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填海形成的筷子基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今筷子基地理沿革,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中國地圖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澳門地圖中的筷子基,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筷子基東方海岸門口,建燁拍攝





從老地圖看筷子基變遷



葡萄牙文名為Fai Chi Kei。觀察 1889年澳門地圖,可看到今筷子基地理沿革。在當時位於筷子基一帶,仍屬淺灣一部份,原本為沙洲,古時稱「赤洲」。此情於今早已不再。




參考《澳門日報》在1978、1983、1988、1993年出版的澳門地圖,還有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歷年出版的澳門地圖,可見該地段進一步城市發展。大量政府和私人房屋的興建。由於不斷填海造地,景象早已滄海桑田,而且迅速城市化。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形成該地段呈半島土地初形,也將筷子基和青洲地區合為一體。東邊小橋連接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南北水面分別形成筷子基南灣、北灣。小橋以東建賽狗場,筷子基北灣以北建石仔堆木屋。



澳葡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五二八坊平民屋。在20世紀40年代填海造地,就將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填平之後,筷子基地段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在20世紀7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的東北填出新土地,蓋了和樂坊等十多棟大廈。



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平民房屋相繼被拆,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在20世紀9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也進行了填海工程,與新橋和沙梨頭連在一起,筷子基南灣被大量填平。



所處筷子基的地標




聖瑪大肋納學校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省會長Madre Franquelli方修女,在1948年曾經親自領導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會員,每個星期進行兩次訪問筷子基區居民講解要理,同時教導小朋友讀書識字。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在1949年出資聘請兩位教師負責教學,開辦識字班。




由於當時參加識字班的兒童日增,教會在1950年就向澳府租賃筷子基中街兩間平民屋,改建為嘉諾撒傳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學校。已故戴維理主教直至1960年初,有鑑於筷子基該區附近兒童失學者眾,便籌撥款項,請求政澳府撥出地段,在筷子基北街興建新校舍,同時在1961年12月26日落成啟用,取名真福瑪大肋納嘉諾撒社會服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小學。



該校學生人數至1968年大增,導致校舍不敷應用,澳門天主教教區及美國福利會捐出款項擴建校舍,在同年6月6日落成啟用。由於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是一所隷屬天主教澳門教區學校,在2017/2018學年改名為聖瑪大肋納學校。該校在2018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教育功績勳章」。



勞校中學 該學校原名勞工子弟學校,由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在1950年創建,為工人子女教育謀取福利。1978年再在筷子基辦起高中部,同時建成中學部獨立校舍,成為一所具備中學、小學、幼稚園三個學部的一條龍學校,當時的學生人數已迅速增至兩千五百多人。



澳門廣大中學 該學校前身為在1938年12月16日創立私立廣州大學(1927年-1951年)附屬中學。中學部在2012年10月遷到筷子基新校舍,分教處則遷到筷子基沙梨頭新街98號聯薪廣場三樓。



東方海岸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坊。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俾若翰街(沙梨頭北街)、筷子基巷、筷子基街,屬大型高級住宅,在2020年入伙。





海擎天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南灣一部份。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林茂海邊大馬路、船澳街、海灣南街,在2010年5月28日入伙。




綠楊花園 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沙梨頭南街,在1996年入伙。



筷子基社屋 葡萄牙語為Habitação Social de Fai Chi Kei,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筷子基,由四座樓宇(快富樓,快意樓及快達樓第1及2座)組成,是由澳門特區政府房屋局所興建社會房屋項目,在2009年至2015年分階段落成入伙。原址為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分階段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




澳門皇宮臨時停泊處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在1962年用一艘中式船隻作浮動賭場,該船曾經停泊在內港,1998年底遷至新口岸,於2007年遷往筷子基北灣,近年遷往筷子基東方海岸對開內港暫時停泊。







曾經在筷子基出現的地標



筷子基小橋 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成一塊狹長之小島,在東端架設計精美一條小橋連通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筷子基在20世紀40年代填平東邊小橋處,從此筷子基 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筷子基坊 也稱為五二八坊。澳門政府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平民屋,每座總共有32間,每間分上下兩層,每層每月租金為2澳門元,總共提供了896個單位供貧民租住;澳門市政廳在1937年5月28日為了紀念葡萄牙1926年5月28日建立第二共和的國家革命紀念日,就將該坊區命名為五二八坊。後來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爆發,政權更替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將五二八坊改名為 筷子基坊。





與街道有關的人物




黃文寬 他在1910年8月11日於清朝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省臺山市)出生。是中國文史學家、律師、 詩人 、書法家、考古學家、篆刻家。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於私立廣州法學院就讀,曾經歷任廣州大學法律系主任和教授、華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執律師業,為廣州律師公會常務理事。1949年後,任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嶺南篆刻學會首任會長,以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常委等。他在1933至1943年期間在國民黨軍隊任職,於抗日戰爭後期避居澳門,曾經於筷子基居住多年。1989年7月22日在廣州病逝。



廖平子 他在1882年出生於廣東順德縣勒流鎮三村。他同盧信、伍憲子為順德三傑。在1902年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之後主力宣傳革命。他同1938年11月17日攜家人到澳門避難,在筷子基貧民區內居住,後來受聘為板樟堂漢文學校內任教國文,同時創辦手抄詩刊《淹留》半月刊為宣傳抗日,所有創作和發行等工作都由一人承擔。其後在1942年離澳到廣東韶關。在1943年9月病逝,享年62歲。








參考資料:法務局、印務局、《澳門全紀錄》、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澳門檔案館:《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澳門地圖暨地籍局:2019年《澳門地圖集》、遺產學會 The Heritage Society、聖瑪大肋納學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