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

澳門五二九事件簡史



五·二九事件,是發生於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起,為澳門歷史上的一次較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取名自事件發生第二日(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在白眼塘捷成戲院舊址的嚴重警民衝突,而又稱為捷成事件或葡警屠殺華工事件。是因為在該次衝突中葡萄牙警察向民工亂槍掃射,造成約二百人死傷。
事件發生地白眼塘近況,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一 澳門五二九事件歷史背景

(一) 葡萄牙和中國在二十世紀初相繼推翻帝制

一九一零年(清宣統二年)十月五日,葡萄牙宣佈成立共和國,推翻了葡萄牙王國,國王曼努埃爾二世逃亡國外。臨時政府由佈拉加(Teófilo Braga)執掌。十月十一日,澳門市政廳慶祝共和國成立。一九一零年十二月十日,新建濱海大馬路正式啟用。按照當時市政廳提議,將這條濱海大馬路命名為民國大馬路。(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五月卸任臨時大總統之後,離開南京經香港到澳門,住盧九花園春草堂,受到當時澳門各界人士歡迎。(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89頁)

(二) 轉趨緊張的中葡關係
(二.一) 沒有任何結果的中葡澳門談判
因一九零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發生二辰丸事件,引發中葡政府舉行劃界談判。一九零九年(清宣統元年)二月,中、葡雙方決定查勘澳門界址。同年三月八日,香山縣成立「勘界維持會」,廣州隨即成立「廣東勘界維持總會」。七月十五日,中、葡雙方代表在香港舉行劃界談判。十一月十三日,談判失敗。澳門勘界會議在十二月於京重開,因葡萄牙發生革命而百廢待舉,因無暇顧及而再次終止澳門勘界談判。當時澳葡政府在談判桌上提出界址其中包括大小橫琴島。(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82~87頁)

(二.二) 中葡澳門邊境衝突
一九一零年(清宣統二年)三月五日,兩廣總督及北京政府要求澳門港務局撤除在阿婆石與青洲之間設立的一水炮。葡萄牙政府未予理會。(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葡萄牙人於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強迫路環九澳地主納租,又於氹仔雞頸山東北海面浚河,並派艦疏浚九洲洋海道。七月,兩廣總督張鳴歧派人至澳門交涉。兩廣總督張鳴歧八月底加派新軍和軍艦,葡萄牙人被迫停止疏浚工程。(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89頁)

澳葡政府在一九一六年於青洲之下、沙崗之上浚深河道。葡艦進泊灣仔後上岸強租民房,越界關閘樹旗等侵犯主權行為始終告失敗。(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90頁)

葡萄牙人在一九一九年企圖再築青洲堤,開闢青洲北部地區,經中國政府抗議並派兵阻止而罷。(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90頁)

澳葡海軍在一九二一年九月十六日越過澳門內港水域,於灣仔銀坑越界,干涉廣州國民政府軍隊在香山縣沿海一帶執行緝捕海盜任務,對廣州國民政府軍隊開炮。廣州國民政府軍隊予以反擊,總共擊斃葡警兩個人,受傷三個人。銀坑灘至灣仔一帶船戶,均逃避一空,銀坑附近居民,亦不敢過澳,懼遭殃及,史稱「九一六事件」。(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91頁) 《(廣州)民國日報》1921年9月29日及10月4日;《澳門專檔》第4冊《葡萄牙公使致   北京外交部照會》,第449頁;《中華民國十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22年2月2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彙編(1887—1946)》,第335頁;《關於處理澳門問題電》[原載《(上海)民國日報》1921年10月3日],轉引自段雲章、倪俊明編:《陳炯明集》(下卷),第690頁;英國檔案局:C0 129,轉引自傑弗裏·C.岡恩:《澳門史:1557—1999》第5章,第155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1頁。)

(二.三)澳門勞資之間對立
澳門聯合總工會在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組織澳門歷史上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大規模集會遊行。對於澳門「五一」集會,澳門總督施利華認為「與廣州、香港及中國南部繁盛商埠是日舉行之慶典相比,澳門實較熱鬧」。其當時人口不足十萬的澳門,有三萬多人參加各行各業、為數超過百的工會。工會分屬三大派:澳門聯合總工會、六團(中立工會)、工親愛會,以聯合總工會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威信最高、活動最頻繁。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有大規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集會遊行,可見當時勞資之間對立十分嚴重,示威遊行也層出下窮。(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8頁。《工聯成立前的澳門工運史略》,載《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40周年紀念特刊(1950—   1990)》;《澳門總督致葡領事轉複廣東政府文》,轉引自吳志良:《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第227頁。)


二 澳門五二九事件發生經過
五二九事件發生地點,一八八九年澳門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建燁標注。參考唐思所著《澳門風物誌》 第三集。白眼塘前地建成捷成戲院,歇業之後改作警署,在一九二三年拆卸,擴展火船頭街。一九二七年,白眼塘前地興建一幢五層高洋樓,即岐關公司辦事處及岐關車總站(其後樓上曾作工聯會址);背後建一幢澳門酒店;而環繞這兩座洋樓剩餘的土地,闢為十月初五街、蓬萊新巷及道德巷部份街道,如今岐關車總站舊樓拆建成新廈,澳門酒店改為濠江酒店。 

一名莫桑比克籍士兵在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調戲一華人妓女,引發一場嚴重社會衝突,導致澳門政府與廣東政府之間交涉。澳葡當局後對捲入此事件的士兵進行處分並從澳門撤退非洲軍團。澳葡政府在五月二十九日宣佈在全澳施行戒嚴。市民包圍捷成警署,警方開槍,死傷眾多。澳葡政府下令中止一切其章程未獲批准或未進行登記的團體的活動。華人居民離開澳門。內地多個城市舉行盛大集會,聲援澳門居民的鬥爭。澳門聯合總工會開緊急會議,議決派出代表向澳葡政府交涉,同時電請廣州政府與澳葡政府交涉。(參見第21期第37期 《政府公報》副刊)
澳門華商學會、聯合總工會、中華教育會等在五月三十日聯合發起罷市、罷工、罷課行動。同日,澳葡政府下令所有行業限至六月一日止必須即日復業,並將牽涉罷工的六十八個工會解散。軍政司山度士(Joaquim Augusto dos Santos)上校虧得總督施利華(Correa da Silva Paço de Arcos)對廣東當局的堅定回答纔避免了更加嚴重的危機。 (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9頁。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411~412頁。)
某些公務員在一九二二年六月由於罷工離職而被免職,另外一些人就自動請免。第一種情況多為華人,而第二種情況就以葡人居多。還有一批人不論其種族,都是由於無視上級或不宜留用而被免去職務。(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60頁。)
  廣東省政府在六月一日增派一謍軍隊前往前山,加強防務。(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415頁。)廣州市有逾萬名羣眾在六月二日自發舉行「國民對葡大會」,要求中國政府儘快把澳門主權收回。澳門工會代表陳根生在六月二日趕赴廣州與孫中山及時任外交部長伍廷芳會面,要求派出巡洋艦進入澳門支援抗議澳葡政府的行動,並得到接納。(《(廣州)民國日報》1922年6月2日。 ) 葡萄牙駐廣州領事接獲中國政府提出的三項要求:將所有非洲軍隊撤離澳門;賠償被害華人的損失;在澳門實施永久禁菸和禁賭。(M.鲍罗廷、M.沃林、E.约克:《广东省大事记》(1922—1926)。)
葡萄牙駐廣州領事在六月五日指出澳門警察行動是內部事務,中國無權干預,澳門政府沒有任意殺死華人。(《(上海)民國日報》1922年6月13日。)葡萄牙駐廣州領事在六月十日再次接到中國政府的信件,要求澳葡政府道歉,並要求嚴懲開槍射殺民工的軍警和履行之前提出的三項要求。(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416頁。)時任廣東省省長陳炯明在六月十五日發動事變,迫使廣東國民政府調整兵力,因此削弱對澳葡政府壓力。(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417頁。)
廣東交涉署特派員劉玉麟在十一月十三日奉陳炯明之令,繼續就五二九事件與澳門政府交涉,為此向外交部報告交涉經過,並請外交部就廣東設立交涉委員會駐澳一事向葡國公使磋商,並表明陳炯明的五項要求。(《澳門專檔》第4冊《外交部收國務院函》,第469頁;楊仁飛:《澳門近代化歷程》第1章,第54—55頁。)
  澳葡《政府公報》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一日頒令禁止在公共場合舉行政治性示威、遊行等活動。第l期《政府公報》上刊登新總督羅德禮 ( Rodrigo José Rodrigues )就職儀式消息。隨後遇到本澳 不安的局勢,公佈第十八號訓令(參見一月廿五日第三期《政 府公報》副刊),宣佈促進安定的措施。在聽取了行政委員 會的意見後,「根據市政廳的決定,禁止在公共場合舉行政 治性示威、游行等活動,應採取一切措施恢復本澳傳統的好客精神並保證對一切人施行無異」《政府公報》副刊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廿五日對去年動亂期間鏡湖醫院提供的眾多寶貴協助表示公開的感謝。對仁慈堂致以同樣的謝意。新總督羅德禮(Rodrigo José Rodrigues)決定,邀請一九二二年六月八日被封閉的各社團登記它們的章程,以便再次開始活動。他還決定,恢復因上述事件被開除的工人的公職,且不留任何紀錄。(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

三 澳門五二九事件影響
(三.一) 五二九事件對澳門社會經濟陷於一片蕭條  
  事件使當時的澳門社會及經濟陷於一片蕭條。參考由澳門統計暨普查司出版,古萬年、戴敏麗所主編《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 人口, 社會及經濟探索(一五零零至二零零零年)》的附表。當時澳門公共收入和支出情況,一九二一年公共總收入為二百四十五萬二千四百零七澳門幣,一九二二年公共總收入為二百一十六萬八千七百二十三澳門幣。一九二一年公共總支出為二百零三萬七千五百一十九澳門幣,一九二二年公共總支出收入為一百八十五萬九千一百三十三澳門幣。一般貿易總數從一九二一年有四千五百七十九萬二千七百五十項目,到一九二二年有三千九百四十七萬四千八零一項目。進口米在一九二一年有二百九十萬八百六十二澳門幣價值,到一九二二年有二百六十七萬七千八百二十七澳門幣價值。

(三.二) 中葡另訂新約
北洋政府外交部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六日正式照會葡萄牙,提議修改不平等的《和好通商條約》。(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421,632頁。)
  中國駐葡萄牙公使王廷璋在一九二七年五月致函北洋政府外交部,提出應該趁十年期滿之機修改中葡條約,廢除所有不平等條款。(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第632頁。) 
在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使南北統一,國民政府致力廢除不平等條約。同時適逢「中葡北京條約」屆修訂之年(該約明載每十年修訂一次,但是前三次只是徒具形式換文),中葡條約第四屆在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期滿,國民政府就利用這個機會,國民政府外交部正式照會葡萄牙駐華公使畢安琪,通知葡萄牙駐華公使廢除前約,另以平等、互相尊重主權的原則另訂新約。
  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延與葡萄牙駐華公使畢安琪在南京因而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雖然新約在中華民國爭回「關稅自主權」,但新約沒有提出澳門主權要求。於一九二九年三月廿七日換文生效。(滄海桑田-澳門史料特展_大事年表 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第493頁)
白眼塘橫街(福隆下街)之街名路牌,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參考資料:
《政府公報》、吳志良和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大事記、鄧開頌:《澳門歷史一八四零-一九四九》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一九零零—一九四九)》、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澳門統計暨普查司出版,古萬年、戴敏麗所主編《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 人口, 社會及經濟探索(一五零零至二零零零年)》、《澳門專檔》第四冊《外交部收國務院函》、楊仁飛:《澳門近代化歷程》第一章、滄海桑田-澳門史料特展_大事年表、《(廣州)民國日報》、M.鮑羅廷、M.沃林、E.約克:《廣東省大事記》(一九二二—一九二六)



圖片說明:
事件發生地白眼塘近況,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五二九事件發生地點,一八八九年澳門地圖,維基百科共享資料,建燁標注。參考唐思所著《澳門風物誌》 第三集。白眼塘前地建成捷成戲院,歇業之後改作警署,在一九二三年拆卸,擴展火船頭街。一九二七年,白眼塘前地興建一幢五層高洋樓,即岐關公司辦事處及岐關車總站(其後樓上曾作工聯會址);背後建一幢澳門酒店;而環繞這兩座洋樓剩餘的土地,闢為十月初五街、蓬萊新巷及道德巷部份街道,如今岐關車總站舊樓拆建成新廈,澳門酒店改為濠江酒店。
白眼塘橫街(福隆下街)之街名路牌,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