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維新派《知新報》經營歷程

 

圖1,維新派《知新報》封面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2月第二期  瞻前顧後

1 維新派《知新報》創刊背景與經營歷程

  維新派《知新報》(見圖)的出現正值推行維新派運動戊戌變法時期,該報由康有為籌劃出版。總理為何廷光和康廣仁。何廷光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撰稿有劉楨麟、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吳恆煒、王覺任、陳繼儼等人擔任撰述,編譯英文為周靈生、葡文為宋次生、德文為沙士、法文為羅渣、美文甘若雲、日文唐振超。發行地點除澳門該報報館之外,還有在香港、廣州、佛山、石岐、新會、汕頭、梧州、桂林、三藩市、安南等地,發行至省內外和海內外,都具有廣泛的影響。

  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正式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

  《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在澳門大井頭街4號創刊,初為5日刊。自20冊起,改為旬刊。直至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2月14日,《知新報》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在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為了提防封建頑固派的迫害,該報於11月初改聘葡萄牙伯爵飛能地為經理人,報上所刊的論文也不再署作者的眞實姓名。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

  澳門維新派人士在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6月,因獲知慈禧太后企圖廢帝立儲,故在澳門大造保光緒帝之輿論,並在澳門籌辦慶祝光緒帝三十壽辰的慶典。據《知新報》報道,「澳門紳商麟萃,士女麇屯,合馬蛟黃種八萬人,總蠓鏡殷商 九幹戶」壽祝光緒皇帝三旬萬壽。

  《知新報》延續至1901年1月20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停刊,前後共133期。在《知新報》停刊之後,維新派就在澳門又創辦《濠鏡報》,該報由澳門富商何廷光出資創辦,由盧雨川、黃式如、陳子韶等人擔任編輯工作。這是繼《知新報》後,南方維新派在澳門創辦的第二份報紙。此報當即為《知新報》之改名,以躲避清廷之追捕。

2 與維新派《知新報》有關的名人生平

  康有為(見圖)在1858年(清咸豐八年)3月19日於大清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出生,1927年(民國十六年)3月31日病逝於中國膠澳商埠。原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光緒年間進士。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鑒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書清朝光緒皇帝,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圖中國之富強。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培養維新力量。在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利用在京會試之機,聯合一千三百余名會試舉子,發動了「公車上書」,提出拒簽和約(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等要求。康有為的變法維新雖受到清政府頑固派的抵制,四次上書僅第三次傳到光緒手中,其它三次均被頑固派所隱匿;但在北京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和注意。翁同龢等不少帝黨官僚同康有為來往頻繁。

  梁啟超(見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2月23日出生於大清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19日病逝於北平。字卓如、宏猷、任甫,別號任庵、任公、滄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縣潮居都茶坑鄉人,人稱梁新會。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新法學家、社會活動家、詞彙發明家、書法家。

  梁啟超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中舉人。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起師從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在1913年(民國二年)返國曾一度入袁世凱政府先後擔任司法總長,1914年(民國三年)任幣制局首任總裁職務;之後對袁世凱稱帝不滿,在1915年(民國四年)與蔡鍔密謀發動護國運動倒袁。又對張勳復辟進行嚴詞抨擊,與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1920年(民國九年)支持張東蓀於馬克思主義者論戰。1925年(民國十四年)後歷任北京圖書館館長、中華圖書館協會董事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

  何廷光是澳門華人巨商,《知新報》的兩位總理之一。字穗田,廣東香山人,生年則不詳。何廷光在《知新報》地位名義上與康廣仁並列總理,實際上他是掌握《知新報》大權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康有溥在1867年(同治六年)於大清廣東南海出生,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大清京師去世。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知新報》的兩位總理之一。曾經參與戊戌變法,在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2月協助康有為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著有《康幼博茂才遺稿》。

3 維新派《知新報》報刊內容簡介

圖2,康有為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知新報》是一份政論報,其中內容有評論和新聞性文字。由梁啟超制定叙例,始終將論說放到第一位。評論性文字包括有論說、來論、其他報紙翻譯過來的「時論輯錄」。大部份論說從第70冊不署名。新聞性文字包括有上諭、京外近事、各國新聞、農工商礦格致圾和路透電音。《知新報》在澳門創刊,偏向新聞本地化,有澳門新聞、香港新聞、廣東福建新聞。除此之外,《知新報》也有文藝性文字和告白。文藝性文字例如有閩中新樂府和一些詩詞。

4 與維新派《知新報》相關紀念活動

4.1 紀念書籍

  《知新報》重印合訂本: 這套書由澳門基金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於1996年1月出版。本書是紀念《知新報》創刊一百周年的重印合訂本。這套書由於內容豐富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學術價值,重現當時海內外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教育等消息。

  《維新派與近代報刊》:這本書由徐松榮所著,在1998年1月透過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書中其中一章節,評述《知新報》籌備、創刊及其特色。同時評述《知新報》前後期的宣傳内容。

  《維新·保皇·知新報》:這本書由湯志鈞和湯仁澤所著,在2000年1月透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評述維新運動的歷史背景。同時評述維新派人物在澳門活動,對維新運動的影響。

  湯開建、陳文源及葉農主編之《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這書在2001年7月抵澳門公開發售。《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一書其中輯錄了《知新報》關於澳門社會發展的資料。

  由澳門政府新聞局主辦的《澳門》雜誌(中文版)第三十九期在2004年5月出版,其中刊登文章:《知新報》與澳門的關係。

  文化局主編出版的《文化雜誌》第六十二期在2007年6月出版發行,其中刊登葉農〈澳門《知新報》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並編輯的《澳門研究》第五十二期在2009年8月由澳門基金會出版,其中刊登五邑大學張運華的〈梁啟超、知新報與澳門〉。

  鄧耀榮著《澳門維新派政論報〈知新報〉》: 這本書由鄧耀榮所著,在2016年透過澳門出版協會出版。這本書評述《知新報》創刊的背景,同時評述該報刊内容、對中國和澳門的社會貢獻。

4.2 紀念講座活動

  澳門濠江扶輪社在1983年11月15日中午一時假座葡京酒店日麗餐廳圓廳舉行午餐例會,會上並邀請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澳門華僑報社長趙汝能演講「澳門報業歷史及新聞工作的意義和對社會的重要性」專題講座。其中提及澳門有報紙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一份報紙是一八七九年由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澳門創辦的《知新報》,以雜誌形式出版,內容是鼔吹新法,介紹新事物。

  合作出版《知新報》合訂本的澳門基金會與上海社科院出版社,聯同澳門文化廣場,澳門歷史學會等,於1997年2月25日假文化廣場舉行《知新報》重印合訂本發行儀式,並同時舉辦「《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講座」。

  澳門歷史學會、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曁學術講座」,於1998年9月12日下午三時假新口岸澳門敎科文中心舉行,邀請本澳和上海的學者作學術講座,並舉行澳門《知新報》合訂重印本下冊的發行儀式,同時發行四款《澳門紀念戊戌變法百年》明信片。(澳門《華僑報》1998.9.9)

  由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澳門民政總署贊助的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於2006年10月29日下午假澳門皇庭海景酒店舉行。這次學術年會收錄的論文其中包括澳門《知新報》的創辦。

  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為配合當時舉辦的《澳門歷史的見證──陳大白大半個世紀的回憶》展覽,於展覽期間,舉辦四場圍繞展覽主題的講座。首場講座於2012年6月17日下午三時假澳門歷史檔案館舉行,主題為「澳門第一份華人創辦的中文報-《知新報》」,由澳門資深傳媒人鄧耀榮主講,吸引20多名市民參加。(澳門《濠江日報》2012.6.18)

4.3 「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郵戳

  澳門郵電司於1997年2月26日,於荷蘭園文化廣場設立臨時郵亭,提供加蓋「知新報創刊百週年」紀念郵戳服務。(澳門《華僑報》1997.2.25)

4.4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澳門紀念文章

  由筆名毅剛所撰寫的《梁啓超的社論 (三七九)》一文,在1990年10月2日於澳門《華僑報》刊登。形容梁啓超他文思敏捷而且筆鋒犀利,生平留於世上的文字達一千五百萬言。梁啓超他開創「時務文體」,為當時的人爭相效彷而影響一代文風。然而梁啟超寫文章有個毛病那就是太長,梁啟超寫過一篇社論在《時務報》上連載四十二期還沒刊登完,他直至戊戌政變出走日本時,另外創立《淸議報》的時候,又把這篇未完未了的社論繼續刊登下去。

  由徐喜所撰寫的《歷史名人在澳門 (上)》一文,在1999年1月3日於澳門《華僑報》刊登。他在文章提及澳門《知新報》時,指出當時上海《時務報》主編梁啓超在廣東探親,被康有為邀請到澳門一起籌辦《知新報》。由於梁啓超文筆犀利,而且文章流光溢彩,使《知新報》一經問世之後就名聲大振。澳門也很快成為了維新派活動最活躍地區之一。

  《澳門研究》第十一期由澳門基金會在1999年7月9日出版,澳門文化廣場有限公司總發行。《澳門研究》第十一期作為紀念戊戌變法百周年紀念專輯,當中輯錄了在澳門敎科文中心舉行之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講座中所發表的學術文章十二篇,包括有陳樹榮《康有為與澳門》、費成康《投向返動頑固的標槍--戊戌變法後的【知新報】》、華友根《經元善捕逃澳門及其改良主義思想》、陳旣詒《戊戌時期康有為的敎育改革》、仲偉行《戊戌變法時期的翁同龢》、徐新《何廷光營救經元善》、劉品良《近代中國新思潮,澳門回歸啟示錄》、劉羨冰《鑄造一代新民》、張榮華《康有為對戊戌變法的一項否思》及《康有為的澳門觀及收復澳門策》、蘇麗《論嚴復的「合群」學說》、錢乘旦《艱難的發展--談發現代化發展的失誤現象》。

  由筆名陳截(陳煒恆)所撰寫的《建議收藏 (下)》一文,在2000年5月9日於澳門《華僑報》望松居刊登。談及建議特區政府選擇收藏「中國藝術大展」中的澳門歷史題材藝術作品時,其中也提及建議收藏康梁題材作品二件,一件是「康梁在澳門辦《知新報》,一件叫「我走過這段台階」,畫的是澳門大三巴台階,台階上站了孫中山、康梁、鄭觀應、沈米、聞一多、冼星海等來澳重要名人,大多在此作出現。

  由筆名翟木在其澳門《訊報》專欄「遊學漫筆」,於2011年至今撰寫許多有關研究澳門《知新報》的文章。例如談《知新報》的價值、常變的《知新報》、冼玉清談清末的《知新報》、《知新報》第二次改版、《知新報》的人事、尋找《知新報》一百三十四冊、澳葡對維新派的策略、康、梁的辦報思想、《知新報》上的圖片與照片、《知新報》與《鏡海叢報》有甚麼關係?、《知新報》(一八九七)是政黨報嗎?、《知新報》上的澳門信息、《知新報選編》、再版《知新報》影印本、《知新報》出版一百二十周年、《知新報》的圖像新聞。

圖3,梁啟超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參考資料: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施白蒂:《澳門編年史 十九世紀》,鄧耀榮著《澳門維新派政論報〈知新報〉》,澳門記憶,中華印刷通史、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珠海市政協主編《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澳門全紀錄》,徐新:《澳門歷史名人何廷光》(載《澳門研究》(澳門)總第6期 1996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