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籲撐國民教育者應尊重不同人士意見
從看《澳門日報》報道了解到,中聯辦主任李剛似乎只留意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數據,該項調查顯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身份的澳門學生跌至只有過半數,同時李剛以近期澳門反離補和香港佔中之事為由,就在與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籲在澳門需要加強國民教育,認為是時候加強澳門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到底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開展《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數據,是否完全貼近澳門現實呢?到底有無加強國民教育的必要?
不過最近看一篇署名為「他者」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愛瞞日報》FB官方專頁,該文章名為《討論國教前,拜託替北京想一下好嗎?》。該文章作者「他者」觀察到「根據香港大學針對澳門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澳門人自回歸十五年來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其實相當穩定,截至去年十二月,澳門人的中國認同仍高達七成六。」雖然調查統計不是判斷澳門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高低的唯一依據,但是可以作為一種資料參考,因而觀察到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大。在有多項調查數據作為資料參考前提下,千萬不能只參考一份調查數據,就對某事物心急地下判斷。
誹謗詆毀抹黑反對洗腦國民教育人士不可取
在中聯辦主任李剛發言隨後,撐國民教育的親建制人士在最近多次似乎惡人先告狀地改圖、公開演說、撰文誹謗詆毀抹黑反對洗腦國民教育的人士,稱這些人士白痴地為反而反抹黑國民教育。例如最近一篇署名為「揚正氣」所撰寫的評論文章投稿在《正報》上,該文章名為《破壞秩序‧為害地方 廢青要加強愛國教育》。例如一些撐國民教育的親建制人士,在他們自己建立的FB群組或專頁上毫無理據地改圖攻擊反對國教人士。例如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所撰寫的評論文章投稿在報刊上,形容反對國教人士為反對而反對妖魔化抹黑國教。例如根據《愛瞞日報》報道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有位主持指責反對國教的人的腦被污染。
難道公平公正地了解國情不以大陸洗腦形式是不對嗎?難道表達意見就是頭腦被污染嗎?難以相信一直形容自己是愛國愛澳,一直形容自己為民做許多社會服務,一直要求反對派做到「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親建制社團或人士,以如此對待方式對待意見不同的異見者。似乎感受到「文化大革命」在澳門重臨,體現親建制社團或人士討論問題不能做到「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這絕對是不可取。雖然認同社會上存在不同支持或反對的聲音,但是提出問題必須基於事實原則上。前澳門立法會主席曹其真女士曾經在個人博客所撰《愛國愛澳》文中說:「我相信真理只有一條,只要大家心平氣和地將自己的觀点闡述清楚,最後真理只會是越辯越清楚的。當然我不贊同為反對而反對的觀點和行為,更不能容忍隨意地攻擊、謾罵和污辱和我們持不同意見的人士。」
國民教育講述國情應公平公正中肯
本人感到許多撐國教者,錯誤理解反對國教者提出反對和質疑的理由。撐國民教育者似乎成功轉移探討國民教育本身存在問題的視線,以香港潮語來說就是「搬龍門」。撐國教者指責反對國教者是腦被污染、大逆不道地為反對而反對、妖魔化國民教育。其實反對國教者提出反對和質疑國民教育,絕對不是這樣。
那麼到底反對國教者為何提出反對國民教育?是因為澳門政府與內地政府合作編寫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講述國情公平公正中肯與否引起社會上爭議。提出這個論點絕對不是撐國教者所指責的「未審先判」,就是由於早前教青局委託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澳門《品德與公民》教材,對國情和區情描述有所偏頗。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在大陸使用的教材,其教材內容對國情也有所偏頗。雖然教青局教育研究暨資源廳廳長黃健武,在澳廣視節目澳門論壇籲社會不需過分擔心是否洗腦也罷,相信還未能完全讓社會擺脫疑慮。或者當局以實際行動保證國民教育講述國情公平公正中肯,可能會讓社會擺脫一些疑慮。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有些概念千萬不能亂混淆
原刊登於愛瞞日報
最近一篇署名為「揚正氣」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正報》,該文章名為《破壞秩序‧為害地方 廢青要加強愛國教育》。這篇文章在該報刊登後,引起社會上廣泛爭議,也引起本澳許多年青人的不滿。其爭議點在於指責教育對象的學生哥,好似對阿爺很擔心的愛國同道德教育很「事不關己」,要求這些有問題的憤青或「廢青」必須加強愛國教育。
看透這篇文章後,只感覺文章作者「揚正氣」不斷謾罵許多時下年青人是憤青或「廢青」,文章發泄情緒為多,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為少。看來這位署名為「揚正氣」的作者,非常混淆愛國的定義,也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混淆愛國的定義?他在文章指出「蓮花地唔少家庭嘅年青一代,多被縱成「小皇帝」,唯我獨尊,刁蠻跋扈,自私自私,貪權逐利,漠視公德,知識貧乏,眼光短淺,卻多自命不凡,屢屢破壞社會秩序,視法律如無物,好害地方,有損地方聲譽。」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由於文章作者「揚正氣」指責年青人的論證不足,讓人難以深入瞭解在澳門的年青人到底有沒有這種不好現象。加上由於青少年生活情況各不相同,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地論定所有本澳年青人都是這麼壞。不過令本人困惑的是,加強愛國教育如何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相信作者混淆愛國的定義,感覺他認為最主要加強年青人的愛國情懷,就可以解決所有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這其實是一種邏輯錯誤。愛不愛國只是反映國民身份認同的高低,這與年青人在生活上的為人處世談不上必然關係。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必須多去瞭解本澳年青人,同時多做瞭解本澳年青人情況的各項社會調查,再從各項社會調查作為資料參考前提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文章作者「揚正氣」這種發泄情緒謾罵的文章,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他在文章指出「國恩如父母,肯定要愛!舉世皆然!點解又有啲人咁多聲氣,諸多反對,甚至搞到呼朋引類,走去大衙門遞信咁大陣仗?無他嗰啲人可能自細係殖民地長大,從少冇乜國家觀念,依家要撥亂反正,就神經衰弱,好似觸到痛處,鬼殺咁嘈…」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文章作者「揚正氣」認為身為該國國民肯定如父母地愛,還拿一些外國做例子說外國人如何愛國,還不明白一些人為何特別反對愛國教育。最近一篇署名為「他者」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愛瞞日報》FB官方專頁,該文章名為《討論國教前,拜託替北京想一下好嗎?》。該文章作者「他者」觀察到「根據香港大學針對澳門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圖一),澳門人自回歸十五年來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其實相當穩定,截至去年12月,澳門人的中國認同仍高達7成6。」雖然調查統計不是判斷澳門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高低的唯一依據,但可以作為一種資料參考,觀察到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文章作者「揚正氣」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指出那些人可能從少就在殖民地長大,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當局一說加強教育就好似觸到痛處般。其實澳門回歸前後的中小學歷史、地理、公民教育都有瞭解國情環節,相信許多本澳年青人不是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那麼到底一些人為何反對國民教育?是因為澳門政府與內地政府合作編寫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講述國情中肯與否引起社會上爭議。其實愛國必須要從心主動出發,絕對不是其中一方灌輸思想,生搬硬套要求你一定要愛國。國民教育應該就是教材所教授國情內容必須公平公正,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國情,因而進一步瞭解國情讓學生知道為何要愛國。
最近一篇署名為「揚正氣」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正報》,該文章名為《破壞秩序‧為害地方 廢青要加強愛國教育》。這篇文章在該報刊登後,引起社會上廣泛爭議,也引起本澳許多年青人的不滿。其爭議點在於指責教育對象的學生哥,好似對阿爺很擔心的愛國同道德教育很「事不關己」,要求這些有問題的憤青或「廢青」必須加強愛國教育。
看透這篇文章後,只感覺文章作者「揚正氣」不斷謾罵許多時下年青人是憤青或「廢青」,文章發泄情緒為多,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為少。看來這位署名為「揚正氣」的作者,非常混淆愛國的定義,也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混淆愛國的定義?他在文章指出「蓮花地唔少家庭嘅年青一代,多被縱成「小皇帝」,唯我獨尊,刁蠻跋扈,自私自私,貪權逐利,漠視公德,知識貧乏,眼光短淺,卻多自命不凡,屢屢破壞社會秩序,視法律如無物,好害地方,有損地方聲譽。」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由於文章作者「揚正氣」指責年青人的論證不足,讓人難以深入瞭解在澳門的年青人到底有沒有這種不好現象。加上由於青少年生活情況各不相同,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地論定所有本澳年青人都是這麼壞。不過令本人困惑的是,加強愛國教育如何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相信作者混淆愛國的定義,感覺他認為最主要加強年青人的愛國情懷,就可以解決所有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這其實是一種邏輯錯誤。愛不愛國只是反映國民身份認同的高低,這與年青人在生活上的為人處世談不上必然關係。改善與本澳年青人有關的種種社會問題,必須多去瞭解本澳年青人,同時多做瞭解本澳年青人情況的各項社會調查,再從各項社會調查作為資料參考前提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文章作者「揚正氣」這種發泄情緒謾罵的文章,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到底文章作者「揚正氣」如何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其實是反對什麼?他在文章指出「國恩如父母,肯定要愛!舉世皆然!點解又有啲人咁多聲氣,諸多反對,甚至搞到呼朋引類,走去大衙門遞信咁大陣仗?無他嗰啲人可能自細係殖民地長大,從少冇乜國家觀念,依家要撥亂反正,就神經衰弱,好似觸到痛處,鬼殺咁嘈…」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文章作者「揚正氣」認為身為該國國民肯定如父母地愛,還拿一些外國做例子說外國人如何愛國,還不明白一些人為何特別反對愛國教育。最近一篇署名為「他者」所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在《愛瞞日報》FB官方專頁,該文章名為《討論國教前,拜託替北京想一下好嗎?》。該文章作者「他者」觀察到「根據香港大學針對澳門進行的年度調查顯示(圖一),澳門人自回歸十五年來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其實相當穩定,截至去年12月,澳門人的中國認同仍高達7成6。」雖然調查統計不是判斷澳門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高低的唯一依據,但可以作為一種資料參考,觀察到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文章作者「揚正氣」錯誤理解反對國民教育者,指出那些人可能從少就在殖民地長大,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當局一說加強教育就好似觸到痛處般。其實澳門回歸前後的中小學歷史、地理、公民教育都有瞭解國情環節,相信許多本澳年青人不是從少就沒有國家觀念。那麼到底一些人為何反對國民教育?是因為澳門政府與內地政府合作編寫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講述國情中肯與否引起社會上爭議。其實愛國必須要從心主動出發,絕對不是其中一方灌輸思想,生搬硬套要求你一定要愛國。國民教育應該就是教材所教授國情內容必須公平公正,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國情,因而進一步瞭解國情讓學生知道為何要愛國。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探討國民教育獨立設科有何重要性
根據澳門電台消息指出:「七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聯合建議,支持澳門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李沛霖、姚鴻明、崔世平、容永恩、林笑雲、梁玉華和何雪卿建議國家教育部聯同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引領澳門教育界一起編寫國民教育教材,並建議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澳門籍學生參加軍訓,相信是對澳門青年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
其實不可以否認,瞭解國情的教育早已在澳門存在。其中原因在於本澳中學的歷史和地理科,初步或延伸探討中國地理和歷史,讓學生瞭解更多中國的國情。本澳中學的歷史和地理科,有的使用中國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主,有的使用香港出版社為主等。在本人記憶之中,中港兩地出版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政治發展史著墨頗多,但也有許多部分提及中國各方面如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等的歷史發展。中港兩地出版的中學地理教科書,有一部分專門提及中國地理萬物,例如中國地勢、中國氣候、中國能源分布等。
其實在本澳中學教育上早已有兩科讓學生瞭解國情。到底有沒有必要以國民教育為名獨立設科?到底還有沒有必要國家教育部聯同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同時引領澳門教育界為國民教育編寫教材?參加軍訓能否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本人其實不太同意這個七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聯合建議。為什麼本人這麼不太同意呢?首先以國民教育為名獨立設科,會將與歷史和地理科的教育功能重疊。國民教育獨立設科後,讓學生讀多一門與中國有關的教育學科之餘,歷史和地理科又如何重新定位?其次國民教育獨立設科後增加學生的讀書壓力,如果國民教育是必修科,那麼讓學生溫習多一門影響升留班的學科。中國內地政府近年來在教育問題上不斷提出為學生減負,相反七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聯合建議增加一門學科,這樣做有沒有感受到學生們是否負擔得來?
第三就是國民教育課程教材編寫過程,同時邀請國家教育部其中參與,這樣做是否証明到這本國民教育課程教材的中肯性?讓更多人充分瞭解國情,應是國情教育的精髓,以教育上引導他人提高國民身份認同絕對不是重點。愛國必須要從心出發,絕對不是其中一方灌輸思想,生搬硬套要求你一定要愛國。國情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國情,因而進一步瞭解國情,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愛國。
第四就是如果強制要求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澳門籍學生參加軍訓,可能會讓部分澳門籍學生感到不滿,同時可能會減少澳門學生到內地高校就讀的人數。每一名高校學生的政治取向各不相同,那又如何要求高校學生強制參加?本人在廣州讀書時,於十五年前參加過廣州黃埔青少年軍校的軍訓,當年是強制性參加,個人感覺軍訓活動很艱辛,雖然學會如何刻苦耐勞,但學習愛國和國防教育作用不大。是否強制或鼓勵要求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澳門籍學生參加軍訓,必須諮詢所有學生的意見。
提倡愛國主義必須出於自願,同時必須包容愛國主義的不同定義。絕對不只是愛中國共產黨就是愛國主義,追求自由民主的中國一樣是愛國主義。故此認為對澳門青年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千萬不要為做而做,否則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十週年有感
在維基百科註冊帳號正式成為該百科編輯,正是十年前的三月,今年就是十週年紀念日。當時由於本人對知識上的好奇,同時受共同編輯維基百科的百科方針所吸引,因而引發自己登記參與維基百科的舉動。引發自己登記參與的舉動並非偶然,當時滿懷著很期待的心去參與當中。不知不覺參與維基百科已有十年之久,不過近年已淡出很久。所謂淡出是指仍關注維基百科事務,但不再以這麼多時間去傾注投入。雖然如此,適逢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十週年之際,就撰文談談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十週年之感想。
十年前的八月十七日被授予為維基見習編輯,九年前被授予為維基助理編輯, 六年前被授予為維基執行編輯。其實這些名稱沒有實際的職權,與實際雜誌報社的編輯課編制有所不同,只是激勵維基人編輯維基的虛銜。感覺這些措施,能否激勵更多維基人去更多編輯就見仁見智。要看個人態度如何看待這些激勵措施,若果視為積極的目標會從中帶來編輯的樂趣,若果視為令人走向沉迷的指標從中影響個人的生活。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中文維基百科一直提倡的口號,能否實現就是另一回事。由於參與維基百科是義務性質,自由加入或退出,因而與營利公司、高費用的進修課程運作有所不同。正是由於所謂編輯者自由加入或退出,因而在編輯產生許多爭議。例如編輯條目時所導致的爭論或編輯戰,還有的是對編輯方針的爭議等。對所謂參與維基百科編輯所產生許多爭議,最令本人難忘的是罷免管理員「百無一用是書生」事件,還有無理濫用快速刪除條目範本的事件、有維基人多次濫用分身參與投票事件。這些問題在參與編輯百科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能去忽視,因為會影響許多人對維基百科觀感,同時影響維基編輯老手和新手對參與維基百科積極性,同時還會影響推廣維基百科工作。故此所謂爭議有害而無利。
參與維基百科編輯的時候,讓本人喜歡資料搜集的活動,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資料搜集的活動對於某些人們來說,是一種很沉悶的事情。一組密密麻麻的數字或文字,容易令人眼花繚亂,由於資料數據講求真實性也非常刻板。為什麼本人會喜歡上?對於本人來說,接觸文獻資料可接觸當年的歷史風物,或者同時可接觸當年所發生的歷史變化過程,因而有知古鑒今的作用。瞭解歷史就是了解未來,瞭解歷史就是了解自己。
記得一位在中央圖書館澳門資料室工作的先生向本人曾經指出,將歷史資料經過編輯後放上網是最好不過,因為這樣可以有個方便的管道讓更多人瞭解歷史。本人感覺這是一種極好的與時並進想法,要透過先進科學技術,讓更多人容易瞭解過去,讓更多人方便研究歷史。不過前提的是,需要更多人踴躍參與百科編輯,才能夠達到這個理想效果。但是在澳門的實際情況令人有點失望,在澳門活躍參與百科編輯絕對不多,感覺許多人不感興趣什麼共同編輯的活動,本人曾經創辦一個網際百科不太理想,或許是許多人感覺編輯百科太繁複的緣故吧?其實當瞭解編輯百科的流程,應該會讓大家感到這些活動絕不繁複。
不過感恩的是,在維基百科上認識到一班好友,感受到沒有後悔參與百科編輯的活動。其中一位就是大家都稱呼他做AB大師的文友未熄先生,感謝他提攜本人參與許多活動,其實那些活動都是本人一直希望參與的。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
當局應謹慎處理《動物保護法》的刑罰高低
根據論盡媒體報道指出,《動物保護法》在立法過程當中突然中途「開倒車」:「《動物保護法》法案在立法會討論多月,竟然中途「開倒車」,負責審議的該法案的第一常設委員會日前突然宣佈,一致認為「虐待動物致死」處以三年徒刑罰則太高,建議降至一年徒刑,虐待動物原訂最低罰金四萬元也應該下調。有關消息一出,引發動保團體及長期照顧流浪動物的義工齊聲譴責,批評立法會認為動物生命「低人一等」的想法過時落後,有違阻嚇虐殺動物的立法初衷。」
以下就探討《動物保護法》刑罰需要過高還是過低。本人在以下所提出的意見雖然不會是完全百分百準確,但始終代表本人對《動物保護法》的一點心聲。需要思考的是,《動物保護法》中途「開倒車」的意義何在?
其實下調《動物保護法》當中的刑罰理由何在?根據澳門電台報道在澳門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最近討論《動物保護法》的會議上,委員會主席、議員關翠杏認為「法案關鍵是教育,讓公眾意識到虐待動物需負刑責,不在於刑罰輕重。」雖然法案關鍵是在教育,但刑罰不能過輕。當局應謹慎處理《動物保護法》的刑罰高低。
如果《動物保護法》當中的刑罰過輕,就完全不能阻嚇制止他人進行虐殺動物,也有違立《動物保護法》的初衷。或者以虐待動物行為過失輕重標準,去制定刑罰輕重。若某人進行輕微虐待動物行為,就以不太過重刑罰加上適當輔導教育處理。若某人進行嚴重虐待動物行為,就以高刑罰則處理。但如果真是要這樣做,那麼同時也要區分什麼是輕微虐待動物行為,還要區分什麼是嚴重虐待動物行為。
另外,論盡媒體報道委員會秘書、議員陳美儀受訪時表示:「兩法的目標都是要保護生命,但人的生命應該更重要,兩者的罰則需要平衡,人被虐待和動物被虐待,應該要有差別,(傷害)人要罰重啲,(傷害)動物要罰輕啲。」對虐待動物的刑罰絕對不能超過虐待人的刑罰嗎?本人認為這是某些人可能對立《動物保護法》的錯誤理解。某些人可能認為立《動物保護法》,就是要體現動物比人類還要高貴,動物生命高貴而神聖不可侵犯。其實本人認為立《動物保護法》的初衷,絕對不是這麼過分絕對。由於動物生命是可貴,理應給予動物與人一樣的平等生存環境生活。平等的生存環境,其中是指不能隨便遺棄和虐殺牠們。
道家和中國佛教都曾經對其萬物生而平等的著述,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任俊華在他所寫的文章《萬物平等的價值觀》指出「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文明中的平等觀,不僅僅局限於動植物等生物生命,而且包括整個宇宙生命在內。因而道家強調「物無貴賤」,「道通為一」、「萬物皆一」。釋家講「無情有性」,「有情、無情,皆是佛子」。包括生物生命在內的所有萬物在道的基礎上或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推廣萬物生而平等的價值觀,所有動植物皆是一皆是佛子,有利於地球環境保護概念的推廣,也有利於對動植物的保護。不過這些推廣絕對不能脫離社會實際為做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