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九年的澳門地圖當中今台山地理沿革,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一九五三年澳門地圖中的台山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巴波沙紀念牌坊,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台山社區附近史地沿革
位於澳門半島北部,葡萄牙語為Tamagnini Barbosa/Toi San,北接關閘,西接青洲,東接祐漢,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西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成為遠離市區的市郊土地。
台山社區城市發展過程
由於台山社區在20世紀20年代時期比較遠離市區,最初被澳葡劃為製造危險品區域,許多爆竹廠都在此設置工作場地。當時最大爆竹廠「台山電光爆竹廠」不幸在1925年12月發生爆炸大火,導致多人死傷後,原爆竹廠名字「台山」成為這地區名稱。
澳葡此後便下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改成為貧民木屋區。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當局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於原址建成「巴波沙坊」。部份原炮竹廠位置,曾經一度改建為牧場區。
期後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大量城市化。最終與市區連接。政府社會房屋嘉翠麗大廈在1972和1975年陸續落成入伙。「巴波沙坊」舊式平民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澳門大廈、台山平民新邨、濠江花園等政府經屋社屋樓群。
貫通台山區的街道也陸續鋪設通車。有四段道路,以名人名字命名,有李寳椿街、何賢紳士大馬路(前稱西北馬路) 、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巴波沙大馬路。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促進澳珠人員往來。
台山社區部份地標
台山社屋(房屋局社會房屋) 台山平民新邨,位於關閘馬路,在1985年入伙。濠江花園第3/4/5座,位於菜園涌邊街,在1987年9月入伙。嘉翠麗大廈,位於巴波沙大馬路,B座在1972年7月9日入伙,C座在1975年5月27日入伙。台山社屋-台暉樓位於台山中街,在2022年9月20日入伙。
台山平民大廈 位於菜園涌邊街,始建於1965年,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為了發展新填海區葡京酒店和回力球場等項目,獲澳葡特別批給土地興建的原區大面積居民徙置房屋。
澳門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工廠街、菜園涌巷、菜園涌北街、牧場街同牧場巷。A和B座在1996年11月22日入伙。C、D、E座在1998年8月21日入伙。
新城市花園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巴波沙大馬路。1989年至1993年分階段入伙。其中1990年8月29日入伙的第17座金來閣,是屬於房屋局的社會房屋。
朝輝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牧場街,在2000年10月12日入伙。
澳門花地瑪聖母堂 葡萄牙語稱為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英語稱為Our Lady of Fátima Church。位於澳門台山巴波沙坊李寶椿街23號。教堂始建於1929年,後來作重建新的聖堂,在1968年12月7日落成,當時是由戴維理主教祝聖並將聖堂奉獻給花地瑪聖母。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在1983年之前原本為垃圾堆填區,其後在1987年開闢修建為鴨涌河公園,其後在1990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誕生124周年,於公園之前豎立高2.8米、重超過一噸的孫中山銅像,澳葡將公園命名為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至今。
青茂口岸澳門邊檢大樓 葡萄牙語為Novo Acesso Fronteiriço Guangdong-Macau。在2013年11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的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在2019年6月11日起,青茂口岸工程就獲准每日施工,工作時間從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10點,時間直至同年的12月31日,由於趕工在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也不例外。該工程包括有青茂口岸聯檢大樓、連接通道以及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
台山街市 前身為「台山臨時街市」,位於澳門北區蘇沙醫生街,葡萄牙語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Tamagini Barbosa,全稱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5年5月27日正式啟用。
台山社區已消失的地標
原巴波沙紀念牌坊 葡萄牙語為Arco do Bairro Tamagnini Barbosa,也叫台山牌坊、巴波沙牌坊。 為紀念台山電光爆竹廠 在1925年大火,就在1931年建立。後來由於城市發展,舊式平民屋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樓群。由於建設需要牌坊也在1988年1月被拆卸。後來在1998年8月1日落成花地瑪堂區澳門台山巴波沙大馬路、菜園涌邊街及台山新城市第二街之間重建牌坊,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
巴波沙坊 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成為1926年第二次接任澳督的巴波沙任內工作重點之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災民,而且各方慈善機關籌得款項,同時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在原址建成九百多間磚屋,而且整齊地排列成十一條街道,以廉價租金租給平民居住,這個地方命名為「巴波沙坊」。後來由於建設需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拆卸,改建為更多人居住新型政府公屋。
台山牧場 從章容記書局和《澳門日報》在二十世紀出版澳門地圖所見,台山牧場位於現台山區牧場街和牧場巷一帶,老地圖上只簡單以「牧場」標示。唐思所著《澳門风物志》載,本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乳牛牧場都設在俾利喇街與亞利鴉架街一帶。由於當局認爲在民居附近飼養牛只,有礙環境衛生,於是下令全澳七家牛房、乳牛共逾三百頭,集中遷往臺山牧場街一帶。現時這地區已改建為不同住宅和工業大廈。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