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4年10月5日星期六

嘉樂庇總督大橋建橋歷程

       



      今日是 #嘉樂庇總督大橋   建橋五十周年的日子,大家來看看該橋建橋歷程。澳門和離島居民在該橋未通車以前,是由一預先規定時間的汽船來往,但必須服從於潮水漲退和氣候條件。

     時任澳葡新聞旅遊處長殷多尼在1967年8月24日主持記者招待會時,當記者問:「有關建設澳氹大橋,政府是否有意興建?」處長答到:「關於建橋計劃,現正由葡萄牙專家賈多素草擬中,政府亦有决心實現該項建設。」這是澳葡首次透露建設澳氹大橋消息。

     時任澳督嘉樂庇其後在1969年1月9日致電葡萄牙海外部副部長,表達興建跨海大橋願望。葡國工程師、建橋專家賈多素,在同年2月17日(年初一)上午十時及下午四時,由澳督嘉樂庇、港務廳長巴波沙、工務廳長馬加齡、新聞旅遊處長馬葵士等陪同下,分別前往澳氹大橋兩個起點視察。有關建橋位置在同年4月正式决定依照葡萄牙工程師賈多素設計第二圖則,該橋將會由澳門的銅馬像為起點,至氹仔的觀音嚴為止。澳督嘉樂庇在同年10月31日下午4時舉行的立法委員會會議席上,正式宣佈投承興建澳氹跨海大橋工程,經其澳督嘉樂庇之建議及獲得葡海外部之批准,已同意交由澳門殷商何賢承辦。何賢表示一定把橋建成,不謀暴利只為澳門居民。首條澳氹大橋辦公室在同年12月6日成立,監督未來大橋承建過程。

     在1970年1月於澳督府二樓舉行承建澳氹大橋合約的簽署儀式。承建大橋合約在簽訂之日起,限期於九百九十日完成建橋工程。澳葡在同年2月7日採取財政措施,以興建澳氹大橋,工程從1969年至1973年分五期興建。

     嘉樂庇總督大橋在1974年10月5日開幕,葡萄牙語: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賈多素致詞。是日下午一時正式通車。該大橋在1982年1月1日起取消徵收過橋費。

參考資料: 《政府公報》、海事及水務局 、澳門《華僑報》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1950-1988)》

圖片說明:

在2024年10月5日,由建燁拍攝的嘉樂庇總督大橋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4條澳氹跨海大橋 與公元4字尾年份

         恰巧4條澳氹跨海大橋揭幕或通車時刻,都同4有關。嘉樂庇總督大橋在1970年6月18日開工,1974年10月5日通車。友誼大橋在1990年8月18日開工,1994年2月10日通車。西灣大橋在2002年10月7日開工,2004年12月20日揭幕,2005年1月9日通車。澳門大橋在2020年3月26日開工,2024年7月1日竣工,2024年10月1日上午11時舉行落成典禮。該大橋於同日下午2點正式通車。
       觀察以上資料可見,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澳門大橋都是4字尾年份通車,只有西灣大橋揭幕和通車在不同時間進行,不過揭幕時間都是在4字尾年份進行。 4條澳氹跨海大橋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時間不一。嘉樂庇總督大橋使用了4年3個月,友誼大橋使用了3年7個月,西灣大橋使用了2年3個月,澳門大橋使用了4年6個月。西灣大橋使用時間最快,澳門大橋使用時間最久。 

       澳門大橋在今年10月的開通。為來往澳氹多一種選擇。澳門大橋是否舒緩三橋交通壓力。東方明珠能否負擔這麼多車輛。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日報、澳廣視 
 圖片說明: 
 #嘉樂庇總督大橋 、 #友誼大橋 、 #西灣大橋 圖片為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大橋 圖片由建燁拍攝

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

青洲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與取名背景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的青洲大馬路地理沿革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青洲大馬路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青洲大馬路,建燁在2024年8月9日拍攝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 青洲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又稱青洲新路 。這段馬路東起拱形馬路,西至青洲河邊馬路為止,約長806米。澳門青洲大馬路兩邊土地所在位置,是經過大量填海造地形成。工務司羅利老(Adolpho Ferreira de Loureiro)在1887年2月16日擬定由沙梨頭至青洲,由青洲起至關閘馬路填築兩條石砌之間範圍內的填海工程計劃,以便濬深澳門埠內海道。工程預算總計30萬元。


      澳門總督布渣在1890年10月27日頒布第146號訓令,為配合澳門半島的發展,決定建築一長堤,連接青洲與澳門,同時青洲亦可作為船只之停泊處,工程預算23800澳門元,施工期兩年。工程完成後,命名為 「青洲大馬路」,葡文名為「博爾劄參政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ia)。


昔日街道發展

      澳葡建築青洲大馬路一長堤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長堤兩岸階段進行填海造地工程。 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後,對青洲大馬路兩邊進行城市化建設。起初在接近青洲的青洲大馬路兩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建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期後由於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連接台山一段的青洲大馬路兩邊也陸續城市化。逸園賽狗場(英語為Macau Yat Yuen Canidrome Co. Ltd)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設立後,曾經一度增加青洲大馬路附近一帶人流。 賽狗場由於慘淡經營在1936年和2018年兩度結業,原址成為附近生活居民主要運動場地。由於人口增加,當局陸續將青洲坊、石仔堆、台山木屋區改建為房屋局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嘉翠麗A座及羅必信夫人大廈拆卸工程2010年展開,為解決住屋問題,增加公共房屋供應量。青洲大馬路附近不斷城市化,原本堤岸景觀早已不存在。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


     聖若瑟大學和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 聖若瑟大學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聖若瑟大學葡萄牙語稱為Universidade de São José,英語稱為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是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和天主教會大學暨高等教育基金創辦的私立大學,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澳門高等校際學院。該學院在2007年正式遷入青洲同聖若瑟教區中學共用新校舍,同時為全港澳唯一具備幼稚園到大學各階段完備之一條龍學習階段學校。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作為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的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葡萄牙語稱為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 6a Escola。校舍在1981年3月21日舉行揭幕祝聖儀式,當時由澳門護督江樹培上校剪綵、主教高秉常揭幕和祝聖,澳門華人領袖何賢、著名大律師宋玉生等200多人出席觀禮。


      羅玉成校長在2006學年開學禮上宣布,天主教澳門教區黎鴻昇主教已經將青洲校本部擴建之圖則呈交土地運輸工務局,新校舍在2017年正式啟用。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葡萄牙語為Sociedade de Abastecimento de Águas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Water Supply Company Limited。簡稱澳門自來水、SAAM、Macao Water。屬於一家私營企業,在1935 年成立,位於澳門青洲大馬路718號, 主要為同澳門提供供水服務。在1985年重組(母公司為法國蘇伊士),同時與澳葡簽訂為期25年供水專營合約。在2009年同澳門特區政府續簽為期20年的《延長澳門特別行政區供水公共服務批給公證合同》,有效期直至2030年7月。在1936年開始營運的青洲水廠,是澳門自來水第一個水處理廠。同時在1986年進行是重新改造擴建,現時青洲水廠總產水量是每日18萬立方米,其中可以分為13.5萬及4.5萬兩大水處理系統。


美居廣場 屬於房屋局社會房屋,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石仔堆巷、青洲大馬路、收容所街,在1992年2月入伙。

青洲圖書館: 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四字樓靑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轄下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黑沙環三角花園 位於澳門關閘馬路、黑沙環馬路和關閘橫路之間的袖珍花園 ,葡萄牙語稱為Jardim Triangular。在2004年去除環繞著公園的木蘺芭等工程改建之後,成為開放式公園。

蓮峰廟 位於提督馬路蓮峰山北麓,靑洲大馬路最東端的古廟,大約建於1592年,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蓮峰廟的前身為天妃廟,又名關閘廟。居民到清雍正元年(1723)集資對天妃廟進行擴建,更名慈護宮。更增設觀音殿,其後歷經多次重修及擴建,始成今日規模。蓮峰廟的正中為天后殿,左右為武帝殿、仁壽殿,中座正中為觀音殿,左右為客堂、龍華堂及倉頡沮誦殿,後座為金花痘母殿。該廟大約於清光緒二年(1876)正式名為蓮峰廟,這當然與它背枕蓮峰山有關。跟三街會館一樣,此廟乃當年華人商賈的護事廳,亦為中國官吏的駐節處,直至嘉慶、道光年間仍為中國官吏臨澳辦案的駐節處。著名的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及兩廣總督鄧廷楨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9月3日巡視澳門時,即以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之所。該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着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1989年在廟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週年。該廟又設有蓮峰普濟學校。林則徐紀念館1997年11月5日開幕。


已消失的地標

青洲英坭 (集團) 有限公司

英文名為Green Island Cement (Holdings) Limited。為長江基建旗下公司,在1887年創立於澳門青洲,英泥廠主要在香港及華南從事水泥及混凝土製造,在東南亞經營礦務,英泥廠在1925年遷離青洲。

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

      澳葡在1924年將在青洲北部的填海地規劃設立工業區, 請荷蘭工程公司將這裏的埤田全部填壅,同時在此設立搭有簡陋工寮的十多家炮竹廠,吸引了近萬澳門貧民和蛋民到此工作。同時也在這裏變成了澳門最大的寮屋區,逐漸形成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由於都市變遷,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都改建為大廈。青洲坊第1及2地段公共房屋項目在2012年12月27日動工,作為萬九後公屋項目的首個啓動工程提供2,356個公屋單位之外,同時配備完善的社區功能,滿足區內居民的生活所需。青葱大廈在2013年4月3日正式入伙。青怡大廈在2016年6月14日正式入伙。青濤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青洲坊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石仔堆木屋區現已改建為美居廣場和伯大尼安老院等建築。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澳門馬場和祐漢區域史地變遷

 


1936年的澳門地圖當中,當時仍是賽馬場用地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祐漢新邨,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祐漢」命名的由來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祐漢的葡萄牙語為Iao Hon,其命名是以發展商「祐興建築」及投資合夥人李超漢兩名稱組合形成。馬場的葡萄牙語為Hipódromo,馬場則是指曾經在1927年至1942年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出現的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這地區北接關閘,西接台山,東接黑沙環,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東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起初成為賽馬土地。由於澳門人本身對分區沒有統一見解,馬場和祐漢有時併入黑沙環區。祐漢有時併入馬場區。坊間有着馬黑祐區說法,指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

馬場和祐漢區域城市發展過程

  從1923年5月開始填海工程後,經一年多時間填得現時馬場和祐漢區域土地。在1927年3月9日由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舉辦首場賽事。後來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就在1942年停辦。賽馬場停辦後,原地段曾經一度成為木屋區以及農場。

  隨著澳門社會發展及人口增加,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發展商有意收購祐漢至馬場一帶菜地興建住宅。使祐漢至馬場一帶區域不同地段分階段興建住宅,加速這地區城市化。首先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之後是在1986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彩虹苑。在1988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樂富新邨、杏花新邨。在1989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添新邨、民安新邨、康樂新邨。在199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百利新邨。在1992年和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麗華新邨 。  在1993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威龍花園、翡翠廣場、灣景園。在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海景園。在1997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美蓮大廈。在1998年、2002年、2006年分批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信達廣場。在2000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新寶花園。在201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寧廣場大廈。

  當局在回歸後曾建立舊區咨詢委員會和都市更新委員會,以其中計劃重建完善該區環境。馬場和祐漢填海區原本接近大海邊,附近經過大量填海工程後,形成黑沙環填海區, 馬場和祐漢填海區成為澳門內陸城市地帶。

馬場和祐漢部份地標

  祐漢市政綜合體 俗稱祐漢街市,位於澳門祐漢市場街,葡萄牙語為Mercado Municipal do Bairro Iao Hon。由澳督韋奇立在1994年1月28日主持揭幕儀式。祐漢公園停車場在2007年3月1日對外開放。祐漢街市天台休憩區經過重新規劃及優化後,由2023年9月29日起對外開放。附近設有由市政署管理的祐漢街市公園。

  駿菁活動中心   位於澳門順景廣場近馬場東大馬路,葡萄牙語為Centro De Juventude Do Bairro Do Hipódromo。在1999年設立,為學生及青年開展不同的興趣班、講座、工作坊、比賽等活動。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位於祐漢長壽大馬路與看臺街交界處,葡萄牙語為Igreja De S. José Operário。屬於一座澳門天主教祐漢準堂區的聖堂。在1998年11月29日由林家駿主教啟用,由澳門主教林家駿於1999年5月1日祝聖及主持奉獻典禮。

  祐漢新邨 位於澳門北區祐漢。葡萄牙語為Bairro Iao Hon。該土地前身為菜田以及木屋區,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

  永寧廣場大廈   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永寧廣場。葡萄牙語為Edifício de Alameda da Tranquilidade。大廈名稱由於接近永寧廣場而得名。在2012年竣工且陸續入伙。該大廈是澳門其中一個由特區政府全資興建的經屋項目,同時是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萬九公屋」計劃項目之一。

馬場和祐漢已消失的地標

  原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在1924年創辦的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翌年改名為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該俱樂部主理的賽馬場在1927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同時進行首次賽馬。該賽馬場地位於在1927年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馬場區填海地皮。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提議原地復辦賽馬,由於計劃條件不成熟而告吹。今馬場北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馬場海邊馬路、騎士馬路一帶就是原賽馬場範圍。

  彩虹村    按唐思《澳門風物志》所記載,關閘一側用作警察宿舍的毗連一列平房,由於墻身外髹彩色,彩虹村之名由此而來。現已清拆改建為住宅大廈。

  馬場木屋區及菜田  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後,這地區大量出現木屋區及菜田。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陸續改建為大型住宅區。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確保巴士安全 人人有責

    澳巴近日就網傳該公司一輛101X路線巴士車廂冒煙事件發出嚴正聲明,指出事件當中沒有發生所謂巴士冒煙情況。


  經過調查核實,涉事101X路線巴士當時由港珠澳大橋開出行經新城A區期間,在行駛過程中有乘客按動了放置於車廂尾部的消防滅火筒,導致筒內氣體噴出,車長獲悉後已經即時停車並快速疏散乘客,公司接報後亦即時安排一輛空載巴士到場接載受影響乘客繼續行程。該公司就是次事件會保留車內監控片段,如果證實有人有意觸摸,同時因此啟動任何安全設施,公司將保留追究有關人士法律責任權利。


  這次事件上,體現出擅自觸摸或移動巴士消防安全設施的嚴重性。這樣其實是很危險,因為萬一發生意外,沒有完善消防安全設施,是非常影響救生機會率。除非發生事故,任何人都不能將巴士上安全設施擅自移動。


  也體現出該公司所做出的應對措施和聲明都表現出了對乘客安全的高度重視和迅速反應的能力。首先消除了公眾的疑慮和誤解,聲明指出事件當中沒有發生所謂巴士冒煙情況。也確保乘客能夠繼續行程,接報後也即時安排一輛空載巴士到場接載受影響乘客。


  確保巴士安全,人人有責。在中國内地巴士上,曾經有一些乘客與司機發生爭執,也有一些乘客擅自帶易燃物品上車,導致嚴重交通意外的新聞報道。筆者現在還歷歷在目。要確保巴士安全,作為乘客都有責任。這是因為巴士安全問題,不單是車長的責任,也涉及乘客自己生命和財產安全。


  該公司在事件當中表現出一定應對能力和負責任態度,但同時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巴士安全管理措施,確保乘客的安全以及舒適。希望該公司在未來能夠繼續提升服務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為乘客提供更加優質和可靠的交通服務。


  題外話,由於私人原因,將先後暫別訊報一個報章專欄和一個報章專題寫作。 感謝廣大讀者十三年半以來,對筆者支持。感謝周社長以及報社各同仁在十三年半以來對筆者照顧。不過暫別並不是代表封筆。相信能後會有期。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

如何遏止未成年人犯罪

 關閘關員在今年八月十四日利用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系統輔助執法,截獲三名初中生分別將過百件電腦記憶體綁纏於腿部。海關即時透過已建立的溝通機制,通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並提供相關資料,在經過調查後,三名初中生均承認收取報酬從事相關活動,海關聯絡涉案學生的監護人協助處理,同時將循線追查幕後水客團夥,多方位部署打擊水客活動。


  這起三名初中生偷運電腦記憶體出境被截事件,引起社會轟動。主要原因在於初中生可做出如此行為,絕不簡單。記得筆者就讀初中的時候,除了讀書,甚麼都沒有完全懂,做不出這麼大膽的行為。更何況偷運電腦記憶體出境,這麼複雜的舉動。這種違法行為不僅損害國家和澳門特區經濟利益,同時對青少年成長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次事件當中,觀察到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系統輔助執法,這種高科技技術能夠加強海關查驗貨物能力。顯示出在打擊非法活動中的重要性。觀察該新聞附圖當中,可見一名初中生無論將貨物藏於何處,都能偵測得到。該安檢系統增加走私者進行走私水貨的難度,從而減少大型走私罪案的發生率。海關還將會循線追查幕後的水客團夥,多方位部署打擊水客活動。這種全面的對策和行動展示了海關部門對打擊非法偷運活動的決心。


  在這次事件當中,也體現多個政府部門緊密溝通機制。海關在事件發生後,即時透過已建立的溝通機制,通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同時提供相關資料,並聯絡涉案學生的監護人協助處理。學生是否健康成長,是否誤入歧途,家長和學校都有其責任。


  有坊間認為最主要是增加刑罰力度,加強對學生違法行為的阻嚇性。筆者則對這問題有不同看法,增加刑罰力度固然重要,在教育上也特別重要。讓學生學識正確就業觀,在求職時能夠正確分辨職業的好壞。初中生就開始有求職觀念並非壞事,最主要注意自己是否墮入求職陷阱。


  總而言之,這起事件展示各方合作打擊非法活動的重要性,同時提醒我們要密切關注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長和發展,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而且安全的生活環境。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加強合作,共同打擊非法活動之餘,同時保護青少年的成長。

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

以原爆竹廠名字命名的澳門台山社區


 


一八八九年的澳門地圖當中今台山地理沿革,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一九五三年澳門地圖中的台山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巴波沙紀念牌坊,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台山社區附近史地沿革

  位於澳門半島北部,葡萄牙語為Tamagnini Barbosa/Toi San,北接關閘,西接青洲,東接祐漢,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西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成為遠離市區的市郊土地。

台山社區城市發展過程

  由於台山社區在20世紀20年代時期比較遠離市區,最初被澳葡劃為製造危險品區域,許多爆竹廠都在此設置工作場地。當時最大爆竹廠「台山電光爆竹廠」不幸在1925年12月發生爆炸大火,導致多人死傷後,原爆竹廠名字「台山」成為這地區名稱。

  澳葡此後便下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改成為貧民木屋區。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當局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於原址建成「巴波沙坊」。部份原炮竹廠位置,曾經一度改建為牧場區。

  期後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大量城市化。最終與市區連接。政府社會房屋嘉翠麗大廈在1972和1975年陸續落成入伙。「巴波沙坊」舊式平民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澳門大廈、台山平民新邨、濠江花園等政府經屋社屋樓群。

  貫通台山區的街道也陸續鋪設通車。有四段道路,以名人名字命名,有李寳椿街、何賢紳士大馬路(前稱西北馬路) 、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巴波沙大馬路。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促進澳珠人員往來。

台山社區部份地標

  台山社屋(房屋局社會房屋)   台山平民新邨,位於關閘馬路,在1985年入伙。濠江花園第3/4/5座,位於菜園涌邊街,在1987年9月入伙。嘉翠麗大廈,位於巴波沙大馬路,B座在1972年7月9日入伙,C座在1975年5月27日入伙。台山社屋-台暉樓位於台山中街,在2022年9月20日入伙。   

  台山平民大廈  位於菜園涌邊街,始建於1965年,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為了發展新填海區葡京酒店和回力球場等項目,獲澳葡特別批給土地興建的原區大面積居民徙置房屋。

  澳門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工廠街、菜園涌巷、菜園涌北街、牧場街同牧場巷。A和B座在1996年11月22日入伙。C、D、E座在1998年8月21日入伙。

  新城市花園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巴波沙大馬路。1989年至1993年分階段入伙。其中1990年8月29日入伙的第17座金來閣,是屬於房屋局的社會房屋。

  朝輝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牧場街,在2000年10月12日入伙。

  澳門花地瑪聖母堂  葡萄牙語稱為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英語稱為Our Lady of Fátima Church。位於澳門台山巴波沙坊李寶椿街23號。教堂始建於1929年,後來作重建新的聖堂,在1968年12月7日落成,當時是由戴維理主教祝聖並將聖堂奉獻給花地瑪聖母。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在1983年之前原本為垃圾堆填區,其後在1987年開闢修建為鴨涌河公園,其後在1990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誕生124周年,於公園之前豎立高2.8米、重超過一噸的孫中山銅像,澳葡將公園命名為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至今。

  青茂口岸澳門邊檢大樓  葡萄牙語為Novo Acesso Fronteiriço Guangdong-Macau。在2013年11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的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在2019年6月11日起,青茂口岸工程就獲准每日施工,工作時間從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10點,時間直至同年的12月31日,由於趕工在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也不例外。該工程包括有青茂口岸聯檢大樓、連接通道以及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

  台山街市  前身為「台山臨時街市」,位於澳門北區蘇沙醫生街,葡萄牙語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Tamagini Barbosa,全稱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5年5月27日正式啟用。

台山社區已消失的地標

  原巴波沙紀念牌坊  葡萄牙語為Arco do Bairro Tamagnini Barbosa,也叫台山牌坊、巴波沙牌坊。 為紀念台山電光爆竹廠  在1925年大火,就在1931年建立。後來由於城市發展,舊式平民屋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樓群。由於建設需要牌坊也在1988年1月被拆卸。後來在1998年8月1日落成花地瑪堂區澳門台山巴波沙大馬路、菜園涌邊街及台山新城市第二街之間重建牌坊,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

  巴波沙坊  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成為1926年第二次接任澳督的巴波沙任內工作重點之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災民,而且各方慈善機關籌得款項,同時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在原址建成九百多間磚屋,而且整齊地排列成十一條街道,以廉價租金租給平民居住,這個地方命名為「巴波沙坊」。後來由於建設需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拆卸,改建為更多人居住新型政府公屋。

  台山牧場  從章容記書局和《澳門日報》在二十世紀出版澳門地圖所見,台山牧場位於現台山區牧場街和牧場巷一帶,老地圖上只簡單以「牧場」標示。唐思所著《澳門风物志》載,本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乳牛牧場都設在俾利喇街與亞利鴉架街一帶。由於當局認爲在民居附近飼養牛只,有礙環境衛生,於是下令全澳七家牛房、乳牛共逾三百頭,集中遷往臺山牧場街一帶。現時這地區已改建為不同住宅和工業大廈。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

澳門獲「東亞文化之都」喜與憂

        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經過評審後,於二零二四年六月當選為中國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澳門將會持續發揮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廣泛的優勢,進一步深化東亞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將會在今年九月於日本舉行的第十五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向三國的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授牌。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今年八月回應議員梁安琪口頭質詢問及當局有何計劃進一步促進本澳文化事業、文創藝術產業發展?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將運用好這個「金名片」,正籌備活動年計劃。她指出,澳門今年獲授牌為中國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有利持續發揮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合作的優勢。政府持續健全軟硬件配套,近年陸續新增的城市文化設施,包括澳門文學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氹仔圖書館嬰幼兒親子閱讀空間;今年,青洲坊圖書館、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亦將投入服務,而澳門世界遺產展示館、新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亦正有序推進。為滿足未來文化發展需求,政府已在「東區-2」預留用地,用於設置不同類型的公共文化設施。

  被選為中國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對澳門來說是一大喜訊。因為受到國際的重視,這是繼澳門歷史城區在二零零五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另一壯舉。代表澳門不再是在地球上,被忽略的一小點。這一創舉,將會有助於提升澳門在國際上知名度以及文化影響力,進一步促進本地文化事業和文創藝術產業發展。透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交流,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文化風貌,同時也能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不過得到這個令人驚喜的榮譽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擔憂與挑戰。在文物保護方面,由於城市發展,高樓大厦陸續興建,嚴重影響大三巴牌坊和西望洋聖堂等世遺景觀。澳門下環街廿三號的均益炮竹廠在二零一三年被清拆,接近山頂醫院的古城牆在二零二二年被清拆等文物爭議事件,引起許多社會關注。在文化發展推廣和促進方面,雖然當局和一些機構舉辦了不少會展等活動,建立不少新的文化設施,但顯然不太足夠。澳門有沒有足夠實力,配得上「東亞文化之都」的美名?

  雖然澳門當局爭取城市名譽工作上有目共睹,可是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持續務實求進地完善,不應該只顧陶醉現有成績。澳門在這時候需要更多資源,努力去籌辦各種活動和展覽,以展示本澳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創意產業。同時也需要與其他東亞城市進行更多合作和交流,才能真正實現這個榮譽帶來的影響力和價值。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善用這個機會,為澳門文化和藝術發展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4年8月8日星期四

興建大潭山隧道的利弊

          公共建設局預計在二零二五年第二季動工興建大潭山隧道,首先開展隧道工程。該工程採用預先評定資格方式招標,公共建設局在七月三十日舉行大潭山隧道及南連接線工程候選要求公開開啟會議,總共收到八份申請書,被甄審具資格的五間公司進入第二階段投標。

  公共建設局土木工程師余穎麟在會議上介紹:「大潭山隧道的建設是特區政府重要交通項目之一,現時位於路氹城的機場圓形地與澳門大橋的直線距離被大潭山阻隔,開闢大潭山行車隧道,可直接將澳門大橋的跨海通道及路氹城之間的道路連繫起來,為澳門半島往來路氹城提供快捷的通道,除可縮減行車時間外,還減輕車輛集中行駛偉龍馬路、北安大馬路、氹仔客運碼頭、澳門國際機場等路段而造成的交通負荷。」

     從觀察有關當局興建大潭山隧道報道所見,這個大工程即將動工。本文探討興建大潭山隧道的利與弊。首先談談有關利的一面。過山行車隧道可以避免繞行大潭山邊的偉龍馬路造成交通堵塞問題,大大縮短行車路線,以提高行車效率。在縮短運輸路程的同時,促進北安及機場一帶區域發展。

    可是在建設大潭山行車隧道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就是對大潭山山體的嚴重破壞,在建設過山行車隧道的同時,都要砍伐附近大量的樹木,影響這一帶的自然生態,嚴重影響動植物棲息地。加上維持隧道基本運作,耗費大量資源。雖然建設過山行車隧道已經不是新聞,澳門半島和離島已存在松山、九澳等過山行車隧道。在建設之前應該多考量其交通效用,以及考量對環境影響。筆者見過當局透露的大潭山建設規劃圖,不明白能夠縮短多少交通距離?感覺只是連接澳門大橋,以通往新城A區之便。

  總而言之,建設大潭山行車隧道對於改善交通流動、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準都具有積極作用,然而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需要通過全面考慮和有效管理來取得最佳效果。希望未來可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024年8月1日星期四

海洋花園一帶歷史演變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今海洋花園地理沿革



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海洋花園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海洋花園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海洋花園附近史地沿革

  此地區在地理沿革上,原本只是小氹島西邊一個海灣。在行政區域沿革上,原本只是一片由明清政府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的土地,後來澳葡在1850年佔領氹仔島之後,該土地成為葡萄牙管轄的一部份。澳門主權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之後,該土地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一部份。

昔日海洋花園附近發展

  海洋花園附近經歷了四個填海造地階段。第一階段在1957年完成小氹島西邊海灣的填海造地,海灣沿岸鋪設公路,當初名為氹仔西北馬路,正是由於位於氹仔西北部的緣故。由於沿馬路興建大型商住樓宇群海洋花園,所以改為海洋花園大馬路。由《澳門日報》在1978年出版《澳門地圖》可見,此地區曾經作石礦場。

  第二階段在1986年完成填海造地,在第一階段填海地基礎上繼續填海,形成一個小海灣,該填海地用作興建海洋花園住宅。

  第三階段在1991年完成填海造地,在第二階段填海地基礎上繼續填海,將小海灣填平改建為海濱公園,該填海地用作興建海洋花園住宅。

  第四階段在2004年至2009年完成填海造地,在第三階段填海地基礎上繼續填海,這次填海形成2004尾落成啟用的西灣大橋引橋,也鋪設圓形地和公路,分別命名為東亞運圓形地和東亞運大馬路,以紀念在2005年於澳門舉辦的東亞運動會,東亞運大馬路沿岸設氹仔海濱休憩區。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交通設施

  海洋花園: 葡萄牙語稱為Jardins do Oceano。該物業佔地大約有19公頃,有34幢高層住宅以及有21座別墅式住宅。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及李景勳·雷煥庭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負責設計,在1994年9月直至2005年分階段落成入伙。金山發展有限公司為海洋花園的發展商,海洋花園管理有限公司為管理公司。附設海洋會所及海洋廣場:包括新苗超級市場。以及設有時政府設施海濱公園、海洋花園衛生中心、澳門郵政海洋花園郵政分局。

  小潭山莊: 位於氹仔七潭公路 1350-1428 號,在2013年入伙。力石企業有限公司為發展商,長江建築有限公司為承建商。

  利萊德海濱花園:位於氹仔海洋花園大馬路 83-147 號,在1996年入伙。德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為發展商,文根建築置業有限公司為承建商。

  培華中學: 是一間由潮州同鄉會主辦的非牟利私校,位於氹仔海洋花園,葡萄牙語稱為Escola Secundaria Pui Va,英語稱為Pui Va Middle School,在1995年創辦。由三座建築群組成,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

  澳門童軍總會: 位於氹仔盧伯德圓形地的氹仔炮台,作童軍綜合活動基地。總會成立於1983年12月12日,葡萄牙語為Associação dos Escoteiros de Macau,英語為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Macau。

  澳門輕軌海洋站:葡萄牙語為Estação do Oceano、英語為Ocean Station。位於氹仔東亞運大馬路,啟用於2019年12月10日。為了配合氹仔線經西灣大橋下層通道延伸至媽閣站需要,車站設於地面以及採用中央島式月台設計,是氹仔線唯一這種形式設計的車站。該站在媽閣站於2023年底通車之前,為其中一個終點站。

  氹仔海濱休憩區: 是由市政署管理的休憩區。位於氹仔東亞運大馬路至東亞運圓形地及海洋大馬路沿海,葡萄牙語稱為大Zona de Lazer da Marginal da Taipa,建立於2013年2月12日,同年5月底正式運作。

  紀念碑花園: 位於澳門氹仔海洋花園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Jardim do Monumento。紀念碑建於1851年,以紀念葡萄牙戰船「第二瑪琍亞」號(戰船葡文名稱D. Maria II,中文名稱為當瑪麗亞二世)爆炸事件當中罹難人士。紀念碑花園在1991年開放。

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地標

  原氹仔碼頭舊址: 氹仔碼頭在1950年落成使用,澳、氹、路客輪服務於同年實施專營,氹仔碼頭為當時居民往來澳門至氹仔、氹仔至路環的渡海客輪停泊之處,碼頭歷經公信輪船有限公司、澳氹路小輪船公司及澳門海島市小輪船有限公司的渡輪停泊使用。直至1968年路氹連貫公路和1974年嘉樂庇總督大橋先後落成通車之後,渡輪服務由於需求量日漸低迷而不斷萎縮,在八十年代初客輪服務停止後,由於氹仔碼頭失去原來渡輪用途,後來改作海關海島海關巡邏站辦公室至今。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賀一誠在2021年10月15日制定第37/2021號行政法規命令,原氹仔碼頭舊址以MT010為代號,被評定為紀念物的第三批不動產之一。

  氹仔砲台: 澳府為防海盜在十字門海域附近經常出沒,威脅居民以及官府的安全,決定在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始,由當時的海軍少校羅來路所監督下動工興建氹仔炮台。澳葡駐軍一直駐守這處,該處在亞馬喇上任澳督之後,曾經被改建為避暑的總督別墅。

  由於葡萄牙在1975年12月31日宣佈取消澳門獨立地區司令部。澳葡決定撤走駐澳葡軍,同時將治安警察、水警、稽查隊、消防隊等合併改組,統稱為保安部隊。加上由炮台沿岸由於填海同時用作西灣大橋著腳點,氹仔砲台失去原有作用,在1975年曾經改作海島市警署,直至到1998年遷出。澳門童軍總會在1999年,在此地為童軍綜合活動總部。不過其中的大炮和石碑等古物仍然保存完好,特區政府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8年5月4日制定第31/2018號行政法規命令,氹仔砲台以MT009為代號,被評定為紀念物的不動產。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文化遺產、培華中學、澳門中原、澳門輕軌。

淺評黃霑歷年主唱的歌曲

      適逢著名文化人黃霑逝世二十週年,他是筆者較為重視的文化創作前輩,所以會不定期多撰寫一些紀念黃霑的文章。今期就淺評黃霑歷年主唱的歌曲。

  黃霑從小除了跟梁日昭學吹口琴之外,也喜歡唱歌。據「黃霑書房」團隊整理的歷史文獻資料,可見在一九五七年,當時十七歲的他跟隨梁日昭做電影配樂,人生初次跟國語電影親近。著名歌影星李香蘭到香港拍戲,在錄音現場唱《分離》和《詠梅花》,歌聲動人,風華絕代,迷倒了他。在一九六零年,十九歲的他參與第一屆星島業餘歌唱比賽決賽,因為怕輸改名叫自己做「黃霑」,進入十五強之後就被淘汰。

  他雖然輸掉比賽,但他沒有放棄唱歌的興趣。之後在進行作曲和填詞等文化創作的同時,也進行客串唱歌工作。他主要為電影、電視劇主題曲及插曲,以及電視節目、廣告歌等進行唱歌錄音。在一九七三年與前妻華娃合唱的《特別有型》一曲,收錄於華娃專輯《芸娘》,是較早灌錄唱片的歌曲。令筆者較為深印象的是一九七五年《大家樂》電影插曲《錢最親》、一九九零年電影《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一九九三電視劇《情定少林寺》主題曲《為自己當好漢》、台版一九九四年《倚天屠龍記》主題曲《隨遇而安》、一九九四年無線電視遊戲節目《江山如此多Fun》同名主題曲、關鍵旅行社廣告主題曲、東海海鮮酒家主題曲。除此之外,他也會唱兒歌,例如一九九四年的《開心小懶豬》等。由於當年電腦等科技沒有現在發達,電視和電台仍在社會存在重要傳播地位,黃霑主唱的歌曲容易深入家中。因而成為筆者童年偶像之一。

  他將唱歌作為業餘興趣,從來沒有簽約過唱片公司,只是偶爾在大型電視綜藝節目和演唱會上現場表演,這些現場表演錄影已成珍貴歷史回憶。例如他曾經和葉振棠合唱《忘盡心中情》一曲,他曾經和羅文合唱《滄海一聲笑》一曲等。特別的是,他在作為男主角的一九九二年港產電影《不文騷》當中,演唱不文歌曲。他與尹光對唱最為經典。加上他所填的歌詞既俗也雅,成為他一大特色。

  由於他聲底厚且低沉,同時對粵曲素有研究,演唱多為體現滄桑感或豪邁性格特色較重的歌曲。例如一九九零年電影《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一九九三年電視劇《情定少林寺》主題曲《為自己當好漢》、台版一九九四年《倚天屠龍記》主題曲《隨遇而安》等。而有些他主唱的歌曲,體現他凡事開心豁達的一面。例如一九七五年的《笑哈哈》和一九九九年的《笑喇笑喇笑一笑》。另外他還不乏二次創作系列作品,例如一九八九年諷刺時弊的改編聖誕歌曲系列,一九九零年由博文出版社發行的卡帶《黃霑不文笑》和同年推出《笑傲江湖 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等。這些作品值得我們回味。

  演唱次數最多就是他親自作曲填詞的一九九零年電影《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原唱者為許冠傑。他自己在二零零三年於香港紅館舉行的「獅子山下黃霑演唱會」上,形容為自己的「飲歌」。「飲歌」是廣東話詞語,按照《粵典》解釋為「最擅長、最鍾意唱嘅歌」。從他在一九九零年十大中文歌曲頒獎典禮上,榮獲金針獎時親自演唱,直至在二零零三年七月香港獅子山下演唱會最後演唱。他曾經與羅大佑、徐克、羅文等名人合唱此曲。他又唱過多個版本。他與羅大佑、徐克合唱國語版,他與朱咪咪合唱不文版《小姐一聲笑》,後來還改詞為東海海鮮酒家主題曲。

  由黃霑有份灌錄演唱的唱片,由於許多不再發行而絕版。幸運的是,部份唱片曾經推出復刻版。霑叔雖然人已離去,但他主唱的歌曲永遠活在樂迷心中。

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覧觀後感

 


       

  適逢今年是已故著名香港文化人黃霑逝世二十週年紀念。香港不同社會團體舉辦不同紀念活動。位於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館舉辦的「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覧,就是其中一個。筆者就在今年七月二十日前往觀看。

      據悉這個展覽是為紀念著名文化人黃霑逝世二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在本年七月十七日至二五年二月十日,舉辦名為「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覽,精選大約有一百四十套黃霑相關展品,展品分別來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多間博物館的館藏,以及借展物品,以介紹一代文化巨匠在歌、影、視、廣告及文學等方面的貢獻,讓大眾了解其作品在文化上的融會貫通,以及他如何將傳統內容譜寫成現代流行文化的精髓。

     香港文化博物館這次有關黃霑生前文物及相關年代歷史文物展覽,是繼十年前紀念他逝世十週年時,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行「滄海一聲笑 黃霑回顧展」後,另一個大型展覽。在此同時,香港公共圖書館十樓藝術文獻閱覧室舉行「顧嘉煇與黃霑音樂文獻選粹展覽」。大館01座複式展室舉行「曲詞印記 顧嘉煇X黃霑X粵語流行曲展覽。可見社會重視煇黃組合歷史的程度,比往年都要高。這是「黃霑書房」團隊及其家人的功勞。因為如果沒有他生前家人的支持,如果沒有運作「黃霑書房」的不同學者團隊的辛勞,黃霑這個名字一早在世界上消失。不過廣大讀者和觀眾,也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果他們不對這種事物重視,或者不再提起興趣,無論「黃霑書房」團隊及其生前家人搞甚麼活動,都沒有人理會。

     香港文化博物館這次舉行的黃霑紀念展,最令筆者驚喜的展品,就是由顧嘉煇家人提供煇哥的畫作。該畫作是大約在二零一零年代依照黃霑與他一張開懷大笑合照繪成。黃霑形容顧嘉煇是十分「木訥」的人,這合照上難得開懷大笑。故此這是顧嘉煇最喜愛畫作之一,帶着無限思念多年合作拍檔之情。

      其次就是黃霑很重要的啟蒙老師梁日昭吹奏過的口琴及其手稿。他在初中時就跟梁日昭老師學吹奏口琴,梁老師也隨即提攜他走進電台和錄音室,開始播音工作,從此他以做音樂為己願。如果沒有梁日昭的提攜,就沒有之後成名的黃霑,感受到梁老師作為導師,傳授技能之餘,提攜後輩功勞也十分之大。因此筆者也十分感謝多位老師曾經教育和提攜自己之恩。如果沒有老師教育和提攜,就沒有今日的建燁。

     從近年來李小龍、金庸、張國榮、梅艷芳、黃霑展覽的舉辦。可見位於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有其值得保留的理由,完全沒有必要將它「殺館」。館藏雖然只是已成過去的舊物,但它帶出是見證歷史的寶物。讓更多人認識更多香港文化和歷史過去和現在,了解更多香港娛樂圈黃金年代經歷起步和高峰,直至衰落的過程。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高士德澳督與其同名大馬路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柯高大馬路地理沿革 



 高士德,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松山行車隧道接駁至高士德大馬路的行車天橋,建燁在2022年10月23日拍攝 


 高士德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高士德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Horta e Costa。這段馬路從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為止。原本只是一片由明清政府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的農戶耕地,附近有望廈和龍田等村,經過澳葡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領土向北擴張之後,不斷都市化成為今日長795米的街道。從北到南沿途主要街道有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羅若翰神父街、連勝馬路、俾利喇街、高地烏街、賈伯樂提督街(提督街)、荷蘭園大馬路。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何塞·瑪利亞·德索薩·奧爾達-高士德(葡萄牙語: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在1858年10月20日生於葡萄牙維塞烏區聖孔巴當。他是葡萄牙軍人、政治家、外交官。在1894年3月24日至1897年3月11日,被任命第96任澳門總督。同時在1894年至1896年擔任特命全權公使。1900年8月12日至1904年4月5日期間,再次被任命為澳門總督。澳門的高士德大馬路是以他名字命名。他曾經在軍隊中效力,也擔任過工程師。後來被提升至上校軍銜,同時在科英布拉大學中取得數學學士學位。他在1927年9月21日於葡萄牙杜羅河畔福斯波爾圖去世,終年68歲。

  高士德在任內於1895年9月29日制定澳門公共圖書館規章,委任土生人士利馬(Mateus Antóio de Lima)擔任首任館長。為澳門公共圖書館之始。將1881年起就存在的氣象處,在1900年12月29日改為澳門天文臺。在1902年設立大西洋銀行,為澳門第一家銀行。

昔日街道發展

  高士德在1904年4月5日卸任之後,澳葡於1905年將長795米的街道,命名為柯高大馬路,簡稱柯高馬路。後來由於有居民投訴聽起來與不雅的粵語痾膏同音,於是就在20世紀60年代更名為高士德大馬路。

  在二十世紀初以來主要以兩層高住宅為主,在街心大量種植大榕樹,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建築商投資改建。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高樓大廈林立景觀,由於需要全部改為行車道路及天橋引道,原本在中間的大榕樹被砍伐。但保留早期石製放置在馬路兩端的路標。此外市政廳在1948年6月鑒於改用水銀街燈之後獲好評。該廳委員會决議在高士德大馬路等地改用新街燈。工務廳在1958年起,於罅些喇提督馬路和高士德大馬路兩處改建總溝渠。由祐興置業建築公司投資興建的「祐美大厦」在1965年落成入伙。澳府在1966年3月26日公佈第八一三七號訓令:「規定巿內若干街道,不得再開設新工廠或工塲。又規定有關街道得設立家庭式工業或主要為手工性質之小工業」,街道名單包括高士德大馬路。

  松山隧道接駁高士德大馬路之行車天橋就在1995年9月10日動工,於1996年2月16日開通。松山隧道正式開通後,進行多次維修工程。為改善松山隧道交通安全設施,2001年2月27日起就在隧道行車線中間設置首次引進的全措施水馬。由於近年澳門車輛數目激增,使隧道用量達到飽和,在澳門大賽車期間情況特顯嚴重性。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在2002年1月4日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盡頭和新口岸水塘南角旁開闢新路,即現時水塘馬路用作分流松山隧道負擔。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交通設施

  紅街市:建於1936年,全名紅街市大樓(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Mercado Vermelho),也稱為提督街市 (葡萄牙語稱為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澳門高士德大馬路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是目前唯一一間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澳府第83/92/M號法令 附件二,屬具建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上之街市建築,同時是仍然運作澳門街市之一。

  宣道堂 澳門基督教會高士德總部: 陸鏡輝醫生、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在1950年2月先於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租用,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以自養、自理、自傳為立會原則運作。該堂在1953年11月11日以五萬一千元購買高士德大馬路100號現址,政府免納稅項。 後來經過修復整理,該址在1954年2月10日正式啟用。原址旁動工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之單層禮拜堂,在1956年秋使用。原址舊房舍作副堂使用。宣道堂在2002年再拆卸使用接近五十年的單層禮拜堂,將「宣道中心」擴建。擴建工程歷時半年後,在2002年11月底啟用。

  三盞燈 位於澳門聖安多尼堂區一個圓形廣場,全稱嘉路米耶圓形地(葡萄牙語稱為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 ),又名三盞燈。紀念澳門第105任總督嘉路米耶(José Carlos da Maia)。高士德大馬路透過亞利鴉架街與三盞燈相連。

  澳門培正中學:原本遷澳之「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在1950年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由李炎玲出任校長。英語稱為Pui Ching Middle SchoolMacau ,葡萄牙語稱為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古色古香 A座行政大樓原為盧家住所,被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

  澳門演藝學院: 葡萄牙語稱為Conservatório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onservatory。成立於1989年,隸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總部設於高士德大馬路14-16號。由於澳門歷史檔案室在1987至1989年重建工程,臨時遷址至高士德大馬路16號(即今澳門演藝學院)。 直至1989年7月21日重建落成之後。在2018年11月19日刊登第31/2018號行政法規,公佈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代號AM041高士德大馬路14號、16號大樓被評定的不動產。

  二龍喉浸信會: 澳門浸信教會在1961年借用培正中學音樂室作二龍喉福音堂臨時會址,聘請黃國德為該堂堂主任,於同年9月23日下午三時舉行首次主日崇拜。當年福音堂(二龍喉浸信會現址)在1963年由澳門浸信西差會的傅倫德(Ronald Wagner Fuller)牧師設計、馮輝先生負責承建,在於1964年4月落成。該堂在同月由黃日强牧師舉辦首次佈道會。於11月8日舉行新堂獻殿禮,由傅牧師主持首次浸禮。勞樹基牧師在1965年開始二龍喉福音堂英語崇拜。由於培正校舍不敷應用,經「澳門浸信會聯會」協調之後,在1965年9月起借出二龍喉福音堂給培正使用。二龍喉福音堂在1974年12月21日脫離基址身分,成立二龍喉浸信會。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聖經學院、澳門宣道堂。



特朗普遇刺震驚世界

        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七月十三日,於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競選集會發表演講的時候,有一名槍手向特朗普集會演講台開數槍。該槍手已被當場擊斃,集會觀眾當中有一人不幸死亡,也有兩人重傷。據悉特朗普原計劃於這次集會上公佈與他搭檔的副總統人選。

  令人惋惜的是,當局確認遇害男子是五十歲的科里康帕托雷(Corey Comperatore),他是一名志願消防隊長,在聽到槍聲後撲向家人,為了保護家人而喪命。一顆無情的子彈,奪去一個家庭的精神及經濟支柱。他的見義勇為,還有一顆愛護家人的心,這種無我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他能主懷安息,他的家人能節哀順變。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當地時間七月十三日晚上,就前總統特朗普集會現場發生槍擊一事舉行新聞發佈會。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在當地時間七月十四日下午於白宮發表講話,譴責對前總統特朗普的刺殺企圖,同時表示他已下令徹查事件。

  自槍擊事件發生之後,引發國際關注,多國領袖都對特朗普表達慰問,異口同聲地譴責暴力。可見他們都非常關注這次不幸事件。關注的意義在於關心特朗普安危的同時,多國元首「唇亡齒寒」地也關注自身安全警衛工作是否足夠。要知道公眾人物公開演講始終有其風險。暴力絕對不是一種和平理性行為,殺人也不能圓滿解決問題。加強警衛固然重要,不過都要時常思考如何在加強警衛的同時,不影響百姓日常生活。

  槍手身份在事發後被起底,他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二十歲男子庫克斯。據悉庫克斯以前的同學將他描述為一名「安靜」的學生,常給人「孤獨」的印象。曾與庫克斯同校的柯勒(Jason Kohler)回憶,庫克斯常被霸凌,「他話很少,但就是會被霸凌。他被霸凌得很慘」。柯勒說,庫克斯有時會穿獵裝,因為衣著而被嘲笑。

  了解槍手的過去,也回憶起筆者的過去。筆者以前都是令老師和同學感覺太內向自閉,不擅於同別人交往,也經常被同學欺凌的人。後來参與團體活動多了,同朋友來往多了,個性已經轉變為喜歡社交的人。最主要是同别人多主動溝通,千萬不要把抑鬱情緒儲在心裡,萬一爆發似槍手一樣,後果便不堪設想。外界也不應該以歧視眼光,面對內向自閉的人,應多關懷他們的需要。與此同時,美國當局理應加強槍枝管制,槍枝使用應符合社會安全標準。以避免槍擊事件再次發生。

  這不幸事件無論如何都是一次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的重大挑戰,也是對我們所處世界一次極大考驗。希望特朗普能夠盡快康復,並且希望美國社會和政治能夠盡快走出這次的陰霾。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

科學館養心殿虛擬展敗筆之處

       澳門科學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該展覽是由今年六月起至十月三十一日在澳門科學館舉行。這一次有關故宫文化展覽,史無前例地在澳門科學館展出。因為之前其他專題展,都與科學或科技有關,例如涉及恐龍、達文西、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等。唯獨未有涉及中國古代故宫文化。筆者在近日到現場參觀了這個展覽。感覺這個展覽既令筆者得益,也有其敗筆之處。

  得益在於該展覽運用大量數字化技術,將八代帝居養心殿從北京紫禁城「搬」到澳門,大家可以現場體驗皇帝處理政務和衣食住行等有趣生活細節。訪客參加該次展覽,除了VR體驗參觀養心殿之外,也可以透過互動科技模仿皇帝批閲奏摺、穿搭宮廷服飾、親自炮製美味御膳,還可以走進乾隆帝最愛的書房三希堂打卡拍照或鑒賞珍貴文玩,數碼體驗皇帝在養心殿內一天的生活。

  互動科技最好玩的是親自炮製美味御膳。最難看的是穿搭宮廷服飾配搭,由頭到尾出界嚴重,特別是在鞋履沒有作配搭效果,令人有種失真感覺。模仿皇帝批閲奏摺也有點缺漏感覺,歷史上皇帝不只有「可以」和「不可以」的答覆選擇,其實也有「知道了」等選擇。

  可是最滿意始終都是VR體驗參觀養心殿。 這是由於筆者在二零零九年去過北京故宫養心殿參觀,有點遺憾的是,當時只能在殿外參觀,不許遊客進入殿内。現在VR體驗,大飽訪客眼福。不過VR仿真質量有待提高,一些細節位可適當地修補。

  敗筆在於票價有點貴,難以吸引市民和遊客觀展。雖然出示澳門身份證,有一定的折扣優惠,不同特殊年齡階層都有其豁免優惠。但始終收費讓訪客大減,特別是遊客參觀的意願。了解到電子機器和其他物品運輸,都需要其運輸經費。也要同時顧及人流問題,否則浪費開發者的心機。筆者去過一次,感覺氣氛非常冷清,完全不用排隊就可欣賞。

  總括來說,雖然澳門科學館的VR虛擬故宫展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展覽,但其收費有點高可能會對人流產生不利影響。希望展覽方能夠考慮調整收費標準,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這個獨特的文化探索之旅,更好向社會普及中國世遺故宫文化。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填海形成的筷子基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今筷子基地理沿革,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中國地圖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澳門地圖中的筷子基,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筷子基東方海岸門口,建燁拍攝





從老地圖看筷子基變遷



葡萄牙文名為Fai Chi Kei。觀察 1889年澳門地圖,可看到今筷子基地理沿革。在當時位於筷子基一帶,仍屬淺灣一部份,原本為沙洲,古時稱「赤洲」。此情於今早已不再。




參考《澳門日報》在1978、1983、1988、1993年出版的澳門地圖,還有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歷年出版的澳門地圖,可見該地段進一步城市發展。大量政府和私人房屋的興建。由於不斷填海造地,景象早已滄海桑田,而且迅速城市化。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形成該地段呈半島土地初形,也將筷子基和青洲地區合為一體。東邊小橋連接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南北水面分別形成筷子基南灣、北灣。小橋以東建賽狗場,筷子基北灣以北建石仔堆木屋。



澳葡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五二八坊平民屋。在20世紀40年代填海造地,就將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填平之後,筷子基地段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在20世紀7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的東北填出新土地,蓋了和樂坊等十多棟大廈。



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平民房屋相繼被拆,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在20世紀9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也進行了填海工程,與新橋和沙梨頭連在一起,筷子基南灣被大量填平。



所處筷子基的地標




聖瑪大肋納學校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省會長Madre Franquelli方修女,在1948年曾經親自領導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會員,每個星期進行兩次訪問筷子基區居民講解要理,同時教導小朋友讀書識字。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在1949年出資聘請兩位教師負責教學,開辦識字班。




由於當時參加識字班的兒童日增,教會在1950年就向澳府租賃筷子基中街兩間平民屋,改建為嘉諾撒傳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學校。已故戴維理主教直至1960年初,有鑑於筷子基該區附近兒童失學者眾,便籌撥款項,請求政澳府撥出地段,在筷子基北街興建新校舍,同時在1961年12月26日落成啟用,取名真福瑪大肋納嘉諾撒社會服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小學。



該校學生人數至1968年大增,導致校舍不敷應用,澳門天主教教區及美國福利會捐出款項擴建校舍,在同年6月6日落成啟用。由於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是一所隷屬天主教澳門教區學校,在2017/2018學年改名為聖瑪大肋納學校。該校在2018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教育功績勳章」。



勞校中學 該學校原名勞工子弟學校,由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在1950年創建,為工人子女教育謀取福利。1978年再在筷子基辦起高中部,同時建成中學部獨立校舍,成為一所具備中學、小學、幼稚園三個學部的一條龍學校,當時的學生人數已迅速增至兩千五百多人。



澳門廣大中學 該學校前身為在1938年12月16日創立私立廣州大學(1927年-1951年)附屬中學。中學部在2012年10月遷到筷子基新校舍,分教處則遷到筷子基沙梨頭新街98號聯薪廣場三樓。



東方海岸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坊。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俾若翰街(沙梨頭北街)、筷子基巷、筷子基街,屬大型高級住宅,在2020年入伙。





海擎天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南灣一部份。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林茂海邊大馬路、船澳街、海灣南街,在2010年5月28日入伙。




綠楊花園 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沙梨頭南街,在1996年入伙。



筷子基社屋 葡萄牙語為Habitação Social de Fai Chi Kei,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筷子基,由四座樓宇(快富樓,快意樓及快達樓第1及2座)組成,是由澳門特區政府房屋局所興建社會房屋項目,在2009年至2015年分階段落成入伙。原址為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分階段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




澳門皇宮臨時停泊處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在1962年用一艘中式船隻作浮動賭場,該船曾經停泊在內港,1998年底遷至新口岸,於2007年遷往筷子基北灣,近年遷往筷子基東方海岸對開內港暫時停泊。







曾經在筷子基出現的地標



筷子基小橋 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成一塊狹長之小島,在東端架設計精美一條小橋連通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筷子基在20世紀40年代填平東邊小橋處,從此筷子基 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筷子基坊 也稱為五二八坊。澳門政府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平民屋,每座總共有32間,每間分上下兩層,每層每月租金為2澳門元,總共提供了896個單位供貧民租住;澳門市政廳在1937年5月28日為了紀念葡萄牙1926年5月28日建立第二共和的國家革命紀念日,就將該坊區命名為五二八坊。後來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爆發,政權更替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將五二八坊改名為 筷子基坊。





與街道有關的人物




黃文寬 他在1910年8月11日於清朝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省臺山市)出生。是中國文史學家、律師、 詩人 、書法家、考古學家、篆刻家。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於私立廣州法學院就讀,曾經歷任廣州大學法律系主任和教授、華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執律師業,為廣州律師公會常務理事。1949年後,任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嶺南篆刻學會首任會長,以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常委等。他在1933至1943年期間在國民黨軍隊任職,於抗日戰爭後期避居澳門,曾經於筷子基居住多年。1989年7月22日在廣州病逝。



廖平子 他在1882年出生於廣東順德縣勒流鎮三村。他同盧信、伍憲子為順德三傑。在1902年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之後主力宣傳革命。他同1938年11月17日攜家人到澳門避難,在筷子基貧民區內居住,後來受聘為板樟堂漢文學校內任教國文,同時創辦手抄詩刊《淹留》半月刊為宣傳抗日,所有創作和發行等工作都由一人承擔。其後在1942年離澳到廣東韶關。在1943年9月病逝,享年62歲。








參考資料:法務局、印務局、《澳門全紀錄》、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澳門檔案館:《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澳門地圖暨地籍局:2019年《澳門地圖集》、遺產學會 The Heritage Society、聖瑪大肋納學校



和諧父子關係你我做到

       



     最近在銀河影院,觀看了在今年上映的電影《加菲貓:勇闖世界》。是一部美國和香港合製的動畫冒險喜劇片,改編自吉姆.戴維斯的同名漫畫作品。筆者觀看了英文版和粵語版。這部電影充滿喜劇笑點和家庭溫馨,特別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有林雪和麥沛東作聲演,他們的聲演絕不比以前林保全等負責聲演名家遜色。


      這部電影透過加菲貓和歐迪一起冒險的故事,展示家庭以及友誼的重要性。故事情節充滿懸疑和刺激,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箇中溫暖和感動。整個故事以加菲貓與父親維克之間的關係維核心,以插敍形式,透露加菲貓的流浪身世。


     從加菲貓的流浪身世,揭示了兩個社會殘酷之面。首先就是流浪動物的悲惨命運。在這部電影當中,加菲貓與父親維克原本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流浪貓。每日都要經歷日曬雨淋的日子,而且食非常不乾淨的垃圾桶內的食物。有時還被虐畜之人和狼狗等所威脅,壽命要比一般家貓短。


      其實不負責任的飼主是罪魁禍首,養動物前要三思而後行,也要為牠們做絕育工作。時常要换個角度思考,顧及動物的感受。養動物應成為充實生活的活動,不應該成為一種壓力。


    其次就是社會上不少單親家庭,也不少小朋友缺乏父愛。這部電影通過角色之間的困惑以及和解來講述家庭成員之間的愛和理解。加菲貓最終原諒了他的父親,維克也意識到他對兒子的重要性,這種家庭和解的場面令人感動。和諧父子關係你我做到。父母始終是生育自己的親人,不應該有「隔夜仇」的感覺。要改善彼此關係,最主要辦法是溝通,要讓彼此有一個可以互相了解的機會。


   另一方面,該電影也教育我們不應該做生活在温室內的家貓,要向外多闖闖,學會如何生存的本領。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須懂得如何世事應變,如何待人接物等。否則生存會很痛苦,也永不能得到成功。


      加菲貓身世透過此電影向外界大解密,令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加菲貓。在電影結尾也帶來伏筆,加菲貓邀請父親一齊同居,帶來可繼續發展的新劇情。俗語有云:「相處好,同住難」。他們在未來同居生活,也是一種大挑戰,令人有種拭目以待的感覺。

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

中國傳統正體字不能棄

       最近除了社工局生育宣傳片惹爭議之外,也有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改用簡體中文科教材事件的爭議,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該事件是由於該校原本計劃在新學年改用由國內出版的簡體中文科教科書,涵蓋年級從初小階段起。消息一傳出隨即惹來部分家長投訴,都表達擔憂以簡體中文教科書教授中文,小學生將難認識正體字、或者會令本地文字及文化受損害,同時也有家長表示,日後在輔導子女功課上須額外留意教導其認識正體字。


     由於社會討論過度激烈,聖心校方作出讓步,發出通告取消使用簡體中文科教材,改用由教青局出版的正體中文科教材。教青局局長龔志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局方尊重學校自主選用教材權利,同時強調局方對「繁簡兼備」態度從未改變。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何該校寧願選用國內出版簡體教材,不選用本澳教青局和香港出版社出版正體字教材?該校不選用香港出版教材或者涉及時勢敏感問題,不過香港建制背景中小學或者也選用香港教材,這說不過去。那不選用本澳教青局出版教材,就想不出什麼原因,或者如網友質疑該教材也存有問題。當局應該對教材進行持續性的修改,更好地改善教材質量,令更多學校和家長,以及更多學生所接受。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中文教育的發展和教學材料的選擇,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選擇使用正體還是簡體中文教材,關係到學生的中文學習和文化認同,也關係到如何維持教育機構較好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質量的保證。


     該事件引起熱議的原因可能與中文教學的政治因素有關。同時也有可能是出自家長和學生對於中文教育質量和教材的關心。這次事件也見證澳門教育的成功,這麼多家長和網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非常難能可貴。因為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傳統正體字不能棄,正體字包含著中文文字文化博大精深,這不是簡體字可以相比的。例如正體字的「愛」是有心的,簡體字的「爱」是則沒有心的。簡體字失去中文文字原有意義。


    教青局和學校在日後應該多重視學生和家長意見,積極地聽取他們對教學材料的建議和批評意見。當局「繁簡並重」方針不能偏重於簡體教育,應該讓學生以循序漸進形式學習中文,在打好正體字基礎上,再進行對簡體字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有助於學生更好認識中文。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應該按照學生實際能力程度去決定,否則會增加學生讀書負擔。


2024年6月21日星期五

清咸豐時期的澳門

 



清咸豐帝像朝服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1889年澳門地圖



在豬仔館等候被賣的華工們




清咸豐帝生平



             他在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1831年7月17日)於順天府圓明園澄靜齋出生。為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他皇父道光帝在1850年駕崩之後,時年20歲的咸豐帝依據遺詔即位。咸豐帝是最後一位經由密秘立儲的皇帝,同時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清朝由於國勢衰微,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爆發民變,內有太平天國運動、黃河決口災殃等內憂,在外也有英法聯軍之役等禍患,時局動盪內外交困。當時因戰亂許多生活在清朝的國內居民逃往澳門。這種環境背景之下,令執掌國家的咸豐帝心力交瘁。英法聯軍在1861年攻入北京之後,咸豐帝倉皇北逃至承德。他最終在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終年三十歲,遺體葬於清東陵中的定陵。




澳葡對進一步殖民



                  自從亞馬喇澳督在1849年遇刺身亡後,澳葡加快侵略殖民步伐。澳葡在1850年8月20日頒法令宣佈開徵私監銷售稅。在1853年開徵燈火税。



           澳府議事公局在1851年6月16日,發布澳督賈多素頒布《澳門華人鋪戶照準牌納公 鈔規條》。1851年8月8日宣佈所有居住在關閘以內的華人必須支付於是年7月3日法令規定稅收款項,由於嚴格執行不接受所有形式、任何借口的豁免。葡萄牙王室在1851年9月23日頒布敕令,成立海外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七名正式委員和六名非常委員組成。葡萄牙政府在1852年7月5日以葡萄牙憲章附加條款形式廢除肉刑和對政治犯適用死刑規定。/



           澳葡在1850年5月6日,任命美士基打中尉為氹仔駐軍代理司令,加強氹仔海防和管理。賈多素總督在是年8月20日下令佔領氹仔島,在島上設置哨所。澳督基馬拉士在1852年6月30日,發佈攤派氹仔居民加付年税十分之一款項命令。



            澳督在1852年10月10日下令於水坑尾鬥外至塔石村修築圍墻,同時圈地三十多亩,募捐集資修建聖美基墳場(俗稱西洋墳場),因為原聖保祿墳場已經難以再容納死者。澳葡在1852年11月5日清理澳府管轄範圍之內華人居民土地和耕作面積,進行華人居民樓宇物業登記,同時要支付十分之一物業稅。



          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在1852年12月20日批准海外委員會官員澳門問題文件,全文6項條款全部涉及廢除1845年11月20日取消葡萄牙海關的法令以及一系列海關運作所必須的行政措施。其主要內容為,同時恢復澳門的 葡萄牙海關及中國海關。里斯本政府批准澳門繼續與廣東政府談判,「促使 中國海關及行商返回澳門」。



         葡國政府在1854年1月授權予澳督吉馬良士,作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他盡快同清政府談判《中葡友好條約》。以便將葡萄牙殖民澳門以條約規範形式合法化。葡國駐上海領事韋伯在1859年1月致清政府大學士桂良,要求同清政府商討訂立條約進行談判,後來遭到清政府拒絕。中葡《天津條約》在8月13日草簽。葡方談判代表為澳門總督吉馬良士,清政府方面代表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恆祺。但是該條約始終不被清政府所批准。



澳葡進一步發展和規範偏門行業



                 第一次在1851年5月12日,在澳門實現禁售鴉片。葡萄牙汽輪「Queen」號在1856年2月23日裝運150箱鴉片從香港駛往澳門,在途中被二十多名中國乘客發現,之後就將該船劫持。



             為規範娼妓業的管理,《政府公報》在1851年9月13日刊登澳府頒佈妓業第一號法規,規定所有在本澳居住妓女必須到華務檢查宮署註冊 登記,禁止妓女進入各旅店、客棧、商號、酒吧,只批准在指定區域開設妓寨。賭博專營在1851年至1863年(即清咸豐元年至清同治二年)開始實行。



               在1852年於澳門出現「招工館」。直至1873年為止,先後販運18萬華人從澳門出洋。澳葡在1853年9月12日頒佈法令,以規範勞工輸出程序,目的是避免僱主非法行徑。為規範澳門苦力移民,條例在1856年6月7日刊登在《政府公報》上,旨在制約苦力移民經紀人的活動。所有澳門市內的奴隸在1856年12月23日,一樣被即日頒佈法令給予自由人身份。奴隸制度同時被廢除。在1836年12月10日頒佈法令禁止從海上進口奴隸,在1854年12月14日頒佈法令也從陸路禁止進口奴隸。



                美國輪船「Flora Temple」號在1859年從澳門啟航,該船載運3850名苦力赴古巴。由於船不幸在中國海沉沒,只有部分水手獲救。18《苦力移民條例》在1860年4月30日頒佈,同時設立一個專責「中國移民管理所」。葡萄牙人不得進入中國境內招僱苦力,任何葡萄牙船隻也不得將苦力運離中國港口和澳門。






參考資料:《澳門全紀錄》、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澳門檔案館:《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澳門滄桑五百年》

社工局生育宣傳片惹爭議

 近日發現社工局在今年父親節前夕,於社交媒體facebook發佈名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短片,引起社會上很大爭議。爭議點以負面意見居多。到底為甚麼一段有關宣傳生育的影片都會惹爭議?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這段宣傳短片主要講述甚麼内容?該宣傳短片一開始就有一家四口的家庭,他們在澳門科學館戶外廣場,温馨地生活在家庭之樂。鏡頭之後有一對夫婦經過,他們各自稱讚兩個小朋友生得可愛,那位婦女更向丈夫問:「其實我們也可生番一個?」隨後完結該宣傳短片的故事。

  該宣傳短片最主要問題是故事劇本沒有深度,也沒有足夠說服力。單憑小朋友可愛,就可以是生育小朋友的理由嗎?這邏輯上根本不成立。這是因為小朋友可愛,只是一種喜歡的理由,意思上沒有包括養育責任。

  相信社工局製作這個宣傳短片,促進市民生育意願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做法不太完善。隨著澳門出生率不斷下降,中小學幼稚園陸續縮減班級數量和規模,令一些從業人員有被解僱的風險,學校也有被「殺校」的風險。社工局推出這宣傳短片,有其推出的原意。 

  令人意外的是,該宣傳短片的網民留言,要比原片精彩。網民紛紛批評該宣傳片缺乏深度和意義。當局應該更加著重提倡家庭價值觀和關懷父母角色重要性。生育不應只是單純為了滿足個人情感需求,更應該是要考慮到對孩子的責任和承諾。

  批評為過於刻意紀錄營造幸福家庭生活形象。現實當中的家庭不是都如宣傳片所呈現那般幸福美滿,「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當局應該更加客觀地反映家庭現實生活中情況,努力提供更好支持和協助。由於出生津貼和產假等生育政策不足,還有工作收入和支出的壓力。也影響夫婦生育意向。

  批評對於生育的態度過於片面和單向。社會應該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勵給那些選擇不生育或無法生育的夫妻或同性伴侶,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總括來說,雖然當局這次宣傳生育的短片不夠完美,但成功吸引許多市民關注本澳生育問題,無疑是件好事。不過當局應該吸取這次拍攝短片的教訓,對宣傳短片注入更多深度視覺。令市民更好思考社會不同議題。生育子女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應以更為全面和尊重的態度去對待。


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

虐打絕不是唯一教育方法

 在近日網傳影片當中,一名三十五歲的母親,在香港長沙灣保安道一個圖書館內與兩名男女小童坐在圖書館一角。該母親先是對女童溫書進度極不耐煩,直言「三點鐘啦,溫十個字都未溫到」,「出去啦,受刑呀去,出去呀,我忍唔到啦」。

  期間女童似乎想辯解,但該母親反道「仲同我駁,X街」,繼而用手大力扭女童耳仔。然而該母親盛怒下未有心軟,繼續訓斥女童「你係咪有病㗎,你個X街寫乜X呀」。及後,女童懷疑答錯題目再被打臉,隨後更被母親一手大力扯離座位。最後該名母親將女兒帶至圖書館後樓梯繼續怒罵掌摑,聲音響徹整個梯間,女童則仍是不斷擦淚。

  這是一件不幸的事件,引起網上的熱議。雖然沒有造成人命傷亡,但給予孩子童年陰影是一生的。不過幸運的是這不幸事件由網民拍攝影片所揭發。該網上流傳的影片也得到警方注意。他們也在長沙灣區拘捕了涉案女子。警方確認有關女童安全,同時將她送往醫院作詳細檢查,再轉介有關家庭予相關部門及其他機構以提供適切支援。如果沒有網友揭發,所有人未必知道這件事的發生,其後果不堪設想。圖書館是寧靜看書和自修地方,該母親發出這樣的嘈音,亦是非常自私擾亂其他讀者的行為。

  參考澳門教青局的欺凌定義:「單獨一人或一組人向不能即場作出自我保護的個人,施予長期的身體或心理暴力,有意識地傷害、恐嚇該人,使其驚懼或對其構成壓力。欺凌就是在受害者難以自衛的環境中,刻意多次傷害受害者。」被母親在公眾場合下虐打的女童,明顯是不能即場作出自我保護的人。該母親施予長期的暴力,為的是讓該女童貼貼服服服從於母親。女童所做的事,必須符合母親的期望或要求。何以見得該母親符合欺凌他人的條件?最主要是她出現言語和動作上的暴力行為之餘,還不讓女童作辯解,這是最不為人道。

  其實家庭暴力,對孩子負面影響是跟著一世的。有的孩子走向學壞的歪路,有的孩子走向自殺傾向。為何出現這種暴力傾向的家長?最主要是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嚴師出高徒」或者「慈母多敗兒」之類的教育理論。錯誤認為嚴格要求孩子,就能提高孩子學業成績。其次或者是工作上的壓力,宣泄在孩子身上。其實這樣只會破壞家庭關係,也破壞孩子學習求知欲。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應該放下傳統不良的教育方法。孩子聽教聽話,絕對不是打出來。孩子在學業或課外有成績,絕對也不是打出來。教育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孩子主動投入知識世界。


2024年6月7日星期五

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周邊變遷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氹仔平面圖當中的今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地理沿革




   中國地圖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澳門地圖氹仔部份中的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氹仔電訊巴士站,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從老地圖看街道變遷

  觀察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氹仔平面圖,可看到今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地理沿革。在當時位於大氹島西北部,與大氹島海灣非常接近。按該地圖集所標示該地段東北部曾經作為卓家村一部份,東南部曾經作為三大家村一部份。該地段在當年開路之初,曾經引起業權爭議。該地段除了曾經有一大片農地,還曾經設有中沙警衛房和繩廠,此情於現在早已不再。

  由於不斷填海造地,景象早已滄海桑田,而且迅速城市化。在20世紀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填海造地,令大氹島和小氹島連成一體,形成該大馬路地段土地初形。參考澳門日報在1978、1983、1988、1993年出版的澳門地圖,還有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歷年出版的澳門地圖,該地段進一步城市發展。大廈陸續興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澳門電訊綜合大樓 (CTM 1981)、凱悅酒店(今麗景灣藝術酒店 198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新世紀酒店(1992 2014年更名為北京王府大飯店,停業至今)、海怡花園(1992)、利民大廈(1993)、泉鴻花園(1994)、泉亮花園(1996)、寶龍花園(1999)、華峰閣(1999),二十一世紀之初有大中華廣場(2001)、百利寶花園(2005)、皇冠酒店(2007 今新濠鋒酒店)。

街道的命名

  該大馬路原本是由澳葡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通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的一部份。當時海島市政廳在1993年5月通過宋玉生博士圓形地至亞利雅架圓形地一段,更名為孫逸仙博士大馬路的決議,以紀念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另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澳門半島也有條以孫中山命名的大馬路,名字叫做孫逸仙大馬路。

街道的周邊建築

  麗景灣藝術酒店 (Regency Art Hotel) 該地方原本是大氹島和小氹島之間的一個海峽,後來由填海造地形成土地。之前為1983年落成的凱悅酒店。總共有326間客房和套房,也有12-間多功能會議室和一間宴會廳。同時設有餐廳、酒吧、酒廊、太白度假村,以及游泳池等康樂設施。酒店在2006年易名為麗景灣酒店, 太白度假村也結業。由於2019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曾經作為醫學觀察酒店。

  新濠鋒酒店(英語:ALTIRA)該酒店位於氹仔廣東大馬路,之前稱為皇冠酒店(葡萄牙語為Crown Macau),屬於澳門第一家以六星級酒店標準所建造的五星級酒店,在2007年5月9日試業,同時在2007年5月12日舉行開幕典禮。在開幕期間曾經邀請國際著名影星周潤發任該酒店代言人。

  原新世紀酒店 在1992年最初以新世紀酒店(Hotel Novo Século)落成開幕,由澳門酒店投資有限公司策劃興建。其後酒店在1996年,被澳門商人吳文新名下銀信控股有限公司所收購,同時與當時澳門博彩業牌照持有者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STDM)合作,將原本在於澳門賽馬會的凱旋娛樂場遷至酒店地下,同時改名為佔地約30,000平方尺的在新世紀娛樂場,在1997年8月1日開幕。該酒店在2014年1月,獲得上市公司國際娛樂擬收購原酒店持有方太陽城集團七成股權,同時將酒店更名為北京王府大飯店。由於前持有者澳門酒店投資有限公司,不可能在2017年1月22日期限屆滿前完成,故此於2017年1月13日把酒店牌照交還予澳門旅遊局。

  澳門電訊綜合大樓 (CTM) 該公司在1981年10月20日成立至今,是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早期高層建築。

街道的周邊社區和村落

  卓家村 (葡萄牙语:Povoação de Cheok Ka)是古老村落之一,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時卓家村位於氹仔北部的澳門大學舊校園腳下,周圍被新建大廈所包圍。

  三家村(葡萄牙語為Povoação de Sam Ka)該村命名是由於三家不同姓氏村民組成的村落地理位置位於澳門離島氹仔孫逸仙大馬路與湖畔大廈中間。巴士站「孫逸仙馬路/三家村」站與「泉亮花園」站在2016年9月24日合併,同時分別易名為「泉亮花園」站和「泉裕豪庭」站,改停靠「泉裕豪庭」站。

  湖畔大廈(葡萄牙語為Edifício do Lago)該大廈由澳門珠江工程設計諮詢有限公司主持建築設計,澳馬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屬於澳門房屋局轄下的一個經濟房屋項目,地理位置位於氹仔TN-27地段,在2012年竣工和入伙。

街道名稱當中的歷史名人

  史伯泰 葡萄牙名字稱為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在1895年1月26日於葡萄牙阿布蘭特什聖塔倫區出生。是葡萄牙軍官以及政治人物。曾先後在科英布拉大學和里斯本大學學習。之後擔任過彈道學、微積分學、力學教授。在亞速爾群島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在那裡停留了 15個月,然後在英國、愛爾蘭、法國和海外省份的軍艦上服役,參加多次海軍演習。他在1943年晉升為護衛艦艦長, 也曾任莫桑比克海事部長、高等海軍戰爭研究所所長、海軍副參謀長。他在1951年10月在葡萄牙里斯本接任澳督職務,在1951年10月15日乘坐郵船『富干尼號』赴美,再轉赴澳門履新。在1951年11月23日下午四點正於新口岸政府二號碼頭作官式登陸,至此成為澳督。期後發表演說。他指出由於屬海軍高級官員,而且專長於海軍事務,在1956年11月向葡萄牙海外部提出辭職。葡國部長會議在1956年11月29日開會,議决接納澳門總督海軍少將史伯泰辭職。葡海外部部長雲都拉在1956年12月發表嘉獎令,對他在澳門任職總督期間,對澳門繁榮建設同經濟貢獻有顯著成績,予以表揚。葡海外高等獎懲委員會在1957年6月頒發葡海外特殊政績勳章給他。他也曾經榮獲澳門榮譽巿民。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明德、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經化名中山樵(故稱孫中山)。他生於廣東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成長於翠亨村、檀香山及香港三地,祖籍廣東東莞。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與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國父與中國國民黨創始人,同時是三民主義提出者和倡導者。

參考資料:《澳門全紀錄》、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麗景灣藝術酒店、新濠鋒酒店、澳門電訊、澳門記憶、澳門檔案館:《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澳門地圖暨地籍局:2019年《澳門地圖集》、Mobus Wiki、澳門中原˙


「Hello澳門街」裝置欠美觀

          旅遊局在今年三月起力推「酷玩澳門」項目。該項目的首階段在北區開展同時分三部分進行,其中第三部份 - 文字地標「Hello澳門街」裝置已於日前完成安裝,在今年六月二日起在北區六個地點展示。這項打卡展示活動引起本澳網民熱議。雖然該装置突顯本澳獨特文字文化,但是仍以負評居多。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這本澳地標裝置,有甚麼來頭。據了解,「Hello澳門街」這個文字裝置設於北區六個地點:青洲坊蓮花廣場、祐漢街市公園、黑沙環公園、林茂塘臨時休憩區、筷子基北灣休憩區及台山中街休憩區。是透過澳門招牌字體匠人林榮耀師傅獨有手寫招牌字體「澳門楷」,同時結合北區區域特色,打造充滿澳門故事的本土文字景點,增添社區旅遊元素,提升北區的形象和活力,通過文字裝置,讓居民和旅客以另一個方式感受北區的城市面貌。

  該裝置引起負評的原因,首先在於該装置設計配搭非常之醜陋,有欠吸引力。筆者如果作為遊客,完全對這些装置沒有興趣,也沒有打卡的興致。因為該裝置缺乏遊客想打卡的吸引元素。何謂吸引元素?就是遊人影相背景襯托,帶來出人意表的效果。例如已清拆的佛山石灣馬桶瀑布,帶來視覺上的衝擊(註:佛山石灣馬桶瀑布由於改造工程問題,而被拆除)。

  同時該裝置,帶不出本地特色,令人認不出這裡是北區甚麼地方?字體除了筷子基三個字之外,其他字體都非常模糊,看不出是甚麼文字。這麼單調的設計,不知道用了多少公帑?

  其次該項目強調所謂打卡點文化,沒有為當地居民設想。許多市民聽到打卡點,就會想起遊客擾民的問題。例如東望洋新街的人車爭路的問題。雖然遊客訪澳消費購物,能促進本澳經濟,人人有工開,人人有飯食,但不代表可以讓遊客佔據本澳市民所有的生活空間。其實這已不算是新聞,有點可惜的是始終未能解決,有關部門或機構還在變本加厲當中。盲目追求打卡文化,最終只會弄巧反拙。澳門地方不大,沒有可能把整個澳門當作渡假區看待。

  第三,該項目計劃太過於理想宏偉。當局以為幾個招牌,就可以達到增添社區旅遊元素,提升北區的形象和活力,通過文字裝置,讓居民和旅客以另一個方式感受北區的城市面貌的目標。感覺有點一步登天。有理想是好事,如何實踐就是另一回事。要吸引更多遊客到澳門各區旅行,始終做法需要腳踏實地進行。否則甚麼效益都沒有。


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

「婆婆貓貓」再添新景象

        全新改編的創志戲劇社二零二四年度公益舞台劇《婆婆貓貓》,在今年五月廿五和廿六日,於街總柏蕙社區中心圓滿舉行。故事內容主要講述一位開朗健談的獨居婆婆霞姨,每日都等待推銷和詐騙電話來「解悶」。自從她收養貓咪薯仔之後,一人一貓相依為命,生活寫意愉快。薯仔突然離去令婆婆頓時失去支柱,直至一隻會說話奇怪貓咪突然在她面前出現之後,薯仔陰錯陽差成為貓仙子,為這位獨居長者完成最後心願的故事。

  長者獨居是一直存在的社會問題。這是由於仔大仔世界,或者女大女世界。兒女長大後有各自的世界,未必所有兒女都接受同自己父母居住。不過也有例外,非常孝順的人,不嫌棄年長父母的麻煩起居,也不嫌棄年長父母諸多囉嗦意見。由於代溝問題,年輕人與長者是否和諧相處,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有一部份長者不太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始終感覺舊一套做法最好,始終留戀他們在年輕時代所接觸流行的事物。這樣的長者,容易與年輕一代產生意見上的衝突。其實衝突是可以避免的,最主要的前提是彼此放下身段,溝通上是要對等,否則甚麼都不可以談。作為獨居的長者也不用悲觀,平時可以參加多些社群活動,參加多些持續進修充實自己。

  這舞台劇故事非常之感人肺腑,從觀眾觀感上看,完全老少咸宜。原因在於涉及長者題材的作品,往往給人印象過於嚴肅。但這部舞台劇卻不會,帶出獨居長者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帶點童真的童話故事意味。换句話說,該劇面對長者和小朋友的口味,都同時照顧得到。該劇有甚麼地方童真化?就是兩個貓角色的擬人化,並且童話化彩虹橋動物天堂,令人有種親切感覺。這套舞台劇的成功,演員們的扮演功力也功不可沒。特別是黄淑恩扮演婆婆一角,形體和說話都非常似長者。

  那麼為甚麼仍然對該舞台劇作品進行改動?這是由於之前二零二二年劇本上的不足,而導致演員演出得不夠精彩。二二年的劇本開頭太過於反詐騙宣傳說教,二四年版本則删減了許多,而且增加了許多影射現今熱門社會問題,例如冒充大陸公安局電話詐騙、祈福黨詐騙、東南亞電騙、香港何生新何太事件等。令人啼笑皆非。因為這些題材,太貼近自己身邊之餘,也曾經有許多受害者。感受舞台劇這些笑話,實在是苦中帶甜。當晚的演出,整體上都很好,不過感覺有點地方有待改進。就是聲音器材上處理得不妥當,造成爆咪或者沒有聲音的情況。影響觀眾的觀劇觀感。希望日後作出改善。


2024年5月24日星期五

官方共享舊書是種德政

 澳門特區政府涉及文化的部門,近年來為廣大市民做了不少好事。在今年五月十六日,來自藝博館之友的短訊,指出在今年五月於藝博館禮品店選購指定出版物可獲四折優惠,而且買二送一。會員購物滿二百五十元亦送書一本。藝博館之前還有幾次減價促銷和免費送書活動。至於澳門基金會,也定期安排於本澳教科文中心進行免費送書活動。在今年五月十八至廿一日,舉行最新一輪活動。

  以上官方的惠民活動,與文化局公共圖書館每年一度的好書交換一樣,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受人歡迎的原因,在於官方出版的書或畫册雖然設計非常精美,可是一部份書籍的價格非常昂貴,一般人是買不起的。例如藝博館出版有關故宫系列厚厚的書,還有另外一些大型的藝術展覽畫册,需要用幾百元才可以買到。澳門基金會的出版有些太過於學術的書籍,例如涉及法律或公共行政、經濟等類別,如果不是學者,不是相關專業人士,未必願意購買。由於書籍銷量不佳,許多書籍存放在倉庫當中。最理想的解決這些書籍的方法,就是免費贈送或者打折出售,免於把它們送去垃圾焚化爐燒毀,或者堆填區埋沒這麼浪費。澳基會除了免費贈書之外,澳門記憶網站也值得一讚。這個網站梳理了澳門珍貴史料,也讓市民認識不一樣的澳門。不過文字和照片說明準確上有待改進,網站版面有待提高和擴充。

  以上筆者所說,絕對不是指政府推出的文化物品,完全沒有社會價值。只是官方能夠將出版物庫存,慷慨免費或打折出售,對於社會有其積極作用,能夠更好傳播普及本地文化和歷史。有時候新書雖然變舊了,紙張都變黃了,但書內所載的文字和圖片內容,仍然有其可供他人研究的意義。

  那麽筆者獲得甚麼「戰利品」?在本文可以為大家分享一下。多次在澳門基金會免費派書活動當中,免費獲得了《澳門風物誌(續篇)》、《澳門當代劇作選》、《馬萬祺研究資料編》《澳門文學概觀》、《客家人與澳門》、《從廣州透視戰爭》、《獲獎戲劇小品創作選》。以上都是涉及澳門和廣州文化、歷史珍貴資料。以上幾本書中,特別喜愛由唐思所編寫的《澳門風物誌(續篇)》。因為這本書將澳門不同的風土人情,娓娓道來。

  至於在藝博館之友活動方面,免費獲得了由藝博館出版的《天下家國──以物見史故宮專題文物特集》。畫冊主要收錄該文物特展展品圖片以及學術論文,內容包含帝一套畫册的珍貴之處,在於結集珍貴的清宫秘檔拍照或影印,要想后畫像、典籍、寶璽、書法、繪畫、袍服、琺瑯、武備等內容。這想在一百多年前,清朝政府還沒有被推翻,這一批清宫秘檔仍屬於大內國家秘密,絕對不能公開。希望當局相關政策,能持續進行。

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

錢納利與濠江


 
喬治·錢納利一八四0年自畫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著名畫家錢納利筆下的聖保祿學院,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岸邊的印度牧民,牛群在下面的河喝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早期生平

  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英文名為GeorgeChinnery,他在1774年1月5日生於大不列顛王國倫敦歌賦坊4號。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職業書法家。父親是湯瑪士·格尼速記系統倡導者。他哥哥威廉·錢納利(WilliamChinnery)有現在埃塞克斯埃平森林(EppingForest)的吉爾韋爾公園(GilwellPark),後來逃往瑞典,這是由於被發現犯有大規模欺詐行為。他在1796年移居愛爾蘭,在此作為藝術家取得成功,同時在1799年4月19日於都柏林與瑪麗安(娘家姓維涅)結婚。

  他在1792年入讀皇家美術學院,在1794年即辦個人畫展。在1801年帶妻子和兩個嬰兒回倫敦。他在1802年乘坐Gilwell號船前往馬德拉斯(金奈)。他在印度生活23年。在印度確立畫家地位,其後在加爾各答為印度英國社區主要藝術家。他在1813年成為共濟會會員,同時被列為加爾各答富裕的共濟會東方之星分會成員。

他在澳門事跡

  錢納利在1925年9月29日攜帶一名印度僕人乘海斯(Hythe)商船抵達澳門,從此展開在澳門27年之久的藝術生涯。1825年來華,同年9月入居澳門,此後除部分時間在香港、廣州生活之外,至死在澳門生活接近27年。

  由於他擅長街頭速寫,而且又快又好,每次路過好地方時都會觸發靈感,就地描畫出。佳作。由於當時照相機還未完全普及。他所繪街頭速寫,為澳門留下不少在十九世紀不少珍貴片段。例如他在1833年3月30日,為郭雷樞的澳門眼科醫院繪畫一幅以《郭雷樞醫生與病人》為名的油畫肖像畫。

  他在1852年5月30日於澳門鵝眉街寓所(RuadeInácioBaptista)8號逝世,終年78歲。遺體埋葬在澳門舊基督教墳場。他的素描和油畫遺作在1852年7月28日於香港公開拍賣。澳門法官在1852年8月20日,將著名畫家錢納利已知和未知的債權人召集一起,確定畫家留下的遺產,商量以此支付其生前所欠債務事宜。澳門政府在1974年5月30日,錢納利誕辰二百周年時重修他墓地,墓誌銘分別用中、英、葡三種文字,以不盡相同信息註述他的一生平。

千年利街的歷史掌故

  該街道葡萄牙語為RuadeGeorgeChinnery,位於風順堂街與水手西街之間。由於原名黑蛭巷既黑也窒不太吉利,同時該地方是錢納利寓所所處附近街道,因此更改為現今與錢納利諧音的名稱。澳府曾經在1982年於故居牆鑲上一塊紀念牌,可惜不久該建築物被拆去,沒有保留下來。

與錢納利有關的部份書籍

  《錢納利與澳門》:該書是由陳繼春著,由澳門基金會在1995年出版。陳繼春是廣東中山人。畢業於暨南大學,榮獲商業經濟學學士。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文學院進修。榮獲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博士,師從金維諾教授研究中國美術史。代表作有《錢納利與澳門》等。該書仔細地評述喬治.錢納利一生,特別是評述他在澳門的經歷。

  《東方印象=ImpressionsoftheEast:錢納利繪畫展》:是由香港歷史博物館在2005年出版,該書是這作品展的結集。這作品展是為紀念錢納利到中國180週年,在2005年6月22日至8月29日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其藏品有相當部分為香港滙豐銀行所擁有。

  《速寫澳門:錢利素描集》:該書是由澳門藝術博物館(MuseudeArtedeMacau)在2012年出版,該書是這作品展的結集。《速寫澳門——錢納利素描展》在2012年8月9日至2013年2月17日舉辦,展出的錢納利一本共七十餘幀澳門速寫,另外包括有藝博館館藏三十幅,包括人像寫生、民生風貌、教堂民居。

  《他鄉故里:喬治.錢納利作品集》:該書是由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所著和出版。澳門博物館在2010年5月29至8月29日舉辦《他鄉故里——喬治‧錢納利作品展》,展示其在1790年代至1840年間在英國倫敦、印度及澳門時期所繪製的油畫、水彩畫、素描和速寫素描等的作品共142件,除了部份為澳門博物館藏品之外,同時也在得到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怡和管理有限公司、澳門藝術博物館及多位私人收藏家提供及借出展示。該書是這作品展的結集。

參考資料: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

如何防範求職騙局

          最近,澳門有一位男青年墮入網上求職騙局。事主在今年五月七日(即上星期二)晚上於社交網站上的群組當中看到一則招聘廣告,與對方聯絡同時提供電話號碼開設帳戶之後,按指示進入指定連結為相關網站點讚及關注。事主完成操作之後發現平台帳戶有四百五十澳門元存款。在提現的時候對方要求事主銀行帳戶資料,事主未虞有詐按指示照做。直至五月八日,事主發現銀行帳戶先後五次被人轉走合共一萬三千澳門元,懷疑被騙徒所騙就即時向執法人員報案。

  這其實是非常典型的求職騙局。騙徒在社交網絡群組經常發帖強調「在家工作」、「無需經驗」、「薪金優厚」等招徠。這種所謂優厚入職條件,大學生以及職場新人,特別容易上當受騙。

  他們被騙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首先就是有些求職者輕易相信他人,對任何事物都抱完全信任的態度。其次有些求職者求職心切,他們很想很快找到不用做太多工作,就賺到許多錢的筍工。第三有些求職者沒有太多留意司警局製作的防騙警訊廣告。求職人存在這三種求職心態,中了歹徒的圈套詭計。

  那麼,如何防範求職騙局?首先自己要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精神。就算是非常友好的朋友好意也罷,對於求職也不能掉以輕心。其次要熟讀澳門勞工相關的法律,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權益。熟讀相關法律之後,可分辨到求職面試時,面試官提出的入職要求,如要求轉帳、全身檢查等,是否屬於合法的行為。如屬於違法行為,要即時拒絕,並且要即時舉報,以保障自己合法權益。

  令人痛心的是,求職被騙去財產,被拐騙去東南亞和中東當電騙黑工等情況的被害人,仍然是多不勝數。香港警方在兩年前聯同澳門司警瓦解一個活躍兩地犯罪集團,涉嫌透過網上求職騙案騙財,有一百三十一人疑墮刷單騙案失逾七百萬元,單一損失達五十六萬元;五十六人被捕,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等罪,部分人涉借出戶口供存入騙款。據泰國警方在二零二三年八月統計,每年大概有七萬名華人從泰國被販賣到緬甸妙瓦底鎮,即平均每天就有將近兩百人被賣過去,這僅是泰國官方公佈的數據,實際數字可能更多。

  可見除了警方加強打擊之外,作為市民也要主動察覺事物好壞,同時加強警民合作,將騙徒繩之於法之餘,也將職業安全風險降至最低。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

探討青少年暴力根源在哪

         近來發生許多涉及本地未成年人的事件,非常令人觸目驚心。在上個月有一位男初中生,直至凌晨仍獨自留在快餐店之外,另外也有本文所探討的童黨欺凌長者事件。這兩件事件相同之處,在於同是與未成年人有關之餘,也是有網民在網上發出帖文,令警方留意到該案情。再次見證網民力量的強大。體現社交網絡平台有監督社會的作用。

  再說說該案作案動機。據報道,四人聲稱被害人曾經質問他們為何在街上流連不回家,也曾經用水潑向他們,因而作出報復,司警經過調查,被害人沒有向四人潑水。由於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就不對案情作仔細評論和揣測。不過要說明這件事的觸發點,從報道可見,就是被害人質問,因而觸怒一班未成年人心靈。

  為何長者一句質問,一班未成年會這麼大反應?或者是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就是可能他們受傳統家長制形式教育,許多時候未成年人不聽話就被打。不允許「駁嘴」辯解自己意見,要絕對服從家長。其次受涉及暴力的動漫和影視影響。他們憤怒和壓迫之怨氣,無從發泄,唯有透過模仿家長行為進行發泄。

  家長如何看待子女反叛期個性?隨著人的成長,每個人都經歷過反叛期。在反叛期由於讀書上堂學習不少知識,參與課外活動體會社會經歷,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再唯唯諾諾,聽從家長訓話。這方面就需要家長與子女平等相處,多聽子女意見。如果子女意見是正確的,可以在他們面前作表揚,而且大方接受。沒有必要硬碰硬,把彼此關係鬧僵。

  從以上所見,要解決未成年人聚眾,所帶來的童黨問題,就需要多調查了解青少年暴力根源在哪?加重刑罰只能作治標的效果,不能完全治本解決童黨問題。要治本解決問題,應該要同未成年人多作溝通,多了解他們需要。始終感覺童黨本質不一定是壞,最主要看該團體對於社會出發點的方向,是偏向正面或是負面。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

馬俊賢澳督任內大事

 
馬俊賢像



 馬俊賢生平大事簡表,建燁製圖



馬俊賢澳督任內澳門大事簡表,建燁製圖

人物生平


  馬俊賢在1930 年 6 月 15 日生於波爾圖。是一名葡萄牙醫生、大學教授和政治家。是Joaquim Correia da Silva和Maria do Pilar de Matos Pinto Machado Correia da Silva的兒子。他提倡人道主義和社會福利。他信仰天主教,曾經榮獲Grã-Cruz da Ordem do Infante Dom Henrique勳章。 

    在學術活動上,他就讀於波爾圖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同時在 1962 年 2 月獲得博士學位。1969 年至 2000 年
期間,曾經擔任FMUP 解剖學教授;波爾圖大學醫學院正教授;米尼奧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醫學課程主席 ;他在2001年至2007年,擔任米尼奧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醫學課程主任。在 2010 年返回波爾圖大學,受邀加入醫學院代表委員會。

  他在政治活動上,於1969年至1973年被全國人民黨的「自由派」任命為國民議會代表。在1974年起為社會民主黨(PSD)成員。在1978 年 為PSD 全國委員會成員。在1984-1985年擔任高等教育大臣。在1986年6月15日至1987年7月8日任澳門總督。在2005年 擔任施華高總統競選支持委員會成員。

    他是天主教醫生協會波爾圖分會、經濟和社會發展協會 (SEDES) 的成員,自 1998 年起擔任里斯本科學院成員。他是聖若昂醫院之友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

     他在1987年獲得東亞大學(澳門)榮譽博士稱號,並於2002年獲得米尼奧大學榮譽博士稱號。他在2011 年3 月14日於波爾圖聖若昂醫院去世。波爾圖大學(FMUP)在他去世後,宣布哀悼三天,以紀念這位教育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

擔任澳督前後和任內大事

  葡萄牙總統府公報在1986年5月初,宣佈總統索阿雷斯任命他為澳門總督。他在1986年5月15日於葡萄牙里斯本出席就職儀式,宣誓就任澳門總督,於同月28日下午4時抵達澳門履任。澳督就職儀式第一次由澳廣視轉播。澳督任期為1986年5月15日至1987年6月12日。

 (1)《中葡聯合聲明》的成功簽訂

  值得一提的是《中葡聯合聲明》的成功簽訂,在馬俊賢任內發生。關於澳門前途的首次中葡代表團全體成員會議在1986年6月30日至7月1日舉行,代表團分別由葡國大使梅迪納(Rui Medina)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周南率領。雙方就有關程序取得協議。解決澳門門題的第二輪和第三輪會議,分別在是年9月和10月舉行。

  葡萄牙外交及合作國務秘書蘇維道(Azevedo Soares)在1987年1月前往北京,通報葡國有關澳門回歸中國時間的答覆,以及準備葡總理施華高(Cavaco Silva)訪華細節及簽署有關澳門問題的《中葡聯合聲明》事宜。葡政府在是年1月8日發表葡中談判最後文本。在1987年4月13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貴賓廳舉行由在鄧小平和李先念出席見證下,葡萄牙總理施華高(Cavaco Silva)和中國總理趙紫陽簽署《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

  葡國國會1987年12月11日,一致通過批准《中葡聯合聲明》。中葡兩國在1988年在1月15日,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於北京互換批准書後正式生效,澳門這時候正式進入過渡期。

  (2)澳娛在回歸前最後一份博彩專營合約

  澳門政府在1986年9月29日,與澳門旅遊娛樂公司簽署時效直至2002年的幸運博彩專營合約。該公司答應至1996年12月繳付港幣13億7500萬元,從1997年1月至專營期滿每年付1億5千萬元。是為澳娛在回歸前最後一份博彩專營合約。

 (3) 馬俊賢出訪廣東

  澳督馬俊賢夫婦在1987年2月24日~27日,應時任省長葉選平邀請訪問廣東省。葉選平省長在24日設宴歡迎澳督,在25日舉行會談。 澳督馬俊賢訪問廣州期間,參觀了中山大學、廣東畫院、廣東博物館等。同時還和葉選平、關山月為粵澳中小學生書畫聯展剪彩。

突然辭職澳督前後

  澳督馬俊賢在1987年5月29日突然辭職,同時在6月12日離任返葡。他的突然辭職,與當時早前發生官場地震有關。澳門法院1987年1月5日,對1983年高官瀆職濫發證件案,宣判前署理民政廳長巴路士、大律師高步輝等4人被判囚4~2年不等。澳府在1986年底出現不協調情況。社會事務政務司鄧禮儒提出請辭。澳督馬俊賢面對政治危機,可見一斑。

  在澳督空缺期間,由孟智豪任護督。葡萄牙總統索阿雷斯在1987年7月4日任命文禮治出任澳督,同時在7月9日正式就任。

參考資料: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鄧開頌和吳志良、 陸曉敏:《粵澳關係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波爾圖大學

2024年5月2日星期四

淺談今年官方好書交換活動

         由文化局及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主辦、澳門大學圖書館及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支持的二零二四年「4‧23澳門全城共讀日」活動已於4月中開鑼,其中「圖書館周」活動早已在四月廿七至廿八日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現場設有好書交換、期刊熱賣與漂流、講座、遊戲、工作坊、攤位、演出、共讀活動等精彩項目,該活動吸引不同年齡的市民到場參與。今年筆者也收穫豐富,換到好書充滿完美的滿足感。

  感覺今年的活動安排,有值得讚許的地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值得讚許的地方,在於近年完善了活動舉辦的場地。從南灣舊法院細小空間,轉移到文化中心較為大的空間。石排灣分場也從石排灣圖書館内細小空間,轉移到市政署石排灣活動中心禮堂舉辦。所有書本也完整放在桌子上,讓市民自由選閱,不用市民踎在地上,搜索桌子下面箱子內的書籍這麼麻煩。

  不過需要完善的,首先就是有文友反映,圖書館方在選書原則上過於嚴謹。有印章或眉批不收,有少少發黃不收,有少少殘破也不收。在這麼多嚴謹收書原則下,有文友的許多書籍,都無法被館方所收取。了解到嚴謹收書能保障讀者權益。也了解到舊書難免品相和閱讀觀感不佳,這是無可厚非。但是過度嚴謹,只會不利換書活動更有效推行。

  也有文友指今年都沒有出通知換積分,去圖書館亦沒有一堆堆書收集,完全不知怎樣做。所以希望當局在未來做多一些宣傳,工作流程和活動預告安排,最好完整作一個列表,讓市民更加清晰如何參與這次活動。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社會各界應多關注學童起居

     有網民在澳門高登起底組於今年四月十九日發帖文,指出於是日凌晨五點在一間麥當勞餐廳內見到一名身穿校服的「小學生」、孤身一人趴在長枱上睡覺且應該休息了一段時間,「看見很心酸」。該帖又指出這名學生「剝咗鞋,書包放在地上、年紀睇落唔夠十歲,想過去關心下但係見到佢瞓着咗,希望只係我睇錯或者其實有家長係身邊吧」。

  該網民把這帖文發上網後,引起社會很大迴響。許多網民都感覺這學童處境非常可憐,也有網民在晚上發現他在公共圖書館流連。不同政府部門也有各種說法。司警局在十九號下午表示,司警人員在知悉帖文內容後,是日早上在北區的這間快餐店找到男童,相信他在快餐店逗留數小時。該名男童為初中生,由於缺乏家庭照顧,在望廈一間院舍已住了「一段時間」,但已有 「幾日」沒有返院舍,但未有任何人報警,包括院舍、學校及家長。

  社工局在四月十九日晚上十點發新聞稿,則指出「院舍發現有關青少年在四月十八日早上穿着校服離開院舍後,晚上未有返回院舍,於是按照機制先致電通知其家人,提示其若有需要應立即報警處理,唯家人未有接聽及回覆。」

  從這件事上首先可見網民力量的強大。見過有些網民曾經說,將照片放上網令社會關注的速度,要比報警快,特別是交通或其他違規情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件事像這樣放上網,都有同樣效果。如果接近危急關頭,不能只顧拍片拍照,要為有需要幫助的人,去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拍片拍照,也需要符合有關保護個人隱私法例的規定。如果不特別注意隨意放上網,可能變成好心做壞事,甚至構成法律責任就不太好了。

  其次在這件事上,要了解男童一直未有返回院舍這動機的處境。在這方面,家長和當局需要與學童多作溝通。特別是家長,多關懷學童的起居,讓學童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大家都經歷過小朋友的成長階段,應該明白到有些學童有時候對家長或院方管理上有意見,未必這麼主動地說出來。家長和院方應該主動地去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學童在生活上一些溫暖。同時社會各界應多關注學童起居,遇到類似情況都能主動伸出援手。

  要更好地解決學童所處的問題,家校與政府必須完善好溝通及協調機制。學童萬一出現任何意外問題,應該作統一溝通及協調。在這情況下,最忌各自為政或各說各法,以避免同類事情再次發生。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對澳門影響

 


 

在里斯本的人們於戰車裡聚集,維基百科共分享資料

 


  格蘭多拉的紀念碑,維基百科共分享資料

 

  



正版與錯版「康乃馨革命」一周年澳門紀念郵票,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發生背景與經過


由於葡萄牙的薩拉查軍政權在二次大戰後拒絕放棄殖民地,藉著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去抵抗殖民地發起的去殖民地化浪潮,導致在1961年至1974年爆發殖民戰爭。由於長期征戰,薩拉查軍政權失去許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武裝部隊運動」(簡稱MFA),在1974年4月25日於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變期間,民眾將康乃馨插在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來。此革命推翻了20世紀西歐統治時間最長,統治長達42年的獨裁政權,時任葡萄牙總統阿梅里科·托馬斯和時任葡萄牙總理馬爾塞洛·卡埃塔諾下台,之後引發了兩年混亂的「過渡時期」,政府更替頻繁,在十年內更換十五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而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後,前殖民地莫桑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內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稱之為「歸僑」)。葡萄牙為紀念「康乃馨革命」,把4月25日為自由日。


澳葡當局對康乃馨革命的回應


 


「康乃馨革命」在1974年4月25日發生之後,澳門社會相對平靜,沒有什麼太大變化,所有澳葡政府部門正常運作。英國廣播公司把葡萄牙政府政權更迭,宣佈澳門不再是殖民地性質,而是屬於葡萄牙管理的中國領土之消息傳到澳門時,本澳傳播界沒有立即確認。總督嘉樂庇(José Nobre de Carvalho)更在是年5月14日,於立法委員會發表演説,聲稱葡萄牙新政權對澳門前途沒有任何影響。總督嘉樂庇這樣說,可能只是想安定駐澳葡軍軍心和市民民心,以低調形式應對政局變動。當時有一部份澳門人對葡萄牙轉變為非殖民地政策,將澳門歸還給中國相當不安。


至於嘉樂庇將軍的總督職位,澳門工商界為了挽留他繼續擔任澳督職務,也曾發起簽名運動。最終救國委員會在1974年4月28日,決定維持同時賦予他廣泛權力,繼續管治澳門工作。獲留至同年11月18日離任。嘉樂庇將軍能暫時獲留原因,最主要是他表態支持葡萄牙新政府,同時與澳門工商界華人關係和睦,保持澳門地區社會穩定,故此他待遇要比其他海外省總督要好。而在所有葡萄牙海外省總督在「康乃馨革命」後都被撤職。


 


 


康乃馨革命之後對澳門多方面影響


 


加速澳門民主化


 


     澳葡在1974年4月,按葡萄牙救國執政團指示撤銷薩拉查時代成立的右翼葡國青年團,同時廢除1938年以來新聞審查制度。 葡萄牙在「康乃馨革命」後,結束葡萄牙國民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 在1970年改名為人民國民行動(Acção Nacional Popular)一黨專政。澳門葡萄牙人政治團體相繼成立(如1974年4月30日成立的澳門民主協會(Centro Democrático de Macau),1974年6月19日成立的澳門公民協會(Associação para Defesa dos Interesses de Macau)。


 


《澳門組織章程》草案在1975年8月16日公佈,以便利澳門市民參與研究和討論。第1/76號法律《澳門組織章程》在1976年2月17日頒佈。新的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規定,不再由澳督擔任立法會主席,議會是由17名議員所組成,5名由澳督委任;6名由直接投票選出;6名由間接投票選出。首次產生直選議席時間比香港要早。


澳門立法會在1976年7月11日,進行首次選舉。由宋玉生(Carlos Assumpção)領導的保守的公民協會贏得四席,民主協會和澳門協進會得到其餘兩席。澳門立法會在8月9日舉行首次會議。李安道總督在會上強調已取得本澳財政自主、維持與葡萄牙行政聯繫重要性,同時呼籲市民參與本地區的政治生活。立法會臨時主席何賢在另一方面提出優先促進和平共存,改善社會條件,加速經濟發展,呼籲澳門政府與立法會合作。


 


加快澳門回歸進程


 


由於1966年「一二·三」事件以來,親中共社團已經控制了澳門的主流社會,澳葡無心再管治澳門。加上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發生後,海外殖民地政策急速轉變,從而加快澳門回歸進程。


 


葡萄牙駐聯合國大使西蒙(Veiga Simão)在1974年7月18日,於美國紐約與中國大陸駐聯合國常駐代表建立初步外交接觸,談及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及澳門未來地位問題。葡萄牙在1974年7月27日,頒佈7/74號法律。該法律說明包括澳門在內的葡殖民領土,承認殖民地自決權和獨立的同時,法律也把其包括在內,時任外交部長蘇亞雷斯(Máio Soares)曾經在聯合國曾轉述這一提法。葡萄牙外交部在1975年1月5日發出照會,葡萄牙政府宣佈承認北京政權是中國政府唯一代表,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部分,澳門問題可以在兩國政府認為適當時進行談判。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多次談判後,雙方在1979年2月8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重申澳門是中國領土,目前由葡萄牙管理。中葡最高領導人之後進行多次互訪。


經過多次解決澳門問題談判之後,在1987年4月13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貴賓廳舉行由葡總理施華高(Cavaco Silva)和中國總理趙紫陽簽署《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到場出席見證。確認澳門地區主權在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手中回歸中國管治。


 


 


 


澳葡曾經紀念四二五的活動


 


澳門市政廳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將南灣湖新填海區兩個地方的街道命名為四月二十五日前地(Praceta 25 de Abril)及四月二十五日街(Rua 25 de Abril),以紀念「康乃馨革命」。在這兩處對開草地於2014年5月27日,曾發生大型反對高官離保法案的集會活動。該草地現已改建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合作綜合大樓。


4月25日也曾經是澳門的公眾假期。通過在1976年1月17日刊登的澳門政府公報(1976年第3期)當中的第713-A/75號法令,規定在是年4月25日起為自由日,放假一天。直至到1999年12月20日,由澳門主權移交紀念日取代。


   在1975年,澳府郵電司為了紀念「康乃馨革命」一周年,就發行一枚橙色10 AVOS(葡幣1毫)和一枚青綠色1 PATACA(葡幣1元)的紀念郵票。筆者購買兩枚橙色10 AVOS(葡幣1毫)正版與錯版「康乃馨革命」一周年澳門紀念郵票。圖左為正版,圖右為錯版。錯版錯於背景底色油過界,葡萄牙國旗和士兵顏色未填滿露出白色,葡萄牙國旗顏色邊界線畫深。大家觀察到錯版錯處嗎?


 參考資料: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李福麟《澳門四個半世紀》、澳門記憶、澳門市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