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2年4月15日星期五

胡耀邦與澳門

 

1972年的胡耀邦,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胡耀邦與澳門大事簡表,建燁製圖

胡耀邦墓,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胡耀邦生平


  胡耀邦在1915年11月20日生於湖南瀏陽,1989年4月15日於北京去世。字國光,祖籍江西吉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曾經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黨總支書記,參加過長征。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曾經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三縱隊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之後,曾經擔任中國共青團書記、第一書記。

  於1966年至1976年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此後曾經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曾經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擔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是撥亂反正時期、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具體執行者,在1987年被指責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辭職。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直接引起大量的民眾懷念與抗議運動,運動由悼念直至其演變和加劇後,最終導致發生六四事件。

胡耀邦與澳門人物往事

(1) 胡耀邦給港澳商演團的批示

  
港澳知名人士霍英東、湯秉達、何賢、馬萬祺在1979年2月等向中央有關部門就提出,邀請廣東粵劇團到達港澳地區進行有報酬的演出。文化部在1979年5月5日向中央遞交一份《關於廣東粵劇團赴港澳進行商業性演出的請示》報告,這份報告是由主管對外宣傳的國務院副總理耿飆同志批准,鄧小平、胡耀邦、陳慕華核准。這一個歷史檔案,標誌著經過中國「文革」十年動亂時期之後,中國恢復在境外進行商業性演出。

  由著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領銜的廣東粵劇團一行60人在1979年5月20日至6月27日下旬,於香港、澳門展開為期38天的演出,這是中國地方戲曲在「文革」十年動亂時期被禁錮十年之後第一次出訪,同時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到境外演出的商演團。廣東粵劇團的這個演出在當時轟動港澳社會各個階層。

  承辦單位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在事後以文化部的名義,將廣東粵劇團此這一次訪問港澳的情況,以及香港接待單位對今後接待國內藝術團的設想,以《外事簡報》的形式上報中央,簡報題為《在港澳地區進行商業性演出大有可為》。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胡耀邦看到這份簡報之後,在1979年8月23日就批示指出:「這是一個好消息,我贊成大幹。既可以擴大影響,又可得到可觀的外匯,只要精心籌劃,一年去幾十個演出團體我看也有可能,建議文化部與有關部門認真研究一次,並且迅速著手抓。」

  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胡耀邦的批示給予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極大鼓舞,首先得到調整的是組織機構,成立專門承辦對外商業演出項目的「商業演出處」,文化部各有關部門同時迅速將對外商業演出正式列入議事日程,當年也派出了7個商演團,佔全年派出團的一半;第二年則增加到20個商演團。商演範圍除了港澳地區以外,擴大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商演團數量不到一年時間,就超過了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出訪的官方演出團。

(2) 馬萬祺對胡耀邦評價

  
時任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馬萬祺出席在1983年6月1日於北京舉行由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主持的民主協商會議,馬萬祺認為「胡耀邦在同各方面人士的民主協商會上說,「毋忘團結奮鬥,致力振興中華」。我非常欣賞和擁護。這句話的確可以作為座右銘。港澳同胞都希望中華振興。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團結奮鬥。一定要有希望安定團結局面才能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强。過去提「以階級鬥爭為綱」,很多人咀上不敢說,心裡是不服的。現在這樣講,大家都心悅誠服」。

  胡耀邦在1987年1月16日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事,馬萬祺在1987年1月25日清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是由於胡耀邦在職時出現過錯而致;但此事對澳門應無影响,因為國內整個局面都很安定,國家政策不會因胡耀邦不再擔當總書記一事而改變,國內基本政策不變,所以對澳門的政策亦無絲毫影响,同樣地,國家對國內的改革,尤其是開放政策,是不會變動的。

胡耀邦未能到澳門訪問的遺憾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於1984年5月24日晨十時許,在廣東省長梁靈光及其他中央負責人的陪同下,由深圳蛇口工業區乘直升機到達珠海巿進行巡視,當他們抵達珠海巿的時候,受到珠海巿代巿長梁廣大及其他政府官員的歡迎,胡耀邦等人與珠海巿黨政領導人會面之後,隨即往拱北海關大樓巡視,並且在拱北海關大樓遙望澳門的建築。在巡視過拱北之後,他們便到達由澳門商人及珠海有關方面合資經營的拱北賓館參觀,在拱北賓館內,胡耀邦曾經詳細詢問過一些工作人員的工作情况。令人遺憾的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曾經在拱北海關大樓於1984年5月24日遙望過澳門的建築,但是他一生未曾踏足澳門訪問。

胡耀邦逝世對澳門影響

(一) 澳門社會各界對胡耀邦逝世表悲痛

  
胡耀邦在1989年4月15日因大面積心肌梗塞於早上7時53分逝世,享年74歲。澳門社會各界聞至都感到悲痛,各自發表悼念胡耀邦的評論。

  時任澳門分社社長周鼎表示,胡耀邦的逝世,對黨與國家均是一個損失,但他指出隨著年紀老邁而去世是一個正常現象,所以他相信對於國家及整體的政策是不會有影响的。

  時任澳門日報社長李成俊表示,胡耀邦曾協助鄧小平進行改革及開放政策,對沿海地區及特區的經濟發展,提出過不少好建議,在打倒四人帮後,他替很多老幹部進行平反。

  時任東亞大學澳門研究所副所長黃漢强表示,胡耀邦推動中國靑年運動及民主思想,而作風是符合中國發展需要,雖然他已去世,但他的思想對中國及港澳地區有深遠的影响。

  時任全國人大代表何厚鏵認為,目前國家建設正需要人才,對胡耀邦逝世感到惋惜。胡耀邦過去對國家及黨做了很多工作,大家已對他作過中肯的評價,但當前國家領導層團結及合作相當好,所以他相信不會影响整個國家的運作。

  崔德祺表示胡耀邦的逝世,是年事已高,也是人生規律。聽到這一不幸的消息,我們都認為値得哀悼。我個人認為,他的逝世對中國知識份子沒多大影响,雖然他過去曾從事學生運動。

  《澳門日報》在1989年4月18日~20日刊登陳樹榮特稿文章 《胡耀邦會見港澳記者追記》。在1989年4月20日的《澳門日報》,刊登譚任傑的兩首五絕《敬悼胡耀邦》。在1989年4月21日的《澳門日報》,也刊登金浪一首《悼念》胡耀邦的新詩。澳門《華僑報》作者丁山在1989年4月15日寫了一副悼胡耀邦的輓聯,對胡耀邦表示悼念和讚揚。

  為悼念胡耀邦一生而刋印的文集《大地之子——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胡耀邦》,在1989年8月中經巳運抵澳門發行,於荷蘭園文化廣場有售,每本定價十八元。內容包括有中共中央為胡耀邦逝世發出之訃吿、胡耀邦生平、追悼活動紀實,以及各界人士、友好悼念胡耀邦的詩篇、文章等;其中有本澳澳門日報副總編輯陳樹榮寫的《胡耀邦會見港澳記者追記》及澳門日報要聞版專栏,《新聞解說》署名馬馳的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該書從交稿排版、校對、印刷,到與讀者見面僅用七天的時間。全書十四萬九千字的文稿在四月二十八日交到印刷廠後,一萬五千册成品書直至五月四日即吿面世。

(二)澳門社會各界對胡耀邦逝世的紀念活動

  
新華社澳門分社在1989年4月17日向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出唁電,對胡耀邦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指出: 「在這痛悼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時刻,我們决心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一生身體力行的獻身精神、優良作風和高貴品德,與澳門各界人士一道,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為澳門的穩定發展,為祖國的統一富强而努力工作。」

  胡耀邦追悼會在1989年4月22日上午10時於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國家主席楊尚昆主持追悼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致悼詞。與此同時,新華社澳門分社於北京舉行胡耀邦同志追悼大會的同日,在南灣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厦四樓的新華社澳門分社設置靈堂,舉行悼念胡耀邦儀式,接待中國駐澳機構和各界人士前往悼念,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當時逾一千三百名本澳中外各界人士,駐澳的中方和中資機構人員前往吊唁。在舉行悼念活動的當天,新華社澳門分社,南光(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下半旗向胡耀邦同志致哀,並停止娛樂活動和宴請活動一天,以示哀悼。

  當時的靈堂氣氛肅穆。在懸掛著胡耀邦遺像的下面,就安放著澳門新華社致送的花圈,中葡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中葡土地小組中方代表處、南光集團、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等中方和中資機構、澳門各社團和各界人士致送的花圈排列在大堂兩邊,並延至新華社大門兩旁。駐澳中方機構和中資機構負責人周鼎、柯正平等在靈堂守靈。期間前往吊唁胡耀邦的各界人士有:康冀民、宋玉生、何厚鏵、馬萬祺、彭彼得、何思謙、劉焯華、吳榮恪、劉光普、粱金泉、汪長南、崔德祺、何鴻燊、崔樂其、陶開裕、吳福、趙汝能、李成俊、廖澤雲、唐星樵、許世元等。

  集體前往吊唁胡耀邦的駐澳中資機構和本澳社團有:南光集團、南粤公司、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澳門中國保險公司、中國旅行社、中華總商會、工聯總會、同善堂、東亞大學、勞工子弟學校、濠江中學、澳門街坊總會、百辦商會、永樂戲院、敎業中學、培道中學、中華學生聯合總會、靑洲小學、澳門婦女聯合會、鏡湖醫院、星光書店等。

  在胡耀邦逝世近兩年後,他的骨灰於1990年12月5日安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澳門記者交流團曾經在1997年6月於胡耀邦墓前留影。

參考資料: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報章新聞剪報索引、《市民日報》、宋天儀:《中外表演藝術交流史略》,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頁、《炎黃春秋》: 《胡耀邦同志關於中國對外商演的三次批示》(田潤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