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
澳門日報報導「氹仔嘉模墟舉行“氹仔舊區優化計劃概念”諮詢會,不少舊城區居民及營商人士到場了解土地工務運輸局推出的“優化計劃”,其中最引起居民關注的是當局提議取消現時行走舊城區飛能便度街及告利雅施利華街巴士線,改行奧林匹克大馬路,避免巴士進入舊城區。當時還有長者指出當局過於為遊客着想,而忽略舊區居民的生活問題,他表示現時區內仍有不少長者及年幼學童居住,每逢遊客高峰期或繁忙時段,長者根本無法與大量乘搭巴士遊客或勞工“逼車”,假如將巴士站搬離舊區,對長者而言實在為難,他只希望巴士站能“再近些”,而非要行半個鐘才能搭巴士。」以上報導可以看出,必須得到許多人滿意才可以實現優化,否則社會積怨就會更嚴重。那麼當局的提議是不是得到許多人滿意呢?
不過對於當局推出的“優化計劃”,本人認為做法實在過度擾化。何謂擾化?就是指計劃效果的確得到擾民水平,優化結果也只有四個字------處處騷擾。其實優化舊城區計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推行過程中更必須互相顧及遊客和市民之間的感受,才可以達到雙贏!另外,其實“優化計劃”何有優化之有? 計劃當中沒有從市民的角度出發,看不出“優化計劃”如何優化舊城區,也看不出“優化計劃”能改變舊城區什麼?例如將巴士站搬離舊區,受影響的不是巴士車長,而是市民本身。因此建議在制訂之前,必須及時考慮方案的可行性。
參加諮詢會的氹仔街總離島社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阮若華先生指出「目前政府推出優化計劃概念,不少居民對當中細節仍未理解,如步行區的計劃。」因此延伸三個問題就是究竟諮詢會的實際作用有多大? 究竟市民對於優化計劃的認識有多深? “氹仔舊區優化計劃概念”諮詢會舉行以後,究竟當局最終會接受誰的意見?當局給予市民討論方案是很好的,但希望應不局限於討論。諮詢成功與否,在於市民意見有沒有被當局考慮當中。
政府在二零一零年財政年度施政方針當中,亦承諾會「訂定一套“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兼具前瞻性的陸路交通運輸系統。」希望政府履行諾言,實現理想當中的目標!
澳門日報:
澳論壇思匯前瞻施政報告 2010.11.14
學員、議員和學者在論壇上抒見。
澳論壇思匯前瞻施政報告
講者指運輸工務範疇優化交通計劃多未實現
【本報消息】澳門思匯網絡昨日假筷子基綠楊花園舉行以“前瞻施政報告│運輸工務範疇”為題的第七場澳門論壇。有時事評論員認為,運輸工務範疇雖有大量的優化和改善交通的計劃,但大多數未實現。期望政府能提高一系列改善措施的透明度,以人為本,讓問題易於解決。
提升青年評估分析力
舉辦論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引導澳門青年關心社會、拓展思維、擴闊視野,提升青年對社會時事評估和分析能力,並讓參加第二期“澳門議政新秀培訓班”時政分析課程二○一○的新秀第二組學員,在論壇上提出其關心範疇的實習方案。並邀請了立法議員何潤生、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建新、時事評論員黃東及思匯網絡政策研究總監陳卓華與學員共同討論。
四名學員分別就澳門土地批給情況、房屋政策、公交問題、光污染和中小企或家庭式經營的食肆油煙排放標準等先後發言。有學員在公交範疇上指出,當局有意取消氹仔舊城區飛能便度街及告利雅施利華街的巴士路線並非優化計劃,反之是“干擾化”,認為當局忽視區內居民的生活情況,尤其當中不少是長者和幼童,取消路線為居民帶來弊多於利,最受影響的只有居民。亦有參與論壇的居民表示,政府原先計劃在青洲和筷子基等北區增設巴士服務,至今仍未有下文,消息如石沉大海,期望在場的學者或政界人士反映。
完善交通措施須透明
澳門時事評論員黃東形容,交通運輸是澳門繼土地利用情況後的另一個死結。但承諾的改善交通運輸的項目太多,當中的交通整治工作一家未有完善,主要是集中在陸路公交,大部分改善交通工作或計劃只聞樓梯聲響。步行系統只是在個別地區實現,工程分別散佈在不同地區,中間沒有連接性。另外,當局提到在全澳各運輸樞紐地點展開的整治地下水管道和為輕軌系統做好準備的工程等,都屬“交通黑暗期”,各種改善措施的承諾近乎沒兌現。他希望當局能將相關措施和計劃提高透明度,讓市民感到安心。不過黃東指出,當局不論是改善巴士路線、優化公交計劃還是完善配套設施,都應本着“以人為本”的態度處事,這樣問題才可迎刃而解。
市民“上樓”失去信心
亦有現場市民表示,已對“上樓”失去信心,認為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實施的連串計劃流於表面和空泛,表示不信任;亦有長者表示,由於年紀漸長,希望政府能縮短長者輪候公屋時間,讓長者盡快上樓。
思匯網絡政策研究總監陳卓華表示,當局應以遠大的目光來處理好運輸工務範疇的工作,應當考慮未來珠三角共同發展的優勢中,如何做好交通運輸上互相配合和如何接軌的計劃。同時不要過份依賴博彩業為經濟主要收入來源,政府應做帶頭工作,做好經濟多現元化發展,開發各種行業,讓下一代的澳門人在學習和工作上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