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4條澳氹跨海大橋 與公元4字尾年份
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
青洲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與取名背景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青洲大馬路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 青洲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又稱青洲新路 。這段馬路東起拱形馬路,西至青洲河邊馬路為止,約長806米。澳門青洲大馬路兩邊土地所在位置,是經過大量填海造地形成。工務司羅利老(Adolpho Ferreira de Loureiro)在1887年2月16日擬定由沙梨頭至青洲,由青洲起至關閘馬路填築兩條石砌之間範圍內的填海工程計劃,以便濬深澳門埠內海道。工程預算總計30萬元。
澳門總督布渣在1890年10月27日頒布第146號訓令,為配合澳門半島的發展,決定建築一長堤,連接青洲與澳門,同時青洲亦可作為船只之停泊處,工程預算23800澳門元,施工期兩年。工程完成後,命名為 「青洲大馬路」,葡文名為「博爾劄參政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ia)。
昔日街道發展
澳葡建築青洲大馬路一長堤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長堤兩岸階段進行填海造地工程。 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後,對青洲大馬路兩邊進行城市化建設。起初在接近青洲的青洲大馬路兩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建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期後由於台山社區陸續興建高樓大廈,連接台山一段的青洲大馬路兩邊也陸續城市化。逸園賽狗場(英語為Macau Yat Yuen Canidrome Co. Ltd)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設立後,曾經一度增加青洲大馬路附近一帶人流。 賽狗場由於慘淡經營在1936年和2018年兩度結業,原址成為附近生活居民主要運動場地。由於人口增加,當局陸續將青洲坊、石仔堆、台山木屋區改建為房屋局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嘉翠麗A座及羅必信夫人大廈拆卸工程2010年展開,為解決住屋問題,增加公共房屋供應量。青洲大馬路附近不斷城市化,原本堤岸景觀早已不存在。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
聖若瑟大學和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 聖若瑟大學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聖若瑟大學葡萄牙語稱為Universidade de São José,英語稱為University of Saint Joseph 。是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和天主教會大學暨高等教育基金創辦的私立大學,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澳門高等校際學院。該學院在2007年正式遷入青洲同聖若瑟教區中學共用新校舍,同時為全港澳唯一具備幼稚園到大學各階段完備之一條龍學習階段學校。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位於澳門青洲河邊馬路14-17號,靑洲大馬路最西端,作為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的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葡萄牙語稱為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 6a Escola。校舍在1981年3月21日舉行揭幕祝聖儀式,當時由澳門護督江樹培上校剪綵、主教高秉常揭幕和祝聖,澳門華人領袖何賢、著名大律師宋玉生等200多人出席觀禮。
羅玉成校長在2006學年開學禮上宣布,天主教澳門教區黎鴻昇主教已經將青洲校本部擴建之圖則呈交土地運輸工務局,新校舍在2017年正式啟用。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葡萄牙語為Sociedade de Abastecimento de Águas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Water Supply Company Limited。簡稱澳門自來水、SAAM、Macao Water。屬於一家私營企業,在1935 年成立,位於澳門青洲大馬路718號, 主要為同澳門提供供水服務。在1985年重組(母公司為法國蘇伊士),同時與澳葡簽訂為期25年供水專營合約。在2009年同澳門特區政府續簽為期20年的《延長澳門特別行政區供水公共服務批給公證合同》,有效期直至2030年7月。在1936年開始營運的青洲水廠,是澳門自來水第一個水處理廠。同時在1986年進行是重新改造擴建,現時青洲水廠總產水量是每日18萬立方米,其中可以分為13.5萬及4.5萬兩大水處理系統。
美居廣場 屬於房屋局社會房屋,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石仔堆巷、青洲大馬路、收容所街,在1992年2月入伙。
青洲圖書館: 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位於靑洲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四字樓靑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葡萄牙語稱為Biblioteca da Ilha Verde。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轄下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黑沙環三角花園 位於澳門關閘馬路、黑沙環馬路和關閘橫路之間的袖珍花園 ,葡萄牙語稱為Jardim Triangular。在2004年去除環繞著公園的木蘺芭等工程改建之後,成為開放式公園。
蓮峰廟 位於提督馬路蓮峰山北麓,靑洲大馬路最東端的古廟,大約建於1592年,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蓮峰廟的前身為天妃廟,又名關閘廟。居民到清雍正元年(1723)集資對天妃廟進行擴建,更名慈護宮。更增設觀音殿,其後歷經多次重修及擴建,始成今日規模。蓮峰廟的正中為天后殿,左右為武帝殿、仁壽殿,中座正中為觀音殿,左右為客堂、龍華堂及倉頡沮誦殿,後座為金花痘母殿。該廟大約於清光緒二年(1876)正式名為蓮峰廟,這當然與它背枕蓮峰山有關。跟三街會館一樣,此廟乃當年華人商賈的護事廳,亦為中國官吏的駐節處,直至嘉慶、道光年間仍為中國官吏臨澳辦案的駐節處。著名的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及兩廣總督鄧廷楨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9月3日巡視澳門時,即以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之所。該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着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1989年在廟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週年。該廟又設有蓮峰普濟學校。林則徐紀念館1997年11月5日開幕。
已消失的地標
青洲英坭 (集團) 有限公司
英文名為Green Island Cement (Holdings) Limited。為長江基建旗下公司,在1887年創立於澳門青洲,英泥廠主要在香港及華南從事水泥及混凝土製造,在東南亞經營礦務,英泥廠在1925年遷離青洲。
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
澳葡在1924年將在青洲北部的填海地規劃設立工業區, 請荷蘭工程公司將這裏的埤田全部填壅,同時在此設立搭有簡陋工寮的十多家炮竹廠,吸引了近萬澳門貧民和蛋民到此工作。同時也在這裏變成了澳門最大的寮屋區,逐漸形成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由於都市變遷,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都改建為大廈。青洲坊第1及2地段公共房屋項目在2012年12月27日動工,作為萬九後公屋項目的首個啓動工程提供2,356個公屋單位之外,同時配備完善的社區功能,滿足區內居民的生活所需。青葱大廈在2013年4月3日正式入伙。青怡大廈在2016年6月14日正式入伙。青濤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青洲坊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石仔堆木屋區現已改建為美居廣場和伯大尼安老院等建築。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澳門馬場和祐漢區域史地變遷
1936年的澳門地圖當中,當時仍是賽馬場用地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88年澳門地圖中的馬場和祐漢一帶,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祐漢新邨,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祐漢」命名的由來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祐漢的葡萄牙語為Iao Hon,其命名是以發展商「祐興建築」及投資合夥人李超漢兩名稱組合形成。馬場的葡萄牙語為Hipódromo,馬場則是指曾經在1927年至1942年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出現的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這地區北接關閘,西接台山,東接黑沙環,南接望廈。原為蓮花莖東側的一個海灣,經過澳葡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之後,起初成為賽馬土地。由於澳門人本身對分區沒有統一見解,馬場和祐漢有時併入黑沙環區。祐漢有時併入馬場區。坊間有着馬黑祐區說法,指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
馬場和祐漢區域城市發展過程
從1923年5月開始填海工程後,經一年多時間填得現時馬場和祐漢區域土地。在1927年3月9日由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舉辦首場賽事。後來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就在1942年停辦。賽馬場停辦後,原地段曾經一度成為木屋區以及農場。
隨著澳門社會發展及人口增加,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發展商有意收購祐漢至馬場一帶菜地興建住宅。使祐漢至馬場一帶區域不同地段分階段興建住宅,加速這地區城市化。首先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之後是在1986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彩虹苑。在1988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樂富新邨、杏花新邨。在1989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添新邨、民安新邨、康樂新邨。在199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百利新邨。在1992年和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麗華新邨 。 在1993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威龍花園、翡翠廣場、灣景園。在1994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海景園。在1997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美蓮大廈。在1998年、2002年、2006年分批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信達廣場。在2000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新寶花園。在2012年入伙,屬於房屋局的經濟房屋永寧廣場大廈。
當局在回歸後曾建立舊區咨詢委員會和都市更新委員會,以其中計劃重建完善該區環境。馬場和祐漢填海區原本接近大海邊,附近經過大量填海工程後,形成黑沙環填海區, 馬場和祐漢填海區成為澳門內陸城市地帶。
馬場和祐漢部份地標
祐漢市政綜合體 俗稱祐漢街市,位於澳門祐漢市場街,葡萄牙語為Mercado Municipal do Bairro Iao Hon。由澳督韋奇立在1994年1月28日主持揭幕儀式。祐漢公園停車場在2007年3月1日對外開放。祐漢街市天台休憩區經過重新規劃及優化後,由2023年9月29日起對外開放。附近設有由市政署管理的祐漢街市公園。
駿菁活動中心 位於澳門順景廣場近馬場東大馬路,葡萄牙語為Centro De Juventude Do Bairro Do Hipódromo。在1999年設立,為學生及青年開展不同的興趣班、講座、工作坊、比賽等活動。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位於祐漢長壽大馬路與看臺街交界處,葡萄牙語為Igreja De S. José Operário。屬於一座澳門天主教祐漢準堂區的聖堂。在1998年11月29日由林家駿主教啟用,由澳門主教林家駿於1999年5月1日祝聖及主持奉獻典禮。
祐漢新邨 位於澳門北區祐漢。葡萄牙語為Bairro Iao Hon。該土地前身為菜田以及木屋區,祐漢置業(澳門)有限公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收購土地及分批發展成祐漢新邨。
永寧廣場大廈 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永寧廣場。葡萄牙語為Edifício de Alameda da Tranquilidade。大廈名稱由於接近永寧廣場而得名。在2012年竣工且陸續入伙。該大廈是澳門其中一個由特區政府全資興建的經屋項目,同時是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萬九公屋」計劃項目之一。
馬場和祐漢已消失的地標
原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賽馬場 在1924年創辦的澳門萬國賽馬體育會,翌年改名為澳門國際跑馬俱樂部。該俱樂部主理的賽馬場在1927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同時進行首次賽馬。該賽馬場地位於在1927年填海造地形成的黑沙環馬場區填海地皮。由於二次大戰爆發後香港被日本佔領,該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提議原地復辦賽馬,由於計劃條件不成熟而告吹。今馬場北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馬場海邊馬路、騎士馬路一帶就是原賽馬場範圍。
彩虹村 按唐思《澳門風物志》所記載,關閘一側用作警察宿舍的毗連一列平房,由於墻身外髹彩色,彩虹村之名由此而來。現已清拆改建為住宅大廈。
馬場木屋區及菜田 賽馬場在1942年停辦後,這地區大量出現木屋區及菜田。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陸續改建為大型住宅區。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2019《澳門地圖冊》、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中原 、MaliMaliHome澳門地產資訊網、唐思:《澳門风物志》、澳門自然網、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