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澳門南灣歷史變遷

 

                                                            1860年至1880年間拍攝的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法國官員于勒·埃及爾於1844年拍攝的澳門南灣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畫家Thomas Allom; G. N. Wright筆下的澳門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南灣粵語和葡萄牙語發音

  南灣粵語發音稱為naam4 waan4,澳門市民俗稱「灣」字變調為「環」。葡語發音則稱為Praia Grande,意思是指「大灣」。或者以粵語發音再用葡語拼寫成Nam Van。

澳門南灣幾個填海階段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有三個填海階段。在第一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開始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南灣一帶也是填海造地工程一部份。

  第二個填海階段。在1957、1975和1986年對南灣大馬路和友誼大馬路、亞馬喇前地沿岸進行填海工程。第三個填海階段在1996年於南灣繼續填海工程,形成南灣湖及其CD區。鄰近則有西灣湖。

  第四個填海階段則在澳門回歸後的2009年,於南灣湖CD區沿岸繼續進行填海工程。是為澳門新城B區一部份。現暫時用作停泊巴士及農曆新年炮竹燃放區用途。

南灣湖的規劃與興建

  南灣湖是澳門境內最大的人工湖,葡語稱為Lago Nam Van。澳府早在1981年曾一度有提出有關南灣建湖計劃,但一直未有落實。直至文禮治總督在1991年核准《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之後,同時由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出資進行填海工程。時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在同年牽頭,同中、葡資合組「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取得這個大型基建合同,總投資約有一百三十億葡幣。該計劃最終在1992年7月開始動工,於銅馬廣場和半邊橙之間劃出一條陸堤,南灣和西灣以南陸堤最終於1997年建成,同時在陸堤中間填海造地出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其中面積較大的人工湖,位於該填海區以東就是南灣湖。澳府另外於南灣湖之間再次填海出四個灘塗,同時於其中一個較大灘塗建設人工島再進行綠化,能夠讓雀鳥在該小島上棲息,這是當局為免填海後破壞南灣湖的生態,而做出這項措施。

     在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上,規劃成南灣湖及其CD區。南灣湖道路在1998年10月29日全線開通,同年於澳門觀光塔前興建西灣湖廣場。澳門立法會、中級及終審法院大樓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陸續啟用。澳門旅遊塔在2001年12月19日落成啟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在2005年7月18日啟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展示館在2022年11月21日開幕,在興建前原為一片草地,於2014年5月27日曾經用作反離保集會。

     然而曾經有起高樓的爭議。澳門論盡媒體在2014年1月揭發特區政府部門於《城市規劃法》、《土地法》及《文化遺產保護法》生效前夕,偷步規劃同時在相關文化遺產建築前興建超高樓,引發民間爭議與激烈反對。民間普遍都質疑政府可能趕在法例生效前,去推出更大官商利益,還有對城市品質更為破壞性規劃項目。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4年1月26日回應南灣湖規劃事件,承諾政府嚴格遵守《城規法》等相關規定,在是年3月1日《城規法》、新《土地法》和《文遺法》三法生效前,政府不會審批氹仔北區規劃內所涉及的任何的建築物;同時針對南灣湖C、D區的發展規劃,政府也必定以保護世遺景觀為前提,也不會在同年3月1日前出台,籲居民無需擔憂和揣測。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街道和大橋

  南灣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Praia Grande,(原名南灣街,葡語:Rua da Praia Grande,在1905年載入街名冊),屬於澳門老街道之一。該街道原本作為澳門南灣海岸線,故名。在1995年修改為現在名字,從「街」升級為「大馬路」。

    友誼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該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後來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

     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在1989年12月12日之前,原本是友誼大馬路其中一部份。葡萄牙在1974年發生康乃馨革命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在1975年初決定將薩拉沙博士大馬路重新命名為友誼大馬路。蘇亞雷斯在1989年2月第一次到訪澳門之後,澳門市政廳於同年10月28日召開市政會議,決定將這條街道從友誼大馬路分割出來,同時命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直至同年12月12日刊憲之後正式落實。

     何鴻燊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Comercial De Macau,現在連接南灣圓形地和區華利前地一段馬路,澳府市政執行委員會以表彰何鴻燊對澳門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所作出貢獻,命名為何鴻燊博士大馬路。澳門市政廳就在1998年5月27日中午在南灣海灣填海地段為該段馬路舉行命名儀式。何鴻燊博士是澳門開埠以來第一位中國人在世時獲此榮譽的人士。

 澳門嘉樂庇總督大橋:俗稱澳氹大橋,葡語稱為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在1974年10月5日下午一點正式開幕,葡國工程師,也是建橋專家之賈多素致詞。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地點

 加思欄兵營: 位於澳門南灣兵營斜巷,葡語稱為Quartel de São Francisco,也作嘉思欄兵營,原本作為方濟各會設在澳門之修道院,後來拆改建為兵營。現在是保安司司長、保安部隊事務局、保安協調辦公室辦公地點。這裡也曾經設有加思欄炮台,曾經作為澳門沿海第一道防線,後來經過填海造地後,被高樓大廈包圍。葡語稱為Fortaleza de São Francisco,或者寫嘉思欄炮台和噶斯蘭炮台、聖方濟各炮台、聖方濟各堡壘。

      佐治・歐華利塑像:葡語稱為Estátua de Jorge Álvare。澳府在位於南灣前初級法院大樓門口規劃出一片前地,同時豎立一尊石像以紀念,名為「歐華利前地」和「歐華利石像」。該石像於「一二三事件」當中曾遭到破壞,後來獲得政府撥款修復;該紀念碑在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之後得以保留。葡京酒店:葡語稱為Hotel Lisboa Macau,是由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一間賭場酒店,是由建築師甘銘(Eric Byron Cumine)和梁達民(Liang Tat Man)負責設計,在1964年12月開始興建葡京酒店第一期工程。在1970年6月11日落成啟用,是當時為澳門最大酒店,也是澳門首間五星級酒店。

      新葡京酒店:葡語稱為Grand Lisboa Macau,前身是屬於澳門工聯的工人球場,在1958年8月31日完成擴建使用。位於關閘廣場的新工人體育場在2002年落成,同時於2003年9月13日啟用儀式;同日起之後遷至該新址。位於南灣工人球場原址則已經在2004年動工興建新葡京。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的旗艦新葡京娛樂場在2007年2月11日晚開幕。

     中國銀行大廈:葡語稱為Edifício do Banco da China,前身是利宵中學。在1991年落成。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總行在同年12月27日遷入三十八層新廈營業。

 澳門葡文學校:葡語稱為Escola Portuguesa de Macau,位於南灣填海區,澳門商業學校、利宵中學以及天主教慈幼會葡萄牙會省辦學的鮑思高中學決定合併為一所新學校——澳門葡文學校,校址設於殷皇子大馬路。

    中華廣場: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Edifício China Plaza,英語稱為China Plaza。樓高23層的商業大廈在1995年落成。在改建之前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的一處校舍。

 澳門旅遊塔: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Centro de Convenções e Entretenimento da 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 Convention & Entertainment Center。全稱為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簡稱澳門旅遊塔。在港澳地區則通稱為澳門觀光塔、觀光塔。葡萄牙語稱為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澳門旅遊塔在1998年興建,2001年落成和啟用。是中國第6位及全球第21位獨立式觀光塔,也是澳門著名地標。

澳門南灣已消失的風物

 澳門南灣原貌:原本為澳門半島一處海灣,沿岸興建不同澳門政治、商業機構建築。在昔日也曾經為商船停泊之處。

 澳門亞馬喇銅像:亞馬喇銅像由雕刻家馬西米里亞諾·阿爾維斯(Maximiliano Alves)完成。 1940年6月24日下午四時舉行揭幕典禮,位於議事亭前地美士基打銅像也是在同日揭幕。澳府在1940年5月11日決定將銅像所在之處,命名為「亞馬喇圓形地(Rotunda de Ferreira do Amaral)」。當時坊間就俗稱這裏為「銅馬廣場」。亞馬喇銅像由澳府於1992年10月8日拆除,於1993年2月運抵里斯本。主體重整工程就在銅馬像拆除之前的1992年8月17日正式動工,依照所採納方案對亞馬喇前地進行改造,直至1994年11月完工並對公眾開放。

 澳門南灣砲台:該砲台曾經位於澳門南灣,全稱伯多祿砲台。大約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建成,其後在1775年(即清乾隆四十年)以及1867年(清同治六年)增置大砲12門。直至南灣在1934年進行填海造陸後,該砲台最終被拆毀。

 南灣戲院:位於澳門羅保博士街,在1964年11月20日建成,於1995年結業。原址拆卸重建為幸運神商業大廈,之後大廈再改建為現時澳門廣場。

 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南灣原社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回歸之前派駐澳門的官方代表機構,成立於1987年9月21日,分為大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和小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社址原設在南通商業大廈,後搬到新口岸新華大廈。原「新華社澳門分社」在2000年1月進行重組。撤銷原新華社澳門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機關(大新華)改組為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同中共中央澳門工作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小新華)則改組同時註冊為「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也恢復原來新聞機構本質。澳門中聯辦社址搬至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3號,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搬至澳門馬濟時總督大馬路珠光大廈北座13樓V。

 前澳門總督府:簡稱為澳督府,葡語稱為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昔日為澳門總督辦公之地,俗稱兵頭行。建築物用途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於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後,改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及官邸。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葡語稱為Sede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前澳門總督官邸:該大宅在1846年以前已建成,最初是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托馬斯·德阿基諾(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後作為在廣州英租界居住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物業。澳督羅德禮在1923年以「政府財政廳」名義買下,同時先後用作兒童醫院及賈梅士博物館。澳督巴波沙在1937將住所遷入聖珊澤,為第一位以聖珊澤作官邸的澳督,之後歷任澳督都在此作官邸,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行政長官在澳門回歸之後沒有承襲聖珊澤作官邸,把它改作禮賓府之用,另外在後面的聖珊澤馬路6號別墅居住。

參考來源:澳門新聞局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伍松儉(唐思)先生的《澳門風物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