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3月30日星期四

為何當局不為澳門賽車手造蠟像?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與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第一次合作,在二零二三年三月廿七日開始在澳門大賽車博物館展出八位國際知名賽車手的蠟像,他們分別為麥當奴、夏士林、冼拿、維特爾、路達、咸美頓、侯夫、莫他拿。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在致辭時表示,「今年澳門全面恢復通關,重新迎接世界各地旅客,是旅遊業具標誌性的一年;八尊賽車手蠟像在今年進駐博物館,並適逢迎來第七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正是引客及推廣的大好時機。是次項目不僅提升博物館的吸引力,助力傳承深厚的澳門大賽車歷史文化,亦有利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來澳門,全力擴展客源。」

  增加八位國際知名賽車手蠟像,在澳門大賽車博物館展出,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之事。因為可以進一步增加這間博物館的吸引力,以及豐富訪客體驗,親臨澳門感受「旅遊+體育」魅力。不過有點驚訝的是賽車手蠟像名單上,竟然沒有澳門賽車手在其中。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還說甚麼助力傳承深厚的澳門大賽車歷史文化,這樣非常難說得過去。

  綜觀過去的澳門大賽車歷史,澳門賽車手也是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重要的組成部份。在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在四歲時移居澳門的安德烈·高度(葡萄牙語:André Couto),在二千年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當中,高度成為澳門賽車史上首位奪得三級方程式冠軍的澳門車手。在一九九六年十月廿六日出生於澳門的九十後鄭頴聰(Wing Chung  Andy Chang) ,在二零二二年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當中,榮獲四級方程式第二回合中冠軍。蘇沙(Filipe de Souza)在二零二二年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當中,於這個首場永利澳門東望洋大賽 -TCR亞洲挑戰賽取勝,也成為第一個在澳門東望洋大賽掄元的澳門車手。還有其他澳門大賽車名手就不盡錄。

  所以建議都要為澳門本地賽車手立蠟像。為他們立蠟像其意義在於感謝他們貢獻為其一。雖然澳門賽車手沒有那些國際知名賽車手那麼出名,但他們以自己的賽車理想奮鬥之餘,也為傳承深厚的澳門大賽車歷史文化,付出過不少努力。其次更好地宣傳澳門本地賽車手,給全世界人認識。絕對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非常大的國際知名度,必須靠後天的努力爭取。澳門賽車博物館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澳門傑出人才的平台。這麼好的空間,為何當局不好好利用呢?

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

如何優化澳門世遺虛擬展廳

       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及澳門藝術博物館最早增設線上AR/VR虛擬展廳,其後文化局轄下四間博物館包括龍環葡韻—生活館、路氹歷史館、冼星海紀念館及典當業展示館都增設線上AR/VR虛擬展廳。由於二零一九肺炎疫情在三年來都很嚴峻,當局從而加快推動線上AR/VR虛擬技術在澳門文化設施的應用,以實現三百六十度雲參觀的願景。讓居民和旅客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澳門不同博物館的美景。隨著疫情緩和,大量防疫措施解禁,澳門和世界各地重新開放旅行。當局更以AR/VR虛擬技術,增加至澳門世遺景點當中,增加澳門世遺景點旅遊趣味。這其中一度令許多人期待。

  不過亦令許多人失望。文化局的Facebook官方專頁「IC Art 藝文棧」在最近發布了一則有關澳門世遺大三巴VR虛擬展廳(以下簡稱世遺VR虛擬展廳)將啟用的帖文,名爲「感受「跨越虛實、穿越古今」的澳門文化之旅」。預告自今年三月廿四日起舉行。該帖文另外附上八張圖片,為該世遺VR虛擬展廳節目預告效果圖。其中有三張圖片令人非議。

  最令人非議的是場景一「巡遊與彌撒」,「呈現一六零三年聖誕節前夕上午的天主之母教堂揭幕的巡遊及彌撒儀式,沿途可見教堂及側面的鐘塔,觀眾從教堂前的平台瞭望,澳門港的市貌與港灣景色更能盡收眼底。」爭議點在於聖保祿教堂前壁在場景一「巡遊與彌撒」當中出現妄顧史實的誤導問題。其實涉及這種歷史細節問題,應該跟坊間文史學者多溝通才是,這樣做就減少犯錯誤機會。

  其次是場景二「彌撒及蟹舞」是「取材自一六三七年英國旅行者彼得‧ 門迪(Peter Mundy)在其遊記中提到的在天主之母教堂內觀賞過的表演。」許多網友都對該世遺VR虛擬展廳畫面只有PS1質素,感到非常驚訝,難以明白當局做不起畫面質素好一些作品。許多網友也不明白許多男仔在莊嚴教堂上追著許多女仔這樣的畫面,代表甚麼含義?關大三巴甚麼事?可見歷史取材上,應該選取同大三巴重大歷史相關事物。

  第三是復原教堂外部及周邊環境當中的祭台引起爭議,天主教澳門教區望德聖母堂FB專頁在其帖文留言當中,認為圖中的祭台當時肯定不是那樣,認為這是梵二之後的事。這裏的梵二,是指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拉丁語稱為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為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為紐曼會議,是屬於天主教會第廿一次大公會議,是距今最近召開一次的大公會議,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一日召開,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八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時間相隔四百多年。可見該世遺VR虛擬展廳非常失真,體現不了當時面貌。其實涉及古代宗教場所佈置問題,應該多諮詢宗教團體意見後才去做。

  該世遺VR虛擬展廳這種質素,還收別人五十澳門元票價,令許多人感覺非常奇怪。還原歷史的世遺VR,這主意的確幾吸引人,但是VR當中的歷史內涵和畫面質素做得不好,感覺浪費這麼好的推廣澳門本土文史資源。

2023年3月16日星期四

從誤傳名人死訊看傳媒職業操守

       近來港台地區都發生不同尋常的誤傳名人死訊事件發生。各大媒體在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五日在未經查證下,大量篇幅報道劉文正好友以及前經紀人夏玉順的內容,他指劉文正由於心肌梗塞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病逝,但是即時遭到劉文正其他親友指正為假消息。夏玉順在第二日改口透露劉文正並沒有過世,「但永遠不會見人」。這個過世消息故意放出,是因為接中國大陸方面有人出資邀請復出演唱會,劉文正無意願復出。他為了避免大眾打擾,「希望大家忘了他」。


     在一個月後的三月十二日 ,在網上瘋傳現時九十二歲的資深電視主持兼演員朱維德(人稱「朱翁」)死訊,享年九十二歲,而其「維基百科」更立即被網民修改為逝世狀態。網上在隨後出現不少悼念朱翁的文章和貼文,陸續為他死訊致哀,也有不少網民留言深感可惜。《星島頭條》即時聯絡朱翁,朱太在電話透露丈夫現居護老院,由於半年前證實患上認知障礙,就安排他入住護老院,朱太同時表示多謝大家關心,澄清死訊是誤傳。 


     其實誤傳名人死訊,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香港《東周刊》曾經推出紀念鄧小平一九九七年逝世的紀念特刊,其中製作有關鄧小平健康傳聞震撼股市情況的圖表。有關鄧小平健康傳聞是由一九九四年十月開始,從美、日、韓、台媒體報道出。曾經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廿四日鄭經翰在電台節目誤傳黃霑死訊。後來他澄清只想提醒霑叔要堅持立場,霑叔聞悉被誤傳死訊時,即忍不住爆粗,同時親撰賀詞向各報館祝賀聖誕快樂,證明自己仍然健在。在二零一一年七月六日於網上傳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病逝消息,亞洲電視其後更作出獨家報道。新華社相隔一天發稿澄清江澤民仍然生存。還有許多案例,就不在此盡錄。可見有些名人容易被誤傳死訊,有兩個共通點。首先都是上了年紀,其次就是曾經患有重病。當這些人久未露面,就會容易產生許多猜測,也加深分辨死訊真假。


     在兩個月內接連發生誤傳名人死訊事件,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從事件性質可分為故意和無意。故意性質誤傳名人死訊,則是指有些傳媒或個人在線上或線下故意製造假新聞,形成社會恐慌,從而達到社會影響力。這完全是非常自私行為。夏玉順雖然故意誤傳劉文正死訊,指出是為了劉文正著想。可是他言行不一致,非常影響劉文正正常生活之餘,還影響粉絲的感情。


      另外一些傳媒誤傳名人死訊,屬人為疏忽的無意之失。例如鄭經翰在電台節目只想提醒黃霑,沒有特別詛咒意思。有些傳媒沒有做好事實真偽把關,按傳聞說法去報道名人死訊。非常不尊重該名人與其家屬,也非常不尊重該名人的粉絲。不過感覺《星島頭條》做得好,他們會第一時間致電朱翁家屬詢問其現時情況,不會人云亦云公布死訊。這是一個較為妥當處理這類新聞的方法。

澳門與天文氣象史話

 今中外天文學家

曾在本澳活動史略

  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利瑪竇應召赴中國傳教,於1582年8月7日抵達澳門。他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之外,還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由民政總署、澳門藝術博物館、意大利馬爾凱大區、意大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遼寧省博物館、澳門墓金會、澳門利氏學社、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文物特展」在2010年8月7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同時由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耶穌會、文化局聯手統籌,澳門雕塑家黃家龍製作的利瑪竇銅像在同日上午十點於澳門大三巴牌坊旁聖保祿學院遺址揭幕。

  葡萄牙天主教耶穌會士、天文學家、音樂學家徐日昇在1669年1月20日抵達澳門之後,他完成澳門聖保祿學院人文文學課程,同時學習神學。接受藝術碩士文憑之後,從事教授人文文學課程兩年。

時任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嚴俊博士、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楊捷興研究員、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副秘書長汪琦研究員等,在2006年12月訪澳。他們是為了出席何賢星在本澳舉行命名儀式才到達澳門。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宴請他們一行,最後邀請紫金山天文台台長等嘉賓們,參加該會2008年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慶典。

本澳天文氣象設施史話

  澳門官方天文氣象機構沿革: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經在鳳凰山(今白鴿巢公園)上面興建觀星石屋以觀察天象,這是澳門最早天文台,但是這個天文台很快被廢置。氣象觀察工作在許多年之後,就由當時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負責,其記錄也始於1861年。葡國海軍上尉史地納直至在1880年,在澳門創建氣象臺,台址設在現今山頂醫院左側山坡上面。由於該氣象臺設備簡陋,主要依靠上海耶穌會主辦的徐家匯天文臺及馬尼拉氣象臺支援,才能夠發出天氣預告。

  澳門氣象台在1952年成立。大砲台在1965年正式設立氣象觀察站。該台總部在1966年4月28日從山頂醫院搬到大砲台。氣象報告電話錄音系統1989年設立,提供24小時專線查詢服務。該台至1996年7月26日再遷往氹仔雞頸山新址辦公。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易名為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葡萄牙語名為Direcção dos S erviços M eteorológicos e G eofísicos)。

  澳門科學館:曾經稱為澳門科技館,現在簡稱科學館,葡萄牙語名為Centro de Ciência de Macau,英語名為Macao Science Center)。早在2001年7月,時任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副會長李志輝撰《澳門應否建天文館》一文,提出澳門需要興建天文館,該文在2001年7月31日刊登於《澳門日報》。該館由已故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及興建作為澳門以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位於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在2002年8月14日決定把即將動工的科技館命名為「澳門科學館」,總投資預算約為六至七億澳門元。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9年12月19日於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直至2010年1月25日對外開放。澳門科學館天文館自2015年7月起在每個月都舉行點亮星辰活動,邀請各地嘉賓主講科普講座,以推廣天文知識。此外還播放3D電影,以推廣自然科學知識。

  澳門科技大學:建校於2000年3月27日,屬於澳門一所私立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現代大學,其中隸屬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本部位於澳門偉龍馬路,該校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英語名稱為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為MUST,簡稱為澳科大。中國天文學家許敖敖在2002年至20012年曾任該校校長。在2013年初卸任校長後,擔任該校校監顧問,主持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工作。

  該校其中設有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機構。該實驗室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批准,在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可可講座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歐陽自遠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實驗室現時有四十位專家學者,包括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顧問、副教授、特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研究團隊超過九十人。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在2012年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在2016年6月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研究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澳門科技大學的許文韜團隊和美國科學家在2022年4月12日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研究,表示在2022年1月初次透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編號「C/2014 UN271」的巨型彗星。

當代本澳天文氣象社團史話

  澳門天文學會:前身為澳門業餘天文學會,該會成立於1983年,1986年7月16日立案註冊。在2013年創會三十周年之際,正名為澳門天文學會。現時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在澳門《華僑報》出版天文專題。

  澳門天文攝影協會:於2018年10月18日立案註冊。該會以推動天文攝影研究、普及天文攝影知識、促進天文攝影相關的交流為宗旨。

  澳門氣象學會:於2018年5月16日立案註冊。是由一班熱愛氣象人士組成非牟利團體,成員當中包括有氣象專家、氣象研究人員以及教育界人士。其宗旨是為了加強本澳居民氣象和防災意識,同時推動科普和學術研究,以促進與本地及外地氣象機構交流合作。會長為方志剛,理事長為冼保生。曾經舉辦過的活動包括有公眾及學校科普講座、賞雲活動及攝影比賽、參觀官方氣象機構、天氣預測比賽、熱帶氣旋預測比賽等。

  澳門培正中學天文氣象學社:該學社成立於2002年,現時社員大約有五十人。自設澳門天文氣象追擊站,該網站成立於2018年8月24日。

小行星命名與澳門

  有不同作為小行星命名的理由。有以地名命名的,由SCAP1在1997年1月11日於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發現的永久編號8423星,命名為Macao澳門星。

  有以機構命名的,由CNEOS在2007年5月19日於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發現的永久編號200003星,命名為Aokeda澳科大星。

有以人名命名的,由紫金山天文台在1978年10月29日於南京發現的永久編號5045星,命名為Hoyin何賢星。由紫金山天文台在1998年2月15日於南京發現的永久編號55901星,命名為Xuaoao許敖敖星。由LONEOS在2000年4月26日在美國亞歷桑那州的羅維爾天文台近地天體搜尋計劃(Lowell Observatory Near Earth Object Survey)中所發現的永久編號51166星,命名為2000 HW63許文韜星。同澳門科技大學有關的小行星命名佔三個。

參考資料: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 、澳門政府新聞-中文版、《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濠江日報、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澳門印務局、澳門氣象學會、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學館、澳門培正中學天文氣象學社。


圖片說明:


 

1.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利瑪竇畫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 葡萄牙耶穌會士天文學家、音樂學家徐日昇半身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3. 今大炮台上的澳門博物館現址曾用作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辦公處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023年3月9日星期四

淺談澳門作家未來的前景

         最近閱讀了刊登於上週六的澳門《華僑報》,屬專欄作家明俐在週末派對講東講西欄目一篇名為《澳門作家的前景》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思考虛擬AI是否取代人類未來文字工作?令筆者也想出一些看法。


  首先,對該文章開頭所引用的新聞有點驚訝。該文章指:「美國金融公司Remitly根據二零二一年十月至二零二二年十月,Google搜索「如何成為……(How to be a……)」的數量結果,統計出全球十大夢想職業。結果顯示⋯其次為作家(八萬零一千二百次)。按地區統計…澳門人則對「如何成為作家」最感興趣」。

 

  驚訝之處在於兩方面,首先觀察到原來作家這個行業,是多麼受歡迎。這可能是國外讀書風氣較好,會影響這個結果高低。原本還認為現時互聯網普及化,許多資料可以網上搜尋得到。由於海量訊息充斥,吸收知識不再局限於書本,對紙書生存空間形成了威脅,加深了寫作或出版行業競爭性。另一方面,將作家成為夢想職業的人數增加,體現現代人對知識的積極追求。特別是本土歷史文化或奇案故事文章,特別受大眾歡迎。


  其次就是有這麽多澳門人,對「我如何成為作家」最感興趣,令人難以置信,非常質疑結果的可信性。不過無論結果是否可靠,感覺始終都是件好事,體現澳門人閱讀風氣有些改善。因為如果對閱讀提不起興趣,又如何提起對做作家的興趣?在這個問題上,澳門各大圖書館和出版社、書店都付出不少。許多澳門作家在疫情困境裡,仍堅持出版新著,是一件很值得讚許之事。始終相信澳門不是文化沙漠,也相信澳門文化界能捱得過去。


  在該文章中間至最後部份,探討AI盛行會不會取代人類文字工作。該文章指出:「Remitly的分析師表示,以寫作為職業存在風險,尤其現今世界的AI越來越先進和全能,寫作本身已經是難以糊口的工作,更何況在AI流行的時代?」該文章作者的朋友嘗試過向AI查問,「能否寫有關暴力殘殺,以及色情的小說故事,結果得到AI斬釘截鐵回應,指自己作為AI,任務是提供有用的資訊和幫助,並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他自稱應該尋求建立和平、合作和積極的關係,以實現共同的目標和繁榮。」


  見過澳門政改咖啡檔的檔友也有類似嘗試過向AI查問,能否說出現在澳門特首是邊位,AI竟然會答出另一個答案。筆者朋友嘗試向AI查問風水命理,AI完全不懂得去答。可見AI雖然為人類思考和撰寫文章提供方便,但它現時資訊仍不健全。但作為人類始終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隨著人類科技文明進步,AI可能遲早超越人類智慧。由此可見,人類科技文明進步應在不破壞人類倫常、不破壞地球環境下,適可而止地進行。

2023年3月2日星期四

小潭山今與昔

 小潭山地理沿革


  小潭山(葡萄牙文:Taipa Pequena)海拔110.8米。原本是小氹島上一座山,原名小氹山、菩提山。菩提山因菩提禪院而得名。在沿岸擁有大量自然海岸線。由於小潭山周邊大量填海造地,沿岸大量自然海岸線消失,和大氹島連合成氹仔(Taipa),甚至路氹大量填海造地,和南面的路環(Coloane)連成一片。


小潭山公共設施


  大型浮雕及瞭望台( 葡萄牙文:conjunto escultórico):是由葡萄牙著名雕塑家杜麗德女士設計整個浮雕,在1981年就開始建造,同時澳門總督高斯達海軍少將在同年12月28日負責揭幕。浮雕高度大有八佰呎,總共耗資六百萬元。該大型浮雕是由六幅巨牆、十二塊組合板以「之」字形摺疊所構成,浮雕上的畫面以澳門人日常生活為主題。總共分為四個部份,「之」的頂部有一個星象羅盤圖案,據說浮雕造型是來自中國古代萬里長城;在頂部往下看,就刻上一幅松山燈塔、三輪車、帆船和噴射船;再往下看,這一幅主要刻劃有大三巴牌坊和葡京酒店這些具標誌性的澳門建築;最後一幅則畫上舞龍、舞獅情景。


  小潭山觀景台:該建造工程包括有廣場、雨棚、公共洗手間、觀光電梯及巴士停泊點、以及重整180度觀景台, 總費用約四千五百萬元,工程歷時有兩年多,由2014年4月14日公開開標,2014年8月4日動工,最終於2016年11月竣工,同時於2017年啟用。在當時的土地工務運輸局(現稱為土地工務局)表示,主要是為了完善氹仔步行環境,同時兼顧滿足市民觀光需要,對氹仔小潭山觀景台及其周邊公共空間進行重整及優化。


  小潭山2000 環山徑:此環山徑全長約二千三百米,在1999年對外開放,其創建目的是為了慶祝與澳門市民一同邁向公元二千年,因而特取其名為小潭山2000環山徑。該小徑是離島最為寬敞,同時周圍設置不同功能健身設施、休憩區、兒童遊戲區,供市民和遊客使用。


在小潭山腳周邊的設施


  菩提園(Templo de Pou Tai Un):又名菩提禪院,位於氹仔小潭山東南角。建於清光緒年間,菩提禪院是氹仔最大的廟宇,也是佛教淨土宗在澳門最重要的道場,也是中國澳門主要的佛教勝地之一。在禪院內除供奉全澳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之外,在庭園外還有一尊泰國的四面佛像。


  菩提社會服務大樓位於氹仔菩提禪院旁BT4B地段,總地段面積大約有三萬三千三百平方尺,總建築面積約十七萬平方尺。大樓樓高九層以及一層可以提供大約一百個私家車、電單車和復康巴士等泊位的地下停車場。該大樓一直秉持菩提禪院「慈悲喜捨」精神,以「持續照顧」及「以人為本」為服務理念。


  紀念碑公園(Jardim do Monumento): 位於澳門氹仔小潭山西南角。是由海島市政廳,為了紀念葡萄牙戰船「第二瑪麗亞」號爆炸事件中的罹難者而斥資興建。該花園在1991年3月正式開放。不過由於紀念碑建於1851年,兩者興建時間相隔有一百四十年之久。


  氹仔碼頭公園(Jardim do Cais):位於澳門氹仔小潭山西南角,花園具有葡萄牙式建築風格。建於1955年,原本是往來氹仔島至澳門半島唯一的碼頭。自從澳氹大橋建成之後,由於來往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之間船運式微,就改建成現在的花園,其名稱由此得來。


  氹仔隧道(Tunel do Taipa):在1974年落成通車,位於氹仔小潭山西南角。該隧道穿過小潭山,以連接氹仔海洋花園大馬路和柯維納馬路。縮短從嘉樂庇總督大橋繞小潭山一圈而過之路程。


曾在小潭山發生過歷史往事


  小潭山曾發生過嚴重山火。在1996年2月接連兩次嚴重山火,大幅原林木被焚毀。在這次山火的多年前,亦曾經發生過大火,當時農林處在事後曾經補種逾百株台灣相思等易種植物。氹仔小潭山行山徑山坡2011年12月20日曾經發生山火,火場面積超過千平方米,這次山火燒燬四百多棵樹木,當時消防員拖喉上山撲救接近三句鐘,就將火完全撲熄。這次山火當中無人受傷,起火原因懷疑遺下火種引致。


  三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曾經在小潭山植樹。臨時海島市政局在2000年元旦之日舉行「共植中華樹同慶千禧年」活動,邀請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主持,同時在澳門版圖中心點的小潭山上親手種植一棵「中華楠」樹苗,作為千禧之樹。這種樹原產地就在中國南方的長壽樹,樹苗採自澳門路環山上。其意義象徵澳門和中國血脈相連關係,同時象徵澳門於時任何特首領導之下展開「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新時代,也象徵澳門人按照時任何特首所制定「共創新機」的方針,以迎接未來挑戰。第二位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以響應世界植樹日,在2010年3月21日也到小潭山二千環山徑種植一棵「中華楠」樹苗,其後同時主持植樹揭碑儀式。除此之外,大豐銀行為了響應綠色城市建設,在2012年5月27日在氹仔小潭山公園舉行「齊植樹、共環保」活動,以透過植樹傳遞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訊息。現任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2020年6月13日上午於氹仔小潭山環山徑栽種「中華楠」樹苗,藉此宣揚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展示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對本澳綠化工作的重視和關注,提醒廣大市民珍惜大自然以及愛護樹木。可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在小潭山栽種「中華楠」樹苗,成為了慣例。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公報、澳門旅遊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 -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八八)、李鵬翥:《澳門古今》、《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澳門力報、慧科電子剪報(Wisenews)資料庫、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 《澳門地圖集》、黃就順、鄧漢增、黃鈞燊主編:《澳門特別行政區地圖冊》、澳門海島市市政廳: 氹仔旅遊地圖、黃就順:《澳門地理》、梁錦英和蕭潔銘所著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墳場》、維基百科條目、菩提社會服務大樓、澳門記憶



☆ 小潭山位置示意圖,由建燁製作



☆ 小潭山之休憩區,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 氹仔隧道盧伯德圓形地入口,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市民日常生活空間不容侵犯

        隨著澳門疫情緩和,防疫措施陸續放寬,赴澳旅客日漸增多。各種各樣網紅旅行路線推介,也陸續增多。甚麼小紅書、抖音、微信等公眾號各出其謀。其中受人關注的是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小紅書網紅,對澳門旅遊作另類推介。


  這個小紅書帳號名為「bb .Star」,在今年二月十七日發佈了名為「去澳門不可錯過的密度建築拍照 小眾打卡地」。這個帖文其中介紹了五個景點。包括有八達新邨、新城市花園附近、東望洋新街、賈伯樂提督街、小潭山觀景台。以上所謂景點當中,只有小潭山觀景台是屬於官方認可,且在真正旅遊意義上的景點。其餘四個地點,都是一般的私人民居。


  為何本澳一般的私人民居,被當成是小眾打卡地呢?這是由於澳門人口密度比其他地方大,民宅建築興建得密密麻麻,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其次澳門真正可旅遊的景點不算多。所以感覺部份中國大陸旅遊網紅大驚小怪,其實許多中外城市都有類似景色,只是興建密度差異而已。例如廣州、香港、上海、巴黎、京都等城市都有許多特色街道。


  對部份旅遊網紅非常反感。反感之處在於這種另類推介,滋擾市民日常生活和出行,也可能加深治安問題的惡化。也對旅客自身帶來危險 。例如旅客在小眾打卡地打卡,難免要爬上他人住宅私人地方,又或者走到馬路中間進行拍攝。這樣做非常容易發生意外,其後果不堪設想。旅遊要玩得開心之餘,也要注重出行安康。


  故此,特區政府應保障本地人生活空間不受侵犯。在主客問題上應分得清楚,不能旅客地位重要過市民。作為網紅沒有必要引導旅客大鬧民生區,從而激發市民對旅客的憎恨。


  同時,旅遊局應帶頭做好有關旅遊推廣工作。可是經過文友告知,原來旅遊局官方小紅書公眾號,竟然曾發佈以簡體字寫出「澳門必打卡 六家寶藏圖書館」一帖文,該帖文附上七張照片,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其實這樣做何必?這是一個讀書地方,絕對不是旅遊地方。旅客想去參觀的話,他們自然會去,沒有必要特別介紹。筆者也曾自由行旅遊,經常參觀當地圖書館,都沒有特別細看政府介紹。加上公共圖書館座位已不多,其中已有大量在澳門留學的學生使用,若遊客也來爭座位坐,後果不堪設想。可見推介景點前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