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10月5日星期六

嘉樂庇總督大橋建橋歷程

       



      今日是 #嘉樂庇總督大橋   建橋五十周年的日子,大家來看看該橋建橋歷程。澳門和離島居民在該橋未通車以前,是由一預先規定時間的汽船來往,但必須服從於潮水漲退和氣候條件。

     時任澳葡新聞旅遊處長殷多尼在1967年8月24日主持記者招待會時,當記者問:「有關建設澳氹大橋,政府是否有意興建?」處長答到:「關於建橋計劃,現正由葡萄牙專家賈多素草擬中,政府亦有决心實現該項建設。」這是澳葡首次透露建設澳氹大橋消息。

     時任澳督嘉樂庇其後在1969年1月9日致電葡萄牙海外部副部長,表達興建跨海大橋願望。葡國工程師、建橋專家賈多素,在同年2月17日(年初一)上午十時及下午四時,由澳督嘉樂庇、港務廳長巴波沙、工務廳長馬加齡、新聞旅遊處長馬葵士等陪同下,分別前往澳氹大橋兩個起點視察。有關建橋位置在同年4月正式决定依照葡萄牙工程師賈多素設計第二圖則,該橋將會由澳門的銅馬像為起點,至氹仔的觀音嚴為止。澳督嘉樂庇在同年10月31日下午4時舉行的立法委員會會議席上,正式宣佈投承興建澳氹跨海大橋工程,經其澳督嘉樂庇之建議及獲得葡海外部之批准,已同意交由澳門殷商何賢承辦。何賢表示一定把橋建成,不謀暴利只為澳門居民。首條澳氹大橋辦公室在同年12月6日成立,監督未來大橋承建過程。

     在1970年1月於澳督府二樓舉行承建澳氹大橋合約的簽署儀式。承建大橋合約在簽訂之日起,限期於九百九十日完成建橋工程。澳葡在同年2月7日採取財政措施,以興建澳氹大橋,工程從1969年至1973年分五期興建。

     嘉樂庇總督大橋在1974年10月5日開幕,葡萄牙語: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賈多素致詞。是日下午一時正式通車。該大橋在1982年1月1日起取消徵收過橋費。

參考資料: 《政府公報》、海事及水務局 、澳門《華僑報》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1950-1988)》

圖片說明:

在2024年10月5日,由建燁拍攝的嘉樂庇總督大橋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4條澳氹跨海大橋 與公元4字尾年份

         恰巧4條澳氹跨海大橋揭幕或通車時刻,都同4有關。嘉樂庇總督大橋在1970年6月18日開工,1974年10月5日通車。友誼大橋在1990年8月18日開工,1994年2月10日通車。西灣大橋在2002年10月7日開工,2004年12月20日揭幕,2005年1月9日通車。澳門大橋在2020年3月26日開工,2024年7月1日竣工,2024年10月1日上午11時舉行落成典禮。該大橋於同日下午2點正式通車。
       觀察以上資料可見,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澳門大橋都是4字尾年份通車,只有西灣大橋揭幕和通車在不同時間進行,不過揭幕時間都是在4字尾年份進行。 4條澳氹跨海大橋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時間不一。嘉樂庇總督大橋使用了4年3個月,友誼大橋使用了3年7個月,西灣大橋使用了2年3個月,澳門大橋使用了4年6個月。西灣大橋使用時間最快,澳門大橋使用時間最久。 

       澳門大橋在今年10月的開通。為來往澳氹多一種選擇。澳門大橋是否舒緩三橋交通壓力。東方明珠能否負擔這麼多車輛。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日報、澳廣視 
 圖片說明: 
 #嘉樂庇總督大橋 、 #友誼大橋 、 #西灣大橋 圖片為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澳門大橋 圖片由建燁拍攝

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

青洲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與取名背景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的青洲大馬路地理沿革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青洲大馬路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青洲大馬路,建燁在2024年8月9日拍攝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 青洲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又稱青洲新路 。這段馬路東起拱形馬路,西至青洲河邊馬路為止,約長806米。澳門青洲大馬路兩邊土地所在位置,是經過大量填海造地形成。工務司羅利老(Adolpho Ferreira de Loureiro)在1887年2月16日擬定由沙梨頭至青洲,由青洲起至關閘馬路填築兩條石砌之間範圍內的填海工程計劃,以便濬深澳門埠內海道。工程預算總計30萬元。


      澳門總督布渣在1890年10月27日頒布第146號訓令,為配合澳門半島的發展,決定建築一長堤,連接青洲與澳門,同時青洲亦可作為船只之停泊處,工程預算23800澳門元,施工期兩年。工程完成後,命名為 「青洲大馬路」,葡文名為「博爾劄參政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ia)。


昔日街道發展

      澳葡建築青洲大馬路一長堤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長堤兩岸階段進行填海造地工程。 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後,對青洲大馬路兩邊進行城市化建設。起初在接近青洲的青洲大馬路兩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建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期後由於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連接台山一段的青洲大馬路兩邊也陸續城市化。逸園賽狗場(英語為Macau Yat Yuen Canidrome Co. Ltd)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設立後,曾經一度增加青洲大馬路附近一帶人流。 賽狗場由於慘淡經營在1936年和2018年兩度結業,原址成為附近生活居民主要運動場地。由於人口增加,當局陸續將青洲坊、石仔堆、台山木屋區改建為房屋局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嘉翠麗A座及羅必信夫人大廈拆卸工程2010年展開,為解決住屋問題,增加公共房屋供應量。青洲大馬路附近不斷城市化,原本堤岸景觀早已不存在。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


     聖若瑟大學和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 聖若瑟大學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聖若瑟大學葡萄牙語稱為Universidade de São José,英語稱為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是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和天主教會大學暨高等教育基金創辦的私立大學,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澳門高等校際學院。該學院在2007年正式遷入青洲同聖若瑟教區中學共用新校舍,同時為全港澳唯一具備幼稚園到大學各階段完備之一條龍學習階段學校。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作為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的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葡萄牙語稱為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 6a Escola。校舍在1981年3月21日舉行揭幕祝聖儀式,當時由澳門護督江樹培上校剪綵、主教高秉常揭幕和祝聖,澳門華人領袖何賢、著名大律師宋玉生等200多人出席觀禮。


      羅玉成校長在2006學年開學禮上宣布,天主教澳門教區黎鴻昇主教已經將青洲校本部擴建之圖則呈交土地運輸工務局,新校舍在2017年正式啟用。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葡萄牙語為Sociedade de Abastecimento de Águas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Water Supply Company Limited。簡稱澳門自來水、SAAM、Macao Water。屬於一家私營企業,在1935 年成立,位於澳門青洲大馬路718號, 主要為同澳門提供供水服務。在1985年重組(母公司為法國蘇伊士),同時與澳葡簽訂為期25年供水專營合約。在2009年同澳門特區政府續簽為期20年的《延長澳門特別行政區供水公共服務批給公證合同》,有效期直至2030年7月。在1936年開始營運的青洲水廠,是澳門自來水第一個水處理廠。同時在1986年進行是重新改造擴建,現時青洲水廠總產水量是每日18萬立方米,其中可以分為13.5萬及4.5萬兩大水處理系統。


美居廣場 屬於房屋局社會房屋,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石仔堆巷、青洲大馬路、收容所街,在1992年2月入伙。

青洲圖書館: 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四字樓靑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轄下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黑沙環三角花園 位於澳門關閘馬路、黑沙環馬路和關閘橫路之間的袖珍花園 ,葡萄牙語稱為Jardim Triangular。在2004年去除環繞著公園的木蘺芭等工程改建之後,成為開放式公園。

蓮峰廟 位於提督馬路蓮峰山北麓,靑洲大馬路最東端的古廟,大約建於1592年,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蓮峰廟的前身為天妃廟,又名關閘廟。居民到清雍正元年(1723)集資對天妃廟進行擴建,更名慈護宮。更增設觀音殿,其後歷經多次重修及擴建,始成今日規模。蓮峰廟的正中為天后殿,左右為武帝殿、仁壽殿,中座正中為觀音殿,左右為客堂、龍華堂及倉頡沮誦殿,後座為金花痘母殿。該廟大約於清光緒二年(1876)正式名為蓮峰廟,這當然與它背枕蓮峰山有關。跟三街會館一樣,此廟乃當年華人商賈的護事廳,亦為中國官吏的駐節處,直至嘉慶、道光年間仍為中國官吏臨澳辦案的駐節處。著名的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及兩廣總督鄧廷楨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9月3日巡視澳門時,即以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之所。該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着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1989年在廟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週年。該廟又設有蓮峰普濟學校。林則徐紀念館1997年11月5日開幕。


已消失的地標

青洲英坭 (集團) 有限公司

英文名為Green Island Cement (Holdings) Limited。為長江基建旗下公司,在1887年創立於澳門青洲,英泥廠主要在香港及華南從事水泥及混凝土製造,在東南亞經營礦務,英泥廠在1925年遷離青洲。

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

      澳葡在1924年將在青洲北部的填海地規劃設立工業區, 請荷蘭工程公司將這裏的埤田全部填壅,同時在此設立搭有簡陋工寮的十多家炮竹廠,吸引了近萬澳門貧民和蛋民到此工作。同時也在這裏變成了澳門最大的寮屋區,逐漸形成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由於都市變遷,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都改建為大廈。青洲坊第1及2地段公共房屋項目在2012年12月27日動工,作為萬九後公屋項目的首個啓動工程提供2,356個公屋單位之外,同時配備完善的社區功能,滿足區內居民的生活所需。青葱大廈在2013年4月3日正式入伙。青怡大廈在2016年6月14日正式入伙。青濤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青洲坊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石仔堆木屋區現已改建為美居廣場和伯大尼安老院等建築。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澳門馬場和祐漢區域史地變遷

 


1936年的澳門地圖當中,當時仍是賽馬場用地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祐漢新邨,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祐漢」命名的由來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祐漢的葡萄牙語為Iao Hon,其命名是以發展商「祐興建築」及投資合夥人李超漢兩名稱組合形成。馬場的葡萄牙語為Hipódromo,馬場則是指曾經在1927年至1942年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出現的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這地區北接關閘,西接台山,東接黑沙環,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東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起初成為賽馬土地。由於澳門人本身對分區沒有統一見解,馬場和祐漢有時併入黑沙環區。祐漢有時併入馬場區。坊間有着馬黑祐區說法,指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

馬場和祐漢區域城市發展過程

  從1923年5月開始填海工程後,經一年多時間填得現時馬場和祐漢區域土地。在1927年3月9日由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舉辦首場賽事。後來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就在1942年停辦。賽馬場停辦後,原地段曾經一度成為木屋區以及農場。

  隨著澳門社會發展及人口增加,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發展商有意收購祐漢至馬場一帶菜地興建住宅。使祐漢至馬場一帶區域不同地段分階段興建住宅,加速這地區城市化。首先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之後是在1986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彩虹苑。在1988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樂富新邨、杏花新邨。在1989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添新邨、民安新邨、康樂新邨。在199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百利新邨。在1992年和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麗華新邨 。  在1993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威龍花園、翡翠廣場、灣景園。在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海景園。在1997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美蓮大廈。在1998年、2002年、2006年分批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信達廣場。在2000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新寶花園。在201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寧廣場大廈。

  當局在回歸後曾建立舊區咨詢委員會和都市更新委員會,以其中計劃重建完善該區環境。馬場和祐漢填海區原本接近大海邊,附近經過大量填海工程後,形成黑沙環填海區, 馬場和祐漢填海區成為澳門內陸城市地帶。

馬場和祐漢部份地標

  祐漢市政綜合體 俗稱祐漢街市,位於澳門祐漢市場街,葡萄牙語為Mercado Municipal do Bairro Iao Hon。由澳督韋奇立在1994年1月28日主持揭幕儀式。祐漢公園停車場在2007年3月1日對外開放。祐漢街市天台休憩區經過重新規劃及優化後,由2023年9月29日起對外開放。附近設有由市政署管理的祐漢街市公園。

  駿菁活動中心   位於澳門順景廣場近馬場東大馬路,葡萄牙語為Centro De Juventude Do Bairro Do Hipódromo。在1999年設立,為學生及青年開展不同的興趣班、講座、工作坊、比賽等活動。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位於祐漢長壽大馬路與看臺街交界處,葡萄牙語為Igreja De S. José Operário。屬於一座澳門天主教祐漢準堂區的聖堂。在1998年11月29日由林家駿主教啟用,由澳門主教林家駿於1999年5月1日祝聖及主持奉獻典禮。

  祐漢新邨 位於澳門北區祐漢。葡萄牙語為Bairro Iao Hon。該土地前身為菜田以及木屋區,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

  永寧廣場大廈   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永寧廣場。葡萄牙語為Edifício de Alameda da Tranquilidade。大廈名稱由於接近永寧廣場而得名。在2012年竣工且陸續入伙。該大廈是澳門其中一個由特區政府全資興建的經屋項目,同時是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萬九公屋」計劃項目之一。

馬場和祐漢已消失的地標

  原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在1924年創辦的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翌年改名為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該俱樂部主理的賽馬場在1927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同時進行首次賽馬。該賽馬場地位於在1927年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馬場區填海地皮。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提議原地復辦賽馬,由於計劃條件不成熟而告吹。今馬場北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馬場海邊馬路、騎士馬路一帶就是原賽馬場範圍。

  彩虹村    按唐思《澳門風物志》所記載,關閘一側用作警察宿舍的毗連一列平房,由於墻身外髹彩色,彩虹村之名由此而來。現已清拆改建為住宅大廈。

  馬場木屋區及菜田  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後,這地區大量出現木屋區及菜田。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陸續改建為大型住宅區。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確保巴士安全 人人有責

    澳巴近日就網傳該公司一輛101X路線巴士車廂冒煙事件發出嚴正聲明,指出事件當中沒有發生所謂巴士冒煙情況。


  經過調查核實,涉事101X路線巴士當時由港珠澳大橋開出行經新城A區期間,在行駛過程中有乘客按動了放置於車廂尾部的消防滅火筒,導致筒內氣體噴出,車長獲悉後已經即時停車並快速疏散乘客,公司接報後亦即時安排一輛空載巴士到場接載受影響乘客繼續行程。該公司就是次事件會保留車內監控片段,如果證實有人有意觸摸,同時因此啟動任何安全設施,公司將保留追究有關人士法律責任權利。


  這次事件上,體現出擅自觸摸或移動巴士消防安全設施的嚴重性。這樣其實是很危險,因為萬一發生意外,沒有完善消防安全設施,是非常影響救生機會率。除非發生事故,任何人都不能將巴士上安全設施擅自移動。


  也體現出該公司所做出的應對措施和聲明都表現出了對乘客安全的高度重視和迅速反應的能力。首先消除了公眾的疑慮和誤解,聲明指出事件當中沒有發生所謂巴士冒煙情況。也確保乘客能夠繼續行程,接報後也即時安排一輛空載巴士到場接載受影響乘客。


  確保巴士安全,人人有責。在中國内地巴士上,曾經有一些乘客與司機發生爭執,也有一些乘客擅自帶易燃物品上車,導致嚴重交通意外的新聞報道。筆者現在還歷歷在目。要確保巴士安全,作為乘客都有責任。這是因為巴士安全問題,不單是車長的責任,也涉及乘客自己生命和財產安全。


  該公司在事件當中表現出一定應對能力和負責任態度,但同時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巴士安全管理措施,確保乘客的安全以及舒適。希望該公司在未來能夠繼續提升服務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為乘客提供更加優質和可靠的交通服務。


  題外話,由於私人原因,將先後暫別訊報一個報章專欄和一個報章專題寫作。 感謝廣大讀者十三年半以來,對筆者支持。感謝周社長以及報社各同仁在十三年半以來對筆者照顧。不過暫別並不是代表封筆。相信能後會有期。

2024年8月23日星期五

如何遏止未成年人犯罪

 關閘關員在今年八月十四日利用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系統輔助執法,截獲三名初中生分別將過百件電腦記憶體綁纏於腿部。海關即時透過已建立的溝通機制,通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並提供相關資料,在經過調查後,三名初中生均承認收取報酬從事相關活動,海關聯絡涉案學生的監護人協助處理,同時將循線追查幕後水客團夥,多方位部署打擊水客活動。


  這起三名初中生偷運電腦記憶體出境被截事件,引起社會轟動。主要原因在於初中生可做出如此行為,絕不簡單。記得筆者就讀初中的時候,除了讀書,甚麼都沒有完全懂,做不出這麼大膽的行為。更何況偷運電腦記憶體出境,這麼複雜的舉動。這種違法行為不僅損害國家和澳門特區經濟利益,同時對青少年成長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次事件當中,觀察到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系統輔助執法,這種高科技技術能夠加強海關查驗貨物能力。顯示出在打擊非法活動中的重要性。觀察該新聞附圖當中,可見一名初中生無論將貨物藏於何處,都能偵測得到。該安檢系統增加走私者進行走私水貨的難度,從而減少大型走私罪案的發生率。海關還將會循線追查幕後的水客團夥,多方位部署打擊水客活動。這種全面的對策和行動展示了海關部門對打擊非法偷運活動的決心。


  在這次事件當中,也體現多個政府部門緊密溝通機制。海關在事件發生後,即時透過已建立的溝通機制,通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同時提供相關資料,並聯絡涉案學生的監護人協助處理。學生是否健康成長,是否誤入歧途,家長和學校都有其責任。


  有坊間認為最主要是增加刑罰力度,加強對學生違法行為的阻嚇性。筆者則對這問題有不同看法,增加刑罰力度固然重要,在教育上也特別重要。讓學生學識正確就業觀,在求職時能夠正確分辨職業的好壞。初中生就開始有求職觀念並非壞事,最主要注意自己是否墮入求職陷阱。


  總而言之,這起事件展示各方合作打擊非法活動的重要性,同時提醒我們要密切關注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長和發展,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而且安全的生活環境。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加強合作,共同打擊非法活動之餘,同時保護青少年的成長。

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

以原爆竹廠名字命名的澳門台山社區


 


一八八九年的澳門地圖當中今台山地理沿革,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一九五三年澳門地圖中的台山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巴波沙紀念牌坊,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台山社區附近史地沿革

  位於澳門半島北部,葡萄牙語為Tamagnini Barbosa/Toi San,北接關閘,西接青洲,東接祐漢,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西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成為遠離市區的市郊土地。

台山社區城市發展過程

  由於台山社區在20世紀20年代時期比較遠離市區,最初被澳葡劃為製造危險品區域,許多爆竹廠都在此設置工作場地。當時最大爆竹廠「台山電光爆竹廠」不幸在1925年12月發生爆炸大火,導致多人死傷後,原爆竹廠名字「台山」成為這地區名稱。

  澳葡此後便下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改成為貧民木屋區。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當局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於原址建成「巴波沙坊」。部份原炮竹廠位置,曾經一度改建為牧場區。

  期後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大量城市化。最終與市區連接。政府社會房屋嘉翠麗大廈在1972和1975年陸續落成入伙。「巴波沙坊」舊式平民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澳門大廈、台山平民新邨、濠江花園等政府經屋社屋樓群。

  貫通台山區的街道也陸續鋪設通車。有四段道路,以名人名字命名,有李寳椿街、何賢紳士大馬路(前稱西北馬路) 、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巴波沙大馬路。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促進澳珠人員往來。

台山社區部份地標

  台山社屋(房屋局社會房屋)   台山平民新邨,位於關閘馬路,在1985年入伙。濠江花園第3/4/5座,位於菜園涌邊街,在1987年9月入伙。嘉翠麗大廈,位於巴波沙大馬路,B座在1972年7月9日入伙,C座在1975年5月27日入伙。台山社屋-台暉樓位於台山中街,在2022年9月20日入伙。   

  台山平民大廈  位於菜園涌邊街,始建於1965年,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為了發展新填海區葡京酒店和回力球場等項目,獲澳葡特別批給土地興建的原區大面積居民徙置房屋。

  澳門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工廠街、菜園涌巷、菜園涌北街、牧場街同牧場巷。A和B座在1996年11月22日入伙。C、D、E座在1998年8月21日入伙。

  新城市花園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巴波沙大馬路。1989年至1993年分階段入伙。其中1990年8月29日入伙的第17座金來閣,是屬於房屋局的社會房屋。

  朝輝大廈    是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位於牧場街,在2000年10月12日入伙。

  澳門花地瑪聖母堂  葡萄牙語稱為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英語稱為Our Lady of Fátima Church。位於澳門台山巴波沙坊李寶椿街23號。教堂始建於1929年,後來作重建新的聖堂,在1968年12月7日落成,當時是由戴維理主教祝聖並將聖堂奉獻給花地瑪聖母。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在1983年之前原本為垃圾堆填區,其後在1987年開闢修建為鴨涌河公園,其後在1990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誕生124周年,於公園之前豎立高2.8米、重超過一噸的孫中山銅像,澳葡將公園命名為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至今。

  青茂口岸澳門邊檢大樓  葡萄牙語為Novo Acesso Fronteiriço Guangdong-Macau。在2013年11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的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在2019年6月11日起,青茂口岸工程就獲准每日施工,工作時間從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10點,時間直至同年的12月31日,由於趕工在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也不例外。該工程包括有青茂口岸聯檢大樓、連接通道以及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青茂口岸在2021年9月8日啟用。

  台山街市  前身為「台山臨時街市」,位於澳門北區蘇沙醫生街,葡萄牙語為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Tamagini Barbosa,全稱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在2005年5月27日正式啟用。

台山社區已消失的地標

  原巴波沙紀念牌坊  葡萄牙語為Arco do Bairro Tamagnini Barbosa,也叫台山牌坊、巴波沙牌坊。 為紀念台山電光爆竹廠  在1925年大火,就在1931年建立。後來由於城市發展,舊式平民屋陸續拆卸,在原地同時開始興建新城市花園樓群。由於建設需要牌坊也在1988年1月被拆卸。後來在1998年8月1日落成花地瑪堂區澳門台山巴波沙大馬路、菜園涌邊街及台山新城市第二街之間重建牌坊,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

  巴波沙坊  1929年台山木屋區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成為1926年第二次接任澳督的巴波沙任內工作重點之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災民,而且各方慈善機關籌得款項,同時在1931年開始災後重建,在原址建成九百多間磚屋,而且整齊地排列成十一條街道,以廉價租金租給平民居住,這個地方命名為「巴波沙坊」。後來由於建設需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拆卸,改建為更多人居住新型政府公屋。

  台山牧場  從章容記書局和《澳門日報》在二十世紀出版澳門地圖所見,台山牧場位於現台山區牧場街和牧場巷一帶,老地圖上只簡單以「牧場」標示。唐思所著《澳門风物志》載,本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乳牛牧場都設在俾利喇街與亞利鴉架街一帶。由於當局認爲在民居附近飼養牛只,有礙環境衛生,於是下令全澳七家牛房、乳牛共逾三百頭,集中遷往臺山牧場街一帶。現時這地區已改建為不同住宅和工業大廈。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