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2年11月3日星期四

澳門松山隧道史話

         松山故稱琴山,在十九世紀中葉,即亞馬喇未到澳門赴任澳督之前,澳門松山一帶附近未完全城市化,仍然是一片望廈和龍田等村落郊外美景,松山東面和南面更是一片汪洋。其景觀同現在相比,實在相差非常之遠。

 
松山一帶在隧道開通前史地沿革

  在松山行車隧道未完全開通之前,松山隧道在澳門坊間一般專指座落在松山的軍用隧道。葡萄牙軍人庫尼亞少尉在1931年於此建造防空洞隧道,部分地區作為軍事禁區。直至葡國駐澳軍隊在1974年爆發康乃馨革命之後全部撤出澳門,這軍用隧道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向遊人開放。根據資料顯示,這四組軍事防空洞隧道最長456米,最短只有47米。防空洞裡面曾經存放發電機、海岸炮和各式各樣武器彈藥。松山軍用隧道總共分為A、B、C、D4組,其中A、B、C組就現今由市政署管理,現時A、B兩組軍用隧道免費對外開放。A組在2003年10月初對外開放。B組在2013年11月2日正式對外開放。松山軍用隧道D組由於位置在於山下松山花園後面,由於興建松山花園為由作回填處理。

  隨著亞馬喇澳督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加快侵略擴張,澳門古城墻以北地區成為葡屬澳門政府一部份後,當局加快這地區城市化工作。清拆城墻之餘,還同時大量興建街道和樓宇,令該地區常住人口增長加快。當局更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期開始就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曾經有意將此區域發展成為深水港,不過之後由於航道收窄,導致長期未有發展。同時原本屬於貨輪停泊位置之水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分階段被填平。隨著人口增長,交通車流也明顯激增,同時出現了交通堵塞情況。故此坊間增加了松山興建隧道的訴求。
 
松山隧道招標至動工

  在葡屬澳門政府進行松山隧道招標工作之前,有一段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期。早在1979年1月出版第五十二期第五號憲報補充本,刊登一九七九年度葡屬澳門政府總收支預算册,另外撥款一千三百五十九萬一千元當中,是以用作改善居住環境的為多,其中用作公路及橋樑費用相信有部分是會用來支付開闢松山隧道所需要的工程費用。在1979年尾經過爭論,工務司亦同意興建松山隧道計劃。澳門幾個社團的代表在1987年5月决定組織一個關注交通事務之聯席會議,同時向政府提交改善澳門交通措施意見書。意見書內容如促請政府切實執行已經公佈之新計劃,包括盡快興建松山隧道。
 
  松山隧道工程在1988年9月16日工務運輸司開標,當時總共有七間公司遞交計劃書。葡屬澳門政府在1988年12月14日將這項松山隧道工程交給一個以SOARESDACOSTA公司為首之葡國公司集團所負責,參加這一集團還有SQNAGUE和PROFABRIL兩間公司。
 
  動工儀式在1989年2月18日中午十二時於新口岸綜藝館背後之松山腳下舉行,是由工務暨房屋政務司賈伯樂主持。儀式當中有醒獅表演和嗚放炮竹,同時由負責工程人員祈福祈求工程能順利地進行,主持拜神儀式。這條松山隧道是由偉龍建築公司及SOMAQUE公司組成的集團負責,由中國鐵道部承建,同時由葡屬澳門政府工務運輸司監督。

  不過動工過程中涉及文物的發現,在處理過程中引起文物和山體保育的爭議,松山隧道在1989年3月尾進行挖掘工程時,於二龍喉入口處發現一座明清時期古墓以及一條防空隧道出口,工程人員就通知有關政府部門處置。由於古墓就在其挖掘隧道口的上方,但是在未得到應有處理之前就被摧毀。同時松山隧道工程進行中,工人在1989年10月31日掘出其生銹炸彈,司警到場調查,其後炸彈由保安部軍火專家搬走。這是由於掘出炸彈地方,在數十年前曾為火藥庫,附近也有一條軍用防空隧道出口。從以上可見松山還有許多有待考古探索與保育。
 
松山隧道的開通
 
  隧道貫通工程原本預計在是年8月完成,只是由於石質結構情况和原本勘探資料不完全相同,因而影响工程進度。松山行車隧道在1989年9月18日下午三點正式貫通。當時澳督文禮治、工務暨房屋政務司賈伯樂主持有關儀式。最後將三米厚岩石爆破之後,文禮治及賈伯樂進入該隧道視察。
 
  由於松山隧道開放時間遙遙無期,曾經一度引起社會爭議。不過松山隧道在1989年11月舉行賽車期間曾一度開放。之後由於多種原因,令松山隧道工程延誤多時,無法盡快開放外界使用。松山隧道自從1989年底停工之後至1990年3月有三個多月未動工。是由於工務運輸司和承造工程的中國大陸人員,就隧道內壁裝修和漏水問題未能達成協議,以及未能達到工務運輸司的要求。1990年5月曾漏水溝暫停施工。也由於連場豪雨,松山隧道二龍喉入口處在1990年6月8日夜及9日清晨先後發生許多次塌倒山泥意外,導致隧道口被封閉。造成此條隧道一再延遲通車日期。
 
  松山隧道最終在1990年11月17日正式開通。松山隧道接駁高士德大馬路之行車天橋則在1995年9月10日動工,1996年2月16日開通。松山隧道正式開通後,進行多次維修工程。為改善松山隧道交通安全設施,2001年2月27日起就在隧道行車線中間設置首次引進的全措施水馬。由於近年澳門車輛數目激增,使隧道用量達到飽和,在澳門大賽車期間情況特顯嚴重性。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在2002年1月4日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盡頭和新口岸水塘南角旁開闢新路,即現時水塘馬路用作分流松山隧道負擔。
 
松山行人隧道的興建與開通
 
  聚賢同心協會早在2015年2月提出興建松山行人隧道計劃,其後該會就與澳門文職人員總會進行民意調查,以及與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會面和提交意見,促請落實興建計劃。聚賢同心協會、澳門文職人員總會就在2015年3月公布「松山行人隧道意向收集結果」。在「意向收集」總共收到826個「網上回覆」。有60%受訪者表示需要每日往來高士德和新口岸區;支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比率為94%; 有89%受訪者表示,假如建成之後會使用松山行人隧道。但是也有受訪者提出反對興建松山行人隧道意見,例如有浪費公帑、破壞山體環境、應擴闊或者多興建一條行車隧道。

  筆者也曾質疑八佰多個「網上回覆」的社會認受性。難以明白未夠一千個「網上回覆」,如何代表所有澳門人意見?也質疑松山行人隧道未來使用率有多高?不過這件事最終傾向興建行人隧道的方向走,這是因為興建行人隧道符合當局步行優先方針。土地工務運輸局等多個特區政府部門就在2015年開始經過多年研究、環評、設計、招標,途中也發生多次延誤。社會人士和團體在經過多次推動和跟進,以加快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進度。
 
  工程開標至竣工有幾個重要時間點: 該工程就在2020年6月16日正式開標,造價大約為3億,工時是由470至780個工作日。中國中鐵旗下的中鐵一局澳門公司與中鐵國際、新基業工程公司聯合體就建設工程在2020年8月中標。隧道開挖工程就在2021年10月26日貫通,同一時間建造兩組行人天橋橫跨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隧道出入口位置。公共建設局網站在2022年9月16日正式公佈,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已經順利完成。按照公共建設局網站資料所指出,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造價235,691,867.85 澳門元,建造時間總共有470日。

  松山行人隧道最終在2022年10月1日正式啟用,縮短往返高士德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所需要步行時間,從原先繞行大約1,100米縮短至大約400米。正式啟用初期吸引許多本澳市民步行。

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交通事務局,公共建設局,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正報》,《力報》,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編《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49~1988》,澳門記憶,澳門自然網,關俊雄.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視野下的考古工作之展望


☆ 松山行車和行人隧道示意圖,建燁繪圖

☆  松山行車和行人隧道在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入口,二0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拍攝

☆ 松山行車隧道接駁至高士德大馬路的行車天橋,建燁在二0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拍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