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8月3日星期四

澳門公園及休憩區設置簡史



澳門松山,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恩尼斯花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氹仔中央公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第一間公園

  又名南灣花園的加思欄花園,是澳門首座花園。位於澳門東望洋新街以及兵營斜巷交界,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S. Francisco。該花園原址是卡斯蒂利亞(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於1580年2月2日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其中文名意思就是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在花園側於1870年興建陸軍俱樂部。

原為政治和軍事禁區的公園

  松山市政公園:葡萄牙語名為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a Guia,英語名為Guia Hill Municipal Park,古時稱為琴山。澳葡政府已經在19世紀於此山進行種植松樹工作,所以這裡被稱為松山。葡萄牙軍人庫尼亞少尉在1931年,於此建造防空洞隧道,因此此山部分地區曾作為軍事禁區。其後山頂部分在1997年被開闢為松山市政公園,A、B兩組防空洞隧道也向公眾開放。

  二龍喉公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Flora、英語名為Flora Garden。公園前身為龍田村外的荒丘,亞美打(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神父在1848年吩咐一些人修築為園林。澳葡政府在19世紀末購入,作為澳督早期官邸。後來由於附近的火藥庫在1931年發生爆炸,當時有21死84傷,建築物也受到損壞。富商何東就購買部分土地另外闢為公園。庭園在澳門總督搬遷之後,開放給公眾入場玩樂,同時在1959年改建為公園。

  望廈山市政公園:葡萄牙語名為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e Mong Há,俗稱黑鬼山公園,或稱為望廈山公園。原址為一片樹林,部分地方曾是防衛森嚴的軍事設施。因炮台軍營曾為駐守澳門的非裔葡兵營地,故俗稱黑鬼山公園。炮台於1960年已停止使用,及至1974年駐澳門的葡萄牙駐軍奉召回國,軍營即告荒廢空置。到1979年,澳葡政府接管軍營,將軍營改建成賓館,給海外工務員住宿。其後於1995年旅遊學院成立,賓館變更用途為實習單位。1997年6月,澳門市政廳開闢山徑通道,將山區重整為望廈山市政公園。

原為私人別墅花園的公園

  白鴿巢公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Luís de Camões、英語名為Camoes garden/Pak Gap Chaau garden,又名賈梅士公園。原址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花園別墅,始建於18世紀70年代。他曾經租給英國東印度澳門分公司,其後易手轉賣另一位葡萄牙富商馬葵士作為居所。由於馬葵士非常喜歡養白鴿,遠觀大量白鴿棲居於簷宇,似乎一座白鴿巢而得名。這物業在1885年被澳葡政府所購入,成為對外開放花園。

  盧廉若公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Lou Lim Ioc、英語名為Lou Lim Ioc Park,又名盧家花園或盧九花園,古時稱為娛園。原本為商人盧九在1906年建成蘇州園林特色寓所一部分。澳門政府在1974年改寓所為公園。

紀念名人的公園

  宋玉生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r. Carlos d’Assumpção,建於1996年10月17日,具有葡萄牙特色的休憩公園。是由葡萄牙設計師弗郎西斯柯·卡代拉·卡勃蘭(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設計,由於公園位處於宋玉生廣場而得名。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原名鴨涌河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Municipal Dr. Sun Yat Sen / Jardim Municipal Dr. Sun Yat Sen,建於1987年,公園是為紀念曾在澳門居住的孫中山而建立,園內豎立全身銅像。澳門最大的公園。

  何賢公園:建於1993年10月9日,前身是香山公園或香山廣場,葡萄牙名:Jardim Comendador Ho Yin,澳門市政執行委員會在1996年11月22日,為了紀念何賢紳士促進葡中社群友誼,議決把公園更名為何賢公園。現時公園被高美士街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兩者設有行人隧道所連接。

紀念碑有關的公園

  華士古達嘉馬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e Vasco da Gama,位於澳門半島松山西南方山腳。為了紀念葡萄牙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葡萄牙語:Vasco da Gama)發現通向印度航海新路線400週年,澳葡政府決定由葡萄牙工程師鴉寮努尼士在「花士古打監麻新路(葡萄牙語:Avenida Vasco da Gama)」地段之間設計一個花園;該花園在1898年建成啟用,同時命名為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當時民間俗稱為新花園。1997年和2004年曾經作兩次重整。

  得勝花園: 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Vitória、英語名為Victory Garden。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南麓,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及得勝馬路之間。公園內的紀念碑,主要紀念葡萄牙人在1622年6月24日的葡荷戰爭中戰勝荷蘭。葡萄牙人就在1871年3月於建碑留念,該大理石碑命名為「戰勝荷蘭紀念碑」。得勝花園名稱由此得來。

  區華利前地休憩區:位於南灣舊初級法院大樓前方,原本為連接市中心和八佰伴的戶外廣場。為了紀念第一位抵達澳門之葡萄牙航海探險家區華利,休憩區內竪立以區華利命名的塑像。

  紀念碑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o Monumento,位於澳門氹仔的花園。為紀念葡萄牙戰船「第二瑪琍亞」號(戰船葡文名為”D. Maria II”,即「瑪麗亞二世」)在1850年10月29日爆炸事件罹難人士。公園內紀念碑在1851年所建。

  意度亞馬忌士花園:位於澳門路環島市中心十月初五马路,公園內「打海盜紀念碑」為紀念在1910年發生的路環慘案。

  恩尼斯花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o Monumento,位於澳門路環市中心恩尼斯總統前地。建這花園是為了紀念葡萄牙推翻薩拉查法西斯政權之後第三任總統恩尼斯,現今已經成為路環市區地標。恩尼斯曾經在1962年以上尉官階身份於路環荔枝碗軍營駐紮,直至1964年才調走。

依山依水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

  在澳門不同地方,依山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有松山市政公園、望廈山市政公園、螺絲山公園、路環健康徑公園、路環步行徑公園、路環山頂公園等。

  在澳門不同地方,依水塘、海濱、湖邊興建的公園和休憩區。依水塘而建的,有位於澳門松山東則的水塘公園和位於澳門路環石排灣市區公園。依海濱而建的,有黑沙環海濱公園、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荔枝碗休憩公園。依湖邊而建的,有西灣湖休憩區、湖畔花園、花城公園。

設置在社區附近的公園和休憩區

  在澳門不同地方社區附近,設置不少公園和休憩區。例如有望德樓平台花園、林茂塘市政臨時休憩區、祐漢新村第八街臨時休憩區、氹仔中央公園、湖畔大廈平台花園、石排灣綜合社區大樓天台花園、棕櫚公園、藝園等。

星星公園的興建與拆除

  葡萄牙名為Jardim da Estrela的星星公園,始建於1986年,命名源自公園當中的一座星形建築物。附近有龍環葡韻和氹仔舊市區。公園地點位於氹仔嘉路士米耶馬路的西端斜坡。公園內設有兒童遊樂設施,依靠山勢設有平台和岩洞。星形建築物則是一個小型活動中心,內設有桌球室、圖書館、自修室、兒童遊戲室。公園旁邊在填海之前最初是一片紅樹林,在填海之後令紅樹林消失,變成一片空地。後來在這空地上為了供大眾進行體育運動,再建有單車場、運動場、遙控模型車場。公園在澳門1999年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於2000年10月決定該公園範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離島軍營其中選址。

澳門不同郊野公園

  在澳葡時期建起了兩個郊野公園,分別是石排灣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Seac Pai Van)和黑沙水庫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Merendas da Barragem de Hác-Sá:)。石排灣郊野公園是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現址在20世紀40年代曾為天主教的耶穌會作為培育孤兒和失業青年的農場。葡萄牙海外省農林研究委員會在1962年成立之後,就將農場接管,同時在此地展開對農牧業研究。此地在1976年開始改由農林廳管理。澳葡政府在1981年就將此地定為保護區域,其後於1984年11月改建作為郊野公園用途。該郊野公園由葡萄牙總統安東尼奧·拉馬爾霍·埃亞內斯於1985年5月28日揭幕。在2011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的澳門大熊貓館,同時位於該郊野公園。

  黑沙水庫郊野公園建立於1993年,設立於該郊野公園的澳門首個水上樂園,則啟用於2001年。 黑沙水庫與九澳水庫都是1976年建成,各自有不同的命運。黑沙水庫由於逐漸失去原本功能,好早被棄置,改建為郊野公園。九澳水庫功能原本是為九澳村居民提供飲用水,該水庫的水由於後來自來水普及,只作為發電廠冷卻用途。特區政府在2005年3月20日將該地改建為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de Merendas da Barragem de Ká-Hó)。

  大潭山郊野公園(葡萄牙名:Parque Natural da Taipa Grande)原本為於1988年因堆填達飽和而停止運作的垃圾堆填區。政府在1999年將其改建成大型郊野公園,公園在經過綠化之後於2001年3月18日開放給大眾使用。

參考資料: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澳門自然網、唐思:澳門風物志(首篇和續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