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

二零二三年大事回顧

        還有幾天就進入二零二四年,現在到了回顧二零二三年的時候了。二零二三年是個悲喜交集的一年,本文從筆者個人感觸當中,去回顧二零二三年不同的大事,也反思有什麼啟迪?

        首先說一說悲事,今年有幾位人物離開了我們。曾與黃霑合作無間的香港著名音樂家顧嘉煇在今年一月三日離世。他創作每一首歌曲都耳熟能詳,特別是煇黃組合創作的電視劇和電影主題曲深入民心。另外兩位就是李玟(七月五日離世)和周海媚(十二月十一日離世)小姐的離世,從小就在她們歌聲和演技當中成長,像一位好好朋友永遠離開自己一樣傷感。還有一位澳門新聞界前輩吳小毅(八月二十五日離世),也相當傷感。這位前輩堅守新聞準則,積極提拔後輩,她憂國憂民,也非常關心論盡以及整個澳門新聞業的發展。她的離世,是澳門的不幸。

        另外特別可悲就是,日本政府竟然在今年八月二十四日將福島核污水排出大海,受污染的國家應該不是只有日本一個,這其實是種自私行為。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人們當食用受污染的海鮮,影響身體健康問題。日本官方說沒有任何問題的說辭,未能令日本周邊國家人民說服。中東和俄烏戰事仍持續,也令人擔憂。戰爭始終傷害最大是對戰兩國的人民,「冤冤相報何時了」?中國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六點二級地震在今年年尾發生,導致甘肅和青海嚴重傷亡,也令人傷感。體現當地建築物涉及豆腐渣工程,防震工作有待在未來完善。不過天災無情,人間有愛,許多人願意伸出援手賑災。

        再來說一說喜事。今年喜事也非常多。首先就是世界各地陸續解除疫情管控措施,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在今年都走向與疫情共存的道路,旅遊和手信等行業恢復疫情前水平。廣州白雲站和澳門輕軌媽閣站在今年十二月的開通,加快粵港澳城市交通的便捷。

             筆者在今年也喜事連連,榮獲不少獎項,得到不少男主角參演機會,還首次當大賽評審。感謝上天的保佑,導師的教導,隊友的包容,社團和機構給予機會。在未來一年會繼續爭取更多人生目標,讓人生更充實。今年有機會見到這麼多中國太空員和天文專家,也相當榮幸。中國太空員和天文專家訪港訪澳,是接觸認識中國航天事業的難得機會。

        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希望未來疫情不要惡化,科學家找到能夠讓疫情完全斷尾方法就最好。也希望萬事如意,世界再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每個人生活得快快樂樂。

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友誼大馬路街道史話


 


 

  1949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與周邊,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1990年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友誼大馬路與周邊,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料


 


  2007年接近外港碼頭一段的友誼大馬路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友誼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友誼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道路全長2,860公尺(即9,380英尺)。街道在東北起新口岸水塘東北角,西南直至到亞馬喇前地。原本只是澳門半島東南方的大海。經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之後,形成新口岸填海地。今友誼大馬路是新口岸填海地一條街道。

街道取名背景

  該街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成時,原本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街道名稱上的人物,是一名葡萄牙已故獨裁者薩拉查。葡萄牙在1926年5月28日發生政變之後,在總統安東尼奧·奧斯卡·德·弗拉戈索·卡爾莫納支持之下進入政壇,最初擔任財政部長,後來在1932年至1968年曾經擔任過葡萄牙總理,他是一位新國家政體(葡萄牙語:Estado Novo)的最高統治者。最終在1970年7月27日於葡萄牙共和國里斯本去世, 享年81歲。新國家政體是一個奉行社團主義的獨裁政府,此政體統治葡萄牙直至到1974年康乃馨革命,薩拉查去世四年後結束。1974年康乃馨革命勝利之後,澳門市政廳在1975年2月24日開會決定把該馬路改稱為友誼大馬路。

昔日街道曾經發生的大事

  第一屆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1954年10月30日正式舉行,薩拉沙博士大馬路(即今友誼大馬路)成為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份。東望洋跑道上有著名的「水塘彎」、「東方彎」、「葡京彎」、「漁翁彎」都是在該街道上。

  澳府在1976年8月7日刊登公告第34/76/M號法令,有關澳門藝術財產分類事宜。其中友誼大馬路的樹木列作IV. 特別值得注意的風景地帶包括綠化區及樹叢或單獨樹木。但此法令已被第56/84/M號法令廢止。

  澳府在1981年3月21日刊登公告第50/81/M號訓令,核准本地區空置地段租價表--撤銷1971年12月11日第九七六一號訓令。友誼大馬路無主土地租金價格屬E級,價格屬最貴一級。

  曾經獲葡萄牙及中國公認為澳門華人領袖,也有「外交大臣」、「影子澳門總督」、「澳門王」之稱的何賢。在1983年12月6日下午3點23分於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因癌症病逝,終年75歲。何賢靈柩在是日由水翼船「水星號」,途經水路運送至澳門新口岸外港碼頭。在徵得何賢親屬同意之下,在1983年12月9日下午二點四十五分於外港碼頭對開臨時停車場舉行隆重公祭儀式。何賢靈車在公祭儀式舉行之後,當日是由警車開路,從外港碼頭出發,主要途經友誼大馬路、銅馬廣場(今亞馬喇前地)、約翰四世大馬路、水坑尾街、荷蘭園正街,再轉入西墳馬路,最後在舊西洋墳場安葬。

  市政廳在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於1989年訪問澳門之後,決定把該馬路的西南端瀕臨南灣一段,另外改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應邀來澳的香港皇家警察銀樂隊和治安警察銀樂隊,在1991年3月9日下午四點在於噴水池旁舉行音樂會。音樂會後,港澳兩支警察樂隊在新馬路市政廳前列隊,同奏進行曲舉行步操巡遊。隊伍沿著新馬路、殷皇子馬路後轉入友誼大馬路到警廳總部,沿途吸引許多市民圍觀。

從舊地圖看街道發展

  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889年澳門地圖,今友誼大馬路一帶仍是一片汪洋,松山劏狗灣下即是大海。填海工程動工之後,許多原本存在自然海岸線,都不再存在。

  從《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地圖》(1983年、1988年、1993年)  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八十年代,曾經為澳門新口岸海岸線。在1986年舉行新口岸填海工程動土禮。其後在1991年、1996年、2004年分階段填海造地。令今友誼大馬路成為澳門半島內陸一條街道。

街道上現存部份風物

  新口岸水塘: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面,水塘原屬黑沙環南面劏狗環海域。然而沒有官方名稱,只稱為葡萄牙語Reservatório(水塘)或Reservatório de Água(貯水塘)。新口岸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同時在1938年建成啟用。水塘東面和南面堤岸以外,都是友誼大馬路。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 (賽車主看台):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Grande Prémio de Macau。由於從1954年開始舉辦後,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規模不斷擴大,就在1993年建成新大樓專門為賽事所設的總部。

  藝園:原本為友誼大馬路岸邊的大海。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填海造地後成為明渠,位置是由冼星海大馬路至葡京酒店,最後則流入南灣湖。由於澳府認為對附近構成環境不美觀,同時有臭味情況。故就決定將明渠改建為暗渠,同時在其上堆沙填土改建作公園,最終在1999年12月9日開幕作多功能的開放式公園。宋玉生廣場至亞馬喇前地一段公園,在2006年曾經作重整,於2007年下半年重新對外開放。

街道上已消失的地標

  長命橋(石基):大約新口岸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時建造,是一個防波堤,長命橋是居民的俗稱,也稱石基。在友誼大馬路原本有一位置,可通往長命橋。由於繼續填海造地把防波堤湮沒,長命橋原本位置變成今日的城市日大馬路和澳門孫逸仙大馬路。

  曾經設置在該街道上碼頭: 澳門外港客運碼頭位置經歷多次變更。從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49年和1952年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原先設於薩拉沙博士大馬路(今友誼大馬路),即現時新口岸世界貿易中心位置。從章容記書報社出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澳門舊地圖,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澳門舊地圖可見,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後搬至現時友誼巷和海港街位置,即現時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大樓。這個位置曾經作為華山輪、泰山輪、南山輪停泊處。

  舊水上機場:泛美航空公司取得香港和澳門政府同意後,在1936年10月23日試飛香港至澳門成功,泛美航空公司在1937年1月7日宣佈澳門為其公司航線水面終點站和公司飛機的出入口港。首航班機在澳門新口岸機場(今香港輪船碼頭附近)海面降落。泛美在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爆發之後,決定停辦澳門航空運輸業務。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地圖,仍標示該位置是水上機場。其水上機場附近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用作遊艇俱樂部基地。

  水塘泳棚:水塘北角最後的一個澳門泳場在1967年由澳門各社團籌款建成,屬泳總轄下,由於興建友誼大橋關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需要遷拆。運輸暨工務政務司韋高信,海島巿政廳廳長陸能度及游泳總會會長1990年12月15日下午3時15分在督轅簽署一項興建氹仔泳池的協議書。

參考來源:澳門政府公報、澳門印務局、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鄧開頌:《澳門歷史1840~1949》、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1889、1949、1988、1990年)、《澳門日報》出版的《澳門地圖》(1983年、1988年、1993年) 澳門地圖、章容記書報社出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澳門舊地圖

港文化博物館需要殺館嗎?

       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十二月六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宣布將現時位於尖東的香港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科學館則會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於沙田的現址上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會「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意味着文化博物館將會「解散」。

  港府此舉引起港澳歷史文化界,還有各地許多喜愛歷史文化人的迴響,港澳歷史文化界人士都出來表達意見。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表示,港府將「國家成就館」選址在沙田較為合適,但港府卻選擇置於尖沙咀,相信是出於「政治考量」。楊穎宇說:「尖沙咀有一種東西是沙田不能取代的,政治象徵性濃得多。歌頌中國、消滅香港,就是這數年間政治與文化上發生的事。」 澳門文化評論人兼梅艷芳迷李展鵬認為:「終於,香港發展出這個文化博物館。正在慢慢上軌道,做得越來越好之際,現在竟然面臨「殺館」?請勿糟蹋文化。」

       他們這樣形容並不誇張,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筆者認同認識家國歷史文化及發展成就意義,在於加深認識祖國,加強對國家的歸屬感。但是國家和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不應該是存在於對立面。感覺有點諷刺的是,珠三角鄰近城市的文化博物館工作,要比香港做得更好。澳門地方面積雖少,都不會做出「殺館」。官方保持澳門文化中心和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的同時,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現只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一個空間上設立。未來澳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或者要另覓地方擴建設館時,不應該影響其他原有博物館運作。

      保利文化與美高梅中國(2282)也在今年十二月七日於澳門美獅美高梅展藝空間簽署了《文化藝術項目總體合作協議書》,共同在澳門美高梅打造佔地六千平方米的藝術博物館。可見在港府決定「殺館」建議後第二天,澳門大型賭場就為開館簽署合作協議。 其實澳門將歷史文化,特別是世遺景觀作為歷史文化旅遊的軟實力,也作為愛國愛澳教育一部份。

        國內將鄉土歷史文化,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份。例如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和佛山粤劇博物館等都辦得相當大規模,而且場地装修得非常美觀。許多城市古蹟都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只是每個地方官方重視鄉土歷史文化教育程度,都各不相同。

       難以相信港府作出「殺館」的建議。香港流行文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極一時,許多已故或仍在世香港明星,曾經在世界各地都有粉絲追隨。他們為香港文化和經濟,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只可惜青黃不接而走下坡路。已故香港明星和文化名人的歷史文物,見證著這段輝煌歷史。紀念已故歌手梅艷芳的Instagram專頁anita.mui則對於港府「解散」文化博物館感到難以置信,同時對於館內收藏梅艷芳的遺物、舞台服飾「又再漂泊無所」感到無奈。「殺館」對已故巨星遺物的文物存放,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當忽視香港文化的傳承,如何令港人愛港且關心社區?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香港?其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可以同香港文化博物館作合併整合。這樣的話,可以在欣賞故宫文物的同時,也可欣賞香港流行文化。

2023年12月7日星期四

殺人完全不能解決家庭糾紛

        據報道,珠海香洲錦繡檸溪社區在今年十二月二日發生一宗兇殺案,事件當中有三男一女死亡,其中包括有本澳一名女子以及其九歲兒子,該女子內地男友也遇害。澳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表示,事發後珠海已即時通報澳門警方,目前已經通知教青局對該學生就讀的學校提供支援。這單倫常慘案在澳門和珠海兩地都引起轟動,許多網友都聯想起一九八五年八月發生的八仙飯店滅門慘案。的確令人聯想起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這次一家三口被殺,兇手也自殺身亡,死亡人數有四位,絕對不是少數。

  黃少澤司長透露珠方現時資料,案中女死者與現任內地男友以及九歲兒子居於珠海,在上周六女死者內地前男友上門用刀行兇,殺三人之後自殺身亡,初步相信事件涉及感情糾紛。經了解,女死者在澳門並無親屬,其長女在內地讀書,已通過電話通知事主女兒。令人反思暴力是否能解決家庭糾紛?令人心酸的是,為何兇手連小朋友都可以落如此重手?上一代的感情糾紛,應該上一代去處理,不應該將問題波及下一代。相信不少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家人有感情糾紛,負面影響首當其衝就是子女受害。導致一些子女從小失去父愛,一些子女從小失去母愛。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的成長。許多大人們為何只為自己私欲,而忽視子女的需要,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各位讀者萬一遇上同樣情況如何應對,這也是值得思考問題。提出這問題絕對不是胡亂借題發揮,也絕對不是事後諸葛亮,因為生命安全應對教育的問題是值得探討。因為被拐賣婦女和兒童不計其數,天災和人為意外死亡的人也不計其數,男人也有被拐賣的風險。生存,是一個非常大的學問。在個人防護上不能輕信他人,對路人搭訕要特別小心。無論他人說什麼著數可以爭取,都要頭腦清晰作自我分析。不要隨便開家門,特別是有糾紛前科的人要特別小心,家門是個重要的安全防線。還有的是以前朋友教落,不要用別人的強項對付別人,否則自己食苦果。朋友也教落出到社會千萬不要太善良,這不是說要投降認輸,只是希望在妥當合理方式解決問題。在教育問題上,希望澳門涉及教育範疇的當局,在加強國家安全和愛國教育的同時,應該也加強生命安全應對教育。例如被綁架和火災自救等內容,以從小加強學生安全防護能力。讀書不應局限於課堂上,要多在實踐當中學習。

  最後希望死難者可以安息,家屬能夠節哀順變,好好活下去。突如其來的轉變,是人生的一種考驗。沒有人想過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最主要是活在當下,活在這種突如其來情況,要懂得如何適應,這樣的人生不至於被命運所擊倒。殺人完全不能解決家庭糾紛,只會破壞一個美滿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