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8月8日星期四

二十世紀末澳門氹仔沙崗墳場遷墳風波


  參考當時《澳門日報》和《華僑報》、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三日的《正報》新聞專題、梁錦英和蕭潔銘所著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墳場》一書等記載。澳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位於氹仔高勵雅馬路。氹仔北澳山又稱沙崗,目前佔地面積為三千五百九十平方米,在墳場周圍築有特色圍牆。為開放式之離島市政墳場,是由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所管理,在澳門早已有許多年存在歷史。難以考證澳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開始年份,因為氹仔未開發時墳場就早已存在。

  由於華人民間習俗,所選的墳地多選在山上風水好位置以祈求祖先庇祐後人,因此位於氹仔北澳山的墳墓在好多年之前多數沒有人規劃管理,在整偏山頭到處都散佈着墳墓,早期四周未興建圍牆,現時湖畔大廈座落地段亦曾是沙崗墳場一部份,現時澳門城市大學(原東亞大學)附近也是散佈着墳墓。到了現在筆者有時行山做運動的時候,還可見氹仔和路環一帶山頭,發現許多沒有人打理的墳墓。發現有一些墳墓埋葬在山頭斜坡,有一些墳墓埋葬在後人開通的行山步行徑旁邊。始終感覺澳門離島墳墓散佈之多,有點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

  觀看梁錦英、蕭潔銘所著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墳場》一書,其中對澳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的解說,可了解到澳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其中埋葬了什麼原因死亡的人。首先是發生於一八七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發生甲戌風災,先後吹襲香港及澳門,遠至廣州亦受災害。由於颱風在半夜來襲,令許多村民、漁民都走避不及。按二零零九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澳門編年史》所載,釀成五千人罹難,其中澳門半島有三千六百人喪生、氹仔死一千人、路環四百人斃命,損失達二百萬銀元,三百艘船隻被破壞,內有大量遇難者。氹仔坊眾事後將撿拾到的浮屍,其中多為誤墮海裡溺斃的外地漁民,集體下葬在北澳山頭,分設為三個墓塚,中間一個為義塚,其餘左右兩個為童塚、女塚。氹仔坊會每年都會在這裡進行春秋二祭的活動。

  其次是在二十世紀抗日戰爭期間在澳門死亡的人。由於抗日戰爭爆發,澳門作為戰爭中立地區,大量難民就到澳門避難,生活所需條件逐漸供不應求。澳門死亡人數因而不斷上升,每天街上都有一大堆死屍,澳葡政府的衞生人員只好把屍體運往沙崗墳場,以萬人坑的形式草草埋葬。另外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有一座炮竹先友墳場,同時已經有多年歷史。從以上歷史資料,可見氹仔北澳山一帶所埋葬屍體數目之多。

  澳門氹仔沙崗墳場遷墳風波事發的原因,其實就是由於在澳門回歸前,澳葡政府計劃於高勵雅馬路與三家村原址之間興建氹仔最大的公園,還有計劃興建當時澳門第二條大橋友誼大橋而開闢新路為理由。澳葡政府海島市市政廳就安排居民在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前辦理登記。將安葬於馬路一邊山坡的祖墳遷走,而剩下的一部分山地則被規劃成現在的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尾,氹仔沙崗墳場遷墳工程完成(《澳門日報》,一九九九年三月廿九日)。後來當局在市政墳場內撥出地方,把甲戌風災義塚、童塚、女塚遷進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的骨殖樓內。

  澳門氹仔沙崗墳場遷墳爭議點,在於澳葡政府當時為了興建氹仔最大的公園,還有興建當時澳門第二條大橋友誼大橋,就把安葬於馬路一邊山坡的祖墳遷走,到底會唔會影響當地風水?其次當時有傳澳葡政府把部份路段可能批給私人發展商作投資一事,當時與澳葡政府合作協助遷墳登記的氹仔坊會就此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提出大力反對。第三就是興建氹仔最大的公園計劃,直到澳門回歸後至今還沒有完全落實,這是由於牽涉到地權問題所致。當時澳門氹仔沙崗墳場遷墳過程當中,許多居民為興建友誼大橋通氹仔樂意合作,只是擔心土地會不會被非法佔用。
 
  難怪到現時為止,氹仔北澳山附近這一地帶和後來填海造地形成的土地,從觀察澳門地圖上看來還是一片未發展的空地。其實筆者看來,興建友誼大橋接通澳門北區到氹仔算是好事。至於興建大型公園,有點擔心其使用率是否夠多。因為位置非常接近墳場,其土地或許曾經是墳場,其實附近有個大潭山郊野公園應已足夠公共休憩空間。

1978年澳門地圖氹仔部份 建燁珍藏
1992年4月 正報 何東圖書館珍藏


1992年4月 正報 何東圖書館珍藏
1992年3月 澳門日報 何東圖書館珍藏
1992年4月 澳門日報 何東圖書館珍藏
原出處:廣野 Speaking
· 2016年4月27日 

https://www.facebook.com/macauspeaking/photos/a.1407944012833126/1554507464843446/?type=3&thea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