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傷害創作人最深的詞語(訊報論盡澳門街 14/10)

早前,筆者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看到一個網站連結。這個網站連結主要寫給大家知道的是,某名澳門女作家在為《澳門日報》寫其中一期專欄的時候,在內 容上涉嫌抄襲另一名中國內地網絡作家的博客文章。筆者感覺這一事件無論真實與否都好,嚴重影響澳門文學界的整體形象。整體形象受破壞以後的修復工作,是一 件難上加難的事。因此希望當事人能夠站出來,當眾把事件真相說清楚,而且必須承擔一切應付的責任。這裡的責任是指作為澳門文學界的其中一分子,就必須有保 護澳門文學界整體形象的心。承擔這樣的責任,才能挽救澳門文學界整體形象不會容易受破壞。否則,中國內地民眾會對澳門文學界的不良形象會越來越深。

  其實,在創作人心中視作品如兒女般愛護。抄襲嚴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之餘,也把創作人的心血化為灰,所以傷害創作人最深的詞語應是「抄襲」一詞。根據 在《新華漢語詞典》當中解釋抄襲是指:「(1)將他人的東西拿來當自己的。(2)繞道襲擊敵人。軍隊用語。」原來詞典解釋「抄襲」有兩種意思,另外它也是 一種軍隊用語。抄襲其中一個字「抄」,在社會上本來的意義絕對不壞。因為在抄的過程中經過大腦細讀,能夠增加自己對這事物的記憶。所以老師經常佈置小學生 做功課抄寫生字一次,就是有這個作用存在。其次「抄」可以作為一種筆記的寫作方法。筆記在什麼地方可以發揮作用呢?原來筆記可以作為一種讀書筆記,在讀書 的過程中把書本當中重要的部分抄錄下來,或者記錄自己的讀後感想。筆記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記錄,把自己觀察的內容抄錄下來,形成一部很有歷史價值的書。筆記 可以作為一種資料記錄,例如聽上課或講座等情況的時候,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抄錄下來。從以上可以看到無論「抄」的方法,用作增加記憶也好,用作筆記也 好,意義一直也離不開對社會的積極貢獻。但若果把「抄」作為一種消極而且有害的時候,它性質就會立刻改變。至於「抄襲」另外一個字「襲」,大家又會感覺它 如何呢?「襲」除了有攻擊的意思,也有承襲等之意。換句話說「抄襲」就是在抄的過程中,據為己有地承襲他人的知識產權。

  現在最可悲的是,抄襲行為的確在社會上持續蔓延。那麼抄襲行為如何在社會上持續蔓延? 筆者發現有以下兩種,第一種就是把他人的作品,據為己有地成為自己的作品出版。例如香港萬里機構曾出版的《會說話的香港地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本書的 編者,據為己有地抄襲香港維基人共享在維基百科的香港照片,還未經過同意就擅自出書的錯誤舉動。第二種就是校園有許多抄襲風氣存在。如抄襲「維基百科」等 共筆型網站當中的內容,再局部重新編排後就可以交功課。再如澳門作家寂然曾在文章《抄襲與被抄襲》當中反映:「由於對抄襲的事分外敏感,一年前我擔任學生 徵文比賽評判時,因遇到一篇參賽文章好得太過分,心生懷疑上網查一下,不幸地發現那篇文章是抄襲而來的。後來,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把一百多篇參賽文章都選 段在網上檢索,結果揪出十四名抄襲者,當發現抄襲的風氣已經滲透到本澳的校園,而那些小朋友竟然夠膽用抄來的文章參加比賽,那種震撼和痛心真的難以形 容。」筆者覺得錯不完全在於學生,是教育的失敗。其實可以引用方法使用不是自己親手撰寫的內容,使用過程也要必須符合合理的原則。如果這種抄襲行為繼續在 社會上持續蔓延的話,創作人就完全失去創作動力,也許文化藝術會從此在社會上消失。

  現在也許很多人都明白,抄襲行為對社會是多麼大的傷害。但怎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呢?筆者認為常常要提高警覺之餘,也要有種勇於舉報的義務。另外,在社會上要推行以「向抄襲說不」為主題的普及教育,讓這種抄襲行為在社會上持續蔓延的可能性減至最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