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7月27日星期四

當局應吸取郊野公園優化爭議教訓

         早前特區政府計劃利用黑沙海灘旁閒置土地和整合周邊空間,準備建造大型青少年活動體驗營,同時串連黑沙水庫郊野公園作整體規劃優化。當黑沙水庫郊野公園經過優化之後,會建有大型觀音像,現有燒烤爐和滑草場由於定位改變將會取消。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在今年七月十八日中午回應傳媒時候,表示整個項目按照初步估算造價稍為高於十六億元。整個項目涉及有農耕場、黑沙水庫、歷奇營。造價當中以佔九點六公畝的歷奇場地最高,預計估算為十四億元,當中包括土地平整、設施建造等工程。市政署現時所批出相關工程不屬於公開招標。他還表示在十六億元的項目當中,只要造價達到公開招標標準,全都會作公開招標。他同時指出希望部份項目可於二零二四年投入使用,整個項目爭取於二零二五年落成。

  許多市民當知道這新聞之後,都非常驚訝。驚訝之處首先在於該新聞與早前斬樹和石排灣聖母像被搬遷一樣,都是市政署先斬後奏的結果。所有有關行動都是不張揚,靜靜地待事情米已成炊不主動對外公佈。筆者不反對別人信仰觀音,但是觀音像一早在新口岸新填海區存在,想問澳門還有沒有再建觀音像的必要?

  其次就是有關工程預計估算過大,令許多市民感覺政府大興土木,有違當初節儉開支準則。為甚麼消費券沒有經濟條件再推出,許多市民援助金額都收緊好多,許多社團資助金額都收緊好多的同時,還有大筆資金大興土木?加上當局財政預算這麼大的工程,可直接跳過立法會討論,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也體現立法會議員和市政委員失去監督政府施政的功能。

  第三就是取消黑沙水庫郊野公園燒烤爐和滑草場,引起許多市民不滿。不滿原因一來在於如之早前斬樹和石排灣聖母像事件一樣,市民對這些生態地方帶有感情,充滿許多往日回憶,是市民的後花園。二來民生康樂設施減少,是對市民民生利益的一種傷害。三來大自然環境可一不可再。為了大興土木,取消原有生態和民生設施,有違觀音的信仰精神。

  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最終在今年七月二十四日表示,充分聽取意見,決定停止興建觀音像項目,同時通知相關公司停止開挖,要求盡快將土方回填。為防止水土流失會先在此種草,至於該處如何加以善用,會持續聽各界意見。另外會爭取在短期內重新開放滑草場和燒烤爐。這個結果體現民意的力量,政府從善如流。傳新澳門協會發起聯署最後共獲得九千二百五十個簽名,多個傳統社團也從早前支持政府方案,轉軚支持市民訴求。雖然青年營仍然建造,但是當局從善如流有利制止事情進一步惡化。當局應吸取郊野公園優化爭議教訓,規劃大型工程應首先多諮詢公眾

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

澳門與東帝汶關係簡史

 


1894年澳門教區圖(澳門與帝汶島局部),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葡萄牙女王唐娜·瑪麗亞二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葡萄牙帝國在十六世紀先後登陸兩地

        葡萄牙人來華之始於葡國商人歐維治(Jorge Alvares)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從馬六甲來華,到達廣東東莞屯門一帶作貿易。中日貿易船隊司令官索薩(Leonel de Sousa)在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率領商業艦隊去到廣州。索薩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假冒其他國家名字請求大明朝通商,同時請求借地晾曬,當時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受賄,默許葡萄牙人在澳門搭棚暫住。索薩在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終於得到廣州官員信任。根據口頭協議及繳納合法貿易的稅款(抽盤),葡萄牙人被准許在澳門自由貿易。中日貿易船隊司令索薩(Leonel de Sousa)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1月15日呈文給唐·路易斯(D.Luís)王子,稟報他已經和海道副使汪柏達成協議,葡萄牙人獲准在1553年底開始於澳門登陸居住,同時在陸地建造房屋。

  帝汶島又稱地捫,在歐洲人到達前,本來是一個位於馬來群島南端上的貿易據點,帝汶島現時分為東帝汶和西帝汶。東帝汶曾被葡萄牙人管治。葡萄牙人最早在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在現今東帝汶潘特馬卡薩(Pante Macassar)附近登陸,佔領帝汶全島為殖民地,同時有一班道明會傳教士建立Lifau鎮。西帝汶曾被荷蘭人管治。荷蘭人在1650年(清順治七年)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進駐西帝汶,這做法逼使葡萄牙人遷到東帝汶。其後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在1799年(清乾隆六十四年/嘉慶四年)解體,西帝汶歸荷蘭政府管治。葡萄牙和荷蘭在1859年(清咸豐九年)簽訂條約,該條約經過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修改,於1914年(民國三年)最終確定現今東、西帝汶分界。 

葡萄牙管治兩地時期的事跡

  葡屬澳門和葡屬帝汶自從17世紀到20世紀之初,是葡萄牙長期於亞洲兩處僅有殖民地,葡萄牙女王唐娜·瑪麗亞二世在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9月20日以政令難以推行爲理由,頒令澳門正式脫離對印度總督之從屬關係,同帝汶(Timor)和梭羅(Solor,又稱索洛)單獨成爲一個自治的海外省,同時於澳門設總督府作管理,帝汶省在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曾經一度脫離澳門省建制,直至1857年(清咸豐七年)再次歸屬。最終維持到1897年。《澳門、地捫暨梭羅省憲報》在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18日獲得王室訓令批准出版,首期省憲報於同年發行。葡萄牙「海外憲制組織大綱」法令在1869年(清同治八年)12月1日制定,這項法令規定每個省份設立由王室委任一位總督,向海軍暨海外事務部長負責,總督主管各省之的民政和軍事,同時對各海外省的政治行政組織包括職責權限作全面修定。澳門政府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7月4日同 Eastern & Australian Steamship Company Limited (東方與澳洲汽船有限公司) 代理簽訂4年協定,是由該公司在負責來往澳門至帝汶之間運載旅客、貨物、郵袋。當時澳門政府非常關注維持當時同帝汶常規通訊問題。

  天主教帝力總教區的拉丁語為(Archdioecesis Diliensis),是一個羅馬天主教會於東帝汶的教省總教區。經過澳門主教高若瑟倡議,在1940年9月1日通過《莊嚴協議》教宗詔書,成立帝汶主教區。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ⅩⅡ)在是年9月4日公佈教諭,宣佈澳門教區和帝汶教區分離,第一次任命Jaime Garcia Goulart神父為帝汶代牧。

  當時澳府曾經將澳門犯人流放至葡屬帝汶,犯人刑滿釋放之後不可返回澳門,要在葡屬帝汶定居,同時逐漸同化融入葡屬帝汶社會。有些例如在經過葡印總督於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批准,澳府將António Gomes、Vicente Ferreira、Manuel Mendes)、Domingos Fernandes Madanella、José Rodrigues、Pedro Joâo、António Teixeira、Lopes de Andrade等8名罪犯流放至帝汶。António Teixeira和Lopes de Andrade罪犯流放至帝汶十年。

  踏入二十世紀後,澳門和東帝汶命運各不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葡屬澳門和葡屬帝汶同受大日本帝國侵略軍隊影響。當時澳門由於屬中立地帶,沒有被日本佔領。帝汶全島則在1942年至1943年被日本佔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帝汶在印度尼西亞獨立之後,成為了新建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一部分。葡萄牙在日本戰敗後,恢復對東帝汶的管治。葡萄牙在1974年康乃馨革命成功之後,開始實行放棄海外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政策,分佈世界各地的葡屬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脫離葡萄牙管治。東帝汶最初在1975年11月28日從葡萄牙獨立,成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可惜在9天後馬上被印尼入侵且佔領,於1976年7月淪為屬於印尼的東帝汶省(Timor Timur)。爆發持續二十多年獨立戰爭,造成十至廿五萬人死亡。澳門地區主權則在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澳門回歸後與東帝汶交流

  東帝汶自從在1999年8月舉行全民公決正式脫離印尼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帝汶交往逐漸多。中國大陸在2001年9月於帝力設立大使級代表處。東帝汶於2002年5月20日宣告獨立後,中國大陸在當日就同東帝汶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東帝汶外交與合作部部長達科斯塔,在2008年8月3日至6日到澳門進行私人訪問。達科斯塔於8月4日中午會見傳媒時表示,東帝汶與澳門將可以在旅遊、教育、投資等方面加強合作,同時希望進一步加強聯繫,可在澳設領事館。最終於2013年前後在澳門開設名譽領事館。開設該名譽領事館原因,這是由於澳門與東帝汶有著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現時有不少東帝汶人到澳門留學,在澳門現存一個規模比較小的東帝汶人社區。澳門、帝汶友誼協會在2001/08/22刊政府憲報成立。

  2003年10月12日,中葡經貿合作論壇,在澳門成立同時舉行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中國商務部和同時列席的7個葡語國家部長級官員簽署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當時東帝汶是其中一個列席葡語國家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起該國際經貿合作論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主辦,澳門特區政府承辦的論壇。宗旨為經濟合作及發展為主題,加強中國與葡語國之間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發揮澳門在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平台角色,深化彼此之間全面合作。在2005年成立「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常設秘書處輔助辦公室」。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則在2019年12月(首期工程)和2022年10月31日至11月21日(二期工程及辦公樓)分兩階段啟用。

參考資料:澳門政府印務局、《澳門全紀錄》(陳昕、郭志坤)、《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百科全書》(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編年史(施白蒂、金國平)、 中國新聞網、澳門公共圖書館、澳門基金會虛疑圖書館、澳門記憶。

重大遷移修復文物 應該首先告知公眾

         市政署近來修復位於路環石排灣圓形地的聖母像及拜苦路碑,引起許多本澳網民的爭議。事件最初由社交網站Facebook澳門懷舊收藏學會群組成員,在二零二三年七月十六日晚上發表圖文帖所揭發,指出「我們的文物!我們的政府!我們的文化!無言 一個陪住我成長的聖母,幾十年來每天都會經過!」引起許多本澳網民留言與轉發。觀察許多本澳網民留言,大多數對政府這次行動非常反感,也因故城回憶消失感到惋惜。為何聖母像及拜苦路碑的去向,受到這樣多人的關注呢?

  這是首先由於有其歷史淵源。根據澳門虛擬圖書館所藏伍松儉(唐思)先生的《澳門風物志》(https://reurl.cc/eDalAR)所介紹,位於石排灣圓形地的聖母像及拜苦路碑的歷史資料。當時由澳門及離島教友為紀念聖母瑪利亞集資,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於該處闢建花圃,於中央樹立由葡國運來的聖母石像。石像下面有碑石承托,立在八角形的三梯級之上。後來又為了紀念聖母誕生二千年,由義大利、日本、澳門、香港、新西蘭、西德及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教友,在一九八六年九月八日捐獻出一座耶穌塑像以及十四幅雲石浮雕,環立於聖母像周圍,此舉更加增添宗教氣氛。這些石雕統稱為「拜苦路碑」,主要刻劃記錄在《聖經》之上的耶穌被叛徒出賣受刑被釘十字架上故事。

  同時也有說法認為聖母像及拜苦路碑設立在這裏,是希望保佑連貫公路來往車輛能安全。因為連貫公路曾經發生不少致命意外,也因此傳出不少鬼怪傳聞。其次那堆雕像是種全民共同回憶,長期是到達路環的一個標誌。許多人每次坐車去路環時候,都會路過望一望這裡,筆者也不例外。

  其後由社交網站Facebook澳門巴士/公共交通迷專頁在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七日下午四點作跟進報道。其中指出:「..然而,現時聖母像、耶穌像及所有拜苦路碑都被拆走,不知所蹤,而現場只餘下耶穌像背後拱門碎片的殘骸,的確會讓人聯想到當局是進行清拆行動...」到底承判商在現場只留下碎片殘骸,他們這樣做是修復還是破壞? 令人難以明白的是為何修復工作不是文化局負責,而是市政署負責?其實文物修復理應由有足夠經驗的文化局統一負責,這樣拆除再修復還原是對文物一種傷害。

  市政署最終在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七日晚上八點,透過澳門新聞局的社交網站Facebook專頁發表新聞稿,解釋修復位於路環石排灣圓形地的聖母像及拜苦路碑的原因與相關安排。修復的主要原因,市政署新聞稿指出是由於早年受到颱風吹襲受一定程度損壞,故此市政署一直有計劃開展修復工作,持續與天主教澳門教區就修復方案進行緊密溝通,並由具修復雕像經驗及技術的承判商執行有關工作。根據市政署工程資訊網透露,「路環石排灣圓形地苦路碑及雕像修復服務」在今年四月十九日向十一間公司開標詢價,兩間公司來信通知放棄競投,兩間公司沒有提供標書,一間公司的標書不被接納,六間公司的標書獲得接納。在今年五月十七日判給建築商李發權,造價為六十四萬五千元,工期為一百五十天。

  問題就來了,為何市政署現在才公布詳情?為何天主教澳門教區沒有主動向公眾透露?文物受到颱風吹襲損壞,確實一個需要修復的理由。可是市政署經常被市民反感不滿,不是沒有原因。就是好多時重大政策和措施,都是先斬後奏靜靜地實行,例如之前斬樹事件。體現市政委員失去監督市政署的政治功能,現在應該重新審視市政委員委任制度,是否有必要繼續推行?如果市政署一早向公眾說明一切,承判商在現場做好工程說明牌,這樣做就不會讓這麼多人產生誤會。

2023年7月13日星期四

奇妙的增城博羅之旅

      




      早前在第十一屆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展場上,於澳門國旅攤位當中,報名了為期兩天一夜的廣東省內增城博羅旅行團。該團在今年七月八日於拱北口岸乘坐旅遊巴起程,整團人總共有三十多人。這可能是暑假檔期許多人放假,還有疫情後旅遊業復甦的緣故,許多旅行團在這段時間都經常爆滿。

      該團的第一站,就是到位於增城的崔太師祠參觀。該建築群在二零零二年七月,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崔太師本名崔與之。他是增城人,籍貫江南西路贛州府寧都縣白鹿營。是一名著名的南宋政治人物和詩人。在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年)二月曾被任為右丞相,但他堅辭不受。於次年五月致仕歸里。他的詞章造詣很高,被尊為「粵詞之祖」,為菊坡學派代表人物。他在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年)十一月十一日病逝。不過團友似乎對歷史不太感興趣,反而被崔太師祠外多棵龍眼樹所吸引,在街邊出現這種情況,的確非常少見。聽鄭導遊所說,原來這些龍眼樹是村民的共同財產,當果子成熟後就摘下,分配給村內不同家庭。

      第二站就是到位於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清水湖景區度假參觀。筆者住集夢間隱世酒店,這個地方的確隱世,在這附近非常寧靜,陽台右手邊見到羅浮山一角。在酒店附近也有客家特色旅遊區供旅客參觀。酒店房間也非常現代化,用投影機投影在屏幕欣賞電影,馬桶也是電子化的。

     第三站就是在七月九日上午到位於羅浮山下的客家婆景區,去了解惠州市一帶客家人文化。了解到客家婆的日常生活,還有客家婆豆腐的製作過程。可能因旅行團時間緊迫,感覺有點走馬看花,未能看清是甚麼東西,就趕快上旅遊巴到食午飯的地方。

     最後一站是到東莞樂遊遊生態園摘荔枝龍眼。由於陽光太猛,加上村路崎嶇,筆者就不跟著團友他們去。不過有點可惜的是,在生態園附近就是南社古村,但旅行社行程表沒有安排參觀,導致過早到中山食晚餐,錯過仍可作旅遊安排的時機。不過遺憾並不是壞事,可作另一次旅行規劃安排的契機。

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青洲區的古往今來

 青洲附近地理沿革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澳門地圖所見,青洲原為一個位於澳門半島西北角的海島,其名稱由於環境優美得名,故此葡萄牙語Ilha Verde的意思也稱之為綠島。島上有座名為青洲山(葡萄牙語:Colina da Ilha Verde)的小山丘,海拔有54.5米,是澳門半島當中第六高山崗。現時青洲山仍保留不少稀有古樹。2012年「全澳古樹名木調查報告」指出青洲山上有九個品種總共36株百年古樹,其中最為古老的是已經有220年樹齡,更是全澳唯一一棵血桐古樹

 

 昔日濠鏡十景當中的「青洲煙雨」形容當地風景。昔日清代印光任和張汝霖合編的《澳門記略》一書,曾經對青洲風貌簡明扼要的記載:「北則青洲山,前山澳山盈盈一海,兹山浸其中,厥壤砠,厫木樛,巑岏荼菿,石氣凝我,與波光相上下,境殊幽勝。」由於青洲靠近邊境,故在萄牙管治時代長期屬軍事禁區。

 

青洲四百年昔日史事

天主教士初登青洲: 屬於耶穌會的聖保祿修院院長和天主教東方巡致總監範禮安,在1604(萬曆三十二年)未經中國地方官准許,就私自登上青洲島,擅自興建教堂作傳教用途。當時華人圈子間誤認教堂是砲台,流傳著耶穌會士有佔據青洲野心的傳言。當時廣東右參政監司馮從龍等人在1621(明天啟元年)率兵至青洲島,把島上夷人建築盡毁。後來香山知縣出面調停,仍容許耶穌會人士留居青洲,同時立碑聲明仍屬中國領土。耶穌會人士其後重建教堂。現今的青洲避静院大約在1828(崇禎元年)興建。

 

 西蒙▪羅咱為青洲全島地主:澳葡議事會在1765(乾隆三十年)參加拍賣青洲島,但是在是年814日的市政府成員任期當中,決定「議事會並不想得到此塊青洲地」。於是葡印總督在是年命令,以6147兩和346卡伊薩(Caixa)銅幣這價格,將青洲以及將聖保祿學院和聖若瑟修院,賣給澳門富商西蒙•羅咱。

 三巴仔聖約瑟修院其後以二千元在1828(明崇禎元年)承購,直至1889(清光緒十五年)將一部份地方租借給英國人,作興建青洲士敏士廠使用。

  青洲連貫馬路的興建:青洲與蓮花莖之間位置,經過大量填海造地後形成。時任工務司羅利老(Adolpho Ferreira de Loureiro)在1887(清光緒十三年)216日擬定由沙梨頭至青洲,由青洲起至關閘馬路填築兩條石砌之間範圍內的填海工程計劃,以便濬深澳門埠內海道。工程預算總計大數系銀30萬元。澳門總督布渣在1890(清光緒十六年)1027日頒布第146號訓令,為了配合澳門半島的發展,決定建築一長堤,連接青洲與澳門,同時青洲亦可作為船只之停泊處,工程預算23800澳門元,施工期兩年。工程完成後,命名為 「青洲大馬路」,葡文名為「博爾劄參政大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ia)。澳門政府在19199月中旬利用中國南北議和未定,海域定界未清晰之際,就在青洲島堤岸附近疏濬海道,築成一長50丈、寬50丈的路面,而且開始在青洲附近布防。

青洲木屋區興建與拆遷:澳葡政府在192469日批准和順公司經理吳雲豐在青洲北部填地上設立一間炮竹廠。澳府在1924在青洲北部的填海地規劃設立工業區, 請荷蘭工程公司將這裏的埤田全部填壅,同時在此設立搭有簡陋工寮的十多家工廠,吸引了近萬澳門貧民到此工作。同時也在這裏變成澳門最大的寮屋區,逐漸形成青洲坊木屋區和石仔堆木屋區。澳府在1942123日於青洲設立「露宿貧民收容所(又稱青洲難民營)」。由於城市發展,青洲坊和石仔堆木屋區改建為政府經濟房屋和社會房屋。

 

澳門青洲坊木屋區的三次大火災:澳門靑洲坊木屋區在19501213日下午三時三十五分,發生大火,燒毀新改建完成四百間木屋。二千一百二十六難民無家可歸,有一男一女童當場燒死,另一位男童失蹤,亦有不少牲畜被燒死,損失達到30萬元。

 

1955110日清晨約五時四十分,因一木屋住客失愼發生火警,有三百七十二間屋宇被焚,六間被拆毀。無家可歸災民估計約有數千人,猪狗貓鷄鴨之類死於火者也無法統計,附近的菜田菜蔬亦為逃出災民所踐踏。

 

19891218日傍晚發生大火,消防員到塲開喉撲救近兩小時就將火灌熄。現塲發現兩具燒焦的屍體。在火警中有十四間木屋被燒燬,二百零四人無家可歸。

 

2003年澳門青洲非法危險品倉庫爆炸:該倉庫當中的危險品由於天氣炎熱產生化學反應,在200381日晚上發生爆炸後引發大火。消防員到場之後隨即就將青洲山附近居民全部撤離,同時使用超過四小時才能撲滅大火。這爆炸事件引起澳門各界關注易燃品儲存倉設立地點和監管問題。

 

珠澳跨境工業區的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02年提出建設跨境工業區構思,是由珠海市人民政府提出申報,最後經國務院在2003125日批准設立。於2006128日正式運作,跨境工業區邊檢大樓則在同年1018日運作。珠澳聯防聯控澳方工作組在2022518日宣布,經珠澳聯防聯控機制協商一致,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同時報請上級批准,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通關時間自2022521日凌晨0時起,由現行廿四小時通關,臨時調整為每天早上7時至晚上24時通關,即每日凌晨0時至7時暫停通關,同時僅向園區工作人員開放,非園區工作人員不能經過跨工區口岸通關。

 

 

青年學者新發現:一直從事研究昆蟲工作,攻讀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碩士的梁志文,是一位澳門昆蟲學者。他在青洲山上發新種螞蟻「澳門細蟻」(Leptanilla macauensis)和「澳門麥羅甲蟎」(Meristolohmannia macaoensis)。

 

 

青洲區上的部份建築史話

 

聖若瑟大學暨聖若瑟教區中學(高中部):位於青洲土地原為1982年創辦的聖約瑟中學校本部。聖約瑟大學則於1996年創辦。新校園在2009年12月16日正式動工,2016/ 17學年正式啟用。

 

澳門自來水公司在青洲的設立:澳門自來水公司早在1932年於此島建立機房。後來新公司搬至新口岸,同仍然吸取青洲河水。中共建國後,開始在灣仔竹仙洞及銀坑建成水庫,直至1960年3月8日供應給澳門居民使用。

 

青茂口岸:2013年11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訪澳。他在此期間宣布青茂口岸項目已經獲得中央批准同意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正式批覆同意,主體工程在2018年初正式動工。青茂口岸現在位置原本為舊澳門批發市場,在新口岸工程展開後,同一時間展開清拆工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在2021年8月30日分別宣布,按照國務院批覆同意,同時經過粵澳兩地政府協商,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在2021年9月8日下午3時正式開通啟用。

 

 

 

青洲坊和美居廣場公屋的興建與入伙:青洲坊第1及2地段公共房屋項目在2012年12月27日動工,作為萬九後公屋項目的首個啓動工程提供2,356個公屋單位之外,同時配備完善的社區功能,滿足區內居民的生活所需。青葱大廈在2013年4月3日正式入伙。青怡大廈在2016年6月14日正式入伙。青濤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青洲坊大廈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入伙。美居廣場作為社會房屋,則在1992年2月1日入伙。

 

 

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論盡媒體、陳昕郭志坤:《澳門全紀錄》、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粵澳關係史》、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金國平:澳門編年史

 

 

圖片說明:

 

 


1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青洲島,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2  自西南方眺望青洲山(2010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3  青茂口岸澳門邊檢大樓,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如何好好保育本澳樹木

        繼早前氹仔卓家村古樹爭議之後,近來也發生位於議事亭前地一株陰香樹將被市政署移除,還有筷子基北灣樹木已被市政署斬除的新聞,引起本澳很大爭議。這些新聞令人反思,如何好好保育本澳樹木?

  據報道,市政署以維護樹木健康及公共安全為由,持續巡查澳門本地街道樹木。位於議事亭前地一株陰香樹自從二零二二年開始感染根腐病,同時被白蟻蛀蝕,導致樹木生長持續衰弱,還有出現樹皮脫落情況。市政署在此期間為樹木進行修剪、清除真菌子實體、施藥、擴大樹穴、安裝支撐架等一系列救治工作,同時定期對該樹進行監測。該樹直至今年六月,由於長勢持續衰弱,樹冠也明顯收縮枯黃。當局基於公眾安全,將在七月上旬移除該樹。

  保護公眾安全確是一個斬樹的理由,但並不是金牌令箭。需同時顧及古樹保育,決定古樹去留。其次當局對不同年紀的樹木,應做多些預防措施,例如杜絕害蟲侵害等,千萬不要到嚴重感染時才想辦法補救。

  而位於筷子基北灣海傍幾株樹木已經被「斬除」,一度僅餘樹頭。在網媒和議員關注之後,樹頭位置的上方更被膠布幅蓋和乾涸水泥重壓。市政署早前設置的工程告示列明是「遷移樹木」,但當局於七月三日中午宣稱樹林存在風險而需要「移除」。當局還指北灣殺樹是為了增加綠化。

  為何結局這樣羅生門?到底當局事前有沒有做好規劃?要知道拔除樹木,是對樹木一種傷害。一個地區的綠化面積大小,應及早做好規劃後,按照規劃做好種植。這樣做可減少對樹木的負面影響。

  民政總署直至現在市政署時期,一直以來處理動植物的政策做法都受到市民非議。有關動物方面,有市政狗房人道處理流浪貓狗的爭議等。有關植物方面,則有斬殺街邊植物的爭議等。為何引起市民爭議?這是由於市民對動植物帶有與親人般感情,非常介意當局對動植物的一舉一動。故此當局要促進與市民之間互相溝通,資訊再透明化一些,這樣或許能消除市民對當局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