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

澳氹第四大橋命名結果欠創意

       據報道,在連接澳門與氹仔之間的第四條跨海大橋建設時程進入最後階段,而且主橋在二零二四年二月一日全橋貫通,整體工程預計第二季竣工之時。澳門公共建設局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零二四年一月五日已經舉辦「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徵名活動」,當局希望居民大眾為大橋命名集思廣益,目的是供特區政府參考之用。


      但結果出爐實在令人意外,特區政府參考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徵名活動(下稱徵名活動)由評選委員會選出之五個參考名稱後,決定將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正式命名為「澳門大橋」。意外之處在於當局勞師動眾搞全民徵名,還有請一大班社團和文化代表做評選委員會,最後竟然評選得出這樣名字太行貨,而且沒有創意的結果。


      要評論這個問題,就要找尋出問題出在哪裡?首先當局搞全民徵名的同時,也要搞個評選委員會出來評選結果,簡直是自相矛盾,顯示出當局不太尊重民意。因為話明是全民徵名,所有評選工作理應由全民負責。所有結果理應由全民決定。最多市民寫的五個名字,再全民投票決定,這樣才顯示出公平公開公允。現在可見政府仍依賴社團代表提供民生意見。第四大橋的名字現在改得這麼簡單,當局當初直接命名就是了,沒有必要浪費人力物力。


      其次「澳門大橋」這個名本身就沒有問題,中國大陸許多城市,都有他們自己城市名稱的大橋。例如廣州大橋、江門大橋、厦門大橋等。不過這次徵名活動,同上一次熊貓徵名最終評選結果「開開心心」一樣,沒有文化內涵和創意。反而本澳網民創意滿分,有「珠西大橋」、「豚城大橋」等。當局還說創建什麽「演藝之都」為目標,也要維護什麼「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之美名。一個城市地名都改得這麼滑稽,實在有損本澳名譽之餘,也難以說服外界對本澳文化創意的信心。

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舞台劇《你好,打劫》觀後感

       



       澳門國際喜劇節《你好,打劫》粵語版舞台劇,已經在本月十五至十七日,於澳門銀河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筆者一直想觀看香港電影《正義迴廊》麥沛東和楊偉倫兩兄弟,還有前TVB兒童節目《閃電傳真機》主持魯文傑在舞台上的演出。今次難得他們到澳門重演,這次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這部舞台劇主要講述兩個率真善良的劫匪,還有四個麻木淡漠的銀行職員,以及無數謹小慎微的民眾,從他們偶遇、相遇、艷遇、遭遇都發生在一個黑色的星期五下午。欣賞該劇演員現場演出後,瞭解到該劇帶出許多社會存在問題,例如生活的壓迫,社會的壓力。劫匪和人質們在銀行當中互相角力,狡猾的劫匪遊說人質們,希望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劫匪教人質們如何編寫和進行劇本。透過劇本的進行,令劫匪和人質們角色調換。令人反思在身處人生的每一個危險當中,聽取別人意見決定事情之前,始終都要冷靜思考。要時常考量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會帶來有甚麼後果?

  雙方歷經多次溝通之後,人質們最終對劫匪表示同情,劫匪也對人質們表示同情,決定一起共進退。可惜他們一起步出銀行的時候,最後只有銀行女職員倖存。這是由於警方認為她沒有與劫匪同伙的嫌疑,是這次打劫銀行案件中,唯一的受害者。感覺不太明白這場戲,為何舞台劇當中的警方和銀行總部人員,會輕信人質的說話?這是因為人質在這情況,也有被要脅認自己是賊的可能性。未查清楚就判人有重罪,完全是濫殺無辜。在這舞台劇故事當中,也穿插人質與家屬對話,都體會到社會殘酷的人情冷暖。最為倔強的是那位銀行女職員,她面對劫匪毫不畏懼,還對劫匪唱反調,不過她最終被複雜且不幸的家事所屈服。

  最為特別的是在這次以警匪為題材的舞台劇當中,警察角色始終以旁白形式登場。 這種方式有點缺陷,就是顯得警察在故事當中有點虛無,突顯不出銀行外面被警察包圍的壓迫感。不過眾演員在演出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名扮演劫匪演員對人質們,暢談為人處世的哲學對話。麥沛東列舉人生要交的許多費用,最為印象深刻。體驗「打劫」在人生中無處不在,許多時被「乜費物費打劫」而不自知。

2024年3月14日星期四

二龍喉公園建園史

     


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澳中的二龍喉公園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松山纜車,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公園的沿革與前身

  此山泉當中兩隻噴水雕物,是作為這個公園命名的緣由。澳門居民在以前喜歡以二龍喉泉水作為泡茶享用的用途,這些泉水來源,都是以水車形式運送二龍喉泉水到不同茶樓酒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澳門水塘曾經存量日漸減少,市民大多抱持隱憂,唯幸當時二龍喉水池,足夠供兩月使用。

  龍田村外的荒丘是為二龍喉公園前身,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阿爾梅打)神父在1848年修建為豪華別墅和園林。澳門土生葡人著名建築師湯瑪斯‧阿基諾負責宮殿設計。在1872年成為澳府物業,作為澳督早期官邸。澳府在1882年於城內以及二龍喉一帶,種植五百多株其中大部分成活的各種樹木,政府作植樹開支為160. 25澳門元。

  澳府工務司在1883年5月27日始對東望洋山下二龍喉等地方泉水進行考察並修建,該工程在同年10月7日結束,總共建有兩處出水口道,前者叫做妒忌泉(Fonte da Inveja),華人稱之為魚狗嘴;後者叫做植物泉(Fonte da Flora),華人稱之為大龍喉,位於二龍喉苗圃後面。妒忌泉工程花費總共港幣820元,而植物泉工程花費總共76. 64澳門元。二龍喉水泉最早在《香山縣誌》有記載:「澳山泉有,曰大龍喉,曰二龍喉,曰小龍喉,俱在東望洋寺右。」從前泉水是由兩隻石製老虎口中流出。該山泉已枯竭,現在餘下兩隻石製雕物。

  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阿爾梅打)神父在1874年2月16日,將豪華別墅和園林賣給澳府。後來在1883年重建,作為澳督夏宮,直至1918年。澳督羅沙在1884年1月27日親自選定二龍喉公園裡南起公園圍牆,北至靠近大馬路一旁之水泉地段作為栽培樹苗的苗圃。澳門政府在1903年2月13日,招人承批由二龍喉泉山至古盧士(António da Cruz)後人地段,承批要求是只准造花園或者屋宇,同時在設計上要有華麗而且可觀。

建園前後

  由於附近的二龍喉宮內軍火庫降溫設施不足,導致火藥起火後,在1931年8月13日凌晨五點半發生爆炸,當時有21死84傷,建築物也受到嚴重損壞。澳門政府在1931年8月14日,為了二龍喉爆炸事件殉難之葡國死者舉行葬禮。

  富商何東購買部分土地闢為公園。庭園在澳門總督搬遷之後,開放給公眾入場玩樂,後來改建為公園,在1959年落成開放。也稱何東花園、兵頭花園。該公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Flora、英語名為Flora Garden。佔地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尺,位於澳門半島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建園後的公園內設施變遷

  松山纜車:在1997年9月落成啟用,英語稱為Guia Cable Car,以連接在東望洋山山頸的松山市政公園及東望洋山山腳的二龍喉公園近入口處。曾被港媒評為澳門三大中伏景點之一。市政署在2021年9月21日進行例行年度檢查當中,發現松山纜車部分零件出現耗損情況須更換,松山纜車於同日起暫停營運;但由於疫情關係,歐洲廠商之技術人員,一直未能如期來澳進行更換450公尺之主鋼纜工程,至2022年5月29日始能啓動工程,期間二龍喉公園於同日關閉一天。纜車直至同年8月16日才重新投入服務。

  動物園:是在澳門市區當中唯一設置有動物園區域的公園,曾經在1996年至1997年進行維修和擴建所有原有雀籠、猴籠、熊舍。在2019年增設飼養兔子、天竺鼠等小型動物區。飼養在澳門二龍喉公園的亞洲黑熊BoBo生於1983年,在1985年於澳門一間食肆救出。最終在2018年11月20日早上大約11點離世。澳門民政總署在同日設置悼念區,在同月24日宣佈已經聘請深圳專家,計劃在兩星期內把BoBo遺體製作成標本。BoBo遺體標本現放在位於路環打纜街的澳門動物標本展示館。

  環境資訊中心: 在2000年11月投入試用,於2001年1月7日正式開幕,是當時澳門第二間環境資訊中心。臨時澳門市政局執委會主席麥健智在是日出席開幕儀式表示,位於望廈山的第一間環保資訊中心,由於地處偏遠,比較適合學校或團體組織隊伍參觀,第二間資訊中心投入使用後,除地方較第一間寬敞外,地點亦較接近民居,方便市民到場參觀,並能藉此更有效地開展環保教育工作。由於當局配合展開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承包工程,該環境資訊中心需要拆除,同時在原址附近重建。

  松山行人隧道:該工程在2020年6月16日開標,造價約3億。中國中鐵旗下的中鐵一局澳門公司與中鐵國際、新基業工程公司聯合體就在2020年8月中標,共同建設工程。在2021年10月26日貫通隧道開挖工程,同時建造兩組行人天橋以橫跨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隧道出入口位置。公共建設局網站在2022年9月16日,公佈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已經順利完成。按照公共建設局網站資料所指出,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總造價235,691,867.85 澳門元,建造時間470日。最終在2022年10月1日啟用,縮短往返高士德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所需要步行時間,從原先繞行大約1100米縮短至大約400米。正式啟用初期吸引許多本澳市民步行。

二龍喉公園附近變遷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之前稱為二龍喉馬路。澳督巴波沙為紀念葡萄牙共和國逝世總統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在1919年1月8日將二龍喉馬路改名為士多紐拜斯大馬路 (Avenida Sidónio Pais)。在1919年1月16日,於澳門大堂舉行隆重的士多紐.拜斯追悼會。

二龍喉公立學校:在2022年9月1日根據32/2022號行政命令設立,該校實施各階段正規教育。該校開設涵蓋幼兒至高中教育階段之輕度、中度及重度三種程度的特殊教育班。

  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由於葡萄牙政府決定重整全國宗教教育,在1870年於里斯本頒佈限制令,同時並驅逐所有於澳門教學機構當中任教的神職人員和教師。有19名居澳葡萄牙公民在1871年9月17日,聚集有財勢人士於艾明多斯(Maximiano António dos Remédios)家裡商討之後,他們決定就書面契約方式成立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Associação Promotora da Instrução dos Macaenses,簡稱AP。在1986年5月17日刊登《澳門政府公報》編號20,確立相關章程。魯彌士主教幼稚園由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主辦。該學校主要以葡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同時提供英語及普通話教學。

  結核病防治中心:位於澳門得勝馬路40號,是澳門衛生局轄下衛生部門,專責治療和預防結核病。防治中心主要根據符合世界衛生組織 (WHO)醫療方案,能夠向結核病患者提供專業而且有效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澳門特區政府官網、澳門政府公報、澳門印務局、澳門記憶、澳門自然網、唐思:澳門風物志(首篇和續篇)、遺產學會(The Heritage Society):澳門總督官邸、澳門華僑報、香港華僑日報, 1955-05-02,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

鳥山明帶給許多人的美好童年

        


網上圖片

       日本大師級漫畫家、《七龍珠》、《IQ博士》作者鳥山明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八日驚傳由於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在今年三月一日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其喪禮已經由親近他的家人圓滿舉行,同時依照他生前尋求寧靜的遺願,謝絕一切弔唁、奠儀、供品、獻花,同時懇請媒體不要採訪其家人。不過其工作室指出他的追悼會舉行時間,會等待確定之後再向外界公布。

      可見他值得我們學習,為甚麼呢?因為首先他作為國際級漫畫大師,竟然拒絕葬禮的排場,選擇低調地離開人間。可見他不會好大喜功,平實地為自己理想奮鬥一生。其次他雖然達到六十八歲,理應光榮退休安享晚年,但他沒有放下畫筆,為他自己的畫畫興趣工作一生。體現退休不是人生的結束,應該是人生的另一新階段的開始。不過話雖如此,都要注意身體健康,不要過勞工作。

      筆者聽聞鳥山明的死訊,感到非常驚訝,這消息也轟動全球。許多同一年代出生的網友,還有年紀比自己較大的網友,都在社交網站上發表哀悼帖文,還有一些分享他們自己有關漫畫《七龍珠》的珍藏。可見他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也影響著許多代人的成長。在一九九三年還在廣州讀幼稚園的筆者,就開始喜歡看《七龍珠》。當時家人在廣州兒童公園小買部(今南越王宫博物館)幫自己買幾盒《龍珠劇場版》錄影帶回家看,從此被這套動漫吸引著。

      年紀漸長之後,就追看香港無線電視TVB翡翠台直播的《龍珠二世》。曾經擁有許多同《七龍珠》有關的玩具、漫畫、閃卡、錄影帶等。一些是家人買的,而有一些是筆者自己買的。可惜由於多次搬屋散失許多。幸運的是在後來補買許多藏品。記得在廣州讀小學時在繪畫堂學畫《七龍珠》,深夜偷偷趁家人睡覺時開電視看《七龍珠》。由於香港無線電視TVB和亞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播放的是粤語版動畫,當時筆者這一代的廣州學生粤語,要比現在好。還有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廣州街邊書報攤都放滿《七龍珠》漫畫書,可見該動漫在廣州受歡迎的程度。

    《七龍珠》和《IQ博士》都令筆者非常回味,內容搞笑之餘,也帶來讀者和觀眾許多社會反思。鳥山明的漫畫筆法帶起先驅作用,許多後輩漫畫家都效仿他的點線和分場方法,還有學習如何設計功夫武術鋪排等。不過其缺點就是一場決鬥拖太長,分幾集去講述,有點凑字數拖劇情的感覺。有時會感覺不耐看。在此希望他可以安息,非常感謝他的作品帶給許多人的美好童年。


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應修改本澳著作權法律 完善處理著作版權規範

      據報道,澳門作曲人吳國恩在二月二十日於Neway卡拉OK消費的時候,發現自己創作的歌曲在未經授權下被用作商業用途,他立即就向海關舉報Neway侵權。一名自稱是Neway工作人員在第二天於社交群組發文,表示中福分店度過最後一夜已經結業。事件發生後,隨即有兩極的爭議,正方認為在公共地方播音樂,交版權費是天經地義。反方認為MACA做法欠公平與欠透明,令中小企或網民無所適從。

  其實爭議點首先在於MACA處理公關問題的失當。他們面對中小企,或者面對網民,始終保持強硬姿態,仇恨味也非常之重。文化藝術作品版權的確需要維護,但不能代表每一件事都需要以強硬態度解決。有時候都需要圓滑處理,如果能這樣做的話,處理問題能事半功倍,或者得到廣大網民了解。許多網民都有良好出發點,向該會提出意見和建議,該會是否接受就另一回事。MACA現在這樣做法,嚴重影響澳門市民對澳門音樂人印象。不過希望廣大讀者,不要對所有澳門音樂人都攻擊。因為未必每個澳門音樂人都是MACA會員,也未必都認同MACA的做法。

  感覺近年逢晚上七點三播旅遊局和新聞局廣告音樂,都幾好聽,特別是旅遊局那首當中的和音部份。其實有不同的媒體和不同的中小企播放音樂,才有宣傳的效果。不知是誰想出,以保護版權為名,嚴格限制周圍地方播放音樂。不可以播放全首,都起碼允許半首試聽歌播放。現在已經不是太多人肯聽本地澳門音樂。如果MACA繼續這樣做的話,損害澳門音樂人給外界印象之餘,也不利澳門音樂長遠發展。澳門時下不乏演戲和唱歌課程,也有不少年青人參與聲樂考級。現在急需要在澳門有一個可以發展音樂的社會氛圍和空間。

  其次MACA的版權收費方式,令許多澳門市民和中小企業主產生疑慮。最無謂就是相關法規不清晰,社團帳目又不完全透明,令許多人特別是中小企業主無法適從。又欠缺彼此溝通。見到好多網民懷疑他們所謂的授權何來?網上翻唱首歌或者古典音樂是否又要收費?這樣可見,好多灰色地帶,好易令人踩界。其實應該修改本澳著作權法律,完善處理著作版權規範。公共版權同私人版權的版權處理應該分開。同時明確豁免版權使用的情況(例如慈善或教育、社福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