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

新口岸一帶歷史演變

 


  原新八佰伴大樓,現已改建為海立方娛樂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在澳門賭權開放之後首家新競爭者開業的澳門金沙娛樂場,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新口岸新填海區上的建築物 ,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新口岸取名背景與幾個填海階段


 


新口岸全稱新口岸填海區,又稱外港填海區,葡萄牙語稱為Zon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簡稱Z.A.P.E。新口岸一帶原本只是松山東南面的一個海灣。現今新口岸一帶多屬填海地。按照堂區劃分屬於大堂區。


 


參考澳門地圖暨地籍局出版的二零一九年版《澳門地圖集》,當中的《澳門歷史填海與土地發展圖》。新口岸一帶分為幾個填海階段。第一個填海階段就在澳葡政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三十年代初開始在松山南面山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澳府曾經有意將這個區域發展為深水港,新口岸的名稱由此而來,後來由於航道收窄同時長期未有發展而取消規劃。


 


第二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尾於友誼大馬路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而這個新填出來的填海區域則稱為新口岸新填海區(葡萄牙語:Zona Nov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1986年對友誼大馬路對開海岸至新口岸水塘填海。在1991、1996、1999年填海形成今皇朝區域。原屬貨輪停泊位置的水域,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分階段被填平。


 


第三個填海階段就在澳門回歸後,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包括在2004年填海形成的澳門漁人碼頭區域,前身為舊外港碼頭。在2009年填海形成的澳門科學館和新城B區域。


 


     新口岸重要街道


友誼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萄牙語: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廳在1989年於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訪問澳門之後,就將該馬路西南端瀕臨南灣一段另外命名做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部邊緣,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


宋玉生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長度有 2,461 呎。葡萄牙語稱為Alameda Dr. Carlos d'Assumpção,街道是為紀念澳門已故土生葡人宋玉生。


孫逸仙大馬路:為紀念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澳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澳門半島新口岸有條以孫中山為命名的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Sun Yat -Sen。


冼星海大馬路:該路段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Xian Xing Hai,新口岸新填海區東部,北端由柏林街起,南端至孫逸仙大馬路,長度為450米。在1995年被命名為冼星海大馬路,該段馬路的命名是為紀念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該馬路南端東側有澳門文化中心,於1998年竣工,並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於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1999年中國在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交接儀式曾經在該中心北面臨時會場舉行。拆卸後原址改為一廣場以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展出國務院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區送來的賀禮,及當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贈予澳門的題詞、著名教育家劉羨冰捐贈澳門回歸文獻。


新口岸重要地點


新口岸水塘: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面,水塘原屬黑沙環南面劏狗環海域。然而沒有官方名稱,只稱為葡萄牙語Reservatório(水塘)或Reservatório de Água(貯水塘)。新口岸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同時在1938年建成啟用。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 (賽車主看台):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Grande Prémio de Macau。由於從1954年開始舉辦,由於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規模不斷擴大,就在1993年建成新大樓專門為賽事所設的總部。


外港客運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俗稱澳門港澳碼頭,簡稱外港碼頭。葡萄牙語稱為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o Porto Exterior,英語稱為Outer Harbour Ferry Terminal。在1993年10月31日開通。


澳門綜藝館:位於澳門新口岸畢仕達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交界,簡稱綜藝館。葡萄牙語稱為Fórum de Macau。在1985年5月27日啟用。


澳門文化中心:位於澳門半島大堂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Cultural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ultural Centre。建築工程在1998年竣工,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在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


澳門科學館:位於澳門半島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Ciência de Macau。由著名建築師貝禮中設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9年12月19日,於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直至2010年1月25日對外開放。


澳門觀音像:原名觀音蓮花苑,位於澳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對開人工島之上。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Ecuménico Kun Iam,英語稱為Kun Iam Ecumenical Centre),是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最後一件作品。在1997年由澳府策劃興建,由時任葡萄牙總統沈拜奧在1999年3月21日下午三點半主持揭幕。


東方拱門: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何賢公園迴旋處行車隧道上,葡萄牙語稱為Arco Oriente ,英語稱為Oriental arch,是由葡國雕塑家賈華洛(Zulmiro de Carvalho )設計,在1996年6月10日揭幕。


新口岸已消失的風物


長命橋石基:大約新口岸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填海造地時建造,是一個防波堤,長命橋石基是居民的俗稱。由於繼續填海造地把防波堤湮沒,長命橋原本位置變成今日的城市日大馬路和城市日大馬路。


水上機場:泛美航空公司取得香港和澳門政府同意後,在1936年10月23日試飛香港至澳門成功,於翌年1月中旬起正式通航。首航班機在澳門新口岸機場(今香港輪船碼頭附近)海面降落。泛美在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12月爆發之後,決定停辦澳門航空運輸業務。


回力球場:位於澳門新口岸區水塘巷,葡萄牙語稱為Palácio de Pelota Basca。在1975年1月落成,同年6月開幕;回力球場早期設有5000座位,後來在1990年8月更改物業用途,改建成一個娛樂中心。回力娛樂場曾經是澳門三大娛樂場之一,現在則是澳門其中一間娛樂場所。


利宵中學:澳門國立利宵中學在1893年7月27日被葡萄牙政府通過設立,於1894年創辦。利宵中學位於新口岸高美士街的校舍在1986年落成,該校學生在同年全部遷往新校舍上學。後來澳門商業學校、利宵中學以及天主教慈幼會葡萄牙會省辦學的鮑思高中學決定合併為一所新學校——澳門葡文學校,校址設於殷皇子大馬路。現址為澳門理工大學。


鄭觀應大馬路:「鄭觀應大馬路」(Avenida Zheng Guang Ying)位於新口岸新填海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命名以紀念鄭觀應。澳門主權移交至中國後,因「鄭觀應大馬路」原路段興建永利和美高梅酒店,當時澳門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於於2007年9月7日會議議決取消「鄭觀應大馬路」、「愛華麗街」、「戴維拉街」及「南灣湖巷」之公共街道名稱,其載於澳門市街道及其他地方名冊編號分別為一九二一、一九二九、一九五一及一九八三號。同時於2007年10月17日刊登二零零七年第廿一期第二組政府公報。


澳門漁人碼頭原有建築:在2006年12月23日正式開幕,前身是舊澳門港澳碼頭。原本設有火山室內單軌過山車及名為烈焰激流的觀光船機動遊戲,還有一幢仿照中國唐代城樓特色建築物,現已改建為勵宮酒店。


澳門商貿城:在2000年初建成,現時為永利、美高梅、文華東方等酒店可,還有住宅「壹號湖畔」所在地。




原新八佰伴大樓:在1992年落成,位於澳門新口岸友誼大馬路。由於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需要該地段發展「海洋之神」計劃,舊店就在2008年8月2日起暫停營業。原址現改建為海立方娛樂場。兒童遊戲中心(熊貓樂園)和美食廣場最為經典。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中國飛機:澳門早期航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