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

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




一八八九年澳門地圖當中的原本黑沙灣地區,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一九九0年澳門地圖當中的黑沙環地區,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黑沙環海濱公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取名背景與附近史地沿革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天主教堂區來說屬於花地瑪堂區,土地利用來說屬於工業和住宅區,葡萄牙語稱為Areia Preta。地區範圍是友誼大橋為起點,西接祐漢和馬場,以馬場東大馬路和馬場海邊馬路為界。南接望廈和水塘附近。

  從里斯本地理學會所編繪的1889年澳門地圖可見,這一帶原本只是位於蓮花山東北一個名叫黑沙灣的海灣。現今黑沙環一帶多屬填海地。

  由於澳門人語言習慣將灣(粵拼:waan1)讀作「環」(粵拼:waan4),黑沙環和黑沙灣名稱上共用,形成「一地兩名」情況,引起廣東話使用區的人誤會,黑沙灣被誤解作黑沙海灘。

不同填海階段與海岸線變遷

第一階段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黑沙環一帶分為幾個填海階段。第一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填平蓮花莖以東和螺絲山公園以北土地。蓮花莖以東土地曾經用作賽馬場,現為祐漢商住區。從1936年澳門地圖,可見這一帶在這階段只有一條慕拉士大馬路,還有一間慕拉士發電廠,大片土地還是農地。

第二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行,將馬場海邊馬路以南和水塘以北填平。工業和住宅區在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陸續開發興建。馬場海邊馬路以南陸續建成黑沙環一至七街的工業和住宅區。水塘以北也陸續建成工業區。

第三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進行,填海造地至今勞動節大馬路至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位置。金海山和海濱花園等住宅社區陸續興建。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1995)和中葡職業技術學校(1998)也陸續興建啟用。

第四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進行,填海造地至友誼橋大馬路,名叫黑沙環新填海區。廣福祥花園和保利達花園等住宅社區陸續興建。澳門浸信中學在2002年7月搬至黑沙環中街。友誼圓形地(葡萄牙語:Rotunda da Amizade)也興建,以連接友誼橋大馬路、東北大馬路、馬萬祺博士大馬路。

第五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尾進行,對友誼橋大馬路海邊進行填海造地,建設海濱公園。該公園經建築師賈柏(Arq. 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所設計,在1998年6月建成,但是推遲至1999年3月14日正式揭幕。

黑沙環重要街道

慕拉士馬路

 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這段馬路從馬場海邊馬路附近起,至漁翁街之間為止。原本只是沿海對開海面,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由黑沙環馬路起,至漁翁街終的街道。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澳葡為紀念慕拉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為黑沙環地區最早街道之一。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

勞動節大馬路

 這街道以國際節假日「五一勞動節」作命名,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1 de Maio。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曾經是海邊。

東北大馬路

 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Nordeste,,西南起慕拉士大馬路接近慕拉士社屋,東北至友誼圓形地。

黑沙環重要地點

圓台仔

 位於馬揸度博士大馬路白雲花園對開,原為水中一塊普通巖石,後來於上面築起水泥圓台作為眺望台,作為填海基石。該眺望台直徑大約有5尺,水泥圍牆高大約有3尺,塑有葡萄牙語為 「OBRAS DOS PORTOS 」(海港工程)和年份 「1922」字樣,紀念展開填海壯舉。

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

 在1995年開始商業營運,葡萄牙語稱為ETAR da Península de Macau,是澳門首座公共污水處理廠,位於勞動節大馬路。該廠服務範圍為澳門半島大部份地區。該廠在2015年增建一座尾水泵房同時投入運作,將尾水出水口遷移至A區以南海域。該廠在2021年完成增建一座化學輔助一級處理(Chemically Enhanced Primary Treatment, CEPT)設施。

東方明珠

 位於友誼圓形地,葡萄牙語稱為Pérola Oriental,英語稱為Pearl of the Orient。是由葡萄牙雕塑家羅若誠設計。在1997年6月10日揭幕,時任葡萄牙內閣事務暨國防部部長韋德霖、澳門總督韋奇立、澳門立法會主席林綺濤等人主持剪綵儀式。

黑沙環公園

 原本只是黑沙環第三階段填海造地之後的海邊,當第四階段填海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曾一度作為河涌,後來填平為空置土地。由於黑沙環不少大型屋苑落成,令居住人口增多,形成居民休憩場地不足問題,政府在2002年開始籌建該公園,同時在同年展開工程招標。黑沙環公園工程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動工,耗資1900萬澳門幣。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在同年10月27日為公園啓用揭幕。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Biblioteca “Wong Ieng Kuen” no Jardim Areia Preta)在2004年11月15日開始投入啟用。

勞工事務局

 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財政司轄下部門,當時名為在1984年成立的勞工暨就業司,後來在2006年改為現名。葡萄牙語稱為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para os Assuntos Laborais,葡文縮寫為DSAL;英語稱為Labour Affairs Bureau 。在2007年10月之前位於新橋三盞燈圓形地,之後搬至澳門馬揸度博士大馬路221-279號先進廣場大廈。

黑沙環已消失的風物

黑沙灣碼頭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該碼頭曾經出現在馬場海邊馬路一帶。由於填海造地後消失。這填海造地地段建成黑沙環一至七街的工業和住宅區。是黑沙環其中傳統地段。

參考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澳門自然網、北區中小商戶服務中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