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社會各界應多關注學童起居

     有網民在澳門高登起底組於今年四月十九日發帖文,指出於是日凌晨五點在一間麥當勞餐廳內見到一名身穿校服的「小學生」、孤身一人趴在長枱上睡覺且應該休息了一段時間,「看見很心酸」。該帖又指出這名學生「剝咗鞋,書包放在地上、年紀睇落唔夠十歲,想過去關心下但係見到佢瞓着咗,希望只係我睇錯或者其實有家長係身邊吧」。

  該網民把這帖文發上網後,引起社會很大迴響。許多網民都感覺這學童處境非常可憐,也有網民在晚上發現他在公共圖書館流連。不同政府部門也有各種說法。司警局在十九號下午表示,司警人員在知悉帖文內容後,是日早上在北區的這間快餐店找到男童,相信他在快餐店逗留數小時。該名男童為初中生,由於缺乏家庭照顧,在望廈一間院舍已住了「一段時間」,但已有 「幾日」沒有返院舍,但未有任何人報警,包括院舍、學校及家長。

  社工局在四月十九日晚上十點發新聞稿,則指出「院舍發現有關青少年在四月十八日早上穿着校服離開院舍後,晚上未有返回院舍,於是按照機制先致電通知其家人,提示其若有需要應立即報警處理,唯家人未有接聽及回覆。」

  從這件事上首先可見網民力量的強大。見過有些網民曾經說,將照片放上網令社會關注的速度,要比報警快,特別是交通或其他違規情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件事像這樣放上網,都有同樣效果。如果接近危急關頭,不能只顧拍片拍照,要為有需要幫助的人,去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拍片拍照,也需要符合有關保護個人隱私法例的規定。如果不特別注意隨意放上網,可能變成好心做壞事,甚至構成法律責任就不太好了。

  其次在這件事上,要了解男童一直未有返回院舍這動機的處境。在這方面,家長和當局需要與學童多作溝通。特別是家長,多關懷學童的起居,讓學童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大家都經歷過小朋友的成長階段,應該明白到有些學童有時候對家長或院方管理上有意見,未必這麼主動地說出來。家長和院方應該主動地去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學童在生活上一些溫暖。同時社會各界應多關注學童起居,遇到類似情況都能主動伸出援手。

  要更好地解決學童所處的問題,家校與政府必須完善好溝通及協調機制。學童萬一出現任何意外問題,應該作統一溝通及協調。在這情況下,最忌各自為政或各說各法,以避免同類事情再次發生。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對澳門影響

 


 

在里斯本的人們於戰車裡聚集,維基百科共分享資料

 


  格蘭多拉的紀念碑,維基百科共分享資料

 

  



正版與錯版「康乃馨革命」一周年澳門紀念郵票,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發生背景與經過


由於葡萄牙的薩拉查軍政權在二次大戰後拒絕放棄殖民地,藉著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去抵抗殖民地發起的去殖民地化浪潮,導致在1961年至1974年爆發殖民戰爭。由於長期征戰,薩拉查軍政權失去許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武裝部隊運動」(簡稱MFA),在1974年4月25日於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變期間,民眾將康乃馨插在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來。此革命推翻了20世紀西歐統治時間最長,統治長達42年的獨裁政權,時任葡萄牙總統阿梅里科·托馬斯和時任葡萄牙總理馬爾塞洛·卡埃塔諾下台,之後引發了兩年混亂的「過渡時期」,政府更替頻繁,在十年內更換十五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而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後,前殖民地莫桑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內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稱之為「歸僑」)。葡萄牙為紀念「康乃馨革命」,把4月25日為自由日。


澳葡當局對康乃馨革命的回應


 


「康乃馨革命」在1974年4月25日發生之後,澳門社會相對平靜,沒有什麼太大變化,所有澳葡政府部門正常運作。英國廣播公司把葡萄牙政府政權更迭,宣佈澳門不再是殖民地性質,而是屬於葡萄牙管理的中國領土之消息傳到澳門時,本澳傳播界沒有立即確認。總督嘉樂庇(José Nobre de Carvalho)更在是年5月14日,於立法委員會發表演説,聲稱葡萄牙新政權對澳門前途沒有任何影響。總督嘉樂庇這樣說,可能只是想安定駐澳葡軍軍心和市民民心,以低調形式應對政局變動。當時有一部份澳門人對葡萄牙轉變為非殖民地政策,將澳門歸還給中國相當不安。


至於嘉樂庇將軍的總督職位,澳門工商界為了挽留他繼續擔任澳督職務,也曾發起簽名運動。最終救國委員會在1974年4月28日,決定維持同時賦予他廣泛權力,繼續管治澳門工作。獲留至同年11月18日離任。嘉樂庇將軍能暫時獲留原因,最主要是他表態支持葡萄牙新政府,同時與澳門工商界華人關係和睦,保持澳門地區社會穩定,故此他待遇要比其他海外省總督要好。而在所有葡萄牙海外省總督在「康乃馨革命」後都被撤職。


 


 


康乃馨革命之後對澳門多方面影響


 


加速澳門民主化


 


     澳葡在1974年4月,按葡萄牙救國執政團指示撤銷薩拉查時代成立的右翼葡國青年團,同時廢除1938年以來新聞審查制度。 葡萄牙在「康乃馨革命」後,結束葡萄牙國民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 在1970年改名為人民國民行動(Acção Nacional Popular)一黨專政。澳門葡萄牙人政治團體相繼成立(如1974年4月30日成立的澳門民主協會(Centro Democrático de Macau),1974年6月19日成立的澳門公民協會(Associação para Defesa dos Interesses de Macau)。


 


《澳門組織章程》草案在1975年8月16日公佈,以便利澳門市民參與研究和討論。第1/76號法律《澳門組織章程》在1976年2月17日頒佈。新的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規定,不再由澳督擔任立法會主席,議會是由17名議員所組成,5名由澳督委任;6名由直接投票選出;6名由間接投票選出。首次產生直選議席時間比香港要早。


澳門立法會在1976年7月11日,進行首次選舉。由宋玉生(Carlos Assumpção)領導的保守的公民協會贏得四席,民主協會和澳門協進會得到其餘兩席。澳門立法會在8月9日舉行首次會議。李安道總督在會上強調已取得本澳財政自主、維持與葡萄牙行政聯繫重要性,同時呼籲市民參與本地區的政治生活。立法會臨時主席何賢在另一方面提出優先促進和平共存,改善社會條件,加速經濟發展,呼籲澳門政府與立法會合作。


 


加快澳門回歸進程


 


由於1966年「一二·三」事件以來,親中共社團已經控制了澳門的主流社會,澳葡無心再管治澳門。加上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發生後,海外殖民地政策急速轉變,從而加快澳門回歸進程。


 


葡萄牙駐聯合國大使西蒙(Veiga Simão)在1974年7月18日,於美國紐約與中國大陸駐聯合國常駐代表建立初步外交接觸,談及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及澳門未來地位問題。葡萄牙在1974年7月27日,頒佈7/74號法律。該法律說明包括澳門在內的葡殖民領土,承認殖民地自決權和獨立的同時,法律也把其包括在內,時任外交部長蘇亞雷斯(Máio Soares)曾經在聯合國曾轉述這一提法。葡萄牙外交部在1975年1月5日發出照會,葡萄牙政府宣佈承認北京政權是中國政府唯一代表,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部分,澳門問題可以在兩國政府認為適當時進行談判。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多次談判後,雙方在1979年2月8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重申澳門是中國領土,目前由葡萄牙管理。中葡最高領導人之後進行多次互訪。


經過多次解決澳門問題談判之後,在1987年4月13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貴賓廳舉行由葡總理施華高(Cavaco Silva)和中國總理趙紫陽簽署《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到場出席見證。確認澳門地區主權在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手中回歸中國管治。


 


 


 


澳葡曾經紀念四二五的活動


 


澳門市政廳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將南灣湖新填海區兩個地方的街道命名為四月二十五日前地(Praceta 25 de Abril)及四月二十五日街(Rua 25 de Abril),以紀念「康乃馨革命」。在這兩處對開草地於2014年5月27日,曾發生大型反對高官離保法案的集會活動。該草地現已改建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合作綜合大樓。


4月25日也曾經是澳門的公眾假期。通過在1976年1月17日刊登的澳門政府公報(1976年第3期)當中的第713-A/75號法令,規定在是年4月25日起為自由日,放假一天。直至到1999年12月20日,由澳門主權移交紀念日取代。


   在1975年,澳府郵電司為了紀念「康乃馨革命」一周年,就發行一枚橙色10 AVOS(葡幣1毫)和一枚青綠色1 PATACA(葡幣1元)的紀念郵票。筆者購買兩枚橙色10 AVOS(葡幣1毫)正版與錯版「康乃馨革命」一周年澳門紀念郵票。圖左為正版,圖右為錯版。錯版錯於背景底色油過界,葡萄牙國旗和士兵顏色未填滿露出白色,葡萄牙國旗顏色邊界線畫深。大家觀察到錯版錯處嗎?


 參考資料: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李福麟《澳門四個半世紀》、澳門記憶、澳門市民日報

港澳兩地好聲音比賽的異同

       港澳兩地以「好聲音」為名的音樂比賽(香港無線電視主辦《中年好聲音2》和澳廣視主辦《澳門好聲音》)相繼落幕。來自澳門的古淖文奪香港《中年好聲音2》登峯之戰冠軍;羅健邦奪《澳門好聲音》王者之戰冠軍。對於粉絲來說,有人歡喜有人愁。偶像得到冠亞季軍名次,比中六合彩還要開心。相反,偶像得不到較前名次,他們會批評賽果造馬。不過都體現港澳兩地媒體,都重視音樂人才的培養。所以這個話題值得討論。本文嘗試探討港澳兩地好聲音歌唱比賽的異同。

       相同之處首先在於香港《中年好聲音》和《澳門好聲音》,都是一個地區上影響範圍較大的電視台舉辦。其次都是以歌唱比賽為主題的綜藝節目,比賽時間也相若。這可能是互相借鑒的結果。《中年好聲音》仿照《中國好聲音》。《澳門好聲音》仿照《中年好聲音》。賽事引進不代表抄襲沒有新意,最主要看該電視節目在原有模式基礎上作出創新,或者在活動流程上作出完善。

      不同之處首先在於知名度的不同。 感覺活動宣傳上,香港《中年好聲音》系列,遠勝《澳門好聲音》。因為在澳門也有許多香港《中年好聲音》選手的粉絲。來自澳門的古淖文奪香港《中年好聲音2》冠軍,港澳以及全球許多網友都為他慶賀。反而羅健邦奪《澳門好聲音》王者之戰冠軍無人問津,網友還問他是誰。可見《澳門好聲音》在活動宣傳上有待完善。

      其次在於賽制上的不同。香港《中年好聲音》的賽制爭議,最主要是評審不公。例如有網友認為許多評審一早認識古淖文,所以對他非常偏心等。這種情況實在難免,因為這名選手愛好參賽活動,評審就會經常見到這位選手出現 。 為公平起見應該作出一些迴避,一視同仁評審賽果。《澳門好聲音》的賽制爭議,最主要是全民票選。全民票選不是問題,而是這樣的票選,網友批評是靠識得人多的玩意。就算唱得幾好,如果沒有人氣便會輸。或者參考香港做法,冠亞季軍由評審選,全民投票為人氣獎,或者會更好。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澳門街道與已消失城市風景

 澳門街道與已消失城市風景

https://www.macaumemory.mo/specialtopic_4770a625a8984a36b4eb8d20018f001d

城市風貌  |  建燁

facebook sharing buttontwitter sharing buttonwechat sharing button

一、引言


隨著一座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曾經常見的城市風景和海岸線已成為歷史記憶。這導致了街道名稱與現況不符現象,如在馬場大馬路看不到馬場,在海邊馬路看不到大海,在田畔街看不見農田,在醫院後街見不到醫院,在電廠巷見不到發電廠。本文以街道名稱為經,以街道背後的歷史故事為緯,向讀者探討了澳門許多街道名稱至今保持不變的故事。這些街道名稱保留至今,見證了許多澳門城市風景的曾經存。透過解讀這些老街道,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澳門的城市發展歷程。如果更改或刪除這些街道名稱,除了失去地方特色,也將失去一座城市的記憶。


二、海岸線變遷與澳門街道


澳門大部份土地,尤其澳門半島是以填海造地形成,因而形成多個人工海灣。不同設置在海邊的有關街道,各自隱藏著不同的海岸線變遷歷史。


南灣大馬路(Avenida da Praia Grande)

——見證南灣自然海岸線變遷


南灣大馬路原為澳門半島的一個海灣海邊路,名字叫做南灣,地理位置與現今南灣大馬路相同。該街道沿著南灣海岸線在1863年建成,於1869年命名為南灣街。南灣街長度原本只有巴掌圍斜巷至水坑尾街路口。水坑尾街路口到加思欄馬路一段原名風景街,同時在1869年命名,二十世紀後成為南灣街一部份。到了1994年5月,南灣街改稱為南灣大馬路。在南灣街曾經也設有在1622年(即明天啟二年)建成的“伯多祿炮台”(或稱南環炮台及炮台仔),在1872年12月1日動工的“臘一炮台”【1】,南灣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行填海造地時(即1934年),兩個炮台最終被拆毀。



黑沙環海邊馬路(Estrada Marginal da Areia Preta)、馬場海邊馬路(Estrada Marginal da Areia Preta)、慕拉士大馬路(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澳門勞動節大馬路(Avenida 1 de Maio)

——見證澳門半島東北黑沙環海岸線變遷


在蓮花莖和蓮花山以東,還有松山東南方,於十九世紀末是一片大海。【2】經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今日黑沙環、馬場區。黑沙環海邊馬路、馬場海邊馬路、慕拉士大馬路【3】、澳門勞動節大馬路(Avenida 1 de Maio)則是昔日澳門東北不同時期海岸線。




海邊馬路(劏狗環)(Estrada de Cacilhas)

——見證松山曾經接近海邊


海邊馬路(劏狗環)則是昔日松山(東望洋山)海邊的一條小路,見證松山當年曾經接近海邊。經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今日新口岸區。松山現今被建築所包圍,海邊馬路(劏狗環)從此不再接近海邊。


新口岸填海工程完成,新增大片土地(約1927年)

圖5 約1927年,新口岸填海工程完成,新增大片土地。


海邊新街(Rua do Guimarães)、新填地(Rua Nova do Comércio)、下環街(Rua da Praia do Manduco)

——已消失的北灣


北灣原本位於今澳門內港沙欄仔以南,經下環街至媽閣廟一帶。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之間於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進行填海工程。該區填海工程結束之後,成為了當時華人發展商業和手工業重要活動地方。海邊新街一帶曾經是澳門的海邊。又名新填地的通商新街,見證新填海地商業和手工業繁榮



沙梨頭海邊街(Rua da Ribeira do Patane)、沙梨頭海邊大馬路(Avenida Marginal do Patane)、罅些拿提督大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

——已消失的淺灣


淺灣原本位於今澳門內港沙欄仔以北沙梨頭至蓮峯廟一帶。澳葡在同治二年(1863年)越過城牆,佔領沙梨頭、新橋、沙崗等地,同時開始填築海灘把淺灣填平,形成沙梨頭海邊街。期後在2003年《澳門特別行政區街道》又有沙梨頭海邊大馬路。其後也繼續填海造地,形成林茂海邊大馬路。在填海地上形成沙梨頭海邊街、沙梨頭海邊大馬路、罅些拿提督大馬路,這些街道則是海岸線原址。


海灣南街(Rua da Bacia Sul)

——填海造地形成筷子基


澳葡為紀念1926年發生的五二八革新,在1932年於這塊土地上建成五二八坊,該坊14座兩層平房且分成兩排。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填平,澳門半島和筷子基連成一體。筷子基東北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填出土地,在此建成大廈十多棟。上述平民房屋相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拆及改建為大廈。筷子基同時也進行填海工程,填海完成後與新橋和沙梨頭連結一起。筷子基填海造地形成人工海灣。海灣南街曾經是該人工海灣一條街道。其後人工海灣也填海後,海灣南街成為澳門半島內陸當中一條街道。


海灣街(Rua da Baía)、海灣巷(Travessa da Baía)、海灣圍(Beco da Baía)

——已消失的氹仔海灣


在氹仔海灣街、海灣巷、海灣圍對開,海灣花園住宅區對面,曾經是氹仔天然小海灣,名叫北安灣(Praia de Pac On)。經過1986、1991、1996年填海造地,將北安灣填平。填海地現建有在2005年入伙的兩期海明灣畔住宅區。


渡船街(Rua da Barca)

——曾經出現的蓮溪


蓮溪出現在今沙梨頭和新橋一帶【4】。是一道長約數百米,寬數米的天然小水溝,又名新橋涌(Canal de Sankiu)。曾作為稻田排水,居民排廢之用途。渡船街和新橋涌可見證蓮溪昔日存在。同時由於當時的船隻絡繹不絕地來此地的船廠,渡船也是澳門漁船通用名稱所以在這個地方命名為渡船街。




路氹連貫公路(Estrada do Istmo)

——曾是貫通路氹唯一公路


居民和旅客在路氹連貫公路未通車之前,必須乘坐渡輪來往路氹。澳葡港務局曾以路氹兩處河床淺峽,船隻交通往往由於潮水問題受到阻塞為由,於1954年6月開始准許澳氹渡海電輪公司,每週公佈更改開行時間。同時給來往旅客週知,以免阻礙通行旅客。直至1954年10月4日,興發海島鎮繁榮計劃委員會為推進計劃中之路氹兩島建設事項,商討關於該地建設之社會人士建議,定於是日召開全體委員會議。“興發”兩島原有之政府六年計劃下,路環新港初具規模,由氹仔島舊飛機庫塡海築公路直達路環島石排灣,連接後者之環島公路,汽車就由氹仔直接駛至路環新港,新港與氹仔之陸上交連聯繫完成之後,本澳即為新港之內港。氹仔和路環之間長二千二百米、寬七米的路氹連貫公路(Estrada do Istmo)在1963年5月動工,1968年5月28日完成,1969年秋正式通車。在1999 年2 月進行路氹連貫公路擴建工程,使路面增至40多米寬和5線行車,中間安全帶建設步行徑和自行車徑。中段有一直徑200米的大迴旋,現時為蓮花圓形地,向西通往出入境檢查大樓和蓮花大橋。【5】



三、土地利用變遷與澳門街道


街道名稱可作為歷史印記的活名片,記錄曾經的澳門歷史。澳門地標雖然消失,但是街道名還存在於世。


馬場大馬路(Avenida do Hipódromo)、馬場東大馬路(Avenida Leste do Hipódromo)、馬場北大馬路(Avenida Norte do Hipódromo)、菜園路(Rua dos Hortelãos)【6】

——記錄澳門馬場區昔日歷史


在1924年創辦的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翌年改名為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該俱樂部主理的賽馬場在1927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同時進行首次賽馬。該賽馬場地位於在1927年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馬場區填海地皮,在關閘馬路東側。由於賽事仿香港模式,吸引香港馬匹參戰。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提議原地復辦賽馬,由於計劃條件不成熟而告吹。後來改為農地,現存菜園路是為見證。再後來改為住宅區。祐漢區就是從該區分割出來,該區名稱源自於祐漢新邨。馬場、 馬場東、馬場北大馬路為昔日澳門首個賽馬場範圍。【7】




田畔街(Rua de Entre Campos)【8】

——澳門曾經存在的農地


有些街道名的命名,見證著澳門曾經的農業歷史。澳葡在19世紀中葉向北擴張之前,城牆以北是中國管轄的村莊。有沙梨頭村、新橋村、涼水井村、蘆兜城村、望廈村、龍田村等,路環島也有黑沙村、路環村、九澳村,村莊之間曾經存在一大片農地。位於澳門半島沙梨頭的田畔街,還有路環島的田畔街,都出現在這一帶地方。




醫院後街(Rua do Pato)、醫院橫街(Travessa do Pato)

——葡萄牙駐澳總領事館前世今生


醫院後街、 醫院橫街分別位於現今葡萄牙駐澳總領事館後面和東則。白馬行醫院是澳門最早開設的西式醫院,由澳門主教卡內羅(D. Belchior Carneiro) 於1569年創辦,由仁慈堂管理,華人稱為“醫人廟”。也是中國領土出現的第一間西式醫院,牛痘接種即由此醫院傳入中國大陸。在澳門定居的商人啤道路滑(Pedro Huet)於清嘉慶十年(1805 年)將牛痘帶到澳門之後,就引起澳葡的重視,澳門王室大法官兼仁慈堂董事眉額帶曆於是年 5 月發佈一項命令:


“天花接種的方法已被帶進澳門,本董事會決定在仁慈堂醫院(即貧民醫院)辟出一間屋子以供接種之用。每天從早晨開始,由議事會醫生向自願前來接種者施種。”【9】


在十九世紀也曾經一度收治麻瘋病人,直至到 1878 年將其轉移到葡萄牙行政管理下的小橫琴島西北部。直至1975年10月31日,白馬行醫院正式關閉而結束運作。該大樓現為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館址。但是醫院後街、醫院橫街這名字保留至今。


電廠巷(Travessa da Central Térmica)

——慕拉士發電廠留下的唯一印記



電廠巷位於已清拆慕拉士發電廠斜對面,見證著慕拉士大馬路這街道曾經工廠林立的輝煌歷史。由於附近有發電廠,故名電廠巷。澳門慕拉士發電廠最初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初開發的。在二十世紀初至1972年,澳門慕拉士發電廠是由澳門電燈有限公司管理及經營。澳門發電廠於1972年由澳門電力公司接管,並已為澳門電力公司運行超過40年。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包含六個發電機組(D25,D26,D27,D28,T22和T23),在1973年和1983年投產。1964年至1971年間投產的5個柴油發電機組均已退役,但仍保留在項目現場。根據澳門電力公司的公告,由於隨後開始從中國大陸收購電力,以及路環發電廠的落成,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逐漸進入了停運狀態(2000年),並在2013年6月4日最後一次運行之後,於2017年開始正式退役”。澳門慕拉士發電廠退役原因,按照澳門電力公司指澳門發電廠成立初時那裡還是“澳門的郊區,遠離一切,周圍都是農田和生豬,沒有房子”。不過到了現在,澳門慕拉士發電廠“已經被包圍在城市範圍內”,因為“環境和效益問題”,澳門慕拉士發電廠被中止運營。【10】





四、總結


筆者在以上帶出以海岸線和城市土地利用變遷,與澳門舊街道的微妙關係。體現出保留舊街道名稱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其重要性成因如下:


大規模變動舊街道名稱會嚴重影響社會運作,政府、市民和旅客需要重新適應,大廈門牌和巴士站牌要大量更換,故不能進行大規模變動街道名稱。


舊街道名稱讓人們更能認識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因為有些街道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和名人足跡,都記錄在街道名稱上,形成一座城市的史書。


舊街道名稱突顯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是世界歷史遺產澳門歷史城區重要組成部份。形成一座城市鮮明的地方特色。

注釋:


1. 勞加裕:《消失的小炮台(中):南灣炮台與臘一炮台》,https://www.historyedu.mo/?page_id=273。

2. 可參閱由Portugal. -- Comissão de Cartografia在1912年出版的Atlas de Macau(《澳門地圖集》)。

3. 慕拉士大馬路: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他在1854 年5月30日生於葡萄牙王國里斯本,在1889年升任司令員,同時被指派協助葡萄牙澳門港船長。後來曾經在澳門港務局任助理,也曾在澳門利宵中學任教,還曾經出任港務局副局長。他在1899年放棄海軍生涯,成為葡萄牙駐日本神戶和大阪第一領事館領事。澳葡為紀念慕拉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

4. 可參閱由Portugal. -- Comissão de Cartografia在1912年出版的Atlas de Macau(《澳門地圖集》)。

5. 可參閱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以及澳門文化局出版的《渡海傳情——澳門和離島小輪船回顧展》。

6. 菜園路的翻譯欠準確,應該是“菜農路”。

7.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450頁。

8. 田畔街的翻譯欠準確,應該是“田間街”。里斯本也有此地。

9. 《200年前的全球抗疫︰牛痘的接力過程與澳門》,澳門記憶編輯部,https://www.macaumemory.mo/specialtopic_66e4d67da4eb46b89d79f17113fd5922。

10. 澳門發電廠開始拆除工程,Plataforma Media,https://www.plataformamedia.com/zh-hant/2017/06/23/iniciado-desmantelamento-de-central-termica-de-macau/。


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

冀政府和馬會做好所有馬匹善後工作

         社交網絡平台「澳門人」在今年四月四日,刊登一位網民的來論:「星期五下午四點在風順堂街遞信給行政長官賀一誠,希望政府收留三隻馬在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給市民參觀和近距離接觸拍攝,因為三隻馬好馴良、好乖、好懂人性、識回應人點頭。希望大家出一分力,三點半在風順堂街行政長官門外簽名,四點遞信,請大家廣傳。」發起這次簽名行動的人,是一位在賽馬會任職電視直播攝影師達三十一年的容姐,見盡馬匹的狀況。在情急之下想到透過遞交簽名來提出這項訴求,希望政府收留三隻御馬在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安享晚年,也讓市民與牠們接觸。

  在這件事情上,有三點值得評論。首先就是感覺這次政府反應令人意外。翻查過特區政府新聞局的「新聞信息發布系統」,自從賽馬在今年一月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在四月結業之後,都有不少馬主為馬匹將來,發出過不少公開信和舉行記者會,市政署從未發出新聞稿回應,直至有市民表明收集簽名和遞信舉動之後,才作出回應。市政署引述馬會回覆指,已計劃將三匹儀仗馬運至外地繼續照顧。但相關簽名行動如常進行。市政署這次回應也沒有譴責市民抹黑字眼,並承諾會妥善處理好馬會馬匹問題,是否處理妥當有待未來觀察。警方也沒有大動警力驅逐市民参與這次社會行動,這次行動算是順利進行。市政署理應及時回應,馬會及時處理好馬匹善後工作,以減少市民疑慮,排除事情惡化的可能性。

  其次非常欣賞容姐為馬匹爭取權益的勇氣。但這次行動雖然出發點是好,可是安排得太急促,三十分鐘簽名時間安排得太短,發給社交網絡平台或媒體的活動地址没有仔細寫好,沒有向當局預約等。這方面工作需要有待改善,無論温和或激烈抗爭,都要有適量時間計劃周詳。如果這個簽名活動不放上社交網絡平台,未必這麼多本地網民和媒體留意。所幸的是如此急促的社會行動,都得到一部份網民的諒解,也得到一些社會關注的迴響。

  第三就是見證網民的力量,在澳門仍沒有減退。這個簽名活動的發起,吸引許多網民的討論。不過網民意見兩極。有網民支持該行動,認為應該妥善安排好牠們未來養老居所,對牠們遭遇表示同情。

  也有網民表示質疑該活動發起的認受性,包括發起時間太倉促、發起團體名單來歷不明而感覺不尋常、同時缺乏網絡行動等。許多網民的主動質疑,可見網民懂得理性分析,不會跟風盲目支持該社會行動。筆者也認同三隻馬匹關在公園籠子生活,也不是最佳辦法。了解到前馬會從業員不捨得牠們離開,但是馬始終是需要活動的動物,關禁實在對牠們太殘忍。將牠們運回外國妥善照顧,或者是個辦法。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鴉片戰爭與澳門形勢

 



從關閘眺望連接澳門半島與中國大陸的地峽(1844年),維基百科共分享資料


 



  1840年澳門之戰戰鬥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第一代塞爾卡爾男爵梅洛所繪「拉塔石炮台之戰」水彩畫,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鴉片戰爭前後的中葡形勢


中國形勢:


      由於清乾隆帝晚年好大喜功,對外以天朝自居,對內縱容和珅等貪官,清朝國勢在乾隆中後期日漸衰落。嘉慶帝在太上皇乾隆帝於1799年去世後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改革乾隆時期留下弊政,但是由於朝野強烈反彈聲浪而妥協,未能完全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西方各國在19世紀上半葉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不列顛帝國等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屢次要求西方各國使節向清帝行三跪九叩中國禮,屢次拒絕開放通商要求。林則徐在1839年6月3日,於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成為爆發鴉片戰爭其中原因。


 


葡萄牙形勢:


葡萄牙在十九世紀,是屬於葡萄牙王國時期。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爆發,法蘭西第一帝國在1804年建立,該帝國由拿破崙領導。半島戰爭在1808年爆發,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之本土被法國所佔領,王室遷首都到原本屬於殖民地的巴西里約熱內盧。王室目的為爭取巴西人民支持,就宣布葡萄牙同巴西有平等地位,同時改國號為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巴西在1822年獨立,葡萄牙在1825年承認巴西獨立。葡萄牙在不久聯合英國打擊進犯的法軍,成功解除困境,1815年收復本土,首都復遷回里斯本。葡萄牙王國在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社會再回復和平。國內民眾在這段時間受到法國大革命思潮影響,也響應對自由和民主主義訴求。導致發動葡萄牙君主專制派和立憲派之間在1828至1834年發生的內戰。葡萄牙在專制派被擊敗之後,恢復確立二元君主制的《1826年憲法》。葡萄牙君主制在1910年10月5日革命被推翻,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正式建立,國王文路爾二世在當天逃亡到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他後來定居英國倫敦。 最終在1932年7月2日,於英國英格蘭倫敦福爾維去世,享年42歲。


 


1840年澳門之戰  


英國與滿清兩國軍隊在1840年8月19日中午澳門邊界(今關閘一帶)展開一場戰爭。英軍是由一個380名士兵的旅組成,其中有11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90名HMS Druid水手,180名孟加拉土著兵團士兵。英國護衛艦在是日搭載來自HMS Druid水手和孟加拉土著兵團,在獨桅縱帆船路易莎號與企業號明輪船一起襲擊澳門邊境。英軍最終順利登陸。


 


同鴉片戰爭與澳門形勢有關的部份歷史人物


 


林則徐  


他在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西元1785年8月30日)出生於大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在1838年12月31日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往廣東禁煙。在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2月,於廣州創立的翻譯房推出《澳門消息報》,用漢語報道外國人在華活動。還在每月將發表過的文章分類匯總在《澳門月報》當中。在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9月3日訪問澳門。於蓮峰廟召見澳葡官員,在會談期間勒令私藏鴉片者一律在限期之內上繳,否則給予嚴懲。同年要求義律離開澳門。他在1840年10月被道光帝革職查辦。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於大清廣東省普寧縣逝世,享年65歲。1989年在蓮峰廟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週年。


 


耆英   


在乾隆四十八年(1787年)3月21日生於江西省新建縣大塘坪汪山土庫。官至兩廣總督。是清朝後期宗室、官員、外交家,努爾哈赤之二弟穆爾哈齊後人。澳葡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7月29日為了試圖改變澳門管治狀況,向欽差大臣耆英提出九點要求,被清廷拒絕。彼亞度(José Gregório Pegado)總督上任之後,開始逐步進佔氹仔島。他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0月3日禮節性拜訪耆英的時候,葡萄牙人佔領氹仔的行動獲得默許。美國代表顧盛(CalebCushing)和清朝代表耆英在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於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後花園石桌簽訂《望廈條約》,為中美第一個條約。同年也與法國公使拉萼尼在澳門談判,於黃埔簽訂《黃埔條約》。他在鴉片戰爭期間多次擔任欽差大臣,代表清廷與英國等西方多國和談,後來由於談判失利,被咸豐帝在咸豐七年(1858年)6月29日賜死。


 




邊度(Adrião Acáio da Silveira Pinto)  


他在1837年2月22日至1843年10月3日任澳門總督。邊度總督在1839年3月22日,接受義律請求澳門總督對英國僑民提供保護,但是申明所有捲入鴉片交易糾紛之英國人不在此列。義律在同年9月12日,請求邊度總督答應許諾英國商人去澳門避難,同時建議將澳門外港為英國人貿易中心。邊度總督拒絕義律上述建議。一些英國人被清朝官府驅逐後,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1月23日,離開中國大陸之後到達澳門。道台在同月31日就向澳府提出,限英國人五天之內離開。邊度總督就此事緊急召開議事會會議,同時與英艦海阿新(Hyacinth)號司令H.史密斯(smith)交換意見。英國人決定撤出澳門。他們撤離之後,駐扎在媽閣廟的清軍同時退回香山縣。英國軍艦海阿新號在同年2月4日,不顧澳門總督與議事會反對,軍艦強行駛入澳門港。


總督邊度卸任之後,在1843年10月10日被任命為葡萄牙全權公使,同中國官員商談有關澳門的問題。前總督邊度在同年11月4日,率領澳門政府派出的使團乘特茹號抵達黃埔,再換乘小船入廣州。他們是在法國領事館進行會談。邊度一行在十天會談之中,同耆英為代表舉行多次會晤。澳門代表最終未有獲得免交地租、取消三巴門界牆等許可。邊度最終在1868年去世。


 


 


 


鴉片戰爭後對澳門影響


 


澳門外貿地位被香港取代


 


中英在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之後,香港島就被英國佔領,同時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作為開放通商口岸的都市。由於香港與澳門地理位置接近,澳門對外貿易從此以後全面衰落。


 


葡萄牙加強侵略中國力度


 


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在任內,加強對澳門殖民管治。根據她的旨意,海外事務大臣法爾考(Joaquim José Falcão)在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9月20日簽署法令,宣佈成立海外省澳門政府,將原有議事會降級為市政廳。澳門政府獨立於印度,同時與帝汶、索洛爾合併為一省。省政府是由總督及有法官、軍事長官、稅務官、宗敎領袖等人參與的政務委員會所組成。她在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1月20日宣佈澳門為自由港,向其它國家開放貿易。


 


她在1846年派遣亞馬喇就任澳門總督。檢察官佩雷拉(Manuel Pereira)在1846年10月8日向亞馬留總督建議:所有駁船(客貨兩用的中國船)都應該注冊登記,每月都要向澳府財政交納一兩白銀。亞馬喇總督採納這項建議。亞馬喇總督提出減少香山縣官府權力,擴大澳門檢察官署管轄權(澳門唯一可審理中國人案件的法院)。同時亞馬喇也命令徹底關閉在澳門的中國海關。亞馬留總督在1848年12月20日,以規範地域管理為由,命令在澳門的中國人進行戶籍登記。亞馬喇總督1849年8月22日於關閘附近突然遭到沈志亮等七名中國人襲擊後,被刺身亡。澳葡土生葡人美士基打(葡萄牙語: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在1849年8月25日攻佔北山嶺(葡萄牙語:Passaleão)。


 


葡萄牙人在1844年於氹仔島建砲台。1847年9月9日於氹仔島第一次升起葡萄牙國旗。在1851年進佔氹仔島,在島上設置精兵哨所。在1863年拆毀澳門城牆,而且佔領塔石、沙崗、新橋、石牆街、沙梨頭等村,同時修築馬路。在1864年佔領路環,同年任命了第一位氹仔、路環守備指揮官。在1869年2月1日頒佈法令成立離島市政廳,管理氹仔和路環。關閘拱門在1871年10月31日落成,將關閘至三巴門為葡界。


 


 


 


參考資料: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


 


 




 


  

音樂劇《朝暮有情人》觀後感

       

       在今年三月三十日晚上,於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觀看了名為《朝暮有情人》的音樂劇。是由戲劇農莊和Actors’ Family 演戲家族聯合製作,以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廿五年。這次最主要是捧筆者高中時代戲劇啟蒙老師李俊傑(Jacky)的場。加上很久沒有聽他唱歌,所以這次有如此難得機會,一定不會錯過。

  這部音樂劇的故事大綱,可以用埸刊上的一句話概括:「一部劇 ,兩座城,三代人,十七首歌」。以女性角度用十七首歌,訴說三代女性如何看待愛情和親情。故事發展看似普通,但如果去實際經歷的話相當複雜。人一生離不開一個「情」字,如何好好看待各種「情」,始終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另外故事也帶出中國大陸人和香港人的關係,從彼此互相誤解,到互相了解的過程,值得觀眾的反思。

  這部音樂劇有點不足之處,在於故事編排上有點貪心。編劇很想訴盡三代女性的心聲,但故事發展上許多都點到即止,令觀眾體會不了角色如何經歷這種辛酸。明白適當留白,讓觀眾更多思考,但不代表劇情發展隨意省略。所以會見到劇情節奏上有點過快,演員用對白交待演戲部份的現象。有時可以演的劇情,就最好演出來,或者這樣效果會比演員用對白交待要好。

  其次音樂劇其中有兩位廣州父子角色,踎下會埸等婚禮開始的環節,有點醜化廣州人之嫌。相信不少中國大陸人都有這劣習,筆者也見到不少,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是這部音樂劇也有可觀之處,就是六位演員對歌詞的熟練,中氣也十足,咬字也清晰,這是筆者必須學習的。特别驚喜之處在於加插說唱和粵劇元素,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當中,這樣比放入博物館更有意義。



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

澳氹第四大橋命名結果欠創意

       據報道,在連接澳門與氹仔之間的第四條跨海大橋建設時程進入最後階段,而且主橋在二零二四年二月一日全橋貫通,整體工程預計第二季竣工之時。澳門公共建設局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零二四年一月五日已經舉辦「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徵名活動」,當局希望居民大眾為大橋命名集思廣益,目的是供特區政府參考之用。


      但結果出爐實在令人意外,特區政府參考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徵名活動(下稱徵名活動)由評選委員會選出之五個參考名稱後,決定將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正式命名為「澳門大橋」。意外之處在於當局勞師動眾搞全民徵名,還有請一大班社團和文化代表做評選委員會,最後竟然評選得出這樣名字太行貨,而且沒有創意的結果。


      要評論這個問題,就要找尋出問題出在哪裡?首先當局搞全民徵名的同時,也要搞個評選委員會出來評選結果,簡直是自相矛盾,顯示出當局不太尊重民意。因為話明是全民徵名,所有評選工作理應由全民負責。所有結果理應由全民決定。最多市民寫的五個名字,再全民投票決定,這樣才顯示出公平公開公允。現在可見政府仍依賴社團代表提供民生意見。第四大橋的名字現在改得這麼簡單,當局當初直接命名就是了,沒有必要浪費人力物力。


      其次「澳門大橋」這個名本身就沒有問題,中國大陸許多城市,都有他們自己城市名稱的大橋。例如廣州大橋、江門大橋、厦門大橋等。不過這次徵名活動,同上一次熊貓徵名最終評選結果「開開心心」一樣,沒有文化內涵和創意。反而本澳網民創意滿分,有「珠西大橋」、「豚城大橋」等。當局還說創建什麽「演藝之都」為目標,也要維護什麼「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之美名。一個城市地名都改得這麼滑稽,實在有損本澳名譽之餘,也難以說服外界對本澳文化創意的信心。

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舞台劇《你好,打劫》觀後感

       



       澳門國際喜劇節《你好,打劫》粵語版舞台劇,已經在本月十五至十七日,於澳門銀河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筆者一直想觀看香港電影《正義迴廊》麥沛東和楊偉倫兩兄弟,還有前TVB兒童節目《閃電傳真機》主持魯文傑在舞台上的演出。今次難得他們到澳門重演,這次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這部舞台劇主要講述兩個率真善良的劫匪,還有四個麻木淡漠的銀行職員,以及無數謹小慎微的民眾,從他們偶遇、相遇、艷遇、遭遇都發生在一個黑色的星期五下午。欣賞該劇演員現場演出後,瞭解到該劇帶出許多社會存在問題,例如生活的壓迫,社會的壓力。劫匪和人質們在銀行當中互相角力,狡猾的劫匪遊說人質們,希望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劫匪教人質們如何編寫和進行劇本。透過劇本的進行,令劫匪和人質們角色調換。令人反思在身處人生的每一個危險當中,聽取別人意見決定事情之前,始終都要冷靜思考。要時常考量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會帶來有甚麼後果?

  雙方歷經多次溝通之後,人質們最終對劫匪表示同情,劫匪也對人質們表示同情,決定一起共進退。可惜他們一起步出銀行的時候,最後只有銀行女職員倖存。這是由於警方認為她沒有與劫匪同伙的嫌疑,是這次打劫銀行案件中,唯一的受害者。感覺不太明白這場戲,為何舞台劇當中的警方和銀行總部人員,會輕信人質的說話?這是因為人質在這情況,也有被要脅認自己是賊的可能性。未查清楚就判人有重罪,完全是濫殺無辜。在這舞台劇故事當中,也穿插人質與家屬對話,都體會到社會殘酷的人情冷暖。最為倔強的是那位銀行女職員,她面對劫匪毫不畏懼,還對劫匪唱反調,不過她最終被複雜且不幸的家事所屈服。

  最為特別的是在這次以警匪為題材的舞台劇當中,警察角色始終以旁白形式登場。 這種方式有點缺陷,就是顯得警察在故事當中有點虛無,突顯不出銀行外面被警察包圍的壓迫感。不過眾演員在演出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名扮演劫匪演員對人質們,暢談為人處世的哲學對話。麥沛東列舉人生要交的許多費用,最為印象深刻。體驗「打劫」在人生中無處不在,許多時被「乜費物費打劫」而不自知。

2024年3月14日星期四

二龍喉公園建園史

     


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澳中的二龍喉公園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松山纜車,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公園的沿革與前身

  此山泉當中兩隻噴水雕物,是作為這個公園命名的緣由。澳門居民在以前喜歡以二龍喉泉水作為泡茶享用的用途,這些泉水來源,都是以水車形式運送二龍喉泉水到不同茶樓酒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澳門水塘曾經存量日漸減少,市民大多抱持隱憂,唯幸當時二龍喉水池,足夠供兩月使用。

  龍田村外的荒丘是為二龍喉公園前身,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阿爾梅打)神父在1848年修建為豪華別墅和園林。澳門土生葡人著名建築師湯瑪斯‧阿基諾負責宮殿設計。在1872年成為澳府物業,作為澳督早期官邸。澳府在1882年於城內以及二龍喉一帶,種植五百多株其中大部分成活的各種樹木,政府作植樹開支為160. 25澳門元。

  澳府工務司在1883年5月27日始對東望洋山下二龍喉等地方泉水進行考察並修建,該工程在同年10月7日結束,總共建有兩處出水口道,前者叫做妒忌泉(Fonte da Inveja),華人稱之為魚狗嘴;後者叫做植物泉(Fonte da Flora),華人稱之為大龍喉,位於二龍喉苗圃後面。妒忌泉工程花費總共港幣820元,而植物泉工程花費總共76. 64澳門元。二龍喉水泉最早在《香山縣誌》有記載:「澳山泉有,曰大龍喉,曰二龍喉,曰小龍喉,俱在東望洋寺右。」從前泉水是由兩隻石製老虎口中流出。該山泉已枯竭,現在餘下兩隻石製雕物。

  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阿爾梅打)神父在1874年2月16日,將豪華別墅和園林賣給澳府。後來在1883年重建,作為澳督夏宮,直至1918年。澳督羅沙在1884年1月27日親自選定二龍喉公園裡南起公園圍牆,北至靠近大馬路一旁之水泉地段作為栽培樹苗的苗圃。澳門政府在1903年2月13日,招人承批由二龍喉泉山至古盧士(António da Cruz)後人地段,承批要求是只准造花園或者屋宇,同時在設計上要有華麗而且可觀。

建園前後

  由於附近的二龍喉宮內軍火庫降溫設施不足,導致火藥起火後,在1931年8月13日凌晨五點半發生爆炸,當時有21死84傷,建築物也受到嚴重損壞。澳門政府在1931年8月14日,為了二龍喉爆炸事件殉難之葡國死者舉行葬禮。

  富商何東購買部分土地闢為公園。庭園在澳門總督搬遷之後,開放給公眾入場玩樂,後來改建為公園,在1959年落成開放。也稱何東花園、兵頭花園。該公園葡萄牙語名為Jardim da Flora、英語名為Flora Garden。佔地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尺,位於澳門半島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建園後的公園內設施變遷

  松山纜車:在1997年9月落成啟用,英語稱為Guia Cable Car,以連接在東望洋山山頸的松山市政公園及東望洋山山腳的二龍喉公園近入口處。曾被港媒評為澳門三大中伏景點之一。市政署在2021年9月21日進行例行年度檢查當中,發現松山纜車部分零件出現耗損情況須更換,松山纜車於同日起暫停營運;但由於疫情關係,歐洲廠商之技術人員,一直未能如期來澳進行更換450公尺之主鋼纜工程,至2022年5月29日始能啓動工程,期間二龍喉公園於同日關閉一天。纜車直至同年8月16日才重新投入服務。

  動物園:是在澳門市區當中唯一設置有動物園區域的公園,曾經在1996年至1997年進行維修和擴建所有原有雀籠、猴籠、熊舍。在2019年增設飼養兔子、天竺鼠等小型動物區。飼養在澳門二龍喉公園的亞洲黑熊BoBo生於1983年,在1985年於澳門一間食肆救出。最終在2018年11月20日早上大約11點離世。澳門民政總署在同日設置悼念區,在同月24日宣佈已經聘請深圳專家,計劃在兩星期內把BoBo遺體製作成標本。BoBo遺體標本現放在位於路環打纜街的澳門動物標本展示館。

  環境資訊中心: 在2000年11月投入試用,於2001年1月7日正式開幕,是當時澳門第二間環境資訊中心。臨時澳門市政局執委會主席麥健智在是日出席開幕儀式表示,位於望廈山的第一間環保資訊中心,由於地處偏遠,比較適合學校或團體組織隊伍參觀,第二間資訊中心投入使用後,除地方較第一間寬敞外,地點亦較接近民居,方便市民到場參觀,並能藉此更有效地開展環保教育工作。由於當局配合展開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承包工程,該環境資訊中心需要拆除,同時在原址附近重建。

  松山行人隧道:該工程在2020年6月16日開標,造價約3億。中國中鐵旗下的中鐵一局澳門公司與中鐵國際、新基業工程公司聯合體就在2020年8月中標,共同建設工程。在2021年10月26日貫通隧道開挖工程,同時建造兩組行人天橋以橫跨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隧道出入口位置。公共建設局網站在2022年9月16日,公佈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已經順利完成。按照公共建設局網站資料所指出,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總造價235,691,867.85 澳門元,建造時間470日。最終在2022年10月1日啟用,縮短往返高士德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所需要步行時間,從原先繞行大約1100米縮短至大約400米。正式啟用初期吸引許多本澳市民步行。

二龍喉公園附近變遷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之前稱為二龍喉馬路。澳督巴波沙為紀念葡萄牙共和國逝世總統士多紐.拜斯(Sidónio Pais),在1919年1月8日將二龍喉馬路改名為士多紐拜斯大馬路 (Avenida Sidónio Pais)。在1919年1月16日,於澳門大堂舉行隆重的士多紐.拜斯追悼會。

二龍喉公立學校:在2022年9月1日根據32/2022號行政命令設立,該校實施各階段正規教育。該校開設涵蓋幼兒至高中教育階段之輕度、中度及重度三種程度的特殊教育班。

  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由於葡萄牙政府決定重整全國宗教教育,在1870年於里斯本頒佈限制令,同時並驅逐所有於澳門教學機構當中任教的神職人員和教師。有19名居澳葡萄牙公民在1871年9月17日,聚集有財勢人士於艾明多斯(Maximiano António dos Remédios)家裡商討之後,他們決定就書面契約方式成立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Associação Promotora da Instrução dos Macaenses,簡稱AP。在1986年5月17日刊登《澳門政府公報》編號20,確立相關章程。魯彌士主教幼稚園由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主辦。該學校主要以葡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同時提供英語及普通話教學。

  結核病防治中心:位於澳門得勝馬路40號,是澳門衛生局轄下衛生部門,專責治療和預防結核病。防治中心主要根據符合世界衛生組織 (WHO)醫療方案,能夠向結核病患者提供專業而且有效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澳門特區政府官網、澳門政府公報、澳門印務局、澳門記憶、澳門自然網、唐思:澳門風物志(首篇和續篇)、遺產學會(The Heritage Society):澳門總督官邸、澳門華僑報、香港華僑日報, 1955-05-02,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

鳥山明帶給許多人的美好童年

        


網上圖片

       日本大師級漫畫家、《七龍珠》、《IQ博士》作者鳥山明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八日驚傳由於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在今年三月一日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其喪禮已經由親近他的家人圓滿舉行,同時依照他生前尋求寧靜的遺願,謝絕一切弔唁、奠儀、供品、獻花,同時懇請媒體不要採訪其家人。不過其工作室指出他的追悼會舉行時間,會等待確定之後再向外界公布。

      可見他值得我們學習,為甚麼呢?因為首先他作為國際級漫畫大師,竟然拒絕葬禮的排場,選擇低調地離開人間。可見他不會好大喜功,平實地為自己理想奮鬥一生。其次他雖然達到六十八歲,理應光榮退休安享晚年,但他沒有放下畫筆,為他自己的畫畫興趣工作一生。體現退休不是人生的結束,應該是人生的另一新階段的開始。不過話雖如此,都要注意身體健康,不要過勞工作。

      筆者聽聞鳥山明的死訊,感到非常驚訝,這消息也轟動全球。許多同一年代出生的網友,還有年紀比自己較大的網友,都在社交網站上發表哀悼帖文,還有一些分享他們自己有關漫畫《七龍珠》的珍藏。可見他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也影響著許多代人的成長。在一九九三年還在廣州讀幼稚園的筆者,就開始喜歡看《七龍珠》。當時家人在廣州兒童公園小買部(今南越王宫博物館)幫自己買幾盒《龍珠劇場版》錄影帶回家看,從此被這套動漫吸引著。

      年紀漸長之後,就追看香港無線電視TVB翡翠台直播的《龍珠二世》。曾經擁有許多同《七龍珠》有關的玩具、漫畫、閃卡、錄影帶等。一些是家人買的,而有一些是筆者自己買的。可惜由於多次搬屋散失許多。幸運的是在後來補買許多藏品。記得在廣州讀小學時在繪畫堂學畫《七龍珠》,深夜偷偷趁家人睡覺時開電視看《七龍珠》。由於香港無線電視TVB和亞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播放的是粤語版動畫,當時筆者這一代的廣州學生粤語,要比現在好。還有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廣州街邊書報攤都放滿《七龍珠》漫畫書,可見該動漫在廣州受歡迎的程度。

    《七龍珠》和《IQ博士》都令筆者非常回味,內容搞笑之餘,也帶來讀者和觀眾許多社會反思。鳥山明的漫畫筆法帶起先驅作用,許多後輩漫畫家都效仿他的點線和分場方法,還有學習如何設計功夫武術鋪排等。不過其缺點就是一場決鬥拖太長,分幾集去講述,有點凑字數拖劇情的感覺。有時會感覺不耐看。在此希望他可以安息,非常感謝他的作品帶給許多人的美好童年。


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應修改本澳著作權法律 完善處理著作版權規範

      據報道,澳門作曲人吳國恩在二月二十日於Neway卡拉OK消費的時候,發現自己創作的歌曲在未經授權下被用作商業用途,他立即就向海關舉報Neway侵權。一名自稱是Neway工作人員在第二天於社交群組發文,表示中福分店度過最後一夜已經結業。事件發生後,隨即有兩極的爭議,正方認為在公共地方播音樂,交版權費是天經地義。反方認為MACA做法欠公平與欠透明,令中小企或網民無所適從。

  其實爭議點首先在於MACA處理公關問題的失當。他們面對中小企,或者面對網民,始終保持強硬姿態,仇恨味也非常之重。文化藝術作品版權的確需要維護,但不能代表每一件事都需要以強硬態度解決。有時候都需要圓滑處理,如果能這樣做的話,處理問題能事半功倍,或者得到廣大網民了解。許多網民都有良好出發點,向該會提出意見和建議,該會是否接受就另一回事。MACA現在這樣做法,嚴重影響澳門市民對澳門音樂人印象。不過希望廣大讀者,不要對所有澳門音樂人都攻擊。因為未必每個澳門音樂人都是MACA會員,也未必都認同MACA的做法。

  感覺近年逢晚上七點三播旅遊局和新聞局廣告音樂,都幾好聽,特別是旅遊局那首當中的和音部份。其實有不同的媒體和不同的中小企播放音樂,才有宣傳的效果。不知是誰想出,以保護版權為名,嚴格限制周圍地方播放音樂。不可以播放全首,都起碼允許半首試聽歌播放。現在已經不是太多人肯聽本地澳門音樂。如果MACA繼續這樣做的話,損害澳門音樂人給外界印象之餘,也不利澳門音樂長遠發展。澳門時下不乏演戲和唱歌課程,也有不少年青人參與聲樂考級。現在急需要在澳門有一個可以發展音樂的社會氛圍和空間。

  其次MACA的版權收費方式,令許多澳門市民和中小企業主產生疑慮。最無謂就是相關法規不清晰,社團帳目又不完全透明,令許多人特別是中小企業主無法適從。又欠缺彼此溝通。見到好多網民懷疑他們所謂的授權何來?網上翻唱首歌或者古典音樂是否又要收費?這樣可見,好多灰色地帶,好易令人踩界。其實應該修改本澳著作權法律,完善處理著作版權規範。公共版權同私人版權的版權處理應該分開。同時明確豁免版權使用的情況(例如慈善或教育、社福等用途)。

2024年2月29日星期四

澳門與拱北關係史

   



1887年廣東全省水陸舆圖中的澳門與拱北,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拱北口岸,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拱北傍海的情侶路,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葡人登陸前的澳門與拱北行政區劃沿革

  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中山市、珠海市、廣州市南沙區大部分地方之區域在當時同屬香山縣範圍。當時澳門地區屬南宋廣南東路(今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延福里恭字圍,舊稱香山澳、濠鏡澳等。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改屬廣州路香山縣。明軍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平定嶺南後,設廣東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屬嶺南道廣州府香山縣。在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式革去廣東市舶太監,改市舶中官公館為嶺南道公署。

中葡拱北邊境變遷

 回歸前的澳門與拱北

 (1) )關閘事件 (1849年)

  也稱拉塔石炮台之戰或北山嶺之戰。澳門亞馬喇總督就在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8月22日,於關閘附近突然遭到沈志亮等七名中國人襲擊,遇刺身亡。

  由於葡萄牙王國指責清政府策劃或支持暗殺澳督,土生葡人美士基打(葡萄牙語: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在同年8月25日,攻佔澳門半島與中國大陸連島沙堤的要衝關閘,以及北山嶺(葡萄牙語:Passaleão)。兩廣總督徐廣縉作調兵應變,也在同年9月16日致函澳府委員會,通報殺死亞馬喇總督的沈志亮被捕獲、審判、處決消息。清軍後來退守前山寨。

  由於「瑪麗亞二世號」巡防艦爆炸,造成大約有二百名水兵死亡之後,葡萄牙取消進一步討伐遠征。亞馬喇總督遺體在1851年(清咸豐元年)1月1日就從澳督府移往方濟各修道院的嘉謨小教堂(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o Carmo)安葬,同時舉行正式安葬禮,澳門議事公局於葬禮上致悼詞。

 (2)關閘事件 (1952年)

 葡軍邊防士兵在1952年7月25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因路障之爭在關閘附近再次發生邊界對抗。交火後,一名莫桑比克土著士兵喪生,一名葡軍官和多名非洲士兵受傷。七月二十六日,由於邊界衝突持續,澳門政府實施宵禁並關閉關閘大門。但因十分依賴中國大陸的食物進口,導致有關價格飛漲。兩天後關閘大門重開,但汽車來往很少。休戰約三天後,衝突在7月29、30日再起。澳門政府在8月23日,與中國方面簽署協議,結束多次邊界衝突。協議是由澳門商會正、副會長何賢和馬萬祺作中介人,何賢與澳門政府經濟局長羅保一起前往中國,參加最後一次(第十七次)談判。

(3)拱北關前蓮花亭對開爆炸事件(1962年)

 中澳邊區三廠在1962年8月5日上午十一點傳來爆炸聲,交通一度斷絕。大陸軍警在三廠方面發生爆炸時,立即實施緊急戒嚴,加派治安人員到達現場將拱北海關附近包圍,逐段路檢查鄉民與郵包帶貨人,以及港澳返鄉探親旅客。有部份返鄉探親旅客在是日下午6點返回澳門。在8月5日被留在三廠之百餘名郵包商帶貨人,有十七名在8月6日上午十一點返回澳門,同時有三十多名返鄕探親之港澳旅客,也獲得返澳或者直接往石岐或廣州去。陸路交通在8月6日恢復,有十多名返鄉探親的港客,在是日經過拱北關前往石岐各鄉,但是日沒有人前往拱北關投寄郵包,郵包投寄活動完全停頓。有四百人直至8月10日經過查問之後獲釋放,積壓郵包在是日也已開始寄出。

(4) 弔唁周恩來儀式(1976年)

 在1976年1月14日和15日拱北海關大樓舉行。當時全澳下半旗誌哀,全澳不同戲院停止放映,同時體育康樂活動也暫停。這個弔唁會場禮堂上方佈置「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周恩來同志永垂不杇!」橫額,下面高懸周總理遺像,前面則是松柏和鮮花。本澳工人、菜農、漁民、工商界、醫務界、敎育界、歸僑、新聞界、體育界、攤販、文化藝術界等代表和各機構職工總共四千人,在14日拱北海關大樓前參加弔唁儀式。各業工人、街區坊衆、婦女、工商界人士、學生、敎師、靑年、漁民、小販等總共七千人,在15日前往拱北海關大樓參加弔唁儀式。可見弔唁會場選址,有利於方便珠澳民眾前往悼念。

(5)拱北海關爆炸事件(1993)

 一名本澳居民被懷疑是毒品帶家,在1993年2月28日被海關關員帶走調查時,竟然拋擲手榴彈。將五名關員炸傷之後衝關逃走,大量拱北海關以及邊防人員旋即進行搜捕,動用催淚氣體將嫌疑人從拱北海關大堂的「天花板」迫出後拘捕。在事件當中除了五名海關關員受傷之外,被拘嫌疑人在混亂中也有受傷,同時被送往珠海市人民醫院救治,其中兩關員傷勢較為重,但是沒有生命危險,多是手足部被碎片打傷。另外還有三名本澳居民在爆炸之時被波及,當時是被手榴彈碎片所傷,回澳之後到鏡湖醫院救治。

回歸後的澳門與拱北

  澳門政府早於2001年間向珠海市租借關閘以北「三不管地帶」地段,作興建新的關閘邊檢大樓(葡萄牙語:Posto Fronteiriço das Portas do Cerco)。新的關閘邊檢大樓在2004年1月15日落成,同時在同年2月2日正式啟用。現今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地段,在2015年12月2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當中,明確劃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2013年11月初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的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在2021年8月30日分別宣布,按照國務院批覆同意,同時經過粵澳兩地政府協商,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在2021年9月8日下午3時正式開通啟用。

  為了用於澳門輕軌東線項目建設,有利更好發揮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加強澳門與大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在2023年12月29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廣東省珠海市拱北口岸東南側相關陸地和海域實施管轄的決定等。澳門將以租賃方式取得相關陸地和海域使用權,租賃期限由移交管轄之日起直至2049年12月19日,期滿後可續期。

與澳門、拱北有關的地點

  拉塔石炮台 位於中國廣東珠海拱北炮台山上,佔地大約3600平方公尺,在1841年修築建成。在1849年發生關閘事件之後,這個炮台曾被澳葡政府佔領。廣州府前山同知(與澳門同知是同一個衙門)蔡國禎在1890年收復之後,曾經用作拱北關陸路緝私總部。此砲台遺址在1986年5月13日列入珠海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5年12月10日,列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亭 澳門各界在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2月24日參加拱北高沙蓮花亭開幕典禮儀式。蓮花亭為澳門同善堂茶亭,位於澳門往來中山的必經之道,即現在珠海蓮花路側,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幸被日軍所毀,此次重建是由同善堂主席黃渭霖發起,目的依舊為以方便往來行人休息。

  北嶺愚園遺址 位於珠海拱北北嶺村,又名竹石山房。由珠海北嶺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徐潤(1838—1911)興建於清宣統年間。1950 年,廣東人民公安邊防局第五分局指揮所在此設立。1952 年關閘事件發生,這裡是中方與澳葡代表談判場所。「文化大革命」時期,園內建築遭破壞。1986 年公佈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不管地帶   位於澳門關閘和珠海拱北口岸之間邊界地帶,在1849年至1999年曾經一度為領土管轄的法律真空。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在2017年11月28日重申,自從關閘口岸在2004年擴建之後, 關閘口岸和珠海拱北口岸之間已不存在「三不管地帶」,關閘口岸後面屬內地管轄範圍。

  拱北關  清廷在香山縣小馬騮洲,於1887年4月2日始建。在澳門臨時租用風順堂街1號作拱北關總關以及稅務司法來格住宅。拱北海關稅務司在辛亥革命之後,於清宣統三年(1912年)11月18日下令海關改掛海關關旗,取下原有的清政府龍旗。在1946年8月21日恢復九洲支關。中葡雙方為了合作防止走私,中澳關務協定在1948年5月20日簽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拱北海關   在1950年1月由拱北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拱北海關。198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為正廳局級海關。關區範圍包括珠海、中山兩個地級市。關區設有一類口岸11個、原二類口岸7個、中途監管站2個。

  拱北口岸   拱北旅檢大樓在1977年啟用,直至1999年10月。現在的拱北新聯檢大樓在1999年10月2日啟用。自2011年,拱北口岸打破羅湖口岸的記錄,成為全球最高出入境人次的出入境口岸,年均出入境人次達1億以上。通關時間為每天06:00-01:00。拱北口岸地下購物廣場於1999年12月開業。

  拱北賓館   是四星級涉外酒店,在1981年8月建成,於1984年3月29正式開業。曾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政要等人物。 是由廣東省旅遊設計小組負責設計,順德縣建築公司第四工區負責土建施工,廣州巿園林建築公司和順德縣北滘花木公司負責園林綠化施工,聘請港澳多家公司協助室內設計裝修。由香港新聯益公司,澳門盧道和、何厚鏗、何厚鏵、盧德全、梁仲豪、梁仲俠等,以及珠海國際金融中心聯合投資建成,總投資額八千多萬港元。敬賢會堂是紀念拱北賓館投資者何賢而設。

研究澳門與拱北關係書目提要

  《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所編,在1999年由台北國史館出版。台灣學者目的是為了促使台灣學術界重視港澳史研究, 在1998年9月舉辦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這本《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該研討會會議共有二十五篇文章,其中六篇是有關澳門歷史,其中收錄莫世祥文章〈近代澳門貿易地位的變遷──拱北海關報告展示的歷史軌跡〉。

  《蠔鏡映西湖:屏蔽與緩衝中的清代澳門中西交流》:由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師周湘、李愛麗、江瀅河、藺志強所著,在2013年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由李愛麗所撰寫的〈清朝對澳門的海關管理:從澳門總口到拱北海關(1684—1887)〉一文討論的問題包括:明朝政府對澳門貿易的管理、清朝前期粵海關對澳門海關的管理和澳門總口的沿革、澳門總口委員設立後的海關管理體制、鴉片戰爭後澳門海關體制的變化。

  《珠澳關係史話》:由趙艷珍所著,2006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以8章內容:(一)葡人入據澳門前後的珠澳關係;(二)在天朝上國的羽翼之下;(三)鴉片戰爭前後的珠澳關係;(四)《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前後的爭鋒;(五)民國時期的珠澳關係;(六)新中國成立後的溝通與聯繫;(七)改革開放後密切的交流合作;(八)一國兩制下的珠澳關係。訴說澳門關閘和拱北一帶變遷歷程。

參考資料:《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粵澳關係三十年全紀錄(一九七九-二零零八)》、《粵澳關係史》、《澳門歷史 1840~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拱北海關、澳門華僑報、《澳門研究書目提要》。

廣州南沙撞橋事故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廣州海事消息,在今年二月廿二日凌晨五點三十分左右,有一艘集裝箱船空載從佛山南海開往廣州南沙途中,航行經過洪奇瀝水道的時候,不幸觸碰瀝心沙大橋橋墩,導致瀝心沙大橋橋面斷裂。萬頃沙鎮人大主席林建鋒指出,涉事船主已經被扣留調查,同時已經疏散周邊居民。

  廣州官方在事故當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指佛山貨櫃船「良輝六八八」輪於廿二日清晨五點三十一分航行經過南沙洪奇瀝水道時,由於船員操作失當,左舷船體以及船頭均撞擊橋墩,因而令橋面斷裂。官方經過核實之後,總共有四輛車和一輛電單車墜橋,一輛單層巴士、一輛貨車和一輛電單車墜落到船艙內,兩輛小型貨車掉落水中,目前已被吊起。事故造成五死(巴士司機一人、電單車車手一人、落水小型貨車三人),兩人在醫院救治,目前生命體徵穩定。同時肇事船舶一名船員輕傷。

  在評論這件不幸事故之前,首先向遇難死者表達沉痛哀悼,向他們的家人表示慰問。因為剛剛過完農曆新年團圓之後,就發生這次不幸事故,令五個美好家庭從此破碎。筆者感到無限悲痛。那麼廣州南沙撞橋事故給我們甚麼啟示?

  首先僱主應該要給員工充足的休息,不能只為趕進度,逼使員工不斷加班工作,第二天又過早起床繼續工作。這次不幸事故,可能是船舶上一名船員疲勞工作,沒有看清前方導致。遇難死者和傷者,都是這麼早就駕駛汽車途經該橋,為生活奔波。其中一名死者是巴士司機,更是一名好好先生。廣州巴士集團發布有關公告,指「南沙巴士一車隊駕駛員梁金華,執行由南沙九路短線珠江街(珠江二路)站開往團結圍總站的營運任務,五點三十一分行駛至南沙區瀝心沙大橋時,大橋受橋下船隻撞擊橋面斷裂,巴士隨後掉落(車上無載客,只有駕駛員一人),駕駛員無法聯繫。」原來他在事發時正在返早班,為了接送南沙三民島居民上班和上學,在時間這麼早,天還未有亮的時候,就開始上班工作。一次事故意外,就奪取他性命,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其次瀝心沙大橋存在的質量問題,原來早已不算是新聞。參考報道資料得知,該橋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建成並通車。當局為提高該橋樑荷載等級,就在二零零九年進行了維修加固。該橋在二零一九年,由於出現較嚴重病害,被橋樑檢測單位評定為四類橋。二零二零年進行防撞加固工程,讓大橋升為二類橋,車輛限重提升至二十噸。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二零二一年十一月推出《關於廣州市南沙區通航橋樑防撞能力加固提升工程(瀝心沙大橋、高新沙大橋)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的審核意見》,在原則上同意於瀝心沙大橋通航孔橋墩處(橋墩上下游側)加裝附著式防撞設施。該工程在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完工並使用。

  其實問題就來了,為何做了防撞加固工程之後仍然被撞斷,感覺這是建橋時本身質量存在問題,看過相關新聞圖片,見到橋身如此之薄。廣州官方應該調查該工程有沒有「豆腐渣」工程的嫌疑。由此感覺我們都要吸取寶貴的教訓,所有興建項目都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

一家人應彼此相愛 ---《飯戲攻心2》觀後感

         由陳詠燊編劇及導演的賀歲片《飯戲攻心2》,最終在二零二四年二月九日(大年三十)於港澳上映,加拿大也在同一日上映。馬來西亞於二月十日(大年初一)上映。中國大陸在二月廿四日上映,電影名字則另外稱為《還是覺得你最好2》。台灣則在二月廿八日上映。由於該電影題材合家歡,同時沒有觸碰世界各地敏感界線,因而沒有影響在各地上映的檔期。雖然該電影題材涉及魚翅食用的環保問題。但陳詠燊導演作了靈活處理,並向觀眾訴說食翅是不對的,而且還提倡仿真翅取代真翅的做法。

  至於角色陣容方面,有點可惜的是,黃子華飾演的大佬在該電影內沒有再出現。該電影只能交待大佬他到非洲工作。不過有點令人意外的是許多香港無線甘草演員,例如有修哥胡楓、羅蘭、黎彼得、蒋志光等都有份演出。雖然他們只是一個個小配角,但他們的角色安排非常之充分,為電影劇情推進了不少,也擦出了不少火花。

  這部電影帶出多個信息。首先就是一家人要彼此相愛。《飯戲攻心2》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住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阿Meow雖然最終得知不被大佬所愛,不能再做甚麼「哎呀大嫂」,但老二、老三、珠女、Monica仍視她為最親的家人。Monica不計前嫌與親弟弟相認。其次彼此相愛的情侣,應該要坦誠相對,彼此共患難。老二愛上大佬舊愛,應該與Monica共同面對家族的責難。老三與珠女應該互相遷就對方感受。這些劇情笑中有淚,非常令人感動。

  這部電影與第一部不同之處, 正如陳詠燊在接受訪問當中所說,從第一部一個房間五個飯局,到第二部三個婚禮,拍攝場地要比第一部大。這樣令觀眾有點新鮮感。的確該電影帶有新鮮感之餘,也帶出粵語文化情懐。例如電影開場時老二向Monica扮求婚時,高唱張國榮主唱的《Monica》。阿Meow由於不太懂粵語引起笑話,認為時間三個字為何是十五分鐘?她感覺本來是四個字,直言粵語好難啊!其實粵語一點都不難,最主要記熟當中的文法和會話規律,再靈活運用就可以了。

  總括來說,該電影在劇情上雖然輕鬆搞笑,但不乏「無厘頭」情節,劇情發展算不上完全連貫,但始終帶給觀眾不少教育意義。演員和場地陣容的轉變,沒有影響該電影可觀性。

2024年2月15日星期四

清末民初時的澳門形勢

 


1912年澳門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第103任澳門總督馬沙度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孫中山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中國形勢:


  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在袁世凱授意之下,發佈《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要求宣統皇帝退位。段祺瑞不久再發佈《乞共和第二電》,同時發動兵變以要脅朝廷。


  隆裕太后在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代表宣統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統治中國的權力移交給成立一個多月的中華民國政府,標誌著清朝滅亡,宣告在中國持續五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結束。隨後孫中山辭職讓位予袁世凱,南北正式統一。南京參議院在民國元年(1912年)3月6日決議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他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


葡萄牙形勢:


  葡萄牙在1910年之前處於布拉干薩王朝統治時代,激起民憤原因,在於葡萄牙王國試圖擴展殖民地計劃,可是由於英國威逼進軍之下失敗。共和黨人在1891年1月,於波爾圖發動大規模起義,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首都里斯本1908年發生了刺殺國王卡洛斯一世及皇太子的案件。若·弗朗哥總理在1908年,於多重壓力之下被迫下臺,葡萄牙政局之後陷於黨派紛爭,一直未可以組成穩定政府。剛剛當選巴西總統的赫耳墨斯·羅德里格斯·達·豐塞卡在1910年10月1日出訪葡萄牙,共和黨人要求共和,乘機進一步擴大遊行示威。陸軍部隊在10月3日拒絕鎮壓停泊在塔霍河河口的軍艦叛變,反而聯合海軍四週包圍里斯本。兩艘軍艦在10月4日起炮轟皇宮,國王曼紐二世慌忙地經直布羅陀逃到英國倫敦。葡萄牙第一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是年10月5日組成,總統由作家特奧菲洛·布拉加出任。


澳葡當局對中國外交態度


  在中華民國於1912年開國之前,葡萄牙與清朝仍有外交關係。大清國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派出使大西洋國欽差大臣,主要是由駐法、西使臣兼任。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始設立駐葡萄牙分館。清朝最後任職出使大西洋國(葡萄牙)欽差大臣為劉式訓、戴陳霖。劉式訓在宣統元年(1909年)9月9日始由清廷任命,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11月20日離任。戴陳霖在宣統元年(1909年)3月16日始由清廷任命,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11月21日離任。


  大西洋國(葡萄牙)最後任職駐大清國公使為柏德羅(Martinho de Brederode),在1907年12月4日始由葡政府任命,直至1911年9月1日離任。馬拉丁斯(Henrique O′Connor Martins)在1911年9月1日由葡政府任命,葡萄牙在1913年10月6日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後,由駐前清廷臨時代辦馬拉丁斯(Henrique O′Connor Martins ),繼續擔任臨時代辦。


  葡方在1911年與清朝仍有外交關係,澳葡當局不太支持澳門民間敵對清朝的活動。華人彭顏良在1911年10月9日被驅逐出澳門。這是由於他第四次違禁發表反對中國官方的煽動言論。澳葡華政廳在1911年12月9日,宣佈澳門總督關於駁回在清平戲院為新近成立的中華民國募捐而召開一政治集會的申請,理由是革命政府尚未得到葡萄牙政府的正式承認。由於葡萄牙到1913年10月6日才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葡萄牙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接近尾聲的中國形勢,就在1928年12月19日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故葡萄牙與中國關係在1910年至1913年產生微妙變化。


中葡對澳門界址爭端


  因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發生二辰丸事件,引發中葡政府劃界談判的舉行。清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中、葡雙方決定查勘澳門界址。在同年3月8日,香山縣成立「勘界維持會」,廣州隨即成立「廣東勘界維持總會」。中、葡雙方代表在7月15日於香港舉行劃界談判。在11月13日談判失敗。澳門勘界會議在12月於京重開,由於葡萄牙在1910年發生革命而百廢待舉,因無暇顧及而再次終止澳門勘界談判。


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在澳門活動


  孫中山在澳門與土生葡人飛南第(Francisco H.Fernandes),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合辦《鏡海叢報》(Echo Macaense)中文版,目的是以宣傳革命,該報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停刊。是年8月1日的《鏡海叢報》提到孫中山在12歲時(1878年)曾經到過澳門。於香港完成醫學課程同時接受洗禮之後,才回到澳門,盡力行醫時引入西醫方法醫治。孫中山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於廣州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失敗之後,到澳門同時經土生友人飛南弟協助下,逃亡海外脫險。孫中山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日本成立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另一說1911年初)該會擴及澳門並在南灣街41號設立會址。除總部之外,該會在和隆街設立一書室——樂群書室。在白馬行國華(Capital)戲院對面另有一書室。同盟會在宣統三年(1911年)11月於清平戲院舉行剪辮大會,有百人當場剪辮。中華民國在1912年1月1日開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飛南弟致函孫中山,祝賀他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在1912年5月,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返回澳門,受到澳門各界歡迎。


1910年至1912年時的澳門政治、社會、經濟


  澳門政治情況: 葡萄牙經過1910年10月5日革命之後,澳督都由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政府所委任。葡政府在1910年12月17日委任馬沙度(Álvaro de Melo Machado)任澳督。在馬沙度倡議之下,在1911年於葡屬澳門建立第一個童子軍小組。葡政府在1912年7月14日委任美蘭德 Aníbal Augusto Sanches de Miranda任澳督。政府中心監獄在1912年建成,位於賈伯樂提督街與鏡湖馬路交界處,監獄設計屬於城堡式,俗稱「市牢」。


  澳門社會情況:據古萬年、戴敏麗所編《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1500─2000)》一書及澳門舊地圖顯示,在1912年澳門半島面積有3. 40平方公里,氹仔、路環面積則分別有2. 3、5. 9平方公里。至此澳門面積在1912年合共11. 6平方公里。1910年澳門總人口為74,866人,比1896年的78,627人少11.6%。但1920年83,984人,比1910年多12.2%。


  在1910年曾經有路環慘案。海盜在是年7月綁架18名新寧縣學童,同時將其劫持至路環躲藏,目的是要向受害者家屬勒索3萬5千澳門元贖金。葡軍在是年7月19日,全面攻擊至路環九澳地方。許多海盜竄逃,也多人喪生。行動救出了18名人質,其中有成人7人,兒童11人,以及另外40餘被海盜俘獲者。治安警察局在是年9月審理案件,判處8名海盜流放至非洲做苦力28年。在1912年爆發持續4個月的嚴重瘟疫,導致有723人喪生。


  澳門經濟情況: 澳門1910年一般貿易總數為34417063澳門元,總進口量為19055361澳門元,總出口量為15361702澳門元,逆差 3693659澳門元。1912年度一般貿易總數為30224583澳門元, 其中總進口量為17109103澳門元, 總出口量為13115480澳門元, 逆差3993623澳門元。貿易數字呈下降趨勢,逆差呈上升趨勢。


  澳門商會在1912年12月14日獲得葡萄牙政府批准立案。後來在1913年1月8日正式成立,公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李鏡荃為副總理,區惠波、趙立夫、陳弼庭、賀穗垣、葉金波、盧廉若、林煥廷等7人為值理。在1916年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


參考資料:古萬年、戴敏麗所編《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1500─2000)》、1912年澳門地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華書局出版):《清季中外使领年表》、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澳門中華總商會

從劉可被淘汰 看無線節目中年好聲音2

     



      香港無線電視真人騷《中年好聲音2》在二月十一日晚播出第九部曲《陳慧嫻金曲賽 喜氣洋洋賀十二強!》下半場,十二強正式誕生,排名不分先後,分別有譚輝智、安雅希、顏米羔、鄭梓浩、陳俞霏、陳蒨葶、林若盈、沈宗賢、陳燕娜、古淖文、黃劍文、劉威煌。譚輝智獲得九十三分,而且第三度獲MVP。有點可惜的是得到七十九分的劉可,他與七十五分的王玥一起被淘汰。其中劉可被淘汰最為轟動,也最受爭議。不少網民「暴動」斥責賽果不公。香港無線電視旋即製作劉可十首參賽歌曲特輯,放上Youtube也難掩「可粉」之怨言。

  其實爭議點最主要在於賽果的不公。許多網民都認為陳燕娜唱《傻女》走音同時有不少失誤,竟然會有八十一分,相反表現穩定的劉可,只是歌曲表現及風格出現爭議,只能得到七十九分,網民紛紛戥劉可「唔抵」,更有人揚言會罷看TVB節目。證明網民眼光是雪亮的,與一班坐在評審席的對劉可觀感完全不同。這是由於該節目有些評審一直存在問題。首先他們評論意見一直左右搖擺,雙重標準很明顯。伍仲衡評審一時說不喜歡劉可太多哭腔,一時又說沒有哭腔就是不懂得唱歌,而且不是劉可自己。還有一些評審一時說不喜歡參賽選手Show Off,一時說好平凡唱沒有驚喜而且缺乏個人風格等等。無論第一輯和第二輯,都有類似情況。這完全令參賽選手無所適從,無疑增加參賽選手壓力。

  其次該節目有些評審不太喜歡參賽選手走出自己舒適圈的創新唱法。例如《難為正邪定分界》本是一首戲劇元素較重的歌曲,用誇張手法演繹魔鬼不算甚麼特別大的問題,還有些製造氣氛的效果,不明白這樣被周國豐評審批評劉可他别走諧星路線。其實坊間不少幽默歌詞的歌曲面世,小丑也是值得尊敬的行業人員。不認同唱歌比賽完全用框框框死所有創意,否則變成模仿明星比賽,久而久之對未來流行文化發展完全不利。第三從劉可賽果可見,評審以個人喜好觀感,大於作品完整性作標準。評審伍仲衡個人不太喜歡美聲唱法,就直言說感覺很嘈。還有位張家誠評審竟然拿「你諗太多」,作為一個批評參賽者的理由。這完全顯示出這些評審不太專業。

  有點令支持他的粉絲欣慰的是,劉可出席賀年賽馬場表演時,笑容要比參賽時多。當然現在不再參與比賽如釋重負,不再承受評審的評頭論足,可以輕鬆發揮自己的歌唱風格。似乎是一隻離開牢籠,往遠處自由飛翔的小鳥。近來他也創辦劉可音樂工作室,榮升為老闆,可以有個為自己理想奮鬥的空間,做他喜歡做的事。

  劉可本應是前途無可限量的可造之才,張佳添評審在當日歌唱真人騷《中年好聲音2》上也坦言:「呢個絕對係好困難好痛苦嘅決定,都有啲傷感,要離開嘅係劉可,由第一集你畀到我哋驚喜,到中間畀到啲好正、有啲爭議性嘅演出,其實你係一個真正嘅Artiste,你要繼續唱歌,唱多啲好歌。」的確劉可的爆炸性和創新性演出,是他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長處在於可以帶給觀眾驚喜,在他演出時也能帶給現場和家庭觀眾氣氛。筆者追看今屆中年好聲音,都是因劉可而來。短處則是難以控制情緒,情緒表演容易失控。加上歌曲唱法的改編創新,容易引起爭議,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到。總括來說,他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地方。

2024年2月8日星期四

「科目三」為何被批作劣質文化?

       「科目三」的起源與流行,據網上資料所載,源自於廣西當地人(柳州,另一說是梧州)自創所謂「魔性」舞步代替婚鬧,作為慶祝新人喜結連理的舞蹈形式。科目三也被泛指為動作誇張、魔性、類似土味「社會搖」動作。科目三原本是指機動車駕駛考試的一部分,現在就被指一套兒絲滑的小連招兒舞蹈,讓人不禁想跟著表演者跳舞起來。


  部落客「朱開紅」在二零二一年自創舞步卡點DJ版BGM,魔性舞姿配上搞笑動作,令這一跳舞短片在短片平台出圈並且被廣泛模仿。以歌曲《一笑江湖》作為配樂的「科目三」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左右,突然爆紅,引發全國各地短片創作者群起模仿創作。


  「科目三」舞步,在澳門也掀起熱潮。人稱「澳覓舞王」的男孩經常在抖音和Facebook澳門高登起底組上,發表「科目三」等跳舞短片。也曾經在Facebook上流傳澳門某酒樓店員在酒樓禮台上大跳「科目三」舞步的短片。這些一系列短片,都令澳門網民大為驚訝與反感。在網上也有不少來自各地網民發起反對「科目三」的活動。例如在Facebook上有「不要再叫海底撈店員跳科目三」,有一千七百多人參加,二點一萬人有興趣。發覺網上發起的都以台灣網民為主,不過澳門網民都有少量反對聲音。


  到底為何許多網民對「科目三」反感?為何這舞蹈被批為劣質文化?首先這舞步大量入侵中國大陸以外大街小巷,舞步誇張幼稚,周圍大量洗版充斥,觀看多了容易令人生厭。其次台灣和香港文化影響力,已經沒有以前這麼大。台灣的鄧麗君歌曲和電視劇《流星花園》,以及香港粵語流行曲和電視劇曾經傳遍中國大陸。現在卻相反,風水輪流轉,被影響轉頭。台灣和香港仍然沒有「科目三」這樣流行的舞蹈和歌曲流傳作品出來。令「科目三」有機會趁機而入,被外界認為是一種文化侵略。


  其實被改為「科目三」舞蹈配樂的原曲《一笑江湖》原本是一首慢歌,原唱為聞人聽書,由「祝何」所作詞曲那種滄海一聲笑的豪邁,都有些著名填詞人黃霑和方文山的味道,也符合黃霑曾提出「大樂必易」的原則。可見原作是首不錯的中國古風抒情慢曲。問題就是出在被改編成舞曲「科目三」的舞步,根本同原曲詞「九唔搭八」,劣質舞步破壞原曲所表達的宗旨。詞曲焦點被誇張舞步所掩蓋,這應該不是出自原詞曲作者的原意。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

澳門賽馬史話


1936年的澳門地圖當中的澳門賽馬場舊址,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1988年的澳門地圖當中的位於氹仔的澳門賽馬車場,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現時位於氹仔的澳門賽馬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澳門古代和近代賽馬活動


  英國人在清乾隆年間,曾經在澳門關閘附近舉行賽馬活動。清人葉廷勳曾經賦詩:「關閘平明駿騎跨,諸夷逐隊走平沙。肩輿盡屬紅毛派,倭帽斜簪四季花。」香港賽馬會曾經在澳門關閘馬場附近,於1842年至1843年舉行過首兩屆周年春季賽馬。這是由於英國人在1842年與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確認中方割讓香港島給英方之後,欲舉行賽馬運動,由於香港在當時未有合適場地,就只能暫時轉移至澳門舉行,直至跑馬地馬場在1846年正式啟用後,才將賽馬運動從澳門轉回香港舉行。


澳門二十世紀至今賽馬活動

  

黑沙環時代時期

     

  在1924年創辦的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翌年改名為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該俱樂部主理的賽馬場在1927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同時進行首次賽馬。該賽馬場地位於在1927年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馬場區填海地皮。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提議原地復辦賽馬,由於計劃條件不成熟而告吹。

  

澳門賽馬車會時期

     

  澳門賽馬車場在1980年9月6日下午,是由時任澳督伊芝迪與葉漢主席作開幕剪綵,當晚八點舉行首場賽事。澳門賽馬車場地點位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氹仔新填海區。澳氹大橋由1982年1月1日起取消徵收過橋費,方便市民和旅客到賽馬車場投注。由於投注額不斷下跌,在1988年1月30日舉辦最後一場賽事之後停止運作。

  

澳門賽馬會時期

     

  賽馬車會從1988年易手給台灣商人曾曉村,發展為舉行平地賽馬,在1989年9月10日舉行第一次平地賽事。由於經營困難,澳門警方在1990年12月14日查封,曾經一度停運。何鴻燊博士領導集團在1991年出資收購之後,在1991年1月21日正式復辦賽事。

 

走向沒落至終結

     

  一名當地練馬師在2023年8月下旬向《競馬論》表示,澳門賽馬形勢不太好。當晚這場賽事是只有五場賽事夜賽其中一場。澳門賽事已縮減至每週一次,馬口同時遞減至220匹低位。遲遲沒有公佈新年度賽期的安排。一批載有三十匹馬的航班計劃在2023年7月由悉尼前往澳門,但被澳門政府拒絕入口,最終三十匹馬只能返回原地。澳門政府在2023年8月1日禁止新馬進口。澳門賽馬會在2023年向特區政府提出,提前解除經營賽馬專營批給合同。

      

  澳門賽馬會在2024年1月15日下午,於氹仔賽馬會大樓舉行傳媒發布會,交代同政府提早解除賽馬專營批給合同相關事宜。董事官樂怡與董事兼公司秘書江陽兩位律師代表在傳媒發布會上,只公開單向宣讀完中葡文新聞稿。

  

  馬會解釋解約理由同特區政府說法基本一致。江陽表示代表公司遺憾宣布結束專營,馬會一直艱苦經營當中堅持「博彩多元化」和「馬照跑」原則,去支持澳旅遊經濟持續發展。但馬會事實上由始至今一直都在虧損狀態,累積虧損超過二十五億元。面對本澳賽馬市場發展空間日趨緊縮,賽馬活動同時日漸式微,加上三年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令馬會經營難以為繼。公司董事會為此「不得不」忍痛作出申請解約艱難決定。

     

  澳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與澳門賽馬會在2024年1月15日上午正式簽署文件,宣佈將會從同年4月1日起解除澳門賽馬會專營合約,澳門賽馬在同日起終止。馬會承諾在2025年3月30日之前妥善移轉現有289馬匹到其他地方,氹仔賽馬場原有土地同設施無償交還給澳門政府。澳門政府表示在未來不再接受賽馬經營,原有土地也不批給作博彩業用途。

   

部份與澳門賽馬相關的名人


葉漢

    

  在1904年生於中國廣東省新會縣江門鎮紫坭鄉。他是港澳著名企業家,曾有「鬼王葉」、「賭聖」稱呼。曾經與何鴻燊、霍英東、葉德利等人在1961年成功投得澳門博彩業專營權。他曾經透過世界發展(海外)公司在1980年創辦賽馬車會,1988年將賽馬車會以5億元轉售給台灣商人曾曉村。他最終在1997年5月7日於香港病逝。

   

何鴻燊

     

  曾經有「賭王」稱呼的他,1921 年 11 月 25 日生於香港。在1991年接手澳門賽馬場後,曾多年任澳門賽馬會主席。他同時在香港和澳門都有養馬,旗下馬匹「爆冷」曾經參與2006年香港打吡大賽、2007年愛彼錶女皇盃、香港冠軍暨遮打盃、2008年香港金盃、沙田錦標、國泰航空香港盃預賽、2009年香港金盃、香港冠軍暨遮打盃、2010年愛彼錶女皇盃勝出佳績。在澳門名下馬匹「爆料」、「爆燈」、「爆發」也曾經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分別贏港澳盃、澳港盃、澳門短途精英盃、新葡京盃、亞洲電視盃等佳績。他最終在2020年5月26日於香港病逝。

 

董驃

     

  澳門賽馬車會董事經理葉國輝在1980年10月6日宣佈特別聘請為副總經理和賽事監察委員會的成員。1980年12月27日晚參加由總督香煙贊助五萬元之「總督挑戰盾」賽事。作在1995年6月25日,由「澳門馬主協會」贊助之「澳門馬主協會盃」及「澳門馬主協會碗」賽事特別嘉賓。應邀出席在1993年3月14日(星期日)第五場舉行「澳門馬主協會盃」,作現場評選「最佳外觀獎盃」,他選「上海神駒」為最佳外觀獎。在1997年9月獲澳門賽馬會獲發練馬師牌照,從而正式成為練馬師;其馬房的鎮倉寶「仗義執言」更破盡港澳紀錄,一季內奪得七捷,同時成為1997-1998年度馬匹最佳表現獎第一名。首季驃叔更贏64場頭馬,使他成為澳門第一位首季獲發練馬師牌照而奪得冠軍練馬師榮銜的人。而同屬董驃的「百勝威」則以四十三倍大冷成為最冷頭馬。不過由於董驃過度操勞,之後兩季的成績即每況愈下,在2000年合約期滿放棄在澳門練馬。在2001年轉任澳門馬會評述員。澳門賽馬會主辦之第八屆「慈善賽馬日」在2002年6月8日於海島市馬場舉行,著名馬評人董驃即場募捐及義賣紀念品。在2003年6月28日,對著在場所有馬迷宣布,因為私人理由的關係,決定退回澳門賽馬會發給他在2003年8月1日起生效之練馬師牌照,同時辭去澳門賽馬會賽事評述員的工作,也向馬迷提供最後貼士。他最終在2006年2月22日於香港病逝。

   

陳百祥

    

  人稱阿叻的他非常喜歡賽馬活動,直至現在都保持每天朝早看晨操。他早年在澳洲、美國、澳門考得練馬師牌照。曾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於澳門擔任過兩年練馬師。期間破所有紀錄,接受香港賽馬會訪問,回憶當年第一匹派遣出賽的馬匹「得意」,結果一出即勝;由他訓練的「尊贏」曾創下打疊九連勝的澳門紀錄。 

  


參考資料:澳門記憶、香港賽馬會、澳門賽馬會、澳門正報、澳門華僑報。

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

如何好好應對大型演唱會

 韓國男團Seventeen在今年一月二十日至廿一日,於氹仔運動場舉行的大型演唱會。這件事引起全城轟動。澳門街很久未試過這麼多粉絲,為了自己偶像蜂擁而至。由於人太多引起活動安排上出現許多問題,令社會坊間出現許多爭議。如何好好應對大型演唱會,成為政府當局以至社會各界一種考驗。

  那麼爭議點在什麼地方呢?首先演唱會主辦地點在氹仔運動場,實在太貼近民居。眾所周知,澳門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之高在全球可算是數一數二。演唱會燈光和發出的音量,還周圍封路,嚴重影響附近的民居的日常民生。有網友就問為何不找澳門蛋或其他博企場地舉辦。這是由於澳門蛋座位容納不了這麼多参與者,其他博企場地同時也有另外演唱會將要舉辦。該主辦單位或者在這情況下,選擇上唯有局限在氹仔運動場舉辦。

  其次演唱會綵排活動上出了非常大的問題,引起許多市民的不滿。據報道,許多住在運動場附近的市民反映,在演出前數天,舞台搭建、試音和綵排所產生的噪音嚴重干擾了他們的生活。有市民形容噪音讓他們的房屋和玻璃都感到震動,即使關上窗戶貼上隔音貼也難以解決。這讓人擔心正式演出時噪音是否會更加嚴重,讓他們感到焦慮。環保局其後已派員跟進,體育局也承諾持續監督。但實際情況是否改善,就不太清楚了。主辦單位在這問題上應該負非常大的責任。綵排有沒有必要將音響調得這麼大聲,有沒有必要封路影響交通。政府也應該嚴格監督。這一切本應有可調整的餘地,沒有必要做得這麼過分。

  第三就是該演唱會舉辦日期居然與第四十七屆學界游泳比賽相撞。立法議員高天賜收到許多家長反映意見,由於演唱會與學界游泳比賽同一時間進行,大量家長、兒童、比賽主辦人員、演唱會參與者同時擠塞在官也街。更有家長指比賽早在下午開始,但最終要到晚上八點半才可回家食飯。其實教青局應及時了解場地使用情況,如撞期可將比賽時間押後,或者改變比賽地點,讓家長和兒童有一個愉快的比賽氛圍。

  雖然演唱會主辧單位在事前作温馨通知,在事後作道歉及致謝啟事。感覺這始終是該公司在公關上需要做的事,但實際上對這件事於事無補。因為活動已經嚴重擾民,如何道歉也沒有用。筆者不完全反對演唱會在澳門進行,但是演唱會主辦單位應該汲取教訓,活動舉辦應顧及社會不同方面。

  同時社會各界應糾正一些觀念,發展演藝之都的內涵,絕對不是只是邀請外來藝人來澳表演這麼簡單,而是應該培養更多本澳演藝人才,讓澳門演藝界成為國際上傑出的名片。讓澳門本地演藝事業能真正走上去。有這樣的內涵,才是真正的演藝之都。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

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




一八八九年澳門地圖當中的原本黑沙灣地區,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一九九0年澳門地圖當中的黑沙環地區,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黑沙環海濱公園,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取名背景與附近史地沿革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天主教堂區來說屬於花地瑪堂區,土地利用來說屬於工業和住宅區,葡萄牙語稱為Areia Preta。地區範圍是友誼大橋為起點,西接祐漢和馬場,以馬場東大馬路和馬場海邊馬路為界。南接望廈和水塘附近。

  從里斯本地理學會所編繪的1889年澳門地圖可見,這一帶原本只是位於蓮花山東北一個名叫黑沙灣的海灣。現今黑沙環一帶多屬填海地。

  由於澳門人語言習慣將灣(粵拼:waan1)讀作「環」(粵拼:waan4),黑沙環和黑沙灣名稱上共用,形成「一地兩名」情況,引起廣東話使用區的人誤會,黑沙灣被誤解作黑沙海灘。

不同填海階段與海岸線變遷

第一階段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黑沙環一帶分為幾個填海階段。第一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填平蓮花莖以東和螺絲山公園以北土地。蓮花莖以東土地曾經用作賽馬場,現為祐漢商住區。從1936年澳門地圖,可見這一帶在這階段只有一條慕拉士大馬路,還有一間慕拉士發電廠,大片土地還是農地。

第二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行,將馬場海邊馬路以南和水塘以北填平。工業和住宅區在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陸續開發興建。馬場海邊馬路以南陸續建成黑沙環一至七街的工業和住宅區。水塘以北也陸續建成工業區。

第三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進行,填海造地至今勞動節大馬路至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位置。金海山和海濱花園等住宅社區陸續興建。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1995)和中葡職業技術學校(1998)也陸續興建啟用。

第四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進行,填海造地至友誼橋大馬路,名叫黑沙環新填海區。廣福祥花園和保利達花園等住宅社區陸續興建。澳門浸信中學在2002年7月搬至黑沙環中街。友誼圓形地(葡萄牙語:Rotunda da Amizade)也興建,以連接友誼橋大馬路、東北大馬路、馬萬祺博士大馬路。

第五階段

 這階段填海造地工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尾進行,對友誼橋大馬路海邊進行填海造地,建設海濱公園。該公園經建築師賈柏(Arq. 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所設計,在1998年6月建成,但是推遲至1999年3月14日正式揭幕。

黑沙環重要街道

慕拉士馬路

 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Wenceslau de Morais。這段馬路從馬場海邊馬路附近起,至漁翁街之間為止。原本只是沿海對開海面,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由黑沙環馬路起,至漁翁街終的街道。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慕拉士(VENCESLAU JOSE DE SOUSA DE MORAIS),是一名葡萄牙作家。澳葡為紀念慕拉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填海區,於其中一條街道命名,為黑沙環地區最早街道之一。該馬路最早見於1933年5月27日出版的澳葡憲報。在1936年出版的《澳門地名街名表》也有記載。

勞動節大馬路

 這街道以國際節假日「五一勞動節」作命名,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1 de Maio。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曾經是海邊。

東北大馬路

 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Nordeste,,西南起慕拉士大馬路接近慕拉士社屋,東北至友誼圓形地。

黑沙環重要地點

圓台仔

 位於馬揸度博士大馬路白雲花園對開,原為水中一塊普通巖石,後來於上面築起水泥圓台作為眺望台,作為填海基石。該眺望台直徑大約有5尺,水泥圍牆高大約有3尺,塑有葡萄牙語為 「OBRAS DOS PORTOS 」(海港工程)和年份 「1922」字樣,紀念展開填海壯舉。

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

 在1995年開始商業營運,葡萄牙語稱為ETAR da Península de Macau,是澳門首座公共污水處理廠,位於勞動節大馬路。該廠服務範圍為澳門半島大部份地區。該廠在2015年增建一座尾水泵房同時投入運作,將尾水出水口遷移至A區以南海域。該廠在2021年完成增建一座化學輔助一級處理(Chemically Enhanced Primary Treatment, CEPT)設施。

東方明珠

 位於友誼圓形地,葡萄牙語稱為Pérola Oriental,英語稱為Pearl of the Orient。是由葡萄牙雕塑家羅若誠設計。在1997年6月10日揭幕,時任葡萄牙內閣事務暨國防部部長韋德霖、澳門總督韋奇立、澳門立法會主席林綺濤等人主持剪綵儀式。

黑沙環公園

 原本只是黑沙環第三階段填海造地之後的海邊,當第四階段填海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曾一度作為河涌,後來填平為空置土地。由於黑沙環不少大型屋苑落成,令居住人口增多,形成居民休憩場地不足問題,政府在2002年開始籌建該公園,同時在同年展開工程招標。黑沙環公園工程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動工,耗資1900萬澳門幣。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在同年10月27日為公園啓用揭幕。黑沙環公園黃營均圖書館(Biblioteca “Wong Ieng Kuen” no Jardim Areia Preta)在2004年11月15日開始投入啟用。

勞工事務局

 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財政司轄下部門,當時名為在1984年成立的勞工暨就業司,後來在2006年改為現名。葡萄牙語稱為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para os Assuntos Laborais,葡文縮寫為DSAL;英語稱為Labour Affairs Bureau 。在2007年10月之前位於新橋三盞燈圓形地,之後搬至澳門馬揸度博士大馬路221-279號先進廣場大廈。

黑沙環已消失的風物

黑沙灣碼頭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澳門地圖可見,該碼頭曾經出現在馬場海邊馬路一帶。由於填海造地後消失。這填海造地地段建成黑沙環一至七街的工業和住宅區。是黑沙環其中傳統地段。

參考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記憶、澳門自然網、北區中小商戶服務中心。

免「殺館」是個驚喜

      當各地文化界表達不滿後,港文化博物館取得「免死金牌」,而且很有可能變成「流行文化館」,現時館內六個常設展覽中的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及兒童探知館將遷到其他博物館,只保留現時正在展出的李小龍、梅艷芳專題展,以及金庸館、粵劇文物館、瞧潮香港60+。

  這實在是個非常驚喜的消息,驚喜之處在於港府收回「殺館」建議。結果或者可能變成「流行文化館」都好,好過被完全「殺館」。這個港文化博物館「殺館」風波,事情發生是由於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在去年十二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在文化博物館現址重建,引起港澳社會爭議。筆者在去年也曾評論過這件廣受爭議的大事。以比較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列舉澳門和廣州的文化博物館進一步發展的進展,突顯香港對文化博物館工作的不足。廢止文化博物館運作,是根本不明智。香港文化博物館仍有其值得保留的價值。

  香港文化博物館能夠避免「殺館」,多得許多歷史和文化學者,如楊穎宇、李展鵬等對該問題的發聲。同時據報道,反對「殺館」聯署截至去年十二月十八日,獲得六百八十七名香港公民、學者及文化工作者簽署,並向楊潤雄局長發出公開信,要求局方詳細說明遷移科學館和解散(整合)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動機和背後的考量、進行透明的公眾諮詢、承諾保護香港文化遺產確保計劃不會損害文物和檔案等。

  雖然「殺館」危機解除了,但不要掉以輕心。因為博物館建設,屬於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文化議題。千萬不要危機解除了,對相關問題放下關注的力度。那麼香港文化博物館還有哪些地方值得關注呢?關注地方包括有香港文化名人遺物的保存與展覽,這絕對不是小問題,這方面涉及文物存放和維護。年代久遠的物品會容易損壞,需要特別條件與方法保存。

  還有展出展品的年代範圍,都值得大家探討。正如藝術家黃國才所說,是奇蹟發生了!但擔心文化館變「流行文化遺址」。展覽展出展品如果只保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會令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為懐舊樂園,難以吸引新一代參觀。

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

對興建生態島提出異議

         特區政府現正就海域三法《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進行公開諮詢,諮詢文本其中建議設廢棄物處置用海區,規劃建議將生態島設於澳門以南,靠近黑沙海灘對出海域。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梁普宇關注生態島應用期間如何保障黑沙海灘環境的問題,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解釋,選址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家水利部門初步分析本澳位於河口地區,故不建議本澳再往東放置生態島,否則會阻礙泥沙通道,而環保局亦正做更多研究去確定選址。政府最後落實何種方案,仍是未知數。

  靠近黑沙海灘對出海域興建生態島,是今次海域三法公開諮詢當中,其中較為大的爭議。爭議點首先在於興建生態島的用途。問題來了,處理廢棄物是否一定需要填海?要知道未來如何填海都會影響大自然生態。大自然可一不可再,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大自然生態環境和美觀也很重要。其實當局近年經常推廣澳珠經濟合作,還有澳琴深化合作,為何當局不向中央申請在珠海劃塊地,進行有關工作?

  其次在於興建生態人工島後,對大自然的影響。影響方面有三個,首當其衝影響著黑沙海灘的景觀。許多市民和遊客,都一直因為黑沙海灘的美景而來,去欣賞望無邊際的海灘。現在還要計劃在對面填海,有點大刹風景的味道。這樣做失去黑沙海灘原有的景觀特色。有時候不是有了這麼大片海域管理權,就可無窮無盡去使用。

      也影響人們觀星的條件。其實現在澳門可以觀星的地方已經不多,路環龍爪角為現時最佳觀星地方。如果路環龍爪角對面填海,還大量設置發光建築,感覺影響甚大。澳門在未迅速城市發展之前,新口岸一帶也曾經可以觀星。隨著大廈林立,導致光污染惡化,那些年許多的觀星機會都不可再。

      還影響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環境。填海人工島,嚴重影響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條件,因為海洋生態破壞後,不適合牠們居住。認同設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但是現在填海嚴重,保護區是否完整保護仍然是個大問題。

     人如何與大自然共存,由始至終是一個非常大的學問。因為地球不是只有人類生存,還有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生物存在。每一樣生物理應是獨立個體,不是為人類而生存。為何要大自然向人類讓步,而人類不懂向大自然讓步?

2024年1月5日星期五

澳門的公曆和農曆新年

 

圖片說明:


 


  2014年氹仔柯維納馬路,建燁拍攝


 



  






2015年民政總署,建燁拍攝


 



  2020年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廈,建燁拍攝




澳門公曆和農曆新年假期變遷


澳門公曆新年假期:

葡萄牙在1910年10月5日革命成功,推翻君主制之後建立第一共和國,國王曼紐二世逃亡國外,臨時政府在同日組成,作家特奧菲洛·布拉加出任總統。葡萄牙在1910年10月12日頒佈國令,其中規定公曆元旦作為公眾假期。該國令同時在海外殖民地區推行,在1910年12月3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澳門: 官印局) 1910年第49期。澳督美蘭德在1934年1月1日首次在電臺發表新年賀詞,開啟歷任澳督在新年向全澳市民致辭慣例。直至1999年1月1日,澳督韋奇立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新年賀詞


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1999年12月20日公佈第4/1999號行政法規命令,宣佈其中元旦(一月一日)為2000年公眾假期,該命令在2000年1月1日生效。該1/1999號特區政府公報在1999年12月20日刊登。代表著元旦在澳門回歸後,沿用作為公眾假期。如果當日為星期六,1月3日星期一將會訂為補假日;如果當日為星期日,1月2日星期一將會訂為補假日。


元旦前夕在澳門各區有不同的倒數活動。澳門特區政府每年在西灣湖廣場和龍環葡韻舉行,澳門各大賭場都舉行不同倒數活動。元旦當日同時作為天主教的天主之母節,澳門不同堂區教堂會舉行彌撒作為紀念活動。在新冠疫情三年,曾經一度停辦。歷任行政長官都在每年一月一日發表新年賀詞。


澳門農曆新年假期:


     澳門政府公報(4/1982)在1982年1月23日公佈第4/82/M號法令,其中農曆新年(三天)列為澳門地區假日。在未回歸中國前,在澳華人和土生葡人都會過這個節日。歷任澳督都發表農曆新年賀詞,何時開始就有待考究。另外時任澳督韋奇立在1993年2月21日(年三十晚),於何鴻燊陪同下參與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在葡京酒店舉行送猴迎雞農曆新歲聯歡聚餐晚會,同時主持娛樂場傳統新春開彩儀式。

     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在1999年12月20日公佈第4/1999號行政法規命令,宣佈其中農曆正月初一(二月五日)、農曆正月初二(二月六日)、農曆正月初三(二月七日)為2000年公眾假期,該命令在2000年1月1日生效。該1/1999號特區政府公報在1999年12月20日刊登。農曆新年也作相應補假日安排。代表著農曆新年在澳門回歸後,沿用作為公眾假期。歷任行政長官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發表農曆新年賀詞。馬萬祺和何鴻燊等名人生前曾經每年作公曆和農曆新年賀詞。


 


澳門二十一世紀歷年公曆一月一日發生大事精選


1901年1月1日:澳門官印局成立


葡萄牙語為Fundação da Imprensa Nacional de Macau。第一位負責人為船舶工程師José Maria Lopes。先後由Rodrigo Marin Chaves、Jaime Robarts等繼任。《澳門政府公報》從是月4日起開始由官印局負責印行。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澳門訪問

    中華民國在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宣告成立,孫中山在首都南京當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同年5月卸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就從香港轉到澳門,當時受澳門各界人仕歡迎。

1944年1月1日:《團結》(União)週刊創刊

該週刊宣揚民族主義,總共出版74期,是由澳門國民聯合會 (União Nacional)的民族主義者所創辦,直至1945年5月26日停刊。


 1949年1月1日:氹仔柯維納馬路正式開放使用

馬路依照原本小路開闢,葡萄牙語為Rua do Governador Albano de Oliveira,該馬路由炮臺仔直接通往氹仔市中心。方便由澳門開往氹仔之船隻的乘客直接坐車直入市中心。

1962年1月1日:澳門旅遊娛樂公司組成並開始運作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在是日組成,同時正式開始運作。葡萄牙語稱為Sociedade de Turismo e Diversões de Macau, S.A.,縮寫:STDM,簡稱澳娛。總辦事處早期設設置在愛都酒店當中,股東有霍英東、何鴻燊、葉德利、葉漢等人。當時取代泰興娛樂總公司,同澳門政府簽訂幸運博彩專營合約25年,開設葡京娛樂場等賭場,得到獨家經營澳門博彩業專營權。

1964年1月1日:《澳門政治行政章程》生效

(另一說1963年11月22日)該章程規定政府設置澳督、立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三個機關。立法委員會由澳督任主席,總共設有八位委員,其中澳督委任華人社群代表一名,政府秘書長、葡國檢察官和省政府會計廳廳長為官守委員。三位直接選舉議員;納稅人推選一位代表;行政組織、行政公用法人和道德文化利益代表性團體推選三位成員;私人社團和機構推選一位代表。


1968年1月1日: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成立

簡稱記協,當時是由《澳門日報》、《大眾報》、《華僑報》等共同發起,為澳門中文媒體全行業組織。《澳門日報》社長陸波、《華僑報》社長鄭秀明在2023年6月分別連任會長、監事長,《大眾報》社長胡根當選新屆理事長。


1973年1月1日:新的《澳門省政治行政章程》生效

該章程規定立法會繼續是由澳督擔任主席,總共設有十四位議員,除了華人社群代表之外,全部都是在葡萄牙公民當中由選舉產生:有五位直接選舉議員;有三位在法律承認的行政公用法人和行政機構中代表;有兩位經濟利益團體代表;有兩位道德文化利益團體代表;有一位私人團體和機構代表。立法會和諮詢會在同年5月14日舉行聯合開幕儀式。

1976年1月1日:葡陸、海軍一批軍事人員於新成立的治安部隊服務

葡萄牙在1975年12月31日宣佈取消澳門獨立地區司令部。同時撤走駐澳葡軍,把治安警察、水警、稽查隊、消防隊等合併改組後,統稱為保安部隊。由於駐軍撤走,葡陸、海軍一批軍事人員在1976年1月1日於新設立的保安部隊當中服務,這保安部隊是由司令部、治安警察、水警稽查隊、消防隊和司法警察等組成。

198711 南通銀行易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中國銀行在198711日收購南通銀行,同時易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為中國銀行第九家海外分行。

1991年1月1日:保安部隊司令部撤銷 保安工作在是日起歸保安政務司管轄。

1995年1月1日:南灣戲院結業

     在1964年建成,原本位於澳門羅保博士街。原址在結業之後拆卸重建作28層高「幸運神商業大廈」,大廈後來再改建作現時的澳門廣場。

澳門二十一世紀歷年公曆一月一日發生大事精選

    民政總署在2002年1月1日成立。葡萄牙語為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葡文縮寫:IACM。當時取代臨時澳門市政局及臨時海島市政局。民政總署後來在2019年1月1日零時撤銷,同時由市政署接替,原網站同時轉至市政署官方網站。

     《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在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控煙法》在2012年1月1日生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2022年1月1日生效。禁止進口不可降解塑膠刀叉、匙羹法規在2023年1月1日生效。修改最低工資有關法規在2024年1月1日生效。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公報、澳門特區政府印務局、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陳昕,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金國平:《澳門編年史: 二十世紀》、《粵澳關係三十年全紀錄(一九七九-二零零八)》、謝後和,鄧開頌:《澳門滄桑五百年》、澳門記憶

展望二零二四年澳門社會經濟

       二零二四年新年鐘聲響起後,當局陸續公佈去年博彩毛收入和入境旅客人數。數據體現自從去年完全復常,取消一切疫情管控限制之後,社會回復到疫情前水平。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二零二三年全年博彩毛收入為 一千八百三十億億元,按年升三點三倍。旅遊局也表示去年全年入境旅客有二千八百多萬人次,回復至二零一九年七成水平,其中十二月三十一日入境旅客超過十七點五萬人次,是疫情後單日新高。當局又表示,在農曆新年期間將舉辦花車巡遊,亦計劃舉辦煙花匯演,以進一步發揮「旅遊+盛事」疊加效應。以上這些數據結果算是好事連連。


      去年賭收回升,或者今年繼續上升,所有因疫情收緊暫停的市民福利,應逐步回復,或逐步增加福利資助金額。觀察去年博彩毛收入和入境旅客人數,了解到一這兩樣數據之間仍然非常有密切聯繫。入境旅客人數上升,博彩毛收入也同時上升。代表著博彩業仍影響著澳門社會和經濟的生死。即是代表博彩業以外產業,仍未能夠有足夠影響力,不能夠增加澳門的税收,這其實仍令人擔憂。


     政府文化基金歷年來資助這麼多錢,給這麽多社團或機構,到底有沒有成效呢?由於疫後經濟重創,政府和博企都節儉「縮水」舉辦除夕倒數活動。由於活動「縮水」,二零二三年除夕倒數壓軸嘉賓由於沒有吸引力,官方煙花只放幾分鐘,本地歌手從往年配角成為主角,令許多網友意見紛紛。有些網友更直言不要再請那些「二打六」歌手表演。這裡不是說本地歌手歌藝不精,而是說沒有吸引力是一個致命傷。改善公關宣傳包装,完善歌藝水平是未來需要做的事。以改善本地樂迷對本地歌手印象。


     由於賭收的重要,當局似乎視旅客如貴賓。許多措施都迎合旅客需要,旅客有不良行為(站在路中間拍照、擅闖民居拍照等)也不嚴捉,更甚有些旅客坐巴士下車不按鈴,似乎要所有車長和站長遷就他們,似乎旅客地位要比市民要高。到底活化民生區是為了誰?將旅客轉移到民生區,嚴重干擾市民正常生活。將澳門主題公園化,是完全不切實際,完全忽略市民的需要。要知道澳門是一座城市,不是只有旅客。


    今年正是《中國大陸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正式實施二十週年。該安排在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這措施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在於促進與中國大陸官方和民間交流,壞處在於澳門城市多處被旅客佔據,而不再休閒。記得當局很久之前還提出以構建休閒城市為目標,心想這麽多旅客,目標如何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