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

促澳門當局加快興建工程進度

       據報道,在西灣大橋澳門一側橋口到媽閣廟一段的西灣湖景大馬路,由於興建媽閣交通樞紐及輕軌媽閣站,接近十年以來可謂掘路不斷、而且改道持續,沒完沒了。不過這情況或快要迎來終結,路段全線通車擬似「光復」在望。上址在近日雖然仍然維持有限度通車,但是原本在路上大部份用作分隔車道水馬經已撤去,改用雪糕筒等簡易圍封代替,多處鋪平好的路面「露面」。工人亦開始整修沿路圍欄和行人道、為行車道劃線等,即使週日仍然在開工。


       見到這篇報道,感覺有點感同身受。澳門各地道路工程不斷,感覺實在擾民。記得這種情況,在澳門當局發佈的工程分佈圖可見一斑。除新填海區和機場區,都滿佈進行工程的標記。這工程分佈圖被網友廣傳至Facebook 群組「澳門交通現場」。許多網友見到,都感到非常驚訝。


     驚訝之處首先在於媽閣站及其交通樞紐,為何花了接近十年時間,還未完全完成該項工程?認同慢工出優良之貨,不過工程所用時間過長就有點過份。十年時間相對於鄰近的廣州和深圳,早已開通多條地鐵路線和跨海大橋,還有興建落成多幢高樓大廈。三年疫情重創澳門經濟,就沒有質疑說話可說。但是疫情前政府庫房水浸,賭場酒店興建進度,往往要比民生和交通設施快,這完全說不過去的。多條輕軌和第四跨海大橋工程還未完成,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在現時每到繁忙時段,都造成嚴重堵塞。希望疫情之後的今日,所有民生和交通設施工程能加快進度。


     其次掘路工程不斷,導致澳門和離島交通嚴重堵塞。受害的是一眾上學和上班人士正常出行。這種情況曾經被網友笑稱,如此掘路頻繁,到底澳門的地下是否有寶藏?不過有點詭異的是,有幾次的確掘到幾百年前大炮出來。與此同時,掘路不斷也浪費許多工業材料,對地球環境構成嚴重破壞。所以感覺此歪風不可再長。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澳門南灣歷史變遷

 

                                                            1860年至1880年間拍攝的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法國官員于勒·埃及爾於1844年拍攝的澳門南灣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畫家Thomas Allom; G. N. Wright筆下的澳門南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南灣粵語和葡萄牙語發音

  南灣粵語發音稱為naam4 waan4,澳門市民俗稱「灣」字變調為「環」。葡語發音則稱為Praia Grande,意思是指「大灣」。或者以粵語發音再用葡語拼寫成Nam Van。

澳門南灣幾個填海階段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有三個填海階段。在第一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開始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南灣一帶也是填海造地工程一部份。

  第二個填海階段。在1957、1975和1986年對南灣大馬路和友誼大馬路、亞馬喇前地沿岸進行填海工程。第三個填海階段在1996年於南灣繼續填海工程,形成南灣湖及其CD區。鄰近則有西灣湖。

  第四個填海階段則在澳門回歸後的2009年,於南灣湖CD區沿岸繼續進行填海工程。是為澳門新城B區一部份。現暫時用作停泊巴士及農曆新年炮竹燃放區用途。

南灣湖的規劃與興建

  南灣湖是澳門境內最大的人工湖,葡語稱為Lago Nam Van。澳府早在1981年曾一度有提出有關南灣建湖計劃,但一直未有落實。直至文禮治總督在1991年核准《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之後,同時由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出資進行填海工程。時任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在同年牽頭,同中、葡資合組「南灣發展有限公司」取得這個大型基建合同,總投資約有一百三十億葡幣。該計劃最終在1992年7月開始動工,於銅馬廣場和半邊橙之間劃出一條陸堤,南灣和西灣以南陸堤最終於1997年建成,同時在陸堤中間填海造地出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其中面積較大的人工湖,位於該填海區以東就是南灣湖。澳府另外於南灣湖之間再次填海出四個灘塗,同時於其中一個較大灘塗建設人工島再進行綠化,能夠讓雀鳥在該小島上棲息,這是當局為免填海後破壞南灣湖的生態,而做出這項措施。

     在一片13000平方米面積南灣填海區上,規劃成南灣湖及其CD區。南灣湖道路在1998年10月29日全線開通,同年於澳門觀光塔前興建西灣湖廣場。澳門立法會、中級及終審法院大樓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陸續啟用。澳門旅遊塔在2001年12月19日落成啟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在2005年7月18日啟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展示館在2022年11月21日開幕,在興建前原為一片草地,於2014年5月27日曾經用作反離保集會。

     然而曾經有起高樓的爭議。澳門論盡媒體在2014年1月揭發特區政府部門於《城市規劃法》、《土地法》及《文化遺產保護法》生效前夕,偷步規劃同時在相關文化遺產建築前興建超高樓,引發民間爭議與激烈反對。民間普遍都質疑政府可能趕在法例生效前,去推出更大官商利益,還有對城市品質更為破壞性規劃項目。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4年1月26日回應南灣湖規劃事件,承諾政府嚴格遵守《城規法》等相關規定,在是年3月1日《城規法》、新《土地法》和《文遺法》三法生效前,政府不會審批氹仔北區規劃內所涉及的任何的建築物;同時針對南灣湖C、D區的發展規劃,政府也必定以保護世遺景觀為前提,也不會在同年3月1日前出台,籲居民無需擔憂和揣測。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街道和大橋

  南灣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Praia Grande,(原名南灣街,葡語:Rua da Praia Grande,在1905年載入街名冊),屬於澳門老街道之一。該街道原本作為澳門南灣海岸線,故名。在1995年修改為現在名字,從「街」升級為「大馬路」。

    友誼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該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後來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

     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在1989年12月12日之前,原本是友誼大馬路其中一部份。葡萄牙在1974年發生康乃馨革命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在1975年初決定將薩拉沙博士大馬路重新命名為友誼大馬路。蘇亞雷斯在1989年2月第一次到訪澳門之後,澳門市政廳於同年10月28日召開市政會議,決定將這條街道從友誼大馬路分割出來,同時命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直至同年12月12日刊憲之後正式落實。

     何鴻燊博士大馬路:葡語稱為Avenida Comercial De Macau,現在連接南灣圓形地和區華利前地一段馬路,澳府市政執行委員會以表彰何鴻燊對澳門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所作出貢獻,命名為何鴻燊博士大馬路。澳門市政廳就在1998年5月27日中午在南灣海灣填海地段為該段馬路舉行命名儀式。何鴻燊博士是澳門開埠以來第一位中國人在世時獲此榮譽的人士。

 澳門嘉樂庇總督大橋:俗稱澳氹大橋,葡語稱為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在1974年10月5日下午一點正式開幕,葡國工程師,也是建橋專家之賈多素致詞。

澳門南灣部份重要地點

 加思欄兵營: 位於澳門南灣兵營斜巷,葡語稱為Quartel de São Francisco,也作嘉思欄兵營,原本作為方濟各會設在澳門之修道院,後來拆改建為兵營。現在是保安司司長、保安部隊事務局、保安協調辦公室辦公地點。這裡也曾經設有加思欄炮台,曾經作為澳門沿海第一道防線,後來經過填海造地後,被高樓大廈包圍。葡語稱為Fortaleza de São Francisco,或者寫嘉思欄炮台和噶斯蘭炮台、聖方濟各炮台、聖方濟各堡壘。

      佐治・歐華利塑像:葡語稱為Estátua de Jorge Álvare。澳府在位於南灣前初級法院大樓門口規劃出一片前地,同時豎立一尊石像以紀念,名為「歐華利前地」和「歐華利石像」。該石像於「一二三事件」當中曾遭到破壞,後來獲得政府撥款修復;該紀念碑在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之後得以保留。葡京酒店:葡語稱為Hotel Lisboa Macau,是由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一間賭場酒店,是由建築師甘銘(Eric Byron Cumine)和梁達民(Liang Tat Man)負責設計,在1964年12月開始興建葡京酒店第一期工程。在1970年6月11日落成啟用,是當時為澳門最大酒店,也是澳門首間五星級酒店。

      新葡京酒店:葡語稱為Grand Lisboa Macau,前身是屬於澳門工聯的工人球場,在1958年8月31日完成擴建使用。位於關閘廣場的新工人體育場在2002年落成,同時於2003年9月13日啟用儀式;同日起之後遷至該新址。位於南灣工人球場原址則已經在2004年動工興建新葡京。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的旗艦新葡京娛樂場在2007年2月11日晚開幕。

     中國銀行大廈:葡語稱為Edifício do Banco da China,前身是利宵中學。在1991年落成。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總行在同年12月27日遷入三十八層新廈營業。

 澳門葡文學校:葡語稱為Escola Portuguesa de Macau,位於南灣填海區,澳門商業學校、利宵中學以及天主教慈幼會葡萄牙會省辦學的鮑思高中學決定合併為一所新學校——澳門葡文學校,校址設於殷皇子大馬路。

    中華廣場: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Edifício China Plaza,英語稱為China Plaza。樓高23層的商業大廈在1995年落成。在改建之前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的一處校舍。

 澳門旅遊塔:位於南灣填海區,葡語稱為Centro de Convenções e Entretenimento da 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 Convention & Entertainment Center。全稱為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簡稱澳門旅遊塔。在港澳地區則通稱為澳門觀光塔、觀光塔。葡萄牙語稱為Torre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u Tower。澳門旅遊塔在1998年興建,2001年落成和啟用。是中國第6位及全球第21位獨立式觀光塔,也是澳門著名地標。

澳門南灣已消失的風物

 澳門南灣原貌:原本為澳門半島一處海灣,沿岸興建不同澳門政治、商業機構建築。在昔日也曾經為商船停泊之處。

 澳門亞馬喇銅像:亞馬喇銅像由雕刻家馬西米里亞諾·阿爾維斯(Maximiliano Alves)完成。 1940年6月24日下午四時舉行揭幕典禮,位於議事亭前地美士基打銅像也是在同日揭幕。澳府在1940年5月11日決定將銅像所在之處,命名為「亞馬喇圓形地(Rotunda de Ferreira do Amaral)」。當時坊間就俗稱這裏為「銅馬廣場」。亞馬喇銅像由澳府於1992年10月8日拆除,於1993年2月運抵里斯本。主體重整工程就在銅馬像拆除之前的1992年8月17日正式動工,依照所採納方案對亞馬喇前地進行改造,直至1994年11月完工並對公眾開放。

 澳門南灣砲台:該砲台曾經位於澳門南灣,全稱伯多祿砲台。大約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建成,其後在1775年(即清乾隆四十年)以及1867年(清同治六年)增置大砲12門。直至南灣在1934年進行填海造陸後,該砲台最終被拆毀。

 南灣戲院:位於澳門羅保博士街,在1964年11月20日建成,於1995年結業。原址拆卸重建為幸運神商業大廈,之後大廈再改建為現時澳門廣場。

 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南灣原社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回歸之前派駐澳門的官方代表機構,成立於1987年9月21日,分為大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和小新華(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社址原設在南通商業大廈,後搬到新口岸新華大廈。原「新華社澳門分社」在2000年1月進行重組。撤銷原新華社澳門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機關(大新華)改組為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同中共中央澳門工作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新華通訊社澳門分社總編輯室(小新華)則改組同時註冊為「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也恢復原來新聞機構本質。澳門中聯辦社址搬至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3號,新華通訊社澳門特別行政區分社搬至澳門馬濟時總督大馬路珠光大廈北座13樓V。

 前澳門總督府:簡稱為澳督府,葡語稱為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昔日為澳門總督辦公之地,俗稱兵頭行。建築物用途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於1999年12月20日成立以後,改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及官邸。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葡語稱為Sede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前澳門總督官邸:該大宅在1846年以前已建成,最初是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托馬斯·德阿基諾(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後作為在廣州英租界居住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物業。澳督羅德禮在1923年以「政府財政廳」名義買下,同時先後用作兒童醫院及賈梅士博物館。澳督巴波沙在1937將住所遷入聖珊澤,為第一位以聖珊澤作官邸的澳督,之後歷任澳督都在此作官邸,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行政長官在澳門回歸之後沒有承襲聖珊澤作官邸,把它改作禮賓府之用,另外在後面的聖珊澤馬路6號別墅居住。

參考來源:澳門新聞局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伍松儉(唐思)先生的《澳門風物志》。


廣州東站升級高鐵 有利各地交通往來

      《新建廣州鐵路樞紐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徵求意見稿公示》提出廣州東站將會按照「地面+地下貫通車場」雙層車場方案改建車站。廣州東站改造後會升級為高鐵站,車場總規模較目前增加一倍,到時有十四站台。改造線路中預留黃埔站,同廣珠澳正線銜接,將會是廣珠澳高鐵、廣深第二高鐵,以及廣深城際的中間站。公示稿顯示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區、增城區境內,西起廣州東站,東至新塘站,與既有廣深鐵路並行。該全線設有廣州東、新塘兩座車站,其中廣州東站為既有站改建,新塘站為廣汕鐵路既有車站,該線路中還預留一個黃埔(魚珠)站。該工程鐵路為高速鐵路等級,採用電力牽引,設計時速二百公里。

  為何廣州東站升級為高鐵,有利各地交通往來?這是因為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工程完成之後,車場總規模較目前增加一倍,到時會有十四個站台。黃埔站將會是廣珠澳高鐵、廣深第二高鐵及廣深城際的中間站,同時新塘站為廣汕鐵路既有車站。這樣能夠貫通廣珠澳,也便捷來往深港和潮汕,縮短兩地來往時間。在廣州東站升級改建之前, 在珠澳或深港等地乘坐高鐵到外省地方,往往要在廣州南站中轉。乘坐高鐵到廣州市區,往往要在廣州南站下車,再轉乘地鐵。這樣對廣州南站形成非常大的客運壓力。廣州東站升級高鐵,或者有利對廣州南站客運壓力的疏通。

  廣州東站歷史悠久。原本是在一九一一年時建的廣九鐵路天河火車站。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為獲得英美兩國援助,決定答應連通廣九、粵漢兩路,利用原先設計修築黃埔支線一段路基,修建全長十四公里的「廣北聯絡線」,主要是粵漢鐵路西聯站至廣九鐵路石牌站,在同年八月二十日通車。日軍在一九四零年大規模擴建天河機場。工程由於擴大機場佔地面積,同時需要拆遷廣九鐵路東山至石牌間三公里線路,就由東山改繞永村、沙河至石牌,在同廣北聯絡線接軌處設置天河站。廣九鐵路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後,中國管理一段改稱廣深鐵路。天河站在一九五三年擴建,增至四條股道。天河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開發綜合性貨場,又增建五條股道,當時成為一個四等車站以貨運為主車站。

  廣州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承辦一九八七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六運會),對天河站進行擴建的改造工程。後來經鐵道部批准,天河站在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更名為廣州東站,從此成為廣深線旅客列車第二始發終到站。為緩解廣州火車站客運壓力,廣州東新客站經改建後,在一九九六年九月廿八日全面落成,建設規模僅次於當時全國最大的北京西站。地鐵一號線在一九九九年六月通車,旅客可以經過地鐵廣州東站換乘地鐵前往人民公園、沙面及芳村一帶。為配合二零一零年舉辦廣州亞運會,廣州東站對站前廣場曾經進行改造。廣州東站在二零一三年獨立建造。可見珠江三角洲交通在廿一世紀日新月異,廣州東站成為中國重要交通樞紐。

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

拔苗助長不利學生成長

           據報道,一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開發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家長張先生,近日就將印有「華附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八個技能」的文件照片,公布於網路上,其內容包括有:


「一、嫻熟掌握至少兩種以上運動技能(須包括游泳在內)。二、小學階段完成不低於一千萬字的閱讀量(約二百本課外讀物,其中必須包含五十本中外名著,三十本古今中外名人傳記,三十本科普讀物,三十本純英語讀物)。三、掌握演奏一種以上的樂器技能。四、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五、能寫一手漂亮的硬筆字和學會書寫毛筆字。六、能獨立做一桌家常菜。七、在畢業前能參與完成一項實驗,並寫出一份較完整的實驗報告。八、具有創新意識,能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該名家長也忍不住感嘆「小學生都這麽難了嗎,感覺家長的壓力也大」。該校這個所謂拔苗助長的教學目標,也令許多網友嘩然。這是由於該校所做決定,完全不切合學生讀書情況的實際。感覺這只是冰山一角,相信還有一些學校存在怪異的嚴厲校規。這種學校只是一味為了提高學校校譽,給予學生更高讀書要求。這樣增加學生壓力,也增加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因為讀書不只是學生的事,學生讀書壓力過重,也增加家長的額外費用,還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令人擔心在該校就讀的小學生,是否能涯得過去,也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些教學目標,各位讀者是否能完全做到? 該校要求運動技能掌握程度要達到嫻熟,項目還要至少兩種以上。其實這間學校應該不算是以專長於體育教育,沒有特別訓練的小學生,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都算優秀。閱讀要從小培養沒有錯,但是強制要求學生閱讀約二百本書,未必令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樂器和書法等技能如是。教育就是本應該漸進地激發學生興趣,令他們主動積極向上才是。


       其實該校八個教學目標,其出發點本身是好的,因為全人教育,令學生可以全面發展。不過所要求的項目太過於誇張,不看校名還以為他們正在讀大學呢!筆者想起自己中學時期就參與過各類興趣班活動,一切都是自願,家校都沒有強迫過自己。感覺學到的技藝是屬於自己,影響自己的一生。另外需要批評的是,該校八個教學目標當中為什麼沒有與繪畫、戲劇、寫作有關的藝術技能要求?語言上為何也沒有粵語技能要求?體現該校教育表面似全面,但實際上還不夠全面。


       在這件事上,令筆者想起從前看過的中國大陸兒童劇《我不是差等生》。作為男主角的兒童冬冬,原本快樂地在某小學讀書,與同班同學、老師有講有笑,成績也不錯。但是他媽媽為了望子成龍,為兒子轉讀所謂重點小學。冬冬轉校後成績一落千丈,與老師、同學關係逐漸尖銳,同班同學也排擠他。甚至被父母誤會無心向學去學壞。原來冬冬他只是照顧獨居老人日常生活。最後冬冬父母決定為他轉回最初就讀的學校。這部電視劇說給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上課學知識的同時,都要給小朋友一個愉快童年。

2023年10月5日星期四

澳門風順堂區歷史變遷

 


                                                      西望洋聖堂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媽閣廟,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風順堂區高尚住宅群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風順堂區幾個填海階段 

  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南部,按照堂區劃分屬於風順堂區(又稱為聖老愣佐堂區,葡語:Freguesia de São Lourenço)。面積有1.0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10.8%)。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有三個填海階段。澳門政府在1863年,首次在南灣澳督府對面之海灣進行填海造地。其後在1866至1910年於澳門半島西岸的北灣和淺灣進行填海工程,是由澳門商人王祿所投資。

  第二個填海階段分別在1919至1924年、1957年、1986年於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還有西灣、南灣進行填海工程。

  第三個填海階段就在澳門回歸後的2004年,為配合西灣大橋的興建,對媽閣廟以西進行填海造地。西灣大橋在2005年1月9日開通後,作為引橋的一段改名為西灣湖景大馬路。

悠久的歷史城區

  風順堂區是澳門開發最早地區之一。澳門時間2005年7月15日下午四時十分,正在南非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遺大會宣佈:「澳門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並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等文物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之一。在2017年8月23日發生的天鴿風災,2018年9月16日發生的山竹風災,對該區造成嚴重水浸災害。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重要街道

  火船頭街:街道全長300米。葡萄牙語稱為Rua das Lorchas。原本是內港港灣的一部分,經過19世紀後期填海工程填築而成。市政當局在1905年命名,後來到1925年改建後再次公佈。在葡文街名當中的Lorchas,是指澳門在19世紀一種三桅快速帆船。在中文街名當中「火船」是粵語「火船」的意思,「頭」即是碼頭。

  河邊新街:全長905公尺,葡萄牙語稱為Rua do Almirante Sérgio。該道路在1869年7月26日正式命名。道路經過19世紀後期填海工程填築而成。

  民國大馬路:全長1,075公尺,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República。原本為西灣當中一個海灘,由於澳府慶祝葡萄牙1910年10月5日革命成功,葡萄牙第一共和國建立,就在1910年人工填築成馬路。該道路在1910年12月24日正式通行。於1911年1月28日道路名稱命名為「民國大馬路」。

  下環街:葡萄牙語稱為Rua da Praia do Manduco。道路全長460公尺。原本為天然港灣,由於19世紀後期內港填海修築而成。將海岸線推至河邊新街,從沿岸邊轉變為向內彎曲之街道。參考一幅繪製於1948年澳門地圖中發現,原來下環街海邊附近在以前有蛤蟆石,當時下環街邊仍為一片海灘,同時用字母「P」標注,名為「Praia do Manduco」(蛤蟆灣)。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重要地點

  媽閣山:高海拔71.6公尺,屬於澳門半島第二高山崗,葡萄牙語稱為Colina da Barra。山崗上歷史文物有媽閣廟、媽閣廟前地、媽閣炮台、阿婆井前地、港務局大樓。環山道路名稱為「西望洋馬路」,在山下更有澳門古村落之一媽閣村。

  西望洋山:俗稱主教山,葡萄牙語稱為Colina da Penha 。高海拔62.7公尺,屬於澳門半島第三高山崗。山崗上歷史文物有西望洋聖堂及主教府、西望洋山炮台、燒灰爐炮台、峰景酒店、前澳門總督官邸(今澳門禮賓府)。

  聖老楞佐堂:葡萄牙語稱為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為風順堂。屬於澳門最古老三座教堂之一,是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

  澳門柯邦迪前地:葡萄牙語:Praça de Ponte e Horta,又稱為司打口。其街道名稱以時任澳門總督邦迪·柯打(1866年至1868年)命名,這裏在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曾經是專門作進口鴉片埠頭,同時是澳門甚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鴉片專用碼頭和課煙稅區,也是鴉片戰爭肇始地。 

  下環街市: 葡萄牙語稱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Lourenço,全稱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街市在1954年8月竣工後啟用,最初命名為下環市場,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呼做下環街市。是由澳門著名建築師陳焜培設計、土生葡人工程師左歐治的現代主義風格平房建築。舊街市大樓直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營運結束,原本各市販搬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9年11月26日正式落成啟用,臨時街市在同一天關閉且拆卸。原址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同時增設地下停車場。

  何東圖書館: 建築物原本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擁有,始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香港富紳何東爵士後來在1918年購入作別墅用途。何東爵士在1956年4月26日病逝之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位於崗頂前地三號的故居贈送給澳門政府,同時捐贈25,000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以何東命名,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

澳門風順堂區部份已消失的風物

  聖地牙哥炮台:或者稱為媽閣炮台、西灣炮台,葡萄牙語稱為Fortaleza de São Tiago da Barra,屬於舊日澳門軍事防衛系統聖地牙哥古堡一部份。聖地牙哥炮台過去與大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在外圍當堅固軍事防線。古堡現已失去軍事防衛系統作用,在1981年改為五星級酒店,同時於亞太區旅遊協會文物建築再利用評比中榮獲優異獎。

  西望洋山炮台:是曾經位於澳門西望洋山上的炮台,現今已改建為教堂。或者稱為卑拿炮台、西望洋炮台;又稱為西望洋山聖母炮台、主教山炮台。

  澳門日報原址:於1958年8月15日創刊,創刊初期報社連印刷場地設置於河邊新街28號。1978年10月3日起直至2011年在伯多祿局長街37號自建七層大廈經營, 2011年至今在慕拉士大馬路218號自建二十三層報業大廈經營。

  澳門工團總會原址(澳門勞工大厦):當時澳門工團總會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剛成立之時,會址設立在新馬路一百弍十五號黃珍記三樓。後來因原新馬路會址地方淺窄而不敷應用,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廿七日遷往爹美刁施那地馬路六十三號二樓(卽錦成碼頭對面)繼續辦公。之後會址搬往新馬路五拾二號三樓。澳門勞工大厦在一九六三年二月廿八日上午十時於火船頭街廿七號大禮堂舉行揭幕禮,由柴專員主持啟鑰,同時設酒會招待中西嘉賓。該澳門勞工大厦為四層新型樓宇耗資十餘萬。當時是自由勞工總樞紐。樓下為診療室,二樓為澳門工團總會和自由僑福利會會址。三樓為康樂文娛場所。四樓為民眾大禮堂。澳門工團總會使用澳門勞工大厦至一九六七年一月,其後棄置多年,改建為一般住宅大廈。

  澳門皇宮內港原址:1999年5月之前,多年來曾停泊在內港火船頭街。1999年移至外港停泊。

  前澳門總督官邸:該大宅在1846年以前已建成,最初是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托馬斯·德阿基諾(José Agostinho Tomás de Aquino)住所,後作為在廣州英租界居住的英籍商人Herbert Dent物業。澳督羅德禮在1923年以「政府財政廳」名義買下,同時先後用作兒童醫院及賈梅士博物館。澳督巴波沙在1937將把住所遷入聖珊澤,為第一位以聖珊澤作官邸的澳督,之後歷任澳督直至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都在此作官邸。行政長官在澳門回歸之後沒有承襲聖珊澤作官邸,把它改作禮賓府之用,另外在後面的聖珊澤馬路6號別墅居住。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市民日報》、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


澳門舊區活化 不應過度破壞原貌

          近來澳門特區政府對多個舊區進行活化,有一些工程早已在進行當中,例如新一期「關前薈2023」活動當中以「關前貓」作為主題,以配合多個大型打卡裝置以及活動專屬小程序,營造「引流—體驗—打卡—消費」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另外在今年中秋開始試行的福隆新街步行區活化計劃試行階段設有藝術裝置、日間文創市集、藝術文化活動、互動打卡遊戲、夜市體驗等活動。還有益隆炮竹廠舊址的活化等。有一些活化旅遊分區工程則在密鑼緊鼓興建或規劃中。街坊憂慮該等活化計劃將會對舊區造成嚴重破壞。

  據報道,特首賀一誠在今年十月一日受訪時表示滿意博企在活化旅遊分區的表現,認為街坊憂慮「活化」導致「破壞」的想法好偏激。賀一誠又以大炮台活化為例,政府「只是裝了一些燈飾,沒有破壞任何東西」。在世遺景點的允許範圍下去「活化大炮台,和大三巴連成一體」,此等舉措完全沒有破壞,所以「你哋唔可以咁偏激,說是破壞,這個我是不認同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特首賀一誠竟然會滿意六大博企在活化旅遊分區的表現,認為街坊憂慮「活化」導致「破壞」的想法好偏激。這新聞一出,引起許多網友的熱烈討論。非常認同有些網友的意見。有些網友認為應該多活化主教山,讓更多市民和旅客到主教山參觀。的確政府這麼熱衷於舊區活化,應該多活化政府官員官邸附近,令市民和旅客認識更多主教山附近的文化歷史。

  有網友認為舊區活化理應是文化局和旅遊局負責,為何將責任轉移給六大博企?講真博企屬於營利賺錢機構,保育歷史的認識度應該沒有文化局和旅遊局這麼深。加上一些外資博企,未必完全認識中國和澳門歷史文化。這樣會導致出現博企活化舊區計劃,與舊區原有歷史文化格格不入的情況。所以感覺政府不太了解情況的嚴重性。被活化的問題程度,絕對不是「只是裝了一些燈飾,沒有破壞任何東西」這麼簡單。特別無言的是澳門荔枝碗船廠旅遊分區興建甚麼溜冰場?造船同溜冰完全拉不上關係,如果是建造海盗樂園或者更有意思。更甚的是關前街附近的屋宇使用顏料塗鴉成不倫不類的顏色,到底貓同關前街有何關係?試問這不算是破壞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可能澳門有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上除名的風險。

  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有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建議政府優化大三巴人潮管制措施,將旅客人流引流到附近舊區。明白現在生意難做,舊區商戶都需要更多人流。但做事不能只顧及一面,過度引入人流到舊區,都有許多負面作用。導致許多店舖成網紅店,產品質量不斷降低。許多地方成為網紅拍卡點,旅客亂過馬路拍照,人流人滿為患,嚴重影響市民上學和上班人士的正常出行。其實旺丁不等於旺財,沒有必要令市民權益為了旅客而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