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與「三不」制裁運動


澳門華人「一二.三」事件當中較大規模抵制洋人運動,歷史上稱為「三不」制裁運動。在一九六七年的一月二十四日開始發生,至一九六七年的一月二十九日結束,歷時五天的時間。

  「三不」制裁運動是指:(一)不繳交一切稅款;(二)不賣東西給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三)澳門一切服務性行業對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一律抵制。「三不」制裁運動第一點就是不繳交一切政府稅款,相當於華人在社會上實行罷工罷課罷市,對澳門社會經濟有一定負面影響。至於「三不」制裁運動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杯葛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雖然表面上說杯葛葡籍的澳葡政府官員,實際上許多洋人都受到影響。這是由於許多當時華人分不清誰是葡萄牙官員,總之見到洋人就杯葛。這樣做更加惡化澳門華人和洋人的關係。

  澳門華人群眾推行「三不」制裁運動原因,在於按照當時親共左派社團人士指,澳葡政府不斷拖延解決「一一.一五」和「一二.三」事件所引發的問題。澳葡政府有沒有不斷拖延解決問題就不太清楚,只見到親共左派社團人士不斷向澳葡政府施加壓力。其施加壓力目的,可能是為了一些政治訴求。其中就是澳葡政府道歉認錯,將親中國國民黨勢力趕去台灣。其次應該是在澳門一些洋人長期欺壓華人,因而華人一直與洋人積怨。可能就是借事件抵制洋人。

  「三不」制裁運動有不同組織響應,例如有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青年聯誼會、澳門中華教育會、濠江等七校師生、各工會、果業七聯行、油商和油站等。大部分響應的社團是與教育和工會有關。這原因如本人撰寫的前文所說,「一二.三」事件起因與澳門教育問題有關。事件影響著教育辦學工作,也影響勞工就業問題。這些曾經響應過「三不」制裁運動的社團,應該不同途徑分享下當年參與「三不」制裁運動的過程和感想,這應該是一份可貴的歷史資料。

  「三不」制裁運動當中,當時的澳門華人在社會上曾經有以下不同舉措。據報載,其中有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華人商店和餐室開始拒售食物用品給澳門的葡籍和土生居民。青洲區的商戶攤販堅決制裁澳葡政府。約有一百五十名建築工人停工,離開一個政府建築的工地。澳門戲院拒絕對葡萄牙人賣票。有葡萄牙人強行登上巴士,車上的華人乘客和巴士司機以及售票員,路過的華人就一起把這些葡萄牙人從巴士上轟下來。因戲院不繳稅給澳葡政府,觀眾可以便宜價錢看戲。葡萄牙人在澳門搭車購物到處受到阻撓。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六日,鏡湖醫院決定不為葡萄牙籍的官員診病。六國、得來、冠男茶樓是日起不交慈善稅。生牛屠宰稅是日起停交。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在酒樓、大部分商店、巴士車身被貼上制裁澳葡的標貼。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三輪車工友拒做葡萄牙官員的長期生意。
「三不」制裁運動在全澳門正式執行期間,據報載,年宵市場的生意一片冷淡,華生餐廳暫停營業,南灣沙利文餐廳宣告休息,澳門博彩娛樂業情況空前冷淡。「三不」制裁運動,持續至澳門總督嘉樂庇草簽「澳門政府對澳門各界同胞代表所提抗議的答覆」以及「澳門政府接納和執行廣東省外事處處長提出的四項要求的文件」後結束。

  「三不」制裁運動雖然能最終讓澳葡政府向華人讓步,其後澳葡政府放寬對華人管治限制,但影響澳門社會發展許多方面。在現今的社會,不應該再存在種族仇恨。因為大家都是地球人。雖然不同種族曾經有過仇恨、曾經有過不愉快的歷史經歷。但消除仇恨,和諧共處,有利我們建設美好家園。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八)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部分地點

澳門「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地點,主要在澳門半島和當時還是島嶼的氹仔島。由於時間的流逝,還有時代的變遷,一些「一二.三」事件主要發生地點附近景色已面目全非,不過幸運的是一些地點仍然安然無恙。
  
  氹仔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有兩個地方。首先就是氹仔坊眾學校原址。該校在一九六六年四月租到氹仔施督憲正街四、六、八號屋宇。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由於在氹仔興建坊眾學校的工程受阻,澳門治安警察與在場同是華人的工人之間發生強烈對峙。最終四十人(有說三十四人)受傷,六十四人被捕。被捕人士有《澳門日報》的記者。氹仔坊眾學校原址保存安好,直至現時改為熊貓葡國餐廳。

  氹仔坊眾學校原址因其歷史重要性,理應保留作為澳門「一二.三」事件的紀念博物館。這是因為讓更多人認識「一二.三」事件,舉辦座談會和出版有關書籍是不足夠,理應在事發地點設立紀念館,陳列這件事件有關史料文物。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這段歷史。

  其次就是海島市市政廳原址。海島市市政廳原址位於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一九二0年始建氹仔公署,澳門回歸後改建為路氹歷史博物館。氹仔街坊代表阮子榮、馮石和廣元堂東主彭元浩等三人在一九六六年四月到海島市政廳見海島市行政局局長巴路士,去反映申請因辦學所需擴充校舍而擬進行修建問題。

  本人去過路氹歷史博物館,記得這個博物館展出有關海島市市政廳與「一二.三」事件的有關史料不多。在暫時未有「一二.三」事件紀念館的情況下,應該更好使用有關展出空間,展出有關「一二.三」事件的史料文物。因為「一二.三」事件與氹仔的歷史也密切有關。

  澳門半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中部和西南部一帶。當年「一二.三」事件衝突最嚴重的地方,應該是在新馬路的市政廳到澳督府一帶。部分地點有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的澳門中華總商會會址原址(事件中曾經舉行會議和祝捷大會地方)、澳門市政廳原址(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仁慈堂(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美士基打銅像(事件中被拉下)。

  另外則有鏡湖醫院(事件中傷者治療地方)、澳督府原址(事件中警民衝突地方)、歐維治像(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綠邨電台原址(事件中曾進行徹夜廣播)、白鴿巢公園(事件中遭群眾破壞,後修復)、澳門新西洋墳場(事件中有「一二.三」事件死難者安葬在此)、澳門工團總會原會址(事件後被澳葡政府封閉,地點現已不存在)、《澳門日報》下環原社址(地點現已不存在)、國父紀念館(事件後唯一升中華民國國旗地方)、南灣工人體育場原址(事件中曾經舉行聲討和祝捷大會地方)。

  這些澳門半島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一些建築物不再存在,這是因為人為的因素。一些歷史建築是值得保留的,例如澳門工團總會原會址,雖然是當時親台社團的會址,可是都是澳門近現代歷史見證的地方。其實如果建築沒有大型變動的話,可以留作澳門與台灣關係博物館。又例如《澳門日報》下環原社址,可以見證當年報業發展地方。其實如果建築沒有大型變動的話,可以留作澳門報業博物館,可惜事與願違。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也有主要發生「一二.三」事件部分地點。部分地點有珠海前山合羅山墳場、珠海夏灣炮臺仔、珠海拱北、中山石岐。還有中國其他地方聲援活動的地點,本文不作詳述。珠海前山合羅山墳場是珠海一個民間墳場,有「一二.三」事件死難者安葬在此。珠海夏灣炮臺仔,現時為珠海的一個公園,名為炮臺山公園,山上有一座望澳亭。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約有一千五百名澳門市民到珠海夏灣炮臺仔參加「珠海縣各界人民支持澳門同胞反迫害鬥爭大會」,珠海縣長容文達致詞。至於珠海拱北和中山石岐,曾經是澳葡政府與廣東省外事處談判、遞交答覆書地方。澳門同胞與珠海縣軍民慶祝反對澳葡迫害鬥爭勝利大會也曾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於珠海縣拱北舉行。以上這些活動,可見中國大陸同胞對澳門同胞的關注。這是其中由於民族情感的影響,同時也有「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七)

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趣談近年來網絡熱門金曲


近年來以二零一零年至今,網絡熱門金曲出現了好幾首,例如其中有2010年,由台灣謝金燕主唱的《嗶嗶嗶》。2011年,台灣劉子千主唱的《唸你》。2012年,韓國PSY主唱的《江南Style》。2014年,香港梁逸峰同學的特別朗誦技巧、中國大陸筷子兄弟主唱的《小蘋果》。2016年,日本古坂大魔王主唱的PPAP和星野源主唱的電視劇《逃避雖可耻但有用》片尾曲《戀》。

這些近年來的網絡熱門金曲都有共同特點,首先在於該金曲都是分佈於東亞地區,這可能是生活在東亞的緣故,容易直接接觸該網絡熱門金曲。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近來沒有發現澳門擁有一隻流行於東亞的網絡熱門金曲,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說絕對不是指澳門沒有人才,也不是指澳門從來沒有網絡熱門金曲,不過給許多地方人所熟知的歌曲實在太少。在澳門許多歌手唱歌很好聽,難以相信會創作不出來。

   其次就是流行網絡熱門金曲大多是旋律輕快,歌詞易記易唱,歌曲富有幽默感,舞步能引起一片跟風熱潮。同時,歌曲錄像的編制既通俗也搞笑。台灣謝金燕的《嗶嗶嗶》和劉子千的《唸你》,其特別的唱功吸引許多人點選聽,此曲多次被網友惡搞和改編。香港梁逸峰同學的特別粵語朗誦技巧也是同一道理,同時此曲多次被網友惡搞和改編。韓國的《江南風格》、中國大陸筷子兄弟的《小蘋果》、日本的PPAP、日本的電視劇《逃避雖可耻但有用》片尾曲《戀》。以上這幾首歌都能夠讓許多人跟唱跟跳,再自行放上影片網站的熱潮。例如韓國《江南風格》的騎馬舞、中國大陸《小蘋果》的廣場舞、日本PPAP舞、還有日劇的逃恥舞。這些流行舞步,加速街坊與街坊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構成合家歡的感覺,這應該也是網絡流行金曲能夠熱門的原因。

近年來流行網絡熱門金曲不同之處,在於歌曲所唱語言不同。有中文歌,例如劉子千用國語所唱的《唸你》和筷子兄弟的《小蘋果》,香港梁逸峰同學則用粵語朗誦。台灣謝金燕主唱的《嗶嗶嗶》,有國語、粵語、台語歌詞。韓國語所唱的《江南風格》。英語所唱的日本的PPAP。日本語所唱的日本的電視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片尾曲《戀》。不過歌曲使用不同語言所唱,無影響該歌曲在各地的流行,雖然每一個國家人未必完全聽懂其他國家語言,不過會被音樂旋律輕快所吸引,這可能是音樂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語言。其次在於所取題材不同,有戀愛題材的,有地方題材的,有中國古詩詞題材的等。題材取材好平均,可見流行元素可以多元和創新化。

感覺這些近年來流行於網絡上熱門金曲不足之處,在於用粵語所說就是有時過於無厘頭。例如日本的PPAP,根本不知道該歌曲歌詞表達什麼。網絡熱門金曲應該既重視於流行元素,也重視於作品所帶出社會訊息的表達。

互聯網絡技術的興起,讓每位網友都有機會成為網絡名人。不過在網絡創作的同時注意網絡安全問題。千萬不要以為為了歌曲流行,就不理會其他人的版權問題。尊重版權,就是尊重每一位創作人的創作。這樣說絕對不是反對網友模仿網絡熱門金曲的二次創作,而是希望互相尊重每一位創作人的創作作品。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的話,創作人就可以放心創作更多佳作。

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談「一二.三」事件期間的集會活動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集會活動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聲討大會。「一二.三」事件聲討大會大多數由群眾發起,以親共左派人士參與居多。第二種就是祝捷大會,也大多數由群眾發起,也以親共左派人士參與居多。「一二.三」事件的集會活動在事件期間從未停止過,「一二.三」事件的聲討大會主要發生在事件前中後期,祝捷大會主要發生在事件後期。群眾頻繁舉行集會活動,這可能是與「文革」風潮有關,也可能是與民族之間矛盾有關。

  從報紙資料所載,可以見到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和一九六七年二月當中,有婦聯、海員工會、理髮工會、鏡湖員工和學生、華人裁判、戲院工人、印刷工會,濠江中學、婦聯子弟學校、勞工子弟學校、廣大中學、氹仔坊眾學校、鏡平、培道、銀業、星光書店、南光貿易公司、澳門學聯、澳門街坊福利會、澳門中華教育會、路環各業工人、青年聯誼會等,曾經舉辦過聲討大會。舉辦次數最多的團體是濠江中學,其次就是各界工會和街坊會,不過主辦團體主要是以教育有關居多,這可能是與事件導火線(氹仔坊眾學校興建校址發生警民衝突)與當年教育界有關。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聲討活動名稱,有多個叫法。有的叫「聲討澳葡政府大會」、有的叫「反迫害鬥爭大會」、有的叫「毛澤東思想學用會」、有的叫「笑談紙老虎座談會」等。無論聲討活動名稱怎樣變化都好,唯一不變的就是一致向外(澳葡政府和親台勢力)的聲討目標。

  這些聲討活動名稱的叫法,都有非常濃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文化色彩,例如這些活動的文字當中有鬥爭、毛澤東思想、紙老虎等。澳門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澳門街道上的一些建築都會掛滿「毛主席萬歲」等標語。難以想像「文化大革命」的風潮對澳門影響非常深遠,那些說「一二.三」事件不是與「文化大革命」有關說法,似乎難以說得過去。

  另外聲討大會對事件有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正面作用在於團結集合了華人群眾力量,同時也讓更多群眾認識事件和關注事件。負面作用在於加速撕裂社會和諧氛圍,加速群眾對西洋外國人的仇恨,這是由於當時親共團體誇張煽動群眾反澳葡反國民黨,加上群眾對澳葡政府管治不滿所造成。

  其次談談「一二.三」事件當中的祝捷大會。從報紙資料所載,濠江中學、工聯、學聯、銀業小學、當時的澳門新聞界等,曾經參與或舉辦過祝捷大會。舉辦地點有多個地方,有南灣工人體育場(今新葡京的所在地)、有濠江中學校園、有商會二樓等。

  親共左派認為值得慶祝鬥爭勝利原因,用他們說法就是反殖反迫害成功。其實不只是這麼簡單。這是因為「一二.三」事件過後,澳葡低頭簽字認錯,親台灣親國民黨力量被趕走,親共左派傳統社團直到至今影響澳門政治、社會、經濟,因而被外界指澳門在當時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半解放區。

  其實這樣是對澳門發展不健康的。這是因為應該容納更多不同意見團體存在於社會,包括有信仰共產主義的、有信仰三民主義的、有信仰其他政治主義的等,互相走向良性競爭和監督地讓澳門健康成長。可惜當年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沒有可能做到。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六)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當中的逸事

在許多老報紙資料當中,記載著一些「一二.三」事件新聞當中的異聞異事。這些逸事是一些學者撰寫研究「一二.三」事件書籍中沒有提及過的。以下就為各位精選一些「一二.三」事件新聞作評述,讓大家感受下當時「一二.三」事件所在歷史背景時期的生活畫面。
  
  首先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六日,指「澳門騷動中倒霉的婚禮伴郎被羣衆追逐,觀禮賓客僅三人」。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一名來自香港的外籍商人,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五日中午於澳門教堂舉行婚禮。被羣衆追逐的婚禮伴郎的名字叫做添威康斯,在酒店到教堂的途中被羣衆追逐,與同行者一起躲入一間酒店。其後由葡軍保護前往碼頭提早回港。另一外籍人士同行者出街外時,羣衆高呼「殺死外國魔鬼!」當時的觀禮賓客僅有三人。

  「一二.三」事件衝突發生,難以避免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非葡萄牙的外籍人都受牽連,應該不感到奇怪。這是因為當時在澳門華人曾經受葡萄牙人的欺壓,同時也不分清誰是葡萄牙人,誰是英國人,總之那些人認為是外國人就是「魔鬼」。

  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一日,該報道標題指「澳督簽字認罪 男子憤而自焚 老翁浮屍南灣 襟上佩有毛像」。男子自焚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一名男子是吳先生,在澳葡政府印刷所任職司機,常常以台灣貞忠人士自居。他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日閱讀報紙,知道澳督簽協議書後大為不滿,即刻閉門憤而自焚,後來被街坊發覺而救出,送吳先生到警署查究。

  老翁浮屍南灣事情因由其實是這樣的,老翁是夏先生,他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九日稱到工人康樂館開會,可是一去不復返。在夏先生屍體發現他襟上佩有毛像,發現他還有為人民服務章。他的妻子則說丈夫素來神經不正常。

  這段報道有兩件事,首先就是男子自焚,其次就是老翁浮屍南灣。報道當中雖然只是兩件影響社會不大的事,可是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澳督簽協議書時候的一些澳門情況。澳督以簽協議書結束「一二.三」事件紛爭,似乎有人歡喜,也有人愁緒。似乎親中國共產黨的人當然歡喜,親台灣的人當然愁緒滿懷。報載,當時的台灣行政院嚴家淦院長在一九六六年尾表示,歡迎旅澳門同胞返自由祖國定居。在澳門居住的親台人士,在當年陸續到台灣定居。

  澳督簽協議書之後,「一二.三」事件雖然表面上完滿結束,但是實際上事情似乎還沒有完全完結。按照《香港工商晚報》在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九日報載,「澳門小販阻街違法,用毛語錄作護身符,爲澳繁榮最大阻力」。

  這應該是由於「一二.三」事件後,親台勢力完全不容許在澳門活動,親共左派人士在澳門活動似乎可以無法無天,更以毛澤東主席的語錄作為護身符。其後更甚的是曾經報載親共左派人士杯葛親台港星在澳演出,干涉天主教團體在澳活動等。「一二.三」事件後,警察和市政稽查員為避免麻煩,而多不願干涉。這種社會狀態完全是不健康的,這是因為完全不利澳門的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五)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到底有多少

「一二.三」事件發生期間的死傷人數,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撰寫本文目的,絕不是求證「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什麼版本完全正確,這是因為求證誰的說法完全正確,需要更多時間取證和論證。本文只把這麼多「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部分說法列出來,同時表達這些說法的意見,什麼說法是正確,需要大家進一步思考。

  當時的澳門《市民日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曾報道澳葡官方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八日公布「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這些數字是由澳葡官方舉行的統計活動所得出,應該有一定的可信性。澳門《市民日報》報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二十三人,逮捕十六人。新加坡《南洋商報》則指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三十三人,逮捕十六人。新加坡《南洋商報》報道的受傷人數為何多出十人,這可能是筆誤的原因。

  不同的學者撰寫有關「一二.三」事件,對於死傷人數有不同的說法。

  李福麟所編寫的《澳門四個半世紀》引用《澳門政府對澳門華人居民各界代表所提抗議書的答覆》指,在此次事件中,不幸共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黃啟臣所編寫的《澳門通史》指被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譚志強所編寫的《澳門主權問題始末》指打死八人,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吳志良所編寫的《澳門政治發展史》指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黄慶華所編寫的《中葡關係史》指打死八人,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由關振東和陳樹榮所寫的《何賢傳》,指出共打死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由邱嶺、陳言所編寫的《澳門風雲錄》下卷,指總共打死市民八人,打傷二百一十二人,逮捕六十二人。

  以上的「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都是引用澳葡官方《澳門政府對澳門華人居民各界代表所提抗議書的答覆》一文當中,引用有關「一二.三」事件死傷人數。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下午,時任澳門總督嘉樂庇到澳門中華總商會禮堂,簽署《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第二日由澳葡政府代表送到拱北之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這說法可信性和學者引用較高原因,可能就是由於這文件是葡萄牙向華人的道歉書,文件有關數據可能是當時雙方都接受的。
至於其他一些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由謝常青所編寫的《馬萬祺傳》,指出八人被擊斃,一百六十人受傷,逮捕四十五人。劉羨冰,陳樹榮,王國強,冼為鏗所編寫的《圖片澳門今昔》,指出死十一人,傷共二百多人。施白蒂編寫和思磊譯的《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 一九五零年~一九八八年》,指根據官方總結有八死,一百二十三人受傷。黃鴻釗所編寫的《澳門史》指被殺八人,傷一百六十人,被捕四十五人。黃鴻釗所編寫的《澳門簡史》指總共打死八人,打傷一百零七人,四十多人被捕。

  至於其他一些學者說法,指出多了人死,受傷和被捕人數減少,沒有提及太多論據。至於有關數據是否如實,必須經過更多時間多方面取證和論證。可惜的是,「一二.三」事件當事人或經歷過事件的人,在世上存在的一年比一年少。可見口述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四)

2016年11月28日星期一

晚年黃霑的澳門之情

網上圖片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廿四日,香港著名填詞作曲家黃霑因肺癌去世。現在到了二零一六年十一月,黃霑肺癌去世早已過了十二個寒暑。過了十二個寒暑,可以說很易,也可以說很難。很易在於光陰快逝,時光不留人地很快離開,令人有種不容易讓人摸著的感覺。很難在於雖然光陰快逝,不過粉絲對黃霑的熱愛很難忘卻,黃霑對粵語流行曲和性文化等貢獻,也難以磨滅。查看一些有關黃霑的老報紙老報道,晚年黃霑應該是出於姻緣巧合下,對澳門有一段情。

 黃霑很愛澳門,他在二零零二年曾接受香港《星島日報》訪問時說,「近年香港物價好像又高起來,曾想過搬去深圳或者澳門。」當香港星島日報記者問他何解時,他脫口而出指出:「近香港,可以隨時回來嘛!」可以隨時回香港應該只是他其中一個原因,世界各地這麼多好地方,為何只選深圳或者澳門這兩個地方?

 澳門《澳門日報》藝海版在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即霑叔去世第二天,刊登《黃霑澳門情》文章回憶黃霑與澳門的往事,其中轉述黃霑對澳門的看法。《黃霑澳門情》文章指出「黃霑雖然較少來澳門,但他曾說過對澳門十分喜愛,愛澳門的寧靜和諧,愛澳門的民生民情。」雖然未能完全證實他是否有這樣坦白講過,不過他愛澳門的寧靜和諧和民生民情,這可能就是黃霑想搬去澳門居住的原因。澳門在賭權開放後,遊客就增多,若果黃霑還在世上,會不會還喜歡現在的澳門?

  現今在澳門龍華茶樓和觀光塔,都可以找到有黃霑的照片。龍華茶樓的照片,是黃霑與龍華茶樓老闆的合照。黃霑什麼時候上過龍華茶樓飲茶,就很難考證,因為照片上沒有標示日期。黃霑上觀光塔玩樂則是二零零三年。記得筆者上過觀光塔,見到觀光塔有張黃霑照片。在照片當中,黃霑穿著救生衣在觀光塔最高處行走。他在其照片當中親筆簽名並寫上感言,感慨在觀光塔最高處行走「嚇到飆尿」。還寫上時間,該時間就是二零零三年。從觀看這些照片當中,可見黃霑性情既樂於傳統懷舊,也樂於創新刺激。

  晚年黃霑對澳門文化曾經有一段緣,首先就是與澳門文化場地的緣份。他曾經在二千年七月到澳門文化中心演出喜劇《蝦碌戲班》,他當時還與許冠英、劉雅麗等一齊合演。他來澳門文化中心演出喜劇是否全院滿座就不知道,只知道這應該是他自澳門回歸以來第一次在澳演出,也是在澳門最後一次演出。

  另外就是與澳門寫作界的緣份。澳門寫作學會曾經在二零零三年三月,出版《澳門寫作學刊第廿一—廿二期,悼念林佐瀚會長專輯》。這一期《澳門寫作學刊》刊載有關黃霑悼念林佐瀚的作品,當時在澳門文化廣場和星光書店都有售。這應該是他最後一次在澳門刊出有關作品。可惜的是當年筆者年紀還輕,錯失了見一見偶像的機會。

  港澳著名藝評人周凡夫在黃霑去世後,曾經在香港信報財經新聞撰文指:「清晨在澳門得悉黃霑離世的消息,確是有點錯愕。一個月前透過電話找他借用照片出版筆者為港台第四台三十年所寫的《美樂.人生》一書,仍未意識到他的健康出了問題,這多少是因為在書中所收錄的一個訪問紀錄中的黃霑仍是招牌笑聲不絕。」

  這就是黃霑的性格啊!可見他就算病危病得很痛苦,都不會周圍給其他人知道。由於黃霑性格豁達和親民所影響,他的人緣甚佳,認識中港澳臺等地許多人物。當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這點就是黃霑精神,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不過作為一個絕症病人,理應需要更多好友和家人的關心,在好友和親人陪伴下戰勝病魔。更多好友和家人支持,才會增加到自己戰勝病魔的信心。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宵禁對澳門影響

原刊訊報

「一二.三」事件的發生,居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其次就是來澳旅遊的遊客受到影響。這是其中由於澳葡政府在一九六六年尾一段時間,實行所謂宵禁政策。這種宵禁政策的實行,限制市民晚上出行自由之外,也影響各店舖營業的生意。其次就是「一二.三」事件帶給市民和遊客的一種恐怖感,這種恐怖感就算「一二.三」事件後,也未能完全解除,這是由於中國「文革」還未完全結束,當時左派示威者在「一二.三」事件後的所為,對社會仍存在一定影響。因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恐怖氣氛,令居民和遊客聞而生畏。

「一二.三」事件宵禁情況到底是怎樣?當時的《市民日報》詳盡記載宵禁實施的時間。根據《市民日報》記載, 宵禁是由示威者發起暴動的十二月三日起。十二月三日下午六時左右頒佈執行宵禁令,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十二月四日下午六時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五日中午十二時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六日下午四時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七日下午四時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八日下午五時半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九日晚上十一時起執行宵禁令。十二月十日淩晨一時半起執行宵禁令。直至十二月十日晚上,澳葡政府發表《澳門省政府秘書處公告》,決定取消宵禁。

到底宵禁令是什麼政策?宵禁令其實是指在晚上於社會實施的一種軍事管制戒嚴令,就是禁止居民和遊客在晚上出行。禁止居民和遊客晚上出行的原因,可能是防止再有暴動發生,希望以這種措施控制局面。從觀察以上數據可見,戒嚴宵禁令長達一個星期實施。試過最早是在十二月五日中午十二時起執行,最晚就在十二月十日凌晨一時半執行。

澳門是個賭城,當時澳門還沒有觀光塔、還沒有金光大道,賭博和夜生活應該是澳門旅遊其中一個賣點。晚上禁止居民和遊客出街,自然談不起旅遊。因為晚上有軍事管制,許多居民不敢出外工作,許多賭客不敢出外到賭場賭錢,在澳門當時可有旅遊空間?至於最終取消戒嚴宵禁的原因,按照澳葡官方《澳門省政府秘書處公告》說法,是由於宵禁沒有存在的必要。個人認為長期宵禁當然沒有存在的必要,只會導致官民關係惡化、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令澳門社會經濟問題惡化。

香港《工商晚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六日載,「澳門在解嚴的時間中,市民紛紛外出搶購糧食,糧食店俱在半掩門中做生意。」另外又載「市面上除食品舖生意興隆外,藥行的生意也不俗,不少在戒嚴令患上頭身暈熱者,都趁解嚴時湧到藥房去搜購應用藥物。」香港《華僑日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六日載,「澳門來客說葡兵刺刀殺人,金舖少東遇難,解禁前數分鐘利為旅門前發生慘劇。」新加坡《南洋商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八日載,「三輪車幾乎全部出動截客,雖以千計之三輪車穿梭來往,但車費比往日高昂得多 … 營地街市堆塞著牲口 、肉類、鮮魚的市民,可惜貨疏價昂…」

可見在晚上宵禁期間,社會治安非常惡劣,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李孝智先生撰寫的哲學碩士論文《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口述歷史與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也有記錄在葡兵機槍口前走過的孫姑娘,口述訴說她經歷宵禁中的澳門街道一段歷史。當年的澳門街道情況,應該如當時華人領袖何賢所說,「無事不可出外」了!解除宵禁期間,交通和街市等價格上漲,居民出外購買糧食也人心惶惶。由於人心惶惶,藥房需求劇增。超過五十多六十歲的澳門居民,一定對這段歷史經歷記憶猶新,希望他們道出更多口述歷史給更多年輕人知悉「一二.三」事件。

另外,有兩個有關「一二.三」事件活動值得推薦。首先就是由澳門公民力量(Macao Civic Power)在十二月三日晚上七點至十點,於葡文書局地庫舉辦紀錄片放映和論壇,邀請到林玉鳳、黎鴻健、白嘉度和譚志強幾位從研究者方向探討「一二.三」事件。其次就是由蘇嘉豪 Sulu Sou主辦,澳門青年動力協辦,在十二月四日(星期日)下午三點至六點,於葡文書局地庫舉辦「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座談會——澳門半個世紀風起雲湧,邀請到李孝智(「一二.三」口述歷史研究者)、陳偉智(歷史教育工作者)、譚志強(政治評論員)、鄭國強(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陳浩東(歷史教育工作者)、林發欽(歷史教育學會會長)。該活動是從不同角度和正反史觀,與參加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共同回顧過去和展望將來。歡迎大家參加,去認識這個屬於澳門人的本土歷史。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三)

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一二.三」事件與各地報紙

原刊訊報
上一個星期的文章《從數據認識「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當中,簡述筆者撰寫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系列文章原意,也討論「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有關數據之後,本文就談談「一二.三」事件與各地報紙的情況。由於一些報紙文獻資源還沒有完全開放,故此只探討已找到已開放查閱報紙文獻資源。由於各地報紙文獻資源浩瀚,因而未能每一地方逐一探討,故此只精選部分地區報紙文獻作評述。

「一二.三」事件作為國際性事件,理所當然各地報紙都有曾經報道,不過也有例外。香港《大公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載美聯社在里斯本電的消息,葡萄牙里斯本政府檢查官繼續推行封鎖新聞政策,禁止葡文報紙刊載有關澳門「一二.三」事件消息。由於葡萄牙里斯本政府推行封鎖新聞政策,許多葡文報紙刊載有關澳門「一二.三」事件消息,新聞指繼續推行該封鎖政策,即新聞封鎖政策早已推行一段日子。不過這種情況只是當時新聞這樣說,暫時還未清楚還有什麼葡文報紙刊載有關澳門「一二.三」事件消息。葡萄牙里斯本政府檢查官推行封鎖新聞政策,應該與軍事獨裁者葡萄牙總理薩拉查對葡萄牙國內推行法西斯專政有關。這麼重要的事為何不讓新聞機構報道,這可能是軍事獨裁者葡萄牙總理薩拉查害怕這事件破壞他的聲譽和獨裁統治。

雖然葡萄牙里斯本政府檢查官推行封鎖新聞政策,不過澳門當時作為葡屬地區,澳門中文報紙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七年二月,從沒有間斷對澳門「一二.三」事件有關新聞報道和評述。現時在澳門公共圖書館查閱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澳門中文報紙有兩份,就是《澳門日報》和《市民日報》。

《澳門日報》偏向於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報紙排版和新聞標題設置也貼近中國大陸報紙。例如《澳門日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日一篇特寫報道新聞標題:《法西斯屠刀下救死扶傷/記鏡湖醫院醫護員工控訴澳葡罪行大會》,又例如《澳門日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一篇頭條報道新聞標題:《各界代表昨日憤怒集會 並即派代表提交抗議書 要澳葡當局立即接受六項要求/嚴懲施維納等並簽字公開認罪/通過成立治喪委員會為死難同胞舉行葬禮及追悼會》。

從以上可見《澳門日報》鮮明偏向於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之外,報道內容非常誇張,新聞標題太長,不過非常詳細報道當時葡萄牙如何打壓華人。「一二.三」事件有沒有當時的《澳門日報》報道這麼誇張,需要有待多方面查證。另外有位《澳門日報》記者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於採訪氹仔警民衝突時曾被捕。至於當時澳門《市民日報》新聞標題則沒有太長,報道內容較《澳門日報》仔細,報道範圍較《澳門日報》多,有時也轉引台灣中央社的消息。

當時仍是英屬的香港地區,從沒有間斷對澳門「一二.三」事件消息的報道。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偏向於中國共產黨的立場,香港《工商日報》和《工商晚報》、《華僑日報》則偏向於中國國民黨的立場。這些報紙當中,有報道香港左派人士對澳門的聲援,也有報道許多內幕消息,有時也轉引台灣中央社的消息,不過是非對錯需要進一步考證。

現時本人查閱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大陸中文報紙有五份,就是國家《人民日報》、國家《參考消息》、廣東《南方日報》和廣州《廣州日報》、廣州《羊城晚報》。中國大陸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的中國大陸報紙排版都有共同特點,就是都刊有毛主席語錄話,都有當時所謂毛主席和其他革命活動新聞。這些報紙其中著墨於報道中國大陸紅衛兵及人民如何對澳門進行聲援,其中還有報道當時葡萄牙的醜聞。從報道當中,可見粵澳關係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發展過程。

至於外國報紙報道的情況,一些偏遠外國報紙似乎由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五日開始報道該事件。例如澳洲《堪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五日以《Troops fire on Macao rioters》為題,開始報道「一二.三」事件。加拿大《溫尼伯論壇報》(The Winnipeg Tribune)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五日以《Chinese youths riot in Portuguese Macao》為題,開始報道「一二.三」事件。這可能是由於當時通訊技術還沒有現在發達,加上地方非常偏遠,因而未能及時報道。不過也有例外,新加坡《南洋商報》(Nanyang Siang Pau)則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以《澳門離島發生警民混戰 石塊橫飛殺聲震天/釀成十餘人受傷/警方派出大隊鎭壓》為題,開始報道「一二.三」事件。外國報紙除報道「一二.三」事件經過之外,也有報道許多內幕消息,不過是非對錯需要進一步考證。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二)

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 之一 從數據認識「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

原載澳門訊報 2016.11.11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三日,是「一二.三」事件五十週年。事件經過了半個世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麼影響澳門的紀念節日,社會上竟然沒有太多紀念活動,似乎社會各界淡忘這個重要紀念日。這麼重要歷史事件紀念日,為什麼要淡忘呢?

  所以本人在以後幾個星期,以「一二.三」事件老報紙或其他老檔案資料為基礎評述事件,表達自己對「一二.三」事件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借此紀念「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亦此同時,Facebook專頁澳門老新聞也會分享部分老報紙或其他老檔案,回顧「一二.三」事件。所有老報紙或其他老檔案,均出自已公開給大眾查閱的世界各地圖書館或檔案館檔案資料。所思所想只是本人個人見解,或許會有疏忽錯漏,歡迎各位指正。
 
  本文首先討論「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影響有關數據。參考《澳門百科全書》附件一:澳門大事記所載,事因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由於在氹仔興建坊眾學校工程受到阻礙,澳葡治安警與華人之間出現對峙,在當時有多人受傷也有多人被捕。十二月三日,一些學生與其他示威人士一起進入澳督府後,發生嚴重警民衝突,有些學生和示威人士在市中心大肆破壞。在「一二.三」事件中,澳葡警察槍殺多名居民,造成多名死傷的慘案。一些澳門華人提出懲兇、賠償等六點嚴正要求,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處同時也提出強烈抗議。一九六七年一月,澳葡當局最終被迫接受所有要求。
 
  從中可見「一二.三」事件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於事件準確死傷人數到底有多少、如何評價示威人士在這場事件當中的作為、如何評價澳葡政府處理事件的能力。「一二.三」事件整體發生時間,跨度長達四個月,即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七年二月,當時正是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這與「一二.三」事件發生有一定聯繫。
 
  要理解「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具體數據情況,可以查找澳葡政府統計暨普查司出版,古萬年、戴敏麗主編的《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 人口, 社會及經濟探索(一五零零至二零零零年)》一書的附表,這本書可以在澳門公共圖書館查閱。「一二.三」事件首先是對日常民生方面數值受到影響。例如建築物總值在一九六六年為一千五百零六萬澳門幣,在一九六七年為一千三百九十三萬澳門幣。一九六七年的建築物總值比一九六六年減少了一些數量。米價值在一九六六年為零點九六澳門幣,在一九六七年為一點二二澳門幣。除了米價值在一九六七年上升,蔬菜類、牛肉、豬肉、魚類價值也明顯上升。旅客入境總數目在一九六六年為一三一三八五八人,到一九六七年為九七三一六九人,旅客入境有明顯減少,這可能是由於事件影響地區穩定,而影響其他地方人到達澳門的意欲。
 
  其次是經濟部分方面數值受到影響。澳門一九六六年公共總收入為五千五百零一萬澳門幣,一九六七年公共總收入為五千零九十八萬澳門幣,一九六八年公共總收入為五千一百七十二萬澳門幣。澳門一九六六年公共總支出為四千二百三十六萬澳門幣,一九六七年公共總支出為四千一百九十八萬澳門幣,一九六八年公共總支出為四千四百八十八萬澳門幣。數據可見,公共總收入明顯減少,到一九六八年才回升。不過奇怪的是,公共總支出經過「一二.三」事件後數字不上升反而下降,到一九六八年才回升。澳門一九六六年一般貿易總數為四七四九七萬澳門幣,澳門一九六七年一般貿易總數為四一七五七萬澳門幣,澳門一九六八年一般貿易總數為五一一六一萬澳門幣。貿易總數經過一二三事件後明顯轉差,到一九六八年才回升。
 
  除此之外也可以參考一些學者已發表研究論文和書籍,也可以查找老報紙的記錄,例如中文報紙(港澳、大陸、台灣、新加坡等)、外文報紙(英文、葡文)等,去理解「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具體數據情況。從了解有關數據,可見如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政協委員吳志良在《澳門政治發展史》一書所指,「引發「一二.三」事件主要原因是長期積怨而形成極深民族矛盾,事件為澳門帶來消極負面影響,例如有法治喪失、經濟蕭條、社會不安以及道德價值觀的混亂。澳葡政府經過一役,吸取了深刻慘痛教訓。」暴動雖然令澳葡政府吸取深刻慘痛教訓,親中左派成為澳門主流陣營,可是破壞澳門正常發展的副作用不容忽視。

圖為澳葡政府統計暨普查司出版,古萬年、戴敏麗主編的《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 人口, 社會及經濟探索(一五零零至二零零零年)》一書

歡迎大家請即讚好,
澳門老新聞 Macau Old News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cauOldNews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從鸚鵡艷艷事件看動物保護法


在近日發生的鸚鵡艷艷事件,引起社會上嘩然。根據力報指事件源於「一個月前有市民帶著一名小孩途經髮型屋門外,小女孩逗弄鸚鵡時疑被牠啄了一下,女孩家長事後向民署投訴,民署接報後勒令鸚鵡主人必須將物移回室內飼養,否則會被罰款澳門幣四千至二萬元,鸚鵡主人李先生為替牠「平反」遂募集簽名,望民署酌情處理,最終如願以償。」

民署最終酌情小鸚鵡艷艷,讓牠歡樂地重返街頭是件好事,首先向小鸚鵡艷艷及其主人表示恭賀。到底這個事件誰對誰錯?是政府錯,還是鸚鵡主人錯,還是小女孩錯,還是女孩家長錯?雖然現在不是討論誰對誰錯的時候,本文討論的結論也未必完全準確,只是希望能避免同類事件再出現時不再有不必要的爭議。

首先在這個鸚鵡艷艷事件上,最大責任應該是小女孩的家長。小女孩由於還年紀輕,不知道逗弄鸚鵡時會有什麼後果,大家可以不要怪她。不過家長要關心小女孩的安危,就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小女孩的一舉一動,千萬不要讓小女孩逗弄動物,以避免小女孩受到身心傷害。同時要好好教育小女孩,讓小女孩認識動物不是玩具,認識動物是有生命,認識動物受到法律保護。

可是在這一次事件當中,不見小女孩的家長關心小女孩安危,只是出了問題之後就向政府投訴,怪責街坊沒有妥善處理好鸚鵡就算了。這樣一說,絕對不是認為動物性命重要過人類性命。而是希望大家能將心比心,感受動物的處境感受,好好處理與動物有關的事情。

討論這個問題,要了解動物保護法如何規定虐待動物的定義。澳門第四/二零一六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第二章動物的一般保護第三條虐待動物,指出:「一、禁止使用殘忍、暴力或折磨的手段對待動物,使其承受痛苦。二、如屬下列情況,該事實不予處罰:(一)上款的行為所擬達到之目的為不可受譴責,且(二)使用相關手段非屬不合理。」動物保護法當中規定,禁止人使用殘忍、暴力或折磨手段對待動物,使動物承受痛苦。但是有另外兩種情況,可以不予處罰。

在這次事件上鸚鵡艷艷由於被小女孩逗弄,後來遭禁足出現自殘行為,令人感到不明的是動物保護法立法之後,到底有沒有切實保護好動物?希望當局在未來執法時,應該先考慮情況輕重再決定。例如當局要求動物主人做好安全措施取代禁足,或者當局向動物主人了解後再決定如何解決問題。

這件事能夠轉危為安,這應該是由於鸚鵡主人作出妥善而且及時的行動,同時是廣大街坊、網友和關注動物社團的努力,主人收集到過千街坊簽名,最終讓民署酌情處理。這件事可見廣大街坊、網友力量的強大。

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

輕軌澳門段還有興建的需要嗎?

據報道,最近有三位立法議員高开賢、崔世昌、鄭志强建言政府考虑取消輕軌澳門段的興建,引起社會一片嘩然。到底澳門輕軌什麼時候會完全建成通車?按照現在實際情況還需要興建輕軌澳門段嗎?這是一個社會大眾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交通問題,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和旅客行程安排是否安妥。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將澳門周邊其他地方的軌道交通建設情況,與澳門作一個比較。首先最接近澳門的廣東珠海,廣珠城際軌道已通車,有軌電車似乎準備通車。廣州早已開通許多條地下鐵路通車,有幾段地下鐵線施工中或準備通車,還有其他規劃中待批的地下鐵路,廣州另外還有城際軌道等通車中或興建中。另外東莞、中山、深圳、香港也有通車中或興建、或規劃中的軌道交通建設情況。
那麼澳門軌道交通建設情況如何?澳門輕軌的規劃早在何厚鏵時代已經提出,路氹城曾經規劃有火車站。可是至今氹仔段還未施工完成,輕軌車廠也有許多爭議點。澳門地少人多,澳門回歸以來,常住人口和旅客人口更超過許多倍。由於澳門軌道交通建設沒有特別大的進展,澳門交通塞車問題始終未能完全解決。許多人出行要選擇乘坐巴士,在人客高峰期經常接近超載。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選擇駕駛私家車代步等。
那三位議員提出的建言,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呢?其實這個問題有值得探討的實際意義,這是由於建言内容當中所提及的工程涉及公帑運用。根據澳門日報、珠海新聞網報道指出該三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表示,「倡議政府慎重考虑輕軌澳門半島段,因輕軌氹仔段工程還將製造最少三年的“交通黑暗期”,如果澳門、氹仔同時上馬,懮虑整個澳門的交通無比黑暗,塞車情况不堪設想,勢必造成一片大混亂。促請政府取消澳門段兴建,讓氹仔段連接至媽閣站即終止。也建議取而代之是利用好水域管理權,沿澳門半島海邊擴建沿海外環路或建造環城單軌列車,省時、省事,避免再造黑暗交通。」
雖然這個建言有一定建設性,可是在海邊擴建沿海外環路或建造環城單軌列車,可能會對澳門沿海景觀比原有輕軌規劃,造成較大的影響。由於澳門地方少,興建任何大型交通基建,始終都會對交通受影響。而不是那段時間不起輕軌,起其他交通軌道建設就是不會對交通有影響。現在應該思考有什麼辦法加快興建軌道建設的進度,同時把負面影響下降至最低。
不少居民附和這三位立法議員的建言。據澳門日報、珠海新聞網報道指,這些居民認為氹仔段的前車可鑑性很強,「街道更狹窄的澳門半岛實難容下輕軌工程。加上超支、延期,居民普遍對澳門段失去信心。輕軌氹仔綫接駁到媽閣樞紐應點到即止,澳門段不建也罷。」這三位立法議員的建言,可能會讓居民感到不安。這是因為動用這麼多公帑資源,竟然拖至難尾,最後只剩下一段氹仔通行只會徒勞無功,這樣只會浪費時間和公帑。如果澳門段獨立再建設一段軌道系統,資金和行車規劃要重新預算。

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賞後感


  古老的地圖,是一幅記載許多歷史資的長卷畫。既有歷史研究價值,還有藝術欣賞價值。形成古老地圖價值,其中在於當時地圖是由手繪而成。用字的大小顏色的深淺能自由繪製,是手繪地圖比電子印刷地圖優勝之處。

  年輕有為的霍凱盛,在今年十月推出由他繪畫的《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這本書由香港三聯書店和澳門新生代雜誌聯合出版,在二零一六年十月十五日於澳門藝術花園咖啡廳舉行新書發佈會。在新書發佈會當晚場面熱鬧,見到許多熟悉的朋友面孔,原來他們也是為了購買這本書而到來。

  這本書最後部分就是霍凱盛的簡歷,他的簡歷絕對不簡單。記得在二零一一年間,參加藝術博物館的課程就見到他身影,原來他是在藝術博物館於零至一三年間任課程助理。其後在一三年於理工學院畢業,一三年至一五年間在藝術博物館任課程導師。

他參與過許多個人聯合展覽,展覽地方有大陸香港、台灣、澳門。展覽最多地方是在澳門。有次在今年廣州南國書香節澳門館,見到霍凱盛作品也有參展,也見到他當時在現場。他的作品有博物館收藏和私人收藏等,除此之外還得到許多獎項。

  全書分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樂園》主講澳門,名為樂園的地圖。第二部分名為大航海時代的城市。第三部分的畫作為長卷畫構圖,名為上岸___動起來的古代人。書中每一幅作品像名畫《清明上河圖》般,濃縮一帶地區的社會生態點滴。當中點滴有描繪古代的,也有描繪當代的。如該書作者自序所說,把對這社會和世代思考與疑問紀錄下來。本人從小學三年級起,就喜歡看地圖和收藏地圖。喜歡霍凱盛的手繪地圖原因,在於模仿老地圖得很像,模仿之後也有自己的創作元素。

  這本書還有美中不足,首先是書中的文字說明過少。書中的文字說明 少,雖然可以讓讀者有許多想像空間,不過始終感覺美中不足。提供多些構思繪圖的背景資料,或許能更加激發讀者想像,也能認識更多鮮為人知歷史。其次就是畫作手法單調,一本書繪圖風格只有一種。希望霍凱盛能突破自己框框,創作更多優秀作品。

  《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李展鵬在接受《澳門日報》採訪時指:「本土書籍銷售網絡狹窄,澳門書店買少見少,甚少書店會將本地出版的書籍放在較好的展示位置。感慨隨着新書發佈會的結束,有關澳門作者的書本便基本在市場上銷聲匿跡,覆蓋面難到外地,作品遭束之高閣,相當可惜。」

  《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李展鵬指出的情況,是澳門出版情況常見的現象。形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讀書風氣不太好而造成。沒有太多人願意看書,自然沒有太多人願意買書。沒有太多人願意買書,自然沒有太多人願意出書。雖然現實是這樣,我們始終不能安於現狀,而坐以待斃,絕不能把澳門變成文化沙漠。這種形式合作出版,應該是一個好開始。

  

2016年10月14日星期五

擾民措施不利社會和諧


  最近社會上出現引起一陣似乎比旋風還要猛烈的事情。事由中國國務院李克強和多國領導人抵澳出席重要活動,警方的保護措施級別過高,造成澳門許多地方不同程度的擾民情況。需要思考的是,擾民措施是否有利於社會和諧?擾民措施是否有利於總理認識澳門?

  中國國務院李克強和多國領導人到底為什麼抵澳?根據報道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上十一時許抵達澳門,進行一連三日訪問。他甫下機即發表講話,稱自己第一次到訪澳門,希望能夠在澳門多看、多走、多聽,看看澳門的變化和感受澳門同胞的日常生活。他又說,澳門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熱土,到訪澳門的重要任務是要出席中葡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以及向國際社會和澳門各界同胞表明中央將繼續支持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地位,發揮好澳門的功能,支持相關政策措施、促進澳門經濟、加快多元發展,以及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李克強訪澳讚熱土成功實踐一國兩制 所到之處趕居民封公園》,《蘋果日報》,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

  從報道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澳門是要出席中葡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以及向各界表明中央將繼續支持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地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要希望能夠在澳門多看、多走、多聽,要看看澳門的變化和感受澳門同胞的日常生活。在級別過高的警方保護措施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澳門事實上做不做到他提出這幾點呢?

  在感覺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只看到特區政府精心安排的澳門面貌,所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見到的居民和旅客似乎都是由當局選角。這樣的話,如何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看出真實澳門?相反葡萄牙總理經過水坑尾,行人和行車暢通無阻。國務院總理禮遇要比葡萄牙總理更高規格是正常嗎?

  這種情況令本人想起大陸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其中一集,乾隆帝在上朝聽到大臣上奏匯報得知,有甘肅難民湧入北京城,乾隆帝要微服離開皇宮觀察情況。和珅得知乾隆帝要離開皇宮,就立刻派人把所有甘肅難民趕走。當乾隆帝去到宮外現場沒有難民一人,只見和珅一人吟詩拍乾隆帝馬屁,向乾隆帝說沒有難民。雖然這個故事與澳門現實不是完全相同,不過封路和清場的舉動是明顯相同。雖然保護官員安危是應該的,不過作為一個官員千萬不能因只為個人臉子,而干擾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這樣做絕對不是一個為民的好官。觀看一些官方或民間新聞照片,見到一些澳門地方官員對著李克強滿臉笑容,反而對許多市民由於擾民措施不安,似乎視而不見。

  當局這次擾民措施有多個方面。首先就是限制旅客的正常出入,例如限制一些香港旅客入境。其次就是限制市民的正常出入,例如封公園暫時不讓市民休閒,例如暫時不能讓市民回家離家。第三就是限制車輛停放和行,例如封路,例如將合法車位當中的車輛帶走,一些巴士要改道。可能還有其他限制,本文就不再累贅記述。

本人在今年十月十日乘巴士遇上封路,許多巴士和車輛被迫暫停駕駛,等候交通警察的指揮,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運。擾民措施不利國家領導與澳門市民情結之餘,同時也不利警民關係的維持,這樣完全不利社會和諧。至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什麼惠民措施,可能由於當局擾民原因,許多市民都無暇理會。不過難以相信的是,一向號稱愛國愛澳的傳統社團,在當局擾民安排問題上,見不到他們有為一般市民發聲。

  作為傳媒應該如實報道事情,可惜的是較大規模的傳統媒體,對反映民情的不多,似乎只作為政府傳聲器。可幸的是一些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甚至廣大的網民發揮無盡的力量為廣大市民如實表達最新情況給所有市民知悉,許多網民也在網上發揮創意表達不滿。感覺市民只是在網上表達不滿是不足夠,所有生活在澳門的市民向當局提出要求設立投訴公職人員濫權機制為妥。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不能忽視學生異常行為


事件發生於今年的九月,正是許多同學結束暑假開學的月份,可是發生令人詭異的事情。雖然這事情早已過了一個多月,現在看來不算是特別大的新聞。之前由於要思考圖書館問題,而把這問題暫時擱置。可是想到自我保護意識和性教育的議題,應該值得長期去討論。以下個人見解雖然或許未完全準確,不過也能表達對這事件的心聲。

據報道:「男大學生上月下旬及本月初,涉嫌先後兩次在巴士上趁人多擠迫,露出下體觸碰並摩擦女乘客身體直至射精。兩名女事主報案追究,治安警前日下午在亞馬喇前地巴士站拘捕涉案青年,有人供認犯案。」(大學生巴士洩慾被捕》, 《澳門日報》)從報道指男大學生使用這種方法洩性慾,最終被員警拘捕。不支持這種手段洩性慾,這是因為這樣做累人始終累己。做人應該潔身自愛,不能公開做一些影響他人身心的傷天害理事。應該將更多時間,做一些有益於大眾的公益活動上。例如當義務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其次也可以看看電影或小說,或者創作藝術作品,轉移自己關注的中心點。

如果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又如何保護自己呢?首先就是要立刻把握時間報警,同時認清楚侵犯自己的人是有什麼身體特徵。其次就是要學會一些防身術保護自己。第三就是要時時刻刻調查理解什麼法律能保障自己身心安全。

性教育到底在澳門社會足夠嗎?感覺性教育在澳門社會並不足夠,這可能是由於一些教育機構或人士,對性教育方面仍有所保留。香港暢銷書作家恐懼鳥曾經出版一本有關Deep web的書,內容涉及國際上許多都市傳奇。這些都市傳奇題材涉及許多殘忍、血腥、恐怖等內容,是一本被標籤為十八禁的書籍。該書出版後有一些人提出反對此書公開發售,認為此書籍是毒害青少年。其實在校園教育當中,應該讓學生主動認識分辨事物好壞對錯。有時候越禁止學生做的事,學生就越想做。

  近來有位在台澳門大學生殘忍地殺掉兩隻可愛的小貓,在澳門也有大學生在巴士上洩慾影響他人,令人不得不關心學生面對的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讀書壓力應該是最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澳門多間高校要推行四校聯考,可能給考大學的學生許多壓力。有讀書壓力並不能提高學生讀書能力,相反可能令一些學生出現異常行為。學生若出現異常行為,社會應不能忽視。

學生出現異常行為到底是誰的責任?家長有責任,這是因為家長有育兒女的責任。學校有責任,這是因為學生長期都在學校生活,學校有責任保障學生身心能健康成長。社會也有責任,這是因為教育制度好不好,容易影響教師和學生日常生活是否正常。日常生活是否正常,也影響身心是否健康。

   






























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

淺論澳門公共圖書館文獻電子化工作

淺論澳門公共圖書館文獻電子化工作

  上一個星期述評了由論盡媒體和Root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就圖書館議題合辦的座談會。感覺本澳現今公共圖書館文獻電子化的工作,非常值得去討論。這是因為澳門作為擁有世之都市,理應文史研究和保護等方面,比其他地方更勝一籌。可惜的是,許多地方都有待改善。

  首先認識什麼是文獻電子化。文獻就是檔案,是記錄歷史的載體。文獻電子化顧名思義,就是把文獻資料作電子化。可以作電子化的文獻資料,可以是古籍、可以是老報紙、可以是老地圖、可以是老專科檔案、可以是老廣告等。文獻電子化的優點在於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閱讀,查找和閱讀也非常方便。點在於常期注視電子物品,會影響視力健康。加上電子化文獻資料的歷史價值,永遠不能可以與紙本文獻資料相比。

  文獻電子化在澳門情況,本人經常去圖書館查文獻資料略知一二,不過只代表個人的理解,未必完全準確。要搜集有關澳門紙本文獻資料可以到民政總大樓澳門公共圖書館、本澳高校圖書館等。搜集有關澳門電子文獻資料,現在則不算多。現在可以上澳基會網上圖書館觀看,到澳門檔案館全文檢索搜尋資料等。相反現在上其他地方圖書館博物館站,會找到許多文獻資料。例如廣東中山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香港公共圖書館、台灣圖書館或博物館、日本圖書館、澳洲圖書館、英國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可以看到其他地方圖書館或博物館做到,為何我們澳門會做不到?

  文獻資訊學會理事長楊開荊指出:「本澳蘊含豐富的文獻資源,近年來提出深入研究澳門文獻的專家日增。然而,現階段的文獻資料較零散,欠統一整合,這些資料仍需進一步梳理及電子化,才能更有效利用和支援日益增加的研究,澳門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許多國家的文獻數字化發展迅速,為社會發展提供多元資訊。反觀澳門雖然經濟騰飛,但訊息服務反而滯後,為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因素。」文獻資訊學會理事長楊開荊反映的問題是,許多人需求澳門文獻的人日增,文獻量反而奇少,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二零二零年)提到要凝聚人文之光,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沒有完整文獻資料,如何給予大眾認識和研究,最終如何達到其中這個五年發展規劃的目標?

  一些市民對澳門文獻電子化工作也有些想法。有位市民在論盡媒體和Root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就圖書館議題合辦的座談會上,指出:「其實可以有專門圖書館,例如古籍圖書館。古籍數位化之後,古籍不可以丟棄。因為數位化不敢保證是否可以完整保存文獻資料。利用技術方便,而不是流存資料方便。」感覺這位市民對澳門文物保護有點過分擔憂,不過現在譚司長任職以來情況看來,不能不擔憂文物工作(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是否保護得妥當。有專門文獻資料圖書館就最好,最主要看當局在圖書館工作預算上如何規劃。

  最近有一些社團或個人認為大眾對圖書館工作有誤解,也認為大眾最近對圖書館工作引起強烈反應是非比尋常。澳門閱讀風氣不好是事實,大眾對圖書館九億預算的質疑也是正常社會現象,那大眾到底什麼地方誤會了?澳門文史工作,理應與世遺之都之名成正常比例。興建圖書館預算不應該著重於圖書館配套(例如停車場、咖啡店、精品店等)建設,應該投放更多資源完善圖書館文獻等工作。最主要先完善根本問題(例如閱讀風氣)提高後,再思考其他配套問題。


    

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建設圖書館應以實際效用為思考前提



  有關建設圖書館問題,最近在澳門社會引起許多爭議。爭議點有許多方面,有南灣新中央圖書館億興建預算其他新分館興建進度、現有圖書館運作上出現的問題等。最近引起最大爭議的,應該是南灣新中央圖書館九億興建預算。

  論盡媒體和Root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就圖書館議題,在二零一六年九月十日於牛房倉庫合辦「未來圖書館之想像──公眾座談會」。時間為下午三點至五點多,按照論盡媒體報道指:「吸引約四十多人出席活動。所有發言的人士都不反對興建新中央圖書館,但大部分意見認為舊法院可利用的空間有限,政府的計劃卻又包羅萬有,擔心新中圖最終會變成「乜都有,但無樣掂」。有意見指出澳門現時有閒置地、有南灣湖CD區、有填海新城,新中央圖書館可以另覓更合適的選址,不應該只為完成一個拖延了十年的計劃,就不顧一切地建出一座「天殘地缺」的城市地標。」

  這麼多市民出席有關討論圖書館議題的活動,超乎出許多人的想像。令人感覺到,不應過分擔心市民是否熱衷對待圖書館問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局完善建設圖書館後,是否可以增加市民對閱讀興趣?是否滿足市民的需要?不反對興建新中央圖書館,只是關注當局建設圖書館是否以實際效用為思考前提,所需預算是否達到實際效用。圖書館是公共大家讀書獲得知識場所,建設預算達到實際效用,才讓不同讀者充分使用圖書館資源。

  活動由《論盡媒體》編輯路家主持,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鄧美蓮、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理事長王國強、劇場評論人莫兆忠作為嘉賓。其實嘉賓不只有這一些,還有呂澤強、黃東、蘇嘉,還有其他劇場工作者、一般讀者等都有出席。這場公眾座談會的規模程度,絕不比前一天官方舉辦的座談會差。由於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節選部分發言者意見作評論。

  劇場工作者莫兆忠先生在公眾座談會指:「可不可以不要放圖書館這麼高?有沒有停車場和有沒有餐廳之類。我們很缺乏文化視野和文化思維,可還原知識公共化。閱讀是否一定只是書本?圖書資料給什麼我們下一代?」這是劇場工作者莫兆忠先生這是他其中提出有關圖書館的問題。當局對圖書館要求這麼高,我們就其實很缺乏文化視野和文化思維,需要還原知識公共化。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知識公共化還未有得到完全便利。例如往高校圖書館查找文獻資料,需要交一千元以上按金和申請費申請讀者證才能使用該文獻資料。其次澳門公共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也不足夠。讓知識公共化,當局必須做好完善圖書館工作。

  城規會委員林翊捷在公眾座談會指:「新馬路那裡交通非常繁忙,那九億會不會惡化那裡交通情況?如果文化局放棄這選址,不知何年何地再規劃?我們只能從「不理想」和「不要」當中選一個。圖書館規劃有貪心,服務人口應縮小而不是擴大。古籍保存和書籍分流可以,兒童青少年各區圖書館也有,不應該在南灣也有。是否可以縮減規模處理?縮減規模就是縮減預算。應突出有法院。」圖書館規劃過分貪心,只會讓圖書館難以有更多實際效用呈現,這樣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的。新中央圖書館選址不應該只有舊有法院這個地方,有些人提出在愛都、新城填海等地方可以興建。可是政府如果放棄這選址,何時會再提起興建新中央圖書館?到時的確可能成為另一個難題。

  時事評論員黃東在公眾座談會指,改建舊有法院「一定程度對文物受到損傷。有目共睹閱讀文化不斷下滑,興建新中央圖書館後是否改情況。所以要想清楚要怎樣做,閱讀普查研究很重要。」改建文物的確對文物受到損傷,應該在改建過程中以保護文物作為前提。雖然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鄧美蓮回應指,早前已就全民閱讀作普查。不過這是不足夠的,應該定期閱讀普查研究,及時理解讀者需要。

  本人也在這場座談會當中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石排灣圖書館什麼時候可以向公眾開放?當局的五年規劃文本當中提到石排灣圖書館預計在二零一九年向公眾開放,這樣是否要豪裝?可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鄧美蓮沒有回答問題。希望石排灣圖書館可以盡快裝修完畢,向公眾開放使用,千萬不要再拖到二零一九年。因為石排灣圖書館公眾開放之後,應該是石排灣社區重要的寧靜閱讀或自修空間,可能會更為完善石排灣社區生活環境


   

2016年9月16日星期五

淺評《澳門文創地圖》



   根據報道指:「文化局由即日起推出新版紙本《澳門文創地圖》,介紹共四十九個澳門文創單位,並附有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展演場地等資訊。地圖首先推出繁體中文版、英文版,接續推出簡體中文版、葡文版,將在澳門及香港合共一百八十個地點派發,歡迎市民和旅客索取。」(《新版『澳門文創地圖』推出》,《正報》,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喜聞文化局推出新版紙本《澳門文創地圖》,為市民和旅客帶來收文創資訊的方便。

    根據新聞報道明白到,文化局在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二日起推出新版紙本《澳門文創地圖》,這一手繪地圖是由本澳插畫師陳蔚藍繪製。當提起這個人名,就記起往事。記得在二零零八年,與本澳插畫師陳蔚藍共同創作澳門創作人協會年度項目《未命名的章節》一書,本澳插畫師陳蔚藍和吳子軒主要是負責該書的漫畫插圖部分,而本人就是負責文字部分。《未命名的章節》一書當中的附送的手繪地圖,按照比較繪圖風格,看出應該也是本澳插畫師陳蔚藍所繪製。而本人就是負責手繪地圖的路線資訊。感覺本澳插畫師陳蔚藍所繪的圖是非常生動有趣。

    《澳門文創地圖》至今為止共推出三版。三版《澳門文創地圖》都由本澳插畫師陳蔚藍繪製。文化局指:「地圖自二零一四年起由本局推出,旨在對外推廣澳門文化創意產業、提升澳門文創空間及原創產品的知名度;地圖亦配有手機應用程式,以便公眾隨時隨地取得本地文創資訊。」另外還有推出C-Shop文創地圖主題店。文化局推出《澳門文創地圖》宗旨有意義,不過有沒有實際社會效果就不太清楚。不過社會能存在這種《澳門文創地圖》,好過完全沒有存在。

  《澳門文創地圖》屬於一種手繪地圖。雖然手繪地圖不屬於新鮮事物。因為古老的地圖,絕對是人手繪製,絕對沒有電腦和印刷機加工。現代的手繪地圖雖然有電腦輔助,不過也離不開親手繪製草圖的繪畫基礎。除了本澳插畫師陳蔚藍繪手繪地圖之外,霍凱盛也手繪模仿澳門古地圖。手繪地圖的創作變化多端,同時創作後也有實際社會意義,是值得人們去創作嘗試。

  按照報道指,新版紙本《澳門文創地圖》有幾項更新:特色文創旅遊路線由原本有的四條增加至六條,這幾條路線都是由大三巴牌坊和議事亭前地出發。這幾條路線雖然屬於參考建議,不過可見創作者的用心。另外封面把原本背景顏色的紅色,改為藍色。中英中葡文字版的紙本《澳門文創地圖》,修改為繁體中文版、英文版、簡體中文版、葡文版獨立出版。這種變更為講不同語言的市民和旅客帶來方便。   

  新版紙本《澳門文創地圖》不變的元素,首先就是手繪地圖的繪圖風格。其次就是路線載有澳門文創單位、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以及展演場地等資訊,還附上巴士路線,目的是提供市民和旅客作出行參考。其實繪圖風格可以轉一轉變,可讓市民和旅客有種新鮮感。同時要注意文創資訊的變更,可讓市民和旅客合乎需要。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務實施政才是治政的根本


      論盡媒體這一期的月號月刊,題目是揮光五年,五年揮光,揮五年光」。論盡這一期的許多文章,大部分與批評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有關,這幾乎是他的特別專輯。論盡媒體九月號月刊當中的專訪和評論文章,探討思考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任職這幾年間,對澳門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民間對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的不滿,在於澳門賭收不斷下滑情況下,然大量揮霍金錢,而不會節約開支,同時大肆破壞文物,譚俊榮被外界形容是一位文物殺手」的司長。

   封面專題採訪了許多專家學者,詢問他們對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近來施政的看法。其中首先文會委員、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鄭國強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指「有啲人想繼續高升,於是就要做幾件轟轟烈烈的事出來,然後各方叫好,如果各方叫好就是好事,最怕只有少部分人叫好,但大部分人都聲四起,即使對某些人的仕途都是不利的。希望某些人看待問題不要只考慮自己,要從澳門整體利益出發。」政府面子工程算不上是什麼光輝施政,應該是市民和文物的災難。因為轟轟烈烈的政府面子工程,絕對缺乏首先是民意基礎,弄不好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有時政府面子工程所謂城市規劃,也未必切合城市實際效用。

   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指「近年許多人都發現到,居民在假日的時候想找一些清靜的地方,多地方已被旅遊化。居民放假咗離開澳門之外,仲可以去邊度呢?」現實情況的確如此,傳統著名景觀早已被外來遊客「攻佔」,郊野公園逐漸被高樓大廈包圍,真的不知道居民放假,在澳門還有什麼地方值得去?

   立法議員吳國昌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指「如果市民依家要問責,佢(特首)可以唔做,只要小圈子放佢一就得。相反如果落實咗民主政制,一人一票選特首,市民要問責官員,佢唔能夠唔做。即使係新嘅家族想成為特首,起碼要經過一人一票關。為咗當選,為咗維護政府嘅管治能力同認受性,唔問責都唔得。」一人一票理想雖然高,但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仍甚遠。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建制派一直未能完全支持特首全面普選。沒有全面普選的特首,特首司長等官員沒有可能會向市民負責。

   另外在這一期藝文爛鬼樓,也以譚俊榮近年施政為主題。其中思崎在文章《這醜陋的景叫都市美感 我們同活在其中不在其之中》指出:「我來不及看繁花盛放,但總能在記憶中找到這座城市輝煌的畫面,這座古城在百年前就懂得自創美感,現代人自愧不如,卻又無一承用原有的美感;把古地圖打開,這裏是世界的門戶,當時多少要到中國朝聖的外國史節、文化學士,都會先到澳門學習中華文化,先呼吸中西融合的空氣,免得水土不服;也絲毫不用去擔心美感,曾經所有美學和工藝都是世界最新,擁抱著純粹的生活,所有的工藝不費吹灰落在眼前⋯⋯那時沒有文化局、都市更新,更沒有「光輝五年」,現在身後的佈景,需由我們自己去想像。」澳門作為古城曾經有段光輝歷史,保留這段歷史文物風情絕對不是為了自我安慰,而是希望把澳門獨特歷史文化優點,從基礎上在未來發揮得更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論盡媒體這一期的九月號月刊的初版,還有附贈「文物殺手譚俊榮」全版海報一張。「文物殺手譚俊榮」全版海報這照片,拍攝於愛都酒店原址,時間在武林群英會開幕之前。雖然負責在愛都酒店原址掛上「文物殺手譚俊榮」直幡的兩名學社成員,當日被警方帶走。不過磨滅不掉的是,市民對歷史文物風情的熱愛之情令人感動。


   這個活生生的教訓給我們知道,務實施政才是治政的根本,政府面子工程絕不為市民帶來什麼光輝施政。加上令市民帶來什麼流於口號形式的光輝施政,絕對不是市民所需要的。當局應該先多廣泛了解市民所需,才作好施政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