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生活銅像在設置時必須注意的事項(訊報 2/11)


最近澳門民政總署有一個名為「生活銅像設置」的公開諮詢活動,時間由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三日,諮詢活動總共有六十天。諮詢活動意見表可在澳門民政總署下載。在《諮詢活動意見表》的前言第二段當中,介紹推行「生活銅像設置」活動緣由:「為此,民政總署計劃把風情習俗與雕塑藝術融為一體,並選擇合適的公共空間,設立與其歷史背景相配合的生活銅像,藉此反映昔日澳門的民生百態,讓穿梭於閙市中的遊人可以駐足欣賞,達至可遊、可觀、可思、可賞的目的。」原來這個諮詢活動最終完成的目的,就是計劃讓許多元素融為一體而且相配合達至四可。這種計劃相當好,這有利於促進澳門當地文化普及和旅遊業發展。但生活銅像必須符合社會需求實際而設置,設置之後要做好對生活銅像的維護保存工作,否則難以達到當局提出「四可」目標的效果。千萬不要像中葡友好紀念物一樣,耗資許多金錢之後就對這些紀念物失去重視,而導致東方拱門成為「生鏽鐵」、「少女與狗」雕塑被拆走等。諮詢活動完滿成功也好,生活銅像設計多漂亮也罷,若維護保存工作做不好,所有計劃就不會有完美的結果。另外感覺諮詢活動沒有足夠的宣傳工作,單方面在準備設置生活銅像等地方放下《諮詢活動意見表》或一個新聞稿是不足夠的。足夠的宣傳工作應該做到有充足互聯網絡宣傳,而且多舉辦開放式的諮詢座談會,電視、電台等地方多放廣告且佈置要讓人清晰易明,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

根據《諮詢活動意見表》的介紹,澳門民政總署在第一個階段先製作兩個主題,分別為「擔柴」及「雞公欖」的兩座生活銅像。「擔柴」銅像準備放在賣草地街,就是指文采書店的對面。其選題因由是由於:「昔日澳門一般老百姓都是燒柴取火的,賣柴業因此盛極一時。在賣草地街一帶亦經常見到居民挑着柴擔的情況。」在《諮詢活動意見表》的一幅「擔柴」銅像照片上確實有個人在擔柴,最奇特的是附近有隻小狗。「雞公欖」銅像準備放在靠近福隆新街路段的營地大街,就是指新馬路的附近。其選題因由是由於:「雞公欖是澳門昔日走街串巷賣欖的小商販,他們喜歡在人流暢旺的營地大街一帶,把一隻色彩繽紛的紙紮大公雞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嗩吶叫賣。」在《諮詢活動意見表》的一幅「雞公欖」銅像照片上確實有個賣欖的小商販,還有兩個可愛的小朋友在玩耍。對兩個主題的構想和銅像設計等問題暫時沒有太大意見,但希望生活銅像附近可附設多種語言的文字說明,這樣能讓更多不同地方的人了解生活銅像當中意義。其次在社會當中設置生活銅像應注意哪些方面?就是必須注意人為的破壞。避免生活銅像被人為破壞,在社會上必須做好教育和宣傳的工作,導遊也必須指示遊客要愛護公物。觀察一個地方對待生活銅像維護保存工作的態度,自然感受到這個部門的執行力度是如何。若這個部門的執行力度比足夠還要好的話,這才是作為老百姓的福份。

由此看來設置生活銅像的重要性,在於澳門歷史與文化的保育與傳承。其實在澳門除了設置生活銅像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能夠做到澳門歷史與文化的保育與傳承,例如必須保留西灣湖和南灣湖等屬於澳門因社會發展而僅存自然生態的淨土。僅存自然生態的淨土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之後難再恢復其原貌。 筆者曾在《正報》指出「所以希望政府在決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先顧及市民的意見。要記住有時候遊客得到快樂,市民也未必同時得到快樂。千萬不要只為了迎合外來之遊客,而忽視市民的種種感受。」政府做任何事不以市民為本,或以外來遊客快樂為中心,確實是可悲的。希望當局設置生活銅像也好,發展其他城市計劃也罷,必須仍以市民為主和保育自然生態為中心。故生活銅像的選址必須以充分民意同意為主,否則的話會帶來嚴重負面後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