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

嶺南歷史上的地名避諱

        


      參考臺灣教育部所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避諱」這詞義是指「舊時為了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說君主或尊長的名號,稱為「避諱」。避諱的方法有缺筆、缺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位於中國國內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曾經在二零零二年出版過一本叫做《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的書,著者為李德清先生。這是中國國內在目前為止,對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證較為仔細的專著。雖然《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這本書出版之前和之後,都有與中國歷史地名研究相關的書出版,不過這些書只是其中一章節提及中國歷史地名避諱內容。

        《中國歷史地名避諱考》書中條目其中收錄多個嶺南地區涉及避諱的歷史地名。書中其收錄數量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居多,其次就是廣東省,海南省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就較少。本文就其中選出一些歷史地名作簡單述評。

           嶺南地區不少地名因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而改名。例如治所在南海縣(今廣東廣州) ,本名三國吳之廣州,在隋仁壽元年(601年)被改為番州,避諱原因在於當時隋煬帝楊廣被立為太子,當時所有有廣字的郡、縣地方都需要改名。直至唐代才恢復原名廣州。治所在程鄉縣(今廣東梅州) ,本名敬州。在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避太祖祖父諱趙敬,而改名梅州。宜倫縣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舊儋縣,本名義倫縣。在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太宗光義諱,而改名宜倫縣。

        除了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之外,也有地名因避諱惡人之諱而改名。嶺南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多處地方避諱安祿山,當時所有有安字的郡、縣地方都需要改名。例如恩平縣治所在今廣東省恩平市北,本名齊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恩平縣。東莞縣治所在今廣東省深圳市,本名寶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東莞縣。臨桂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本名始安縣,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縣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臨桂縣。常樂郡治所在常樂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境),本名安樂郡,在唐至德二年(757年),以郡名同安祿山之姓易名為常樂郡。

        嶺南地區不少地名因避同名或避特定文字而改名。例如峰州治所在嘉寧縣(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富壽省越池市東南瀘江紅河交匯處) ,本名為南朝陳置興州。在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避同名,改為峰州。在大業二年(606年)廢,以縣隸交州。馬江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東南馬江,本名開江縣,在唐代長慶三年(823年) 因避同名,而改名為馬江縣。思和縣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北,本名為平原縣,因避同名在唐長慶二年(822年)而改名為思和縣。雷鄉縣治所即今廣東省龍川縣西南陀城,本名為龍川縣,在北宋宣和時因避「龍」字,而更名為雷鄉縣。

        自大清皇朝在1912年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地名避諱當朝皇室成員名字或惡人之諱傳統也伴隨消亡。國民政府相反反其避諱傳統,在1925年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而將其家鄉香山縣改名中山縣。後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置市為縣級市,是由佛山市代管。到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不過民國時期和共和國時期,仍然有不少地名因避同名或用字生僻難認、撤縣設市時更名而改名的情況出現。例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後僮族改稱壯族)的鬱林縣,在1956年4月改名為玉林縣,現為玉林市。原屬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崖縣,在1984年5月19日撤縣設市,更名為三亞市,在1987年11月20日升為地級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