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

保留澳門殖民地舊街名的重要性

圖片說明:

圖左上:《市民日報》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日

圖左下:轉自澳大澳門報章新聞剪報索引

圖右上:亞馬喇前地街牌,建燁拍攝

圖右二:遺産學會所出版《一八七四年澳門市公共街道命名册》。


         參考《愛瞞日報》在二零二年七月二十日所載:「市政署市諮委、江門同鄉會副會長陳溥森於市政諮詢委員會會議上表示,隨著《港區國安法》頒布實施,澳門市民亦需增強國家認同感,因此認為有需要減少澳門文化中的殖民主義元素,例如街道名稱。他建議參考當年社會評選「澳門新八景」的做法來選出新街名,將舊有且具殖民元素的街道名更改。他指出,有些街道名稱刻印著華人的恥辱,存在對侵略者樹碑立傳的嫌疑,又舉例亞馬喇任內做盡侵奪土地、炮轟華民、釘封大關、驅逐清朝在澳官員等壞事,認為「不把他的臭名在澳門特區的街道上移除抹掉,客觀上就是對殖民主義者行徑的默認。」陳續指本澳曾出現更改街道名稱的事件,如「友誼大馬路」原名為「薩拉查博士大馬路」,因葡萄牙於一九七四年發生「康乃馨革命」而改名。並表示街道改名的關鍵在於不能亂、不要濫。」


        市政署市諮委、江門同鄉會副會長陳溥森於市政諮詢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修改澳門殖民地舊街名的言論,引起社會上大量反對的聲音。 說起修改舊街名,容易令人想起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火紅年代,紅衛兵等造反派大量把全國所有重要城市原有街道,修改成充滿紅色或革命特色的道路。例如朝陽路、反帝路、立新路、光明路等,這種修改街名的舉動,實在令人怪異。


           陳溥森説得沒有錯,本澳也曾出現更改和删除街道名稱的事件。有「薩拉查博士大馬路」被改名為「友誼大馬路」一事之外,也有以下這些事件。參考遺産學會所出版《一八七四年澳門市公共街道命名册》上,其中歌女巷、猪仔巷等在一九零五年街道名册中消失。參考施白蒂著、金國平譯的《澳門編年史 - 二十世紀(一九零零-一九四九)》。在一九一一年七月十四日,更改與王朝有關的街道及公共建築名稱。在一九一五年的一月十六日,氹仔鎭上當時叫皇家新街的街道易名爲新街。 (參見第三期《政府公報》)。


         鄭觀應大馬路位於新口岸新填海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命名以紀念鄭觀應。澳門主權移交至中國後,因鄭觀應大馬路原路段興建永利和美高梅酒店,當時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於於二零零七年九月七日會議議決取消鄭觀應大馬路、愛華麗街、戴維拉街及南灣湖巷之公共街道名稱,其載於澳門市街道及其他地方名冊編號分別為一九二一、一九二九、一九五一及一九八三號。同時於二零零七年年十月十七日刊登二零零七年第廿一期第二組政府公報。


          有些澳門舊街名曾經被民間提出修改,但可幸的是,澳葡政府當局最終沒有修改,一直保存至今。就是以下兩件事情:《市民日報》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日,刊登讀者投稿。這讀者投稿是十二月九日所寫,他提出新馬路改為「一二三」大馬路,爐石塘改為抗暴街,同時還要求在議事亭前地建「一二三」事件死難同胞紀念碑,建氹仔血案及「一二三」事件反帝鬥爭紀念館。《澳門日報》在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轉引葡文《澳門人報》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刊登評論員文章,建議南灣銅馬廣場改名以「宋玉生」為名。


          可幸澳門市政署回應迅速,指出「目前沒有更改舊有街名的計劃,指澳門的不少街道名稱已沿用多年,是歷史的產物,也已經為居民所熟悉,若日後有需要更改街名,亦會聽取社會各界意見。」(香港《東方日報》,二零二零年七月廿一日)正是由於澳門市政署回應迅速,暫時平息社會上爭議。希望未來更改街名時,更好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保留澳門殖民地舊街名的原因,在於有愛國愛澳教育和澳門旅遊文化特色的作用。將所有澳門舊街名變做紅色愛國愛澳,有何意思呢?這樣就是愛國愛澳嗎?如果真的要將所有澳門舊街名變做紅色愛國愛澳,到時澳門還有什麼地方擁有自己歷史文化特色?到時街道歷史導賞點樣去介紹澳門街道所隱藏歷史人物與事件,給所有市民同遊客認識?提出所有歷史保育問題之前,首先要思考下後果。因為歷史殘留事物,可一不可再。


           總要提出怎樣去殖修改澳門舊街名,為何不提出在新填海地上增添有意義的街名?例如可以在新填海地上增加沈志亮大馬路,以紀念他為中華民族英勇就義。在新填海地上恢復鄭觀應大馬路,以紀念他曾在澳門賦閒輯著《盛世危言》等所作出貢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