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6月16日星期五

蓮花莖至關閘馬路的歷史演變

 關閘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這段馬路原本只是由西江沙泥沖積而形成的狹窄沙隄,屬第四紀沉積層。由於沙泥沖積,從一個孤島變為半島形態。馬路左右兩邊在未大量填海造地之前,可見到大海。遙望在西邊一方可見到青洲島,以及對岸的灣仔和南屏。屬於澳門唯一地峽類型的街道。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屬於明清兩朝代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


 


街道取名背景與昔日史事


 


蓮花莖:這是由於此路位置處於蓮花山之下,作為了蓮花山的莖,故有蓮花莖之稱。蓮花山又名蓮花山,即是現在的望廈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之望廈區。《廣東圖説》稱:「蓮峰山,在(香山縣)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廈汛。」蓮花莖是澳門的重要古地名,即是現在的關閘馬路。由於澳門半島如蓮花狀,所以通澳門之道稱為蓮花莖。蓮花莖在古代是一條細長石道,縱貫於沼澤和海灘之間,猶如塘基小路,所以明代又稱塘基路,後來增修石磯,所以又稱之為橫石磯。蓮花莖為中國大陸與澳門半島的唯一出入通道,成為中國政府控制澳門半島咽喉之地。


 


林則徐巡視澳門曾途經蓮花莖: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9月3日巡視澳門。林則徐一行在當日早上從前山整隊出發,途經蓮花莖入關閘,巡視澳門查禁鴉片。澳門政府理事官率領4名軍官、100名士兵在古關閘恭迎。林則徐一行在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以申明禁令,諭以安分守法,不許囤貯鴉片,也不許徇庇奸夷。林則徐在接見之後,賞給葡萄牙官員色綾、折扇、茶葉、冰糖等中華特產,賞賜給士兵牛、羊、酒、麵,還有銀元400元。林則徐其後於蓮峰廟向天后、關帝神殿進香,之後從三巴門進入澳門城區,巡視澳門當時主要街道。路線經過大三巴牌坊、關前街、醫院街、水坑尾、南灣、紅窗門,直至媽閣廟向天后進香。在澳府官員護送下,林則徐一行在當天中午離開澳門,返回前山、石岐。


 


關閘馬路:明朝在1574年(明萬曆二年)在此建關閘,同時設兵駐守,後為葡人佔據後拆毀,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又向北推進建新關閘,即今日之關閘。1869年7月26日,澳府命名委員會決議刊登於《澳門與帝汶省憲報》。決議決定由沙崗涌至蓮花莖尾的馬路,改名為蓮花莖馬路,後改為關閘馬路。


 


亞馬喇土腰:澳門亞馬喇總督就在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8月22日,於關閘附近突然遭到沈志亮等七名中國人襲擊,遇刺身亡。澳門後來由馬杰羅(葡萄牙語:Jerónimo José da Mata)主敎和卡內羅(葡萄牙語:Joaquim António de Morais Carneiro)、內維斯(葡萄牙語:Ludgero Joaquim de Faria Neves)、西蒙斯(葡萄牙語:Miguel Pereira Simões)、戈拉爾特(葡萄牙語:José Bernardo Goularte)和佩雷拉(葡萄牙語:Manuel Pereira)等組成的政府委員會接管行政管理,直至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5月30日由官也(葡萄牙語:Pedro Alexandrino da Cunha)接任澳門總督。土生葡人美士基打(葡萄牙語: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在同年8月25日,攻佔北山嶺(葡萄牙語:Passaleão)。兩廣總督徐廣縉在同年9月16日致函澳府委員會,通報殺死亞馬喇總督的沈志亮被捕獲、審判、處決消息。亞馬喇總督遺體在1851年(清咸豐元年)1月1日就從澳督府移往方濟各修道院的嘉謨小教堂(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o Carmo)安葬,同時舉行正式安葬禮,澳門議事公局於葬禮上致悼詞。澳府為紀念澳門總督亞馬喇,就在亞馬喇遇刺地蓮花莖,改名為亞馬喇土腰,葡萄牙語名稱為Istmo de Ferreira do Amaral。


 




關閘馬路與1952年關閘事件:葡軍邊防士兵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2年7月25日,由於路障之爭在關閘附近再次發生邊界衝突。駐守擅自修建崗亭的葡兵,在是日下午4時從關閘越入關閘以北中立區範圍,同時將關閘門外橫置在雙方哨位間的鐵絲障礙物「木馬」向前推移,其中有一名葡兵越過中方警戒線。中國哨兵作嚴厲制止,葡兵就用槍刺傷中方哨兵,在關閘的葡兵此時就向中國境內開槍,中國哨兵就以衝鋒槍掃射,二線哨兵同時也用手榴彈等作反擊。中葡雙方在關閘附近交火之後,有一名莫桑比克土著士兵當場喪生,有一名葡軍官和多名非洲士兵受傷。


關閘馬路一帶在此事件發生之後緊張戒備,其戒備範圍在澳府陸軍部及港務局於是年7月31日宣佈解除緊張狀態後的清晨九點縮小,澳門居民可步行到達關閘馬場門前為止。在關閘拱門前面的野戰砲陣地士兵和炮車已撤去,關閘閘門從是日清晨開始至下午六時為止開放,警員已恢復在閘門卡口當值,關閘馬路一帶商店及檔攤小販在這一天已重新開市,由於中山縣菜農尚未有來,而且尚未能全部解嚴緣故,閘口仍有戒備。不過中國宣佈在是年8月2日封鎖關閘邊界,同時停止向澳門供應糧食和副食品後,關閘馬路一帶再度緊張。在8月8日起,關閘馬路恢復准行人到舊三路巴士車站。事件最終於同年8月23日下午圓滿解决。澳門與中國大陸水陸交通在8月25日起完全恢復。關閘馬路一帶也正常來往交通。


  


大量填海後的關閘馬路周邊發展:澳府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填海造地工程當中,除了築海堤連接蓮峰廟(即今青洲大馬路)使之與半島連成一體之外,也對蓮花莖西下一則部份土地進行填海。其後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於蓮花莖東西兩則,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地,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今日台山和馬場等社區區域。澳門首個賽馬場在1927年落成,位於澳門黑沙環填海地,關閘馬路東側,當時賽馬場是由「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營運,由於賽事仿香港模式,吸引香港馬匹參戰。由於二次大戰戰亂停辦,後來改為農地,再後來改為住宅區。祐漢區就是從該區分割出來,該區名稱源自於祐漢新邨。關閘馬路西側由於較遠離市區,政府曾經規劃這個地區為製造危險品區域,曾經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其中有數百工人的台山電光炮廠,為最大的一家。該廠不幸在1925年遷往澳門後第15日發生爆炸大火,最後證實約150死300餘傷。台山區名由此而來。澳府見狀就命令所有炮竹廠一律搬遷到氹仔,台山區改成為貧民木屋區。後來貧民木屋陸續清拆,改建為政府社屋和私人樓宇。在1948、1978、1983、1984等年份,澳府對關閘馬路作修築工程。其後看台街和菜園涌邊街、台山新街等街道興建,接駁關閘馬路。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粵澳關係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19世紀澳門的街道》


 


 


圖片說明:


 


 


1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關閘馬路,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  古老的關閘中式城樓,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3   2018年澳門關閘馬路,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