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觀深珠與港澳在一九七九年的情況(附報道原文)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在一九七六年四人幫被拘捕後結束,總共持續了十年之久。雖然自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經歷了華國鋒「兩個凡是」時期,不過在一九七八年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正式確立改革開放作為建設方針。一九七九年三月設深圳市和珠海市。一九八零年深圳和珠海市內部分地區興辦經濟特區。

  中國大陸《人民日報》就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第三
圖:Google Earth  1984年珠江口衛星地圖
版,刊登了新華社記者戚休、史美泗報道的文章,其報道標題為《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調動了地方和港澳同胞積極性/深圳珠海加緊建設面目一新》。文章總共分為五段,主要以人民資料庫資料為基礎,介紹深圳和珠海與港澳在一九七九年的情況。

  這篇報道第一二段當中,主要解釋深圳和珠海改設為市級建制單位的來由和主要有關措施。其中指:「國務院給兩個市撥出一筆專款,建設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和旅遊業,並且進行城市建設。這兩個市還充分利用鄰近港澳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國家建設這兩個城市的方針和採取的措施,有力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也調動了港澳同胞的積極性。」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其中就是大力建設廣東深圳和珠海等沿海城市,以地理位置接近港澳為基礎,先走中國不同省份一步,進行多方面的改革試驗。至於中國改革試驗過程中,有沒有出現一些鮮為人知特殊事件,有沒有出現一些鮮為人知奇怪現象,這個就有待未來老報紙研究。

  這篇報道第三段當中,主要講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貨品。其中指「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深圳和珠海不只是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還有其他方面未有寫出來。這樣體現港澳未回歸之前,早已與中國大陸緊密合作。與中國大陸緊密合作雖然是好事,不過應該遵守港澳基本法規定的底線。就是互相合作的同時,也要做到公平互利,同時維持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澳)人治港(澳)」的基本國策方針。

  這篇報道第四段當中,主要講港澳同胞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積極性。其中指「港澳同胞中廣東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的積極性。很多港澳同胞主動找到深圳、珠海有關部門,要求由他們來投資開工廠,建設風景區,開設旅遊賓館和別墅等。」何賢、馬萬祺、崔德祺、霍英東、李嘉誠等富商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對中國大陸自己的家鄉廣東大力投資建設,這可體現這些富商非常飲水思源。現在中國廣東省的許多方面成績能夠在全國名列前茅,他們實在功不可沒。

  這篇報道第五段當中,主要講中國大陸國務院非常重視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市的建設。其中指:「有關部門要多關心兩市的建設,主動地真心實意地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困難,爭取儘快地把兩市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準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成為遊覽區和新型的邊境城市。」邊境城市建設得完善,也能同時對國家整體有利,故此中國大陸國務院重視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城市的建設,一直沒有停止過。不過重視歸重視,有關當局需經常檢討政策利弊,而合適地作出適當政策調整。

報道原文:
人民日報1979.04.223 作者戚休;史美泗


國家的建設方針措施調動了地方和港澳同胞積極性   深圳珠海加緊建設面目一新


    據新華社廣州四月二十日電 新華社記者戚休、史美泗報導:廣東省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市和珠海市,按照現代化邊境城市的目標,正在積極地展開建設,面貌在迅速變化。

  最近,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寶安縣改設深圳市,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國務院給兩個市撥出一筆專款,建設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和旅遊業,並且進行城市建設。這兩個市還充分利用鄰近港澳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國家建設這兩個城市的方針和採取的措施,有力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也調動了港澳同胞的積極性。

  深圳和珠海歷來擔負著向港澳市場供應新鮮蔬菜、生豬、三鳥、塘魚、水果以及鮮花等任務。隨著黨的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現在中斷了多年的邊境地區小額貿易已經恢復,邊境地區的公社和生產隊一些農副產品可以直接銷往港澳市場。外貿部門為了扶植邊境地區社隊發展集體養殖業,去年下半年專門撥出了一筆外匯貸款。目前,深圳市已經辦起了二百二十個集體養豬場,建起五個以飼養“鳳崗三黃雞”為主的養雞場,五十個蔬菜生產基地,二百畝鮮花生產基地,種植荔枝、柑桔、香蕉、方柿、鳳梨等二萬一千五百畝,其中一千畝以上連片的水果生產基地已有二十處。沿海的社隊利用海灣放養了二千五百畝魚、蝦、蠔,平原地區新增加了淡水魚塘三百六十多畝。過去以漁業生產為主的珠海,已辦起了四十九個養豬場,四十個出口新鮮蔬菜的生產基地,今年以來全市平均每天出口到澳門的蔬菜達三十多種。

  港澳同胞中廣東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建設自己的家鄉有很高的積極性。很多港澳同胞主動找到深圳、珠海有關部門,要求由他們來投資開工廠,建設風景區,開設旅遊賓館和別墅等。有的港澳同胞要求在深圳投資開辦一系列工廠,建設“工業新村”,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有一位香港同胞簽訂了三個廠的來料加工合同以後,在一個月內就把各種設備運來,使深圳市的三家工廠很快投入了生產。目前,深圳市已簽訂了二十八個合同,產品有服裝、皮鞋、羊毛衫、半導體收音機、旅行客車裝配等三十九種。珠海市為澳門客商來料加工羊毛衫、勞動手套、手提袋等六個工廠,已經先後投產。由澳門同胞投資興建一座毛紡廠,廠房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不到半年時間廠房就基本建成,機器設備正在安裝,不久即將投產。

  國務院非常重視這兩個市的建設,要求兩市凡是看准了的,要說幹就幹,立即行動,把它辦成辦好。要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調動各方面各極因素,搞好籌建和施工,成熟一項,就幹一項,早建成,早見效。有關部門要多關心兩市的建設,主動地真心實意地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困難,爭取儘快地把兩市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準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成為遊覽區和新型的邊境城市。(人民資料庫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