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8年9月7日星期五

論澳門現當代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

  最近社會形勢有了好大的變化。由於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來強大了,粵港澳大灣區也準備出台,據報道:「有見近年越來越多澳門居民到內地居住、創業及就業,工聯將會於珠海設辦事處,協助在內地工作的澳門居民了解內地資訊及大灣區發展。工聯副理事長梁孫旭表示,目前在內地居住、就業或創業但在澳門工作的澳門居民約有八千人,連同其家屬以及每年到内地升學的澳門居民,約有一萬多至二萬人。希望未來可以爭取澳人在內地工作獲得較優惠的職業稅稅額,吸引澳門居民、青年往內地發展。」(《工聯將珠海設辦事處 助澳人融入大灣區》,二零一八年九月三日,《正報》)

  也據澳門電台消息報道:「 街總計劃在中山設立對外事務辦公室,預計今年底投入服務,將首先研究養老服務。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助理協調主任梁詠恩反映,街總接觸的長者中,希望原居安老和跨境養老的比例各佔一半。她希望,對外事務辦公室可延伸街總的服務至內地,方便在內地居住的本澳市民,辦公室現正開展內部裝修。」

  澳人融入大灣區這個話題在實際社會上也好,在網絡社會上都好,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有些可惜的是,澳門社會上許多有影響力的傳統社團,還有大量擁有大量大中華情結的澳門人,在社會關注度關注大中華多於關注自己生活的本土。澳門當地本土發展地理歷史、粵文化和歷史、土生葡人文化和歷史等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一國兩制」當中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等的承諾實踐程度,似乎在澳門社會是除歷史文化愛好者和政治關注者關注之外,就沒有其他人去問津。這個現象是否是一個正常而且優良的現象?大中華情結對澳門未來是否有益處?

  雖然澳門文化歷史界從來沒有紙上談兵,近年他們為澳門文化歷史研究和教育付出了不少工作。例如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的口述歷史出版工作、多種澳門文創的推出。雖然澳門也有導賞活動。但感覺澳門社會關注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力度始終不足,例如澳門現當代歷史研究和教育的關注力度有待提升。

  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中山等地,雖然當地粵文化和歷史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面臨絕跡風險,不斷其對本土文史研究和教育的社會關注力度要比澳門要高。例如無論官方和民間也好,都有不同學者的本土文史研究文章書籍出版,也有結集不同民間人士文章書籍出版,當地刊物都有定期刊登本土文史研究文章。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佛山,都有不同規模導賞團和社區關注小組,例如穿粵時光導賞團、發現大佛山導賞團、沙塘社區秋色藝術節等。其實這一些組織的微信群非常熱鬧,從來沒有間斷討論。另外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他們對於關注本土事物的程度更勝粵澳。

  廣東和香港做得到,為什麼澳門就做不到?需要思考所有澳門人融入大灣區,是否就完全解決到所有問題?雖然筆者曾經撰文所說,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許多澳門人的根,未必完全在澳門,但是始終相信澳門不是歷史和文化的沙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