抵達澳門不報關。中國地方官員彈壓,封關禁止居民與澳葡交易,澳葡恐慌認罪後才恢復貿易。


清乾隆朝下中英關係與澳門


  英國商人洪任輝事件:


  東印度公司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想在業務上有突破,就指示洪任輝設法擴大貿易範圍開闢新貿易港,同時派遣時任東印度公司董事喀喇生 (Samuel Harrison)前來一同主持此事。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廣東稅重,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4月特派喀喇生和洪任輝到寧波貿易。洪任輝在澳門租用葡商華貓殊的商船,分兩批前往寧波, 選擇寧波為試航港。但因浙江地方官所遏止而未成。


  喀喇生和洪任輝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7月11日再度到寧波貿易。不久,又有一艘港腳船也來到浙江。英船連續來 浙,並隨帶大批武器。這一情況引起了清朝浙江地方官的警惕。他們害怕英船日益增多,寧波又會變成第二個澳門。為了防微杜漸,乾隆皇帝下令 浙江、廣東督撫籌議解決。後來經過兩地督臣協商,認為英人之所以棄廣州而來浙江,主要是浙海關稅比廣州輕。於是決定將浙海關稅提高一倍,以求達到不禁自絕的效果。


  喀喇生和洪任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第三次到寧波貿易,於6月13日命洪任輝率英商12人乘坐一艘三桅小洋船「皮契」號離開澳門,於本日又一次駛入定海。浙江地方官遵照諭令不允許英船去寧波,命令他們返回廣東。洪任輝拿出準備好的呈文,要求浙江官員幫助上奏朝廷,並以此作為同意回粵的交換條件。英國東印度公司洪任輝就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7月18日乘船抵達天津, 通過行賄將 一紙訴狀遞到乾隆帝, 控告粵海關官員貪污及刁難洋商, 同時代表東印度公司希望清政府改變外貿制度。此「狀紙」內容長達七項,但主要有四點:第一,狀告粵海關監督李永標縱容家人屬吏敲詐勒索,徵收陋規雜費68項,核銀1000多兩;第二,狀告資元行老闆黎光華,拖欠東印度公司貨款5萬多兩;第三,狀告廣州官吏不循舊例接見洋人,致使家人屬吏敲詐勒索;第四,保商制度弊病甚多,延誤外國商船正常貿易的進行。


  乾隆帝接到英國東印度公司洪任輝狀詞之後,就立刻派遣給事朝銓帶同洪任輝會同福州將軍新柱赴廣東查辦該案,同時將李永標撤職,充公全部家產。並下令「規禮名目,一概刪除」,對黎光華所欠之銀亦查沒其財產予以歸還。對於闖入天津告狀的夷人洪任輝,「外借遞呈之名,陰為試探之際」,同時「勾結內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冀違例,別通海口,情罪難於寬貸」。「因系夷人,姑從寬在澳門圈禁三年,滿日後逐回本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通事洪任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2月6日,因擅自進入寧波貿易同時私闖天津港而被清政府拘押,被遣送到澳門,由澳門同知裴鑲負責在前山寨同知署旁置另室圈禁看管,同時規定他不能與英國大班們通信。


  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2至4月,頒發一連串與廣州對外貿易有關的管理條例,其中最使英國商人們所震動的是,廣州商館的生活將會受到限制。廣東官府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月12日,收到上述規定。兩廣總督李侍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月20日即派南海縣飭令行商及通事通知全體在廣州的外國人(除瑞典人外,他們仍有一艘船碇泊黃埔),限5 日內前往澳門。


  在前山寨被清政府囚禁三年的洪任輝(James Flint),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1月2日刑滿釋放,押交夷船。該夷船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月7日從虎門出洋起航回國。 洪任輝臨行時就在船上行禮叩謝。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謁見乾隆帝:

馬戛爾尼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晉見清乾隆皇帝畫,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英國政府在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9月26日正式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佐治·司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由樸茨茅夫港出使中國。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6月20日,抵達澳門口外老萬山大洋面。該使團由三艘船組成,一艘是裝有64門大炮的「獅子(Lion)」號炮艦, 一艘為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Hin dustani)」號商船,還有一艘雙桅船「豺狼(Jackal)」號。英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隨後自澳門北上,前往北京,請求改善貿易制度。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7月25日,一行抵達大沽口。英船在8月2日將運載來送給乾隆皇帝祝壽的禮品搬運上岸,這些禮品共有19件物品,如天象儀、太陽系儀、地球儀、鬧鐘、手錶、樂器、兵器、車輛、船式、枝式掛燈,還有一架從澳門的英商亨利‧布朗那裡買來的望遠鏡,價值達13124鎊。這些禮品大多是英國製造「精巧、實用、美麗的製品」。但從澳門上船的韓納慶、南彌德神父不許上岸。中國官員稱,他們必須返回澳門向兩廣總督申請入境,這是不可變更的程序。


  乾隆帝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1793年9月14日),於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正式接見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七個請求,要求簽訂正式條約:1,派遣駐北京人員管理中英貿易。2,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3,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4,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5,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6,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7,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21日離開熱河。


  乾隆帝原本以為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為其祝壽而來,但是英國國書被翻譯出來後,稱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這次來華的目的是為兩國互通有無,增進貿易,同時要求派使臣駐北京。乾隆帝這時才明白,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這次是借祝壽的名義而要求擴大英國的對華通商。乾隆帝就立即對英方派使臣駐華一項要求表示拒絕。


  馬戛爾尼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八(1793年10月2日),於圓明園與和珅等舉行會談,馬戛爾尼再向清政府提出六項要求:1.請求英國貨船將來能到浙江、天津等地駐泊。2.請在京設立商行。3.請求珠山(舟山)附近小島一處,以便英商停歇存放貨 物。4.請求在廣東省城撥給小地方一塊居住英國商人,或准許澳門居住 之人出入自便。5.請求英商自廣東南下澳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6.請求確定船只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乾隆帝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九(1793年10月3日)於大內太和門接見英國馬戛爾尼,對英使所提增設關口及在京設行等七款事頒發致英國王敕書,以天朝自居對英國要求加以拒絕。加上乾隆帝要求馬戛爾尼跪拜,但是馬戛爾尼只是願意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帝大為不悅。以及見到國書之後得知英使之來實別有所請,並非特別為賀壽而來,決定要馬戛爾尼早日離去。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1793年10月7日)離京南下。


  英國皇家船「獅子」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1月4日抵達澳門,不過在附近與一艘重約300 噸的法國船相遇,「獅子」號追逐法國船至澳門媽閣炮臺,葡方以火力保護法國船進入內港。實際上英法交戰時,葡萄牙已加入了對法作戰的聯盟,只是當時的澳門未有確知此事。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沃利(Wally)」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2月7日到達澳門。據該船報告,他們通過新加坡海峽與法國私掠船「迪穆里埃(Dumouriez)」號 相遇,發生戰鬥,英船奪回一艘荷蘭小船。


  英國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1月22日抵達澳門,澳門總督若瑟·邊度給以非常禮 貌的歡迎。他們下榻於東印度公司澳門辦事處官員霑士·德羅蒙特 (James Dromone)的花園寓所,該寓所在白鴿巢花園裏。馬戛爾尼到澳門不久,即收到巴達維亞和英國的信件,稱法國艦隊已開往中國,並劫奪東印度公司的公主號和皮考特號商船。 而當時又有由廣州回國的商船15艘,貨物共值300萬鎊。馬戛爾尼遂下令,東印度公司滿載貨物的商船均在澳門附近集中,並決定自己乘坐「獅子」號軍艦護送這些貨船回國。在此期間使團畫師、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在澳門留下《賈梅士洞》、《廟內的犧牲》及《停泊於澳門的「獅子」號》三幅畫作。


清乾隆帝與當代澳門

法國製圖師、地理學家和水文學家Jacques Nicolas Bellin  (1703–1772)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繪的澳門半島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在當代澳門曾經舉行過展示清乾隆帝歷史文物的展覽,也有認識和探討清乾隆帝的講座活動。


  1999年12月12日至2000年11月3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盛世風華-北京故宮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服像圖軸、乾隆古裝行樂圖軸、乾隆八旬萬壽慶典圖卷、乾隆御筆行書風篁清聽軸等。


  展示國家一、二級文物的「懷抱古今——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藝術展」在展期為2002年12月15日至2003年3月16日,假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是次展覽由澳門民政總署及轄下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局、澳門旅遊局聯合主辦,協辦者為澳門日報。「懷抱古今」為一綜合專題藝術展,包括有御筆書畫,其時製作之寶璽、陶瓷、圖籍,乾隆年間內府所藏銅器、書畫、陶瓷、佛像、法器、玉石、文玩等。主辦機構希望透過擧辦是次展覽,讓觀眾了解乾隆皇帝「懷抱古今」之旨趣,一睹乾隆帝文化生活藝術之涵養,從而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直觀認識。


  在2006年12月15日至2007年3月18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永樂文淵──清代宮廷典籍文化藝術特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明黃色緞繡彩雲金龍紋綿龍袍、乾隆粉彩錦地書式金鍾籠等。


  由民政總署主辦、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協辦的「二0一三嘉模講壇——鶴鳴濠江」於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三十分在氹仔嘉模會堂舉行。講座是由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羅文華主講,分別探討「清代宮廷藏傳佛教信仰的確立」以及「乾隆帝的信仰與政治角色」。第二場「乾隆帝的信仰與政治角色」講座研究他如何維持政治家和信仰者兩個角色之間的平衡,不僅維持清朝邊疆百年的和平,而且留下大量的藏傳佛教文化遺產。


  在2007年12月15日至2008年3月16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天下家國──以物見史故宮專題文物特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平定廓爾喀戰圖》冊等。


  為配合2013年12月19日開幕之「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於該館演講廳舉辦相關專題講座,2013年3月10日由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館員趙桂玲主講的「故宮舊藏乾隆倣古玉器」。


  在2014年12月13日至2015年3月8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朱艷增華——故宮珍藏清乾隆漆器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朝漆器精品之外 , 也展出清高宗朝服像清人設色絹本立軸等。


  在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3月11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當中,有展出乾隆帝織金面銅釘鐵葉甲 、清乾隆銀虎紐「正白旗護軍統領印」等。


  在2020年12月17日至2021年3月14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當中,有展出清乾隆明黃色納紗彩雲黃龍紋男單朝袍、清乾隆皇帝逐鹿圖等。


參考資料:

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記憶,唐文基、羅慶泗: 《乾隆傳》,孟憲剛、朱誠如: 《清朝通史 大事記分卷》,何步超:《清史年表》,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粵澳關係史》,白清良:《清史記事本末》第五卷 乾隆朝,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

粵港澳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創造歷史

         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一日收到一個令人非常開心的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就在這天發函,同意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承辦二零二五年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粵港澳將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其特別之處,是在於廣東省承辦六運會和九運會之後,將會是第三次承辦全國運動會。而香港和澳門就是第一次承辦全國運動會。這一次十五運會也是全國運動會歷史上首次多省市聯合主辦。可見國務院批准粵港澳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創造歷史。


  粵港澳承辦二零二五年全國運動會並非偶然,也有其值得回顧的申辦過程。據報道,國家體育總局早在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一日,就正式發布有關開展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申辦工作的通知。雖然湖南省早在二零一八年就已啟動有關第十五屆全運會的申辦工作,申辦原因是為了惠及更多民眾,但最終並未得到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的答覆。廣東省在二零二一年八月初也表達有意牽頭,夥同港澳併以「粵港澳大灣區」名義去角逐二零二五年的第十五屆全運會主辦權。最終在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粵港澳得到國務院批准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的結果。


  雖然粵港澳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創造歷史,有其有利之處和擔憂之處。有利之處首先在於透過粵港澳合辦全國性運動會,為粵港澳運動員之間技能切磋,粵港澳負責體育當局之間吸收合辦大型賽事經驗,提供有利的條件。要進步就離不開技能交流,了解不同地方不同長處和短處,以便對自己技能取長補短。


  擔憂之處在於二零一九肺炎疫情已經有一段時間,粵港澳政府為抗疫和大量社會經援,消耗不少資金。到底粵港澳有没有足夠資金承辦這項大型體育盛事呢?這次疫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筆者這樣想,絕對不是對粵港澳無信心,也不是輕視粵港澳承辦大型體育盛事的能力,只是居安思危。其實粵港澳籌辦二零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還有四年的時間。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計劃,順利舉辦好二零二五年全運會?期望粵港澳加以協作下,解決所有可能出現的難題。


  國務院批准粵港澳承辦二零二五年全運會,其實是國家對粵港澳體育工作的信任與肯定。希望二零二五年全運會能順利舉行,以不負全國人民和國務院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