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11月2日星期四

慕拉士大馬路與澳門工業發展

 圖片說明:

  


  1952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90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慕拉士大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慕拉士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慕拉士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這段馬路從馬場海邊馬路附近起,至漁翁街之間為止。原本只是沿海對開海面,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由黑沙環馬路起,至漁翁街終的街道。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於明清兩朝代,屬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他在1854 年 5 月 30 日生於葡萄牙王國里斯本,他的第一首詩在1872年寫下。他到海軍學院學習之後,於1875年被任命為中尉,同時駐紮在葡屬莫桑比克軍艦上服役。他在1889年升任司令員,同時被指派協助葡萄牙澳門港船長。他在那裡首次開始創作《東方遠徵》,同時與一位名叫阿特坎的英籍華人女子結婚(1893 年與她分居),同時訪問暹羅、葡屬帝汶和日本。後來曾經在澳門港務局任助理,也在澳門利宵中學任教過,還曾經出任港務局副局長。他在1899年放棄海軍生涯,成為葡萄牙駐日本神戶和大阪第一領事館領事。他開始對日本越來越著迷,因此皈依佛教,同時在神道儀式上同一位前藝妓福本米根結婚。她在1912年去世之後,慕拉士悲痛欲絕辭去領事職務,斷絕同葡萄牙海軍和外交部的所有關係,搬到永根的家鄉德島,與亡妻的侄女小春住在一起,每天也去掃墓。他在1929年7月1日於日本德島去世,終年75歲。

  葡國導演羅沙(PAULO ROCHA )在1982年拍攝一套以慕拉士為主題的電影「愛情島」。電影拍攝製作曾經獲得澳門政府贊助。該片部份片段是在澳門取景拍攝,曾經參加國際電影節,也曾經在澳門上映。這部電影是慕拉士自傳,談及葡萄牙存在遠東的事蹟。

  澳府為了紀念慕拉士,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另外日本德島也有一條慕拉士路。

昔日街道發展

  慕拉士大馬路一帶原本為一片農戶耕地,後來黑沙環被澳府以澳門工業區作發展定位。許多工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開設,有在1970年2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現代假髮廠。在1970年3月開業的慕拉士大馬路九號華德針織廠。慕拉士大馬路「建業」磨石粉分廠在1971年8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九號大豐針織廠在1971年11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57號亞洲無線電分廠在1975年9月開設。慕拉士大馬路180號德泰製衣廠在1975年10月開設。

  澳府為了計劃擴建慕拉士大馬路,市政廳與各農戶及木屋住戶商談,解決搬遷問題。直至1977年8月談妥,搬遷費約達一百萬元。而且在1976年3月由黑沙灣永昌工業大厦背後海邊起,在海邊填海取地,直至圓台仔出漁翁街。該馬路擴建之後濶二十一公尺,兩邊行人道各濶三公尺,其中一邊行人道下敷設水管和電話線。同時當局在慕拉士大馬路附近開路,以配合慕拉士大馬路工業運輸頻繁的發展需要。澳府於1980年繼續在慕拉士大馬路敷設溝渠和水管工程,同時鋪設路面。慕拉士大馬路道路及下水道工程,在1982年9月前完成。澳門回歸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大廈多被活化,許多不同類型社團和公司等機構租用作為社址。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社區

  望廈體育中心:葡萄牙文稱為Centro Desportivo Mong-Há,英文稱為Mong-Ha Sports Center,望廈體育館在1983年2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在2010年7月併入望廈新邨重建規劃。在2011年9月18日作最後開放,以配合體育館重建,在19日轉交給工務部門進行拆卸及和重建。從原來名為「望廈體育館」在2020年3月10日更名為「望廈體育中心」。在2021年12月2日重新對外開放。

  八達新邨:是由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川河集團澳門發展有限公司同澳門政府合作興建的經濟房屋,該新邨在1988年7月初推出發售。是本澳第二大屋邨,總共有一千五百個單位,在1989年建成。

  澳門工業中心:該大厦是由澳門工業發展有限公司所建。該大厦平頂禮,在1985年10月15日舉行,由計劃設備曁建設政務司馬文佳主持。在10月18日公開發售。樓高14層,預售超過百分之七十五75%。

  激成工業中心:在1985年8月落成啟用,其後再落成二三期。

  龍園:龍園在1987年3月10日正式開放發售。共分為四座,分別是飛龍閣、躍龍閣、雲龍閣、騰龍閣,每座樓高廿五層,合共六百七十二個單位,飛龍閣首期推出總共有一百六十八個單位。龍園購物中心在1988年12月18日開幕。是一個集舖位、商場、寫字樓功用之綜合性商場,佔地四萬多呎,有舖位七十餘個。

  賀田工業大厦:在1968年5月落成,是年6月1日下午一時半舉行揭幕儀式,由澳督嘉樂庇主持剪綵。在1980年12月10日曾經發生大火。

  澳門日報大廈:在1958年8月15日創刊,英語稱為Macao Daily News。創刊初期即1958年至1978年,總部連印刷場地設立在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至2011年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2011年至今在慕拉士大馬路218號自建二十三層報業大廈經營 。慕拉士現址原本為發電廠一部份。

  望廈政府房屋:原址本來是陸軍球場,由於林茂塘木屋區在1979年大火,澳府為安置數千火災居民曾經在望廈陸軍球場設置臨時收容所。收容所在數年之後改建為望廈平民新邨,葡萄牙語稱為Bairro Social de Mong-Há,共有650個單位,可以容納二千人,房屋租金當時是由澳門幣19至850元不等。部分地段開闢作為馬路,以延長至俾利喇街,同時與慕拉士大馬路相連。澳府在2010年7月宣布啟動望廈社屋二期的重建計劃,也把望廈體育館拆除入擴建計劃。望廈社屋二期建設在2021年6月正式完工,望德樓也在同年7月19日落成。

街道上已消失的地標

  可口可樂工廠:原位於黑沙環馬路與慕拉士大馬路交界處,今改建為「利添閣」。

  慕拉士發電廠:該發電廠最初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開發的。在二十世紀初至1972年,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管理及經營。澳門發電廠於1972年由澳電接管,同時已為澳電運行超過40年。該發電廠在1973年和1983年投產,有六個發電機組(D25,D26,D27,D28,T22和T23)。1964年至1971年間投產的5個柴油發電機組已退役,但仍然保留在項目現場。根據澳門電力公司的公告,由於隨後開始從中國大陸收購電力,以及路環發電廠落成,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逐漸進入停運狀態(2000年),在2013年6月4日最後一次運行之後,於2017年開始正式退役」。 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退役原因,按照澳門電力公司指澳門發電廠成立初時那裡還是「澳門的郊區,遠離一切,周圍都是農田和生豬,沒有房子」。不過到了現在,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已經被包圍在城市範圍內」,因為「環境和效益問題」,澳門慕拉士發電廠被中止運營。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位於舊澳門發電廠之土地,地段總面積11,443平方米。本項目主體為公共房屋之建造工程,配以巴士總站、地庫公共停車場和政府綜合服務等設施。項目落成後可提供1590個住宅單位,輕型汽車及電單車泊位近900個。基礎及地庫工程在2018年5月15日公開開標。慕拉士大馬路公共房屋建造工程現由陳浩軍建築師設計,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承建。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有房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