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澳門與灣仔關係簡史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3月第一期  濠情話舊 瞻前顧後

圖1,成圖於1912年的澳門和灣仔等周邊葡萄牙文地圖,維基共享資料。


1 澳門與灣仔歷史沿革

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灣仔之區域在當時同屬大明國廣東承宣佈政使司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範圍。澳門舊稱香山澳、濠鏡澳,葡萄牙語稱為Macau;英語稱為Macao。

灣仔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屬香山縣恭常都的下恭都,葡萄牙語為Lapa,又稱神父島(Padre Is- land)。由於與澳門僅一河之隔,相距不足500米,可謂一衣帶水。

2葡屬澳門與灣仔

2.1葡人佔據澳門後的澳門與灣仔

廣東提舉司在1644年(順治元年)10月6日根據廣東巡撫在廣州下達給香山縣令的批示,賜地安葬陸若漢(João Rodrigues)神父,同時賜碑。該碑本應樹在青洲對面的新圍牆之內,後來中國官員認為應立於臨水的灣仔島銀坑山山腳。澳門聖保祿學院院長譚瑪爾(Gaspar de Amaral)神父在同年10月26日於灣仔島銀坑新賜地樹起四根木樁,上寫「這塊土地是廣東巡撫以明朝皇帝的名義賜給聖保祿教堂的神父們作為安魂之所」。不過這些木樁幾天之後被人拔掉。

澳門耶穌會與奧斯定會在順治九年(1644年)不僅在島上建起幾座別墅,而且教會自1645年(順治九年)佔有北灣對面的對面山之後,開始對該島開發。這項工作進展很快,澳門議事會在對面山處還建造一座船塢,在附近又建成一座炮臺。由於該島上居住教會人士較多,故當地人就稱對面山為神父島。

香山知縣姚啟聖在1667年(康熙六年)到澳門宣佈澳門葡人內遷聖旨,並敦促澳門執行北京下達的旨令。但姚啟聖仍向澳門葡人建議如果澳門交納25 萬兩白銀,他將設法重開通商。在這以前的幾天裡,有12艘清軍水師船隻開到灣仔和氹仔沿岸,以包圍澳門,禁止船隻出海捕魚和運木柴,同時還關閉關閘,而早在20天前已禁止運進大米。

位於前山寨的中國官員在1668年(康熙七年)1月20日,聽到一名叫努內斯·薩(António Nunes de Sá)的神父在灣仔(Lapa)船塢造船的消息,趕緊派三名官吏來到澳門。議事會接待了前山寨的官員和代表,同他們談判,並付給他們一些銀兩,讓他們不要干涉澳門居民造船。因為他們不僅在造1艘小平頭船,而且還正在建造1艘駁船,準備運輸原料到澳門。

澳門土生葡人畢美達(António de Mesquita Pimentel)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就任澳門總督。他曾於1663年任馬尼拉海上貿易船隊隊長,於1678年任議事會議員。他是灣仔島上莊園主,後來於1695年任帝汶和索洛兵頭和總督,但被控在統治澳門和帝汶期間濫用職權。

據澳門議事會在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7月19日記錄,澳門在對面山灣仔處建有多處別墅,有三處別墅分別為前澳督畢美達、卡塔琳娜·瓦噶斯(Catarina de Vagos)和聖奧斯定教堂神父所有。通事莫拉斯(Morais)奉命同香山知縣辦理這三處別墅地租。因別墅僅供度假之用,當年每棟別墅只納租 50兩白銀,以後不用再交,香山政府還給他們頒發憑證。澳門葡人直至在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放棄他們在灣仔擁有的別墅住宅,多明我會會員和奧斯定會會員們也放棄他們的別墅、小教堂和菜園。聖保祿學院院長李國成(Caetano Lopes)神父在1725年(雍正三年)致澳門議事會的信稱,以自己的名義和聖保祿學院的名義決定放棄該會在灣仔銀坑的全部權益。

澳門遭到強颱風襲擊,無數中國船隻在海灘上粉身碎骨,10或12艘在港口的洋船,都被刮到灣仔和澳門的幾處地方,在銀坑(灣仔)的「黑男孩」號、「網角 (Ponta da Rede)」號及「海盜」號完全報廢。

廣東海面海盜活動日益猖獗,香山知縣許敦元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2月6日再次向澳門議事會提出要求,武裝兩艘船幫助廣東政府消滅海盜。議事會理事官諫咧爐提出,可以答應香山知縣的要求,但先決條件其中是承認葡人對灣仔和馬騮洲島的權利。

澳門檢察官在1828年9月30日致函香山縣令,請求他下令關閉位於灣仔的4家中國店鋪。稱店主們常挑唆受僱於停泊船上的水手改行。縣令答:最好的辦法就是水手們不去店鋪喝酒。由此將處理此事的責任推回給澳門檢察官。

《葡萄牙人在中國的歷史及羅馬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的作者龍斯泰(Andrew Ljungstent)先生,在1835年描述河邊新街一帶時認爲,對居住在灣仔(又譯對面山)(Lapa)的葡人和外國人來說,都不失爲一個散步、休閑、郊遊的好去處。當時澳門的一隊士兵長期駐守在灣仔。

華人在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5月澳門的西岸灣仔建起一座新廟,用於安放火神「華光」像。這座神像由與英國遠征軍有關係的人於去年從北方帶回來,作為古玩送給一位澳門女士。

圖2,澳門下環與珠海灣仔,照片由建燁拍攝。


2.2葡萄牙殖民擴張下的澳門與灣仔

澳門總督歐美德子爵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1月17日下令進行整治內港的一期工程。同時要求疏通媽閣炮臺到灣仔(Uong—Tch’oi)碼頭的航道,以達到160米的竄度。

清政府在1876年(光緒二年)1月14日於澳門政府附近建設一個稽查站(厘卡)。該地位於澳港之對面巴地蘭地方,而葡屬澳門政府不允許,致遂調兵戍守。港口又泊兵船一隻, 所有營存之米太魯士炮,由營調出排陳於防城要峙之處,事事皆與備戰無異。又另聞粵省巡船駛近葡萄牙炮臺,竟被炮擊。

1887年(光緒十三年) 12月1日,前澳門總督兼葡萄牙全權公使羅沙與清朝大臣多羅慶親王共同簽署包含有五十四項條款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其中在第二條中國承認葡萄牙對澳門的佔領和管理而葡萄牙承諾未經中國同意不得轉讓澳門。

自1887年(光緒十三年)起,從關閘交界至前山一帶海岸,從前山交界一帶內海與澳門交界外洋,從灣仔、銀坑交界一帶海岸及外洋交界之馬騮洲、青洲、大小 橫琴、深井一帶海島,均由署前山同知蕭丙墊重新派兵駐守,對澳門設防。

澳門華政廳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出示防疫。如有自家眷口或雇用工人偶染時疫等症者,須立即將病者送往灣仔救疫醫局醫治。如有不遵,查出以不遵官命之罪懲治。

因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發生二辰丸事件,引發中葡政府舉行劃界談判。1909 (宣統元年)2月,中、葡雙方決定查勘澳門界址。同年3月8日,香山縣成立「勘界維持會」,廣州隨即成立「廣東勘界維持總會」。7月15日,中、葡雙方代表在香港舉行劃界談判。11月13日,談判失敗。澳門勘界會議在12月於京重開,因葡萄牙發生革命而百廢待舉,因無暇顧及而再次終止澳門勘界談判。當時澳葡政府在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灣仔一帶。

葡屬澳門政府在1917年(民國六年)致函廣東政府,聲稱銀坑開掘戰壕,甚為關切,請求派員會勘。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遂派交涉局主任林子峰赴澳門交涉葡艦越泊灣仔事件。

因勘界問題在1921年再次在內港發生事件。一艘中國魚雷艇拒絕在葡港務局指定的地方停泊而在對面山灣仔駐泊。澳門宣佈戒嚴令;拱北稅務司、特爲此事派往澳門的英艦「塔蘭圖拉 ( Tarantula )號」船長及英國駐廣州領事出面調停。最後由符禮德(Batalha de Freitas)公使「以其名望迅速使形勢明朗」。建議由享譽國際的當時菲律寶總督武德(Wood) 將軍爲此事進行仲裁,但後因爆發香港罷工事件,此事拖延兩個月之久就不了了之。

灣仔新難民營經過籌備已全部竣工。於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月18日下午僱大艇盡行將難民遷入新營居住。而且得廣興泰炮竹公司陳啟君報効小輪拖帶。日軍在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登陸灣仔,一支30人的先鋒排由北面搶灘,迅速佔領全島,居住在該處的澳門人連同村民一起逃往內港一帶。但不久日軍迅即撤退,澳門政府則立即派出艦艇,遣送40名軍警駐守在灣仔東側,並懸掛葡旗,旋又擴張至銀坑一帶。中國駐葡大使提出抗議,葡方答稱這一行動完全是為防止日軍佔領灣仔,並鄭重聲明葡國願維持中葡疆土現狀。

國民黨海軍的一支殘餘部隊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0月24日乘坐7艘登陸艦、炮艦及10 多艘帆船由中山縣的灣仔渡海撤退到澳門,艦艇等停泊在澳門內港水域。廣東中山前線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1月5日肅清澳門對岸灣仔一帶國民黨一○九軍三二一師殘部 及保三師殘部等後,發現國民黨海軍第四戰防艦艇隊「吉利」、「光強」、 「高要」、「清遠」四艘炮艦及小炮艦、巡艇若干艘,在澳門銀坑中國領海內停泊。

1947年至1951年間澳門總督柯維納(Albano Magalhães de Oliveira),在中國內戰期間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兩個雙邊協議,企圖以此換取和解;徹底放棄葡萄牙對內港領水、局外地及有爭議的島嶼(對面山、馬騮洲、小橫琴及大橫琴)的主權要求與管轄並企圖在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後與其簽訂「臨時協議」。

澳門過去主要是靠吸取河水為食水來源。灣仔的銀坑和竹仙洞水庫在1958年先後完成,增加供應澳門的食水。灣仔在1958年首先築起竹仙洞水庫及銀坑水庫,在1960年1月份正式供水到澳門,實行第一步對澳供水計劃;這項計劃一直維持到1967年,每月向澳門供水22萬立方米。

2.3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後的澳門與灣仔

澳門需水量至1979年後不斷增加,中國國內立即增加水源而擴大對澳門供水。珠海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以來撥款三百七十多萬元,修建和擴建自來水廠和供水設施,改善珠海市羣衆食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供應,並且擴大對澳門供水量。澳門自來水公司在1985年12月11日下午五時假廣州中國大酒店與珠海市對澳供水公司、珠海市自來水公司分別簽署了「磨刀門供水計劃協議書」及「珠海市對澳供水協議書」。

廣東省政府在1984年7月宣佈,珠海巿灣仔一個客運港經已向澳門開放,港口距離澳門七百米,可以容納一千噸級的船隻。

圖3,灣仔口岸,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灣仔口岸的原址在灣仔避風塘。灣仔口岸在1984年6月21日經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口岸。是珠海最早設立的兩個對外口岸之一。珠海灣仔與澳門輪渡通航剪綵儀式,1984年11月8日上午十一時在灣仔舉行,港澳及國內嘉賓七百人應邀出席。澳門至灣仔輪渡服務在1984年12月23日首日通航,正式接載乘客來往澳門與灣仔,據珠澳公司經理馮波表示,首日乘客反應十分熱烈,原因是聖誕節假期及星期日,此外又是通航的首天,很多人士均想嘗試新航線,及與家人往灣仔遊覽半天,故此前往乘搭該航線渡輪人士相當多。在20世紀90年代初,灣仔口岸正式遷移至珠海西南面的前山河出海口。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11月10日經五二九號文件批准允許對外籍人士(含旅遊團體)以灣仔口岸進出境的國家一類旅遊專用口岸。澳門回歸前夕,灣仔口岸旁邊修建的灣仔回歸廣場在1999年12月11日落成。

     澳門內港停泊處疏浚工程在1988年3月8日開始動工,目的是為改善每天停泊在此的上百條船隻的安全條件。這項工程疏浚淤泥四十萬立方公尺,澳門內港和灣仔一帶由原來的五十五公尺寬擴至七十公尺。

澳門港務局在1988年1月7日與中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簽署合作開展珠江河口澳門附近水域綜合治理規劃協議書,通過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規劃整治珠江河口區的出海水道,確保河口的泄洪納潮通暢,發展航運,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灘涂等。其中重點規劃的水道包括灣仔水道。

3 回歸中國後的澳門與灣仔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回歸中國之後,澳門與灣仔關係更為密切。珠海第一個觀光式海鮮酒樓:灣仔漁人碼頭在2002年10月試業。當時珠海市副市長洗文,珠海香洲區區長李英等出席典禮。

經過珠海市房屋安全鑑定所鑑定,灣仔口岸臨時聯檢棚存在安全隱患,於2016年1月17日起暫停使用。灣仔口岸重建改造工程在2019年9月26日正式啟動。歷時3個月的重建過程中,拱北海關設立灣仔口岸恢復通關工作組,把握時間研究旅客通關作業場地佈局、設施設備配置等工作。珠海灣仔輪渡客運口岸在2020年1月23日中午12時40分正式恢復通關。

    珠機城際一期在2020年8月18日正式開通,但灣仔站目前暫緩開通,所有列車通過灣仔站不停車。未來珠機城際規劃會與澳門輕軌接駁。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珠海香洲政府網站、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施白蒂主編《澳門編年史十九世紀》、施白蒂主編《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一九零零-一九四九》、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粵澳關係三十年全紀錄(一九七九-二零零八)》、新華網、《羊城晚報》

圖片說明:

1, 圖1,成圖於1912年的澳門和灣仔等周邊葡萄牙文地圖,維基共享資料。

2,圖2,澳門下環與珠海灣仔,照片由建燁拍攝。

3,圖3,灣仔口岸,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