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

觀舞台劇《拳館》有感

     



      在今年二月十七日晚上,於海事工房二號觀看了由指南針創作劇團製作名為《拳館》的舞台劇。劇情主要講述張師父主理的詠春拳館一直發展不錯,許多師兄弟快樂地一同練拳和食飯。但是自從張師父逝世之後,該拳館交由該劇主角大徒弟阿全接手,他視拳館為師父留下的精神和遺願。可惜隨著學生急劇減少,張師父的兒子阿智亦未有打算接手,拳館存在愈見渺茫,面對現實的種種壓力,阿全決定將拳館館址放出,他同阿智轉移到社區中心繼續教拳。故事所有劇情發展,都以主線同門師兄弟情感變化加以推進。


   筆者觀看該劇之前,已經觀看過該劇的讀劇演出。由於讀劇演出,其中可讓觀眾有個想像空間。所以感覺正式演出的拳館場地和道具佈置要比想像當中精美,體現該劇團製作者對武術方面細節非常講究。令人感動的是,該劇演員為了更好演出,特地訓練兩個月拳術,目的是希望以最佳一面帶給觀眾。


  這個舞台劇帶出幾個訊息。首先就是雖然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堅持,但不能太過度,有時候要懂得放下。劇中大師兄阿全一直反對放棄拳館經營,甚至在這個問題上,與阿智、阿婷爭吵。令師兄弟不和睦之餘,還與阿婷差點分手。可見阿全這樣堅持下去,有好多負面後果要承擔。


   其次帶出拳館傳承問題。劇中大師兄阿全非常執著拳館存亡,認為拳館是張師父一生心血,館内許多物品不允許他人亂動。在現實生活上也如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傳承危機。如何更好做好保育,是非常大的課題。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是一個族群的名片,也印證一個時代的印記。


     第三就是帶出同門師兄弟關係如何好好地維持。劇中大師兄阿全經常回憶在張師父教導下,一班師兄弟一齊開心地練拳和食飯,還有講有笑,有點可惜的是風光不再。當長大了各走各路。阿全和阿智、阿婷因拳館問題,一度彼此產生誤會,最後也和好了。這劇情也令筆者想起一起學習戲劇、唱歌、繪畫、寫作的同窗美好日子。此劇是往日戲劇農莊同窗的創作,當然買票進埸支持。


  本劇有點不足之處,首先在於配樂上不算太多。例如在張師父與一班徒弟出場時,可以播出一些激情武術音樂添氣氛。其次阿智呢個角色未用到盡。感覺阿智對阿全反面程度未完全夠絕,或者增加對阿全處處刁難言行舉止,增加其戲劇效果。以上意見或者能增添劇情刺激程度。

2023年2月16日星期四

童年回憶中的鐵達尼號

 適逢電影《鐵達尼號》上映二十五周年紀念時刻,該電影就在二零二三年二月九日起於全球各地重映4K3D版,鐵達尼號有關話題再次成為討論熱潮,引起許多影迷的關注,筆者也不例外。還特地在預售第一天,就即刻去銀河戲院購買戲票。為何這麼神速?這是因為鐵達尼號是自己童年回憶重要的一環。


  在一九九七年由占士·金馬倫創作、導演、監製、共同製作及共同編輯的電影《鐵達尼號》(英語:Titanic),改編自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至十五日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主要敘述男主角傑克(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飾)和女主角露絲(琦·溫斯莉飾)以不同社會階層成員身份在該船首航期間相識且墜入愛河的故事。記得在首映當年非常轟動,戲院場場爆滿。可惜當年還未成年,未能進入戲院觀看。當時只能透過VCD欣賞這經典電影。雖然二零一二年重映過一次,不過錯過了。幸好的是電影《鐵達尼號》的再度重映,彌補錯過戲院版的遺憾。


  上世紀九十年代透過VCD欣賞這經典電影之後,創作不少與鐵達尼號有關文藝作品。有白紙製作的輪船模型、有自己改寫的續集劇本、有自己繪畫的鐵達尼號。可惜通通都遺失了,沒有保存下來。能夠保存下來的,只有剛開始接觸這個電影的最初記憶。由於印象深刻,觀看了許多次都沒有厭倦的感覺。提起續集,感覺有點可惜。可惜之處在於片方沒有為這個電影拍攝續集。其續集可以以另一生還者見證人,分享他到達紐約後的活動,如協助英美政府調查沉船事故。


  筆者喜歡這電影的原因,首先在於對災難歷史的高度還原。由占士·金馬倫執導的這套電影費盡心思,遠赴大西洋拍攝鐵達尼號殘骸之餘,還有以一比一的比例建造複製船,以作為拍攝場地。 其次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大部份都以真人故事改編。例如說粵語的香港幸存者最後被救都曾被拍攝當中,只是後來被刪除。可能擔心被認為是辱華緣故,影響該電影在中國大陸上映的機會,所以公映版本沒有播出。第三就是演員們精湛的演技。


  同時自己收藏不少與一九九七年電影《鐵達尼號》有關的物品。除了該電影VCD影碟之外,還有中國大陸《新周刊》出版的《泰坦尼克號全內幕》,這本雜誌除了有許多電影劇照之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知識。其次就是從廣東博物館鐵逹尼號展覽免費得到的仿製船票。雖然是仿製,但也有其參考價值。第三是《鐵達尼號》電影原聲大碟。這是由朋友在二零一三年所送的,這些配樂為電影增添高潮,同時也為該電影加分,非常值得收藏。第四是《鐵達尼號》二十五週年紀念海報。該海報也非常精美,所選的劇照也不同以往。第五就是中國大陸出版的《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佬:種族主義想像力》,是一本專門研究華人在鐵達尼號前後事跡的書。現在還在孔夫子舊書網選購中國大陸出版的《泰坦尼克號罹難記:美國參議院聽證調查實錄》,以了解鐵達尼號歷史更多。

大潭山今與昔

 大潭山地理沿革


  大潭山(葡萄牙語:Taipa Grande)本是大氹島上一座山,原名大氹山、雞頸山,沿岸擁有大量自然海岸線。由於大潭山周邊大量填海造地,沿岸大量自然海岸線消失,和小氹島連合成氹仔(Taipa),甚至路氹間大量填海造地,和南面的路環(Coloane)連成一片。


在大潭山的公共設施


  大潭山郊野公園( 葡萄牙語:Parque Natural da Taipa Grande):該公園是氹仔島第一個的郊野公園,在2001年3月18日第廿屆澳門綠化週上開幕。大潭山郊野公園設有四條步行徑,分別是大潭山環山徑(是由原本在1987年對外開放全程長2200米的氹仔步行徑所發展而來,現在全長約4000米)、自然教育徑、踏板健身徑、生態漫遊徑(在2002年春天開放)。


  大潭山瞭望台( 葡萄牙語:Miradouro da Colina da Taipa Grande):位於氹仔大潭山自來水蓄水池平台,在這裡可眺望到路氹城當中的旅遊娛樂酒店建築群。首次引入的大潭山斜行升降機在2017年10月1日正式啟用,氹仔湖畔花園至龍環葡韻步行徑全面貫通。該斜行升降機連接全長800米的步行徑。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澳門氣象台總部在1996年7月26日從大炮台搬到氹仔的大潭山作現址。


  湖畔花園(葡萄牙語:Jardim do Lago): 建於1982年,在大潭山郊野公園入口位置,澳門氹仔雞頸馬路旁邊,佔面積約2400平方公尺。


在大潭山腳周邊的設施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該墓園位於氹仔高勵雅馬路。氹仔北澳山又稱沙崗,目前佔地面積為三千五百九十平方米,在墳場周圍築有特色圍牆。為開放式之離島市政墳場,是由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所管理,在澳門早已有許多年存在歷史。難以考證澳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開始年份,因為氹仔未開發時墳場就早已存在。


  孝思永遠墓園:該墓園位於大潭山陡峭山坡。是本澳眾多墳場歷史當中最短,也是最大的一個,始建於1973年。該墓園佔地42730 平方米,是由儒釋道教澳門聯合會管理,上萬個墳地只供出售,不作出租。


  澳門好利安製造工廠(英語:Hovione Macau):成立於 1986 年,期後為提高產能進行升級,同時安裝廢水處理設施。該工廠在 1987 年第一次獲得 FDA 批准,同時定期接受檢查。該工廠持有葡萄牙衛生當局 Infarmed 頒發GMP 證書。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葡萄牙語簡稱:LECM):在1988年成立,以向澳門地區提供土木工程領域科技技術支援及實驗測試服務為宗旨,這機構積極參與本地區基礎建設發展,同時專注於土木工程技術與品質管理。這機構成立之初是為支持澳門大型建設發展,以改善當時工程技術質量,由當時澳門政府和葡萄牙國立土木實驗室聯同本澳的建築公司、顧問公司、材料供應商及社團共同成立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


  大潭山壹號御豪苑(英語:One Grantai):前身是石礦場,位於大潭山郊野公園半山區,屬於澳門一個高級住宅,是由世紀豪園(國際)發展開發,在2007年8月正式開售,於2010年落成並入伙。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 Macau Branch)為建築師,新昌營造(澳門)為承建商。


大潭山與未來澳門城市發展


  特區政府對大潭山作過城市規劃,是近年其中爭議較為大的熱門話題。首先就是大潭山隧道。參考官方新聞稿指,政府為了加強澳門和離島之間交通連接,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工務範疇跨部門在2009年6月12日於交通事務局舉行第二季交通運輸聯合新聞發佈會上。交通事務局局長汪雲宣佈計劃透過開闢大潭山隧道,提供快捷通道。興建理由在於現時位於路氹的機場圓形地和友誼大橋的直線距離被大潭山所相隔,如果在大潭山開闢行車隧道,就將會可以直接貫通由友誼大橋至路氹城之間的道路,其效果是為了澳門半島往來路氹城提供最快捷通道,從而避免了車輛集中行駛氹仔市中心,或偉龍馬路及北安大馬路,造成往來氹仔客運碼頭、澳門國際機場、氹仔市區及路環之間交通的相互干擾,減低機場附近道路及氹仔市區的交通負擔。由於該規劃工程,政府認為困難且複雜,因而遲遲未能開工。


  其次就是位於大潭山腳的偉龍馬路地段項目。此地段原本為大潭山的山體,後來被批給用作規劃興建豪宅用途後,山體被破壞。由於該地段涉及歐文龍貪污案,被政府收回。該用地後來被政府規劃作公屋用途,在2022年又決定改建夾屋。該規劃工程,由於存在保育、環評等爭議,因而進度仍在規劃階段。


參考資料:

澳門政府公報、澳門旅遊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力報、慧科電子剪報(Wisenews)資料庫、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澳門地圖集》、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冊》、黃就順:《澳門地理》、梁錦英和蕭潔銘所著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墳場》、維基百科澳門大潭山條目、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澳門好利安製造工廠、澳門記憶。


☆ 大潭山位置示意圖,由建燁製作  


 

☆ 位於大潭山的氹仔最高點,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 氹仔嘉樂庇總督馬路與大潭山,建燁拍攝

2023年2月9日星期四

拍攝紀錄片時應謹慎處理個人隱私

        香港著名導演張婉婷用了接近十年時間製作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在二零二三年二月正式上映,該紀錄片當中其中一位受訪女學生日前向香港媒體撰文之後,事件就隨即引起港澳社會各界討論。張導演對於社會關注,就在二月五日出席黃埔謝票場時作回應,她宣布《給十九歲的我》暫停公映,同時指出會與學校和女同學們好好溝通。


  事件爭議點在於多位受訪女學生,對《給十九歲的我》在港澳上映,以及對該電影參與在二零二一年十二月第四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表達不滿。不滿原因在於紀錄片內容涉及女同學們個人隱私。女同學們對於該紀錄電影與張導演看法有點出入。女同學們認為接受訪問只是內部傳閱,沒有想過公映和參展。張導演則認為女同學們簽約同意所有安排。看到這樣,感覺雙方存在溝通上的問題。一部電影是否拍攝得好,需要受訪者或演員與導演彼此互信。而不是單方面同意。在這問題上,學校也有其責任。學校沒有必要利用學生作宣傳工具。


  同時「防人之心不可無」,由始至終是非常之重要。受訪者或演員在拍攝之前,應該要多了解公司背景和簽約條款,再作決定是否參與拍攝。同時要自我加強保護個人隱私能力,選擇自己信任的人傾訴心事。筆者沒有觀看過《給十九歲的我》完整紀錄影片,只觀看其預告片都非常驚訝。驚訝點在於這麼真實的個人隱私話題,可以這樣公開於銀幕,最初感覺到受訪者和導演的勇氣。不太認同這種拍攝紀錄片手法,會改善涉及受訪者的個人隱私問題。故此涉及受訪者諸如家庭糾紛、職場糾紛、愛情糾紛等個人隱私,應當謹慎處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構成對受訪者二次傷害。其實可以得到主角原型同意前提下,以真人真事改編,創作一個令人深省的化名故事。這樣做也許沒有太大官非問題出現。


  在了解這次事件之後,感覺到青少年安全教育與保障存在缺憾。也許張導演出發點是想透過紀錄女同學們十年變遷,讓社會各界多了解和關注涉及青少年的社會問題。現在似乎不但目的達不到,還引來相當大公關災難,原因在於張導演工作操守存在問題。其中張導演親認偷拍單車賽事作為電影片段等。相信這件事之後,也許沒有人再敢接受張導演片約。其實張導演沒有必要以娛樂圈採訪手法進行跟蹤拍攝,相信單車賽事有正式溝通渠道,得到許可拍攝的權利。


  最後要想說的是,筆者認為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不能再次公映,以保障女同學們個人隱私。同時這件事可以作為一種錯誤性示範,警戒自己千萬不能犯同樣錯誤。

2023年2月2日星期四

任我行計劃不宜過度推行

          由澳門政府多個部門(包括文化局、交通事務局、旅遊局、治安警察局、市政署、消防局等)聯合舉辦,六大旅遊綜合體(包括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銀河娛樂集團、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美高梅、金沙中國有限公司及永利澳門有限公司)共同支持打造的新型城市旅遊項目「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已經在今年大年初一至初三(即二零二三年一月廿二日至廿四日)順利舉行,按文化局新聞稿所指,這三天活動共吸引了大約九萬三千人次到場,由於人氣非常爆滿,因此深受市民及旅客支持。最後還預告這試行計劃將會續於今年二月四日(正月十四)中午十二點至二月五日(正月十五)晚上十時舉行,現場以藝文動能激活傳統街區,目的是為了共慶元宵佳節。

 

  筆者不完全反對新型城市項目「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的舉行。這是由於澳門地方細小,旅遊資源不太多,旅客非常快就可以轉澳門一圈,原有景點對旅客沒有太多新鮮感。必須有新型城市旅遊項目,作為一種衝擊點,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澳門消費。同時創造藝文空間,也能激活傳統街區。該試行計劃在今年大年初一至初三圓滿結束後,初見其成效。見到許多親朋好友都去影相,再放上Facebook打卡。

 

  不過這麼受歡迎的試行計劃,始終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是造成嚴重交通問題。由於該試行計劃是臨時安排,在封路的同時許多巴士路線要改道,對出行的市民造成不便。其次由於該試行計劃令局部地區人流太多,容易存在治安問題之餘,還對其他街區人流造成嚴重影響。在大年初二筆者到過水坑尾一帶去看過,與新馬路完全是兩個世界。許多店舖都收市關門,只有一部份開放。就算有開放,都沒有太多人流。感覺這樣持久下去不是太好。

 

  可見使用這種辦法,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澳門,是要付出代價。故此為了減少擾民,感覺任我行計劃不宜過度推行。過度推行只會弄巧反拙,對澳門發展存在負面影響。加上激活傳統街區,絕對不是這樣刻意營造。人流也應適當分流,不應該過於集中一區。

梁醒波與澳門

 梁醒波生平


  梁醒波在1908年出生於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他是廣東南海人,原名梁侍海,人們俗稱波叔,是一位華人界粵劇(文武生和「丑生王」)電影以及電視的一代始祖。


(1)早年生涯


  由於他生於戲劇世家,他父親梁悅是新加坡紅伶「聲架悅」,他姐姐則是紅伶花旗金。由於受父親和姐姐影響,他早年就醉心粵劇,由於特別傾慕馬師曾曾去學「馬腔」,後來說服父親讓他去到馬來西亞拜「大膽根」為師,獲得大膽根傳授各種古老排場。在17歲開始落班,隨丑生鬼馬流與六分大膽根習藝,隨即演出作品《高平關取級》。在19歲升為正印小武,由於他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地演出小武,日漸為人熟識,後來擔任文武生。在20歲與劉劍秋、文覺非、羅劍非並稱為「南洋四大天王」。


(2)燦爛演藝生涯:


  由於馬師曾在香港的「太平劇團」於1939年缺人,就特別邀請梁醒波加入任文武生,梁醒波從此和妻女留港發展,於1941年改投「寶鼎劇團」。在二次大戰時,他攜妻女逃往澳門,和譚蘭卿、劉克宣等組織「新太平劇團」。後來於廣州灣和廣西各城鎮作巡迴演出。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他回到香港參加新世界劇團。


  後來身體日漸肥胖,再不適合演出小武戲,後來由班政家鄧十四所推薦,改演丑生。先後在「仙鳳鳴」、「雛鳳鳴」、「大龍鳳」等著名粵劇團當中演出,奠定在粵劇界和電影界「丑生王」地位。


  他在1950年得到著名粵劇編劇家任護花所引薦,開始拍攝電影,第一部作品是《臨老入花叢》(1950年)。多年來,參演過約四百五十一部粵語戲曲片和歌舞喜劇,同時曾經為電影《桃李爭春》(1962年)作詞。同時曾經創辦「利影」及「達豐」等電影製作公司。


  香港無綫電視(TVB)在1967年11月19日啟播,他成為開台功臣之一,主持過大型綜藝節目《歡樂今宵》達十數年,直至他病逝前三日仍然有演出。


  由於粵語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式微,他就演出不少國語片,其中包括有1970年的《恭喜發財》、《雙喜臨門》及《家有賢妻》等,其大多數是幕後配音。


  紅綫女在1980年6月從廣州率領「廣東粵劇團」青年團員到訪香港,同時與香港粵劇老倌合作,其壓軸表演就是梁醒波與紅綫女合演的《刁蠻公主戇駙馬》。當時梁醒波由於患腸癌做過手術,當時他帶著尿袋演出,這其實是他最後一次公開表演。


(3)曾獲榮譽


  他曾連續擔任五屆八和會館主席,任期內對粵劇作許多貢獻。港督麥理浩爵士在1977年4月13日代表英女皇向梁醒波頒授MBE勳銜,表揚他的藝術成就,是首位香港藝人獲得此榮銜。


  曾於《華僑晚報》「十大明星選舉」(1957-1970年度)當中14度當選「粵語十大(影劇)明星」,及1次當選「十大電視明星」(1973年度)。是該選舉當中累計獲獎次數最多的男藝人之一,而另一位是新馬師曾。


  「香港郵政」在1995 年發行「香港影星」首日封,同時以其「烏龍王」造型印製成郵票;在2003 年獲嘉許同時留名於尖沙咀海濱「星光大道」紀念石板上。


梁醒波在澳門事跡


(1)抗戰時曾在澳門演出


  抗戰時,他與妻女在澳門居住期間,於1942年參與新太平劇團於澳門國華戲院演出,他作為文武生演出劇目包括馬師曾首本戲《寶鼎明珠》。也曾傳聞梁醒波在1944年某日,於澳門國華戲院演出《潘金蓮》時假戲真做,把女丑踢落台下。


(2) 抗戰勝利後歷年來出席澳門活動


  他在抗戰勝利後,曾多次到澳門的戲院進行演出。例如在1946年8月2日,參與勝利劇團到清平戲院演出8天。在1948年10月10日,參與花錦繡劇團到澳門廣播台播唱《梁武帝出家》。在1953年2月3日,參與清平戲院改建完成開幕舉行「全港紅伶大會串」。在1966年8月7日,參與天宮劇團到清平戲院演出7天。在1977年6月29日,參與「雛鳳鳴」劇團到清平戲院演出5天等。


(3)梁醒波到澳門拍攝外景的影視作品


  在1959年上映由張瑛、夏萍、梁醒波等主演的《金枝玉葉》,可見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澳門十六號碼頭、國際酒店、新馬路、半邊橙、大三巴、銅馬廣場風景。 在同年上映的電影《孝女還珠記》,其中就把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當作為香港某中學門外,梁醒波去學校接女兒文蘭放學後,一起過中秋節。


(4)何賢親自前往吊祭梁醒波


  在1980年5月下旬與龍劍笙、梅雪詩,出席路環街坊演戲理事會慶祝路環四八聯歡日,同時為路環四廟慈善會籌款,在五日四夜演出《六國大封相》、《賀壽大送子》、《紅了櫻桃碎了心》等。是為梁醒波最後一次在澳演出。

梁醒波最終因腸癌於1981年2月12日病逝香港,終年73歲。於同年2月17日在萬國殯儀館出殯,當時採用佛教儀式。當時澳門工商界著名人士何賢也親自前往吊祭,同時致送花籃。梁醒波遺體火化之後安放於屯門青山青松觀與父母合葬。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記憶、香港影庫、《中國戲曲志 澳門篇》、梯亞;並非澳門的澳門、令狐昭:港版《金枝玉葉》的澳門舊貌、戲院志、art-mate


☆ 梁醒波像,百度百科共享資料  

☆ 梁醒波劇照,百度百科共享資料
☆ 一九五九年電影《孝女還珠記》海報,百度百科共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