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如何杜絕違法塗鴉

         在二零二零年以來,有不少違法塗鴉的個案。參考報載「司警接獲屋苑管理公司報稱,在一月中旬接到住戶投訴,有人在停車場內多個車位的牆上塗鴉,內容涉及粗言穢語、不雅圖案等。司警稱,經調查涉案為三名未成年人,司警關注少年組找到他們,並在監護人陪同下到司警局。涉及維修金額一萬元。」(《三未成年人涉停車場塗鴉》,澳門電台,二零二零年三月七日)


  「六十多歲內地男子涉嫌在世遺緩衝區內的七處文物建築塗鴉,被治安警以涉嫌觸犯加重毀損罪,移交檢察院處理。涉案男子持港澳通行證。治安警上週六(七月二十五日)巡經氹仔兵房斜巷嘉模會堂時,接獲保安報稱會堂牆身被塗鴉,經調查,發現嫌疑人凌晨在本澳七個地點用馬克筆寫上不滿政治的字句。警方同日將他截獲,涉案男子聲稱來澳旅遊,希望弘揚中國文化,不知有關行為違法。」(《內地漢涉塗鴉緩衝區內七處文物建築法辦》,澳門電台,二零二零年七月二十九日)


  「本月二日和十五日,司警先後接報指,亞利鴉架街和大三巴斜巷兩個公廁遭人塗鴉破壞,兩個公廁共有三個廁格的廁板遭人毀損,有關塗鴉主要是一些數字或英文等,合共需二千五百元清潔費。司警經調查,並根據「天眼」監控系統,鎖定犯案目標為兩名男子。本月十七日,司警到兩個住宅單位拘捕涉案盧某和林某。經查問,兩人供認犯案,一人供稱因喜歡塗鴉藝術,而到公廁「創作」,另一人供稱只是貪玩。」(《兩青年公廁塗鴉罪成判罰》,《澳門日報》,二零二一年三月廿一日)


  從以上三篇新聞報道可見,做出違法塗鴉的個案有來自本澳的青少年人,也有來自內地來澳旅遊的長者。犯案目的有一時貪玩,有寫上不滿政治的字句,也有因為喜歡塗鴉藝術。由此可見違法塗鴉在澳門社會上的嚴重性,值得社會各界的重視。要杜絕澳門社會上出現違法塗鴉,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有些人對文物保護意識的不足。曾經見過大炮台、大三巴、戀愛巷、一些民居外牆、巴士上等地方,大量被人寫上內容無意義的塗鴉,例如寫上到此一遊或我愛某某等字句,有些還涉及粗口成份。這樣完全破壞城市美觀之餘,還破壞文物景觀的完整性,也可能增加世界文化遺產資格被除名的風險。文物景觀可一不可再,應該好好地去保護,目的就是為了將寶貴景觀更好地留給下一代。


  其次是有些人法律意識的不足,以為胡亂塗鴉不會侵犯到他人財產,也以為不須受到刑事責任的處罰。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澳門許多公共空間或私人屋宇,都嚴禁違法塗鴉,同時保留法律追究責任。政府當局和社會各界,應該多作普及認識本澳法律的宣傳教育的活動。在旅遊景點和旅遊宣傳刊物上,對遊客作一些法律方面的温馨提示。


  第三是澳門創意空間的不足。塗鴉的藝術價值不可一概而論,絕對不是所有塗鴉創作都是破壞城市景觀的違法行為。雖然現在營地大街附近的停車場,過往是公共休憩區,曾經是塗鴉文化創作者的天地。現在司打口澳門藝舍前澳門新新酒店附近,是非常美麗的塗鴉藝術街。但始終感覺澳門創意空間不足,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塗鴉藝術創作者發揮所長。由於澳門創意空間不足,喜歡塗鴉藝術的青少年因此而犯案。在城市發展空間規劃上,應該增加多些空間,讓塗鴉藝術創作者更好地發揮所長。


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已消失的澳門海島

       


     因地理因素和人為填海造地因素,許多澳門海島而消失在世上。現在澳門半島地區原有七個海島,包括澳門島、青洲島、馬交石、檳榔石、蟾蜍石、蝦蟆石、十字石。澳門半島在數千年前為萬山群島一部份的海上小島(澳門島),其後由於地理因素,在珠江口西側泥沙而令珠海和澳門之間形成一連島沙洲(現址位於今日的關閘),澳門島才開始與中國大陸相連,加上多年的填海才形成今日的澳門半島。


       現時青洲原為位於澳門半島西北的一個海上小島。澳門工務司羅利老(Adolpho Ferreira de Loureiro)在1887年2月16日擬定由沙梨頭至青洲,由青洲起至關閘馬路填築兩條石砌之間範圍內的填海工程計劃,以便浚深澳門埠內海道。工程預算總計30萬元。澳門總督布渣頒布第146號訓令,為了配合澳門半島的發展,在1890年10月27日決定建築一長堤,連接青洲與澳門,同時青洲亦可作為船只之停泊處,工程預算23800澳門元,施工期兩年。工程完成後,命名為 「青洲大馬路」,葡文名為「博爾劄參政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ia)。使之青洲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在澳門半島附近曾經也出現馬交石、檳榔石、蟾蜍石、蝦蟆石、十字石。除馬交石之外,檳榔石、蟾蜍石、蝦蟆石、十字石都遭遇湮沒的命運。民國大馬路20號至22號豪宅前面湖面中現在還隱約見蟾蜍石。馬交石位於澳門半島東北角,是獨立在海上的石頭,島上建有天后古廟,由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填海造地工程,現已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參考1912年由澳門地圖委員會製作及出版一套共5張的地圖冊《1912年澳門地域圖》所見,現在氹仔地區原有四個海島,包括大氹島、小氹島、石島、一粒米。氹仔原本是兩個隔海對望的大氹島、小氹島,由於填海造地工程在1927年而連成一體。原本位於大氹島西南方的石島(葡萄牙語:ILHA DA PEDRA),由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工程,現已與氹仔連成一體。原本位於雞頸山對開的一粒米基本上是個石島,現已隨着澳門國際機場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興建而消失。


     現在路環地區原有兩個海島,包括路環島、大洲。路環島原為與氹仔島隔海對望的一個海上小島。氹仔和路環之間長2200米、寬7米的路氹連貫公路(葡萄牙語:Estrada do Istmo)在1963年5月動工,1968年5月28日完成,1969年秋正式通車。氹仔和路環從此連成一體。加上氹仔和路環之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大量填海造地,氹仔島和路環島已消失,從而成為一個還沒有命名的島嶼。


       大洲原本位於路環東北海面。參考1912年由澳門地圖委員會製作及出版一套共5張的地圖冊《1912年澳門地域圖》所見,大洲歷史上曾經名為麻瘋島(葡萄牙語:Ilheu das Lazaras)。由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填海造地工程,現已與路環相連成一體。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黃就順: 《澳門地理》,李業飛:煙雨青洲四百年,張卓夫: 《澳門半島石景》,陳澤成: 《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梅士敏:《澳門填海史話》,《澳門日報》1983.2.14。

澳門文化中心簡史

  

慶祝澳門文化中心和澳門藝術博物館成立22週年!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3月第二期  瞻前顧後

  圖上,澳門藝術博物館外觀,照片由建燁拍攝。


1 澳門文化中心籌建過程

東方基金會澳門辦事處在1989年已經繳付五百萬元給市政廳,作為興建新的澳門文化中心及博物館的部份經費。澳門文化中心的籌建工作在1991年展開,1991年底開始徵集設計作品。澳門市政廳在1991年11月完成1991年度第二追加預算,除了支付薪酬之外,其餘的八百多萬元中有三百六十萬元作支付退休金補償、撫恤金等用途的經常性轉賬及一筆為數三百多萬元的資本轉賬用以參與興建澳門文化中心及其他計劃的撥款。

時任澳門文化司署司長馬若龍在1992年5月5日中午於葡文書局畫展中表示,希望澳門文化中心能在下半年動工。1993年葡屬澳門政府施政方針第二部份「運輸及工務政策」,其中提出於外港新塡海區地段上興建澳門文化中心。

澳督韋奇立、運輸曁工務政務司麥善道及傳播旅遊曁文化政務司高樹維在1994年9月19日主持澳門文化中心建築設計比賽的頒獎禮,葡籍設計師Bruno Soares的設計在三十份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除贏得十五萬元澳門幣獎金之外,其作品成為澳門文化中心的設計藍圖。

根據葡屬澳門政府在1994年交給立法會的一份補充資料顯示,「澳門文化中心」建設計劃,葡屬澳門政府在1995年的撥款為一億五千九百七十萬元,其中用於「計劃」費用為一千萬,「工程」費用為一億四千五百萬,用於「協調、顧問及稽查」費用為一百七十萬,用於「提供重力」費用為二百五十萬,用於「供水網的連接」費用為五十萬元。而「澳門文化中心」是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興建,政府的撥款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建設費用。

   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司在1995年4月舉行「澳門文化中心基礎工程」公開招標,並於1995年5月 3日上午開標,中國建築工程(澳門)公司,振華海灣工程公司以及偉龍和通利,HOJA和長江,ABRANTINA,達成,澳加,森美,三友,CLC等十家工程公司參與競投,最低標價為中建的三千五百四十六萬九千四百六十三澳門元,最高標為達成的六千六百九十七萬七千澳門元,工程期則為五至十個月。據1996年12月31日公佈於「政府公報」上的一份澳督訓令,葡萄牙企業偉龍建築公司將與澳門通利公司一齊負責澳門文化中心建設工作。澳門文化中心的總建築預算為五億八千五百八十萬元。

工程當時預計1998年8月完工,但是因一些原因未能如期完工。將於1998年9月舉行東亞保險年會,1998年10月舉行的國際音樂節被迫另覓地點。據1998年3月的葡文周報報道,建造澳門文化中心的費用將比原本計算的多二億元,即增加百分之三十。加上最後的修飾工程,這項建設工程將一共耗資二十億澳門元,耗資大增的原因是工程判出之後當局作出了十分多的改動。

澳門葡文報界在1998年3月15日揭示澳門文化中心工程造價飆昇的情況,原計劃第二期工程造價由五億八千萬元增至七億五千萬元,同時透露有關最後裝修工程等費用,將魔術般飆昇為二十億元,倍增的費用,還不能保證於二十億元而「止血」,還拖著未計的許多內部裝修造價。吳榮恪、馮志强、唐志堅、許世元、高開賢、關翠杏、梁慶庭七位立法議員在1998年3月24日聯名通過主席同意,請政府在最短時間內,派代表到立法會解釋文化中心造價高達二十億澳門元的問題,並詳細介紹其承批合約及追加預算情況。唐志堅質疑文化中心的巨額投資是否好大喜功。吳國昌也提出「有沒有官員要為這次公帑的大幅超支虛耗負責任」的疑問。運輸曁工務政務司鮑維立在1998年6月3日公開證實,澳門文化中心總造價為九億五千萬,比原本預算增加百分之十五,整項工程可望在明年首季完成。

    文化中心標誌設計比賽評審工作在1998年4月完成,評審團從十八份參選作品中選出結果如下:伍文燕個人奪得冠亞軍,季軍則由譚華深獲得。文化中心標誌設計比賽由澳門文化中心辦公室主辦,標誌設計以突顯該中心文化藝術形象為宗旨。

1998年第廿六期《政府公報》公佈,設立文化中心籌設委員會。文化中心籌設委員會的宗旨為推行和統籌澳門文化中心全面建立和運作的活動,包括研制適合澳門文化中心活動的管理換式和制訂相關組織架構的法規草案,進行公開競投,將澳門文化中心內部裝修方案的執行工作,購買有關動產及令設施良好運作。

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在1998年8月31日陪同澳督韋奇立巡視文化中心工程進度時,就建造費超支一事表示娛樂公司一直支持政府,願意支付超支的八千萬元。澳督韋奇立與此同時亦表示,以這項大型工程而言,九億六千萬元的成本已算低廉。

據1998年第四十八期第一組《政府公報》公佈,澳督韋奇立下令,向JOAO CUTIEIRO取得一組雕塑,最遲1999年2月設於澳門文化中心外圍,費用為三百零六萬九千元。

2 澳門文化中心開幕過程

澳門藝術博物館和澳門文化中心外觀,照片由建燁拍攝。


澳門傳播旅遊曁文化事務政務司高樹維在1998年12月15日表示,葡屬澳門政府認為澳門文化中心是一個良好的投資,它將彌補本澳不具有一個具有文化及旅遊點的大型空間的缺憾。高樹維表示於1999年3月19日開幕的澳門文化中心是澳門葡萄牙政府留給澳門的一個大型建築。

澳督韋奇立在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鴻燊、運輸曁工務事務政務司鮑維立、土地工務運輸司司長賈利安等及多名記者在1999年1月20日參觀即將竣工的文化中心,由二樓搭運貨升降機上四樓,當升降機到達四樓之際停頓,但升降機門却不能打開,升降機內各官員紛紛攘起來,澳督突然衝前企圖打開升降機門。經過三分鐘後,澳督與官員們終於合力把升降機門打開。應立法議員要求,傳播旅遊曁文化事務政務司高樹維在1999年1月26日陪同議員參觀這座耗資近十億元的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的建築工程於1998年竣工,何鴻燊博士支持建設,並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於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它是每年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的主要節目表演場地。

1999年3月19日晚上八時是開幕音樂會,由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擔綱一場交響音樂會,演出多首交響作品,包括施特勞斯的作品:《蝙蝠》序曲、蘇佩的《輕騎兵》序曲等;由安東尼奧·羅沙度擔任綱琴獨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另外還有女高音歌唱家愛爾薩·沙凱會演唱多首普契尼和萊哈爾的歌劇選曲。該場交響音樂會由依法·克洛斯指揮,這套節目還在3月21日晚上八時重演。

      1999年3月20日晚上八時演出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導演是意大利的特勒維西、意大利的帕倫保擔任音樂總監,主要演員來自德國、愛爾蘭、葡萄牙,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北京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參加演出。

3 曾經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的活動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內部景觀,照片由建燁拍攝。


3.1 大型演出

由澳門文化中心主辦、澳門文化中心及盛世集團聯合製作的黃子華「拾下拾下拾年楝篤笑」於1999年9月3、4日兩晚八時正,於綜合劇院擧行。這是黃子華第一次到澳門演出,黃子華在活動上不談政治,而是講人生意義,說出自己的經驗和得失。

澳門文化中心於2000年7月21日至23日邀請香港「春天舞台」蒞澳演出經典鬧劇《蝦碌戲班》,由鍾景輝先生親自執導,演員包括:黃霑、許冠英、盧俊豪、羅冠蘭、蘇玉華、劉雅麗、丁家湘、邵美君、柳文興。(澳門華僑報 2000.7.19)黃霑、許冠英已先後離世。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將於2001年5月13日至16日訪問澳門,並於15日假澳門文化中心演出,向澳門觀眾獻上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交響合唱音樂會。這次訪澳演出由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主辦。

 由澳門文化中心主辦,廣州相聲藝術團演出的「笑不停,相聲夜」在2003年6月22至23日於文化中心演出。廣州相聲藝術團是廣東音樂曲藝團所屬的一支以表演粤語相聲和攪笑小品為主的藝術團體,亦是目前廣東省內唯一的一支專業粤語相聲表演團體。其主要演員黃俊英、何寶文分別獲國家一級演員和國家二級演員稱號。

《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門奇談》由澳門文化局及民政總署贊助,於2009年11月7日晚上八時及8日下午三時,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是曉角話劇研進社推出年度大型公演劇目,由劇場老手「大鳥」(許國權)執導,運用生鬼古怪的戲劇手法,串連成一齣反映澳門社會現況的精彩演出。

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十周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工團承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協辦的《澳門你好》大型文藝晚會2009年12月2日晚上八時假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文藝晚會受到市民熱烈捧場,全場爆滿。《澳門你好》大型文藝晚會演出陣容強大,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工團精心策劃,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戴玉強、王莉及主持人于爽等參與演出。

夢想計劃協會主辦及製作的本地原創攪鬼趣怪花生騷「花漾壯男——雄留夢」,將於2011年3月25日晚上八時正及26日下午三時正假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公演。此劇由新晉男子組合「花漾壯男」傾力主演,力邀跨媒界藝術工作者曾韋迪先生執導,並邀得港澳資深劇場工作者余振球先生擔任佈景及燈光設計。透過五個年青人赤裸裸的真情演繹,鼓勵「有夢想」、「有青春」的年青人把握時間,將想法實現,不要令青春留有遺憾。

第二十八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重點節目之一的「林子祥與澳門中樂團」,於2014年10月11、12日晚上八時,假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

3.2 其他活動

以紀念功夫巨星李小龍逝世三十週年,澳門文化中心特別在2003年6月13日至22日假文化中心一樓臨時展覽廳擧行『不朽的李小龍一—功夫巨星李小龍電影珍貴海報及圖片展覽』,以緬懷這位一代巨星的風采及紀念這位國際巨星曾揚威海外的輝煌成就。

廣州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國內著名影視演員張鐵林,於2006年4月9日來澳門主持「演藝人生」講座,與觀眾分享其二十年的演藝經歷和見聞等,講座在澳門文化中心進行,這名在《還珠格格》中飾演皇阿瑪、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飾演乾隆皇帝的著名演員,與觀眾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期間還播映一些精彩的影視片段,張鐵林還將親筆簽名的私人著作及書畫冊作為獎品送給幸運觀眾。

為了提高市民對禽流感的認識,由澳門執業西醫公會、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合辦之「禽流感防治之現況」,於2006年5月14日假澳門文化中心舉行,邀請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鍾南山任主講嘉賓。

澳門文化中心與香港桂冠導演毛俊輝合作,舉辦駐場藝術創作計劃的導演篇——「毛俊輝戲劇友導計劃」,並於2011年10月22、23日舉行導演甄選,當時共有11位澳門本地劇場工作者報名參與,最後由兩位澳門本地年輕導演陳飛歷及譚智泉脫穎而出,獲選參加「友導計劃」,同時為2012年4月上演的翻譯劇擔任聯合導演。

4 與澳門文化中心有關的文化藝術

 由澳門政府新聞司出版的第六期《澳門》雜誌中文版在1998年9月出版,本期的「封面故事」其中是澳門文化中心專輯。本期的「封面故事」由兩篇文章「濠海藏珍再現光芒」、「文化中心明年首季落成」及十餘幀圖片組成,介紹即將建成的、本地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項目,澳門文化中心建設情況及內部功能,並訪問了澳門市政廳主席麥健智,介紹文化中心內博物館文物的資料整理、鑑定的進展情況及未來的陳列設想,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澳門郵電司於1999年3月19日假澳門文化中心設臨時郵政櫃台,替市民加蓋「澳門文化中心開幕典禮」紀念郵戳,並發售多款郵品。

5 澳門文化中心附近設施

澳門藝術博物館於1999年3月19日啟用,成為澳門規模最大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佔地總面積達一萬零一百九十二平方米,展覽面積則近四千平方米。在行政上隸屬於澳門文化局。臨時澳門市政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為促進本澳藝術發展,提升居民藝術素養,豐富餘暇生活,為此於2001年11月1日成立「澳門藝術博物館之友」,包括普通個人會員、普通家庭會員、團體會員、永久會員、贊助會員,共五種類別。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位於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文化中心澳門藝術博物館的旁邊,由澳門藝術博物館管理。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所在地前身為1999年12月20日中葡政府進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場館,在該場館拆卸之後,就即刻成為澳門文化中心廣場的一部分。自從2003年3月開始,就在於原地點動工興建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其動工興建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工程在2004年10月竣工,同年12月正式開幕。

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文化中心網站、澳門藝術博物館網站、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網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站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

淺談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的爭議點

       澳門特區政府第二期經濟援助措施在二零二零年尾結束之後,澳門街坊非常期盼澳門特區政府可以公佈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同時延續消費咭措施的推行。澳門特區政府在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五日上午公佈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全名為「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由於澳門特區政府公佈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轉變消費咭模式在坊間掀起爭議,澳門網民大量在網上進行改圖表達意見,可見問題在社會上的嚴重性。


  參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訊息發佈專頁新聞稿所載,澳門特區政府公佈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有以下的內容。「(一)提前發放現金分享。今年四月份起,按序向符合條件的澳門特區居民,發放現金分享款項。每名永久性居民獲發一萬元(澳門元‧下同),每名非永久性居民獲發六千元。(二)促進本地消費計劃。「促進本地消費計劃」由三部份組成,包括:電子消費優惠、長者消費優惠、澳人食住遊。(三)提升職業技能。(四) 惠民惠商措施。一、稅務減免(涉及十點五六億元)二、其他民生福利 二零二一年度施政報告:醫療劵、教育津貼、經濟援助金、殘疾津貼、免收營業稅、豁免銀行手續印花稅等。」


  澳門特區政府公佈第三期經濟援助措施的爭議點,首先在於當局將原有消費咭形式,轉變為電子消費優惠政策。使用上未能完全滿足所有市民的需要。零至十二歲青少年兒童無法實名登記電子支付工具,未能完全受惠電子消費優惠。殘障人士也未能完全受惠如長者一樣的電子消費優惠。


  不是太認同經科局長戴建業之前在「二零二一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新聞發布會上,指小朋友消費由家長決定,而忽略小朋友的需要。小朋友其實都有決定是否消費的權利,同時可能加深生活困難的父母負擔。其實當局應該針對性地援助有需要的人士,例如對生活困難的低收入人士、長者、婦女兒童、殘障人士等直接派發如上兩期形式使用的消費咭。減少外勞名額,增加本地市民就業機會。持續進修資助加碼變一年一萬澳門元,增加獎學金和助學金金額,降低領取獎學金和助學金的門檻,提昇市民的就業能力,以解決就業困難問題。


  其次爭議點在於許多市民在互聯網絡上,或者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上,都表示最新推出電子消費優惠政策使用複雜,同時指責政策偏幫商家。令許多人感覺最新推出電子消費優惠政策使用複雜,最主要是電子消費在澳門社會未有普及,許多不同年齡市民不懂得如何電子消費,難以理解官方新聞稿的解釋說明。不過令人有點意外的是參考《澳門日報》報道,經科局長戴建業在二零二一年三月十六日,指「計劃是經過深入研究及參考內地成功經驗,在特區政府具備條件下推出的更精準消費優惠措施,計劃以居民消費模式構思設計,優惠使用範圍廣泛,希望透過倍數使用拉動內需穩定經濟,推動企業穩定及保就業。」


  相信當局所思考出發點是好的,只是中國大陸電子消費普及程度如何同澳門比較,政策完全照搬中國大陸一套不是好事。其他城市成功不代表澳門會成功,要走有澳門特色,而且符合澳門實情的社會政策,從而做到社會政策實用且便民。同時促進消費政策就是幫助商家渡過難關,這是無可厚非,最主要如何做好一個平衡點,要思考如何做到幫助到市民渡過難關的同時,也如何幫助到商家的雙贏局面。

2021年3月11日星期四

從香港UA Cinemas全線結業看港澳戲院

      香港UA Cinemas(娛藝院線)在二零二一年三月八日突然宣佈全線結束營業,令人唏噓。參考香港《經濟日報》載:「於一九八五年在香港營運的UA Cinemas(娛藝院線)在今天(三月八日)起全線結業,結束三十六年業務,並已啟動清盤程序。可是近年傳出UA Cinemas出現財務危機,在疫情爆發封院打擊下,UA Cinemas早於去年八月已分別被淘大商場及時代廣場追收逾百萬租金。至於旗下K11 Art House由籌備至開業花五年時間,本來雄心壯志,可是開業不久遇上社會運動及疫情封院,結果於今年二月廿八日結業,改由洲立MCL院線(MCL)接手。」


  可見香港UA Cinemas的全線結業的原因,與遇上社會運動及疫情封院脱離不了關係。這件事也引起澳門觀眾關注UA 銀河影院的去向,澳門網民在多個社交媒體的群組和專頁進行討論,也有網民去到UA 銀河影院 的FB專頁進行詢問。不過澳門比香港幸運的是UA 銀河影院表示未有受到影響,現時營運如常。澳門銀河如果未來有進一步資訊,將會再作公佈。希望UA 銀河影院要撑住,由於與家距離最近,接近每個月都會去這裡觀看電影。到戲院觀看電影,似乎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


  港澳戲院式微的原因,首先在於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環境轉變在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科技進步,現在一台數碼電視、一部智能手機就可足不出戶看電視劇或看電影。同時還遇到天災人禍的考驗。例如遇上社會運動及疫情封院,這期間大量減少票房正常收入。


  其次在於觀眾的質素。要港澳電影業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同觀眾質素好壞不能完全脱離關係。相信絕大部份都是觀眾質素非常好的觀眾,不過始終會有些令人反感或失望的觀眾出現。最近對筆者有位朋友的言論有點反感與失望,他說電影「可以上網睇啫!」其實上網觀看電影與現場觀看電影始終氣氛不同,不能互相比較。特别恐怖戲、冒險戲、3D戲等的電影刺激感,在電影院才完全如身處其境體驗到。


  在二零二零年十二月有位觀眾在永樂戲院被揭發盜錄日本動畫《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編》的事件,也令筆者非常反感。其實可以買套正版碟收藏,而無需盜錄而犯上官非。這樣盜錄令澳門可能失去上映外地電影機會之餘,還破壞澳門的形象。支持港澳影視行業發展,支持港澳戲院運作,必須自覺地做好一名觀眾才行。

2021年3月7日星期日

回顧吳孟達生前曾經在澳門的活動

 


  吳孟達在1952年1月2日生於福建廈門,2021年2月27日於香港新界大圍仁安醫院因病去世。是香港著名演員,行內及民間尊稱為達叔,達哥。他五歲就移居香港,1974年畢業於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第3期。其代表作大多是粵語香港電影,以《天若有情》拿下1991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與周星馳合作的多部無厘頭喜劇,以《賭聖》、《逃學威龍》、《少林足球》等聞名。2000年代起轉往中國大陸發展,作品有2004年電視劇《少年大欽差》、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

        吳孟達在長達四十多年演藝生涯當中,都有不少在澳門的活動值得記錄。吳孟達在演藝生涯早年首先赴澳門出席商店剪綵活動。位於水坑尾四號B的戴安娜髪型中心,在1978年12月7日下午一時開幕,當時邀請得香港影視紅星周潤發、杜平、吳孟達、余子明來澳剪綵,吸引不少影迷到塲圍觀。利口福中泰菜舘擴張營業於1980年8月19日下午二時開幕,電視紅星廖安麗、夏雨、林建明、關聰、吳孟達、黃敏儀、甄琴應邀蒞臨主持剪綵,吸引了不少觀衆及電視迷到塲爭覩電視紅星風采。該菜舘主事人劉保民、何玉棠、白敬鴻、廖德鍵等親自接待嘉賓,是參加酒會及到賀之中西人士達數百人,當時氣氛非常熱烈。

       其次吳孟達到澳門參加多個演出活動。演出活動有賽馬車、電單車比賽表演。在氹仔填海建成賽馬車場,於1980年9月6日揭幕,開辦首場賽馬車博彩。賽馬車會在1981年9月6日一周年紀念節目中,加插了兩項表演賽,其中有「藝員表演賽」。由香港無線電視紅星何守信、廖安麗、景黛音、陳百祥、葉尚華、吳孟達等御駕馬匹在跑道上角逐表演,賽後由董事經理頒獎。賽馬車會在1981年9月12日二周年紀念節目中,香港無線電視「歡樂今宵」藝員何守信、陳百祥、廖啓智、盧大衛、吳孟達、黃淑儀、景黛音、吳麗珠、廖安麗、陳玉蓮等十二人應邀到馬車塲表演助興,包括有三輪車表演,小型電單車表演,御駕馬車表演等三項節目。香港神風特技隊在在1983年4月19日晚八時首次在澳門賽馬車塲作盛大滙演,香港影視紅星許冠英、盧海鵬、鄧英敏、王愛明、余綺霞、斑斑、吳孟達、莊文淸、劉一㠶等亦來澳演出助興。

           有工展會 表演。由澳門廠商會主辦澳門第一屆工業展覽會在1981年10月11~20日於南灣工人體育場舉行,接待中外觀眾達20萬人次。當時來澳為工展演出「澳門工展之夜」的香港無線電視「歡樂今宵」藝員有何守信、李香琴、譚炳文、盧海鵬、梁小玲、景黛音、廖安麗、陳玉蓮、葉尚華、吳孟達、鄧英敏、余綺霞、戚美珍、港、台紅星湯蘭花等。

       有舞台劇表演。舞台劇「花心大丈夫」於1989年9月16、17、18日中秋節期間在澳門回力球塲館公演;是次演出是由澳門星輝影視製作公司主辦,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贊助,香港藝進同學會製作。演員方面包括周潤發答允演出三塲外,計有盧海鵬、陳惠祺、戚美珍、廖啓智、吳孟達、阮令濤等。

  據田啟文日前曾透露吳孟達2021年1月14日在澳門做過心臟手術;當發現患癌之後,就在2021年1月23日返香港接受化療;第一次化療失敗,中途更換過療法,進行第二次化療,曾一度抑制住癌細胞擴散,可惜最後仍不敵癌魔。令人唏噓的是從發現患癌到2021年2月27日去世,只有短短四十五天。吳孟達在2021年2月27日下午5時許,因肝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在一眾親友陪同下於沙田大圍仁安醫院去世,享壽69歲。2021年3月7日在香港紅勘世界殯儀館地下景行堂設靈,並以基督教儀式舉行告別式,現場有不少合作過的巨星送花籃,周星馳也在其中,而他本人也於下午4點15分抵達現場弔唁,以行動粉碎謠言,並送昔日的黃金最佳拍檔最後一程。今日(3月 8日)出殯,靈柩移往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進行火化。骨灰將隨著家人回到馬來西亞。

參考資料: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日報》

 圖左下: 電視紅星在1980年8月19日為利口福開幕剪綵(澳門華僑報  1980.8.20)

 圖右下: 花心大丈夫舞台劇演員與主辦機構人員在1989年8月10日合照(澳門華僑報1989.8.11 )

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澳門與灣仔關係簡史

  原刊澳門訊報澳門歷史專題 2021年3月第一期  濠情話舊 瞻前顧後

圖1,成圖於1912年的澳門和灣仔等周邊葡萄牙文地圖,維基共享資料。


1 澳門與灣仔歷史沿革

廣東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劃出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沿海地區,建立香山縣。現今澳門和灣仔之區域在當時同屬大明國廣東承宣佈政使司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範圍。澳門舊稱香山澳、濠鏡澳,葡萄牙語稱為Macau;英語稱為Macao。

灣仔在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屬香山縣恭常都的下恭都,葡萄牙語為Lapa,又稱神父島(Padre Is- land)。由於與澳門僅一河之隔,相距不足500米,可謂一衣帶水。

2葡屬澳門與灣仔

2.1葡人佔據澳門後的澳門與灣仔

廣東提舉司在1644年(順治元年)10月6日根據廣東巡撫在廣州下達給香山縣令的批示,賜地安葬陸若漢(João Rodrigues)神父,同時賜碑。該碑本應樹在青洲對面的新圍牆之內,後來中國官員認為應立於臨水的灣仔島銀坑山山腳。澳門聖保祿學院院長譚瑪爾(Gaspar de Amaral)神父在同年10月26日於灣仔島銀坑新賜地樹起四根木樁,上寫「這塊土地是廣東巡撫以明朝皇帝的名義賜給聖保祿教堂的神父們作為安魂之所」。不過這些木樁幾天之後被人拔掉。

澳門耶穌會與奧斯定會在順治九年(1644年)不僅在島上建起幾座別墅,而且教會自1645年(順治九年)佔有北灣對面的對面山之後,開始對該島開發。這項工作進展很快,澳門議事會在對面山處還建造一座船塢,在附近又建成一座炮臺。由於該島上居住教會人士較多,故當地人就稱對面山為神父島。

香山知縣姚啟聖在1667年(康熙六年)到澳門宣佈澳門葡人內遷聖旨,並敦促澳門執行北京下達的旨令。但姚啟聖仍向澳門葡人建議如果澳門交納25 萬兩白銀,他將設法重開通商。在這以前的幾天裡,有12艘清軍水師船隻開到灣仔和氹仔沿岸,以包圍澳門,禁止船隻出海捕魚和運木柴,同時還關閉關閘,而早在20天前已禁止運進大米。

位於前山寨的中國官員在1668年(康熙七年)1月20日,聽到一名叫努內斯·薩(António Nunes de Sá)的神父在灣仔(Lapa)船塢造船的消息,趕緊派三名官吏來到澳門。議事會接待了前山寨的官員和代表,同他們談判,並付給他們一些銀兩,讓他們不要干涉澳門居民造船。因為他們不僅在造1艘小平頭船,而且還正在建造1艘駁船,準備運輸原料到澳門。

澳門土生葡人畢美達(António de Mesquita Pimentel)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就任澳門總督。他曾於1663年任馬尼拉海上貿易船隊隊長,於1678年任議事會議員。他是灣仔島上莊園主,後來於1695年任帝汶和索洛兵頭和總督,但被控在統治澳門和帝汶期間濫用職權。

據澳門議事會在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7月19日記錄,澳門在對面山灣仔處建有多處別墅,有三處別墅分別為前澳督畢美達、卡塔琳娜·瓦噶斯(Catarina de Vagos)和聖奧斯定教堂神父所有。通事莫拉斯(Morais)奉命同香山知縣辦理這三處別墅地租。因別墅僅供度假之用,當年每棟別墅只納租 50兩白銀,以後不用再交,香山政府還給他們頒發憑證。澳門葡人直至在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放棄他們在灣仔擁有的別墅住宅,多明我會會員和奧斯定會會員們也放棄他們的別墅、小教堂和菜園。聖保祿學院院長李國成(Caetano Lopes)神父在1725年(雍正三年)致澳門議事會的信稱,以自己的名義和聖保祿學院的名義決定放棄該會在灣仔銀坑的全部權益。

澳門遭到強颱風襲擊,無數中國船隻在海灘上粉身碎骨,10或12艘在港口的洋船,都被刮到灣仔和澳門的幾處地方,在銀坑(灣仔)的「黑男孩」號、「網角 (Ponta da Rede)」號及「海盜」號完全報廢。

廣東海面海盜活動日益猖獗,香山知縣許敦元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2月6日再次向澳門議事會提出要求,武裝兩艘船幫助廣東政府消滅海盜。議事會理事官諫咧爐提出,可以答應香山知縣的要求,但先決條件其中是承認葡人對灣仔和馬騮洲島的權利。

澳門檢察官在1828年9月30日致函香山縣令,請求他下令關閉位於灣仔的4家中國店鋪。稱店主們常挑唆受僱於停泊船上的水手改行。縣令答:最好的辦法就是水手們不去店鋪喝酒。由此將處理此事的責任推回給澳門檢察官。

《葡萄牙人在中國的歷史及羅馬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的作者龍斯泰(Andrew Ljungstent)先生,在1835年描述河邊新街一帶時認爲,對居住在灣仔(又譯對面山)(Lapa)的葡人和外國人來說,都不失爲一個散步、休閑、郊遊的好去處。當時澳門的一隊士兵長期駐守在灣仔。

華人在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5月澳門的西岸灣仔建起一座新廟,用於安放火神「華光」像。這座神像由與英國遠征軍有關係的人於去年從北方帶回來,作為古玩送給一位澳門女士。

圖2,澳門下環與珠海灣仔,照片由建燁拍攝。


2.2葡萄牙殖民擴張下的澳門與灣仔

澳門總督歐美德子爵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1月17日下令進行整治內港的一期工程。同時要求疏通媽閣炮臺到灣仔(Uong—Tch’oi)碼頭的航道,以達到160米的竄度。

清政府在1876年(光緒二年)1月14日於澳門政府附近建設一個稽查站(厘卡)。該地位於澳港之對面巴地蘭地方,而葡屬澳門政府不允許,致遂調兵戍守。港口又泊兵船一隻, 所有營存之米太魯士炮,由營調出排陳於防城要峙之處,事事皆與備戰無異。又另聞粵省巡船駛近葡萄牙炮臺,竟被炮擊。

1887年(光緒十三年) 12月1日,前澳門總督兼葡萄牙全權公使羅沙與清朝大臣多羅慶親王共同簽署包含有五十四項條款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其中在第二條中國承認葡萄牙對澳門的佔領和管理而葡萄牙承諾未經中國同意不得轉讓澳門。

自1887年(光緒十三年)起,從關閘交界至前山一帶海岸,從前山交界一帶內海與澳門交界外洋,從灣仔、銀坑交界一帶海岸及外洋交界之馬騮洲、青洲、大小 橫琴、深井一帶海島,均由署前山同知蕭丙墊重新派兵駐守,對澳門設防。

澳門華政廳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出示防疫。如有自家眷口或雇用工人偶染時疫等症者,須立即將病者送往灣仔救疫醫局醫治。如有不遵,查出以不遵官命之罪懲治。

因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發生二辰丸事件,引發中葡政府舉行劃界談判。1909 (宣統元年)2月,中、葡雙方決定查勘澳門界址。同年3月8日,香山縣成立「勘界維持會」,廣州隨即成立「廣東勘界維持總會」。7月15日,中、葡雙方代表在香港舉行劃界談判。11月13日,談判失敗。澳門勘界會議在12月於京重開,因葡萄牙發生革命而百廢待舉,因無暇顧及而再次終止澳門勘界談判。當時澳葡政府在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灣仔一帶。

葡屬澳門政府在1917年(民國六年)致函廣東政府,聲稱銀坑開掘戰壕,甚為關切,請求派員會勘。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遂派交涉局主任林子峰赴澳門交涉葡艦越泊灣仔事件。

因勘界問題在1921年再次在內港發生事件。一艘中國魚雷艇拒絕在葡港務局指定的地方停泊而在對面山灣仔駐泊。澳門宣佈戒嚴令;拱北稅務司、特爲此事派往澳門的英艦「塔蘭圖拉 ( Tarantula )號」船長及英國駐廣州領事出面調停。最後由符禮德(Batalha de Freitas)公使「以其名望迅速使形勢明朗」。建議由享譽國際的當時菲律寶總督武德(Wood) 將軍爲此事進行仲裁,但後因爆發香港罷工事件,此事拖延兩個月之久就不了了之。

灣仔新難民營經過籌備已全部竣工。於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月18日下午僱大艇盡行將難民遷入新營居住。而且得廣興泰炮竹公司陳啟君報効小輪拖帶。日軍在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登陸灣仔,一支30人的先鋒排由北面搶灘,迅速佔領全島,居住在該處的澳門人連同村民一起逃往內港一帶。但不久日軍迅即撤退,澳門政府則立即派出艦艇,遣送40名軍警駐守在灣仔東側,並懸掛葡旗,旋又擴張至銀坑一帶。中國駐葡大使提出抗議,葡方答稱這一行動完全是為防止日軍佔領灣仔,並鄭重聲明葡國願維持中葡疆土現狀。

國民黨海軍的一支殘餘部隊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0月24日乘坐7艘登陸艦、炮艦及10 多艘帆船由中山縣的灣仔渡海撤退到澳門,艦艇等停泊在澳門內港水域。廣東中山前線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1月5日肅清澳門對岸灣仔一帶國民黨一○九軍三二一師殘部 及保三師殘部等後,發現國民黨海軍第四戰防艦艇隊「吉利」、「光強」、 「高要」、「清遠」四艘炮艦及小炮艦、巡艇若干艘,在澳門銀坑中國領海內停泊。

1947年至1951年間澳門總督柯維納(Albano Magalhães de Oliveira),在中國內戰期間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兩個雙邊協議,企圖以此換取和解;徹底放棄葡萄牙對內港領水、局外地及有爭議的島嶼(對面山、馬騮洲、小橫琴及大橫琴)的主權要求與管轄並企圖在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後與其簽訂「臨時協議」。

澳門過去主要是靠吸取河水為食水來源。灣仔的銀坑和竹仙洞水庫在1958年先後完成,增加供應澳門的食水。灣仔在1958年首先築起竹仙洞水庫及銀坑水庫,在1960年1月份正式供水到澳門,實行第一步對澳供水計劃;這項計劃一直維持到1967年,每月向澳門供水22萬立方米。

2.3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後的澳門與灣仔

澳門需水量至1979年後不斷增加,中國國內立即增加水源而擴大對澳門供水。珠海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以來撥款三百七十多萬元,修建和擴建自來水廠和供水設施,改善珠海市羣衆食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供應,並且擴大對澳門供水量。澳門自來水公司在1985年12月11日下午五時假廣州中國大酒店與珠海市對澳供水公司、珠海市自來水公司分別簽署了「磨刀門供水計劃協議書」及「珠海市對澳供水協議書」。

廣東省政府在1984年7月宣佈,珠海巿灣仔一個客運港經已向澳門開放,港口距離澳門七百米,可以容納一千噸級的船隻。

圖3,灣仔口岸,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灣仔口岸的原址在灣仔避風塘。灣仔口岸在1984年6月21日經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口岸。是珠海最早設立的兩個對外口岸之一。珠海灣仔與澳門輪渡通航剪綵儀式,1984年11月8日上午十一時在灣仔舉行,港澳及國內嘉賓七百人應邀出席。澳門至灣仔輪渡服務在1984年12月23日首日通航,正式接載乘客來往澳門與灣仔,據珠澳公司經理馮波表示,首日乘客反應十分熱烈,原因是聖誕節假期及星期日,此外又是通航的首天,很多人士均想嘗試新航線,及與家人往灣仔遊覽半天,故此前往乘搭該航線渡輪人士相當多。在20世紀90年代初,灣仔口岸正式遷移至珠海西南面的前山河出海口。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11月10日經五二九號文件批准允許對外籍人士(含旅遊團體)以灣仔口岸進出境的國家一類旅遊專用口岸。澳門回歸前夕,灣仔口岸旁邊修建的灣仔回歸廣場在1999年12月11日落成。

     澳門內港停泊處疏浚工程在1988年3月8日開始動工,目的是為改善每天停泊在此的上百條船隻的安全條件。這項工程疏浚淤泥四十萬立方公尺,澳門內港和灣仔一帶由原來的五十五公尺寬擴至七十公尺。

澳門港務局在1988年1月7日與中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簽署合作開展珠江河口澳門附近水域綜合治理規劃協議書,通過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規劃整治珠江河口區的出海水道,確保河口的泄洪納潮通暢,發展航運,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灘涂等。其中重點規劃的水道包括灣仔水道。

3 回歸中國後的澳門與灣仔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回歸中國之後,澳門與灣仔關係更為密切。珠海第一個觀光式海鮮酒樓:灣仔漁人碼頭在2002年10月試業。當時珠海市副市長洗文,珠海香洲區區長李英等出席典禮。

經過珠海市房屋安全鑑定所鑑定,灣仔口岸臨時聯檢棚存在安全隱患,於2016年1月17日起暫停使用。灣仔口岸重建改造工程在2019年9月26日正式啟動。歷時3個月的重建過程中,拱北海關設立灣仔口岸恢復通關工作組,把握時間研究旅客通關作業場地佈局、設施設備配置等工作。珠海灣仔輪渡客運口岸在2020年1月23日中午12時40分正式恢復通關。

    珠機城際一期在2020年8月18日正式開通,但灣仔站目前暫緩開通,所有列車通過灣仔站不停車。未來珠機城際規劃會與澳門輕軌接駁。

參考資料:

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珠海香洲政府網站、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施白蒂主編《澳門編年史十九世紀》、施白蒂主編《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一九零零-一九四九》、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粵澳關係三十年全紀錄(一九七九-二零零八)》、新華網、《羊城晚報》

圖片說明:

1, 圖1,成圖於1912年的澳門和灣仔等周邊葡萄牙文地圖,維基共享資料。

2,圖2,澳門下環與珠海灣仔,照片由建燁拍攝。

3,圖3,灣仔口岸,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從調查數據看澳門社會現狀

          最近在位於連勝街的邊度有書購買一本,由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完成一項大型澳門社會入戶調查,在二零二零年五月獲出版名爲《澳門社會現狀調查》的專著。該專著由澳大社會學系教授李德主編,該系副教授王紅宇、蔡天驥和郭世雅為副編輯,聯同社會學系的其他教授以及眾多博士生和碩士生合力完成。


  《澳門社會現狀調查》一書分為十一章。第一章為序言,主要是對調查需求、目標、總體設計、研究方法進行簡介。第一章為序言和第十一章為結語之外,其餘各章仔細從調查結果當中分析澳門社會不同現狀,有社區、家庭與婚姻關係、社會分層、移民與移工 、身份認同、 信仰與觀念、健康、 社團參與、媒體使用與澳門公民的政治參與 、成癮行為 、澳門居民犯罪與被害調查的環節。


  《澳門社會現狀調查》一書的特別之處,在於調查的嚴謹,接近整本書都是數據圖表之餘,也非常仔細劃分主題分支細節。不過有點遺憾的是,為何不對澳門人互聯網絡使用進行調查探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互聯網絡已成為澳門人不可或缺的事物。在這角度探究,可檢視澳門現時網絡輿情,也可檢視澳門網絡文化形成與發展。


  《澳門社會現狀調查》一書最令筆者提起興趣的是身份認同、 信仰與觀念、社團參與、媒體使用與澳門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三個環節。讀過此書,會感受到此書作者們對調查的分析評論較為中肯。更直言分析澳門本土意識如何形成,也分析中央政府如何用其他途徑間接影響港澳媒體運作。評論分析這麽詳盡而且直接,難怪這本書要在台灣五南出版社出版。《澳門社會現狀調查》一書在台灣出版社出版一事,也曾經在澳門網絡熱烈討論過。


  《澳門社會現狀調查》一書出版是個好開始。雖然社會現狀調查結果難免有誤差,但是通過調查,為澳門市民更好認識澳門之餘,還給澳門政府各部門完善施政,提供一份參考數據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