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水坑尾街在近代以來的歷史往事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5月第一期

水坑尾街命名由來

  

☆ 由里斯本地理學會(Sociedade de Geografia de Lisboa)出版的1889年澳門地圖局部當中的水坑尾街位置

   水坑尾街(葡萄牙語:Rua do Campo)位於澳門半島中部,南端由南灣大馬路起,北在東望洋街口接荷蘭園大馬路,街道全長380米。由於正當處於東望洋山與大炮臺山之間的小谷地末端,因而地勢較低,雨水就從兩邊山坡流下而彙集成一道坑水,至此流入南灣,因而得名水坑尾。

水坑尾街歷年巡遊活動

  歷年巡遊活動必經水坑尾街,其巡遊活動發起原因和組織背景也其多元化,有涉及名人靈柩出殯、有涉及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有涉及葡萄牙紀念日、有涉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有涉及民族大義、有涉及工人權益、有涉及傳統宗教活動等。

  曾當任三任澳門總督(1918-19,1926-30,1937-40)的巴波沙博士,因肝癌在1940年7月10日清晨7點25分於澳督私邸病逝。巴波沙博士遺骸在1940年7月11日於山濟私寓大殮後即移於市政廳舉行國葬公祭禮。上午十一時在市政廳出殯。由板樟堂經白馬行、水坑尾、南灣而到達大堂。當時全澳各機關衙署軍政人員均須全體穿着制服參加致送。靈柩所經之處,市民都肅立同致哀悼。靈柩抵達大堂祭禮後。卽暫厝此地,等候輪運返葡萄牙里斯本安葬。

  為慶祝中華民國三十五周年雙十國慶,在1946年10月10日下午7點舉行提燈及火炬巡行。提燈巡遊路徑是由南灣廣塲起行,直出新馬路、十月初五街、南京戲院沙梨頭、海邊街、提督馬路、柯高馬路、龍田舞台飛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荷蘭園、水坑尾、白馬行、板樟堂街、米糙街、營地大街、衡發銀號側入石閘門、草堆街、康公廟、巴素打爾古街、火船頭街、司打口、由大羣酒店入白眼塘。由淸平直街出新馬路至議事亭,至議事亭前地中華總商會門前散會。

  為慶祝葡國總理薩拉查就任二十週年紀念日,葡屬澳門政府在1948年4月27日舉行熱烈慶祝活動。在1948年4月27日和28日舉行巡遊活動。參加隊伍正午十二時在南灣廣塲齊集,下午一時出發,有翠微儀仗、雲梯鄕標色儀仗、將軍鄕南屛保標色顧綉儀仗、中山縣北山保金龍、中山翠微鄕金龍、醒獅十頭、無原罪工藝院銀樂隊,由聖若瑟中學童軍担任維持秩序。巡遊路徑由南灣黨部出水坑尾、荷蘭園、龍田舞臺、柯高馬路、連勝馬路、渡船街。由天海茶樓側轉出提督馬路,南京戯院入十月初五街,轉草堆街、石閘門、米糙街過商會,由議事亭前落新馬路,直落火船頭街,河邊新街、媽閣,經民國馬路轉西灣燒灰爐,經澳督府門前至南灣廣塲散隊。

  國父孫中山先主元配盧太夫人盧慕貞在1952年9月7日因病離世。1952年9月9日下午出殯,安葬市中心舊西洋墳場。葬禮於基督敎儀式莊穆盛大下舉行,正午先在公舘大廳家奠,卽移靈柩抵白馬行浸信會堂,牧師主持唱詩祈禱,由十多個親屬,舁動靈柩於門外靈車,載赴白馬行浸信會堂,由文第士街出二龍喉,轉塔石荷蘭園,落水坑尾,抵達舊西洋墳場。沿途民衆前擠後擁爭瞻盧太夫人遺像,馬路車輛暫停交通,外國人士遇靈柩經過多脫帽鞠躬。

  澳門文藝、新聞、體育、醫藥界以及洪門人士數千人,於1967年7月30日下午4點30分在南灣工人體育塲舉行支援港九同胞反英抗暴鬥爭示威遊行大會,參加大會的除上述單位外,澳門各毛澤東思想學習宣傳隊亦有參加。大會約在下午五時結束,接着開始示威遊行。澳門各學宣隊還組織了十二個文藝演出隊,在示威遊行結束後分赴本澳東南西北各地區的十二個地點,演出反英抗暴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文藝節目。各學宣隊參加示威遊行。示威遊行的路線如下:南灣工人體育塲、南灣街、水坑尾、白馬行、板樟堂、議事亭前地、新馬路、海傍、沙梨頭工人康樂舘前,隊伍至此,再分隊而行,文藝和新聞界由康樂舘經十月初五街至河邊新街澳門日報前,體育界由康樂舘經提督馬路至新橋球塲,醫藥、體育界由康樂舘經沙欄仔、連勝街至鏡湖醫院。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八周年國慶,各親共社團在1967年10月1日舉行慶祝遊行。第三線為婦女、靑年、醫藥界、民族宗親同胞行列,經南灣水坑尾、荷蘭園、羅利老馬路到渡船街婦聯會前散隊。第五線為工商界,機械,新聞界,文藝界,歸僑同胞行列,經南灣,水坑尾,轉上白馬行到商會前散隊。

  澳門各界為聲援八九學運,在1989年5月至6月發起多次環市大遊行,其遊行路線都曾經經過水坑尾。

  澳門民主發展聯委會、新澳門學社、澳門義務工作者協會、澳門成人教育協會、澳門勞工權益協會、澳門教育工作者協會、澳門教育學會、澳門公民教育服務社、澳門教區靑年牧民中心、澳門小業主權益協會、基督徒關懷澳門協會共十一個團體,在1996年9月15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擧行保釣大遊行,首先由大三巴牌坊廣場集合,經議事亭前地、新馬路、南灣街、水坑尾、荷蘭園、高士德、俾利喇街、黑沙環馬路,終點為祐漢公園。

  澳門回歸後歷次示威遊行都經過水坑尾,其中最引起社會關注的是2014年5月25日萬人反離保遊行。除此之外,每年一些澳門天主教教區的傳統宗教遊行活動都經過水坑尾。


☆ 在雨天拿起雨傘等待巴士到來的人群,由建燁在2012年於澳門水坑尾街拍攝


水坑尾街周邊變遷

  水坑尾街有一些中國近代歷史古跡,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一起自嘲為反清「四大寇」之一的楊鶴齡住所就在這條街,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與其弟康廣仁曾在這條街附近的大井頭創辦《知新報》。高可寧大屋於1916年購入,為當年澳門一代賭王高可寧的故居,是澳門現今保存程度最好的歷史建築之一。

  曾位於巿中心水坑尾之百老滙戲院,前身是瑰園餐室地址。1951年9月2日開始動工,直至1953年3月27日開幕,叁場獻映霍士七彩巨片『大衞王與貴妃』。百老滙戲院在節假日特殊日子,都曾經放映特別場。例如在1960年10月1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一周年國慶,放映《寶蓮燈》。經營已廿九年的水坑尾百老滙戲院,由於物業易主關係,已於1982年5月31日放映最後一塲電影後,於1982年6月1日正式宣佈結束。水坑尾百老滙戲院舊址其後拆卸,被改建為一幢二十六層高的商住樓宇,即是現在的百老滙中心。

  澳門麥當勞公司投資一千萬元,在水坑尾銀輝大厦購置面積6000平方呎的舖位,開辦澳門首家麥當勞餐廳,有二百六十多個座位,於1987年4月開張營業。

  位於澳門水坑尾街162號的公共行政大樓(葡萄牙語:Edifício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在之前稱為「德天商業中心」,現為澳門郵電局的物業。目前是由行政公職局及法務局租用作為辦公大樓。澳門特區政府在2008年11月3日於公共行政大樓旁邊的方圓廣場設立「政府資訊中心」,原先設立於公共行政大樓的公眾服務暨諮詢中心及印務局分處也搬遷至該址。

水坑尾街行人天橋建設

  研究改善交通小組於1979年6月在保安部總部開會,研究如何改善水坑尾交通及興建行人天橋的事宜,初步草稿提交交通委員會作進一步研究。澳門扶輪社在1979年12月有意送出建造水坑尾行人天橋的經費,同時曾向有關方面提出這項建議,亦徵詢巿政廳的意見。巿政廳對此亦表示贊同,與該會負責人進行聯絡,以研究建造此水坑尾街行人天橋之地點、形式,以及設計圖則。兩頭連接醫院後街(鴨巷)和羅憲新街的水坑尾街行人天橋,於1984年4月19日下午3點正式開放啟用,而荷蘭園馬路成昌超級巿塲與威寶珠寶行之間的一條行人步行線亦同時取消。在東望洋斜巷斜向跨至巴冷登街與荷蘭園二馬路交界處的第二座水坑尾行人天橋,於1986年正式開放啟用。橫跨至家辣堂街澳門大會堂前地的第三座水坑尾行人天橋,於1993年4月底完工,其後正式開放啟用,是澳門首座設有自動電梯的行人天橋。

曾經講述水坑尾街文化和歷史的書籍

  《澳門古今》:這本書由李鵬翥所著,第一版在1986年11月由香港三聯書店、澳門星光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2月再版,1990年3月3版,1996年4月4版。三聯出版(澳門)有限公司在2015年4月再出版《澳門古今(插圖版)》。此書其中一篇文章《水坑尾與大井頭》介紹水坑尾街得名由來,還有一些歷史軼事。

  《澳門百科全書》:本書由吳志良、楊允中主編,第一版在1999年11月由澳門基金會出版,2005年4月再版。此書其中一條目《水坑尾街》簡單介紹水坑尾街。

  2005年版《澳門街道的故事》:這本書由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在2005年12月出版,由林發欽主編。此書其中一篇文章《水坑尾街》由陳振鵬同學所寫,以圖文形式其中講述水坑尾坊與中國近代革命、水坑尾街上的高可寧大屋的歷史。2019年版《澳門街道的故事》:這本書由林發欽、胡雅琳、郭姝伶所著,在2019年12月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

  《澳門街人--尋找被遺忘的街道歷史及民間故事》:這本書由袁令軒所著,在2016年1月由青森文化出版社出版。此書其中一章《水坑繁華》,訴說水坑尾街及其周邊街道的文化和歷史。

  《澳門街說古今》:這本書由黃健威所著,陳思國所編,在2019年12月由文化公所、三思文商傳訊有限公司聯合出版。此書其中一篇文章《水坑尾坊與水坑尾門》,原刊於《澳門》雜誌2018年5月總123期,介紹水坑尾街相關文化和歷史。



☆ 晚霞中的澳門水坑尾街,由建燁在2020年拍攝





參考資料:澳門百科全書、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1900-1949) 作者/編者:施白蒂著和金國平譯、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新聞剪報索引(澳門報章新聞剪報索引) 、澳門街道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