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未來系列四幅

未來人
 貪心鬼
末日的未來(又名太陽的憤怒)
變型機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千奇百趣的「綠巴士」

我們廣大市民俗稱的「綠巴士」,是指澳門的新巴士公司 「維澳蓮運」。當「綠巴士」還未為廣大市民服務的時候,筆者的心仍存在一點希望。這種希望就是落實澳門新交通政策和新巴士服務的投入,能解決許多問題之 餘,同時能夠帶給許多新景像,廣大市民也享受到「8.1巴士新里程,公交優先齊響應」口號所帶來的滿意結果。但最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始終都是越煩越亂的感 覺。或許筆者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各位喜歡「綠巴士」嗎?相信部分市民都一樣會答不,而且還說完全討厭這種巴士。為什麼許多人都一樣會答不?原因不在於 車費的高低,而是在乎於質量。筆者認為基本的質量就是班次適中,另外也讓市民安全到達目的地。若果沒有基本的質量,這種巴士公司難以服務市民,也難以履行 維繫澳門交通的基本使命。

大家看看「綠巴士」在正式服務投入的半個月以來,出現許多次意外情況,究竟「綠巴士」到底有沒有 這種質量? 因此筆者難以明白的是為什麼新巴士剛服務投入不久就會不斷有意外湧現?難道那些巴士不是新的,難道是巴士本身就有問題? 筆者也曾乘坐過「綠巴士」,雖然暫時沒有遇到過什麼意外,但感覺意外是因為巴士設計本身就有問題。車身的美醜,筆者感覺雖然綠色能夠代表澳門特色是一件好 事。但引不起部分市民受落是最大問題,更被部分市民戲稱「綠巴士」為「村巴」。若果,車身設計在綠色的基礎上融合廣大市民觀感會更加好。其次是「綠巴士」 的小巴內的空間較少,容納市民站的位置不多,錢箱位置的設計也太離譜。由於「綠巴士」的班次較少,讓廣大市民每次都要逼巴士。不過最令人感到比「綠巴士」 出意外還要意外的是,原來「綠巴士」是需要我們廣大市民和警員一起推的。但令人歡笑部分應是網民們對推巴士的評論,有網民認為「暑假期間,真係活動多多, 可以令到大眾市民強身健體,又可以增進警民合作,真系好有「意義」!」,有網民更認為「真係好環保~遲D巴士都吾洗用油~成班交通係後面幫你推車~」因 此,難以想像這種千奇百趣的一面不知道何時才會完結。

另外,令筆者感到意外是澳門網民們對「綠巴士」的諷刺創作。這種諷 刺創作暫時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諷刺歌曲的創作,其中《澳門綠巴士》(原曲:藍 精靈港版主題曲)和《推》(原曲:《追》--張國榮)都由《愛暪日報》創作。兩首諷刺歌曲當中,各有各不同的風格。雖然《澳門綠巴士》把「綠巴士」卡通 化,但最令筆者感動的是《推》,因為《推》曲表現廣大市民對推巴士的無奈心情。第二部分是諷刺劇場的創作,是由《愛暪日報》創作的《新公交逼逼 「你斃了 那我們就逼出來了」》。雖然意識有點不良,但不要緊,這是對於劇場一個新的開始。第三部分是諷刺電台節目的創作,是由澳門三十行動創作的《馬交趕場》。 《馬交趕場》的第一集《三巴服務》以短片形式,反映許多市民和汪局長上電台表達意見的幽默一面。第四部分是諷刺廣告的創作,是由《愛暪日報》創作的《公交 靈 汪雲好鬼醒 (速治靈)》,廣告諷刺司機不足的問題。第五部分是諷刺改圖的創作,其中是由《愛暪日報》創作的,改圖諷刺「綠巴士」的怪現象。還有部分澳門網民在 「Facebook」發起如「要求澳門政府處罰維澳蓮運!踢走不合格服務!」等活動抗議「綠巴士」。筆者感覺諷刺創作手法百花齊放是一件好事,但最主要是 注意安全。注意安全的前提,是注意用辭。因為如果用辭過分的話,引起官非就不太好了。

若果「綠巴士」被淪為廣大市民心中的千奇百趣,確是澳門的不幸。但希望「綠巴士」能夠盡量快些改善起來,千萬不要再讓大家失望。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在社交網站「Facebook」行銷的利弊

記得有一天的下午,筆者在位於水坑尾的宏達圖書中心 看到 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就不記得了,只是記得書中內容分享作者許多關於社交網站「Facebook」上行銷的心得與經驗,還教導更多人在社交網站 「Facebook」上行銷。但筆者不太明白的是,創立社交網站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其實社交網站的興起為大家增加了一個交友聯誼平台,為賺錢增多了一 個機會,更為廣告業增添一個商機,可是有些弊端也不斷湧現。因此本文就以社交網站「Facebook」為例,為大家探討在社交網站行銷的利與弊。

筆 者不會反對行銷,因為許多事物都離不開行銷,行銷在現今社會或許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了促進行銷的效率速度與影響力,就必須擴大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社 交網站作為一個能夠廣交朋友的網站,自然就做到這一點。以社交網站「Facebook」為例,申請成為網站用戶是豁免收費,為企業或品牌新增群組和專頁都 是豁免收費,只是廣告要求收費而已。這樣為企業或品牌行銷,無疑提供一個便利。但Kit R. Roane 在財富中文網發表文章《揭秘:企業在Facebook上的行銷收效甚微》當中反映一個事實就是「超過半數Facebook用戶表示,在他們首次登錄某個品 牌頁面,並且點擊了「喜歡」之後,便很少再訪問該頁面了;還有55%的Facebook用戶前一分鐘「喜歡」某家公司,下一分鐘便決定不再喜歡該公司了。 「多半情況下,消費者不會直接向公司提供回饋意見,表示他們不想再看到該公司的帖子了。」該報告指出。「這就有點兒像遠距離戀愛,你的愛人已經不愛你了, 但卻忘了告訴你。」因此筆者感覺大家或許會認為社交網站上行銷的利,在乎於作用的多少。作用越大,得到越多。作用越小,得到越少。網站用戶喜好的變遷,是 難以容易地摸索得到。社交網站只是一種有助於行銷的工具,並不代表現實的全部。若果凡是都抱著過分的希望寄託在社交網站上行銷,這是一個不太明智的策略。

相 信使用過社交網站的大家都有一種共同厭惡,就是厭惡社交網站上的濫發廣告。例如大家經常見到網路創業,在「Facebook」搜索到許多有關網路創 業的群組和專頁,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都是廣告文字加上一個連結後,就濫發分享廣告給大眾。有時還使用不明來歷照片標籤其他人,從而達到廣告的目的。受影 響的不只局限於個人用戶,還影響許多群組和專頁。筆者暫時發現「Facebook」在這種現象出現的次數,比推特、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較多。筆者不是討厭 別人標籤有關於自己和分享給自己看的照片,只是分享與標籤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過分強調商業效益,不要以為分享與標籤次數越多就是越好。過分強調商業效益而 不理會其他人感受的廣告,是一種最失敗的廣告。另外一個重點是,如何有效控制濫發廣告。或許移除措施不嚴厲地執行,該移除的不要移除,不該移除的就立刻移 除,最終受影響是廣大的社交網站用戶。

其實社交網站是一個交友聯誼平台,成為社交網站用戶目的是為了真心地交朋友,這應是社交網站其中一個創辦的意義。筆者不會否定成為社交網站用戶可以行銷,只是在過程中千萬不要太過分。若果成為社交網站用戶都是為了行銷的話,社交網站的交友聯誼平台作用就會完全消失。

聽「辛亥革命時期的澳門與中國」講座有感

筆者在上星期六參加了題為「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系列 講座 之二:「辛亥革命時期的澳門與中國」,這個講座在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由譚世寶教授主講。講座當中座無虛席,講者無冷場,聽者更主動發言。講座內容主要 圍繞孫中山引領革命新潮流對廣大中華地區的五種影響,帶給大家許多啟迪。

譚世寶教授指孫中山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 引領中國新潮流的最大最新潮人。」孫中山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信之則昌,逆之則亡。」成為引領中 國新潮流的最大最新潮人絕不簡單,他必須認識潮流,也必須認識革新的必要性。那麼五種影響是什麼影響?第一點就是從演講提要中提到的「從「造反」到古典 「革命」的回歸,回到辛亥革命的原點看其前後的一系列新詞。」譚世寶教授在講座當中,詳細地解釋這一系列新詞的原義。如「革命」出於《易經》,辛亥元老馮 自由《革命逸史》記孫中山語:「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革命黨可也。」其實古詞新用與新詞新用,無非就是對新時 勢的一種考量。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於當今,而有利於當今。另外,譚世寶教授認為「孫中山最推祟革命最佳方式和最高境界是不用武力的「堯舜禪讓」。」由此可 見,孫中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

第二點就是從演講提要中提到的「頭髮革命的新潮流。」根據譚世寶教授的介紹,原來以前人 們的髮型是有特別規定,沒有現在可以自由選擇。如清代的「留髮 不留頭」、太平軍殺剃髮梳辮等。這種慘不忍睹的強制行動,確是天地不容。可惜當時沒有自由的國度,談不起什麼個人自主權。他還介紹:「除了南京臨時政府在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發佈強制頑固留辮子者剪辮外,還有文化大革命強迫大家不要留封建髮型。現代仍保留古代明以前髮型是道士髮型。」最幸運保留至今的古代髮 型應是道士髮型,其他古代髮型若許永遠只能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譚世寶教授後來在投影片上放出一幅「民國成立之初孫、黃、黎三巨頭漫畫」。這幅漫畫特別 之處在於黎元洪仍然穿清裝,民國的民是由孫中山自創新字。這個民就是要表達「人民要出頭,人民要當家作主」的意思。另外譚世寶教授在談到澳門對中國人髮型 和服式的貢獻時詳細地介紹什麼是「紅毛裝」和「陸軍裝」,還說:「清末澳門不受中國管治,可自由選擇髮型,大多數華人保持辮髮自民國初年。造成了澳門的革 命青年學生率先發起「華服剪辮」的運動。」這個運動最終得到完滿成功,為澳門社會走向現代化打下基礎。

第三點就是從演講 提要中提到的「服裝革命的新潮流。」由孫中山自創以其名命名的中山裝,成為曾經十分流行於中國的服裝,許多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如毛澤 東、鄧小平等也有穿著,因此中山裝影響力確是深遠。第四點就是從演講提要中提到的「禮儀革命的新潮流。」民國成立以來,禮儀上廢除跪拜禮。從此平民百姓面 對官員無須跪拜,體現官民在政治上的平等。第五點就是從演講提要中提到的「國家紀元革命,對民國開始實行陰陽結合的紀年日曆及其後果分析。」譚世寶教授在 講座當中認為:「用陽曆計算年月日不等於實行耶穌紀元,因為陽曆在耶穌紀元之前已有,信與不信耶教的國家也可用陽曆。」這種觀點筆者十分認同,因為陽曆只 是一種計算年月日的方法與宗教信仰無關。難怪中華民國成立後使用陽曆的時候加上民國年號,就是擔心人們會混淆使用陽曆的定義。譚世寶教授後來還提出一個問 題,就是:「一百周年與一百周歲要十足,無虛。明明九十九周年,就說一百周年,民國現在並沒有一百周年。」以筆者想法來說中華民國的國慶,是由一九一一年 十月十日計算。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武昌起義標誌辛亥革命全面爆發。因此雙十紀念不至於國慶這麼簡單,也別具紀念意義。

可是為紀念而紀念絕無意義,也不能明白紀念當中的意義。因此希望千萬不要為紀念而紀念,同時也要了解紀念當中的意義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