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

澳門「二零一八廣州一百成長之旅」觀後感

最近榮幸參加了由澳門穗協聯誼會和澳門廣州社團總會組織的澳門「二零一八廣州一百成長之旅」青年考察團。為什麼在廣州長大的筆者,還需要參加這類活動?這是由於喜歡周圍去增長見聞,加上一些地方不是一般人可以進去參觀,例如一些政府機關禮堂和一些企業或農場工作地方。另外這也是一個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在參與者當中有正在讀書的、有已到工作崗位工作的等。

  在第一天考察了位於二沙島的廣州市政協新機關大樓,觀看了市政協機關大樓的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小型展覽。記得其中一位廣州市政協負責人說,先有政協再有人大,全國政協在新中國第一個任務就是確定國名、國旗、國徽,也選出第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全國政協到後來決定召開全國人大和制訂憲法等工作。但是許多人感覺政協職權始終不多,社會各界參與政協工作影響社會有多少,這一些問題仍是有社會爭議性。參考廣州市一九九零年地圖可見,廣州市政協原址在廣州大道中五羊村省政協附近,當年二沙島還沒有大量開發。當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廣州市政府開始對二沙島進行開發,廣東美術館、星海音樂廳、還有一些住宅區等在二沙島相繼落成,後來廣州市政協也搬到二沙島。

  後來還考察了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這是筆者第二次參觀,中心展示了廣州歷年來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最特別是博物館內的一些城市模型和建築模型。參考廣州市二十世紀出版老地圖可見,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這個地方本來是舊白雲機場的跑道,其附近則是早已清拆的東方樂園,現在已改建為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樂園是許多八十、九十、千禧後廣州人集體回憶,曾經給予許多小朋友歡樂的場所最終永久消失,始終是一件傷感的事。這第一天最後還考察了廣州機智雲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他們如何運用高科技能,去改變日常生活。令筆者非常感慨的是,運用高科技能讓房間更方便工作和讓房間更多空間。

  在第二天觀看了在廣州市人大舉行的羊城論壇,可見羊城論壇與澳門論壇的異同。澳門論壇只有一個鐘頭的時間,羊城論壇則有兩個多鐘頭的時間。羊城論壇所需活動時間比澳門論壇要長,羊城論壇觀眾發言時間也比澳門論壇要長。澳門論壇應該需要檢討這個問題,由於澳門論壇活動時間不長,觀眾發言時間也有所限制,顯然澳門論壇需要延長活動時間。

  接著考察了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室。由於時間關係,對於人大的介紹不多。《南方都市報》在二零一三年曾報道:「前日,廣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陶子基感歎在推進解決同德圍出行難問題上『一群代表比不上一個韓志鵬』,昨日廣州兩會分組討論上,一些連任的人大代表坦言,以前敢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現在不敢言是因為『不敢讓領導為難』。昨日,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接受採訪時則指出:『屁股決定腦袋,你讓官員自己監督自己,總有點不方便』。」這是當時的情況,現在就不太清楚。另外還考察了廣州市從化區一些農業設施。有點可惜的是,參觀有點似走馬看花,看不出從化區農業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火龍果園的火龍果非常好食。

  最後一天就參觀了從化千瀧溝瀑布。不過需要非常大的體力和精力,才可以見到這號稱全亞洲超寬的瀑布。辛苦地攀登上去之後,總算沒有讓大家失望。登山有點考驗自己的意志力,雖然登山有點辛苦,但懷著永不放棄的心,始終能一償所願。

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逸聞


首先鳴謝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林發欽會長邀請,鳴謝文化公所給予場地,舉辦這次為澳門口述歷史協會進行內部培訓的公開講座。講座題為「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由於當時時間關係,未能把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所有一一提及,只能抽六個重點去講。香港有大逃港的偷渡潮,其實澳門也有,就是大逃澳的偷渡潮。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當中,也有一些鮮為人知逸聞,即官方和民間歷史專著沒有特別提及過的部份,在講座當中也有分享出來。本文就其中抽出講座投影片部份內容,給各讀者分享。以下內容難免錯漏,如有錯漏請給予指正。

澳門難民在抗戰時大量回流中國大陸

  在抗日戰爭時期,參考專著和當時各大報章所載,例如有《澳門人口》、《澳門歷史(一八四0至一九四九)》、廣東澳門檔案史料選編、澳門掌故(黃德鴻),澳門、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老報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期間,葡屬澳門屬於中立地區,中國大陸居民以及香港居民爲了躲避戰火,不斷遷居澳門。到了一九四零年人口達到四十萬人口的空前規模,到達歷史高峰。不過澳門沒有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發展經濟,這可能是人口過量加上周圍還滿佈戰亂的原因。一九三八年十月,澳門組織救濟廣東難民慈善會,以救濟廣東難民。由於對外交通幾乎完全中斷,澳門物價高漲、生活困苦、失業已久、許多人活生生餓死,糧食短缺加上疫症肆虐等原因,甚至有傳出現人相食情況。

  就在一九四二年三月起,許多華人逐漸遷回中國大陸居住。一九四三年一月,最後一批難民回鄉。由於澳門當時填海造地沒有現在這麼多,仍然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口,到了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人口又自發調節到只有十五萬人左右。可見當時澳門人口抗戰時期除了不斷大量湧入澳門的情況,其中也有回流中國大陸的情況。

澳葡六十年代對中國大陸難民特殊政策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間,參考專著和當時各大報章所載,例如有《澳門人口》、社工局、李福麟著《澳門四個半世紀》,澳門、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老報紙。由於澳門現代經濟開始起步,中國大陸發生三面紅旗而導致的大飢荒和文化大革命。同時東南亞興起排華浪潮,一些華僑被迫返國或遷來澳門,澳門人口因而再度飈升,其中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就有五萬五華僑湧入澳門,一九七零年澳門中國籍人口大增至二十四萬零八人,比一九六零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九點三。七0年六月,澳葡宣布願意收留所有中國大陸的難民。當時美國甘迺迪總統和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極表關切,粵省高級幹部眷屬也紛紛遷往澳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報》載,國民黨特務在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炸死和炸傷由港澳回鄉探親的旅客二十多人,五百多名回鄉探親的港澳同胞看到了這次事件。後來經過有關調查,查明這一事件是由親台「國民黨中委會二組」派在香港和澳門活動的「第二特種工作組」策劃佈置的。

  後來澳門直至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發生一二三事件之後,澳葡接受中共方面要求,禁止中國大陸人民非法進入澳門,遣返難民回中國大陸,也禁止親台機構在澳門辦公。世界反共聯盟籌備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谷正綱在一九六七年二月一日致電聯合國,指責澳葡措施違反人權宣言,呼籲宇譚運用力量予以阻止.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劉鍇也向聯合國提岀抗議。由於不堪中共逼害,澳門僑胞一批遷居台灣。

八十年代澳門華人流動逸聞

  參考專著和當時各大報章所載,例如《人民日報》、香港工商晚報、統計暨普查局、社工局、《澳門人口》等。《人民日報》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載忍痛離開故土、逃往夢想中「天堂」——港澳謀生的一千多珠海人,近幾年陸續重返家園,安居樂業。還說廣東珠海人外逃現象已成為歷史。到底外逃現象情況是否已成為歷史?其實澳葡當局早在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為兩萬多無証勞工發身分證。另外筆者曾撰文所述,其後由於澳葡政府政策轉變(當時澳葡當局對無證人士實行特赦政策,對其後偷渡入境人士實行「即捕即解」措施)的因素,其次在當時中國國內形勢轉變(中國大陸發生六四鎮壓學生運動),由於香港嚴格執行身份證制度,中國大陸也嚴格控制大陸居民移居香港,而對人口移居澳門尙未注意嚴加控制,澳門人口在一九八九和一九九零年大量激增。直至一九九六年完成所有臨時逗留證人士的換證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小插曲,由於誤信謠言等候政府發證,曾經有近三百人在一九九六年一月聚集在特警總部外。

  對於認識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給筆者的啟示,在於認識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就可認識澳門現當代史。原來人口流動與城市歷史發展,是有密切相連。其次認識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可明白到粵澳關係的密切相連。這是由於粵澳地理位置的接近,文化的相近。認識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可明白到澳門是個移民城市。許多人為了避難(戰亂和政治運動)偷渡到澳門生活。認識二十世紀澳門華人流動史,可明白到澳門從來不是蓮花寶地。

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

促進推廣學習廣東話才是當務之急

按照二零一八年八月十四日的《濠江日報》,《李振宇促推廣學習普通話》的報道所載。澳門立法會議員李振宇在議程前發言時,認為「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本澳與內地的聯繫將更加緊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熟練掌握不但有助提高個人競爭力,更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他建議政府繼續加強普通話師資力量,提升普通話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政府應針對性投放資源,推動社區組織舉辦更多推廣學習普通話的活動,提高全民學習普通話的意識和積極性。」

  筆者感覺澳門立法會議員李振宇這個議程前發言非常詭異,他繼續在澳門立法會用普通話之餘,還以促推廣學習普通話的目的,去融入新的國家政策如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生活當中。到底融入新的國家政策粵港澳大灣區是為誰而融入?試問澳門立法會議員李振宇,有沒有思考過融入新的國家政策粵港澳大灣區會給粵港澳或個人,可能會帶來什麼負面後果?國家當提出新的國家政策,而不去分析問題有無危險性,就即刻表態完全支持擁護,還似跟風地高唱政治口號,這是否是理性處事的作風?

  其實澳門官方是以廣東話和葡萄牙話為法定語言,民間日常生活是以廣東話為主。外來人到澳門理應入鄉隨俗,學懂用熟廣東話。而不是要澳門人完全遷就外來人口的語言文化。雖然強調捍衛本土絕對不是為了排外,不過包容接納外來人口的語言文化,都要有一個限度。沒有限度的包容接納,只可能是一種外來語言文化的侵略。所謂港珠澳大橋開通也好,所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都好。粵港澳大灣區這地區範圍是以廣東話為主。為什麼為了融入所謂新的國家政策粵港澳大灣區,而放棄自己的獨特語言文化?

  不過澳門立法會議員李振宇議程前發言所提出的建議,不是完全沒有建設性。例如他表示「他引述有關數據指出,二零一七年,內地旅客佔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八點一;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上升至百分之六十九點六。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掌握普通話成為本澳旅遊、博彩等相關行業從業員的基本技能,不少行業要求應聘人員需懂普通話。」(二零一八年八月十四日的《濠江日報》,《李振宇促推廣學習普通話》)

  澳門立法會議員李振宇議程前發言的建設性,在於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熟練掌握有助提高個人競爭力,更蘊藏巨大發展機遇。加上一些新馬華人講華語和台灣一些華人講國語。學好更多常用語言外的語言,有助與不同地方華人的溝通,因而有助了解不同華人居住地的生活和文化等。

  不過不可以一概而論,學懂用熟廣東話也有其競爭優勢。廣東話現在有其生存危機,部份粵港澳年輕一代也不太了解廣東話拼音、廣東話俗語和廣東話傳統兒歌等內在意義,粵港澳促進推廣學習廣東話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的理由,在於更好地傳承粵港澳本土語言文化。

2018年8月10日星期五

澳門和葡萄牙檔案館合辦展覽的意義


根據澳門檔案館新聞稿載,「文化局主辦的首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將帶來多項精彩活動,由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將先後於二零一八年七月七日至八月七日和八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七日分兩階段進行。」

  這是一件國際檔案界和澳門、葡萄牙歷史界的盛事。這是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零一七年十月三十日正式公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和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申報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地方衙門檔)」(漢文文書)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這一些歷史檔案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之後,更在澳門兩個博物館展出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中有關澳門故事的珍藏品。這樣一來可讓澳門居民和旅客,有機會目睹這一些珍貴的檔案。

  由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第一階段展覽,按照澳門檔案館新聞稿載,是在二零一八年七月七日至八月七日舉行。筆者親臨觀看學習的正就是這個展覽。這次首先可幸的是展覽不只是只有一塊塊影印實物的展覽板,而是以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地方衙門檔)」(漢文文書)實物居多,澳門歷史地圖則是例外,以影印實物的展覽板展示出來。其次可幸的是筆者在參觀時,見到展覽內人數有時比想像中多,雖然人數始終都是少,這可能是假日的關係吧?

  也可幸的是這個展覽仔細介紹中國和葡萄牙曾經有什麼檔案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例如中國原來有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清代大金榜、南京大屠殺檔案等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葡萄牙原來有葡萄牙大發現手稿(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等被載入《世界記憶名錄》。同時仔細介紹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如何保護和利用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地方衙門檔)」(漢文文書)。

  澳門檔案館與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第一階段展覽,分為幾個部份。分別是英國人與澳門、亞洲各地與澳門、十三行和黃埔港興澳門、澳門蕃官等內容。不過見到有個標題寫錯了,正確寫法是黃埔港,而不是黃浦港。黃浦港則不是指廣州黃埔港,可能指上海黃浦江上的港口。沒有理由下面文字介紹寫得正確,而標題就寫錯了,可能是編者一時的筆誤。希望主辦單位在未來注意文字校對的問題。

  不過對這一次展覽有點失望,首先每一幅歷史檔案所附加的文字介紹字體實在太細。有時要走到好近,才見到文字介紹是在寫什麼意思。其次感覺活動雷聲大雨點小,澳門檔案館新聞稿說到這麼有意義,就應該加強宣傳,讓更多人可以參與當中。

2018年8月3日星期五

對粵港澳融合的一點擔憂

分享歷史的FB專頁「史檔」,自從在二零一八年七月出版《區區有故講|大灣區篇》,引起非常大的爭議。FB專頁「史檔」的粉絲數字從八萬二千多,下降至七萬八千多,FB專頁「史檔」的粉絲數字可能不斷下降。其分享歷史的FB專頁「史檔」最近出版的新書爭議點在於「大灣區」。融入「大灣區」這個問題,正是引起筆者的一點擔憂。

  最近在澳門,有許多有關澳門融入「大灣區」的新聞報道和廣告。例如澳門《力報》在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九日報載:「理工學院博彩教學暨研究中心教授王長斌提到,內地或不想太多人來澳門賭博,導致內地人來澳不易,提議若本澳與內地分享博彩的收入,可能「有得傾」,讓內地開放更多旅客來澳旅遊。」例如澳門《力報》在二零一八年七月十五日報載:「街總青委主任蘇崑表示,澳門青年對於大灣區認知有待加深,建議政府設立大灣區就業及生活資訊發放平台,並建議政府推動擴大回鄉證使用範圍,為澳門居民在內地提供方便。此外,蘇崑稱澳門青年回內地就業面臨社保、公積金和醫療保障等協調問題,建議以大灣區城市作為試點,優先解決跨境轉移問題。」又例如教菁社區最近在FB有個廣告,歡迎一家大細參加大灣區網上健步行活動,用微信掃描二維碼進入活動頁面,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紀錄真實生活中每日的步行數。還有許多新聞報道和廣告不能盡錄。

  澳門如何融合「大灣區」,還有澳門人如何在「大灣區」發展,可見最近「大灣區」成為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口號詞語,使用頻率接近如同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些毛語錄或紅色口號那麼多。舉辦座談會會見到這個詞語,舉辦交流團見到這個詞語,連網上健步行活動也見到這個詞語。到底這樣宣傳,有沒有使更多澳門人認識了解澳門融合「大灣區」重要性。答案是無可能,這是由於許多人還擔心其他「大灣區」的醫療、住屋、交通、營商環境等問題未有完全完善,同時還存在許多疑問。

  澳門融入「大灣區」可能有其好處。好處可能在於促進粵港澳民間文化、科技、經濟等交流,可能在於方便粵港澳市民之間工作往來等。這點不會完全反對,粵港澳加強互相交流和合作,有利改善粵港澳市民民生問題,也促進粵港澳市民之間關係。不過澳門融入「大灣區」可能有其不利之處。不利之處可能在於澳門失去其自身的發展優勢,澳門本地就業人口可能因為大量融入「大灣區」而減少,澳門本來原有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被完全改變。故此澳門融入「大灣區」與否,始終都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態,千萬不要以為融入「大灣區」就會立刻發達。

  其實是否促進傳承嶺南文化,才是粵港澳大融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標。粵港澳本是一家,文化也是同一源。如果嶺南文化在粵港澳都沒有成功傳承好,又如何是成功融入「大灣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