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前兩天天公作美,難得連著兩天沒下雨,為海珠橋中跨合龍創造了條件。昨天下午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十多名工人把一大一小兩個中跨節段用鉚釘連接到一起後, 分成兩段的中跨正式合龍。合二為一的中跨隨後在提升吊架的作用下,緩緩地下放到橋墩上,中跨終於回到原來位置。這標誌著海珠橋主橋三跨主體鋼結構施工基本完成,下一步工程將進入到主橋橋面施工階段,海珠橋預計八月通車。」(《海珠橋主橋中跨昨日合龍 全過程耗時七八個小時》、《廣州日報》、二零一三年四月九日) 有「廣州第一橋」之稱的廣州海珠橋進行大修,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作為連接珠江兩岸的第一座大橋擁有許多年的歷史,若歷久不修的話會帶來危險,因而會影響許多人的人身得不到安全。現在海珠橋主橋中跨的成功合龍,確實也多得天公作美而讓工程得以完滿順利。但主橋中跨的成功合龍之後,不代表海珠橋大修工程完全竣工,預計還有四個月才完全竣工。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廣州海珠橋的歷史,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廣州古都學會和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主編的《名城廣州常識》一書所載:「是廣州最早連接河南和河北的跨江橋,始建於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完成於一九三三年二月,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國民黨敗退時,把橋炸毀。一九五零年修復通車,改為鋼桁下承橋。一九七四年將橋在兩邊加建預應力鋼筋砼箱梁慢車道橋,現橋長四百八十六米,正橋一百八十二米,橋寬三十三米。海珠橋以它的歷史和獨特風格點綴和象徵著廣州,是羊城八景之一的〈碧海丹心〉的組成部分。」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原來今年是廣州海珠橋建橋正式落成通車八十周年。八十歲的時間不算太短,她見證廣州滄桑八十年的近現代歷史。最為可惜是能夠在橋中間開合讓大船通過作用的海珠橋,被日本軍入侵轟炸廣州時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和盜走,也被國民黨敗退時把橋炸毀。隨後修復後的海珠橋,只能以鋼桁下承橋。海珠橋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在橋的最高處掛著紅色革命標語,我們從許多老相片當中都可以發現這種情況。羊城八景之一的「碧海丹心」又名「珠海丹心」,是一九六三年入選的羊城八景,其後在一九八六年以「珠海睛波」為名再一次入選羊城八景。廣州海珠橋的建橋意義除了疏導交通之外,促進珠江河南和河北的市民之間聯係交往,也讓她成為代表廣州的其中一個標誌性建築文物。
始建大橋也好,大修大橋也好,最主要都是質量安全的問題。從《廣州日報》另一個報道文章《著名專家為廣州市民派「定心丸」:對海珠橋品質終身負責》當中,了解到原中鐵大橋局副總工趙煜澄、尤繼勤兩位專家給所有廣州市民派出「定心丸」:「中鐵大橋局對橋樑品質終身負責,我們建的大橋絕對不會有品質問題。修一座橋,就是立了一座道德豐碑。」兩位專家也叮囑「對於鋼橋來說,維護保養尤為重要。海珠橋修好後要常除鏽、補漆,防止污染氣體銹蝕鋼構,儘管維修後的海珠橋提高了沉重荷載,但還是要嚴格控制超載。」「定心丸」除了需要派得及時之外,也需要時時刻刻絕對不能忽視其維護保養和質量檢測工作。千萬不要現在說就是一回事,後來做就另一回事。有專家負責大修大橋當中也好,也千萬不能對質量安全有所鬆懈,然而對市民安全必須要永遠放在首位考慮。
《信息時報》報道指出,廣州海珠橋大修之後有六重優化,包括橋樑承載能力優化、橋下淨空優化、行車舒適感優化、主橋橋面排水優化、鋼結構防腐性能優化、主橋樑底維修養護優化。廣州海珠橋大修之後外觀沒有變之餘還有六重優化,這樣確實是提高廣州市民對經過海珠橋的信心,但遺憾的是未能恢復開合作用功能。若許未能恢復橋樑開合作用絕對不再是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現在廣州交通這麼擁擠,還去恢復橋樑開合作用只會造成交通壓力,因而擾亂更多廣州市民的正常生活就不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