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覧觀後感

 


       

  適逢今年是已故著名香港文化人黃霑逝世二十週年紀念。香港不同社會團體舉辦不同紀念活動。位於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館舉辦的「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覧,就是其中一個。筆者就在今年七月二十日前往觀看。

      據悉這個展覽是為紀念著名文化人黃霑逝世二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在本年七月十七日至二五年二月十日,舉辦名為「滄海一聲笑 - 黃霑」展覽,精選大約有一百四十套黃霑相關展品,展品分別來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多間博物館的館藏,以及借展物品,以介紹一代文化巨匠在歌、影、視、廣告及文學等方面的貢獻,讓大眾了解其作品在文化上的融會貫通,以及他如何將傳統內容譜寫成現代流行文化的精髓。

     香港文化博物館這次有關黃霑生前文物及相關年代歷史文物展覽,是繼十年前紀念他逝世十週年時,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行「滄海一聲笑 黃霑回顧展」後,另一個大型展覽。在此同時,香港公共圖書館十樓藝術文獻閱覧室舉行「顧嘉煇與黃霑音樂文獻選粹展覽」。大館01座複式展室舉行「曲詞印記 顧嘉煇X黃霑X粵語流行曲展覽。可見社會重視煇黃組合歷史的程度,比往年都要高。這是「黃霑書房」團隊及其家人的功勞。因為如果沒有他生前家人的支持,如果沒有運作「黃霑書房」的不同學者團隊的辛勞,黃霑這個名字一早在世界上消失。不過廣大讀者和觀眾,也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果他們不對這種事物重視,或者不再提起興趣,無論「黃霑書房」團隊及其生前家人搞甚麼活動,都沒有人理會。

     香港文化博物館這次舉行的黃霑紀念展,最令筆者驚喜的展品,就是由顧嘉煇家人提供煇哥的畫作。該畫作是大約在二零一零年代依照黃霑與他一張開懷大笑合照繪成。黃霑形容顧嘉煇是十分「木訥」的人,這合照上難得開懷大笑。故此這是顧嘉煇最喜愛畫作之一,帶着無限思念多年合作拍檔之情。

      其次就是黃霑很重要的啟蒙老師梁日昭吹奏過的口琴及其手稿。他在初中時就跟梁日昭老師學吹奏口琴,梁老師也隨即提攜他走進電台和錄音室,開始播音工作,從此他以做音樂為己願。如果沒有梁日昭的提攜,就沒有之後成名的黃霑,感受到梁老師作為導師,傳授技能之餘,提攜後輩功勞也十分之大。因此筆者也十分感謝多位老師曾經教育和提攜自己之恩。如果沒有老師教育和提攜,就沒有今日的建燁。

     從近年來李小龍、金庸、張國榮、梅艷芳、黃霑展覽的舉辦。可見位於香港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有其值得保留的理由,完全沒有必要將它「殺館」。館藏雖然只是已成過去的舊物,但它帶出是見證歷史的寶物。讓更多人認識更多香港文化和歷史過去和現在,了解更多香港娛樂圈黃金年代經歷起步和高峰,直至衰落的過程。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高士德澳督與其同名大馬路




由葡萄牙地理部門(葡萄牙澳門地圖集製圖委員會製圖委員會)在1912年繪製出版的澳門地圖當中紅色標示的柯高大馬路地理沿革 



 高士德,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松山行車隧道接駁至高士德大馬路的行車天橋,建燁在2022年10月23日拍攝 


 高士德大馬路附近史地沿革

  高士德大馬路的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e Horta e Costa。這段馬路從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為止。原本只是一片由明清政府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管轄的農戶耕地,附近有望廈和龍田等村,經過澳葡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領土向北擴張之後,不斷都市化成為今日長795米的街道。從北到南沿途主要街道有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羅若翰神父街、連勝馬路、俾利喇街、高地烏街、賈伯樂提督街(提督街)、荷蘭園大馬路。

街道取名背景

  街道名稱上的人物何塞·瑪利亞·德索薩·奧爾達-高士德(葡萄牙語: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在1858年10月20日生於葡萄牙維塞烏區聖孔巴當。他是葡萄牙軍人、政治家、外交官。在1894年3月24日至1897年3月11日,被任命第96任澳門總督。同時在1894年至1896年擔任特命全權公使。1900年8月12日至1904年4月5日期間,再次被任命為澳門總督。澳門的高士德大馬路是以他名字命名。他曾經在軍隊中效力,也擔任過工程師。後來被提升至上校軍銜,同時在科英布拉大學中取得數學學士學位。他在1927年9月21日於葡萄牙杜羅河畔福斯波爾圖去世,終年68歲。

  高士德在任內於1895年9月29日制定澳門公共圖書館規章,委任土生人士利馬(Mateus Antóio de Lima)擔任首任館長。為澳門公共圖書館之始。將1881年起就存在的氣象處,在1900年12月29日改為澳門天文臺。在1902年設立大西洋銀行,為澳門第一家銀行。

昔日街道發展

  高士德在1904年4月5日卸任之後,澳葡於1905年將長795米的街道,命名為柯高大馬路,簡稱柯高馬路。後來由於有居民投訴聽起來與不雅的粵語痾膏同音,於是就在20世紀60年代更名為高士德大馬路。

  在二十世紀初以來主要以兩層高住宅為主,在街心大量種植大榕樹,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量建築商投資改建。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高樓大廈林立景觀,由於需要全部改為行車道路及天橋引道,原本在中間的大榕樹被砍伐。但保留早期石製放置在馬路兩端的路標。此外市政廳在1948年6月鑒於改用水銀街燈之後獲好評。該廳委員會决議在高士德大馬路等地改用新街燈。工務廳在1958年起,於罅些喇提督馬路和高士德大馬路兩處改建總溝渠。由祐興置業建築公司投資興建的「祐美大厦」在1965年落成入伙。澳府在1966年3月26日公佈第八一三七號訓令:「規定巿內若干街道,不得再開設新工廠或工塲。又規定有關街道得設立家庭式工業或主要為手工性質之小工業」,街道名單包括高士德大馬路。

  松山隧道接駁高士德大馬路之行車天橋就在1995年9月10日動工,於1996年2月16日開通。松山隧道正式開通後,進行多次維修工程。為改善松山隧道交通安全設施,2001年2月27日起就在隧道行車線中間設置首次引進的全措施水馬。由於近年澳門車輛數目激增,使隧道用量達到飽和,在澳門大賽車期間情況特顯嚴重性。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在2002年1月4日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盡頭和新口岸水塘南角旁開闢新路,即現時水塘馬路用作分流松山隧道負擔。

街道上的部份建築與交通設施

  紅街市:建於1936年,全名紅街市大樓(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Mercado Vermelho),也稱為提督街市 (葡萄牙語稱為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澳門高士德大馬路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是目前唯一一間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澳府第83/92/M號法令 附件二,屬具建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上之街市建築,同時是仍然運作澳門街市之一。

  宣道堂 澳門基督教會高士德總部: 陸鏡輝醫生、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在1950年2月先於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租用,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以自養、自理、自傳為立會原則運作。該堂在1953年11月11日以五萬一千元購買高士德大馬路100號現址,政府免納稅項。 後來經過修復整理,該址在1954年2月10日正式啟用。原址旁動工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之單層禮拜堂,在1956年秋使用。原址舊房舍作副堂使用。宣道堂在2002年再拆卸使用接近五十年的單層禮拜堂,將「宣道中心」擴建。擴建工程歷時半年後,在2002年11月底啟用。

  三盞燈 位於澳門聖安多尼堂區一個圓形廣場,全稱嘉路米耶圓形地(葡萄牙語稱為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 ),又名三盞燈。紀念澳門第105任總督嘉路米耶(José Carlos da Maia)。高士德大馬路透過亞利鴉架街與三盞燈相連。

  澳門培正中學:原本遷澳之「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在1950年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由李炎玲出任校長。英語稱為Pui Ching Middle SchoolMacau ,葡萄牙語稱為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古色古香 A座行政大樓原為盧家住所,被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

  澳門演藝學院: 葡萄牙語稱為Conservatório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onservatory。成立於1989年,隸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總部設於高士德大馬路14-16號。由於澳門歷史檔案室在1987至1989年重建工程,臨時遷址至高士德大馬路16號(即今澳門演藝學院)。 直至1989年7月21日重建落成之後。在2018年11月19日刊登第31/2018號行政法規,公佈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代號AM041高士德大馬路14號、16號大樓被評定的不動產。

  二龍喉浸信會: 澳門浸信教會在1961年借用培正中學音樂室作二龍喉福音堂臨時會址,聘請黃國德為該堂堂主任,於同年9月23日下午三時舉行首次主日崇拜。當年福音堂(二龍喉浸信會現址)在1963年由澳門浸信西差會的傅倫德(Ronald Wagner Fuller)牧師設計、馮輝先生負責承建,在於1964年4月落成。該堂在同月由黃日强牧師舉辦首次佈道會。於11月8日舉行新堂獻殿禮,由傅牧師主持首次浸禮。勞樹基牧師在1965年開始二龍喉福音堂英語崇拜。由於培正校舍不敷應用,經「澳門浸信會聯會」協調之後,在1965年9月起借出二龍喉福音堂給培正使用。二龍喉福音堂在1974年12月21日脫離基址身分,成立二龍喉浸信會。

參考來源: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陳昕和郭志坤:《澳門全紀錄》、民政總署:《澳門舊街往事》、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聖經學院、澳門宣道堂。



特朗普遇刺震驚世界

        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七月十三日,於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競選集會發表演講的時候,有一名槍手向特朗普集會演講台開數槍。該槍手已被當場擊斃,集會觀眾當中有一人不幸死亡,也有兩人重傷。據悉特朗普原計劃於這次集會上公佈與他搭檔的副總統人選。

  令人惋惜的是,當局確認遇害男子是五十歲的科里康帕托雷(Corey Comperatore),他是一名志願消防隊長,在聽到槍聲後撲向家人,為了保護家人而喪命。一顆無情的子彈,奪去一個家庭的精神及經濟支柱。他的見義勇為,還有一顆愛護家人的心,這種無我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他能主懷安息,他的家人能節哀順變。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當地時間七月十三日晚上,就前總統特朗普集會現場發生槍擊一事舉行新聞發佈會。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在當地時間七月十四日下午於白宮發表講話,譴責對前總統特朗普的刺殺企圖,同時表示他已下令徹查事件。

  自槍擊事件發生之後,引發國際關注,多國領袖都對特朗普表達慰問,異口同聲地譴責暴力。可見他們都非常關注這次不幸事件。關注的意義在於關心特朗普安危的同時,多國元首「唇亡齒寒」地也關注自身安全警衛工作是否足夠。要知道公眾人物公開演講始終有其風險。暴力絕對不是一種和平理性行為,殺人也不能圓滿解決問題。加強警衛固然重要,不過都要時常思考如何在加強警衛的同時,不影響百姓日常生活。

  槍手身份在事發後被起底,他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二十歲男子庫克斯。據悉庫克斯以前的同學將他描述為一名「安靜」的學生,常給人「孤獨」的印象。曾與庫克斯同校的柯勒(Jason Kohler)回憶,庫克斯常被霸凌,「他話很少,但就是會被霸凌。他被霸凌得很慘」。柯勒說,庫克斯有時會穿獵裝,因為衣著而被嘲笑。

  了解槍手的過去,也回憶起筆者的過去。筆者以前都是令老師和同學感覺太內向自閉,不擅於同別人交往,也經常被同學欺凌的人。後來参與團體活動多了,同朋友來往多了,個性已經轉變為喜歡社交的人。最主要是同别人多主動溝通,千萬不要把抑鬱情緒儲在心裡,萬一爆發似槍手一樣,後果便不堪設想。外界也不應該以歧視眼光,面對內向自閉的人,應多關懷他們的需要。與此同時,美國當局理應加強槍枝管制,槍枝使用應符合社會安全標準。以避免槍擊事件再次發生。

  這不幸事件無論如何都是一次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的重大挑戰,也是對我們所處世界一次極大考驗。希望特朗普能夠盡快康復,並且希望美國社會和政治能夠盡快走出這次的陰霾。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

科學館養心殿虛擬展敗筆之處

       澳門科學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該展覽是由今年六月起至十月三十一日在澳門科學館舉行。這一次有關故宫文化展覽,史無前例地在澳門科學館展出。因為之前其他專題展,都與科學或科技有關,例如涉及恐龍、達文西、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等。唯獨未有涉及中國古代故宫文化。筆者在近日到現場參觀了這個展覽。感覺這個展覽既令筆者得益,也有其敗筆之處。

  得益在於該展覽運用大量數字化技術,將八代帝居養心殿從北京紫禁城「搬」到澳門,大家可以現場體驗皇帝處理政務和衣食住行等有趣生活細節。訪客參加該次展覽,除了VR體驗參觀養心殿之外,也可以透過互動科技模仿皇帝批閲奏摺、穿搭宮廷服飾、親自炮製美味御膳,還可以走進乾隆帝最愛的書房三希堂打卡拍照或鑒賞珍貴文玩,數碼體驗皇帝在養心殿內一天的生活。

  互動科技最好玩的是親自炮製美味御膳。最難看的是穿搭宮廷服飾配搭,由頭到尾出界嚴重,特別是在鞋履沒有作配搭效果,令人有種失真感覺。模仿皇帝批閲奏摺也有點缺漏感覺,歷史上皇帝不只有「可以」和「不可以」的答覆選擇,其實也有「知道了」等選擇。

  可是最滿意始終都是VR體驗參觀養心殿。 這是由於筆者在二零零九年去過北京故宫養心殿參觀,有點遺憾的是,當時只能在殿外參觀,不許遊客進入殿内。現在VR體驗,大飽訪客眼福。不過VR仿真質量有待提高,一些細節位可適當地修補。

  敗筆在於票價有點貴,難以吸引市民和遊客觀展。雖然出示澳門身份證,有一定的折扣優惠,不同特殊年齡階層都有其豁免優惠。但始終收費讓訪客大減,特別是遊客參觀的意願。了解到電子機器和其他物品運輸,都需要其運輸經費。也要同時顧及人流問題,否則浪費開發者的心機。筆者去過一次,感覺氣氛非常冷清,完全不用排隊就可欣賞。

  總括來說,雖然澳門科學館的VR虛擬故宫展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展覽,但其收費有點高可能會對人流產生不利影響。希望展覽方能夠考慮調整收費標準,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這個獨特的文化探索之旅,更好向社會普及中國世遺故宫文化。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填海形成的筷子基

 


                         1889年澳門地圖當中的今筷子基地理沿革,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中國地圖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澳門地圖中的筷子基,美國國會圖書館共享資源



                                                          筷子基東方海岸門口,建燁拍攝





從老地圖看筷子基變遷



葡萄牙文名為Fai Chi Kei。觀察 1889年澳門地圖,可看到今筷子基地理沿革。在當時位於筷子基一帶,仍屬淺灣一部份,原本為沙洲,古時稱「赤洲」。此情於今早已不再。




參考《澳門日報》在1978、1983、1988、1993年出版的澳門地圖,還有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歷年出版的澳門地圖,可見該地段進一步城市發展。大量政府和私人房屋的興建。由於不斷填海造地,景象早已滄海桑田,而且迅速城市化。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形成該地段呈半島土地初形,也將筷子基和青洲地區合為一體。東邊小橋連接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南北水面分別形成筷子基南灣、北灣。小橋以東建賽狗場,筷子基北灣以北建石仔堆木屋。



澳葡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五二八坊平民屋。在20世紀40年代填海造地,就將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填平之後,筷子基地段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在20世紀7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的東北填出新土地,蓋了和樂坊等十多棟大廈。



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平民房屋相繼被拆,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在20世紀90年代填海造地,筷子基也進行了填海工程,與新橋和沙梨頭連在一起,筷子基南灣被大量填平。



所處筷子基的地標




聖瑪大肋納學校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省會長Madre Franquelli方修女,在1948年曾經親自領導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會員,每個星期進行兩次訪問筷子基區居民講解要理,同時教導小朋友讀書識字。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在1949年出資聘請兩位教師負責教學,開辦識字班。




由於當時參加識字班的兒童日增,教會在1950年就向澳府租賃筷子基中街兩間平民屋,改建為嘉諾撒傳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學校。已故戴維理主教直至1960年初,有鑑於筷子基該區附近兒童失學者眾,便籌撥款項,請求政澳府撥出地段,在筷子基北街興建新校舍,同時在1961年12月26日落成啟用,取名真福瑪大肋納嘉諾撒社會服務中心,就在該中心附設小學。



該校學生人數至1968年大增,導致校舍不敷應用,澳門天主教教區及美國福利會捐出款項擴建校舍,在同年6月6日落成啟用。由於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是一所隷屬天主教澳門教區學校,在2017/2018學年改名為聖瑪大肋納學校。該校在2018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教育功績勳章」。



勞校中學 該學校原名勞工子弟學校,由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在1950年創建,為工人子女教育謀取福利。1978年再在筷子基辦起高中部,同時建成中學部獨立校舍,成為一所具備中學、小學、幼稚園三個學部的一條龍學校,當時的學生人數已迅速增至兩千五百多人。



澳門廣大中學 該學校前身為在1938年12月16日創立私立廣州大學(1927年-1951年)附屬中學。中學部在2012年10月遷到筷子基新校舍,分教處則遷到筷子基沙梨頭新街98號聯薪廣場三樓。



東方海岸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坊。位於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俾若翰街(沙梨頭北街)、筷子基巷、筷子基街,屬大型高級住宅,在2020年入伙。





海擎天 此土地原為筷子基南灣一部份。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林茂海邊大馬路、船澳街、海灣南街,在2010年5月28日入伙。




綠楊花園 位於澳門半島聖安多尼堂區沙梨頭南街,在1996年入伙。



筷子基社屋 葡萄牙語為Habitação Social de Fai Chi Kei,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筷子基,由四座樓宇(快富樓,快意樓及快達樓第1及2座)組成,是由澳門特區政府房屋局所興建社會房屋項目,在2009年至2015年分階段落成入伙。原址為澳葡在1979年至1981年分階段興建共有6座,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筷子基平民大廈。




澳門皇宮臨時停泊處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在1962年用一艘中式船隻作浮動賭場,該船曾經停泊在內港,1998年底遷至新口岸,於2007年遷往筷子基北灣,近年遷往筷子基東方海岸對開內港暫時停泊。







曾經在筷子基出現的地標



筷子基小橋 在20世紀20年代填海造地成一塊狹長之小島,在東端架設計精美一條小橋連通白朗古將軍大馬路。筷子基在20世紀40年代填平東邊小橋處,從此筷子基 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筷子基坊 也稱為五二八坊。澳門政府在1932年於沙梨頭北灣填海而成堤基上建兩排14座兩層高磚瓦平民屋,每座總共有32間,每間分上下兩層,每層每月租金為2澳門元,總共提供了896個單位供貧民租住;澳門市政廳在1937年5月28日為了紀念葡萄牙1926年5月28日建立第二共和的國家革命紀念日,就將該坊區命名為五二八坊。後來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爆發,政權更替之後,澳門市政廳就將五二八坊改名為 筷子基坊。





與街道有關的人物




黃文寬 他在1910年8月11日於清朝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省臺山市)出生。是中國文史學家、律師、 詩人 、書法家、考古學家、篆刻家。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於私立廣州法學院就讀,曾經歷任廣州大學法律系主任和教授、華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執律師業,為廣州律師公會常務理事。1949年後,任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嶺南篆刻學會首任會長,以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常委等。他在1933至1943年期間在國民黨軍隊任職,於抗日戰爭後期避居澳門,曾經於筷子基居住多年。1989年7月22日在廣州病逝。



廖平子 他在1882年出生於廣東順德縣勒流鎮三村。他同盧信、伍憲子為順德三傑。在1902年為香港《中國日報》副刊主筆之後主力宣傳革命。他同1938年11月17日攜家人到澳門避難,在筷子基貧民區內居住,後來受聘為板樟堂漢文學校內任教國文,同時創辦手抄詩刊《淹留》半月刊為宣傳抗日,所有創作和發行等工作都由一人承擔。其後在1942年離澳到廣東韶關。在1943年9月病逝,享年62歲。








參考資料:法務局、印務局、《澳門全紀錄》、吳志良和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施白蒂和金國平:《澳門編年史》、澳門記憶、澳門檔案館:《城市印記 澳門檔案館館藏地圖精選》、澳門地圖暨地籍局:2019年《澳門地圖集》、遺產學會 The Heritage Society、聖瑪大肋納學校



和諧父子關係你我做到

       



     最近在銀河影院,觀看了在今年上映的電影《加菲貓:勇闖世界》。是一部美國和香港合製的動畫冒險喜劇片,改編自吉姆.戴維斯的同名漫畫作品。筆者觀看了英文版和粵語版。這部電影充滿喜劇笑點和家庭溫馨,特別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有林雪和麥沛東作聲演,他們的聲演絕不比以前林保全等負責聲演名家遜色。


      這部電影透過加菲貓和歐迪一起冒險的故事,展示家庭以及友誼的重要性。故事情節充滿懸疑和刺激,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箇中溫暖和感動。整個故事以加菲貓與父親維克之間的關係維核心,以插敍形式,透露加菲貓的流浪身世。


     從加菲貓的流浪身世,揭示了兩個社會殘酷之面。首先就是流浪動物的悲惨命運。在這部電影當中,加菲貓與父親維克原本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流浪貓。每日都要經歷日曬雨淋的日子,而且食非常不乾淨的垃圾桶內的食物。有時還被虐畜之人和狼狗等所威脅,壽命要比一般家貓短。


      其實不負責任的飼主是罪魁禍首,養動物前要三思而後行,也要為牠們做絕育工作。時常要换個角度思考,顧及動物的感受。養動物應成為充實生活的活動,不應該成為一種壓力。


    其次就是社會上不少單親家庭,也不少小朋友缺乏父愛。這部電影通過角色之間的困惑以及和解來講述家庭成員之間的愛和理解。加菲貓最終原諒了他的父親,維克也意識到他對兒子的重要性,這種家庭和解的場面令人感動。和諧父子關係你我做到。父母始終是生育自己的親人,不應該有「隔夜仇」的感覺。要改善彼此關係,最主要辦法是溝通,要讓彼此有一個可以互相了解的機會。


   另一方面,該電影也教育我們不應該做生活在温室內的家貓,要向外多闖闖,學會如何生存的本領。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須懂得如何世事應變,如何待人接物等。否則生存會很痛苦,也永不能得到成功。


      加菲貓身世透過此電影向外界大解密,令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加菲貓。在電影結尾也帶來伏筆,加菲貓邀請父親一齊同居,帶來可繼續發展的新劇情。俗語有云:「相處好,同住難」。他們在未來同居生活,也是一種大挑戰,令人有種拭目以待的感覺。