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及澳門藝術博物館最早增設線上AR/VR虛擬展廳,其後文化局轄下四間博物館包括龍環葡韻—生活館、路氹歷史館、冼星海紀念館及典當業展示館都增設線上AR/VR虛擬展廳。由於二零一九肺炎疫情在三年來都很嚴峻,當局從而加快推動線上AR/VR虛擬技術在澳門文化設施的應用,以實現三百六十度雲參觀的願景。讓居民和旅客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澳門不同博物館的美景。隨著疫情緩和,大量防疫措施解禁,澳門和世界各地重新開放旅行。當局更以AR/VR虛擬技術,增加至澳門世遺景點當中,增加澳門世遺景點旅遊趣味。這其中一度令許多人期待。
不過亦令許多人失望。文化局的Facebook官方專頁「IC Art 藝文棧」在最近發布了一則有關澳門世遺大三巴VR虛擬展廳(以下簡稱世遺VR虛擬展廳)將啟用的帖文,名爲「感受「跨越虛實、穿越古今」的澳門文化之旅」。預告自今年三月廿四日起舉行。該帖文另外附上八張圖片,為該世遺VR虛擬展廳節目預告效果圖。其中有三張圖片令人非議。
最令人非議的是場景一「巡遊與彌撒」,「呈現一六零三年聖誕節前夕上午的天主之母教堂揭幕的巡遊及彌撒儀式,沿途可見教堂及側面的鐘塔,觀眾從教堂前的平台瞭望,澳門港的市貌與港灣景色更能盡收眼底。」爭議點在於聖保祿教堂前壁在場景一「巡遊與彌撒」當中出現妄顧史實的誤導問題。其實涉及這種歷史細節問題,應該跟坊間文史學者多溝通才是,這樣做就減少犯錯誤機會。
其次是場景二「彌撒及蟹舞」是「取材自一六三七年英國旅行者彼得‧ 門迪(Peter Mundy)在其遊記中提到的在天主之母教堂內觀賞過的表演。」許多網友都對該世遺VR虛擬展廳畫面只有PS1質素,感到非常驚訝,難以明白當局做不起畫面質素好一些作品。許多網友也不明白許多男仔在莊嚴教堂上追著許多女仔這樣的畫面,代表甚麼含義?關大三巴甚麼事?可見歷史取材上,應該選取同大三巴重大歷史相關事物。
第三是復原教堂外部及周邊環境當中的祭台引起爭議,天主教澳門教區望德聖母堂FB專頁在其帖文留言當中,認為圖中的祭台當時肯定不是那樣,認為這是梵二之後的事。這裏的梵二,是指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拉丁語稱為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為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為紐曼會議,是屬於天主教會第廿一次大公會議,是距今最近召開一次的大公會議,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一日召開,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八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時間相隔四百多年。可見該世遺VR虛擬展廳非常失真,體現不了當時面貌。其實涉及古代宗教場所佈置問題,應該多諮詢宗教團體意見後才去做。
該世遺VR虛擬展廳這種質素,還收別人五十澳門元票價,令許多人感覺非常奇怪。還原歷史的世遺VR,這主意的確幾吸引人,但是VR當中的歷史內涵和畫面質素做得不好,感覺浪費這麼好的推廣澳門本土文史資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