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水蔭路的變遷

感受水蔭路的歷史變遷,始終有點親切感。筆者曾經在二十世紀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一年於水蔭路一帶居住,後移居澳門至今。記得位於環市東路和水蔭路交界路口,是上學必經之路,就是從這裡行路到廣州市水均崗小學(已與其他學校合併)、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已與其他學校合併)上學。在二零零一年移居澳門時,就在水蔭路拍攝下一張又一張珍貴照片。

現在的水蔭路位於廣州越秀區,西北接先烈東路,南接環市東路,是屬於黃花崗街道。水蔭路社區除了有翔雲樓賓館和廣東新聞出版局大廈之外,還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東風公園,是一個有許多人居住的社區。水蔭社區除了有東風公園,在不同號院社區也有一個小公園。
在2001年拍攝
按照《廣州市志》所載,水蔭路原名十九路軍墳場路,在1933年建成,因附近有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場而得名。長2000米,寬 6米。在1982年改名為水蔭路。從1923年的《廣州市區圖》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紀一九二十年代的水蔭路一帶都是農田,沒有太多人在這裡居住,同時周圍都是山崗。從老地圖所標示,現在水蔭路附近有貓兒崗、木陰崗、鴨舌崗等。初初的水蔭路只有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場附近,後來經過不斷的擴闊工程,後來擴闊至環市東路口。

一些老廣州地圖,標示現在水蔭路附近叫做雙淹崗或水蔭崗。可能就是由於其道路位於雙淹崗或水蔭崗附近這個原因,十九路軍墳場路後來被改名為水蔭路。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兒時生活的水蔭路每當雷風暴雨,那些黃泥水從地下水管走出來,水蔭路變成一條小黃河。感覺到水蔭路這個名修改得非常貼切。

觀看一些老地圖發現水蔭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沒有太多公共汽車路線經過。廣州新福利公司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水蔭路設置192路和199路公共汽車路線總站。在水蔭路正式擁有公共汽車路線總站,標誌著水蔭路成為廣州的主要街道。其後85號公共汽車路線,也於水蔭路曾經設置一個公共汽車站,後來被取消。期後還有其他一些公共汽車路線,在水蔭路設置一個公共汽車站。隨著廣州地鐵通車的方便,無需過長時間就可到達水蔭路附近。

現今位於廣州動物園旁邊的其中一段內環路,除了在二十世紀曾經作為鐵路之外,曾經也作為傳統肉菜市場。後來為了建設內環路,而把這個傳統肉菜市場拆除,這麼個傳統肉菜市場搬遷到翔雲樓賓館附近。其後在水蔭路附近,也設置了超市和肉菜市場。

隨著時光無情的流逝,城市發展也越來越迅速,但是不變的始終是對家鄉的情懷。水蔭路在萬變無常之中,環境雖變,始終不變的是這街道的人情風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